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文献的载体
- 格式:docx
- 大小:16.14 KB
- 文档页数:8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形成、流布、收藏与散佚一、文献的载体(一)甲骨金石竹木帛羊皮纸贝叶纸(二)纸质文献与装潢形制(书册制度)卷子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册页制度是指书籍的一种装帧形式。
它出现于唐朝末年,因为雕版印刷使书纸变成一页一页的单页,然后再将每一页装订成册,人们把书籍的这种形式称为册页制度。
✧卷子(流行于六朝到唐五代时期)✧经折装(约出现于唐后期,多用于佛经装潢)✧蝴蝶装(约始于唐末,盛行于宋代,沿用至明清)其装订方法是将每页从中缝把有文字的两个半页对折,背面空白处在外,然后把这样对折的一叠散页用一张纸从前包到后面,并将各页折口处牢牢地粘连在这张纸上,以免脱落,这样就形成了蝴蝶装的书。
其所以得名,是因为书册打开后左右对称,犹如蝴蝶展开双翅,因而称为“蝴蝶装”,或“蝶装”。
蝴蝶装用以包裹书册前后、形成封面和封底的纸,叫做“书衣”(今称“书皮”)。
书衣往往内用软纸,外加一层硬纸,有时还用绫锦为表,很像现在的精装书。
书衣封面左边有时贴上张狭长的签条,叫“书签”,上写书名、册次,有时加上卷次。
书册的上端称“书头”或“书首”,下端叫“书根”,右边粘连的一边叫“书背”或“书脊”,左边翻阅的一边叫“书口”。
由于蝴蝶装的书衣都很坚硬结实,所以书上架的方法与今天的书籍相似,是立放在书架上。
只不过今天的书籍插立时是书背向外,书头在上,书根向下压在板上,而蝴蝶装的书则是书背向上,书根向外,书口向下压在板上。
蝴蝶装书籍继承了折叠形制书籍翻阅方便的优点,装订在册后又不易断裂、散乱,所以很快成为书籍的主要形制。
但有一个缺点,即由于每页有字的一面对折在内,空白的背面在外,打开书,往往尽碰上空白的背面;而且读完一页,必须连翻两页,才能继续读下去,很不方便,于是人们又发明了包背装。
✧包背装一般认为起源于元代,一直沿用到明代中叶。
包背装书页的背面同背面对折在内,有文字的一面露在外(与后来的线装书各页相同),再用一张书衣,把折叠好的一叠散页从前到后包裹起来,就形成了“包背装”(“裹背装”)。
历史文献的载体名词解释历史文献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基础,它们以多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这些文献以各种载体呈现给我们,从古代的木简、竹简和金石铜器铭文,到现代的纸质书籍和电子文献。
本文将解释不同历史文献载体的含义,并简要探讨其重要性和发展。
一、木简和竹简木简和竹简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献载体。
它们是由木材或竹子切割而成的长方形薄片,用于记录文字信息。
这些载体质地坚韧,保存时间较长,但由于容易燃烧和腐朽,因此数量有限。
木简和竹简被广泛用于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记录,对于了解古代社会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金石铜器铭文金石铜器铭文是指刻有文字的金、石、铜等材料制成的文物。
它们是古代统治者、宫廷和寺庙用来纪念功绩、记录事实的载体。
由于材质坚硬、耐久性强,金石铜器铭文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
这些铭文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还帮助解读古代象形文字的演变和发展,为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字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纸质书籍纸质书籍是现代最常见的历史文献载体。
它们以印刷的形式出现,通过印刷技术将文字和图片固定在纸张上。
纸质书籍具有便携性和广泛传播的特点,使得历史文献的获取和研究更加容易。
从古代的官方编年史到现代的学术著作,纸质书籍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并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四、手写文献手写文献是指以手工书写的形式记录的文献。
在纸质书籍出现之前,手写文献是主要的文献表达形式。
它们包括古代的抄本、经卷和信件等。
手写文献的特点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因此数量较少,但它们常常具有个人色彩和独特的历史价值,为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和生活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五、电子文献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文献成为了现代历史文献的新载体。
电子文献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和传播,包括电子书籍、电子期刊和网络资料等。
电子文献具有容量大、检索方便和易于传播的优点,为历史文献的保存和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然而,电子文献也面临着数字化媒介易丢失和技术更新迅速等问题,对于长期保存和可持续利用仍然存在挑战。
文献学概要杜泽逊考研笔记一、绪论。
1. 文献学的定义。
- 引用杜泽逊对文献学概念的阐述,包括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 举例说明文献学研究的对象,如古代典籍等。
2. 文献学的学科地位和作用。
-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例如对历史学、文学研究的支撑作用。
- 有助于古籍整理、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意义。
二、文献的载体。
1. 甲骨。
- 甲骨的发现历程(如殷墟甲骨的发现)。
- 甲骨文献的内容(占卜记录等)及其价值(对研究殷商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
2. 金石。
- 青铜器铭文(金文)的特点,如字体、内容(祭祀、赏赐等)。
- 石刻文献的种类(碑刻、墓志等)及其分布、年代特点。
3. 简牍。
- 简牍的形制(简、牍的区别)。
- 重要的简牍发现(如睡虎地秦简、居延汉简等)及其对秦汉历史、法律、军事等方面研究的意义。
4. 缣帛。
- 缣帛作为文献载体的优缺点。
5. 纸。
- 造纸术的发明对文献传播的革命性意义。
- 古代纸张的种类、制作工艺与文献保存的关系。
三、文献的形成与流布。
1. 文献的形成。
- 古代著述的方式(个人著述、集体编修等)。
2. 文献的流布。
- 传抄的作用与弊端。
- 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等)对文献流布的巨大推动,以及不同印刷方式下文献的特点。
四、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1. 历代官方藏书。
- 从汉代的石渠阁、天禄阁到清代的四库七阁,介绍各代官方藏书机构的建立、藏书规模、藏书管理等。
2. 私人藏书。
- 著名的私人藏书家(如范钦、黄丕烈等)及其藏书特点、藏书楼的建设与管理。
3. 文献的散佚原因。
- 战乱(如秦末战乱、安史之乱等对文献的破坏)。
- 火灾、自然灾害等因素。
- 政治因素(如禁书等)。
五、文献的版本。
1. 版本的概念。
- 从狭义和广义上解释版本,包括刻本、抄本、活字本等不同版本类型的定义。
2. 版本的鉴别。
- 依据字体、纸张、墨色、版式等方面鉴别版本的年代和真伪。
六、文献的校勘。
1. 校勘的必要性。
古典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1. 竹简:在中国古代,竹简是一种常见的书写载体。
竹简由竹子削成薄片,然后用绳子穿起来,形成一个可以翻阅的书卷。
竹简因其轻便、易保存的特点,被广泛用于记录和传播古代文献。
2. 石刻:石刻是将文字或图像雕刻在石头上的一种方式。
古代的碑刻、石碑、山水石等都是古代文献的载体形式之一。
石刻因其耐久性强,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使得许多古代文献得以流传至今。
3. 纸质手抄本:随着纸张的发明和普及,纸质手抄本成为古代文献的重要载体形式。
在各个文化领域中,人们通过手工复制古籍,将其记录在纸上,并且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图书馆和藏书楼。
4. 青铜器:青铜器是古代中国文献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人们经常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用于纪念、记录重要事件或祭祀。
这些青铜器作为历史文献的载体,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
5. 古卷:古代文献也以卷轴形式流传。
卷轴由纸张、丝绸等材料制成,文字沿着卷轴展开,可以逐段阅读。
古代文献如《论语》、《道德经》等就是以卷轴形式保存和传播的。
古典文献的主要载体形式包括竹简、石刻、纸质手抄本、青铜器和古卷等。
每一种载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资料。
1。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问,它涵盖了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以下为您整理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希望能帮助您对这门学科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古典文献的载体1、甲骨甲骨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其内容多为占卜记事,对于研究殷商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2、金石金指青铜器,上面的铭文称为金文;石主要指石碑,刻有文字的石碑称为石刻。
金石文献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3、简牍竹简和木牍是古代常用的书写材料,用笔墨书写。
其使用时间跨度长,对于研究先秦至汉代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4、缣帛缣帛是丝织品,质地柔软,便于书写和携带,但成本较高,未能广泛使用。
纸张的发明和推广极大地促进了文献的传播和保存。
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开始,纸张逐渐成为主要的文献载体。
二、古典文献的形制1、卷轴装将纸张粘连成长幅,以木棒等为轴,从尾向前卷起存放。
这种装帧形式在唐代以前较为常见。
2、经折装将长幅纸张折叠成册,形如折扇。
这种形式便于翻阅,多用于佛经的装帧。
3、旋风装将书页按照一定顺序粘贴在一张底纸上,翻阅时书页如旋风般展开。
4、蝴蝶装将书页对折,以中缝为准,将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对折,再将各页中缝对齐,用糨糊粘连书脊,最后以硬纸包裹作封面。
这种装帧形式使书页展开如蝴蝶展翅。
5、包背装与蝴蝶装类似,但书页的文字面向外对折,装订时将书背用糨糊粘连,再用硬纸包裹书背。
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的最后一种形式,用线将书页装订成册,经久耐用,美观大方。
三、古典文献的版本1、善本指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版本。
通常包括年代较早、刻印精美、内容完整准确、传承有序等特点的版本。
2、稿本作者的原稿,分为初稿、修改稿等。
3、抄本以手写方式复制的版本。
4、刻本通过雕刻木板印刷而成的版本,又分为官刻、家刻、坊刻等。
5、活字本使用活字排版印刷的版本,如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等。
6、影印本通过照相技术复制的版本。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问,它涵盖了从文献的产生、流传、整理到利用的全过程。
对于喜欢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或者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了解古典文献学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一些古典文献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古典文献的载体在古代,文献的载体多种多样。
最早的文献载体可以追溯到甲骨,古人将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占卜和记事。
随后出现了青铜器,上面的铭文被称为金文,往往记载着重大的事件或祭祀等活动。
竹简和木牍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广泛使用,将文字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片上,用绳子串联起来。
帛书则是写在丝织品上的文献,相对昂贵,但质地柔软便于书写。
到了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张逐渐成为主要的文献载体,极大地促进了文献的传播和保存。
二、古典文献的类型1、总集是汇集多人作品的文献,如《诗经》《楚辞》等。
2、别集是个人作品的结集,如李白的《李太白集》、杜甫的《杜工部集》。
3、丛书把多种书籍汇集在一起,冠以总名,如《四库全书》。
4、类书是辑录各种书中的材料,按门类或韵部编排,以供查检和引用,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
三、古典文献的版本版本学是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分支。
版本指的是一部书经过传抄、刻印等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本子。
1、善本通常是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版本,如精校精刻本、名家批校本等。
2、稿本作者的手稿,具有很高的原始性和权威性。
3、抄本手写的副本,有传抄本和影抄本之分。
4、刻本雕版印刷的本子,又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
四、古典文献的校勘校勘是对古籍进行整理和研究的重要手段,目的是纠正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校勘的方法主要有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对校法是将一部书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本校法是以本书前后内容互证,判断是非;他校法是用其他相关书籍来校勘;理校法是根据逻辑推理来判断正误。
五、古典文献的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及其叙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献的存佚、内容和流传情况。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鹦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幺《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 篇,10万余言。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形成、流布、收藏与散佚一、文献的载体(一)甲骨xx竹木帛羊皮纸xx纸(二)纸质文献与装潢形制(书册制度)卷子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册页制度是指书籍的一种装帧形式。
它出现于唐朝末年,因为雕版印刷使书纸变成一页的单页,然后再将每一页装订成册,人们把书籍的这种形式称为册页制度。
卷子(流行于六朝到唐五代时期)经折装(约出现于唐后期,多用于佛经装潢)蝴蝶装(约始于唐末,盛行于宋代,沿用至明清)其装订方法是将每页从中缝把有文字的两个半页对折,背面空白处在外,然后把这样对折的一叠散页用一张纸从前包到后面,并将各页折口处牢牢地粘连在这张纸上,以免脱落,这样就形成了蝴蝶装的书。
其所以得名,是因为书册打开后左右对称,犹如蝴蝶展开双翅,因而称为蝴蝶装”,或蝶装”。
蝴蝶装用以包裹书册前后、形成封面和封底的纸,叫做书衣”令称书皮”。
)书衣往往内用软纸,外加一层硬纸,有时还用绫锦为表,很像现在的精装书。
书衣封面左边有时贴上张狭长的签条,叫书签”,上写书名、册次,有时加上卷次。
书册的上端称书头”或书首”,下端叫书根”,右边粘连的一边叫书背”或书脊”,左边翻阅的一边叫书口”。
由于蝴蝶装的书衣都很坚硬结实,所以书上架的方法与今天的书籍相似,是立放在书架上。
只不过今天的书籍插立时是书背向外,书头在上,书根向下压在板上,而蝴蝶装的书则是书背向上,书根向外,书口向下压在板上。
蝴蝶装书籍继承了折叠形制书籍翻阅方便的优点,装订在册后又不易断裂、散乱,所以很快成为书籍的主要形制。
但有一个缺点,即由于每页有字的一面对折在内,空白的背面在外,打开书,往往尽碰上空白的背面;而且读完一页,必须连翻两页,才能继续读下去,很不方便,于是人们又发明了包背装。
包背装一般认为起源于元代,一直沿用到明代中叶。
包背装书页的背面同背面对折在内,有文字的一面露在外(与后来的线装书各页相同),再用一张书衣,把折叠好的一叠散页从前到后包裹起来,就形成了包背装”(裹背装”)。
与蝴蝶装相比,包背装的书籍版心转到了书口一侧,一页书版面之外的两个余边粘在书背上,这样,展读时就不会遇到空白,可以逐页读去而不间断。
包背装在发展中经过一些改进。
如书籍的书口正是书页的版心,上刻篇名、书名、卷次、页码等,查阅方便。
但如果仍然采用蝴蝶装的插架办法,书口向下压在书架上,经常磨损势必导致书页从中缝处断裂为两半。
这样,不仅版心上的书名、篇名等不可辨识,翻阅和展读时又会像蝴蝶装那样屡遇空白。
因此,人们便改用平放上架的方法,把许多书平叠放置。
既然是平放,书衣也就不必用硬质的材料了,这样就出现了软书衣。
而书根上的书名、篇名之类,也就由上下直写改为横写,如同后来的线装书一样。
包背装的书籍,要想把每页的两边牢牢地粘在书背上,比起蝴蝶装更为费事。
而需要粘连的两个外边,版框外又总有较宽的余纸,因此有人便采用新方法,在余纸上打小孔,一般打二至三个孔,再用纸捻穿进小孔,把一册书订牢。
这打孔穿订的一边叫做书脑”,外边再用整张的书衣包裹起来,外表依然和起初的包背装一样。
这种经过改进的包背装,就已经为后来的线装打开了通路。
线装大约起于明代中叶,沿用至今。
它是在经过改进的包背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包背装在书背处容易破损,此时仅靠二三个纸捻,不能把书脑部分压平,书脑的上下两角纸张容易卷起,影响外观和阅读。
于是又有人作了改进:在打孔订好纸捻后,另外打孔用线穿订,这就是线装”。
线装书不像蝴蝶装、包背装那样用整张的书衣裹背,而是改用两张半页大小的软纸,分置书册前后,作为封面和封底,与书册一起装订。
线装的打孔穿线有一定规格,一般使用四针眼法”,打四个孔。
书背厚大的,也有用六针眼甚至更多针眼的。
线装书书脑一侧的上下两角容易磨损,有些贵重的书籍便用绫锦之类把书角包裹起来,叫包角”。
有时旧书修补或重装,在每页书里衬上一张白纸,叫衬纸”。
衬纸往往比原书纸长大,这样修补或重装的书籍,原书纸一般黄旧,衬底则洁白,黄白相间,人称金镶玉”,又称袍套装”或惜古衬”。
线装书的封面内往往订有空白纸,多的有二至三张,主要是起保护作用,这称为护页”或副页”,也称看页”。
护叶后是题署书名及著作人姓名等的扉页,过去称内封面”。
卷末封底内,也订有空白的护页,过去人所作的题跋,就常写在这页上。
由于线装书都是软书衣,为保护书籍,也为了便于上架收藏,明清以来的藏书家,还常为线装书制作书套,又称为函”。
套函一般用硬纸作衬里,外面裱糊蓝布,里面裱糊白纸,把书籍的四边包起,只留书头和书根,再用两个牙签插紧。
有的则把书头和书根也包裹在内,称为四合套”。
书套因为是用浆糊裱糊而成,易被鼠咬虫蚀,日久又易散坏,所以有些人爱用夹板”,就是用两块与书册一样大小的木板,上下两头各穿上一根带子,把书册夹紧扎牢。
现在图书馆及私人收藏古籍,还常用套匣。
这种套匣只包裹书册的封面、封底、书头、书根、书背,书口的一面空缺,书籍装套时用夹板或者不用,由空缺的一面装进去,套匣的书背上写书名、卷数、作者等等。
线装书本来也是平放架上的,用书套之后,就可以像现代其他书籍一样立放架上,既整齐美观,又便于取用和放还。
线装在书籍的出版装订史上具有突出地位。
二、文献的形成与流布(一)文献的形成(著、述、纂)1、著:又叫著作,将一切感性认识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提高到理性认识以后,抽出最基本最精要的结论,从而成为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理论。
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写作,其内容是前人没有说过或者记载过的。
2、述:又叫编述,对前人创造的消化、理解、增益和完善的形式。
例如各类注释、索隐工作。
一般不标明出处,因为作者会将来白不同时间和空间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加工,使其成为整齐的、崭新的文体。
3、纂:又叫抄、辑,是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重要特点是原始条文都是其他文献的原文,不加改窜,一般会表明出处。
例如各种类钞、选辑、辑稿等等。
以上三大类书籍,充斥于经史子集四部之中。
其中,经、子两部之书,著作较多;史部多属编述;集部则三者皆有之。
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来看的话,汉代以前的书籍,著作较多。
由汉至隋的八百年中,编述书籍兴盛,例如两汉传注、六朝义疏。
唐以后,由于雕版印刷术通行,文字传播方法更广,于是各种类书等抄纂书籍风行。
4、翻译:把一种语文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文的文献。
多见于佛典翻译、学术翻译、文学翻译等。
(二)文献的流布(传播)1、讲唱2、抄写3、镌刻4、印刷5、拍摄、复印、扫描等研究结论总体上看:第一,就历代的文化中心上看这件故事的迁流的地域;••第二,就历代的时势和风俗上看这件故事中加入的分子;••第三,就民众的感情与想象上看这件故事的酝酿力;••第四,就传说的纷异上看这件故事的散乱的情状;••第五,就传说的白身解释上看这件故事的变迁的样子;••第六,就这件故事的意义上回看民众与士流的思想的分别。
••从以上诸条看来,我们可以知道一件故事虽是微小,但一样地随顺了文化中心而迁流,承受了各时各地的时势和风俗而改变,凭藉了民众的情感和想象而发展。
我们又可以知道,它变成的各种不同的面目,有的是单纯地随着说者的意念的,有的是随着说者的解释的要求的。
我们更就这件故事的意义上回看过去,又可以明了它的各种背景和替它立出主张的各种社会的需要。
三、文献的收藏与散佚(一)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1、历代官府文献收藏情况清代帝王重视藏书的程度高于前代,藏书最盛时期为乾隆时期。
乾隆时修〈〈四库全书》,从全国征集图书1万多种,择3,500种左右收入其中,分藏于北四阁”(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和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南三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和杭州西湖圣音寺文澜阁)。
其余未收的6,791种未收书,撰有提要,并收入总目”中,成为存目”。
〈〈四库全书》是清代中国最完备的书。
乾隆的修书政策:寓查禁”于修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清乾隆间编纂〈〈四库全书》时,将大量不符合清王朝统治需要和价值标准的历代典籍摒弃在外,仅列为存目者即达6793种、93551卷。
历经300年来的天灾人祸,存目之书亡失严重,20世纪尚存4000余种、6万余卷,分藏在全国200多个图书馆,三成以上已成孤本。
1992年夏,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分会正式提出编纂出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计划,1992年12月23日获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批准,列为国家级重点项目。
1993年1月组成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由季羡林担任总编纂,有全国5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台湾、日本、美国等地的近百位文史专家和古籍学者参加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开始编纂工作。
但存目之书珍品杂陈,琳琅满目,为尊重历史、保存文献,1992年中国古籍整理委员会提出搜辑影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出版工作于1997年10月全部完成,历时五年。
该书共收录散藏于国内外116所图书馆、博物馆及少数私人藏书家手中的四库存目书4508种,其中宋刻本15种,宋写本1种,元刻本21种,明刻本2152种,明抄本127种,清刻本1634种,清抄本330种、稿本22种,有三成以上为孤本或稀见本。
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收录734种,史部收录1086种,子部收录1253种,集部收录1435种。
卷帙浩繁,洵为大观。
1997年10月由齐鲁书社影印出版,16开精装1200册。
1994年6月24 日,国家重点古籍整理项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一册出版发行。
整个项目投入资金逾6000万元,至V1997年11月2日全部编印完毕。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共收录古籍珍本4508种,几乎囊括了现存的乾隆以前、〈〈四库全书》之外的所有古籍,是图书馆构建基本古籍书库的必备书。
特别是将散藏于国内外百余家图书馆的孤本秘籍汇聚在一起,免除了各地往返检索查阅的困难。
〈〈四库禁毁书丛刊》它是编修〈〈四库全书》期间被抽毁和全毁的书籍,其中以集部书占多数,这部分著作多属于儒道实属中国文化之精品。
其次是史部的书籍,其禁毁重点是关于辽事(入关前满汉关系)和南明史的著作,目的是企图抹杀、毁灭、篡改历史事实。
经部、子部和丛书中的一些书籍在禁毁狂潮中也未能幸免。
〈〈四库禁毁书丛刊》具体地是以姚观元〈〈清代禁毁书目》、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和陈乃乾〈〈索引式的禁书总录》所著录的图书为主要收录范围。
它不是清代所有禁书的总汇,不收录清乾隆以后的各种禁毁小说、戏曲。
所收禁毁书以刻本、活字本、抄本为主,石印本、铅印本、影印原刻本酌情收录,点校本不予收录。
本书共分十期,每期内依经、史、子、集四部排列。
1997年6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16开精装300册。
〈〈四库未收书辑刊》它主要根据本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余位国学大师编订的〈〈四库未收书分类目录》,收录清乾隆四库馆臣未见和清乾隆以降至清末问世的书籍,几乎网罗了当时存世〈〈四库全书》以外的优秀书籍,共收录典籍近2000种,分十辑精装影印出版,每辑据所收部类按经、史、子、集排序,版本均力遵分类目录”著录的版本征访,每种书前均加书名页,其中著录书名、卷数、作者、版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