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4章 多彩的光 第6节 神奇的眼睛导学案 (新版)沪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6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4章多彩的光第6节神奇的眼睛问题式导学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
因此,我设计了一次以“神奇的眼睛”为主题的活动,旨在让孩子们了解眼睛的构造和功能,以及如何保护眼睛。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采用问题式导学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探索中学习。
整个活动的设计思路是以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环节,引导孩子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眼睛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眼睛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2. 学会保护眼睛的方法。
3. 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眼睛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难点:如何保护眼睛以及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人眼模型、图片、视频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张有趣的图片,引导孩子们观察图片中的细节,并提问:“你们知道这张图片中的主人公是谁吗?它有什么特点?”2. 探究: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眼睛的了解和认识,并互相提问。
3. 学习:展示人眼模型,让孩子们了解眼睛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通过视频和图片,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了解眼睛的工作原理。
4. 实践: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眼睛模型,加深对于眼睛构造的理解。
6. 拓展延伸:通过让孩子们观察身边的同学和老师的眼睛,引导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眼睛的奥秘。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眼睛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难点:如何保护眼睛以及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活动的效果超出了我的预期。
孩子们在探索中学习,不仅了解了眼睛的基本构造和功能,还学会了如何保护眼睛。
同时,他们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问题式导学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探索中学习。
同时,我也会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
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二个重点是探究环节的分组讨论。
我让孩子们自由组成小组,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对于眼睛的了解和认识,互相提问。
§4.6 神奇的眼睛导学案 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4章的第6节“神奇的眼睛”。
本节主要讲述眼睛的视物原理,包括光的折射现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工作原理,以及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工作原理。
2. 使学生掌握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工作原理,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难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直观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工作原理的深入理解,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凸透镜、凹透镜、光线演示仪、实物眼睛模型。
学具:凸透镜和凹透镜、光线演示仪、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物眼睛模型,引导学生观察眼睛的结构,激发学生对眼睛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工作原理,以及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3. 实验演示:使用光线演示仪,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光的折射现象。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光的折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眼睛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凸透镜的工作原理3. 凹透镜的工作原理4. 近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5. 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七、作业设计1. 简述光的折射现象。
答案: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 解释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工作原理。
答案: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能使光线聚焦在一点上;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发散。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4.6神奇的眼睛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们了解眼睛的神奇之处,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一、设计意图1.让孩子们了解眼睛的基本构造和功能;2.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3.让孩子们认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孩子们了解眼睛的基本构造和功能,知道眼睛的重要性;2.能力目标: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眼睛的基本构造和功能;难点:理解眼睛的工作原理和保护眼睛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图片、视频、模型等;2.学具:画笔、画纸、手工材料等。
五、活动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神奇的眼睛故事,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2.基本构造:展示眼睛的图片和模型,让孩子们观察并说出眼睛的基本构造,如眼皮、眼球、瞳孔等;3.功能介绍:讲解眼睛的功能,如看东西、调节焦距等,并通过视频演示眼睛如何工作;4.游戏体验:让孩子们通过游戏亲身体验眼睛的功能,如蒙眼感知、看图找不同等;5.保护眼睛:讲解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教授正确的用眼方法和注意事项;6.动手制作:让孩子们动手制作护眼小道具,如护眼罩、眼保健操卡片等;六、活动重难点1.重点:了解眼睛的基本构造和功能;2.难点:理解眼睛的工作原理和保护眼睛的方法。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基本构造的认知我选择了生动的图片和模型来展示眼睛的各个部分,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看到眼睛的内部结构。
在介绍基本构造时,我特别强调了瞳孔的作用,它是光线进入眼睛的通道,能够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多少,保护眼睛免受强光的伤害。
我还引导孩子们注意到,眼睛的各个部分是相互协作的,只有当它们正常工作时,我们才能看清楚周围的世界。
二、功能介绍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眼睛的功能,我使用了视频来演示眼睛是如何工作的。
在视频中,我展示了眼睛如何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厚度来改变焦距,从而看清楚不同距离的物体。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4章多彩的光第6节神奇的眼睛第2课时透镜的应用学案(新版)沪科版一、课前知识准备1、显微镜的物镜的作用与________相同,成放大的实像、显微镜的目镜的作用与________相同,成放大的虚像、2、照相机就是利用凸透镜能成___________像这个原理制成的。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______,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胶片上会出现景物清晰的___________的像、3、望远镜的物镜,___________物距以外,成___________的像,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二、名师解读点拨知识点1:放大镜放大镜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把凸透镜靠近要观察的物体,使物距________________,透过透镜便可以观察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像,所成的像和物体在镜的______侧、【注意】放大镜是凸透镜,所以不是用放大镜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得到放大的像,只有物体放在放大镜的焦点以内,才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所成的虚像与物体相似。
【明确】要想使看到的虚像更大些,应该将放大镜离物体远一些(物体仍在放大镜的焦点以内)这样物距增大,像距增大,像变大。
知识点2:显微镜显微镜是用来观察细微物体或物体细微部分的光学仪器。
显微镜一般是由两组透镜组成,每组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接近物体的一组透镜叫______,接近眼睛的一组透镜叫______,目镜的焦距比物镜稍_____,两镜间的距离可以调节。
【理解】物体通过显微镜物镜成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作为目镜的“物体”,通过目镜成放大的虚像、物镜使物体成放大、实像,物距在二倍焦距和焦距之间;目镜使物体成放大、虚像,物距在焦距之内、显微镜使物体经过两次放大,使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体能看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目镜的放大倍数、知识点3:望远镜利用望远镜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主要是由于望远镜的物镜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____________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理解】望远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像,作用是把远处的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拉近,目镜起放大镜的作用、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知识点4:照相机和投影仪(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________,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被拍照物体到镜头的距离___________,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照相机镜头后,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_____像、有一张照片,发现其景物模糊不清,而且整个画面偏黑,其形成的原因是在拍照时,没有调节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四章多彩的光第1课时眼睛与视力矫正【目标案】1.了解眼睛的构造和眼睛视物的基本原理.2.知道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重点】知道如何保护和矫正视力.【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视力的矫正方法.【预习案】1.阅读课本,了解眼睛的基本构造及组成部分的名称,并将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填写在(如图所示)相应的位置上.2.有的人看远处的物体相当吃力,他们要把物体放在离眼睛较近的位置才能看清楚.这种现象在青少年中尤为常见,被称为________眼,这种眼睛将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_____方.为了能改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情况,可选择一个合适的_____透镜配戴.3.有的人看近处的物体相当吃力,他们要把物体放在离眼睛较远的位置才能看清楚.老年人出现这种情况,则被称为______眼,这种眼睛将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____方.为了能改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情况,可选择一个合适的_____透镜配戴.【探究案】知识点1:(1)晶状体相当于一个_______,视网膜相当于_____.人眼视物时,来自物体的光线通过______,经过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______的实像,再经过神经系统传到_____,经过大脑处理,我们就看到了物体.当我们看远处的物体时,通过眼睛的自我调节,使物体能清晰的成像在_____上;当我们看近处的物体时,通过眼睛的自我调节,也能使物体清晰的成像在_____上.(2)近视眼只能将近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近视眼不能使晶状体变薄,使其对光线的偏折能力变大,而将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_____方.远视眼只能将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远视眼不能使晶状体变厚,使其对光线的偏折能力变大,而将近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_____方.【例1】人眼在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____,在观察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____;由此可见,在物距改变时,人的眼睛是靠改变______的凸凹程度来改变对光的偏折程度,相当于改变了凸透镜的_____.【变式练习】1.如图甲所示表示正常人的眼睛的成像情况,则乙图为______眼,与甲图相对比,其明显的特征是_________;丙图是_____眼,其明显的特征是_________.甲乙丙知识点2:(1)近视眼对光线的偏折能力过______,需要佩戴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的_____透镜进行矫正.(2)远视眼对光线的偏折能力过______,需要佩戴对光线起会聚作用的_____透镜进行矫正.【例2】如图所示的四幅图,有的能够说明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像原理,有的给出了近视眼或远视眼的矫正方法.下列判断正确的是()①②③④A.图①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B.图②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C.图①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D.图②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变式练习】2.关于近视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B.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于视网膜后方C.需要配戴会聚透镜进行矫正D.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总结案】【检测案】1.如图所示是某人观察物体时,物体在眼球内成像示意图,则该人所患眼病和矫正时应配制的眼镜片分别是()第1题图A.远视,凹透镜 B.远视,凸透镜C.近视,凹透镜 D.近视,凸透镜2.人的眼睛像一架照相机.视力正常的人,物体经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对于近视眼而言()A.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凸透镜矫正B.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凹透镜矫正C.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需配戴凸透镜矫正D.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需配戴凹透镜矫正3.人眼是怎样看到物体的:(1)原理:人眼看物体和成像的原理相同.(2)视觉的形成过程:发光物体发出的光线或不发光物体的光线,通过,经过晶状体成像在___上.(3)成像特点:物体在视网膜上成____、_____的实像.4.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的实像.常见的视力缺陷有和.来自远方物体的光,经眼球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情况如图所示.根据该光路图,这个人可配戴______透镜的眼镜加以矫正,它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____(选填“前”或“后”)移.教师个人研修总结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如何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整体的教研实效,是摆在每一个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校本工程”。
4.6 神奇的眼睛导学案 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一、教学内容1. 眼球的结构和功能2. 视觉的形成过程3. 常见眼病的成因及预防4. 护眼方法及视力保健二、教学目标1. 了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视觉的形成过程。
2. 能够分析常见眼病的成因,提出预防措施。
3. 学习并实践护眼方法,提高视力保健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
2. 教学重点:常见眼病的成因及预防,护眼方法及视力保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球模型、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眼球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眼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眼睛的重要性,提问:“你们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世界的吗?”2. 讲解眼球结构:使用眼球模型,详细讲解眼球的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等,并解释其功能。
3. 视觉形成过程:通过动画或视频,生动展示视觉的形成过程,包括光线经过眼球的各个结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图像。
4. 眼病成因及预防:讲解近视、远视、散光等常见眼病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5. 护眼方法实践:引导学生实践正确的读写姿势,做眼保健操等护眼方法。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眼球结构和视觉形成的问题,让学生现场回答。
六、板书设计1. 眼球结构图2. 视觉形成过程3. 常见眼病及预防4. 护眼方法七、作业设计1. 绘制眼球结构图,并简要描述各结构的功能。
2. 写一篇关于视觉形成过程的小短文。
3. 列出三种常见眼病,并说明其成因和预防措施。
4. 设计一个护眼计划,包括每天的读写时间和护眼活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如何,是否掌握了眼球结构和视觉形成过程,对眼病的预防和护眼方法的理解程度如何。
2.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眼科医院,了解更多关于眼病的知识,或者邀请眼科医生来学校进行讲座。
重点和难点解析:眼球的结构和功能1. 眼球的结构眼球的结构可以从外到内分为三层:外层、中层和内层。
沪科版初二物理第4章多彩的光第6节神奇的眼睛问题式导学案课标要求:1、知识和技艺了解眼睛的结构,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进程与方法尝试运用的迷信规律解释详细效果,取得初步的剖析概括才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先生具有眼保健看法有将迷信技术运用于日常生活的看法。
课前预习:1、人眼看物体和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是一样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是_______________的实像。
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瞳孔,经过___________成像在__________上,再经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经过大脑处置,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其中,眼睛中的__________相当于凸透镜,___________相当于光屏。
眼睛的任务原理:相当于凸透镜,相当于光屏。
2、正常的眼睛具有很强的________身手,可以使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都成像在_______。
因此,正常人的眼睛既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又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3、远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_________,远视眼只能看清______的物体,在远视眼前加一个焦距适宜的_____透镜,能改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状况。
4、远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__________,远视眼只能看清______的物体,在远视眼前加一个焦距适宜的_____透镜,能改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状况。
5、缩小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像?6、照相机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像?7、幻灯机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课中效果:1、人眼是怎样看见物体的?2、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特点是什么?3、视网膜无法调理到晶状体的距离,这与透镜成像规律有矛盾吗?4、有哪些要素会形成远视眼或远视眼?5、如何预防远视?如何预防远视?6、要看清较小的物体,应怎样办?7、文字离凸透镜多远才适宜?缩小镜所成的像是怎样的?水滴能把字缩小吗?8、一个缩小镜可以缩小物体,假定要缩小更小的物体,可否将透镜组合?9、一个凸透镜和凹透镜组合在一同会如何呢?10、照相机的原理:像比物体是变大了还是变小?像距和物距哪一个大?像是正立还是倒立的?11、缩小镜、幻灯机、照相机所成的像有什么不同?经典例题:1、眼睛是一〝变焦距〞的凸透镜,它是经过________来改动晶状体的________,当睫状体________时,晶状体变_______,远处物体射来的光集聚在视网膜上,眼睛看见远处物体。
第四章多彩的光第六节神奇的眼睛
学习目标: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
学习难点:实验探究视力的矫正方法
学法指导: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人的眼睛是透视大自然的窗户。
在人的眼睛构造中,_____________相当于凸透镜,________相当于光屏。
在生活中,由于一些同学,不注意保护眼睛,会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时,这说明这些同学已经形成了______眼,此时,晶状体将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前或后),我们应该配戴________(凸透镜或凹透镜)来矫正。
老年人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时,这说明我们已经形成了______眼,此时,将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前或后),我们应该配戴________(凸透镜或凹透镜)来矫正。
探究合作学习
实验探究: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
利用桌上的近视眼、远视眼模型格类型不同焦距不同的近视镜探究如何矫正视力。
矫正近视眼要配______________________(凸透镜还是远视镜);
矫正近视眼要配______________________(凸透镜还是远视镜)。
巩固练习
如图所示为一个眼球的光路模型,则该图表示的眼球和应采取的矫正措施分别是()
A.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B.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C.近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D.远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课外空间
给你一副眼镜,请你根据所学的光学知识,说出三种方法判断它是老花镜或是近视镜。
学后反思 :。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4.6神奇的眼睛一、教学内容(1)教材章节: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第四章第6节《神奇的眼睛》(2)详细内容:眼睛的构造及其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及方法二、教学目标1. 了解眼睛的构造及其功能,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2. 掌握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3. 提高学生保护眼睛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眼睛的构造及其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
2. 教学重点: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及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模型、幻灯片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或身边人使用眼睛的经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神奇的眼睛。
2. 知识讲解:(1)利用图片和模型展示眼睛的构造,讲解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2)讲解视觉的形成过程,包括光线经过眼球各部分的折射作用,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再由神经传送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 例题讲解:以近视和远视为例,讲解其成因和矫正方法。
(1)眼球的主要结构有哪些?(2)视觉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3)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分别是什么?如何矫正?6. 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如何保护眼睛,分享自己的经验。
六、板书设计1. 眼睛的构造及其功能2. 视觉的形成过程3. 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4. 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及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眼睛的构造及其功能。
(2)描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3)列举三种保护眼睛的方法。
2. 答案:(1)眼睛的构造及其功能:眼球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等部分,各部分协同工作,使光线经过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进而产生视觉。
(2)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经过角膜、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物像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送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教案:4.6 神奇的眼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的第四章第六节,主要介绍了人眼的基本结构、视觉的形成原理以及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人眼的基本结构: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
2. 视觉的形成原理:光线经过眼球内部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 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导致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方,矫正方法是戴凹透镜;远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导致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后方,矫正方法是戴凸透镜。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人眼的基本结构,掌握视觉的形成原理。
2. 分析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学会用凹透镜和凸透镜进行矫正。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对物理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2. 教学重点:人眼的基本结构、视觉的形成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球模型、凸透镜、凹透镜、光线演示仪等。
2. 学具:学生眼球模型、凸透镜、凹透镜、光线演示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近视眼和一张远视眼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两种眼睛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2. 新课导入:介绍人眼的基本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
通过眼球模型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眼球的结构。
3. 视觉的形成原理:讲解光线经过眼球内部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4. 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讲解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并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进行矫正的演示,让学生明白矫正的原理。
5. 课堂实践: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眼球模型、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光线经过眼球的折射作用,加深对视觉形成原理的理解。
第六节神奇的眼睛
第1课时眼睛与视力矫正
【学习目标】
1.了解眼睛的简单构造和眼睛视物的基本原理。
2.通过实验模拟,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的方法。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归纳总结:
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所成的像在视网膜前,需配戴凹透镜来矫正。
2.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所成的像在视网膜后,需配戴凸透镜来矫正。
友情提醒:
近(远)视眼及其矫正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眼睛
自主阅读教材P7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如图所示眼睛是眼球的结构图,请补充缺少部分的名称:
(1)视网膜;
(2)晶状体;
(3)睫状体。
2.来自物体的光经过晶状体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B.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C.所成的像是实像 D.所成的像相对物体是正立的
知识板块二近视眼、远视眼及其矫正
自主阅读教材P75~7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3.小明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了一个眼球模型,如图甲所示,模型中的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烧瓶里放有一种透明液体相当于玻璃体;如图乙所示,在凸透镜前加一个凹透镜,能使光束会聚在烧瓶的后壁上。
思考:
(1)与正常的眼睛相比,近视眼存在哪些缺陷?
答:近视眼的晶状体过厚,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对光的会聚能力过强,导致远处物体所成的像位于视网膜前,致使人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2)近视眼镜对光有什么作用?
答:发散作用。
4.小明制作了一个眼球模型,如图甲所示,模型中的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烧瓶的后壁相当于视网膜,烧瓶里放有一种透明液体相当于玻璃体。
如图乙所示,在凸透镜前加一个凸透镜能使光束会聚在烧瓶的后壁上。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3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
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给每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并讨论其原因,选择两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思考:
(1)与正常的眼睛相比,远视眼存在什么缺陷?
答:远视眼的晶状体过薄,或眼球的前后径过短,对光的会聚能力过弱,导致近处物体所成的像位于视网膜后,致使人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2)实验中后来加的凸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
答:会聚作用。
1.对学
分享独学1~4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
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方案探究“视力的矫正”,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用凸透镜模拟人眼的晶状体,用光屏模拟人眼的视网膜,烛焰相当于被观察的物体。
先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位置,使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再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一个镜片是凹透镜的眼镜,则必须将光屏适当向后(选填“前”或“后”)移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这是因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该实验是对近视(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作用的模拟。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2课时透镜的应用
【学习目标】
1.知道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和作用。
2.通过介绍显微镜、望远镜的发展和功能的增强,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友情提醒:
1.像的放大和缩小、正立和倒立是相对于物体而言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如图所示中涉及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工具,它的学名叫放大镜,实质是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在生活中还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透镜的应用。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放大镜
自主阅读教材P7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如图所示,小宇用放大镜观看书上的一个英文单词,当放大镜靠近书本时,他看到的是“Y S”两个字母正立的放大像,这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2.清晨,草叶或树叶上的露珠下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时露珠好像一个放大镜,形成了正立(选填“正立”或“倒立”)的、放大(选填“放大”或“缩小”)的虚(选填“实”或“虚”)像。
2.虚像和实像都可以用眼睛观察,都可以用照相机拍摄。
知识链接:
照相机的快门控制光线进入胶卷的时间,光圈控制物体光线进入的量,二者共同作用控制曝光量。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三,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3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三。
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给小组展开对方案一、二的讨论活动,小组长收集意见,整理结果,教师选择两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知识板块二照相机
自主阅读教材P7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3.如图所示是一个照相机(甲),它的镜头是凸透镜(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用照相机给一棵树照相,然后观察树的照片与真实的树比较,是缩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倒立(选填“正立”或“倒
立”)的像。
,(第3题图)) ,(第4题图)) 4.如图所示是一款具有摄像功能的手机,摄像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通过镜头所成的像是实像(选填“实像”或“虚像”)。
5.如图甲所示,小红装扮好准备照毕业登记照,当照相机师傅给她照相时,在胶片上得到的像应是如图乙中的( D )
知识板块三显微镜和望远镜
自主阅读教材P78~79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6.如图所示是显微镜的结构图,请填充所指部分的名称:
(1)目镜;(2)物镜;(3)反光镜。
7.如图所示是简易天文望远镜内部结构。
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落在目镜
1倍焦距以内的位置;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放大、虚像。
如果你制作简易天文望远镜,没有现成的透镜,可以选用合适的远视(选填“近视”或“远视”)镜片来代替。
1.对学
分享独学1~7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
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2)针对将要展示的问题内容进行
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方案一在玻璃上滴一滴水,把它靠近书本,观察书本上的字,观察字的变化。
方案二找一个凸透镜,靠近手指观察手纹,或靠近比较小的字观察现象。
现象分析:通过以上两个小实验,我们发现通过水滴和凸透镜,被观察的物体变大了。
结论:放大镜的原理是: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