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噪声污染与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3.77 MB
- 文档页数:26
第1篇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室内噪音问题日益突出。
噪音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还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为了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室内噪音问题。
本文将就室内噪音归属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室内噪音的定义及分类1. 室内噪音的定义室内噪音是指在室内环境中产生的、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声音。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建筑噪音:如建筑施工、装修等产生的噪音;(2)生活噪音:如家用电器、空调、音响等设备产生的噪音;(3)交通噪音:如室外车辆行驶、轨道交通等产生的噪音;(4)社会噪音:如邻居间的争吵、宠物叫声等产生的噪音。
2. 室内噪音的分类根据噪音产生的原因,室内噪音可分为以下几类:(1)物理噪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噪音,如建筑噪音、生活噪音等;(2)心理噪音:由人的心理状态产生的噪音,如争吵、噪音污染等;(3)生理噪音:由人体生理活动产生的噪音,如咳嗽、打鼾等。
三、室内噪音归属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是我国关于噪声污染防治的基本法律,对室内噪音问题也有明确规定。
(1)第十三条:禁止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进行产生噪声的建筑施工、装修等活动。
(2)第十四条:禁止在夜间进行产生噪声的装修、施工等活动,但需征得相邻居民同意。
(3)第三十条:产生噪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对相邻权进行了规定,涉及室内噪音问题。
(1)第九十一条: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2)第九十二条: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产生的噪声,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噪音污染防治提出了要求。
噪声污染防治方案第1篇噪声污染防治方案一、方案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噪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噪声污染不仅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多种疾病。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加强噪声污染防治,改善声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特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原则1. 目标:到2025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实现声环境功能区划分,噪声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 原则:坚持绿色发展、综合治理、社会共治、科技创新和法治保障,强化源头防控,严格监管执法,提升治理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声环境权益。
三、防治措施1. 源头防控(1)加强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声环境因素,合理布局产业、交通、居住等功能区,防止噪声污染产生。
(2)优化产业结构。
严格限制高噪声产业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减少噪声污染源。
(3)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道路、轨道交通、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采用低噪声技术和材料,降低噪声污染。
2. 综合治理(1)强化噪声污染源监管。
加强对工业、建筑、交通、社会生活等噪声污染源的监管,确保噪声排放符合国家标准。
(2)开展噪声污染治理。
针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行业,开展噪声污染治理,实施噪声污染源综合治理。
(3)提升声环境监测能力。
建立健全声环境监测网络,提高监测数据质量,为噪声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 社会共治(1)加强宣传教育。
普及噪声污染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公众参与噪声污染防治。
(2)鼓励公众参与。
建立健全噪声污染防治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监督、举报噪声污染行为。
(3)强化企业责任。
落实企业环保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减少噪声污染排放。
4. 科技创新(1)支持科研攻关。
加大对噪声污染防治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动技术创新。
(2)推广低噪声技术和产品。
鼓励企业研发、生产低噪声技术和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3)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噪音污染防治法新版
第一条为了防止和减少噪音污染,保护人民身心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保护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噪音污染,是指随意放出恒定频率、恒定级别、恒定机率或者噪音
在一定时间内出现次数过多的行为造成的公共范围的损害的环境污染。
第三条国家结合实际,根据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情况,制定有关噪音污染防
治标准。
第四条建设、生产、使用和维护设备时,应当限制噪音污染,确保其不超出国家规
定的标准。
第五条各级政府应当积极组织单位和个人,采取技术、管理和其他有效措施,防治
噪音污染。
第六条地方政府应当制定噪音污染防治规划,开展对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的监督
检查。
第七条噪音污染危害严重的城市,应当制定有关噪音污染治理措施,并纳入城市规
划和环境改造进程中,开展噪音污染改造工作。
第八条社会各界应当有效联合,积极投入噪音污染防治工作,建立规范的防治机制,维护群众的权益。
第九条对于噪音污染源,如工厂、机动车、机械设备等,应当采取必要的技术改造
和噪声减少措施,防止噪声污染的发生与扩散。
第十条地方各级政府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对违反噪声污染防治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令改正或处以罚款等处理,并可以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
第十一条国务院和各级政府应当落实奖惩措施,鼓励改善噪声污染环境,推广利用
新技术、新材料等,发挥其重要作用。
第十二条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有关噪声污染防治的内容的,以本法为准。
第十三条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1篇一、引言噪音污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它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为了规范噪音行为,保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
本文将详细解读我国噪音扰民的法律规定,旨在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共同维护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
二、噪音扰民的定义及危害1. 定义噪音扰民,是指人为产生的、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声音。
2. 危害噪音扰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影响睡眠质量:噪音干扰睡眠,导致生物钟紊乱,使人白天精神不振,工作效率降低。
(2)损害听力: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中,可能导致听力下降,甚至耳聋。
(3)诱发疾病:噪音污染可能诱发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衰弱等疾病。
(4)影响儿童成长:噪音对儿童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和智力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三、我国噪音扰民法律规定1.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是我国关于噪音扰民问题的基本法律,于1996年10月29日通过,2008年12月29日修正。
该法规定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噪声污染监测和监督管理等内容。
2.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是我国关于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控制的标准,于1993年9月1日起实施。
该标准规定了城市区域不同类别的环境噪声限值。
3. 噪音污染防治条例各地方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噪音污染防治条例。
如《北京市噪声污染防治条例》、《上海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等。
4. 噪音扰民投诉举报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环境噪声污染进行投诉和举报。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当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及时受理投诉举报,并依法处理。
四、噪音扰民法律责任的承担1. 法律责任主体噪音扰民的法律责任主体包括噪音产生单位、个人以及物业管理企业等。
环境噪⾳污染防治法(全⽂)⼀起跟着店铺⼩编来了解⼀下环境噪⾳污染防治法(全⽂)的有关内容吧。
环境噪⾳污染防治法(全⽂)第⼀章总则第⼀条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活环境,保障⼈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第⼆条本法所称环境噪声,是指在⼯业⽣产、建筑施⼯、交通运输和社会⽣活中所产⽣的⼲扰周围⽣活环境的声⾳。
本法所称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扰他⼈正常⽣活、⼯作和学习的现象。
第三条本法适⽤于中华⼈民共和国领域内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
因从事本职⽣产、经营⼯作受到噪声危害的防治,不适⽤本法。
第四条国务院和地⽅各级⼈民政府应当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作纳⼊环境保护规划,并采取有利于声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第五条地⽅各级⼈民政府在制定城乡建设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建设项⽬和区域开发、改造所产⽣的噪声对周围⽣活环境的影响,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功能区和建设布局,防⽌或者减轻环境噪声污染。
第六条国务院环境保护⾏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民政府环境保护⾏政主管部门对本⾏政区域内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监督管理。
各级公安、交通、铁路、民航等主管部门和港务监督机构,根据各⾃的职责,对交通运输和社会⽣活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都有保护声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和个⼈进⾏检举和控告。
第⼋条国家⿎励、⽀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先进的防治技术和普及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科学知识。
第九条对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由⼈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章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第⼗条国务院环境保护⾏政主管部门分别不同的功能区制定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
县级以上地⽅⼈民政府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划定本⾏政区域内各类声环境质量标准的适⽤区域,并进⾏管理。
第⼗⼀条国务院环境保护⾏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噪声与防治》知识清单一、什么是噪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些声音让我们感到愉悦和舒适,比如优美的音乐、鸟儿的鸣叫;而有些声音则会让我们感到烦躁和不适,这些就是噪声。
噪声通常被定义为不需要的、令人不愉快的或者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负面影响的声音。
它可能来自于交通、工业、建筑施工、社会活动等多个方面。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噪声是指在频率和强度上没有规律、杂乱无章的声音。
与有规律的、和谐的乐音不同,噪声的声波通常是不规则的,并且可能包含多个不同频率和振幅的波。
从对人的影响角度来说,即使是有规律的声音,如果它的强度过大、持续时间过长或者在不适当的时间出现,也可能被视为噪声。
比如,在夜间人们休息时,即使是轻微的交通噪音也可能会打扰睡眠,成为一种噪声。
二、噪声的来源1、交通噪声这是城市中最常见的噪声来源之一。
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发动机轰鸣声、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声、喇叭声等都属于交通噪声。
尤其是在交通繁忙的道路附近、机场周围和铁路沿线,交通噪声的影响更为显著。
2、工业噪声工厂中的机器设备运转、加工过程中的撞击和摩擦、通风设备的运转等都会产生工业噪声。
例如,钢铁厂的轧钢机、机械厂的冲床、纺织厂的织布机等,这些设备在工作时往往会发出高强度的噪声。
3、建筑施工噪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建筑施工,而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机械设备,如钻孔机、推土机、起重机等,以及施工人员的敲打、呼喊等都会产生较大的噪声。
建筑施工噪声通常具有阶段性和临时性的特点,但在施工期间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不容忽视。
4、社会噪声社会活动中的噪声来源广泛,比如商业场所的音响设备、人群的喧哗声、广场舞的音乐声、家庭装修的声音等。
此外,节假日的烟花爆竹声也属于社会噪声的范畴。
5、自然噪声虽然自然声音大多是悦耳的,但某些情况下,如狂风呼啸、暴雨雷鸣、地震等自然现象也可能产生噪声,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噪声的危害1、对听力的损害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噪声环境中,会导致听力逐渐下降,甚至引起耳聋。
减少扰民噪音、降低环境污染的技术措施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噪音扰民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为了创造一个更加宁静、清洁和舒适的生活环境,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来减少扰民噪音和降低环境污染至关重要。
一、噪音的来源及危害噪音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施工以及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工厂里的机器轰鸣、道路上车辆的喧嚣、建筑工地上的施工声响以及商业活动中的嘈杂声音等,都可能成为扰民噪音的来源。
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噪音环境中,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它不仅会导致听力损伤,使人出现耳鸣、耳聋等症状,还会影响人的睡眠质量,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会对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增加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病风险。
二、减少扰民噪音的技术措施1、声源控制从噪音的源头进行控制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对于工业生产中的设备,可以采用低噪音的新型设备,或者对现有设备进行降噪改造,例如安装减震垫、消声器等。
在交通运输领域,推广使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低噪音车辆,同时加强对车辆的维护和保养,确保车辆的发动机、排气系统等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对于建筑施工,选择低噪音的施工工艺和设备,如使用静压桩代替锤击桩等。
2、传播途径控制在噪音传播的过程中采取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噪音的影响。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将工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进行分离,减少噪音对居民区的干扰。
在道路两侧设置隔音屏障、绿化带等,能够阻挡和吸收噪音。
建筑物的窗户可以采用双层或多层玻璃,以增强隔音效果。
对于室内噪音,可以通过安装隔音材料、吸音板等进行降噪处理。
3、接受者防护当无法完全消除噪音源或阻断噪音传播时,可以为噪音接受者提供防护措施。
例如,为工人配备耳塞、耳罩等隔音防护用品,在居民区内设置安静区域,供人们休息和放松。
三、降低环境污染的技术措施1、大气污染治理(1)工业废气治理工业企业应安装废气处理设备,如脱硫脱硝装置、除尘器等,减少废气中污染物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