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2单元能力检测
- 格式:doc
- 大小:36.80 KB
- 文档页数:10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单元综合检测试卷(有答案)单元综合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知识(24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 .此亡秦之续耳解析:选D 。
A 项,“共”通“供”;B 项,“振”通“震”;C 项,“蚤”通“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 B .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C .比.诸侯之列 比:比较 D .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解析:选C 。
C 项,比:并,列。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①是寡人之.过也②臣请入,与之.同命 B.⎩⎪⎨⎪⎧ ①以.乱易整,不武②而乃以.手共搏之 C.⎩⎪⎨⎪⎧ ①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②子亦有不利焉.D.⎩⎪⎨⎪⎧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②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解析:选B 。
B 项,①②均为介词,用。
A 项,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他。
C 项,①兼词“于何”,从哪里;②句末语气助词。
D 项,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承接。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 .夜.缒而出 B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C .常以身翼.蔽沛公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解析:选B。
B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C.以其无礼..于晋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选C。
C项,无礼:古今义相同,不合礼节。
A项,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B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D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带的包裹。
人教必修一单元质量检测二(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基础积累(共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 .此亡秦之续耳解析:A 项,“共”通“供”;B 项,“振”通“震”;C 项,“蚤”通“早”。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 B .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C .比.诸侯之列 比:比较 D .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解析:C 项,比:并,列。
答案:C3.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越国以.鄙远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夜缒而.出朝济而.夕设版焉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吾其.还也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解析: A 项,连词,表顺承;介词,把。
B 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
C 项,代词,代使者;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D 项,都是让步关系,尚且,还。
答案:D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夜.缒而出 B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C.常以身翼.蔽沛公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解析:A项,名词作状语,在夜里;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C项,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D项,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答案:B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C.以其无礼..于晋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C项,无礼:古今义相同,不合礼节。
A项,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B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D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带的包裹。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尚飨/盘飧阙秦/乐阕棒槌/夜缒而出......B.濡湿/嗫嚅瞋目/嗔怒跗骨/切齿拊心......忤视/杵臼之交督亢/伉俪C.揕胸/勘误......淬火/荟萃印戳/戮联袂D./玉玦力攻秦......解析A项分别读:xiǎnɡ/sūnfū/fǔ项分别读:rú,chēn,;C项分别,quē/què,chui/zhuì;B读:zhèn/kān,kànɡ,wǔ/chǔ;D项分别读:mèi/jué,cuì,chuō/lù。
答案A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寡人之过也过:过错。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道歉。
.发:发现。
C.发图,图穷而匕首见.提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掷击。
.解析C项,“发”意为“打开”。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A项,①介词,对;②介词,在。
B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①介词,表被动;②动词,作为。
D项,①介词,趁机;②连词,于是。
答案B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B项,形容词用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C项,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D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A5.下列各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②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③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④失其所与,不知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⑥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⑦张良出,要项伯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③⑤⑦⑧D.②④⑤⑦解析③⑥句中不含通假字。
①已,同“矣”;②振,通“震”,惧怕;④知,通“智”,明智;⑤郤,通“隙”,隔阂,嫌怨;⑦要,通“邀”,邀请;⑧倍,通“背”,背叛。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人教版〕【导语】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根底,以下是xx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
一、根底选择题〔15分,每题3分〕A.蚯蚓秋老虎裘皮服装挥斥方遒B.佝偻狗腿子勾心斗角苟延残喘C.末了没奈何莫名其妙含情脉脉D.踟蹰脂肪酸知书达理执迷不悟2.以下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卒莫消长也3.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春风徐来,水波不兴徐:慢慢地。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
C.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故:缘故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适合。
4.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C.深巷寒犬,吠声如豹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5.以下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有感于斯文二、精段选读〔15分,每题3分〕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假设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6.以下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或因寄所托。
因:因为。
B.虽世殊事异。
殊:不同。
C.临文嗟悼。
临:面对。
D.录其所述。
录:记下。
7.以下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B.俯仰之间,已为陈迹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8.比拟以下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及其所之既倦。
②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④引以为流觞曲水。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TYYUA162】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
(每题4分,共36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泛.fàn 南 阙.quē秦. 杯杓zhuó 缒.chuí下 B .淬cuì火 箕踞.jù 参乘.chéng 飨.xi ǎng 士卒 C .目眩.xuàn 拊.fǔ心. 目眦.zì 被八创.chuāng D. 瞋.c hēn g 目 忤.w ǔ视 鲰.zōu 生 彘zhì...肩 2.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失其所与,不知 夫晋,何厌之有B .秦伯说,与郑人盟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C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D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3.下列句中划线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 A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行李..之往来 B .为之奈何.. 人不敢..与忤视 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而伤长者..之意 4.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臣请入,与之同命 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 ⑦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⑧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A .①⑧/②④/③/⑤⑥⑦ B.①/②④⑥/③⑤⑧/⑦ C .①/②④/③⑤⑧/⑥⑦ D.①⑧/②⑥/④⑦/③⑤ 5.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 B .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C .其意常在沛公也 D .吾其还也 6.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军函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2单元能力检测(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史记》问世至今已有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
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
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
《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
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
”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
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严谨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
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代,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
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
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
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
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第二单元质量检测试题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第一卷一、语言根底知识〔24分,每题4分〕1.以下每对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玉玦./抉.择刀俎./沮.丧缒.城/堕.落B.戮.力/截.断犒.劳/竹篙.谒.见/碣.石C.箕踞./火炬.疲敝./作弊.戍.守/别墅.D.同盟./萌.芽创.伤/创.造唱和./和.平2.以下加点的“以〞与“使工以药淬之〞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B.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C.皆白衣冠以.送之D.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3.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C.今行而无信..渡易水..,那么秦未可亲也 D.秦军旦暮4.以下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又前.而为歌 B.秦伯说,与郑人盟C.道.芷阳间行 D.沛公已去,间.至军中5.分别比拟以下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③给贡职如郡县④沛公如厕,因招樊哙出A. 两个“微〞相同,两个“如〞不同B. 两个“微〞不同,两个“如〞不同C. 两个“微〞相同,两个“如〞相同D.两个“微〞不同,两个“如〞相同6.以下各句中,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组是〔〕例句:吾属皆为之虏矣A.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邻之厚,君之薄也C.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D.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二、文言文阅读〔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五、(22分)美意朦胧①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
为此,过去的许多好时光在浏览唐诗中流去了。
因为唐诗很美,而且美意朦胧,就像久久笼罩在朦胧中的一抹天光。
②唐诗的朦胧美,先是朦胧在它的形式美。
唐代的律诗、绝句,每句字数相等,且求对仗、平仄、音律,讲究字面的整齐性和音调的明亮感。
唐代英才辈出的诗人们,几乎每一个都能在清纯的诗情和几近桎梏的格律的碰撞中,吟成几首流传后世的好诗。
然而,既然格律已近乎桎梏,纵是最伟大的天才,也无法把所有的诗篇都写得那么完美。
杜青是使唐诗的形式美最终迷失在层峦叠嶂中的伟大的诗人。
杜甫让世间如梦如幻地领略到唐诗的形式无与伦比的朦胧美意。
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
他是非凡的。
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
然而,历史自有静观的明眸。
杜甫赖以名垂千古的最终是他的新乐府“三吏”“三别”,他的《兵车行》、《丽人行》、《北征》。
他的律诗千秋无匹。
然而,带着镣铐,怎么能跳好所有的舞蹈?一首被誉为“千古七律压轴之作”的《登高》,终因他追求四联对仗而不免“气竭意尽”。
这是唐诗失之于完美的悲哀,但这并非是伟大诗人的悲哀。
晚年入蜀后的杜甫写出的打破了韵律的如《春水生》、《江畔独步寻花》那些诗篇,至少与他许多真气弥漫的杰出律诗相映成辉。
③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
数以万计的唐人诗篇,真正流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
后世家喻户晓的,更多的是唐人瑰丽多姿的零落诗句。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因为谋篇之难能,往往是先成句,尔后凑合成篇,也因此唐诗佳句多于佳篇。
一如雾中星光,朦胧间,只见斑斑点点,隐隐绰绰。
④唐诗的形式美在朦胧中迷失,而唐诗秀色可餐、光可鉴人的字面美,则在朦胧中生成。
中国传统文化最神秘的源头,恐怕是它独特的汉字。
独特的汉字天生是灵犀一点,只可意会。
由它直接产生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真可说是上溯远古,下接千载。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语文二单元试题及答案第二单元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驰援佚之狐明察秋毫急风劲草翼蔽沛公B.规矩流线形何厌之有通宵达旦与臣有郤C.催眠风萧萧寸草春辉偏袒扼腕图穷匕见D.签订护身符屈指可数语无伦次痛于骨髓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美观大气,还可附庸风雅....。
”B.近期的一场大火使我们损失惨重,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恳请各位高抬贵手....,接济我们一点,以便我们渡过难关。
C.奶奶去世已经十年了,但她生前对我的疼爱之情我却一直铭记于心,耿耿于怀....,这份情和爱我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
D.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灾区民房重建基本完成,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重生。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午还是阳光灿烂,但到下午5时左右,老天突然变脸,市区狂风大作,天昏地暗。
据气象部门监测,这次特强沙尘暴瞬间风力达11级,地表能见度0米。
B.曹操的性格具有双重性,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对于任何一个扮演他的演员来说都具有挑战性,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
C.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原因:一是十八个对口援建省市支援的结果,二是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所取得的成绩。
D.昨天上午,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在购物中心,后经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以及商场保安、在场群众的救护下,老人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②请.以剑舞B.①故.遣将距关②君安与项伯有故.C.①沛公军.霸上②度我至军.中,乃入D.①范增数目项王.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6.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距关,毋内诸侯②沛公不胜杯杓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④范增数目项王⑤令将军与臣有郤⑥秋毫不敢有所近⑦拔剑切而啖之⑧张良出,要项伯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⑩置之坐上A.①②③④⑤⑧B.②⑤⑥⑦⑧⑨C.①②④⑥⑧⑨D.①③⑤⑧⑨⑩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军.霸上②常以身翼.蔽沛公③范增数目.项王④左右欲刃.相如⑤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⑥项伯杀人,臣活.之⑦完.璧归赵⑧且庸人尚羞.之A.①③④/②⑤/⑥⑦/⑧B.①②⑤/③④⑧/⑥⑦C.②⑥⑦/③④⑤/①⑧D.③⑥⑧/⑤⑦/①②④8.下列句子不属同类句式的一项是( )A.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出B.籍何以至此C.得复见将军于此D.因击沛公于坐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敢.以烦执事。
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2单元能力检测(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史记》问世至今已有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
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
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
《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破之。
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
”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
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严谨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
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代,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
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
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
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
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
”关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得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
……羽溃围南山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
”“东城,县东南五十里。
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有十余处。
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解析:选D。
D项,文中无此信息,无中生有。
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王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解析:选C。
A、B、D分别表现了司马迁、江东父老和本文作者对项羽的同情或肯定,而C项却没有。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解析:选B。
由文中倒数第2段可知项羽应该是从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的。
二、(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
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
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
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
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
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项羽目之,问为谁。
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
”项羽曰:“壮士。
”赐之卮酒彘肩。
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
”项羽默然。
沛公如厕,麾樊哙去。
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上独枕一宦者卧。
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项羽既飨/ 军士中酒/ 亚父谋欲杀沛公令/ 项庄拔剑舞坐中/ 欲击沛公项伯/ 常屏蔽之B.项羽既飨军士/ 中酒/ 亚父谋欲杀沛公令/ 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 沛公项伯常屏蔽之C.项羽既飨军士/ 中酒/ 亚父谋欲杀沛公/ 令项庄拔剑舞坐中/ 欲击沛公/ 项伯常屏蔽之D.项羽既飨/ 军士中酒/ 亚父谋欲杀沛公/ 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 项伯常屏蔽之解析:选C。
两个名词之间一般应该断开,如“酒”与“亚父”之间,“沛公”与“项伯”之间应断开,排除A、B两项。
动词“飨”与宾语“军士”不应断开,排除D 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沛公”,指刘邦,因其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故称“沛公”。
B.“臣”,最初指男性奴仆,后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
C.“黥”,是黥布的姓。
黥布当初跟从项羽,后归顺刘邦。
D.“流涕”,指流泪。
古代的“涕”一般指眼泪。
而“泗”指鼻涕。
解析:选C。
“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
即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
黥布是受过刑的人,所以司马迁这样称他,他本名为英布。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
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教材中的《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本文与之相比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
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异,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
解析:选D。
D项,“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不正确,因为原文中“岂自知附骥之尾”的意思是“依附他人而成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吗!”(2)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参考译文: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
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
高祖做了沛公,就以樊哙为舍人。
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
……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
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
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却一再挡在沛公的前面。
当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宴席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
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
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
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说罢,就赏给他一大碗酒和一条猪前腿。
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
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碗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
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罢,沉默不语。
沛公借口要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
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
……以前在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
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
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
看到高祖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
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恩德惠及子孙吗?”(二)(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8.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发冲冠”的壮士形象。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从肖像、神态、动作、心理等多个方面来描绘慷慨激昂、悲壮的人物形象,对头发的描绘尤其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