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第四编 隋唐文学 第三章 李白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
- 格式:pptx
- 大小:944.17 KB
- 文档页数:33
第三章李白第一节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
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新唐书》本传,都说他是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
这样他就与唐皇室属于同一世系。
但这一说法存在许多矛盾。
一般地讲,李白的一生可分为5个时期:蜀中时期(5-25岁);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时期(或曰“酒隐安陆时期”;26-42岁);与杜甫相识,并结为挚友。
三年长安时期(42-44岁);对李白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以梁园为中心的漫游时期(或曰“十载梁园”;45-55岁);安史乱时(55-62岁)。
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获罪被流放;病死当涂。
李白的思想是复杂的,也是矛盾的。
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
”李白解决这一矛盾的口号,是“功成身退”。
李白人格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
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高度升华的产物。
第二节李白的乐府与歌行李白是个非常自负的诗人,在《古风》其一中,他有感于“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对“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提出批评,说“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因此,继承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和诗歌风骨,就成为他振起诗道的革新手段,主要体现在他大力拟作古乐府的创作实践中。
在李白的诗歌中,乐府歌行比较多,这和他才情横溢,豪放不羁的个性有密切的关系。
因为乐府歌行这种体裁篇幅长、容量大,常言短语错综,舒卷自如,形式不拘,更宜于表达诗人矛盾复杂的思想,抒发其奔放汪洋的情感、展示丰富壮阔的画面。
特别是那些用古题写己怀的乐府诗,因偏重于主观抒情,更能体现李白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
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既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它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l.识记:隋代文学作者的两个组成部分。
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
2.识记:卢思道及其代表作品《从军行》(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以“思妇-征夫”为内容结构的南朝歌行体。
理解:卢思道《从军行》(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的艺术特点。
《从军行》将描写的重心转到了“征夫”身上,以关塞生活为背景,抒写北地边塞生活的真实感受,多贞刚之气,有苍劲骨力,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长。
3.识记:杨素及其《出塞》诗。
杨素,是隋朝的开国重臣,行伍出身,亲历征战,对边塞风霜行役的军旅生活体验尤深,于诗中表现得亦更为真切。
代表作《出塞》(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
《出塞》平实的叙说中,流动着粗犷深沉的悲凉情思,真挚而浓烈,有一种北歌的慷慨呜咽之音。
这是杨素诗的一贯风格。
简单运用:北方文人的诗风变化,文采和情调融合了南朝风格,在表现手法上受南朝文学的影响。
北方文人在学习南朝文学的表现手法时,诗风常发生变化。
如卢思道的《美女篇》着意描写女性的体态服饰和媚眼纤腰。
薛道衡《昔昔盐》(佳句: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所写乃南朝诗常见的闺怨题材,清辞丽句,委婉细腻,情调和趣味偏于齐梁风格。
综合运用:隋代文学的过渡性质,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发展,南北文学相互影响,隋朝文学仍然呈现出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在隋文帝时代,北、南两种诗风是同时并存的,甚至在同一作家的创作中体现出来。
到隋炀帝时,身边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隋代文学就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了。
如虞世基所作应制诗,着意于词采的华美和对仗的工整,纯粹诗为作诗而作诗。
这使文学创作由抒情转向娱乐,转向咏物和咏宫廷生活琐事,很快就走向了贵族文学的末路。
终隋一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一、我国古代文学史概述我国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
我国古代文学主要包括先秦文学、汉魏六朝文学、唐宋元明清文学等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如《诗经》、《楚辞》、李白、杜甫、苏轼等。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马工程文学常识马工程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涉及文学创作、文学修辞等方面。
马工程在文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题材:马是古代我国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因此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马的形象。
《离骚》中的“精卫衔来木,想见战则跃”就是马的形象。
2. 文学修辞:在古代文学创作中,马被用作修辞的具象化手法,“马不停蹄”、“马踏风而行”等常见的修辞手法都是基于马的形象进行构思的。
三、马工程与古代文学作品马工程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丰富多彩,其形象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以下是一些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马的形象:1. 《离骚》中的“精卫衔来木,想见战则跃”体现了古代文学中对马的高度赞颂。
2. 《红楼梦》中,贾宝玉乘马游幽的情节,生动展现了我国古代贵族的生活形态。
四、结语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马工程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概念,它以特有的方式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学在文学创作和文学修辞方面的独特魅力,对我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马工程在古代文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精髓,丰富对我国古代文学的认识,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五、马工程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马在古代我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寓意,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形象象征。
马工程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由和奔放:马在古代代表了自由和奔放的精神。
马在草原奔驰、驰骋在战场上的形象,赋予了马以自由、狂放的艺术象征,体现了古代文学中对于自由、奔放精神的追求。
第四编第三章李白一、单项选择题1.李白号()。
A.太白B.青莲居士C.白莲居士D.香山居士【解析】B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2.在李白的近体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
A.乐府B.歌行C.绝句D.律诗【解析】C 在李白的近体诗里,以绝句的艺术成就最高。
3.下列不属于李白的称谓的是()。
A.太白B.青莲居士C.竹溪六逸D.白莲居士【解析】D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徙家任城,与孔巢父等隐于醋来山,号“竹溪六逸”。
4.“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体现了什么样的意象()。
A.清新明快B.平易质丽C.豪放飘逸D.沉郁顿挫【解析】A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体现了清新明快的意象。
5.在李白的诗中,用的最多的色彩是()。
A.金B.青C.白D.黄【解析】C 在李白的诗中,用的最多的色彩是白色。
6.在李白的诗歌中,所用的词语的基本色调是()。
A.平易质丽B.明丽爽朗C.豪放飘逸D.沉郁顿挫【解析】B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亲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7.下列诗人中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是()。
A.李白B.王维C.孟浩然D.王昌龄【解析】A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8.李白徙家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等隐于徂徕山,号()。
A.文章四友B.吴中四士C.竹林七贤D.竹溪六逸【解析】D 李白徒家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诗人受到李白的影响的是()。
A.陶渊明B.陈子昂C.苏轼D.陆游E.王昌龄【解析】CD 李白徒家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2.下列诗歌属于李白的七言绝句的有()。
A.《望庐山瀑布》B.《静夜思》C.《早发自帝城》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E.《劳劳亭》【解析】ACD 《望庐山瀑布》、《早发自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七言绝句.3.伴随了李白一生的是()。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30.张志和的词作《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属于( B )A.曲子词B.早期文人词C.伶工之词D.士大夫之词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23.由北齐、北周入隋的作家是( A )A.卢思道、杨素、薛道衡B.江总、许善心、虞世基C.江总、许善心、薛道衡D.卢思道、杨素、许善心23.由北齐、北周入隋的作家是( A)A.卢思道、杨素、薛道衡B.杨素、薛道衡、江总C.江总、许善心、虞世基D.虞世基、王胄、庾自直23.《隋书·文学传序》对南朝诗风的概括是(B )A.词义贞刚,重乎气质B.宫商发越,贵于清绮C.词采华美,缘情绮靡D.音情顿挫,骨气端翔19.《隋书·文学传序》对南朝诗风的概括是( B )A.词义贞刚,重乎气质B.宫商发越,贵于清绮C.词采华美,缘情绮靡D.音情顿挫,骨气端翔25.隋代卢思道的边塞诗《从军行》的创作倾向是( A )A.重气质B.重文采C.重思理D.重格律25.由梁、陈入隋的作家是( D )A.卢思道、杨素、许善心B.卢思道、杨素、薛道衡C.江总、许善心、薛道衡D.江总、虞世基、王胄23.隋代诗人卢思道的名作《从军行》的艺术特点是( C ) A.重词采B.重音律25.下列属于薛道衡《昔昔盐》诗的艺术特点的是(D )A.笔力苍劲B.词气宏拔C.朴实爽俊D.辞清句丽C.重气质D.重思理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5.初唐四杰中,王勃、杨炯成就最高的诗体是(C ) A.七言歌行B.七言律诗C.五言律诗D.五言绝句25.“初唐四杰”之一杨炯擅长的诗体是( A )A.五言律诗 B.五言古诗C.七言律诗 D.七言古诗24.“初唐四杰”中长于歌行体的诗人是( )A.王勃、杨炯B.王勃、卢照邻C.杨炯、骆宾王D.卢照邻、骆宾王答案:D19.“初唐四杰”的审美追求是(B)A.提倡纤巧绮靡B.提倡刚健骨气C.主张体物精巧D.主张竞为雕琢26.上官体的风格特点是( B )A.慷慨悲凉B.绮错婉媚C.清新自然D.清奇僻苦25.上官体的风格特征是( D )A.词义贞刚B.理胜其词C.清新自然D.绮错婉媚26.王绩代表作《野望》的艺术风格是( )A.平淡自然B.婉媚工整C.清丽秀逸D.音韵清亮D.意境的创造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23.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的特色是(B) A.寓意凄婉B.丰满圆融C.苍劲奔放D.缠绵悱恻26.杜审言所属的作家群体是( C )A.吴中四士B.初唐四杰C.文章四友D.大历十才子21.完成五言律定型的是( B )A.杨炯和杜审言B.宋之问和沈佺期C.陈子昂和张若虚D.魏征和上官仪27.沈佺期、宋之问诗歌创作的最大贡献是( B)A.题材的拓展B.律诗的定型C.兴寄的强调24.沈佺期、宋之问并称的原因是( C )A.诗风清丽B.诗风刚健C.律诗定型D.复归风雅20.宋之问《渡汉江》一诗的特点是(A)A.声情并茂而意在言外B.声律调谐而辞采华美C.气势壮大而风骨凛然D.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26.沈佺期作于流贬途中的七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的艺术特点是( D ) A.声情并茂而意在言外B.气势壮大而风骨凛然C.有意修饰而辞采华美D.声调流畅而蕴含深厚第四节陈子昂与张若虚等21.陈子昂《感遇》诗中述怀言志之作的主要特点是(B)A.玲珑透彻的诗歌境界B.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C.流转调谐的声律技巧D.寂寞惆怅的孤独心绪20.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是(D)A.寻求诗律的新变B.创造兴象鲜明的诗境C.述怀言志D.复归风雅20.陈子昂提出的诗美理想是(C)A.研练精切,稳顺声势B.兴象玲珑,无迹可寻C.骨气端翔,音情顿挫D.点缀升平,彩丽竞繁24.下列诗句属于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的是( A )A.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B.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C.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D.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24.“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出自( C )A.陈子昂的《感遇》B.宋之问的《渡汉江》C.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D.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第二章盛唐诗歌23. “声律与风骨兼备”所标志的是(B)A. 唐代近体诗的形成B. 盛唐诗风的形成C. 各种诗人群体的形成D. 各种诗歌之美的形成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35.王维诗歌的特点包括(ABCDE )A.表现空明境界B.表现“无我”境界C.有空静之美D.有禅趣E.诗中有画5.王维山水诗的特点包括( ABCDE )A.表现“无我”之境B.具有禅趣C.以动写静D.表现宁静心境E.具有空静之美2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两句出自王维的(C )A.《山居秋暝》B.《终南别业》C.《鹿柴》D.《竹里馆》21.王维出塞前后的诗作往往具有(C)A.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B.清纯情思和明净之美C.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D.明朗的情思和飞动的气势20.王维山水诗创作的特色是(A )A.善于写空山的宁静之美B.善于写水乡的纯净之美C.善于表现慷慨的情怀D.善于抒发失意的悲哀27.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是( B )A.孤高幽僻B.平淡自然C.清逸明丽D.清刚爽朗25.孟浩然的诗风可概括为( C )A.质朴刚健B.绮丽华艳C.平淡自然D.凝炼精深22.孟浩然山水诗创作的特色是(C)A.善于写空山的宁静之美B.善于表现慷慨的情怀C.善于写水乡的纯净之美D.善于抒发失意的悲哀22.李颀诗中刻画人物很生动的作品是(D)A.《古从军行》、《缓歌行》B.《爱敬寺古藤歌》、《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C.《缓歌行》、《爱敬寺古藤歌》D.《别梁锽》、《送陈章甫》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25.诗句“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出自( C )A.王翰的《凉州词二首》B.李颀的《古从军行》C.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D.高适的《燕歌行》23.下列诗句出自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是(C)A.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中国古代文学释解大全『第四编』隋唐文学『第四编』隋唐文学◆概述◆第一章隋及初唐诗歌◆第二章盛唐诗歌◆第三章李白◆第四章杜甫◆第五章中唐前期诗人◆第六章韩愈与韩孟诗派◆第七章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第八章中唐其他诗人◆第九章晚唐诗人◆第十章唐代散文◆第十一章唐代传奇◆第十二章唐五代词概述公元581年,杨坚篡北周建立隋朝,589年灭陈,从此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
隋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由于篡位的隋炀帝的奢侈无度,倒行逆施,致使隋开国不过三十年时间,便被李渊灭亡。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在隋统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唐帝国,强大昌盛,欣欣向荣,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高涨。
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唐朝实行科举取士,给唐代文化发展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首先,从六朝门阀势力下解放出来的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
他们带着一往无前的蓬勃朝气,怀抱匡时济世的宏伟志向,歌唱社会人生,歌唱时代理想,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其次,“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文人大量集中于京城,以文会友,切磋琢磨,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
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
此外,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音乐、舞蹈、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等艺术门类的发展。
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大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
唐代文人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
不仅造成了文学彬彬之盛的局面,而且使三百年间不同时期的文学面貌各异、丰富多彩。
尤其是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到唐代,更犹如百川归海,形成前所未有的壮阔波澜。
作诗不再是少数贵族的专利,而成为上自帝王后妃、下至村夫牧童各阶层人士无所不预的事业;诗歌的题材也从狭小的宫廷、台阁解放出来,走向江山、塞漠和市井,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
第3章李白3.1 复习笔记一、李白的生平、思想与人格1.李白的生平(1)李白在青少年时代,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在隐居与漫游、神仙道教信仰、任侠中度过。
(2)开元年间,以安陆为中心,开始他的干谒与漫游的生活,他以一种迫切强烈的心情,希求荐用,结果是大失所望,心中充满愤慨与不平。
(3)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入京,供奉翰林,这是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
但不久,就为朝中权贵所谗毁,他在仕途上再次遭受打击,天宝三载以“赐金放还”被迫离开长安。
(4)安史之乱之后,李白以反叛罪蒙冤入狱,长流夜郎。
乾元二年,他在流放途中遇赦放回,流寓南方。
上元二年闻知李光弼出征东南,他又想从军报国,无奈半道病还,往当涂依县令李阳冰。
于次年病逝于当涂,年62岁。
2.李白的思想与人格(1)儒家用世思想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
他的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人生中当然要不断遭致失败。
这使他常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
但由于他始终向往着这样的理想,他又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他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高度地升华了,带进了一个理想化的境界。
(2)神仙道教的解脱①神仙道教信仰在李白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当他仕途失意的时候,便进一步走向道教。
道家和道教信仰给了他一种极强的自我解脱的能力。
②李白的不少诗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而其实是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内心深处深藏着对于人生自由的向往。
③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
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高度升华的产物。
二、李白的乐府与歌行1.古风(1)创作理念《古风五十九首》其一中,李白有感于“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对“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的诗风提出批评,说“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2)诗歌内容《古风五十九首》或言抱负,或咏古伤今,或讽刺写实。
中国文学史:第三章李白第三章李白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是这个富于创造性的、解放的时代最杰出的代表。
他那追求理想的坚定执著、英雄失志的愤激不平、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爱好自由的叛逆个性,体现了整个时代的宏放气魄和雄伟力量。
他的诗所表现出的春风得意的蓬勃朝气,热情奔放的青春旋律,以及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气势浩瀚、变幻莫测,又兴象玲珑、自然天成的意境,充满了美不胜收的无穷魅力,成为后人追摹难及的典范。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属甘肃)。
先世罪迁中亚碎叶,后随父迁居四川绵州隆昌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因号青莲居士。
李白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蜀中时期(705—724)这是李白读书习剑、学道和漫游的时期。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赠张相镐二首》其二),“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曾游历青城、峨眉山等地,也曾隐居岷山。
二、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和一入长安时期(725——742)开元十三年(725),为了实现“济苍生”、“安社稷”、“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李白离开四川,漫游洞庭、江浙一带。
后娶故相许圉师的孙女,定居湖北安陆。
开元十八年(730)前后,初入长安,隐居终南山。
李白不愿意走应试入仕之路,而是希望通过扩大自己的声名以一鸣惊人。
这一时期,他四处漫游,广泛结交著名文人和道士,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终于名动京师,上达天子。
三、长安供奉翰林时期(742——744)天宝元年(742)李白被玄宗征召入京,虽优宠有加,供奉翰林,但不过是被当作宫廷侍臣,根本无权过问朝廷政事,抱负无由施用。
加上亲眼看到统治集团的黑暗腐朽,愤懑不平,于是纵酒狂歌,桀骜不驯.后受谗毁,请求放还,于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
这是李白生活和创作的重要转折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