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骨骼系统损伤的评定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7.16 MB
- 文档页数:125
医学院2012-2013-2学期12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康复评定》期末考试试题[A卷]注:考试题目必须答在答题卡上,否则成绩无效。
一、选择题〔共30分〕(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1.测量小腿长度应测量从膝外侧到下列哪个点的最短距离?A、外踝尖;B、外踝下缘;C、内踝尖;D、足跟;E、以上都不是〔〕2.测量关节活动度时,起始位置一般是:A、水平位;B、垂直位;C、人体解剖位;D、卧位;E、功能位〔〕3.肱二头肌在使前臂旋后运动时,常伴肱三头肌收缩,此时,肱三头肌被称为: A、主动肌;B、拮抗肌;C、协同肌;D、固定肌;E、伸肌〔〕4.下面不属于痉挛特点的是:A、肌张力增高B、运动迟缓C、折刀现象;D、深反射亢进;E、病理征阳性〔〕5.一个步行周期是指:A、从一侧下肢着地到另一侧下肢着地为止所走的距离;B、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所走的距离;C、从一侧足跟着地到另一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所走的距离;D、从一侧足跟着地到另一侧足跟着地为止所走的距离;E、从一侧下肢着地到另一侧下肢着地为止所用的时间〔〕6.下列哪个感觉属于深感觉:A、痛觉;B、振动觉;C、实体觉;D、触觉;E、温度觉〔〕7.在《新徒手肌力检查法》中,2-级的标准是:A、解除重力的影响,完成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B、解除重力的影响,可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50%以上;C、解除重力的影响,可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50%以下;D、解除重力的影响,不能引起关节的活动;E、抗重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50%以下〔〕8.对于未使用助听器的听力障碍者,需向其大声说话,他才清楚对方说话内容,最可能FIM评分是:A、7分;B、6分;C、5分;D.4分;E、3分〔〕9.以下各项对诊断周围性瘫痪最有意义的是:A、肌张力增高;B、腱反射减弱;C、病理征阳性;D.肌肉萎缩;E、肌张力减弱〔〕10.平衡反应中枢位于:A、脊髓;B、延髓;C、大脑皮层;D、中脑;E、脑干〔〕11.C5神经根损伤最可能出现的肌力减弱的肌肉是:A、三角肌;B、肱三头肌;C、骨间肌;D、肱二头肌;E、腕屈肌〔〕12.正常运动单位电位多为:A、3相;B、4相;C、5相;D、7相;E、8相〔〕13.关于Ashworth痉挛分级,错误的是:A、1级,无肌张力增高;B、2级,肌张力轻度增高,受累部分被动活动有一定阻力;C、3级,肌张力明显增高,受累部分活动较容易;D、4级,肌张力显著增高,无法被动活动;E、5级,受累部分僵硬于屈曲或伸展位〔〕14.下列哪项不是书写障碍的表现形式:A、够字障碍;B、书写惰性现象;C、写字过多;D、镜像书写;E、以上都不对〔〕15.髋关节在步行周期中运动的幅度是:A、最大屈20º,最大伸30º;B、最大屈30º,最大伸20º;C、最大屈25º,最大伸25º;D、最大屈15º,最大伸35º;E、最大屈10º,最大伸40º〔〕16.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的运动障碍以下哪种需诱发其出现:A、联合反应;B、肌张力变化射;C、病理反射;D、联带运动;E、平衡反应〔〕17.下列人体系统中,与平衡功能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躯体感觉系统;B、视觉系统;C、前庭系统;D、自主神经系统;E、运动系统〔〕18.检查脊髓损伤患者时,痛觉消失的位置在肚脐水平,提示受损脊髓属:A、T2节段;B、T4节段;C、T6节段;D、T10节段;E、T12节段〔〕19.不属于单侧忽略评价方法的是:A、二等分试验;B、临试实验;C、自由画试验;D、钟摆试验;E、画线试验〔〕20.六分钟步行试验检查,哪项结果提示轻度心衰:A、少于150米;B、150~425米;C、426~550米;D、551~625米;E、626~750米(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21.下列关于评定量表的说法,正确的是:A、韦氏记忆测试--WMS;B、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C、FIM--功能独立性评定;D、行为记忆测试--RBMT;E、TEA--日常专注力测验〔〕22.人体协调性有赖于:A、躯体感觉系统;B、视觉系统;C、前庭系统;D、运动系统;E、中枢神经系统〔〕23.影响肌力的因素有:A、肌肉的横截面积;B、肌纤维类型;C、肌肉的初长度;D、肌收缩类型;E、年龄与性别〔〕24.物体失认者的障碍有:A、命名物品;B、描述物品;C、选择物品;D、复制物品;E、通过视觉以外的感觉通路命名〔〕25.作业治疗师对患者的功能评定内容有:A、ADL;B、感觉及知觉;C、认知能力;D、家务活动能力;E、步行能力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26.ROM27.肌张力28.平衡功能29.认知30.言语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31.失认症的最主要类型是_________。
肌力评定内容目前肌力评估方法大致分两种:手法肌力检查、器械肌力检查手法肌力检查目前有3种标准:Lovett分级、M.R.C.分级、Kendall百分比器械肌力检查下又分:等长肌力测试、等张肌力检查、等速肌力测定。
一、肌力检查与评价肌力是指肌肉兴奋后收缩所产生的动力和张力,耐力则指维持一定时间收缩或多次反复收缩的能力。
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有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收缩前的肌肉长度和肌肉作用力臂长度,而耐力的大小则和可以取得的肌收缩的能量有关。
肌力检查的方法及评定:(一)手法检查与MMT(Ma nual Muscle Testi ng)六级标准衡量这种检查方法为目前最常用,衡量标准已为各国学者所认可。
1 【检查方法】先嘱被检查者作主动运动,注意观察其运动的力量和幅度;然后检查者给予一定的阻力,让被检查者作对抗运动,以判断肌力是否正常。
依次检查各关节的运动力量,并注意两侧对比。
(1)上肢肌力:双上肢前平举、侧平举、后举检查看关节肌肉力量;屈肘、伸肘,检查肱二头肌、肱三肌力量;屈腕、伸腕,检查腕部肌力量;五指分开相对、并拢、屈曲、伸直,检查各指关节肌肉力量。
(2)下肢肌力:仰卧位直抬腿、大腿内收、外展,检查髋关节屈曲、内收、外展肌肉力量;仰卧位直抬腿及膝关节屈曲,检查伸髋及屈膝肌群力量;仰卧位双下肢伸直,踝关节跖屈、背屈、内翻、外翻,检查踝关节肌肉力量。
2【评定标准】0级完全瘫痪,肌力完全丧失。
I级可见到或触摸到肌肉轻微的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级肢体可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川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
W级能作对抗阻力的运动,但肌力减弱。
V级肌力正常二、肌张力【定义】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
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
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
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
理学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又称体格检查,是临床上最基本、最主要的检查方法。
对某些疾病,单一的检查往往难以作出正确诊断,需要结合病史、理学检查和其它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判断。
第一节理学检查原则(一)检查顺序一般按视诊、触诊、叩诊、动诊、量诊顺序进行。
1.先健侧后患侧。
2.先健处后患处。
3.先主动后被动。
(二)充分暴露、两侧对比。
(三)全面、反复、轻柔、到位第二节理学检查的基本内容一)视诊(inspection):观察步态有无异常,患部皮肤有无创面,脊柱有无侧凸、前后凸,肢体有无畸形等。
(二)触诊(palpation):检查病变的部位、范围,肿物的大小、硬度、活动度、压痛,皮肤。
(三)叩诊(percussion):为明确四肢骨折时纵向叩击痛;脊柱病变常有棘突叩痛。
(四)动诊(assessment of mobility):检查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肌收缩力。
当神经麻痹或肌腱断裂时,关节均不能主动活动,但可以被动活动。
当关节强直、僵硬或有肌痉挛、皮肤瘢痕挛缩时,则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
(五)量诊(measurement)根据检查原则测量肢体长度、周径、关节的活动范围、肌力和感觉障碍的范围。
1.肢体长度测量(measurement of limb length)测量时患肢和健肢必须放在对称位置,以相同的解剖标志为起止点,双侧对比测量。
(1)上肢长度:肩峰至桡骨茎突或肩峰至中指尖。
(2)上臂长度:肩峰至肱骨外上髁(3) 前臂长度: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或尺骨鹰嘴至尺骨茎突。
(4)下肢长度:间接长度测量自骼前上棘至内踝下缘(棘踝线);直接长度测量自大转子至外踝下缘。
(5) 大腿长度:大转子至膝关节外侧间隙。
(6) 小腿长度:膝关节内侧间隙至内踝下缘,或外侧间隙至外踝下缘。
2.肢体周径测量(measurement of limb circumference)(1)上肢周径:通常测两侧肱二头肌腹周径。
概念1.肌肉骨骼康复学:是康复医学的一个分支科学,它研究肌肉骨骼系统功能障碍的原因、评定与治疗的方法以及伤残预防等问题,并运用物理治疗学、作业疗法、假肢和矫形器技术以及职业训练等手段,改善或代偿肌肉骨骼系统的功能,使患者能够回归家庭和社会。
2.关节活动范围(ROM):是指关节的远端骨朝向或离开近端骨运动的过程中,远端骨所达到的新位置与开始位置之间的夹角,即远端骨所移动的度数。
3.Colles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多因跌倒时手撑地所致,直接暴力也可发生。
折端长发生在桡骨远端2~3cm范围内松质骨内,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
4.手功能位:手处于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的姿势。
即前臂呈半旋前位,腕背伸20°~25°,尺侧偏斜约10°;拇指充分掌侧外展,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微屈,处于对掌位;其他4指分开,各关节屈曲度不尽相同。
即掌指关节屈30°~45°,近端指间关节屈60°~80°,远端指间关节屈10°~15°5.脊髓休克:脊髓被横断与高级中枢失去联系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处于无反应状态。
6.四肢瘫:指由于椎管内的脊髓神经组织受损而造成颈段运动和感觉的损害和丧失。
7.截瘫:指脊髓胸段、腰段或骶段椎管内脊髓损伤之后,造成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损害或丧失。
8.皮节:指每个脊髓节段神经的感觉神经轴突所支配的相应皮肤区域。
9.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R):指应用人工材料制作的全髋关节结构植入人体以替代病损的自体关节,从而获得髋关节功能。
10.假体松动:是骨与假体界面之间存在超出由于弹性模量差异引起的位移以外的活动。
11.60°~120°疼痛弧征阳性:肩主动或被动外展至60°~120°时疼痛,外旋时疼痛加重,外展超过120°时疼痛减轻或消失。
肩峰前外缘压痛,肱骨大结节压痛。
填空1.肌肉骨骼康复学的内容涉及(基础学科)(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疾病康复)2.手固定的正确位置是掌指关节屈60°~70°,指间关节屈10°或中立位。
肌肉骨骼系统疾患康复专科检查内容脊柱检查:一、脊柱弯曲度(一)生理性弯曲正常人直立时,脊柱从侧面观察有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段稍向前凸,胸段稍向后凸,腰椎明显向前凸,骶椎则明显向后凸。
让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从后面观察脊柱有无侧弯。
轻度侧弯时需借助触诊确定,检查方法是检查者用示、中指或拇指沿脊椎的棘突以适当的压力往下划压,划压后皮肤出现一条红色充血痕,以此痕为标准,观察脊柱有无侧弯。
正常人脊柱无侧弯。
除以上方法检查外还应侧面观察脊柱各部形态,了解有无前后突出畸形。
(二)病理性变形1.颈椎变形颈部检查需观察自然姿势有无异常,如患者立位时有无侧偏、前屈、过度后伸和僵硬感。
颈侧偏见于先天性斜颈,患者头向一侧倾斜,患侧胸锁乳突肌隆起。
2.脊柱后凸脊柱过度后弯称为脊柱后凸,也称为驼背,多发生于胸段脊柱。
脊柱后凸时前胸凹陷,头颈部前倾。
脊柱胸段后凸的原因甚多,表现也不完全相同,常见病因如下。
(1)佝偻病:多在儿童期发病,坐位时胸段呈明显均匀性向后弯曲,仰卧位时弯曲可消失。
(2)结核病: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病变常在胸椎下段及腰段。
由于椎体被破坏、压缩,棘突明显向后凸出,形成特征性的成角畸形。
常伴有全身其他脏器的结核病变如肺结核等。
(3)强直性脊柱炎:多见于成年人,脊柱胸段成弧形(或弓形)后凸,常有脊柱强直性固定,仰卧位时亦不能伸直。
.(4)脊椎退行性变:多见于老年人,椎间盘退行性萎缩,骨质退行性变,胸腰椎后凸曲线增大,造成胸椎明显后凸,形成驼背。
(5)其他:如外伤所致脊椎压缩性骨折,造成脊柱后凸,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少年胸段下部均匀性后凸,见于脊椎骨软骨炎。
3.脊柱前凸脊柱过度向前凸出性弯曲,称为脊柱前凸。
多发生在腰椎部位,病人腹部明显向前突出,臀部明显向后突出,多由于晚期妊娠、大量腹水、腹腔巨大肿瘤、第五腰椎向前滑脱、水平骶椎(腰骶角>34。
、患者髋关节结核及先天性髋关节后脱位等所致。
4.脊柱侧凸脊柱离开后正中线向左或右偏曲称为脊柱侧凸。
Froment试验:拇、食指用力相捏时,不能做成圆圈,而是方形,即拇指的指间关节过伸、掌指关节屈曲、食指远指间关节过伸畸形,提示尺神经损伤.Wartenberg试验:小指不能内收为阳性,提示尺神经损伤。
由于小指收肌(即骨间掌侧肌)麻痹及小指伸肌无对抗的外展活动,所以小指在掌指关节处稍呈外展位.脊髓休克:也称脊休克。
当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时,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脊髓震荡:脊髓的功能性损害,脊髓实质在光镜下无明显改变或有少量渗出甚至出血。
截肢:将肢体全部或部分切除,其中经关节平面的截肢又称关节离断。
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颈椎病: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出的相应症状和体征.肩周炎:是肩关节囊、滑囊、肌腱及肩周肌的慢性损伤性炎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变形、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刺激或压迫马尾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症。
Q角:从髂前上棘到髌骨中点连线代表股四头肌牵拉力线,从髌骨中点到胫骨结节连线与股四头肌牵拉力线相交之角即为Q角。
神经干叩击试验(Tinel征):神经损伤及其修复过程中,于损伤相应平面轻叩神经,在其分布区可出现放射痛及触电感或者蚁走感。
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指继发于意外损伤、医源性损伤或全身性疾病之后出现的以严重顽固性、多变性疼痛,营养不良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骨化性肌炎:由于关节扭伤、脱位或关节附近骨折,骨膜剥离形成骨膜下血肿,若处理不当,使血肿扩大、机化并在关节附近软组织内广泛骨化,造成严重关节活动功能障碍.骨不连:骨折修复的正常愈合过程终止,骨折处不能发生骨性连接者。
马蹄足内翻:即足内翻呈马蹄状。
主要分为先天畸形和踝部内翻损伤两种。
马蹄内翻足的形成主要由于足部肌力不平衡所致,即内翻肌强而短缩,外翻肌弱而伸长,跖屈肌强于足背屈肌。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是由于肱骨外上髁部前臂伸肌群,特别是桡侧伸腕肌起点反复牵拉而产生的慢性损伤性炎症。
十块关键肌、28个关键点及评分标准?
答:十块关键肌和28个关键点是脊髓损伤评估中的重要内容,它们用于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损伤程度。
以下是十块关键肌、28个关键点及评分标准的相关信息:十块关键肌包括:
1.肱二头肌(C5):负责屈肘动作。
2.桡侧伸腕长肌和短肌(C6):负责伸腕动作。
3.肱三头肌(C7):负责伸肘动作。
4.指深屈肌(C8):负责中指屈指动作。
5.小指展肌(T1):负责小指外展动作。
6.髂腰肌(L2):负责屈髋动作。
7.股四头肌(L3):负责伸膝动作。
8.胫前肌(L4):负责踝背伸动作。
9.趾长伸肌(L5):负责伸趾动作。
10.腓肠肌和比目鱼肌(S1):负责踝跖屈动作。
28个关键点则分布在患者的身体不同部位,包括枕骨粗隆、锁骨上窝、肩锁关节的顶部、肘前窝的桡侧面等,每个关键点都对应着不同的脊髓节段和神经支配区域。
通过对这些关键点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脊髓损伤程度和神经功能状况。
评分标准通常根据患者的肌肉力量和感觉功能进行评估。
肌肉力量评估一般采用0-5级的分级标准,其中0级表示完全瘫痪,5级表示正常肌力。
感觉功能评估则包括轻触觉、针刺觉和位置觉等方面,评分标准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肌肉骨骼康复》课程笔记第一章概论一、定义及研究对象1. 定义:肌肉骨骼康复是一门应用科学,旨在通过系统的康复治疗和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或提高肌肉骨骼系统的功能,减轻或消除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2. 研究对象:肌肉骨骼康复主要研究骨骼、关节、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的损伤、疾病和劳损,以及相应的康复治疗手段。
二、肌肉骨骼康复的发展1. 传统观念:以往,人们认为肌肉骨骼疾病和损伤只能通过手术、药物等治疗手段来缓解症状,康复治疗在肌肉骨骼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被忽视。
2. 现代观念: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康复治疗在肌肉骨骼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现代康复治疗注重患者主动参与,采用多种康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功能,降低复发率。
3. 发展趋势:肌肉骨骼康复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结合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采用先进的康复技术和设备,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三、肌肉骨骼康复的理论基础1. 生物力学:研究肌肉骨骼系统在运动和负荷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和规律,为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 运动生理学:研究运动对肌肉骨骼系统的影响,探讨运动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3. 神经生理学:研究神经系统在肌肉骨骼康复中的作用,如神经肌肉接头、神经可塑性等。
4. 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肌肉骨骼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如患者心理状态、康复信心等。
四、肌肉骨骼损伤与疼痛1. 损伤类型:包括急性损伤、慢性损伤和劳损。
2. 疼痛原因:肌肉骨骼损伤导致的疼痛主要源于炎症、肿胀、压迫等。
3. 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 AS)、数字评分法(NRS)等方法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4. 疼痛管理: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干预等手段。
五、肌肉骨骼康复的工作内容1. 康复评定:对患者肌肉骨骼系统的功能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关节活动度、肌力、平衡能力等。
2. 康复治疗:根据评定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康复护理等。
医学院 2012-2013-2 学期 12 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康复评定》期末考试试题[A 卷]注:考试题目必须答在答题卡上,否则成绩无效。
一、选择题〔共 30 分〕(一)单选题〔每题 1 分,共 20 分〕:〔〕 1.测量小腿长度应测量从膝外侧到下列哪个点的最短距离?A、外踝尖;B、外踝下缘;C、内踝尖;D、足跟;E、以上都不是〔〕 2.测量关节活动度时,起始位置一般是:A、水平位;B、垂直位;C、人体解剖位;D、卧位; E 、功能位〔〕 3.肱二头肌在使前臂旋后运动时,常伴肱三头肌收缩,此时,肱三头肌被称为 : A、主动肌; B、拮抗肌; C、协同肌; D 、固定肌; E、伸肌〔〕 4.下面不属于痉挛特点的是 :A 、肌张力增高 B、运动迟缓 C、折刀现象; D 、深反射亢进; E、病理征阳性〔〕 5.一个步行周期是指:A、从一侧下肢着地到另一侧下肢着地为止所走的距离;B、从一侧足跟着地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所走的距离;C、从一侧足跟着地到另一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所走的距离;D、从一侧足跟着地到另一侧足跟着地为止所走的距离;E、从一侧下肢着地到另一侧下肢着地为止所用的时间〔〕 6.下列哪个感觉属于深感觉:A、痛觉;B、振动觉;C、实体觉; D 、触觉; E 、温度觉〔〕 7.在《新徒手肌力检查法》中, 2-级的标准是:A、解除重力的影响,完成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B、解除重力的影响,可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 50%以上;C、解除重力的影响,可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 50%以下;D、解除重力的影响,不能引起关节的活动;E、抗重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 50%以下〔〕8.对于未使用助听器的听力障碍者,需向其大声说话,他才清楚对方说话内容,最可能 FIM 评分是:A 、7 分; B、6 分; C、5 分; D .4 分; E 、3 分〔〕 9. 以下各项对诊断周围性瘫痪最有意义的是:A、肌张力增高;B、腱反射减弱;C、病理征阳性; D .肌肉萎缩; E、肌张力减弱〔〕 10.平衡反应中枢位于:A、脊髓;B、延髓;C、大脑皮层;D、中脑;E、脑干〔〕 11.C5 神经根损伤最可能出现的肌力减弱的肌肉是:A、三角肌;B、肱三头肌;C、骨间肌;D、肱二头肌; E 、腕屈肌〔〕 12.正常运动单位电位多为:A 、3 相;B 、4 相;C 、5 相;D 、7 相;E 、8 相〔〕 13.关于 Ashworth 痉挛分级,错误的是:A、 1 级,无肌张力增高;B、2 级,肌张力轻度增高,受累部分被动活动有一定阻力;C、3 级,肌张力明显增高,受累部分活动较容易; D、4 级,肌张力显著增高,无法被动活动;E 、5 级,受累部分僵硬于屈曲或伸展位〔〕 14.下列哪项不是书写障碍的表现形式:A、够字障碍; B 、书写惰性现象; C、写字过多; D 、镜像书写; E、以上都不对〔〕 15.髋关节在步行周期中运动的幅度是:A、最大屈20º ,最大伸30º;B、最大屈30º ,最大伸20º; C 、最大屈25º ,最大伸25º;D 、最大屈15º ,最大伸35º;E 、最大屈10º ,最大伸40º〔〕 16.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的运动障碍以下哪种需诱发其出现:A、联合反应; B 、肌张力变化射; C、病理反射; D 、联带运动; E、平衡反应〔〕 17.下列人体系统中,与平衡功能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躯体感觉系统; B 、视觉系统; C、前庭系统; D、自主神经系统; E、运动系统〔〕 18.检查脊髓损伤患者时,痛觉消失的位置在肚脐水平,提示受损脊髓属:A、T2 节段; B 、T4 节段; C、T6 节段; D 、T10 节段; E、T12 节段〔〕 19.不属于单侧忽略评价方法的是:A、二等分试验;B、临试实验;C、自由画试验; D 、钟摆试验; E、画线试验〔〕 20.六分钟步行试验检查,哪项结果提示轻度心衰:A、少于 150 米;B、 150~425 米;C、426~550 米;D、551~625 米;E、626~750 米(二)多选题〔每题 2 分,共 10 分〕:〔〕 21.下列关于评定量表的说法,正确的是:A、韦氏记忆测试 --WMS;B、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 ---MMSE;C、FIM--功能独立性评定;D、行为记忆测试 --RBMT;E、TEA-- 日常专注力测验〔〕 22.人体协调性有赖于:A、躯体感觉系统;B、视觉系统;C、前庭系统;D、运动系统;E、中枢神经系统〔〕 23.影响肌力的因素有:A、肌肉的横截面积;B、肌纤维类型;C、肌肉的初长度;D、肌收缩类型; E 、年龄与性别〔〕 24.物体失认者的障碍有:A 、命名物品; B、描述物品; C、选择物品; D 、复制物品; E、通过视觉以外的感觉通路命名〔〕 25.作业治疗师对患者的功能评定内容有:A 、ADL; B、感觉及知觉; C、认知能力; D、家务活动能力; E、步行能力二、名词解释〔每题 2 分,共 10 分〕26.ROM27.肌张力28.平衡功能29.认知30.言语三、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31.失认症的最主要类型是_________。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及人因工效学评估方法摘要:一、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的概述1.定义与分类2.常见疾病及症状3.病因与影响因素二、人因工效学评估方法1.评估目的与意义2.评估方法分类a.生物力学评估b.功能评估c.心理评估三、人因工效学评估在预防与治疗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中的应用1.评估流程与实施策略2.评估结果的应用与干预措施3.案例分析四、我国相关政策与措施1.法律法规与标准2.企业与员工的职责3.工伤保险与职业病防治五、总结与展望1.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的防控现状2.人因工效学评估的发展趋势3.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正文:一、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的概述1.定义与分类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简称WMSDs)是指由于工作活动引起的肌肉、骨骼、关节、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损伤和疾病。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分类,WMSDs可分为四大类:肌肉疲劳和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关节疾病和骨关节炎。
2.常见疾病及症状常见的WMSDs包括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腕管综合症等。
症状表现为疼痛、麻木、肌肉无力、关节僵硬等。
3.病因与影响因素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的病因主要包括:不良工作姿势、长时间重复性操作、过量用力、精神压力等。
此外,年龄、性别、个体体质等因素也会影响患病风险。
二、人因工效学评估方法1.评估目的与意义人因工效学评估旨在识别和减少工作环境中的危险因素,预防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的发生。
评估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保障员工健康。
2.评估方法分类人因工效学评估方法可分为以下三类:(1)生物力学评估:通过对工作姿势、用力方式、运动范围等方面的测量,分析工作过程中肌肉骨骼系统的负荷和应力分布。
(2)功能评估:评估工作能力、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等,以了解个体在工作中的适应能力和潜在风险。
(3)心理评估:研究工作压力、焦虑、疲劳等心理因素对肌肉骨骼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