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技术文献综述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29.50 KB
- 文档页数:13
数字预失真文献综述一、数字预失真的定义。
基本概念。
结构。
二、数字预失真的原因。
功放非线性。
功放非线性的影响。
功放的非线性模型。
功放的线性化方法。
三、数字预失真的实现原理:多项式;查找表。
四、数字预失真的结构:直接学习型。
间接学习型。
五、数字预失真的收敛算法。
LMS RLS。
六、数字预失真的前景展望。
七、实验室目前完成的工作。
在通信系统中,为达到发射的要求,信号需要具有较高的功率,因此需要通过高功率放大器对射频信号进行放大,功率放大器有线性区和非线性区,为了获得高的功放效率,放大器一般工作的饱和点附近,这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信号的失真。
因此为了获得高的线性度,必须采用功放线性化技术,其中数字预失真技术属于功放线性化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数据传输速率不断提高,无线频谱资源越来越紧缺。
一些高的频谱利用的数字调制方案(如QPSK、16QAM等)和传输技术(如OFDM、WCDMA等)被应用在通信系统中。
但这些非恒定包络调制方式和多载波传输技术不可避免的导致了调制信号的峰均比(PAPR,Peak-to-average ratio)问题,对通信系统射频部分,尤其是射频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 ]。
功放的失真包括两种:线性失真和非线性失真。
非线性失真是指HPA所固有的无记忆饱和特性引起的非线性失真,包括两个特性:AM-AM和AM-PM特性;线性失真是指HPA 的记忆特性带来的失真[1]。
功放的线性失真造成功放输出信号的频谱展宽并产生邻带干扰即带外失真,非线性失真降低功放的BER即带内失真。
一、功放的线性化技术:功放的线性化技术包括很多,这些技术以及他们的优缺点如下:功率回退技术:基础及应用较早,实现简单,但效率极差,已逐渐被淘汰;前馈线性化技术:适用带宽很宽、线性度好、速度快,基本不受放大器记忆特性的影响,但其结构复杂、成本高,且自适应差,效率不高。
笛卡尔后馈技术:精度高、价格便宜,使用带宽受限,稳定性较差,应用范围不广;包络消除和恢复技术:效率高,带宽较宽,但延时校准较难;非线性器件技术:高效率,准确匹配难,适用于窄带通信;数字预失真方法:稳定性好、使用带宽、精度比较高,使用宽带通信,前景最看好,但是调节速度较慢[3]。
WIFI技术的应用由于互联网在全球的快速普及与发展.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越来越依赖互联网。
人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需要上网,产生了大量的WLAN 服务需求。
随着智能天线技术的发展,笔记本电脑、手机、掌上电脑等支持WI兀的移动终端越来越普及。
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WLAN 服务的需求。
基于WIFI标准的WLAN网络是目前最为普及的无线网络形式。
由于WIFI技术无线接入和高速传输的技术优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作为对3G网络的补充。
而且基于WIFl标准的WLAN网络相对基于3G 标准的3G网络成本低廉。
对于正在抢占3G市场的中国各大电信运营商来说.WIFI技术无疑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
1、WIFI及其技术特点WIFI全称Wireless Fidelity。
实质上是一种商业认证,具有此认证的产品符合IEEE802.11系列无线网络协议。
该系列协议属于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该技术使用2.4GHz或5GHz附近频段。
WIFI网络是由AP(Access Point)和无线网卡组成的无线网络。
AP 一般称为网络桥接器或接入点,它是当作传统的有线局域网络与无线局域网络之间的桥梁,因此任何一台装有无线网卡的PC均可透过AP去分享有线局域网络甚至广域网络的资源,其工作原理相当于一个内置无线发射器的HUB或者是路由,而无线网卡则是负责接收由AP所发射信号的CLIENT端设备。
WIFI(Wireless Fidelity)技术即IEEE802.11协议.无线接入和高速传输是WIFI的主要技术优点.其中IEEE802.11b最高速度为11Mbps,IEEE802.11a与IEEE802.119的最高速度为54Mbps。
现在多用的IEEE802.11b与IEEE802.11g设备使用的频段为2.4~2.4835GHz的免许可频段。
在频率资源上不存在限制,因此使用成本低廉也成为了WIFI技术的又一大优势。
WIFI无线网络是由AP(Access Point)和无线网卡组成的无线网络。
文献综述报告姓名:韩鹏学号:S310080092导师:姜弢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导师组评审意见:成绩:导师组专家签字:文献综述报告利用目标的电磁散射特性发现和识别目标是雷达的基本工作机理,而目标存在或隐蔽于周围环境之中,环境电磁散射对雷达目标信号检测产生的干扰称为雷达杂波。
雷达下视照射时,面临的主要困难就是来自于各种地、海杂波干扰。
杂波建模与仿真技术的研究有助于目标检测方法的选取,从而保证乃至提高雷达整体性能,这是雷达实际应用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雷达杂波特性的深入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若干有意义的成果。
但是,雷达技术的进步使得雷达分辨力不断地提高,常规Rayleigh分布、Log-Normal分布、Weibull分布以及复合K分布杂波模型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应用的需要,为了更精确地与观测结果相吻合,一些新的杂波模型不断被提出,广义复合杂波模型就是一种适用范围比较广泛的分布模型,它既可以比较准确描述高分辨雷达杂波分布情况,也包含了常规的杂波统计模型。
在杂波的建模、仿真以及杂波的分类中,杂波模型参数估计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针对常规杂波模型的参数估计已经比较成熟,目前采用的经典参数估计方法难以满足广义复合杂波模型的参数估计精度、运算时间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研究。
近年来,反舰导弹重点打击目标已转向近海岸以及沿岸工事,近海岸环境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区域,在近海岸背景下,基于单类散射体的杂波模型通常不能有效地描述其杂波分布特性。
为有效提高反舰导弹突防能力和精确打击能力,加强对该特定环境下的杂波以及在该杂波背景下的目标检测方法研究已刻不容缓。
另外,随着神经网络、混沌和分形理论以及其它非线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对雷达杂波进行分析的新方法。
特别是针对高分辨雷达所收集到的海杂波,已有许多学者从实验和散射机理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指明高分辨雷达海杂波确实存在混沌现象。
此后,众多学者从这一结论出发,构造了大量混沌背景下的雷达目标非线性检测方法。
光钎通信报告总结范文光纤通信报告总结范文光纤通信是一种基于光学原理的信息传输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本次报告总结了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优势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
首先,本报告介绍了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
光纤通信通过将信息转化为光信号并通过光纤进行传输,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光的全反射特性以及光的波动模式来传输信息。
相比于传统的电缆传输,光纤通信具有更高的传输带宽和更低的信号损耗率,因此被广泛应用在高速通信领域。
其次,本报告阐述了光纤通信的优势。
光纤通信不受电磁干扰影响,信号传输距离较长,传输带宽大,具有抗噪声干扰、低损耗的特点。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清视频、大容量数据传输、网络通信等应用成为可能。
光纤通信的优势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信息传输速度与质量的提升。
此外,本报告还对光纤通信的相关技术进行了总结和研究进展的介绍。
光纤通信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光纤材料、光纤器件、光纤传输技术等方面。
例如,研究人员对光纤材料的制备和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提高光纤的传输能力和可靠性;同时,开发了多种光纤器件,如光纤放大器、光纤激光器等,用于增强光信号的传输和处理能力;此外,光纤传输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如频分复用技术、波分复用技术等,进一步提高了光纤通信的传输效率和容量。
综上所述,光纤通信作为一种先进的信息传输技术,具有许多优势,并且在相关技术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光纤通信仍存在一些挑战,如光纤的制造成本高、布线复杂等问题。
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致力于提高光纤的制造工艺,降低成本,并进一步探索更多的应用领域,以促进光纤通信技术的全面发展。
在光纤通信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期待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将光纤通信技术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创新。
WiFi技术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网络技术和手机用户对无线通讯的需求与日俱增,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无线通讯协议,直接带动了全球WiFi设备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WiFi在互联网时代作为一种短距离无线传输的技术应用,以其独有的优势备受各界的关注。
在WiFi的发展中有许多技术用于提升WiFi性能以及解决传输中出现的影响WiFI性能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实际的WLAN场景下导致传输性能的下降。
本文通过阅读关于WiFi协议与技术文献,分析了一些解决WiFi 应用性能的技术,其中包括基于TDMA思想的h-MAC,RT-WiFi;对传统IEEE 802.11 DCF 优化的A-DCF以及基于通过控制滑动窗口大小来调控接入概率来弥补TCP在WiFi应用中公平性问题的EF-TCP。
然后着重研究与论述了基于竞争方式MAC层协议的核心实现机制和特点,最后基于这些特点对WiFi性能技术的研究策略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WiFi;无线局域网;h-MAC;RT-WiFi;A-DCF;EF-TCP1.引言近年来,无线网络迅速发展,在众多无线标准中,无线局域网因为其较低的构建和运营成本、较高的传输速率、较远的传输距离等优点获得了人们的青睐。
随着笔记本电脑、Wi-Fi 手机、PDA等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用户对无线接入的需求日渐突出。
目前,Wi-Fi以其灵活性和可移动性,在家庭和小型办公网络用户对移动连接的需求是越来越大。
在这几年,无线AP的数量呈迅猛的增长,无线网络的方便与高效使其能够得到迅速的普及。
除了在一些公共地方有AP之外,国外已经有先例以无线标准来建设城域网,因此,Wi-Fi的无线地位将会日益牢固。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Wi-Fi用户最多的地区。
廉价的Wi-Fi,必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WiFi是由AP ( Access Point ) 和无线网卡组成的无线网络。
AP一般称为网络桥接器或接入点, 它是当作传统的有线局域网络与无线局域网络之间的桥梁, 因此任何一台装有无线网卡的PC均可透过AP去分享有线局域网络甚至广域网络的资源。
信息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概述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工程已经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领域,并在各个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就信息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信息工程的定义、研究方向、应用领域以及相关技术等内容,以期对信息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全面了解。
信息工程的定义信息工程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涉及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
信息工程的研究目标是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来处理、存储、传输和管理信息,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问题。
研究方向1. 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分析是信息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大量的数据被生成并积累,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挑战。
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处理、商业决策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2.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是信息工程领域的另一个研究方向。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让计算机具备类似人类的智能和学习能力,从而实现自动化的决策、智能化的推荐和个性化的服务。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 通信与网络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是信息工程领域的基础和核心。
随着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如无线通信、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兴起,人们对信息传输速度、传输质量以及网络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通信与网络技术的研究旨在提高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保障信息的安全和隐私。
应用领域1. 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和金融是信息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在网络上进行购物和支付。
信息工程技术可以提供安全、高效的电子商务平台,并为金融行业提供快速、准确的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
2. 医疗与健康信息工程技术在医疗与健康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例如,远程医疗技术可以通过网络将专家资源和医疗服务延伸到偏远地区,提高医疗资源的分配效率。
通信开题报告范文通信开题报告范文一、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通信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通信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应对相关挑战。
二、研究目的1. 分析通信技术的现状:通过对通信技术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包括技术的成熟度、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2. 探讨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对国内外通信技术的前沿研究进行调研,预测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技术的创新点、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
3. 解决通信技术面临的挑战:通过对通信技术面临的各种挑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市场调整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调研和分析:1. 文献综述:对国内外通信技术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包括学术期刊、会议论文和专利文献等,以了解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 调研访谈:通过与通信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通信技术发展的看法和建议,以获取一手资料和专业观点。
3. 数据分析:通过对已有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进行统计分析,揭示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四、预期研究结果1. 通信技术的现状:通过文献综述和数据分析,总结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包括技术的成熟度、应用领域和市场规模等。
2. 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对国内外通信技术的前沿研究进行调研,预测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技术的创新点、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
3. 解决通信技术面临的挑战:通过分析通信技术面临的各种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市场调整等。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的结果对于通信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通过总结通信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网络通信中的数据信息安全保障技术分析261035部队河北省保定市071000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通信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它极大地便利了信息的传递与共享。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网络通信中数据信息安全问题的不断突显。
黑客攻击、数据泄露、恶意软件等不断威胁着网络通信的安全性,并对个人、企业和国家的信息资产构成了巨大威胁。
因此,深入研究网络通信中的数据信息安全保障技术显得至关重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深入分析网络通信中的数据信息安全保障技术,以提供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网络通信;数据信息安全;保障技术一、文献综述(一)网络通信中的数据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据已经成为个人、企业和国家的最宝贵资产之一,因此确保其安全性至关重要。
首先,数据信息安全关系到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保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越来越多地依赖互联网和数字通信来处理敏感信息,如银行账户、医疗记录和社交媒体账号。
如果这些数据泄露或被不法分子利用,个人隐私将受到侵犯,可能导致身份盗窃和金融损失。
其次,企业和组织需要保护客户数据、财务信息和知识产权。
数据泄露和网络攻击可能导致企业声誉受损、法律诉讼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此外,政府机构也需要确保公民数据的安全,以维护国家安全和法治。
(二)常见网络通信中的安全威胁1.数据泄露数据泄露是一项严重的网络威胁,指的是未经授权的访问或披露敏感信息,黑客、内部威胁和不当配置都可能导致数据泄露,这种威胁可能导致个人隐私的侵犯,金融损失,或者泄露商业机密。
2.数据篡改数据篡改是指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恶意操作者修改或更改数据的完整性,这可能导致误导、信息传播的不准确,甚至可能引发恶意行为,如金融欺诈或损害声誉。
3.拒绝服务攻击拒绝服务攻击旨在使网络或系统无法正常运行,从而阻止合法用户访问。
这种攻击可能通过过载网络、占用带宽或利用系统漏洞来实现。
DoS攻击可能导致业务中断、服务不可用以及经济损失。
新疆农业大学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研究综述姓名: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 142学号:指导教师: 职称:2017年12月10日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研究综述作者:孔芮娜指导老师:颜安摘要:随着因特网、计算机技术、多媒体、电子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因为人们对信息随时随地获取和交换的迫切需要,无线通信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与信息网络已经密不可分。
近十几年信息通信领域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就是无线通信技术。
而无线通信技术又有着集成化、低功耗、易操作的发展趋势。
目前一些只由微控制器和集成射频芯片构成的无线通信模块不断推出这种微功率短距离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在物联网领域得到应用广泛。
无线射频技术作为本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信息技术之一已经得到业界的高度重视。
该技术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可以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具有精度高、适应环境能力强、抗干扰强、操作快捷等许多优点。
关键字:物联网;无线数据传输;ZigBee;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智能化设备都需要在互联网上进行数据交换或数据传输。
目前使用较广泛的近距无线通信技术是蓝牙,无线局域网Wi-Fi,同时还有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近距无线技术标准:ZigBee、超宽频、短距通信(NFC)、GPS、DECT和专用无线系统等。
它们都有其立足的特点:或基于传输速度、距离、耗电量的特殊要求;或着眼于功能的扩充性;或符合某些单一应用的特别要求;或建立竞争技术的差异化等[1]。
但是没有一种技术可以完美到足以满足所有的需求。
1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研究背景及意义1.1 研究背景及意义无线数据传输是当今通信领域中最活跃的研究热点之一。
近年来,无线数据传输技术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世界各国都开始运用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开发产品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目前无线数据传输技术主要有GSM、GPRS、3G、1DMA、CDMA2000、TD—SCDMA、Lora、Bluetooth、ZigBee等[2]。
文献综述模板光纤通信技术选题要求:新技术、新系统、新器件的原理、关键技术问题、发展动态趋势1.主题明确,涉及文献数目8-10篇2.结合自己的理解思考,语言简洁明了,层次分明,用自己的语言组织3.3000字以上,要素:标题、作者(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5篇以上,且要在文中标注(小6号))正文格式:引言、原理与特点分析、发展动态与展望、总结(涉及的所有要点要有文献支撑并标明)。
摘要:要求:使读者初步了解文章的轮廓,交待文献的写作思路。
格式:“摘要:”两个字要求是黑体小四,顶格写;摘要的内容要求是楷体小四。
字数要求1 00-300。
“关键词:;;;”,关键词要顶格写,有3-5个,格式要求黑体小四,词与词间用分号隔开。
正文:格式:正文的各部分小标题是宋体小四,要加粗顶格写;正文内容是首行空两格,字体宋体小四,不加粗;标题之间的标号统一。
要求:1 引言说明为什么研究;介绍有关的概念;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描述课题的研究现状,有关主题争论的焦点及发展趋势(核心主题);交待综述讨论的范围(引用文献起止年份学科范围)。
2 原理与特点分析引出课题,开宗明义;简练、直接的揭开主题;权威可信。
3 发展动态与展望各阶段的研究进展、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以及各种异同与优缺点、作者的评价与观点等。
结构上可以是纵向模式、横向模式、国际国内横览,切勿对文献简单的堆砌。
(一)历史发展:采用纵向对比的方法,要按时间顺序,简要说明某一课题的提出及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体现各阶段的研究水平,说明目前达到的水平。
(二)现状分析:介绍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对比研究差距,来阐述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比还有哪些空白点没有涉及,找到未来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首先将整理和归纳出来的资料进行排列和必要的分析;其次讲解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或假说,并引出论据。
第三介绍有争议的相关专家观点或学说,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各种的发展趋势和问题焦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第四,简要的介绍陈旧、过时的或被否定的观点,这样使文章更系统全面,而且这些资料也可以起到对比反衬的作用。
关于我国手机媒体研究的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和无线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已经从单一的移动通信终端日渐向即时化、个性化、互动化、大众化的图文并茂、视音频结合的多功能媒介转变。
以手机报、手机视频、手机广播、手机杂志、手机搜索、手机定制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手机媒体正在快速崛起。
作为一种新兴媒介,手机媒体以其独有的媒介特质深刻改变着传统的传播方式、传播理念,并在与报纸、电视、广播、出版等传统媒体的不断交融与竞合中,对整个传媒产业格局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产业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伴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我国手机媒体研究不断递进延伸、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综观近几年来手机媒体的研究课题和主要范围,基本上可归纳为以下六大方面。
手机媒体的定义及其传播特点的研究在我国,最早是由移动运营商针对手机信息传输的技术特点和传播功能提出了手机是媒体的概念。
随后,有学者开始从新闻传播学视角关注手机媒介。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可以查看到,最早于2000年仅有一篇研究手机短信的学术文章,学者闵大洪在文中提出,手机技术的发展使其媒体工具的特性越来越彰显,“手机正在成为媒体工具”。
①随后,一些学术界、传媒界、通信业界的研究者不断跟进,并对手机媒体进行定义。
学者匡文波直接将手机媒体定义为,通过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
②通信业学者项立刚认为,手机与其他媒体相比已有很多根本性、革命性的改变,“手机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媒体形式中最具普及性、最快捷、最为方便并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媒体平台”。
③学者赵占波则归纳认为,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手机已具有便携性、移动性、个性化、多媒体融合、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传播效果好等媒体优势和特点。
也有人认为,伴随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手机与互联网的联姻,手机已从单纯的通话工具蜕变成为具备媒体特性的新兴传播媒介,并以其独特优势成为适宜传播公共信息的新型平台。
④手机通过短信、彩信、手机上网等应用,已经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掌上世界,手机媒体所体现出来的特征综合了其他媒体的优势,可以称之为“媒体之集大成者”。
文献综述电子信息工程浅谈扩频通信技术摘要:扩频通信技术是一种信息处理传输技术,它是利用与被传输数据无关的扩频码对被传输信号进行频谱扩展,使得扩展后的频谱占有远远超过被传送信息所必需的最小带宽。
扩频通信技术用于各种原因包括增强自然干扰和干扰,以防止检测,并限制功率流密度的安全通信设立的。
本文简要阐述了扩展频谱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扩频通信;CDMA1、前言扩展频谱通信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其多址能力、保密、抗多径等功能也倍受人们的关注,它与光纤通信、卫星通信,一同被誉为进入信息时代的三大高技术通信传输方式。
扩频通信技术自50年代中期美国军方便开始研究,一直为军事通信所独占,广泛应用于军事通信、电子对抗以及导航、测量等各个领域。
直到80年代初才被应用于民用通信领域。
2、扩频通信技术2、1扩频通信简介所谓扩展频谱通信,可以简单的描述成:“扩频通信技术是一种信息传输方式,其信号所占有的频带宽度远大于所传信息必需的最小带宽;频带的扩展是通过一个独立的序列码来完成的,用编码及调制的方法来实现的,与所传信息数据无关;在接收端则用同样的码进行相关同步接收、解扩及恢复所传信息数据[1]。
”扩频通信是一种数字传输方式,扩频信号的带宽被展宽了,其带宽的扩展是通过扩频序列对被传信息进行调制实现的,在接收端使用相同的扩频序列对扩频信号进行相关解调,还原出被传信号[2]。
扩频通信的一般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其中信道编码器、信道解码器、调制器和解调器是传统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单元。
在扩频通信系统中除去了这些单元外,应用了相同的伪随机序列发生器,分别作用在发送前端的调制器与接收前端的解调器。
这两个序列发生器产生伪随机噪声(PN)二值序列,在调制端将传送信号在频域进行扩展,在解调端解扩该扩频发送信号。
图1 扩频通信系统基本框图在通信中采用扩频频谱技术有许多优点: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抗测向、侦察的能力;抗频率选择性衰落能力很强;具有多址能力,可实现码分多址;抗多径干扰;可进行高分辨率的测向、定位等。
网络通信原理的综述重庆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 10 级郎佰刚指导教师严玥【摘要】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当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已经成为先进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础和核心。
当代数据库,[1]尽管由于互联网应用的兴起,导致XML数据的大量出现,但就目前来讲关系型数据库依旧占据主流的地位,可随着数据库更广泛的应用,以及和多学科技术的结合,新的数据库技术是层出不穷,如面向对象与对象-关系数据库系统、移动数据库系统、实时数据库系统、XML和半结构化数据库系统、并行和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多媒体数据库等等。
本报告将阐述与移动数据库和XML数据库相关的内容。
【关键词】数据库、XML、数据模型、系统【abstract 】database technology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position is self-evident, it has already become the advanc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dern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 system basis and core.Contemporary database, [1] although because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application, leading to a large presence of XML data, but as to the present speaking relational database is still occupy the mainstream position, as the database can be more widely use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y and much discipline, new database technology is emerge in endlessly, such as object-oriented and object relational database system, mobile database system, real-time database system, XML and half structural database system,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database system, multimedia database, and so on. This report will be presented and mobile database and XML database related to the content.【key words 】database, XML, the data model, system一、移动数据库的由来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科技已经为人们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方便的工具,时代要求人们随时随地访问信息并得到服务,实现无约束自由通信和共享资源的理想目标,这是一种更加灵活、复杂的分布计算环境,人们称之为移动计算(Mobile Computing) 。
基于毫米波通信的波束跟踪算法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5G通信的逐渐商用,毫米波通信作为其重要的一部分也变得越发重要。
毫米波通信具有带宽大、传输速率快、时延低等优点,但其在移动通信中受到了波束走向的限制,需要有效的波束跟踪算法来解决。
二、波束跟踪算法的分类1. 基于角度估计的算法基于角度估计的波束跟踪算法主要通过对接收信号相位进行分析,以估计信号的入射角度,从而跟踪波束的方向。
典型的算法包括最小均方误差(MMSE)算法、最大似然估计(MLE)算法等。
2. 基于时间域的算法基于时间域的波束跟踪算法则是通过对信号的到达时间进行估计,从而推断波束的方向。
典型的算法包括最小二乘(LS)算法、卡尔曼滤波(KF)算法等。
3. 混合域波束跟踪算法还有一些波束跟踪算法是结合了角度估计和时间域方法,通过多种信息的融合来提高波束跟踪的精度和稳定性。
三、现有波束跟踪算法的优缺点1. 角度估计算法的优点是对信号特征的提取比较准确,但是对于多径效应和多路径干扰的抑制能力较弱。
2. 时间域算法的优点是对高动态场景适应性好,但是对于信噪比较低的情况下易受到性能影响。
3. 混合域波束跟踪算法综合了两种方法的优点,但是实现复杂度较高,计算量较大。
四、未来研究方向1. 优化现有算法可以通过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方法优化现有的波束跟踪算法,提高其性能和稳定性。
2. 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技术未来可以研究将波束跟踪算法应用于MU-MIMO技术中,实现多用户之间的波束分离和跟踪,以进一步提高多用户通信的效率。
3. 跨频率波束跟踪在毫米波通信领域,跨频率波束跟踪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可以研究跨频率下的波束跟踪算法,以适应不同频段下的通信需求。
五、结论毫米波通信的发展为波束跟踪算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波束跟踪算法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以适应更加复杂多变的通信环境。
结合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将波束跟踪算法不断优化和提升,以推动毫米波通信技术的发展。
部队通信方面课题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现代战争形态的不断发展,部队通信技术在战场上的作用日益凸显。
高效、稳定的通信系统是确保战场指挥畅通、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
然而,当前我国部队在通信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如通信设备性能、抗干扰能力、信息安全等问题。
本研究聚焦部队通信方面的问题,旨在探讨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本研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提高通信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以满足现代战争对通信系统的需求;二是增强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确保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仍能正常工作;三是加强通信信息安全,防范敌对势力窃取我国军事情报。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问题:如何提高部队通信设备的性能?如何增强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如何确保通信信息安全?为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设定了以下目的与假设:通过技术改进,提高通信设备的性能;采用先进算法,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运用加密技术,保障通信信息安全。
研究范围限定在我国部队通信领域,主要关注通信设备、抗干扰技术和信息安全。
由于研究时间和资源限制,本报告未涉及通信政策、管理制度等方面。
本报告将从通信设备、抗干扰技术和信息安全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系统分析现有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希望通过本研究,为我国部队通信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部队通信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
在理论框架方面,研究者们主要从通信技术、信息安全和抗干扰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通信系统的理论体系。
通信技术方面,研究重点是如何提高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涉及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等多种技术;信息安全方面,研究聚焦于加密算法、身份认证等关键技术;抗干扰能力方面,主要研究如何应对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通信干扰。
前人研究成果中,不乏具有重要价值的主要发现。
例如,通信设备性能的提升可以通过优化硬件设计、改进信号处理算法等途径实现;抗干扰技术方面,采用跳频、扩频等通信技术可有效应对电磁干扰;在信息安全方面,加密技术和身份认证技术为通信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通信工程及其产业背景的文献综述引言通信技术是以现代的光、电技术为硬件基础,辅以相应软件来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
上个世纪末,多媒体的广泛推广、互联网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展望这个世纪初期,宽带技术、光通信也已经崭露头角。
通信工程专业所研究的内容涵盖了当今最流行、发展最迅猛的领域。
在美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公司中,像Cisco(思科)、3Com等都是以通信技术作为其发展的主体的。
一、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史通信工程以现代的声、光、电技术为硬件基础,辅以相应软件来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
上个世纪末,多媒体的广泛推广、互联网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展望这个世纪初期,宽带技术、光通信也已经崭露头角。
它跨电子、计算机专业,所修课程兼有两者的特点,一些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属于计算机类,另外,信号处理、高频电路、电路原理等属于电子类,还有本专业基础的通信原理等课程,所学范围比较宽。
纵观通信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语言和文字通信阶段。
在这一阶段,通信方式简单、内容单一。
第二阶段是电通信阶段。
1837年,莫尔斯发明电报机,并设计莫尔斯电报码。
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机。
这样,利用电磁波不仅可以传输文字,还可以传输语音。
由此大大加快了通信的发展进程。
1895年,马可尼发明无线电设备。
从而开创了无线电通信发展的道路。
第三阶段是电子信息通信阶段。
通信技术实际上就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技术。
通信系统是指点对点通信所需的全部设施。
而通信网是由许多通信系统组成的多点之间能相互通信的全部设施。
而现代的主要通信技术有数字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信息传输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数据通信与数据网、ISDN与ATM技术、宽带IP技术、接入网与接入技术。
信息传输技术主要包括光纤通信、数字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以及图像通信。
毕业论文二、通信工程专业的研究内容通信工程是应用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
如今它已被应用到人们通讯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文献综述:基于LabVIEW与第三方硬件通讯技术的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围绕“基于labVIEW与第三方硬件通讯技术的研究”这一课题,我仔细得查阅了20篇相关文献和3本labVIEW方面的书籍,并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为课题的研究做了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LabVIEW;第三方硬件;数据采集(DAQ);visa;动态链接库(DLL);Abstract:Regarding the topic of “the research of the third parties hardware communication based on LabVIEW ” , I have looked 20 literature and 3 books about LabVIEW carefully, beside tidied up these literature material, and take full preparation for the topic research.Key Words: LabVIEW, the third party hardware, data acquisition(DAQ), visa, Dynamic Linkable Library(DLL)前言部分虚拟仪器技术是当今计算机辅助测试(CA T)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
虚拟仪器的概念是美国国家仪器有限公司(NI公司)于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
所谓的虚拟仪器,就是在通用计算机上加上一组软件或硬件,使得使用者在操作这台计算机时,就像在操作一台他自己设计的专用的传统电子仪器[9]。
与传统仪器相比,虚拟仪器在智能化程度、处理能力、性能价格比、可操作性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LabVIEW是美国国家仪器公公司(NI公司)开发的一种虚拟仪器平台,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虚拟仪器开发环境之一,主要应用于仪器控制、测试测量、快速开发等领域,并可以适用于多种不同的操作平台。
通信技术文献综述报告题目智能电话远程控制系统设计学号080405039班级通信082姓名石大伟教师签字智能电话远程控制系统设计摘要:提出了通过远程电话实现智能家电控制系统的一种实现方案。
介绍了家电和电话之间的控制接口,讨论了系统结构及硬件,软件设计。
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系统完成预定的功能。
关键字:远程控制;智能电话;双音多频信号解码Design of the remote control system ofthe smart phone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n implementation of smart appliances through remote telephone control system.The control interface between the appliances and telephone to discuss the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hardware and software design.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gn system to perform predetermined functions.Keywords: remote control; smart phones; dual-tone multi-frequency signal decoding一.引言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各种电信和互联网新技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本文介绍的数字化家居控制系统可以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话在任何时候、任意地点对家中的任意电器(空调、热水器、电饭煲、灯光、音响、DVD 录像机)进行远程控制;也可以在下班途中,预先将家中的空调打开、让热水器提前烧好热水、电饭煲煮好香喷喷的米饭……;而这一切的实现都仅仅是打一个简单的电话。
此外,该系统还可使家庭具有多途径报警、远程监控等多种功能,如果不幸出现某种险情,您和110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通知以便进一步采取行动。
舒适、时尚的家居生活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能够在不改变家中任何家电的情况下,对家里的电器、灯光、电源、家庭环境进行方便地控制,使人们尽享高科技带来的简便而时尚的现代生活。
实现智能化离不开运算和控制单元,本系统采用MCU(SM8952AC25P)作为主控器件,单片机应用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
硬件由单片机扩展的存储器、输入/出设备以及各种实现单片机系统控制要求的接口电路和有关的外围电路芯片或部件组成;软件由单片机应用系统实现其特定控制功能的各种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组成。
在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应不断调整软、硬件,协调地进行软、硬件设计,以提高工作效率,当系统硬件和软件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就可以组成高性能的单片机应用系统。
本课题完成了单片机应用系统其开发过程的系统的总体设计、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和系统调试,根据开发的实际需要,相互协调、交叉,有机的进行。
本设计的MCU与各个芯片和模块的接口、各项标准都严格遵循国家有关标准,为以后的产品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本系统的电话远程控制是基于电话交换网络的国际双音频通信标准DTMF通信方式,程控交换信令作为系统控制命令,采用MT8870双音频编解码电路实现,单片机通过MT8870识别来自电话程控交换机的网络的控制信号,人们对家居的要求早已不只是物理空间,更为关注的是一个安全、方便、舒适的居家环境。
用只需拨通家中的电话可以根据系统的语音提示进行按键选择以实现用户身份的识别、远程控制和安防操作;各种传感器的检测是利用数据采集系统将多路被测量值转换成数字量,再经过单片机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短消息发送部分采用基于SIEMENS TC35 GSM模块TC35 modem 和TI公司的电平转换芯片MAX3238等器件构成的移动终端的硬件电路可以完成短消息收发等功能。
在设计本系统时,面对各种检测对象和大量控制单元,需要利用各种接口标准和MCU进行连接,再经过MCU进行数据处理,实现实时测控。
而此时采用单片机来实现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不仅具有采集控制方便、简单、灵活等优点,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采各模块和芯片的协调性,从而大大提高系统的可利用性。
此次系统设计统正是把MT8870、TC35 modem与SM8952AC25P单片机有机的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本设计的要求。
并且实现了学习型远程红外遥控功能,为控制红外家电和设备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本系统也可应用于工农业中,实现对无人值守岗位的远程监控等。
二.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各种电信新技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自从1876年,Alexander Graham Bell(贝尔)发明电话以来,世界各国的电话网络发展非常迅速。
进十年来,中国的固定电话业务呈现出举世瞩目的快速增长。
1997年8月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突破1亿门,网络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2004年7月固定电话用户总数突破2亿户。
随着通讯产业的发展,电话机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电话机进行远程控制的技术也日益用于生活中。
现代电话网络是由交换机和电话传输线共同组成,它的性能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而且可靠性非常高。
遥控技术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对被控物体实施一定距离的控制,常用的方式有无线电遥控、有线遥控、红外线和超声波遥控等。
无线电遥控既是利用无线电信号对被控物体实施远距离控制。
无线电遥控不可避免的须占用一定的无线电频率资源,造成电磁污染;常规的有线遥控需进行专门的布线,增加了投入;而红外线、超声波遥控则受距离所限。
现有的遥控方式中,还有载波通信控制手段和基于无线寻呼的遥控方式。
载波方式即通过电力线传递信息,该方式只能局限于同一变电所、同一变压器所辖范围内。
因此也存在距离问题,应用范围有限。
基于无线寻呼的遥控方式利用了现有的寻呼频率资源,不需占用额外的频谱。
而且,随着寻呼网的全国联网,其遥控的距离基本不受限制。
但该方式的受控方动作滞后于控制方的操作,不具备实时性,而且不具备很高的可靠性。
本文介绍了一种电话远程控制技术。
该系统用于具有单片机控制的家用电器的电话遥控,用户可通过任意一部双音多频电话(包括手机,电话分机)对自己家庭安装的各种电器(如空调,微波炉,热水器等)进行开机,停机等操作。
作品为突出电话遥控的信息反馈功能,并使产品达到非常高性价比。
故未对电话装置的其他功能进行进一步的扩展,而且所有使用的集成电路和其它元器件都尽量选择高性价比的。
在该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功能扩展是很方便的。
譬如:使用语音芯片作为信号音反馈,提高本作品的实用性(此次为了保证整体电路的经济性,所以并未使用昂贵的语音芯片)。
加上留言电路,主人不在家时客人留言。
利用遥控方式可使主人很方便地在异地提取留言信息;在各路终端上接上传感器即可实现对环境声响的监听;接上自动拨码电路可定时将预定信息转至主人传呼机或特定电话,从而达到定时提醒主人的目的。
本作品还可以应用于工厂企业的自动化控制等领域。
电话远程控制作为一较新的课题与常规的遥控方式相比,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不需进行专门的布线,不占用无线电频率资源,避免了电磁污染。
同时,由于电话线路各地联网,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电话网,因此遥控距离可跨省市,甚至跨越国家。
另外电话属双工通信手段。
因此,这可以大大体现出利用电话进行遥控的更大优越性。
操作者可以通过各种提示音即时了解受控对象的有关信息,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操作。
电话遥控部分课题目前已有涉足者,但是只是还只限于实验室阶段,因而距离实际应用,尤其是对于日常生活尚有一定的差距,并不能完全体现出电话遥控方式的双工通信特点。
本设计正是针对这一点进行了较大改进,采取单片机智能控制,利用不同的提示音达到对于不同操作的提示及对受控方状态的信息反馈,从而使操作者能够及时了解受控方信息,使产品达到交互式与智能化。
而且本设计的调试都是在线调试,已经在电信、铁通的交换机实验并且能够成功的使用移动电话进行操作。
三.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概述图 1.1-1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示意图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加快,人们的工作、生活和通讯、信息的关系日益紧密。
信息化社会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与工作习惯的同时,也对传统的住宅提出了挑战,社会、技术以及经济的进步更使人们的观念随之巨变。
人们对家居的要求早已不只是物理空间,更为关注的是一个安全、方便、舒适的居家环境。
家居智能化技术起源于美国,它是以家为平台进行设计的。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是以HFC、以太网、现场总线、公共电话网、无线网的传输网络为物理平台,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技术平台,现场总线为应用操作平台,构成一个完整的集家庭通信、家庭设备自动控制、家庭安全防范等功能的控制系统。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总体目标是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和集成技术建立一个由家庭到小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综合信息服务和管理系统,以此来提高住宅高新技术的含量和居民居住环境水平。
大型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通常由系统服务器、家庭控制器(各种模块)、各种路由器、电缆调制解调器头端设备CMTS、交换机、通讯器、控制器、无线收发器、各种探测器、各种传感器、各种执行机构、打印机等主要部分组成。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可以定义为一个过程或者一个系统。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综合布线技术、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各种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统筹管理,让家居生活更加舒适、安全、有效。
与普通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具有传统的居住功能,提供舒适安全、高品位且宜人的家庭生活空间。
还将原来的被动静止结构转变为具有能动智慧的工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换功能,帮助家庭与外部保持信息交换畅通,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帮助人们有效安排时间,增强家居生活的安全性,甚至为各种能源费用节约资金。
系统的网络化功能可以提供遥控、家电(空调,热水器等)控制、照明控制、室内外遥控、窗帘自控、防盗报警、电话远程控制、可编程定时控制及计算机控制等多种功能和手段。
使生活更加舒适、便利和安全。
因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布线简单、功能灵活,扩展容易而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应用。
五.系统设计可行性分析5.1总体设计分析电话智能遥控器由单片机构成主控部分,进行主要的信息处理,接收外部操作指令形成各种控制信号,并完成对于各种信息的记录;接口电路提供单片机与电话外线的接口。
其中包括铃流检测、摘挂机控制、忙音检测、双音频DTMF识别,及语音提示电路。
系统原理框图如图2-1所示。
图2-1系统组成框图语音提示电路是该作品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降低本装置的造价,作品的提示音使用程序产生。
语音提示电路受单片机的控制产生相应的提示音提示,并通过反馈电路反馈至电话外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