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输出影响下的中国民众赴日消费行为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7.44 KB
- 文档页数:2
日本和中国在消费文化方面的差异是什么?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消费文化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日本和中国都是东亚的国家,但在消费文化方面却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差异。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消费行为差异在日本,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和性能,往往愿意为高品质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
而在中国,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加注重个性化的消费体验,喜欢追求时尚和潮流,更愿意为独特的产品或服务而支付更高的价格。
这也体现了两国消费者的不同心理取向和价值观。
二、消费环境差异日本的消费环境更加具有人性化的特点,很多商家在提供产品或服务时,都会以顾客为中心,注重顾客的购物体验和感受。
而在中国,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很多商家在追求自身利润的同时,却忽略了顾客的需求和感受,往往给消费者带来不愉快的购物体验。
这也是两种消费环境的差异。
三、消费心理差异日本人注重礼仪和敬意,很多消费者在购物时会考虑他人感受,更愿意购买具有高度社交认可度的产品,如名牌产品等。
而在中国,尤其是年轻人,更注重自我表达和个性化,更愿意追求独特性和时尚个性,这就体现出了两国消费者心理差异的不同。
四、消费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差异日本的消费文化更注重消费后的感受和享受,更加看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舒适度。
而中国的消费文化更注重消费的过程和对消费者的视觉和感官刺激。
同时,中国的消费文化对于社会的影响更为深刻,购买力的提升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虽然日本和中国在消费文化方面存在着差异,但都有其优点和特色。
如果能够加以借鉴和合理利用,将有望为两国的消费繁荣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中日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差异
中日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购物时间的不同
在中国,大多数人往往在周末或晚上才会有时间去购物中心或商场。
而在日本,由于工作日普遍较长,很多人会利用午休时间或加班工作
后的时间去购物。
二、消费模式的不同
中国消费者更喜欢囤积商品,而日本消费者更倾向于定期购买。
中国
消费者往往购买量大,但消费频率较低。
而日本消费者则比较节制,
会定期购买少量产品。
三、价格认知的不同
中国消费者在购买时更注重价格,常常会在网上和实体店之间进行价
格比较。
而日本消费者则更注重品质和服务,通常会选择质量更好,
服务更周到的品牌和商场。
四、各自喜好的品类不同
中国消费者比较喜欢时尚和流行的商品,特别是在年轻人中较为流行。
而日本消费者则对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品有着较大的兴趣。
五、购买方式的不同
中国消费者更喜欢在网上购物,比如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很受欢迎。
而日本消费者则更喜欢到实体店购物,尤其是购买高价值的商品,他们更喜欢能够亲身感受到商品的品质。
总之,中日两国的消费者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对于企业而言,了解各自的消费习惯和心理,有助于制定更切合实际的营销方案,以便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日本流行文化对中国大学生日本观的影响分析作者:袁桥锋刘文娇伍爱英欧杨柳赵晓瑜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6年第18期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9-000-02摘要日本流行文化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独特及个性化的娱乐精神逐渐受到世界各地青年的青睐,尤其是亚洲国家和地区。
中国作为日本的邻邦,大学生群体中受日本流行文化影响者众多,大学生的日本观也逐渐发生了改变,日本流行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日本观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日本流行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这是本文重点论述及分析的。
关键词流行文化日本观大学生影响一、日本流行文化概述(一)流行文化界定最早在科学意义上为“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泰勒,1871年,他在其代表作《原始文化》中写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性”。
流行文化是与高雅文化相对而言的,是人们普遍喜欢和热烈追随的文化,其主要功能是娱乐。
海蒂兹具体指出:“流行文化就是那类普遍可得的人工制品:电影、录音录像带、CD或VCD、时装、电视节目、沟通和交流的模式等”。
根据上述文化与流行的讨论,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用一句话将其界定为:许多人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流行文化同当代商业和媒体系统的高度结合使流行文化同时具有文化、商业和意识形态并重的三重特性。
(二)日本流行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相关数据分析日本流行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动漫、卡通、音乐、网游、影视剧、玩具、时装等,而其核心表现力即为“酷文化”。
事实上,日本的流行文化作为“软产业”的生产规模已达到1300亿美元,超过了日本汽车业,其出口量在过去10年增加了3倍,达到125亿美元。
日本“酷文化”产业俨然成了日本经济新的增长点。
电视节目作为日本流行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截止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公布,我国从日本进口的电视节目已经占到进口节目总额的44.94%,其中从日本进口的动画电视占到进口动画总额的76%。
Consumption Economy消费经济0582018年8月 D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18.23.058关于当代大学生对赴日旅游爆买现象看法的研究① 淮海工学院 李洁 李新杰 陈小琪摘 要:近年来,赴日旅游的中国人急剧增加,他们在日疯狂扫货的行为被日本媒体称为“爆买”。
另外,呼吁抵制日货的大有人在。
据此,本文就当代大学生对国人赴日旅游热及爆买现象的看法展开问卷调查。
从结果来看,被调查者对赴日旅游热持中立态度,认为爆买是盲目行为,而且对于国人的不文明行为大多数人持否定态度。
本文认为赴日旅游不应只限于消费享乐,要取长补短。
而且振兴民族工业,打响中国制造已经刻不容缓。
此外,提高国民素养也迫在眉睫。
关键词:大学生 赴日旅游 爆买 问卷调查 分析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8(b)-058-02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赶超日本正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也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实惠,其中出境旅游即为具体表现之一。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已经成为中产阶级开拓视野,陶冶情操的不二选择。
而在考虑出境游目的地上,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聚焦邻国日本,在热门出境游目的地排名中日本名列第二,赴日旅游人数急速增长。
据日本政府观光局(JNTO)200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年赴日中国大陆游客只有35.1万人,而到了2014年则突破200万人,2017年更是高达735.6万人。
不仅如此,近年来中国人在日购物消费金额同样惊人。
2014年中国大陆游客在日人均消费约1.22万元人民币,同比增加102.4%,占外国游客消费总额的近1/4。
2015年人均消费更是上升至1.59万元人民币,仅4~6月中国大陆游客的消费就占了在日消费总额度的40.3%而稳居榜首。
2015年度日本新语流行语大奖获奖词语中的“爆买”就是专门用来形容中国游客在日疯狂扫货行为的。
从饮食看日本文化的特征以中日饮食文化的关系为中心一、本文概述饮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手段,更是反映一个民族历史、地理、社会、宗教、审美等多方面特征的镜子。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交往源远流长,饮食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相互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中日饮食文化的关系,来揭示日本文化的特征,并期望能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贡献一份力量。
本文将首先回顾中日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分析两国在食材选择、烹饪技法、餐桌礼仪等方面的异同。
接着,文章将深入探讨日本饮食文化中的独特元素,如和食的精致与均衡、茶道的精神内涵、酒文化的社交功能等,并试图解析这些元素如何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精致、内敛和重视和谐等特质。
文章还将关注中日饮食文化交流的现状与未来,分析两国在饮食领域的合作与竞争,并展望中日饮食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让读者对中日饮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增进对日本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也期待通过揭示中日饮食文化的关系,为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日本饮食文化的历史演变日本饮食文化的历史演变深受其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同时也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日本饮食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在绳文时代和弥生时代,日本人的饮食主要以狩猎、采集和渔业为主,食物种类相对单一。
随着农耕文化的传入,大米成为了日本人的主食,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米饭文化。
这一时期,日本饮食文化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例如陶瓷器的传入和使用,使得日本饮食更加注重餐具的选择和餐桌的礼仪。
到了奈良时代,日本与中国的交往日益频繁,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佛教的传入不仅改变了日本人的宗教信仰,也影响了他们的饮食习惯。
素食文化开始在日本流行,同时,茶道文化也逐渐兴起。
茶道不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和艺术的体现,它强调礼仪、和谐和内心的平静。
日本文化与日本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日本文化与日本经济发展关系研究日本是一个独特而魅力四溢的国家,其独特的文化与经济实力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然而,文化与经济之间是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于日本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日本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解答这些问题。
首先,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日本的文化深深植根于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价值观念。
例如,日本强调个人责任和团队合作的文化特点,对于企业的积极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整体利益之上,追求团队协作和共同进步,使得日本的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竞争压力,取得更大的成功。
同样,日本的礼仪文化也赋予了国家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
日本人秉持着尊重他人和维持社会秩序的观念,这种行为方式不仅在国内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也在国际上树立了日本企业的信誉。
这种文化特点使得日本的产品和服务能够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
其次,文化对于创新和技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日本的文化强调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这种文化特征使得日本人对于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有着极高的要求。
他们注重细节,精心研究和改进产品的品质与性能,使得日本的科技和工艺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同时,日本的文化也鼓励人们勇于挑战现有的技术和方法,追求不断创新。
这种一直秉持的创新精神,为日本企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另外,文化也对于日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
日本人崇尚简约生活和节俭消费的理念,注重品质和实用性。
这种消费观念使得日本的制造业得以迅速崛起,满足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并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声誉。
此外,日本的文化特点还使得旅游和文化产业成为了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然而,虽然日本的文化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挑战和问题。
消费者行为的文化差异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世界各地的消费者行为也在不断变化。
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仍然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消费者的行为差异,探讨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和启示。
第一部分:文化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文化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中东地区,由于信仰和法律的限制,消费者对食品的要求很高,售卖的食品必须符合清真标准,因此清真食品的需求量很大。
韩国文化中重视外表,所以在韩国市场,化妆品行业一直处于蓬勃发展。
在印度文化中,金饰对于新娘来说是必备品,在婚礼季节,黄金市场的销量会大幅增加,而在西方文化中,以科技为代表的电子消费品更受欢迎。
此外,不同文化的风俗习惯也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购物决策。
例如,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中,人们习惯于磨香,因此他们对购买香料和薰香产品的需求较高。
在印度文化中,人们经常使用自然草药做为医疗和美容的方式,因此天然草药产品也很受欢迎。
第二部分:文化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与文化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相似,文化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一些中东和亚洲国家,人们更倾向于购买名牌商品,这与他们的文化传统有关。
例如,在中国,给孩子买名牌服装被认为是一种炫耀自己的方式。
而在欧美文化中,很多人更强调产品的实用性,因此他们更倾向于购买性价比高的产品,而不是考虑名牌。
此外,在消费者决策中,文化差异也会影响到购物场所的选择。
在一些亚洲国家,购物中心是人们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而在欧美国家中,超市成为消费者的主要购物场所。
这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对购物体验有不同的理解。
第三部分:文化对消费体验的影响文化对消费者体验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在日本,服务态度非常注重客户满意度,商店员工会通过礼貌和专业的态度来吸引消费者。
在印度文化中,人们很重视亲情和社交关系,因此商店员工需要注意到这一点,与顾客建立更亲近的关系,诚信对待客户才能赢得他们的忠诚度。
当代大学生追崇日韩文化的现象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日韩文化在中国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追捧。
无论是日本的动漫、漫画,还是韩国的音乐、电视剧,都在中国大学生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和迷恋。
这种现象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呢?对当代大学生追崇日韩文化的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青年群体的文化审美和认知特点。
一、追捧日韩文化的成因1. 全球化的影响随着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发展,日韩文化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进入到中国市场,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无论是日本的动漫作品,还是韩国的流行音乐,都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这种全球化的传播模式,让中国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来自其他国家的文化产品,从而形成了一种对日韩文化的迷恋和追捧。
2. 时尚与潮流的影响日本和韩国作为东亚地区的时尚中心,其服饰、化妆品、美食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尤其是韩国流行音乐、时尚偶像团体,以及日本的流行文化产品,都成为了中国大学生追捧的对象。
在他们看来,日韩文化代表了一种时尚、潮流的生活方式,而追随这种潮流则意味着与时代接轨,表达个性和追求独特的审美趣味。
3. 文化消费与社交需求日韩文化产品在中国的市场表现得如此之好,也和中国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和社交需求有关。
大学生这一群体通常有比较宽裕的消费水平,愿意花费在时尚、潮流产品上,而日韩文化恰好满足了他们对于特色化、个性化产品的需求。
以日韩文化为话题进行社交交流也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潮流,促进了文化产品的传播和追捧。
二、影响大学生追崇日韩文化的因素大学生是受过相对丰富教育的群体,他们在学校中接受了西方文化、艺术、历史的教育,同时对于东亚地区的日韩文化也并不陌生。
在这种背景下,对于日韩文化的追捧也表现出一种对多样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更多地是基于对文化的理性认知和审美品位的选择。
2. 现实生活的焦虑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和竞争,他们需要在学业、就业等方面取得不断的进步和成就。
中日消费行为中的文化差异
中日两国拥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这也导致了两国
人民在消费行为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本篇文章将围绕“中日消费行
为中的文化差异”展开讨论。
第一步,在消费观念方面存在差异。
日本人注重物质与精神的平衡,比如闲余时间的使用、家的氛围、做饭和购物等。
他们更喜欢追
求个性、品味和服务质量。
而在中国,很多人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并不高,更关注于物质生活,注重的是享受和面子。
另外,在文化教育方面,中国人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维护和发展,而日本人则崇尚现代化
和科技。
第二步,消费方式和目的的不同。
在日本,人们通常会更加注重
购物的体验,追求品牌和品质,而且日本人主要的购物场所是大型商
场和专卖店,在这些地方购物,交通、停车、售货员服务等非常方便。
而在中国,消费者更多地采用线上购物或者在超市购买日常所需。
此外,中国消费者在购物时往往更加依靠价格进行决策,对品牌的忠诚
度较低,更追求性价比。
第三步,消费行为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日本,礼仪和谦逊被视为
文化价值观,所以日本人通常会面带微笑、非常有礼貌地表达他们的
需求。
而在中国,消费者普遍表现出更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购物时
可能会表现出比较强烈的争抢意识和不太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中日消费行为中的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了解这
些差异并加以应对,对于开拓中日市场、提高跨国企业的竞争力至关
重要。
浅谈日本流行文化传播及对中国的启示作者:宋冠纯刘琳来源:《汉字文化(教学卷)》2016年第13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动漫为主的日本流行文化迅速在海外传播,影响力不断扩大。
亚洲是受日本流行文化影响最深的地区,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喜爱日本流行文化的人被称为“哈日族”,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日本的流行文化加速了在中国的传播和渗透,受到了更多的年青一代的欢迎。
本文拟从分析日本流行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入手,进而探究日本流行文化成功走向世界的原因,总结出对我国的启示,为中国流行文化“走出去”提出几点拙见。
一、日本流行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中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日之间展开了多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并带来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日本的流行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期(70年代末——80年代)这一时期日本文化的影响和传播主要是通过动漫和电视剧来完成的。
中国政府自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大量引入了以电影、动漫为首的日本文化。
尤其是在作为两国政府间文化交流重要一环的日本电影周上,《追捕》、《望乡》等日本电影的放映,更是在中国民众中掀起了一股日本热,高仓健、栗原小卷等也成了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
2.第二期(80年代末——9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期,中日关系也持续升温,大量日本漫画登陆中国,取代了中国连环画的位置。
尤其是90年代初期引入的《机器猫》,传递了日本人的开拓创新精神,吸引了众多中国人的目光。
除此之外,圣斗士星矢、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等等卡通形象,也由于其想象力丰富、能够充分反映青春期少男少女的精神世界等特征而备受倍受年轻人的喜爱。
3.第三期(90年代——现在)这一时期日本流行文化以更成熟的消费文化的形式进一步渗透进来,在中国社会的角角落落都能看到日本流行文化的影子。
由于新兴科技的诞生,时代发展变化的同时,日本的音乐、动漫、电脑游戏、电影电视剧等将大量现代最新技术应用于作品制作,水准大幅提高的同时产量也有所增加,漫画和动漫在中国的年轻人中仍保持有较高的人气,甚至涌现出大量热衷且博精于动漫及电脑游戏的“御宅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