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现象透视及传播引领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2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文5篇第一篇: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文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综合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而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保证,是提升学校层级和学校文化品位的关键所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博客、微信等网络社区迅速崛起,自媒体时代应运而生,高校校园文化经历了长期的沉淀,它在整合学校历史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呈现出了崭新的发展态势。
一、自媒体的基本概念“自媒体”一词最早由美国硅谷著名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在2002年底提出。
次年,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撰写的WEMEDIA研究报告中指出:“自媒体为普通大众提供、分享他们真实想法、自身新闻的途径”。
现阶段,自媒体包括博客、微博、空间、微信、BBS 等,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交互性、即时性和海量性,它与其他媒体的不同点在于自媒体的传播方式不再是点对面进行传播,而是由普通大众主导,自主实现信息的交互传播。
二、自媒体新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的新发展(一)校园文化逐渐向虚拟文化空间拓展现阶段,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有形的校园现实空间,而是把校园文化延伸至网络虚拟空间。
交互发展的自媒体载体不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观念、道德理念、行为方式、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使得校园内部所营造的网络人文环境,乃至校园实体人文氛围得到充实发展。
大学中具有虚拟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交流方式、生活形态以及由大学生参与评论、分享的校园文化,对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育“四有”新人,培养良好的学风、校风、校纪,提高师生员工凝聚力,树立大学生对高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盈校园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促进校园文化稳步向前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校园文化的自主能动性增强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任何社会组织都应该把人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如何激发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如何把存在于人个体中的知识显性化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任何组织人力资源开发无可回避的重要事情。
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网红”现象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数字化社会中,自媒体平台的兴起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网红”现象的不断兴起。
在这个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各种内容,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度和粉丝量,成为了网红人物。
这种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于大学生“网红”现象的关注与研究。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自媒体的兴起,大学生“网红”现象逐渐成为新舆论焦点。
大学生们通过发布短视频、写作或者直播等方式在网络上积累粉丝,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经济收入。
这种现象不仅在年轻人中引起争议和讨论,还影响了社会对于名利观念和网络文化的认知。
对于大学生“网红”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释这一现象,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的电影《悬崖上的金鱼跳》给我们留下多少触动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大学生“网红”现象在自媒体时代逐渐兴起,并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大学生“网红”现象在自媒体视域下的特点和规律,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发展现状,尤其关注大学生在成为“网红”之后所面临的挑战和影响。
通过研究,旨在为相关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为大学生在自媒体平台上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自媒体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大学生个人成长。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网红”现象在自媒体时代的蓬勃发展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分析这一现象的背后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大学生“网红”现象可以促进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消费习惯、审美取向等方面的变化。
通过研究大学生在自媒体平台上迅速走红的原因,可以揭示自媒体对于传统媒体格局的重构,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群体形象建构和话语权争夺。
而对于大学生成为“网红”后的发展现状与影响,研究意义则在于帮助我们了解年轻群体在自我表达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平衡问题,以及在追求网络名声与现实求职等多重身份之间的挣扎。
自媒体对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引领对策随着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消费习惯等受影响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在这种背景下,自媒体对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引领越发明显。
然而,自媒体的引领并不永远是正向的,大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媒体的引领加以分析和把握,以维持自己的成长轨迹。
鉴于此,本文以对自媒体对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引领提出一些对策。
一、加强信息筛选自媒体充斥着海量信息。
大学生要摆脱垃圾信息的干扰,需要进行信息筛选,分辨真假信息,选择有价值的信息。
可通过选择优质的媒体账号、获取多元视角信息、交流讨论等方式,来精准地获取相关优秀信息,加强自我思考,避免受到错误的引领。
二、保持自我意识大学生是成年人,需要具备自我判断能力。
自媒体只是给予一些思想参考和启示,真正的决策还要建立在自身的意识、认知和实践基础之上。
大学生不应被自媒体的虚张声势、口号营销所迷惑,保持冷静、理性、独立的思考能力,避免意识形态对自己产生过度的依赖和影响。
三、掌握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础。
当自媒体开始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时,大学生需要有自己的底线,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前进道路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道德素养。
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需要以博爱、包容、进步的心态来对待当前复杂的社会现实,同时正视社会的分歧和矛盾,理性平衡自己的需求和社会的可能性。
四、学会实践和互动自媒体不是实践的替代品,大学生需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去总结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仅仅通过自媒体上的评论和交流来获取知识。
另一方面,大学生需要与自媒体互动,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与自媒体的内容展开互动,营造积极、健康、活泼、多样的社交环境。
五、加强自我保护自媒体信息泛滥,其中存在违法信息、不良信息、心理误导、传销等现象。
大学生需要保持警惕、明辨是非,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加强自我保护,以防止自己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或者盲目参与其中。
六、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大学生需要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积极奉献自己的能力。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及对策探讨自媒体日益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获取信息、娱乐交友的重要渠道,如今高校大学生是网络舆情传播的新生力量。
对大学生的网络舆论管理应以引导为主,监管为辅,自媒体环境下应注重传播正能量,弘扬国家主流意识,全方位、全过程、全路径做好高校学生群体舆论的引导,构建和谐网络舆论生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标签:自媒体;网络舆情;驻泰大学生;思政教育自媒体又称为“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依賴于现代化科技的发展,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上充斥着各种不同的声音,人人在网上都可以发声,人们不能够再认同被一个个所谓“主流媒体”“统一的声音”传递的信息。
特别是在网络舆论群体中,大学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相关的系统工作体系尚未建立,这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一、当下高校自媒体发展存在的问题笔者面向驻泰4所高校开展网上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78份。
问卷涉及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方式、网上关注焦点内容、对网上关注信息的处理方式等。
基于网上问卷调查,笔者又采用随机选取走访调查的方法,样本选取了30名驻泰高校大学生进行了走访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77.3%的同学表示会理性对待互联网上的信息,18.6%的同学表示喜欢关注主流媒体声音之外的“小道媒体”,4.1%的同学表示曾在互联网上发帖,表达过对媒体信息不同的看法,因此能够看出绝大部分学生能够理性对待互联网信息,做到自媒体行为自律,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合理利用网络,由此衍生出系列问题。
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学校和学生之间矛盾重重,此时网络就扮演了放大镜的角色,将负面舆论推向顶峰。
二、自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必要性首先,高校网络舆情承载于校园文化。
随着网络社区的日趋多样化,校园文化展示不在是传统的单一模式,已经实现了高校网络社区从有形化到虚拟化的转变。
通过一系列社交网络平台,高校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校园文化的健康与否。
高校校园媒体的传播力研究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高校校园中,校园媒体的传播力对于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学校文化的宣传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高校校园媒体的传播力进行研究,通过对媒体传播力的分析,探讨高校校园媒体如何提高传播力,更好地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教育。
一、高校校园媒体的特点高校校园媒体是指校园内的各种媒体形式,包括校园自媒体、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报纸等。
这些媒体形式在高校校园中拥有独特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具有以下特点:1.受众明确:高校校园媒体的受众主要是学生、教师和校园管理者,受众群体相对固定,对媒体的关注度高。
2.信息沟通:校园媒体主要用来传递学校内部的信息,包括校园新闻、学术讲座、校园活动等,具有内部沟通的特点。
3.媒体形式多样:高校校园媒体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能够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1. 内容优势:高校校园媒体具有丰富的校园资源和深厚的学术底蕴,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资讯和学术信息,受众对其内容具有极高的关注度。
3. 传播途径:高校校园媒体多样的传播途径,包括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报纸等,能够覆盖更广的受众群体,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
4. 时效性:高校校园媒体对校园内部的信息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能够实时传递校园内部的新闻和资讯,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5. 互动性:高校校园媒体具有一定的互动性,受众可以通过留言、评论等方式与校园媒体进行互动,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效果。
三、提高高校校园媒体传播力的策略2. 精准定位: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高校校园媒体应该进行精细化的定位,根据受众的特点和需求,提供针对性的信息服务。
3. 创新形式:高校校园媒体应该不断创新形式,结合科技手段,如微信公众号、校园APP等,拓展传播渠道,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
4. 强化互动:高校校园媒体应该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提高信息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增强信息传播的影响力。
大学校园中的流行文化研究班级:中文系广电(2)班姓名:满丽芳学号:0902406034【大学校园中的流行文化表现在哪些方面】〔一〕校园流行文化,以一种强大的诱发力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传统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意识。
使众多醉迷于虚幻的富态生活与贪逸于高雅的小资情节的梦想者,在模仿心理与个性表现的交互影响下,虚伪与奢侈的贪婪的变相心理逐步趋于顶峰。
大学生由于身处比较封闭的区域环境,接受与处理社会信息的途径相对狭窄,再加上在日常自我交流中缺少利益的调剂与分配,因又受尚未成熟的群体意识的限制,难免在认知社会流行的文化洪流中,会作出较准确的评价,所以往往便易受流行风的错误导引而误入歧途。
大学既作为流行社会的缩影,那么在其中到底流行些什么呢 ?就我个人认为,大学校园流行的东西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首先,大学校园毫无疑问地概括了绝大多数的现时代时尚和流行 .,最为前沿的东西均能在大学校园里得到最为集中的反映和更进一步地开展.大学校园中盛行这样一种价值观---半享乐主义价值观.之所以称为半享乐主义价值观 ,一方面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希望享受生活,追求享受自由和刺激,要求自我解放,放飞自我,创造自我,从而完完整整的享受自.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享乐主义的一种表现.但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这种价值观它其中也隐含着当代大学生自己的思想.他们对人生,对自由也有着独特而全新的理解.其次,大学校园里的流行文化,也不仅仅是外来流行的全部,他仍然有着自己的特点和内涵.毕竟,大学在作为现实社会的缩影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特殊环境和内容 ,身在其中的莘莘学子,有的因内心世界 ,个性思想得不到释放 ,而深感压抑;有的有因找不到适宜的人,物,消遣,开心而常叹郁闷;【高校流行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一)理论探讨:高校流行文化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双刃剑〞1.积极影响流行文化拓展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视域。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吸纳了新时代的元素,其内容蕴含了新的时代特征。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实证研究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其中自媒体更是成为了信息传播的新渠道。
在这一大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也日益受到关注,因为高校的形象和声誉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探讨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一、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自媒体的特点之一是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
无论是微博、微信公众号、还是抖音、快手等平台,都能够快速传播和扩散信息。
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的敏感性和影响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旦出现负面舆情,往往会引起不良后果,并对学校形象造成损害。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多元化。
通过自媒体平台,不同的信息形式和内容可以更为灵活地传播,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
这些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增加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增加了舆情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交互性。
自媒体平台具有互动性强的特点,用户不仅可以获取信息,还可以对信息进行评论、点赞、分享等操作。
在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用户的参与程度会对舆情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条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大量用户转发,其传播效应和影响力远大于传统媒体。
二、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1. 自媒体平台的政策和规定自媒体平台的政策和规定对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有着直接影响。
不同的自媒体平台对内容的审核标准和规定不同,一些平台对于敏感话题和负面舆情会采取严格的审核措施,而一些平台则更为开放。
高校网络舆情在不同自媒体平台上的传播效果也会有所差异。
2. 高校的舆情危机处理能力高校自身的舆情危机处理能力对网络舆情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在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危机舆情处理机制,及时有效地应对各类可能引发负面舆情的事件,以减少负面影响并提升舆情传播效果。
3. 用户参与度和传播效应在自媒体平台上,用户的参与度和传播效应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影响至关重要。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影响研究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高校校园文化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尤其在工作观念、方法手段及发展要求等方面。
高校应在改善工作条件的基础上,更新工作观念,创新工作手段,充分把握学生舆情,做好校园文化建设。
标签:自媒体校园文化对策一、自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作为社会亚文化系统的校园文化,不论是百年老校,还是只有几年历史的新校,在微博等自媒体流行的今天,校园文化都出现新的变化和特点。
1.自媒体时代的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手段更是多样化1.1形式更加多样自媒体时代的校园文化形式更加新颖,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强。
各种媒介是校园文化的载体,自媒体广泛应用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时代的气息。
不同于传统媒介手段,自媒体往往不受条件限制.无处不在,遍布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一条微博、一句评论或是一条短信都可以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觉不自觉地引发创新思维。
1.2参与更加充分和传统条件下相比,自媒体条件下的校园文化更能集中体现一个学校具有鲜明个性的校园精神,由于传播手段的创新,其囊括的内容更加实际、针对性也更强,更容易收到实效,相比之下传统宣传手段往往流于笼统的说教。
利用自媒体信息反馈及时的特点,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把学生、社团和学校这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
1.3主体更加广泛由于受限于传播手段的限制,以前的校园文化只是主动宣传被动接受。
在校园文化建设信息的反馈上,由于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或代价,学校往往只能注意到学生代表的意见,具有比较大的局限性。
而现在,只需要极小的成本甚至是免费,每个学生都获得了使用传播工具的机会,新兴媒体在帮助学生了解到远比以前更为丰富的观点和信息的同时,也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样,自媒体下的校园文化客观上就不再是针对某一部分人意见的事情了,而是必须面对全体学生。
由于自媒体的去中心化特点,使得校园文化的“从众”原则能充分发挥出来,使真正主流学生的想法得以充分的展示。
自媒体对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引领对策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自媒体逐渐成为了大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为大学生提供了信息、资讯和娱乐,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产生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自媒体的崛起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便利和乐趣,然而也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不良、低俗、虚假的信息也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自媒体对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引导作用,我们应该如何制定对策呢?大学生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辨别真伪的能力。
自媒体的信息海量而又繁杂,有些信息真假难辨,甚至是虚假的有害信息。
在接触自媒体时,学生们应该学会辨别信息的真假、利弊,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来提升自己的辨别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等。
只有具备了辨别真伪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利用自媒体的正面信息,摒弃负面信息对心灵的伤害。
大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与自媒体内容生产,来影响自媒体舆论方向。
在自媒体上发表高质量的信息、观点、人文献、作品、视频等,为我们校园带来更多正能量的信息。
通过积极参与和影响自媒体的内容,让自媒体更多地展现出健康向上的一面,引导大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只有通过积极的参与,才能在自媒体上打造更加健康和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应该组织开展相关的自媒体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自媒体引导和监管。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组织讲座、沙龙等形式的活动,提高大学生对自媒体的认识,引导大学生理性使用自媒体。
学校也可以成立自媒体监管组织,制定相关规范和标准,监管校园中的自媒体活动,严厉打击造谣诽谤等不良现象。
只有通过开展相关的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对自媒体的引导和监管,才能有效解决不良自媒体在校园生活中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应该发挥自己积极的影响力,带动周围的同学,共同建设健康向上的自媒体环境。
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以自己为小圈子的中心,积极传播正能量,传递正确的信息,引导他人正确对待自媒体。
自媒体对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引领对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在大学生校园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自媒体平台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知乎等,在这些平台上,大学生可以获取各种信息,包括新闻、娱乐、学术研究、生活经验等。
自媒体的信息来源广泛,质量参差不齐,对大学生校园生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引领自媒体对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自媒体对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引领主要体现在信息获取和价值观影响两个方面。
在信息获取方面,自媒体平台可以让大学生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科技进展、学术研究等领域的信息,这有助于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增强知识储备。
自媒体上的信息大都经过编辑、评论和转发,很难直接了解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大学生需要学会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不盲目相信自媒体上的一切信息,要以批判性思维对待自媒体的信息。
在价值观影响方面,自媒体平台上充斥着各种观点、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
尤其是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以其轻松、有趣的形式迅速吸引了大学生的关注,这些视频中的内容往往流于表面化、功利化,过度追求娱乐性,让大学生容易沉迷忽视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我们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自媒体中的信息和价值观,培养理性、务实的思维。
针对自媒体对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引领,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对策。
首先是自媒体素养教育。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或举办讲座,向大学生普及自媒体的特点、利弊和辨别真伪的方法,教育他们如何正确使用自媒体,对信息和价值观要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其次是提倡多元文化。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关注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和科技成果,拓宽他们的知识面,降低被自媒体局限的风险。
再次是引导健康生活方式。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体育、艺术、科技等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不至于被自媒体的花花世界迷失自我。
自媒体对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引领,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联动。
学校应更加重视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让他们有更广阔的交际空间和实践机会,降低对自媒体的依赖。
需教论坛Higher Education Forum iffi 自媒体时代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现象透视及传播引领研究李_(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518023)摘要本文针对当前自媒体盛行的条件下,在大学校园兴起的“网红热”、“抖音热”流行文化现象,以及校园流行文化中存在的拜金、炫富、低俗及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的问题倾向,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流行文化心理形成机制与心理诉求,并倡导通过主体建构和价值引领,积极发挥自媒体优势,构建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积极、健康、高品位的大学校园文化.关键词自媒体时代大学校园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9.06.009 Research on the Phenomenon of University Campus Popular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Leading in Self-media EraLI Yi(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Shenzhen,Guangdong518023)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opular culture phenomenon of"net red fever"and"tremble sound fever"in university campuses under the prevailing conditions of self-media,and the problems of money worship,wealth display,vulgarity,excessive commercialization and entertainment in campus popular culture,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sychological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psychological demands of college students'popular culture in the age of self-Media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and advocates communication.Through 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value guidance,actively exert the advantages of self-media,and construct a positive,healthy and high-grade campus culture led by our socialist core values.Keywords self-media era;college;campus culture;communication1自媒体时代校园流行文化研究的意义在当今的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
自媒体以其多元个性、低廉亲民以及强大交互性和影响力,特别受到当代大学生的青睐,并业已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交际手段。
把握当今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的发展动向,深入分析校园流行文化背后的形成机制及折射出的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大学校园流行文化中存在的拜金、炫富、低俗及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的问题倾向的方法,倡导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积极、健康、高品位的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将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2自媒体时代大学校园流行文化现象分析2.1网红热“网红”,即指“网络红人”。
一般是由于其外貌、言语、行为等要素,成为网络热捧的焦点和关注的热点。
他们的走红,大多因为自身的某一种或者多种特质被媒体所摄取并加以放大,以致成为一个被热议和关注的事件。
据调查,“网红”的出现不是自发的,而是在现代网络媒介环境下,由网络红人、媒体推手以及受众等多个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网红”已成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
根据调查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中,40.8%的大学生关注"网红直播”及“网红微博”等新媒体发布的信息,38.4%的学生希望自己成为“网红”。
最受大学生关注的“网红”类型是“游戏网红”和“美妆网红”,体育类、科技类和美食类的“网红”也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青睐。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当前“网红生态”也对他们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思维活跃,对于新鲜事物具有敏锐的捕捉能力,也非常容易受到“网红”的言行方式的影响。
“网红”最初都是跟大学生一样的普通的年轻人,但是似乎他们都可以“一夜成名"。
这种“麻雀变凤凰”的现象对大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鼓动性。
“网红”可以通过在网络当中的影响力,迅速赚取巨额财富,这也是“网红”吸引众多大学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2抖音热抖音,是一款视频拍摄的社交互动软件。
抖音用户可以通过拍摄视频,并通过调整它的快慢,配上特效、滤镜、场景切换等,使其更具感官冲击力,抖音视频同时也可以体现制作者的创造性。
抖音的配乐多以电音舞曲为主,抖音视频大都带有很强的节奏感,不仅在视觉上可以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而且流行电音的背景音效,也增加了抖音视频的潮流感。
目前,抖音已经成为了当下最火爆的短视频平台之一。
据调查,目前30岁以下的抖音用户已超过了50%,而24岁以下的用户,占到整体用户人数的27%o182019年/第16期/6刀(上)n离教论坛Higher Education Forum根据针对大学校园“抖音”热的网络问卷调查显示,在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中,51.2%的大学生有每天刷“抖音”的习惯,有14%的受调査者表示,对抖音有“上瘾”的倾向。
“抖音”是何以使如此多的大学生对其如此着迷,甚至出现了“上瘾”的倾向呢?首先,从“抖音”的时长设计来看,抖音短视频的时间一般设定为15秒,而从工程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15秒刚好是人专注力最能集中的时长,这一时长可以使人形成片刻记忆,从而产生再看一遍或再看下一条的强烈愿望。
同时,“抖音”通过大数据计算进行精准推送,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偏好调整推送内容,通过高刺激来提升大学生的愉悦感。
此外,“抖音”还利用了大学生的碎片时间,并以轻松、搞笑的风格,消遣的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了青年人放松、消遣的一种心理需求,刺激青年人的神经中枢,使他们产生愉悦,因而对其产生依赖和渴求。
3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流行文化心理形成机制分析3.1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
主体意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重要根据,主体意识随着人的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大学生阅历的丰富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其主体意识也在逐渐增强。
大学生对“网红”的热衷体现了大学生追求自我表现和自我表达的价值认同。
彰显个性,展现自我,活出精彩,成为大学生的一种强烈的心理诉求,而“网红”成为彰显这一心理诉求的鲜明的标志性符号。
3.2心理补偿从心理学角度说,补偿心理是一种“移位”的心理适应和调节机制。
根据弗洛伊德的神经分析学说,作家的“白日梦”其实就是心理补偿机制的一种体现,即作家将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事情,可以通过自己的创作的“白日梦”而得以实现。
在抖音上我们不难发现,在现实生活里不能做的事情,如一些幼稚、不合身份的内容却会在抖音里岀现。
这是因为在“抖音”平台上这种自主创制的视频中,这些幼稚、搞怪的行为被看作是一种创作,因而被认为是可以被接纳的。
“抖音”成为年轻人释放内心欲望和本能的一个岀口,因而特别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3.3感官剌激心理学中用感觉阈限来测量感觉,感觉阈限是测量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
具体来说,感觉阈限即指刚好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
感觉阈限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两类。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被称为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则说明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而其感受性越小,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则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其感受性越大。
青年时期,力比多较其他时期旺盛,对感官刺激的需求也越多。
当受到“抖音”等具有强烈感官刺激的影响后,青年人的感受阈限将逐渐被打破,其感受性将相对变小,因而对于刺激的强度需求更高,这也是为什么一些青年人会对"抖音”等上瘾的原因。
3.4群体归属感群体归属感指个人对一群体的隶属于依附的一种心理意识。
与之相应的是群体认同感。
个人的群体归属感是人类社会性的一种具体表现。
个体归属于群体的需要,贯穿于个体成长的整个发展阶段。
大学阶段,个体将从未成年人走向成年阶段,是大学生社会意识形成和显著增强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群体归属感发展的一种重要时期。
许多大学生对于“网红”和“抖音”等校园文化现象的跟从甚至追捧,都源于朋友和同伴的介绍,为了体现与同伴的“同质性”,使自己成为“圈内人”,大学生对群体内部的流行文化的散播往往表现出一种盲从的心态。
3.5猎奇心理猎奇心理即获得有关新奇事物或新奇现象的心理需求。
人们往往具有对新奇、怪诞事件的猎取和窥探的心理。
猎奇满足了青年人的好奇心,同时也给网络平台吸引受众群体带来了机会。
在"抖音”等视频平台上,经常会出现很多通过各种噱头来博人眼球,增加点击率的低俗视频。
很多青年人不断地在视频平台上刷视频,以寻找和发现更好玩、更有趣的刺激物,来满足大脑和感官的需求,并形成了一种惯性依赖,从而对“抖音”等上瘾。
4基于“交往理论”的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流行文化传播引导“交往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主要思想,哈贝马斯在批判和继承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等思想家的基础上,釆用规范语用学、深层解释学、精神分析学、认识发生学和结构功能主义等学科的方法构建了系统的交往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相互交往的主体应通过主体间行为,通过平等交流,以协商的方式达成共识。
在自媒体时代,思想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思维空间,了解他们对与流行文化的思想动向,打破单一化、说教化的教育模式,积极利用大学校园的思想阵地,加强共青团和党组织在大学校园思想引领方面的作用,通过主体意识形态建构和师生间以及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双向交往,让大学生了解网络流行文化形成的商业机制和利益机制,提高学生的文化批判性思维,让大学生能够具备辨别先进文化与低劣文化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上使大学生能够自觉抵制低劣文化和庸俗文化在校园环境中的传播。
此外,利用各种网络交互平台,积极发掘学有专长、思想进步和具有创新思维的典型青年代表,将他们包装成具有正能量,宣扬主流价值观的校园“网红”,将他们打造成为校园先进文化的代言人,将对先进校园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和引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