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26.50 KB
- 文档页数:3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致女儿的信》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理解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付出。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致女儿的信》的主要内容及其情感态度。
2. 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以及作者对女儿的期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某些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致女儿的信》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其主要内容。
3. 内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发言:邀请学生发表对课文的理解和观点。
6.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7.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翻译课文《致女儿的信》中的重点句子。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父母之爱的认识和体会。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审视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致女儿的信》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2)能够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尊重,增强家庭观念;(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致女儿的信》的阅读与理解;2.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3. 探讨课文中的亲情主题和家庭观念;4.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5.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致女儿的信》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2)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亲情主题和家庭观念;(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致女儿的信》;(2)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分段阅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安排;(3)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家庭观念。
3. 写作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2)让学生分析作者如何运用语言和形象描绘来表达情感;(3)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4. 亲情主题探讨:(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亲情主题;(2)让学生分享对亲情的认识和感受;(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对家人的爱。
5. 情感态度培养:(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积极向上的态度;(2)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心态;(3)开展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鼓励和支持,共同面对困难。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致女儿的信》的内容;(2)分析信中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3)理解信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信中的观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3)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做一个有情感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信中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2)信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正确朗读和理解信的内容。
2. 教学难点:(1)信中深奥的观点和论证方法的理解;(2)修辞手法的运用;(3)情感的把握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对信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信件,理解信件的大意;(2)让学生找出信中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3)让学生分析信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信中的观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信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信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2. 强调信中的情感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3. 提醒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做一个有情感的人。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致女儿的信》,加深对信中观点的理解;3. 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看法。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存在不足之处;3.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2.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满意度;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信中的主要内容和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对亲情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感恩意识和家庭责任感。
3. 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致女儿的信》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3. 课文所传达的家庭观念和亲情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课文所传达的家庭观念和亲情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氛围,培养他们的语感。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亲情观念和家庭责任。
3. 写作法:通过写作,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家庭和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与家人之间的美好时光,激发他们对亲情的感悟。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亲情观念和家庭责任,分享自己的感悟。
5. 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庭的短文,表达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与反思: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继续关注家庭和亲情,提高他们的家庭责任感。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方面的进步。
2. 关注学生在亲情观念和家庭责任方面的认识和表达,评价他们的感悟和反思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亲情和家庭的文章,如《背影》、《傅雷家书》等,以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
2. 组织学生参加家庭主题的活动,如家庭摄影比赛、家庭故事分享等,以增进他们对家庭的认识和感悟。
八、教学资源:1. 课文《致女儿的信》原文。
2. 相关亲情和家庭主题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一.导入播放《梁祝》“犹忆当年一相逢,万世此心与君同,雪月化作蝴蝶去,人间比翼笑春风。
”谁能告诉老师刚才那首凄婉动人的乐曲是根据什么故事创作的吗?这是一个在中国已经传唱了上千年的爱情悲剧,就像西方的《罗米欧与朱利叶》一样,经典的爱情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自古以来,无数的诗人、作家咏叹过这个古老又永远常新的主题——爱情!歌德说:“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上次续写故事的时候就有不少同学构思的是爱情故事,在座的同学们都处在十四五岁的花季,我问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诚实的回答?你们有没有好奇或者困惑过到底什么是爱情?想过又问过父母的同学请举手如果你拿爱情这个问题问自己的父母,你觉得可能得到的答案会是什么?无论父母怎么回避,老师怎样担心其实不仅是你们对什么是爱情有些困惑,还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也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
今天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封《致女儿的信》。
二.整体感知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看作者是如何讲述爱情的?又是怎样界定爱情的?学生速读课文,思考:1.当14岁的女儿提出问题的时候,“我”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了吗?,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
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2.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三.自主探究:1.哪些语句或段落深深的打动了你?或者哪些语句或段落使你深受启发?有感情的朗读一遍,然后谈谈你的感受和理解!2.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后,发言交流根据学生赏析发言情况,适时插入下列材料,帮助加深学生的理解:1).汉乐府·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2).歌曲:《最浪漫的事》3小结:.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
《致女儿的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让学生理解信中所表达的父爱和对女儿成长的期望。
2. 分析信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信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致女儿的信》,感受信中的情感。
2. 词语解析:分析信中出现的重点词语,理解其含义。
3.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信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 主题探讨:讨论信中的父爱、成长、人生价值等主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通过分析信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理解父爱和对女儿的期望。
2. 难点:引导学生从信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信中的重点词语和修辞手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信中的主题和人生智慧。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信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信件,感受其中的情感。
3. 词语解析:分析信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其含义。
4.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信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5.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讨论信中的父爱、成长、人生价值等主题,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爱和对女儿的期望。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致女儿的信》的读后感,深入思考信中的主题和人生智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信中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2. 读后感写作:评估学生在作业中写的读后感,检查他们对信中人生智慧的吸收和内化程度。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对信中主题的深入探讨。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致女儿的信》的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父爱、成长、人生价值的的相关文章和书籍。
《致女儿的信》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让学生理解信中所传达的父爱和教育理念。
2. 引导学生运用文本进行分析,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致女儿的信》中父亲对女儿的爱和教育理念。
2. 分析信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信中所传达的父爱和教育理念。
2. 分析并运用信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致女儿的信》文本,并复印给学生。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进行教学拓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文章,如《背影》、《慈母爱子》等。
b. 提问: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是无条件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2. 阅读理解:a. 让学生独立阅读《致女儿的信》,并划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b. 学生分享自己划出的感动句子,并简要阐述原因。
c. 教师引导学生从信中找出父亲对女儿的期望和要求,并进行分析。
3. 文本解读: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并解释其作用。
b. 学生讨论信中的语言特点,如朴实、真挚等,并举例说明。
4. 拓展延伸:a. 教师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教育理念。
b. 学生结合背景资料,谈谈对信中父爱和教育理念的理解。
5. 总结: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致女儿的信》中所传达的父爱和教育理念。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并表示要将父爱和教育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他们对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关爱和教育经验。
3. 让学生写一封给父母的信,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和爱意。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复述《致女儿的信》的主要内容和感受。
2. 分析并总结信中的教育理念,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致女儿的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致女儿的信》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人、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致女儿的信》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学会与家人沟通,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感激之情。
三、教学难点1. 深刻理解作者对女儿的期望,以及如何将这些期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2. 学会在家庭生活中,如何处理与家人的关系,增进彼此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致女儿的信》的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学会与家人沟通和表达爱意。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对家庭关系的理解,提高沟通能力。
五、教学内容1. 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2. 讲解信件的基本内容,分析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 讨论如何将作者的期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家庭关系质量。
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感激之情。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深化对家庭关系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信件内容:详细讲解信件的基本内容,分析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讨论如何改进沟通技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就如何将作者的期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讨论,并提出具体建议。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关爱的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收集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建议,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致女儿的信》教案语文课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并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3)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表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3. 学生对作者写作手法的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学生对亲情和父母之爱的感悟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3. 采用情感体验法,让学生在朗读和讨论中,感悟亲情和父母之爱。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思考父母对他们的爱和期望。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并进行学习和运用。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生通过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课文,感悟亲情和父母之爱。
(2)学生分享他们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6.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写一封给父母的信,表达他们的爱和感激之情。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合作学习的表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表达爱意和感激之情的写作能力,关注语言的流畅性和内容的真挚性。
《致女儿的信》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本文是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的爱情启蒙。
意在告诉女儿生活中一个严肃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什么是爱情,为了讲清这个问题,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精心设计了一个故事。
故事的本身并不费解,耐人寻味的是故事的背后寓意,读懂了它的寓意,也就明白了作者对爱情的理解: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理解“忐忑、繁衍、一不黄土、怒不可遏”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体会运用小故事阐释抽象道理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真谛,培养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难点对故事寓意的理解;理解作者对爱情的诠释。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傅雷先生给他儿子的两封信,我们知道了一个人在失败与成功面前该如何面对;今天我们再来看一位外国父亲——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信中讲了些什么。
(板书文题、作者)设计(二)我们一定看这不少电影、电视剧,我们也一定喜欢不少流行歌曲。
那么,其中也一定会有一些有关爱情的故事和内容,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呢?让我们来看苏霍姆林斯基的回答。
——《致女儿的信》(板书文题、作者)二、作者简介苏霍姆林斯基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
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主要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著作。
从1948年直至逝世,他一直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的校长。
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入苏联史册。
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三、预习检测(一).读音:忐忑(tǎn tè) 繁衍(yǎn) 一怀黄土(p óu) 怒不可遏(è)(二)、作者写这封信的缘由是什么?十四岁的女儿问自己的父亲:“爸爸,什么是爱情?”(三)、实话实说,在这之前,有没有想过“爱情”这个问题?想过这个问题,问过父母的举手?你的父母是怎样回答你的?如果没问,试想假如你问了你的父母会怎样答复你呢?四、朗读课文,交流研讨在信中,除了女儿,还有哪些人也问了这个问题或者在思考这个问题?(上帝、“我”、千百万女性和每个男青年)他们分别得到了怎样的答案?再文中圈画出来。
致女儿的信
教材分析:《致女儿的信》是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精心设计了一个美丽的童话告诉女儿生活中一个严肃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什么是爱情,他意在让女儿明白: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为此,我对这篇课文是这样处理的:把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让他们了解爱情真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把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具体语段,体会用故事阐述道理的写法作为难点。
这篇课文我准备通过反复的朗读品味使学生自己来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教师准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教法与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同学们,98年上映的这部美国大片曾经打动过无数人的心,男女主人公在生死关头表现出来的对对方至死不渝的爱情让在场的每一位观众落泪,今天老师也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爱情这个话题,让我们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介绍作者: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
他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
他
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3.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体展开讨论。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体会文中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的写法:
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提示: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向学生阐明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提示: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从而引出下面的问题:(1)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2)“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
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阅读课文第5—25段:
(一)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
(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四、延伸拓展:案例分析
某中学一位女生在宿舍告诉舍友,她特别喜欢一同班男同学,因为她总想看到他,后来她主动给他写纸条,他俩常常单独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为此她成绩下降,上课精神恍惚,和同学相处情绪也很不稳定。
老师家长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她做工作,可她就是抹不去他的影子。
再后来家长让她转学了,他们再没联系。
五、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形式态度。
六、布置作业: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
可以是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
七、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
爱情忠诚
心灵的追念
美力量
八、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