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学四年级上册《不同的声音》教学设计精品版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5
《不同的声音》教学设计及实验改进(——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会制造强弱不同、高低不同的声音,并从制造过程中观察发现声音的强弱高低不同与振动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知道“音量”和“音调”的含义。
知道声音的高低是振动快慢决定的,声音的强弱是振动幅度决定的。
●情态与价值:体验探究不同声音的乐趣,愿意探究奇妙的声音王国。
教学难点:从探究过程中发现声音的不同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准备:围巾、三角铁、二胡、风铃、钢尺、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1、听声音,猜猜“我”是谁?2、引入课题:不同的声音二、比较探究:(一)探究声音的强弱1、听声音:比较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2、认识什么是“音量”。
3、实验探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二)探究声音的高低1、听声音:比较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2、认识什么是“音调”。
3、实验探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三、思维拓展:1、猜老师自制的乐器,哪杯水声音高,听老师演奏《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2、课后自做一件声音高低不同的乐器,并用它来演奏歌曲。
实验改进:遵循“用教材教”的新科学理念,在探究影响声音高低不同的因素时,我在选择材料时做了大刀阔斧的改动。
教材选择用橡皮筋做器材,研究物体的粗细,长短、松紧程度影响声音的高低。
这需要做三个对比实验,可对比实验只能有一个条件不同,而橡皮筋在拉紧的时候会同时变细,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变量,到底是松紧影响了声音的高低,还是粗细影响了声音的高低呢?我反复琢磨,觉得这材料不妥,苦寻许久,老公拿着他刚做好的二胡在我面前“卖弄”,在欣赏他的“佳作”时,我灵机一动,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二胡不是很好的材料吗?可以调松紧,可以改变长短,粗细也有别,而且弦不像橡皮筋哪样有弹性,紧的时候,粗细变化微弱。
所以我在上课时给每个实验小组都准备了二胡,效果很好。
科学教学设计《不同的声音》教学设计一、预期学习结果:1.能够感受人嗓音有强弱、高低和音色的不同。
2.能够用实验证明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3。
能用实验证明声音的高低与哪些具体的因素有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声音存在音调与音量的区别。
难点:区分音调和音量。
三.教学准备:不同长短、粗细的橡皮筋、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塑料盒子、纸杯、四.教学设计:课前:听歌,放松。
提醒学生仔细听听歌曲里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课堂教学:师:课前我们听了一段音乐,好听吗?音乐里有哪些声音?师: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学生说师板书)师:你觉得哪个的声音好听?(生说)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魅力,也隐藏着许许多多的秘密,让我们共同学习研究4不同的声音。
(出示课题)学习认识声音的音量、音调。
师:人能说话,乐器能演奏出动听的音乐,你能让普通的物体发出声音吗?(能)那你能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吗?你准备怎么做?师: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些物体,请同学们在下面的实验中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关注在实验过程中,物体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是什么原因是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完成实验报告的记录。
学生实验完成记录请同学们汇报一下实验一的完成情况根据学生的发言,明晰音量的概念师:同学们刚刚说的都是我们在生活中的语言,在科学上面我们把刚刚那种高的声音叫作强,另一种低的声音叫作弱,声音的强弱叫作“音量”。
(板书)请同学们汇报一下实验二的完成情况根据学生的发言,明晰音调的概念同样同学们刚刚说的还都是我们在生活中的语言,在科学上面我们把刚刚那种尖的声音叫作高,另一种闷闷的的声音叫作低,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板书)师:通过我们的实验小组的实验知道了声音的音量和音调,并且对实验中对物体产生不同的声音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能不能小组讨论一下,用比较简单的语言总结一下我们的发现。
声音音量的强弱、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得出了声音的高低和物体的长短、大小有关?这个实验怎么做?实验中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比较容易改变的物体,可长可短,可紧可松,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物体。
第周课题一、导入新课1、猜声游戏:找一名同学蒙住眼睛,由其他同学分别用自己正常的猜声游戏嗓音对这为同学说一句话,让这个同学猜是谁发出的声音。
2、提问:为什么他能猜出是谁的声音呢?你还发现有哪些物体和其他物体相比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二、学习新课:(一)发现声音有大小的不同1、出示一段相同的音效,放两次(强弱不同)问:听到什么?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声音的大小不一样,或者说强弱不同。
2、谈话:你能试着用你身边的物体发出这样大小不同的声音吗?3、学生做发声活动我们把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板书)4、提问:你觉得要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关键是什么?(使用力的大小以及距离的远近)提醒: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只能改变声音的大小,这意味着不能改变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只改变用力大小。
(二)辨别声音的高低1、教师用乐器(钢琴或吉他等)演奏两个高低不同的音,让学生说有什么不同?2、发给学生橡皮筋,你能用它也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3、你觉得声音的高低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4、学生填写预测并设计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预测及设计的实验大致可分成三组,即橡皮筋的长短、松紧、粗细都有可能影响声音产生的高低。
)5、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要指导提醒学生保持安静,认真倾听。
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7、小结:声音的音调与振动物体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
第周1、能够感受人嗓音有强弱、高低和音色的不同。
2、能用实验证明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3、能用实验证明声音的高低与哪些具体的因素有关。
一、导入新课:1、复习提问:什么叫做音量?什么叫做音调?2、谈话: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乐器演奏乐曲呢?二、学习新课:(一)动手制作:1、为学生准备一些乐器,请他们发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并做出相应解释。
例如:用吉他中的一跟弦发出大小高低不同的音。
2、我们也可以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小乐器,请各组先制定方案然后向全班汇报。
3、自制乐器的制作步骤:(1)准备好相关材料(2)设计乐器的音高,确定每个音高在乐器中的位置。
不同的声音活动背景:秋风呼啸,鸟儿歌唱,大自然的声音多么奇妙啊!为了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奇妙的声音王国,我与孩子们一起探究声音的奥妙。
声音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这次活动我就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探究,去发现,让我们一起去享受声音带给我们的愉悦。
设计理念:在设计这一课时前,我让学生去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通过对几种乐器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通过这一节课的探究,能让学生初步掌握不同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知道音量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1.让学初步掌握音量的知识和音调的知识。
2.通过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提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5.通过让学生阅读资料培养学生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通过探究初步了解音量的知识和音调的知识。
活动准备:1.课前让学生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
2.直尺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师:模仿动物的声音。
2.师:同学们想不想模仿啊?老师是通过倾听不同动物发出的声音,观察声音的不同,然后找到了不同声音的奥秘,如果同学们也能找到声音的奥秘那同学们也能模仿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我们这节课一起来探究一下声音的奥秘好不好?(板书:不同的声音)。
二、新课教学(一)音量1.(放音乐)哪位同学有所发现呢?(板书:音量)2.生答:音量变大了。
(师引导)3.请同学们猜测一下音量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4.学生设计实验:敲桌子、拍手等。
5.学生汇报:6.师总结:(放课件)力量大➪振动幅度大➪音量大7.还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呢?8.生答:还可能与离的远近有关(师引导)9.那你能不能帮大家探究一下呢?10.(放音乐)让该生拿到远处再回来。
1 / 4 四年级上册《不同的声音》教学设计 四班级上册《不同的声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感受人嗓音有强弱、凹凸和音色的不同。 2.能用试验证明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3.能用试验证明声音的凹凸与哪些详细的因素有关。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了解声音存在音调与音量的区分。 2.教学难点是区分音调和音量。 【教学预备】 音叉等能发出声音的物体;无盖空盒子、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一些粗细相同但长短不同的习惯、剪刀、橡皮泥。 【学案】 《4、不同的声音》学案 自主探究学习目标: 1.能够感受人嗓音有强弱、凹凸和音色的不同。 2.能用试验证明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3.能用试验证明声音的凹凸与哪些详细的因素有关。 4.学习制作乐器。 自主探究过程:自主探究过程: 一.我看书:我仔细阅读了电子书,熟识了课的内容。 2 / 4
二.我思索:我与父母探讨了、思索了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与爸爸、妈妈三比较声音有什么不同?(强弱、凹凸、音色三方面比较) 2.上网查找资料:理解音量、音调的有关学问: 3.按书上的方法,自己制作乐器:"水琴'、"吉他'、"拇指钢琴'、"排箫',并演奏之。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索,还不懂的问题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是谁的声音? 请几位名同学出来,让他们分别用自己正常的嗓音说一句话。让其他同学猜一猜是谁发出的声音?并说说他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强弱、凹凸、音色三方面比较) 四班级上册《不同的声音》教学设计2.今日,我们就来讨论"不同的声音'。板书课题。 二、讨论声音的音量 1.老师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2.同学争论探究:音叉在什么状况下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3 / 4
3.汇报相互沟通 4.小结:不转变物体的任何方面,用力大,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强;反之,用力小,物体振动的幅度小,声音弱。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 5.同学试验:可以敲击任何物体,比较音量的强弱。 6.想一想:声音的强弱和什么因素有关?(力的大小) 三、讨论声音的音调 1.老师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玻璃杯,发出凹凸不同的声音。 2.同学争论探究:玻璃杯在什么状况下会发出凹凸不同的声音? 3.汇报相互沟通 4.小结: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相同材料物体,物体会发出凹凸不同的声音。声音的凹凸叫做"音调'。 5.同学试验:想方法,使橡皮筋发出凹凸不同的声音,观看音调变高时橡皮筋有什么变化?(变细、短) 6.音调的凹凸和什么因素有关?(物体的大小、粗细、长短) 四、总结: 1.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声音的强弱和敲击力气的大小有关。 2.声音的凹凸叫做"音调'。音调的凹凸和物体的大小、 4 / 4
不同的声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有强弱之分,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弱。
2、知道声音有高低之分,了解声音的高低与材料的长短、松紧、粗细有关。
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实验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
2、能通过小组合作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探究不同声音的乐趣,培养耐心、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声音有强弱、高低之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游戏:“猜猜我是谁”:请1名同学上台背对着全班同学,老师随机指出几名同学用平时自然的声音说出“猜猜我是谁”,台上的同学猜猜是谁发出的声音,猜对了用掌声告诉他。
2、提问:为什么能猜出是谁的声音?3、揭示课题:每个人的声音都有自己的特点都不一样,生活中还有各种不同的声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来学习不同的声音。
(板书课题)二、知道声音有强弱的不同及影响声音强弱的因素1、提问:声音有什么不同?2、交流、归纳:声音有强弱的不同。
3、提问:你能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吗?4、学生交流5、全班同学一起来做一做:拍桌子(强弱弱)7、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8、交流归纳:音声音的强弱是可以控制的。
9、提问:(出示鼓)你能不能使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10、学生交流,请学生上台演示:鼓面(鼓面上撒有米粒)11、小结: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弱。
三、知道声音有高低之分,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1、谈话:为了研究不同的声音老师特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把琴,想不想玩一玩?2、学生活动(一分钟)3、提问:声音还有什么不同?(板书:高低)4、谈话:其实在音乐课上学过声音的高低,用1 2 3 4 5 6 7 1 来表示声音从低到高。
5、全班从低到高、从高到低唱出音阶6、谈话:声音的高低可以通过音阶来判断,你会判断吗?(教师拨弦,学生判断声音的高低)7、提问: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猜测8、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9、学生实验:友情提示:(1)请每个同学轻轻的拨动琴弦,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不同的声音》教案教学目标1.细致观察一根弦的振动和音调的变化,能发现弦的变化、振动的变化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2学会辨别声音的高低。
知道改变声音高低办法。
3.了解声音存在音调与音量的区别。
教学重点了解声音存在音调与音量的区别。
教学难点区分音调和音量。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音叉等能发出声音的物体;无盖空盒子、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一些粗细相同但是长短不同的吸管、剪刀、橡皮泥。
2.教师准备:光盘——不同的声音。
课时安排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录像,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1、回顾声音的强弱2、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也叫响度,它取决于声源的振动和距离。
3、一般来说,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当声源振幅越大时,我们感觉到的声音越强;距离声源越近时,也会感觉到声音强。
反之,则声音弱。
4、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关于不同声音的知识。
二、新知学习活动一:使橡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1.让学生听辨一下几个不同音调的声音,分辨出音调的高低。
2.按图组装好实验装置,在教师的带领下分组实验,轮流感受。
3.教师强调:在实验中保持安静。
凑近橡皮筋认真倾听。
学会不发声地做实验。
4.将实验中声音的变化直接记录在活动记录表37页的空白处。
5.观察:为什么弹拨拉紧的橡皮筋、变短的橡皮筋和变细的橡皮筋都会使音调变高?6.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7.思考: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高音?什么情况下会发出低音?8.归纳出:变紧、变短、变细的弦发出的声音高。
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活动二:拓展活动1.将吸管一端剪成斜口,修得长短不一,用橡皮泥封住底部,吹奏时斜口朝上放置,放在嘴边轻轻吹气。
2.研究:长管子发出的音调比较高,还是短管子发出的音调比较高?3.提醒:要轻轻吹气!4.小结:管子的长短与音调高低之间有关系。
5.教师播放有不同声音的光盘。
三、课堂练习(1) 声音的高低叫做()(2)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的()有关。
教学内容不同的声音第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细致观察物体的不同的振动,就同一个物体而言,试着提出声音强弱与哪些条件有关系。
2、学会辨别声音的高低与强弱。
知道改变声音强弱与高低的办法,并能初步认识声音强弱、高低与哪些条件有关系。
3、耐心、细致地观察各种变化。
重点了解声音存在音调与音量的区别。
难点区分音调和音量。
导学流程活动一:猜声音的游戏1.找一名同学出来,蒙上他的眼睛,由其他同学分别用自己正常的嗓音对这位同学说一句心里话。
2.让蒙着眼睛的同学,猜一猜是谁发出的声音?3.在活动中教师随机请10个左右的同学,邀请时仅仅拍拍肩膀,不点名。
4.活动在教室里进行即可。
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能猜出是谁的声音呢?你还发现有哪些物体和其他物体相比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活动二:认识声音的强弱1.讲述:用同一个乐器或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2.引导学生不能改变声音的音高,只能改变音量大小,这意味着不能改变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只改变用力大小。
3.研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细致观察)4.学生交流。
5.提出假设:声音强弱与哪些条件有关系?6.小结: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也叫响度,它取决于声源的振动和距离。
一般来说,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当声源振幅越大时,我们感觉到的声音越强;距离声源越近时,也会感觉到声音强。
反之,则声音弱。
导学流程活动三:使橡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1.让学生听辨一下几个不同音调的声音,分辨出音调的高低。
2.按图组装好实验装置,在教师的带领下分组实验,轮流感受。
3.教师强调:●在实验中保持安静。
●凑近橡皮筋认真倾听。
●学会不发声地做实验。
4.将实验中声音的变化直接记录在活动记录表76页的空白处。
5.观察:为什么弹拨拉紧的橡皮筋、变短的橡皮筋和变细的橡皮筋都会使音调变高?6.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7.思考: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高音?什么情况下会发出低音?8.归纳出:变紧、变短、变细的弦发出的声音高。
2020年科学四年级上册《不同的声音》教学设计精品版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不同的声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探究声音的音量和音调
2、自制小乐器。
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细致观察物体的不同的振动,就同一个物体而言,试着提出声音强弱与哪些条件有关系。
3.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高低与材料的松紧、长短、粗细、大小有关。
4、体验探究不同声音的乐趣,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
尊重科学,尊重证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是爱观察、爱倾听的孩子。
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王国里,声音为我们传递着各种信息,声音的种类也是各种各样。
1、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聆听,听到了些什么?感觉怎么样?
2、请同学说说听到了什么?(回看视频)
3、这些声音各有什么不同?
二、研究声音的强弱,研究声音的高低
1、制造声音,观察现象,发现问题。
让物体发声,(橡皮筋、小军鼓、烧杯、里装不同量水、直尺)发出声音,体验不同
信息技术应用:声波模拟演示(声音的传播flash)。
2、猜想原因,设计实验,动手实验
让物体发声;体验不同。
(1)谈话:你能用不同的方法使桌上物体(橡皮筋、小军鼓、烧杯(里装不同量水)、直尺)发出声音吗?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研究声音的强弱。
(1)师:刚才看到同学们玩出了怎么多声音,老师也想来试试,同意吗?先轻轻敲鼓,问:是什么发出的声音?再用力一些,这是什么声音?这两次声音一样吗?怎么不一样?(小一些、弱一些,大一些、强一些)
研究声音的高低。
播放两段民歌,你听出他们的嗓音有什么不同了吗?(高、尖细,低、低沉、粗沉)尖细的声音是高音,低
沉的声音是低音,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不同的声音》评课
一、教学语言要干脆利落,抑扬顿挫。
有人曾经说过:“听一堂好课,就像欣赏一幅名画,心动神移,留连忘返。
”教学能有这样的效果,就必须讲究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教师要能根据教学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恰当地调节语速语调,以形成跌宕起伏、张弛相间的节奏美。
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不仅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及时注意到课堂环节的转换。
本节课“认识声音强弱的不同”和“认识声音高低的不同”之间过渡语是:“声音不但有强弱的不同,还有其他方面的不同。
”其实就是让学生的注意力不再关注音量或者说不再关注声音的大小。
但是由于老师的教学语言太平淡,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以致在探究橡皮筋声音的高低时,有很多学生还会讲他们发现用力大小会影响声音的大小。
可见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对课堂的重要性!
二、过渡语要精心揣摩
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要精心揣摩。
好的过渡语既能总结上一环节的内容,又能不露痕迹的引出下一环节的内容,使各个环节之间的转换不至于太生硬、仓促。
在活动二中,学生只关注到了橡皮筋的长度与松紧能影响声音的高低,没有关注到橡皮筋的粗细也能影响到声音的高低。
这时候老师直接说:“橡皮筋声音的高低除了和
橡皮筋的长短和松紧有关,还和它的粗细有关,你们相信么?这里有一粗一细两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量弹动它们,仔细听有什么差别?”这个过渡语太繁琐,其实只要出示教具,学生自然会观察到橡皮筋一粗一细,紧接着我提问“粗细会影响橡皮筋声音的高低么?”就可以了。
三、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的发言,调动他们的兴趣与积极性。
及时的评价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发言是否有价值,否则他们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时间长了还会打击他们发言的积极性。
四、转变以教师为课堂中心的思维,是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
教师不断的提问问题,学生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新课标要求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而不是他们的主导者。
课堂上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试着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