第6课_北宋王安石变法2
- 格式:ppt
- 大小:752.00 KB
- 文档页数:37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北宋中期社会问题日益严重,财政危机和频繁的外患极大地威胁着北宋的统治。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以“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在经济、军事、科举制度等方面推行新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变法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推行的?其利弊得失如何?“三冗”与积贫积弱北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这些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所谓“三冗”问题。
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
但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冗官”的弊端。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北宋在中央增设了枢密院和三司,分掌军政和财政,以分割相权。
在地方,中央派文官任知州、知县,并定期调换。
各州又设有通判,与知州共同处理地方政务,号称“监州”。
同时,官、职、差遣相互分离,即授予一些人官衔,给他们荣誉,但不一定让他们有职有权。
这使得宋代的官僚队伍十分庞大,而且增长非常迅速。
有人统计过,从宋初到仁宗时代(1023—1063)的100年左右的时间中,官员增加了五倍之多。
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
宋太祖建国之初,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的总额才22万,太宗至道时(995—997)达66万,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为91万,到仁宗庆历时(1041—1048)激增到126万之多。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国家财政人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新课程导学
第 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一变法背景
1.社会危机:北宋中期社会问题严重,财政危机、边患威胁。
“三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积”:________、________;
2.“庆历新政”夭折;
3.王安石的推动:《言事书》;“三不足”。
二变法内容及作用
1、评价:
(1)积极: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生产;增强了国力。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稳定了北宋统治。
王安石不愧为中
国古代杰出的改革家。
他勇于改革,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局限性:用人不当,出现官僚为害百姓和“国富民穷”的现象。
2、变质:宋哲宗时党争,宋徽宗时变质。
3、失败原因:(1)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
烈反对;(2)新法在执行过程中,因为执行不善,引起了民间的不满。
4、认识:改革是艰辛的,必然会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
毫不动摇才能成功。
改革要注意用人。
2021年中考历史考点一点一练(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统治一、北宋建立1、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被部下拥立为皇帝,史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随后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史称北宋,以开封为东京,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二、北宋局部统一1、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体1、措施(1)军事上:为防止武将专权,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杯酒释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四、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的武将专权。
2、措施(1)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科举制度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评价(1)积极方面:①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消极影响:①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②官吏冗多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五、王安石变法1、背景: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2、人物: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3、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4、措施:(1)经济: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2)军事:保甲法5、结果:变法收到一些成效。
北宋王安石变法课前案——梳理知识•强化双基教材整理1历史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1.“三冗”(1)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官员数量大增,形成“(2)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造成“”问题。
(3)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及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2.“两积”(1)“三冗”问题使国家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2)北宋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将领无调兵权,导致战斗力降低,形成_________的局面。
3.“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4.“拗相公”王安石(1)王安石担任地方官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2)王安石在上书的《言事书》中提出了“变革天下之弊法”的主张。
(3)王安石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以"”精神推行新法。
教材整理2主要内容:核心是富国强兵1.富国之法——理财措施⑴内容① :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钱或粮食作本,在夏秋两收前以低息贷借给农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到夏秋两季收成之后,农民再按20%到30%的利息率归还钱粮。
② 募役法:由州县政府出钱雇人服役,按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
③ 农田水利法:修复和新建水利设施。
④ 均输法、方田均税法、等。
(2)作用:王安石特别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他推行的理财新法在、 保障农业生产、增加 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强兵之法一整顿军队(1) “省兵”措施:精减军队,裁汰老弱士兵,归并军营,缩减编制。
(2) 强兵措施:保甲法、、将兵法。
(3) 作用:节省了,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 有 了 一定的提局。
3.选才育才之法——改革科举制和选官制教材整理3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新法的局限与变质措施内容作用科举制度改革考试内容,以_________考试取代诗赋词章取士选拔大量能够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使学校成为为变 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选官制度批评"__________”弊病,要求择优录用学校教育成绩优异者可直接任官1. 变法的局限性(1) 变法针对的是社会上层的 和富商,一开始就遭到强烈的反对。
七下历史第6课知识点王安石变法背景:(1)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冗兵、冗官、冗费使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下,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措施及作用:一、富国之法(1)青苗法。
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政府收入增加。
(2)募役法(免役法)。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3)农田水利法。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4)方田均税法。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5)市易法。
有利于稳定物价,增加国家收入。
(6)均输法。
节约开支和成本,减轻纳税户的负担。
二、强兵之法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加强对人民控制,减少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充实了边防力量。
四、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唯才用人。
有利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
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影响:积极:财政收入增加,增强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消极: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
特点:(1)以“富国强兵”为中心内容。
(2)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局部调整。
失败原因:(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2)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支持变法的宋神宗本身也摇摆不定等等。
(3)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
一、选择题1.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C.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军队实力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解析:选B。
材料信息反映了北宋中期机构臃肿,财政困难,民族矛盾尖锐,政府统治危机。
因此可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2.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解析:选A。
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豪强地主隐瞒的大量土地被清丈出来,他们不得不据实纳税。
3.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②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③农户按高下出资兴修水利④向农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D.“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即不增加百姓的负担而增加国家的收入,③由农户出资兴修水利自然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所以排除.4.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A.急功近利B.动摇不定C.反对变法D.软弱无能解析:选B。
从材料信息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热一把冷一把,即动摇不定。
5.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
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 )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B.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C.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D.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解析: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