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非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共21页
- 格式:ppt
- 大小:2.72 MB
- 文档页数:21
实验四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学习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方法;2.了解人类染色体的特征。
二、实验原理1.染色体组型(核型)是指生物体细胞所有可测定的染色体表型特征的总称。
包括:染色体的总数,染色体组的数目,组内染色体基数,每条染色体的形态、长度、着丝粒的位置,随体或次缢痕等。
染色体组型是物种特有的染色体信息之一,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再现性。
组型分析能进行染色体分组外,还能对染色体的各种特征做出定量和定性的描述,是研究染色体的基本手段之一。
利用这一方法可以鉴别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同时也是研究物种的起源、遗传与进化,细胞遗传学,现代分类学的重要手段。
2.人类的单倍体染色体组(n=23)上约有30000-40000个结构基因。
平均每条染色体上有上千个基因。
各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有严格的排列顺序,各基因间的毗邻关系也是较为恒定的。
人类的24种染色体形成了24个基因连锁群,所以,染色体上发生任何数目异常、甚至是微小的结构变异,都必将导致许多获某些基因的增加或减少,从而产生临床效应。
染色体异常常表现为具有多种畸形的综合征,称为染色体综合征,其症状表现为多发畸形、智力低下和生长发育异常,此外还可看到一些特征性皮肤纹理改变。
染色体畸变还将导致胎儿死产或流产。
染色体病已成为临床上较常见的危害较为严重的病种之一,染色体病的检查、诊断已经成为临床实验室检查的重要内容。
1960年,在美国Denver市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遗传学会议,讨论并确定正常人核型(karyotype)的基本特点即Denver体制,并成为识别人类各种染色体病的基础。
按照Denver体制,将待测细胞的染色体进行分析和确定是否正常,以及异常特点即为核型分析。
人类染色体分组及形态特征见表1。
表1 人类染色体分组及形态特征(非显带标本)组别染色体序号形态大小着丝粒位置次缢痕随体I号染色体常见A 1-3 最大M(1、3)SM(2)B 4-5 次大SM中等SM 9号染色体常见C 6-12,X(介于7-8之间)D 13-15 中等ST 有E 16-18 小M(16)16号染色体常见SMF 19-20 次小MG 21-22,Y 最小ST 有(22、21)A组:1-3号,可以区分。
实验四人类染色体的识别与核型分析一、实验目的1.学习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方法;2.了解人类染色体的特征。
二、实验原理1.染色体组型(核型)是指生物体细胞所有可测定的染色体表型特征的总称。
包括:染色体的总数,染色体组的数目,组内染色体基数,每条染色体的形态、长度、着丝粒的位置,随体或次缢痕等。
染色体组型是物种特有的染色体信息之一,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再现性。
组型分析能进行染色体分组外,还能对染色体的各种特征做出定量和定性的描述,是研究染色体的基本手段之一。
利用这一方法可以鉴别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同时也是研究物种的起源、遗传与进化,细胞遗传学,现代分类学的重要手段。
2.人类的单倍体染色体组(n=23)上约有30000-40000个结构基因。
平均每条染色体上有上千个基因。
各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有严格的排列顺序,各基因间的毗邻关系也是较为恒定的。
人类的24种染色体形成了24个基因连锁群,所以,染色体上发生任何数目异常、甚至是微小的结构变异,都必将导致许多获某些基因的增加或减少,从而产生临床效应。
染色体异常常表现为具有多种畸形的综合征,称为染色体综合征,其症状表现为多发畸形、智力低下和生长发育异常,此外还可看到一些特征性皮肤纹理改变。
染色体畸变还将导致胎儿死产或流产。
染色体病已成为临床上较常见的危害较为严重的病种之一,染色体病的检查、诊断已经成为临床实验室检查的重要内容。
1960年,在美国Den ver市召开了第一届国际遗传学会议,讨论并确定正常人核型(karyot ype)的基本特点即D enve r体制,并成为识别人类各种染色体病的基础。
按照Denv er 体制,将待测细胞的染色体进行分析和确定是否正常,以及异常特点即为核型分析。
非显带染色体检验技术染色体检查亦称核型分析(karyotyping analysis),是确诊染色体病的主要方法。
1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照其大小、形态特征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像就称为核型(karyotype)。
对细胞的核型进行染色体数目、形态特征的分析,确定是否与正常核型完全一致,称为核型分析。
染色体检查的标本来源,主要取自患者的外周血和身体的各种组织;以及胎儿的绒毛、羊水中胎儿脱落细胞和脐血、受精卵卵裂细胞、皮肤等各种组织。
一、非显带染色体检验技术非显带染色体核型是指按照常规染色方法所得到的染色体标本,用Giemsa染色,除着丝粒和次级缢痕外,整条染色体均匀着色。
非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相对简单,可用于分析初步分析染色体数量变异。
但很难准确鉴别多数组内染色体的序号。
(一)检验原理每一种细胞都具有一定数目、形状和大小的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最为典型,易于分析和观察。
利用秋水仙素可使分裂细胞阻断在中期,再通过低渗、固定、染色等步骤,从而获得可供分析的中期分裂象。
(二)检验方法学1.器材和试剂详见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
2.操作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细胞培养:将外周血或其他组织细胞以适当密度接种于RPMI1640培养液(不同组织细胞制备及培养详见第二节),静置37℃恒温箱内培养,48~72小时。
(2)秋水仙素处理:终止培养前3小时加5μg/ml秋水仙素,使最终浓度为0.04~0.08μg/ml,摇匀。
继续培养。
(3)收集细胞:细胞培养至72小时,收集细胞并移入一支10ml刻度离心管内,1000~1200r/min离心8~10分钟,弃去上清液。
(4)低渗:加入预温37℃的0.075mol/L KCl溶液8ml,用滴管吹打均匀,置37℃温箱,低渗处理15~17分钟。
(5)预固定:低渗处理完毕,每管加入1ml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并用吸管吹打均匀,1000~1200r/min离心8~10分钟,弃去上清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