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纳税知识与计算
- 格式:pdf
- 大小:440.66 KB
- 文档页数:9
课题名称 6.6纳税问题年级六年级上第六单元
课题目标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感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重难点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知识再现订正与总结经典例题:
基础练习
1.某工厂2月份产品销售额是1600万元,如果按销售额的8%缴纳营业税,2月份应缴
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一个超市5月份缴纳了0.68万元的营业税,如果是按照5%缴纳的,这个超市5月
一、填空
1.王老师今年的稿费有2000元,超过800元的部分要按20%纳税,实际拿到稿费( )元。
2.某饭店八月份的营业额是4万元,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应纳税()万元。
3.某超市去年的营业额是600万元,缴纳了营业税税款30万元,营业税税率是( )%。
三、李叔叔开了一家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某月李叔叔缴纳税款约1900元,李叔叔这个月的营业额约是多少元?
评价与反思:
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1.128
2.1
3.6
3.13200
4. 4000。
《1.3.6 纳税问题》(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是我对《1.3.6 纳税问题》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章第3节的第6个小节,主要讲述了纳税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纳税的意义,掌握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纳税的基本概念,知道纳税的意义。
2. 培养学生掌握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明白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生活中购买商品时产生的消费税为例,引导学生了解纳税的概念。
2. 讲解纳税的意义:解释纳税的重要性,强调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3. 讲解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通过PPT展示计算公式,并用实例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具体的案例。
5. 板书设计:将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板书在黑板上,方便学生复习。
6. 作业设计:布置一道计算个人所得税的题目,让学生回家后练习。
六、作业设计题目:小明2023年度的综合所得为200000元,其中工资收入为150000元,年终奖为30000元,求小明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答案:小明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36000元。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认为学生对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掌握得比较好,但在实际运用中,部分学生对一些特殊情况处理不够熟练。
因此,在课后,我鼓励学生多做一些类似的题目,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我也计划在下节课中,通过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纳税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纳税问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纳税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纳税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纳税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内容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增值税的计算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纳税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基本的数学运算、单位换算等已经非常熟悉。
但是,纳税问题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纳税的基本知识,知道纳税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纳税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3.使学生能够理解纳税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纳税的基本知识。
2.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的计算方法。
3.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解决纳税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纳税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纳税案例,用于教学演示。
2.准备相关的纳税计算工具,如计算器等。
3.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和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纳税的重要性。
例如:“你知道什么是纳税吗?为什么要纳税?”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相关的纳税案例,使学生了解纳税的实际应用。
例如,展示一个具体的个人所得税计算案例,让学生了解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纳税知识,进行实际的计算练习。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纳税问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纳税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内容。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增值税的计算等。
这部分内容贴近生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同时,通过学习纳税问题,学生可以了解国家的税收政策,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是,纳税问题作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纳税问题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纳税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了解国家的税收政策,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将纳税问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纳税问题的相关知识。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纳税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引入纳税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理解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3.增值税的计算: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理解增值税的计算方法。
4.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纳税问题。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纳税问题的实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增值税的计算方法,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
六年级数学纳税公式
六年级数学纳税公式是:企业纳税计算公式。
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税率(25%或20%)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前年度亏损。
举例说明
虎说财税公司在2021年6月13日,去当地的大型超市买了10台电脑用于办公,不含税总价是50000,增值税是13%。
虎说财税公司需要交给超市的增值税=50000*13%=6500。
这样虎说财税公司为了购买电脑一共花了56500(50000+6500)。
当然,如果虎说财税公司是一般纳税人,同时也获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6500的增值税是可以用于抵扣的。
如果虎说财税公司是小规模纳税人,那么这些增值税只能进入成本了。
拓展资料
公式简介
1、通用格式,用数学符号表示,各个变量之间的一定关系(如定律或)的式子,能普遍应用于同类事物的方式方法。
2、公式,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中用数学符号表示几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式子。
具有普遍性,适合于同类关系的所有问题。
在数理逻辑中,公式是表达命题的形式语法对象,除了这个命题可能依赖于这个公式的自由变量得值之外。
公式精确定义依赖
于涉及的特定的形式逻辑,但有如下一个非常典型的定义(特定于一阶逻辑):公式是相对于特定语言而定义的。
就是说,一组常量符号、函数符号和关系符号,这里的每个函数和关系符号都带有一个元数(arity)来指示它所接受的参数的数目。
知识梳理:富民超市12月的营业额按5%缴纳营业税,共缴纳税款1500元。
富民超市12月份的营业额是多少元?方法一:1500÷5%=30000(元)答:富民超市12月份的营业额是30000元。
方法二:解:设12月份的营业额是x 元。
5%x =15000.05x =1500x =30000答:富民超市12月份的营业额是30000元。
1. 纳税的含义纳税的含义: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相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纳税的种类:税收主要分为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几类。
税款:集体或个人上缴国家的一部分。
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作应纳税额。
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2. 已知收入额和税率,求应纳税额已知收入额和税率,求应纳税额的方法:应纳税额=收入额×税率。
注意:有时并不是全部收入都需要纳税。
例如目前个人工资或薪金收入3500元以上的部分纳税,而3500元及以下部分不需要纳税。
需要纳税的部分是指按规定扣除不纳税项目的余额,叫应纳税所得额。
典例精析例题1 某烟草专卖店一月份的销售额是230万元,纳税后还剩184万元,纳税的税率是多少?解答过程:(230-184)÷230=20%答:纳税的税率是20%。
技巧点拨:税率=应纳税额÷销售额,属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计算。
例题2 我国现在个人收入所得税的征收标准为:个人月收入3500元以下不征税;月爸爸月工资是6000元,应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解答过程:⨯=(元)15003%45--⨯=⨯=(元)(600035001500)10%100010%10045100145+=(元)答:应缴纳145元个人所得税。
技巧点拨:解答这类问题,应注意分步纳税。
例题3工商部门查出一工厂在8月逃税2.5万元,如果按销售额的5%纳税,这家工厂在8月有多少销售额没有纳税?解答过程:2.5÷5%=50(万元)答:这家工厂在8月有50万元销售额没有纳税。
六年级数学税收知识点归纳总结税收是指政府通过征收具有强制性的财政收入的行为,是现代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理解税收相关的知识对我们认识国家经济运行、财政收支状况以及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六年级数学中与税收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税收的基本概念税收是指国家政府依法向居民和非居民征收、支配的一种财政收入。
税收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的财政需求,用于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
二、税收的种类1. 直接税:指直接对纳税人的收入、财产进行征收的税,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
2. 间接税:指对商品、服务等的销售、消费环节进行征收的税,如增值税、消费税等。
三、税收计算问题1. 税率计算:税率是指征税单位依据法定税率,按纳税人应纳税额的一定百分比征收的税金。
计算税额的公式为税额= 应纳税额×税率。
2. 个人所得税计算:个人所得税是指个人从各种收入中获取的所得,根据不同的所得金额采用不同的税率进行计算。
四、税务相关计算问题1. 税收减免:为了鼓励个人或企业的特定行为,国家可能对其给予税收减免。
减免的税款根据减免政策和具体条件进行计算。
2. 税收优惠:税收优惠是指政府在税收征收过程中对纳税人提供的减税、免税等优惠政策。
计算税收优惠的具体方法与减免类似,根据政策和条件进行计算。
五、税收统计与分析通过对税收的统计与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税收状况,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统计与分析包括纳税人数量、纳税额、税率变化、税收来源等方面的内容。
六、税收与个人生活税收对个人生活也有很大影响。
通过了解税收知识,我们可以合理规划自己的资金支出,了解税收减免政策,优化自己的财务状况。
七、税收的意义和作用税收对于国家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税收可以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税收作为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六年级数学纳税知识与计算一、引言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国家财政运行的重要支撑。
对于小学生来说,了解纳税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方法,可以培养他们的财务意识和责任感。
本文将介绍六年级数学中的纳税知识与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计算纳税金额。
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个人所得税是根据个人的收入和税率来计算的。
在六年级数学中,我们可以简单介绍如下的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首先,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公式如下:个人所得税 = 应纳税所得额 × 税率 - 速算扣除数其中,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个人的收入减去各种扣除项目后的金额。
税率是根据个人的所得额确定的,不同所得额适用不同的税率。
速算扣除数是为了简化计算而设定的数值。
根据不同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可以编制个人所得税税率表,方便计算个人所得税。
举个例子来讲,小明的月收入为5000元,扣除项为200元。
根据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小明的应纳税所得额为4800元。
如果小明的税率为10%,速算扣除数为0,那么他的个人所得税就可以计算如下:个人所得税 = 4800 × 0.10 - 0 = 480元所以,小明应该缴纳个人所得税480元。
三、增值税的计算增值税是指商品在流通环节中逐步增值时,按照一定的比例征收的一种税费。
在六年级数学中,我们可以简单介绍如下的增值税计算方法。
首先,增值税的计算公式如下:增值税 = 销售额 × 税率其中,销售额是指商品售出的总金额,税率是根据商品所属类别和国家规定的税率确定的。
举个例子来讲,小红的商品售出了1000元,税率为13%。
那么小红应缴纳的增值税就可以计算如下:增值税 = 1000 × 0.13 = 130元所以,小红应该缴纳的增值税是130元。
四、房产税的计算房产税是指获取房屋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个人或单位需要缴纳的一种税费。
在六年级数学中,我们可以简单介绍如下的房产税计算方法。
首先,房产税的计算公式如下:房产税 = 房产的评估价值 × 税率其中,房产的评估价值是根据房屋的位置、面积、建筑年限等因素综合评估得出的。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纳税问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纳税问题》主要让学生了解纳税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国家税收的认识,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纳税的相关计算方法。
教材内容包括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增值税的计算等。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纳税问题作为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动,逐步理解和掌握纳税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纳税的基本知识,知道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对国家税收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纳税的基本知识,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纳税的意义,掌握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中的纳税情境,让学生了解纳税的实际应用。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纳税案例,让学生掌握纳税的计算方法。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含有纳税知识讲解、案例分析、练习题等的PPT。
2.案例材料:准备一些实际的纳税案例,用于教学中的分析和讨论。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纳税计算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纳税相关的图片,如税徽、税收标志等,引导学生关注纳税这一主题。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纳税吗?为什么要纳税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5分钟)介绍纳税的基本知识,讲解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的计算方法。
税收是国家根据法定的税法规定,从单位和个人的经济所得、财产等方面征收的一种财政收入。
对于六年级的数学学生来说,学习税收的知识不仅可以增加对经济的认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以下是六年级数学税收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一、税收的种类和征收方式1.直接税和间接税:直接税是指由个人或单位直接缴纳的税,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间接税是由商品购买者支付,但实际负担者是商品的生产者和经销者,如增值税、消费税等。
2.按征收对象划分:个人所得税、财产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等。
3.按征收方式划分:征收方式分为按比例征收和按固定金额征收。
按比例征收主要是根据税基乘以一定的税率来计算税款,如个人所得税就是根据个人所得的税基乘以相应的税率来计算个人所得税;按固定金额征收是在企业或个人办理一些手续时,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如营业执照费用、房屋租赁税等。
二、税收计算方法1.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税基×税率-速算扣除数。
其中,税基是个人的应税所得,税率根据个人年度收入划分为不同的档次,速算扣除数是在计算税款之前减免的一笔固定的费用。
2.增值税:增值税=应纳税额×税率。
其中,应纳税额是指销售额减去购买成本之后的差额,税率是根据不同行业的销售额设定的。
3.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其中,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全部收入减去合法的成本、费用和损失之后的差额,税率是根据企业的年度利润额确定的。
三、税收的意义和作用1.社会公共品和服务的提供:税收是政府从个人和单位的收入中征收的,用于提供社会公共品和服务,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
2.调节经济发展:税收的征收方式和税率可以通过调整来刺激或抑制经济的增长,如减税可以刺激消费,增加税收可以抑制通货膨胀。
3.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通过税收的征收和分配,可以调节个人和单位的财务状况,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4.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和个人的利润征收所得税和资产征收财产税等,可以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