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八上春官”不第原因探析——兼论归有光八股文创作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554.66 KB
- 文档页数:6
八股文的详细解释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
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
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
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
不过写法初无定规。
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
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中期而泛滥整个清代,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
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
“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
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
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越雷池一步。
一篇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
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而能与骈体辞赋合流,构成一种新的文体,在文学史上自有其地位。
但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作为考试的文体,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无自由发挥的余地。
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
八股文的产生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
历代学者多数认为,它滥觞于北宋的经义。
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以经书中的文句命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
宋代的经义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雏形。
经义后来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遂演变成为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
[古诗文阅读]《明史·归有光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明史·归有光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归有光传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
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
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①不第。
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
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
用古教化为治。
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②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
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
有所击断③,直行己意。
大吏多恶之。
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
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
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
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
”其推重如此。
有光制举义④,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
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节选自《明史·归有光传》)【注释】①春官:即六部之一的礼部,礼部在春天主持进士考试。
②刺刺:多言的样子。
③击断,即争执。
④制举义,特指经学研究。
5.对加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听讼:听取诉讼B.断讫遣去,不具狱具狱:抓进监狱C.有光力相抵排抵排:分庭抗礼D.目为妄庸巨子目为:眼睛看见6.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大吏多恶之/他日汝当用之B.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C.引为南京大仆丞/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D.久而自伤/某所,而母立于兹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B.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C.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归有光散文特点归有光散文的特点有:1. 内容真实:归有光的散文作品多以描写现实生活为主题,力求真实地呈现事物的本质和现象的真相。
2. 探索思考:归有光的散文作品经常揭示人们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探索,关注人性、人生哲学等问题。
3. 抒发情感:归有光的散文作品表达情感细腻,富有感受力,常常通过对生活琐碎细节的描写,呈现出作者的情感世界。
4. 多元风格:归有光的散文作品风格多样,既有清新自然的诗意,又有犀利直击的笔锋,兼具抒情和议论两种不同的写作风格。
5. 运用修辞:归有光的散文作品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6. 独立见解:归有光的散文作品常常表达独立的见解和观点,通过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体悟,给读者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
7. 以生活为根基:归有光的散文作品常常以日常生活为写作的基础,通过对平凡事物的观察和描写,展现出其中的美和哲理,引起读者的共鸣。
8. 文采飞扬:归有光的散文作品文字优美,富有诗意,运用丰富的修辞和形象的语言来塑造形象和表达感情,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9. 高度个人化:归有光的散文作品多以个人的经历和体验为基础,通过个人化的叙述和描写,展示出作者独特的感受和见解,给读者带来强烈的个人色彩和共鸣。
10. 思辨与启迪:归有光的散文作品常常通过对社会、人生、自然等各个方面的思考和观察,给予读者对于生活的新的认识和启迪,引发人们对人生的思考与思辨。
11. 讲究结构和逻辑:归有光的散文作品在结构和逻辑上讲究严密有序,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组织,使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得到充分展示和表达。
12. 引发共鸣和思考:归有光的散文作品常常通过真实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思想上的滋养和启发。
13.注重细节描写:归有光的散文作品注重描写细节,通过对环境、人物、情感等方面的细致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14.尺度适宜:归有光的散文作品往往适度把握,既不夸张太过,也不过于平淡。
归有光作品选读另外,初三记叙文阅读的题型整理(14—18中考+16—18二模)做好了,此资料30元。
明“唐宋派”与归有光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
唐宋派取法唐宋古文,没有完全取消拟古习气,理论上缺少足够的创新,持续时间短,创作成就不高,但唐宋派的散文上承司马迁、唐宋古文的传统,变化自得,求文之神,平易自然,清新一时之风气,作品中表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人事的关注,对真性情的赞许,下接公安、竟陵派,开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先河,对现代散文创作也有影响,起到了明显的过渡作用。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
江苏苏州昆山人。
因久居震泽湖畔,故自号“震川”,学者称他为“震川先生”。
又因为他老家在昆山项脊泾,故也自称“项脊生”。
归有光自幼聪颖好学,“五六岁即知有紫阳先生,而能读其书”(《送王子敬之任建宁序》),“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六大家书”(《列朝诗集小传》钱谦益)。
後师从同县名儒魏校,攻读《史记》、唐宋之文和濂洛关闽之说。
十四岁开始应童子试,二十岁中秀才,以第一名的成绩补为苏州府学生员。
後又以贡生入选南京太学,同年南京乡试未中。
之後一直到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受到主考官张治的赏识,举为应天乡试第二名,他也因此声名大振,许多举子慕名前来求教。
但归有光自由不羁的文风却不得主考官们的欣赏,以致归有光“八上公车不遇”,在失意与嘲笑中“仕进之心落然”(归有光《上瞿侍郎书》)。
嘉靖十四年(1565年)六十岁的归有光考中了三甲进士,被授到荒僻的浙江长兴县当知县,“用古教化为治”兴利除害,这招来豪强大吏的不满,隆庆二年(1568年)他被调到顺德府去做马政通判,期间修有《马政志》。
隆庆三年(1569年)赴京入贺万寿节,次年被升为南京太仆寺丞,但仍留於北京掌内阁制敕房,纂修《世宗实录》,身列文学侍从之位。
第四十一章归有光袁宏道钟惺第一节归有光第四十一章归有光袁宏道钟惺第一节归有光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开甫,苏州昆山(今属江苏)人。
久居震泽湖畔,故自号震川,又因生于昆山项脊泾(今属太仓),乃别号项脊生。
出身在书香大族,先世多以文学著称,颇有声望。
但他的祖父归绅、父亲归正,却没有功名,读书力田而终。
归有光自幼颖悟,“五六岁即知有紫阳先生,而能读其书”①,“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②。
后来师事同县名儒魏校,攻读《史记》、唐宋八大家之文,以及濂、洛、关、闽之说,“浸渍演迤,蔚为大儒”③。
二十岁成秀才,以第一名补为苏州府学生员。
后以贡生选入南京太学。
他还与友人结社会文,常常在昆山马鞍山畔的野鹤轩谈文说史;或读书万峰山,翻阅《大藏经》。
他主张为文要重视真感情、真本色,反对模拟剽窃,尤钦佩司马迁与欧阳修的文风,对他们含情不尽的笔法尤为赞赏。
虽然归有光伤叹自己不能像司马迁那样可遇奇功伟烈之事,写出感泣鬼神的篇章,但是他以自己的家世和家庭琐事为题材,表达丰富的生活感受。
在《项脊轩志》、《女如兰圹志》、《寒花葬志》、《李南楼行状》等散文中,用朴实的笔调,将他早岁丧母、青年丧妻夭子的家庭不幸变故叙述出来,在记述中插入不经意的回忆细节,如泣如诉,悲伤哀戚之情流露无遗,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归有光的这些散文,虽然写琐屑之事,却深得司马迁笔法,于不要紧之处,说不要紧之语,风神疏淡,笔墨寥寥,却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①。
如《寒花葬志》,作者回忆十年前逝去的婢女,仅用数十字的篇幅,勾勒三件小事,就把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感情深挚,使人们对她的不幸早逝表示悲叹。
因而,归有光的散文问世后,以其清新、简洁的文风,深挚的情感,打动着读者的心弦,使那些模拟剽窃、只重形式而不重内容的干涩文风,为之黯然失色。
不少学子慕名前来拜他为师,虚心求教。
202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震川先生小传钱谦益震川先生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
九岁,能属.文。
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八大家之书。
浸溃演迤,蔚为大儒。
嘉靖庚子,举南京第二人,为茶陵张文隐公所知。
其后八上春官,不第。
读书谈道,居嘉定之安亭江上,四方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海内称震川先生,不以名氏。
乙丑,举进士。
除长兴知县。
用古教化法治其民。
每听讼,引儿童妇女案前,刺刺吴语,事解,立纵去,不具狱。
有所击断寝息,直行其意。
大吏多恶之。
有蜚语闻,量移通判顺德。
隆庆庚午,入贺。
新郑、内江雅知熙甫,引为南京太仆寺丞,皆掌制敕,修世庙实录。
熙甫为文,原本六经,而好太史公书,能得其风神脉理。
其于八大家,自谓可肩随欧、曾,临川则不难抗.行。
其于诗,似无意求工,滔滔自运,要非流俗可及也。
当是时,王弇州①踵二李之后,主盟文坛,声华烜赫,奔走四海。
熙甫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树牙颊相搘柱,不少下。
尝为人文序,诋排俗学,以为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
弇州闻之,曰:“妄则有之,庸则未敢闻命。
”熙甫曰:“惟妄,故庸。
未有妄而不庸者也。
”弇州晚岁赞熙甫画像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
佘岂异趋?久而始伤。
”识者谓先生之文,至是始论定,而弇州之迟暮自悔,为不可及也。
煕甫没,其子子宁辑其遗文,妄加改窜。
贾人翁氏梦煕甫趣.之曰:“亟成之,少稽缓,涂乙尽矣。
”刻既成,贾人为文祭熙甫,具言所梦,今载集后。
季子子慕,字季思,以乡举追赠待诏。
家孙昌世,字文休,与余共定熙甫全集者也。
嘉靖末,山阴诸状元大绶官翰学,置酒招乡人徐渭文长。
入夜,良久乃至。
学士问曰:“何迟也?”文长曰:“顷避雨士人家,见壁间悬归有光文,今之欧阳子也。
回翔雒诵,不能舍去,是以迟耳!”学士命隶卷其轴以来,张灯快读,相对叹赏,至于达旦。
四明余公文敏典礼闱,学士为具言熙甫之文,意度波澜所以然者。
熙甫果得隽.。
熙甫重平生知己,每叙张文隐事,辄为流涕。
岂未有以文长此事闻于熙甫者乎?(选自《列朝诗集小传》,有删节)[注]①王弇州:指王世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是我国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又叫“制义”、“时文”、“八比文”。
八股文的规则随时代不同小有变化,但大体上每篇要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几部分组成。
其中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个部分各自要有两股两相比偶的文字,这就是八股文名称的由来。
八股文的字数一般不超过七百字。
八股文的命题取自《四书》、《五经》,行文要求“代圣贤立言”,就是只能用孔子或朱熹等人的口吻说话。
解释《四书》只能依“朱注”,不许自由发挥。
八股文形式呆板,内容贫乏,束缚人们的思想。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八股文,改试策论。
从此,这种通行四百多年的文体,终于寿终正寝了。
浅谈明代中前期程朱理学八股文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摘要】八股文是明代统治者向天下士人灌精程朱理学的主要工具?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表现为渗透式影响及戏曲、小说等弱势文体向强势文体的主动靠拢与吸收?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明代的***愈识形态—程朱理学。
三者交互作用最终构成了明代文学发展特定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生态。
【论键词】程朱理学;八股丈;丈学创作八股文作为明代最重要的科举考试文体,对明代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己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但这只是历史实存呈现出的表象,实质上,在其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是作为***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
虽然考试文体对其他文体产生渗透与影响是文学史上常见的现象,如唐代行卷对传奇的影响,宋代经义策论对宋诗的影响等,但是,像八股文这样与***意识形态结为一体,作用巨大,涉及极广的文体影响却仅明代文学一例。
一、程朱理学与八股文的关系(一)明代中前期,程朱理学与八股文是八股其形、理学其实、互为表里的一体关系。
八股文是作为统治者向天下士人灌输程朱理学的主要载体而登上历史舞台的。
另一件事是***指定的八股文考试内容,由明初的兼古注疏转为专宗程朱。
《明史·选举志斗记日:从此,“二百余年以此取士,一代令甲在焉”(清四库馆臣评)。
收稿日期:2016-09-18作者简介:罗茜(1993—),女,扬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归有光“以古文为时文”的八股文创作理念与实践研究罗茜(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2)摘要:归有光的八股文与当时陈词滥调、板滞僵化的八股文不同,他以古文为时文,不乏佳作。
其时文创作有着自己的独特性:立意上主理、尚奇,文风上醇古疏宕与朴实发挥并存,结构上强调整体性,渗透着“以古文为时文”的明显特征,是真正“清真雅正”的境界八股文。
关键词:归有光;八股文;以古文为时文中图分类号:I 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693(2017)01-0019-05Research on Gui Youguang ’s Stereotyped Writing Concept ofTaking Classical Essays as Fashionable Prose and Its PracticeLUO Xi(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2,China )Abstract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clichéd and rigid eight-part essays of his time ,the stereotyped writings by Gui Youguang are special and have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taking classical essays as fashionable prose of his time ,which emphasizes meaning and novelty in content ,integrates gorgeous words with plain words in style and focuses on integrity in structure.This article makes a study of Gui Youguang ’s stereotyped writing con-cept.Key words :Gui Youguang ;stereotyped writing ;taking classical essays as fashionable prose 唐宋派是明朝嘉靖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学派别,归有光无疑是唐宋派的翘楚,他与唐顺之、王慎中皆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质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
归有光散文特点归有光散文是指归有光所创作的散文作品。
归有光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广受赞誉。
归有光的散文作品具有以下特点:1. 独特的写作风格:归有光的散文作品语言简练,充满哲理和思考,富有诗意。
他善于运用比喻、借景抒情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他的作品常常以一种温柔而坚定的态度,展示人们对生活、爱情、家庭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2. 深刻的思想内涵:归有光的散文作品常常从生活的细节中发掘出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他通过对日常琐事的观察和思考,探索人类的存在和意义。
他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他的作品常常引发读者对自身存在和生活意义的思考。
3. 丰富的情感表达:归有光的散文作品情感真挚,富有温情和感动力。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描写,展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和情感交织,引发读者共鸣。
4. 自然而流畅的叙述:归有光的散文作品叙述自然而流畅,行文优美。
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叙述技巧,使作品具有画面感和节奏感。
他的作品常常以一种平实而真实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5. 关注社会问题:归有光的散文作品不仅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还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
他用散文的形式探讨社会的不公平、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对社会角落中普通人物的描写,展现出社会的丑陋和悲哀,呼唤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改变。
归有光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认同。
他的作品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展示了人类的存在和意义,引发读者对自身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他的作品常常以一种真挚而温暖的语言,打动着读者的心灵,使他们感到仿佛是真人在叙述。
归有光的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是文学创作的精品,也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和慰藉。
归有光“八上春官”不第原因探析——兼论归有光八股文创作特征张荣刚(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贵阳550018 )摘要:归有光为明代古文大家,又是八股文名家,然而其自身的举业之路并不顺利,史称其‚八上春官‛而不第。
对于归有光既负盛名而又困于场屋数十年的原因,学界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或归咎于科举制度的弊端,或谓其‚以古文为时文‛所使然,而并没有专注于分析其八股文创作特征和个人性格。
事实上,归有光八股文的创作特征和个人性格,与其长期不第有着直接的联系。
关键词:归有光;八上春官;八股文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39 (2018) 11-0083-06归有光,出生于正德元年(1506),嘉靖十九年(1540)举应天府乡试,其后直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六十岁始成进士,中间历经二十四年八科礼闱,故史称其“八上春官”[1]7383 而不第。
在明代文学史上,归有光既以善古文而著称,又是“举子业最善名者”[1]7384,然而其蹭蹬场屋数十年乃至于“八上春官”而不第,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对此则众说纷纭,或谓其原因在于科举制度的弊端,或谓归有光八股文的境界在于经义义理,或谓归有光“以古文为时文”①。
大致上说,不是归咎于科举制度的弊端,就是束缚于归氏古文、八股文的盛名。
然而以笔者愚见,这些看法和观点皆有可商榷之处。
因此,本文以归有光八股文创作特征为基础,同时参考当时世情士风、归有光性格及对八股取士的态度,尝试分析探讨其“八上春官”不第的原因。
一、归有光八股文创作之特征归有光八股文特征的分析,本文以清代方苞《钦定四书文》所收录者为依据。
通过对方氏所收录归有光34篇八股文的分析,笔者将归有光的八股文在创作上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符合当时科目取士的功令,称之为近时之作;第二类是在文体方面具有古文的某些特征,称之为近古之作。
其中近古之作中,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风格,其一是体现在对《诗》《书》等字词语句上的引用,甚至是秦汉以下史、子、集中成语陈言的因袭和使用,笔者称之为语言上的近古;其二是体现在对八股文题目讲解方面,即以己意概括题目而非依题挨讲而成篇,此种方法摆脱了题目束缚之苦,但缺点是易于变为架空议论而乖离程朱之旨,在创作方法上近于古文中的“论”体,故笔者称之为文体上的近古。
在方苞所选归有光34篇八股文之中,属于近时之作的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二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章、“多闻阙疑”二段、“夏礼吾能第20卷第11期铜仁学院学报V ol. 20, No. 11 2018年11 月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 Nov. 2018收稿日期:2018-04-26基金项目:2014年贵州师范学院博士项目‚明代取士经义文体流变研究‛(14BS001);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明代‘八股’时文与古文关系研究‛(16BZW100)。
作者简介:张荣刚(1978-),男,河南南阳人,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科举与文学。
言之”四句、“所谓大臣者”一节、“性相近也”一节、“喜怒哀乐之未发”二节、“舜其大知也与”一节、“郊社之礼”一节、“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一节、“权然后知轻重……心为甚”、“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好君也”、“父子有亲”五句、“宋牼将之楚”一章、“有安社稷臣者”一节、“君子之于物也”一节、“孰不为事”一节、“天子一位”一节、“尧舜之道”二句,共19篇。
属于近古之作的有“大学之道”一节、“生财有大道”一节、“子禽问于子贡”一章、“礼之用”一节、“诗三百”一节、“周监于二代”一节、“子入大庙”一节、“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先进于礼乐”一章、“颜渊问为邦……乐则韶舞”、“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周公成文武之德……及士庶人”、“诗曰天生烝民”一节、“小德川流”二句,共15篇;而15篇近古之作中的“大学之道”一节、“生财有大道”一节、“礼之用”一节、“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周监于二代”一节、“子入大庙”一节等6篇,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字词语句上的近古,即笔者所说的语言上近古。
然而,上文所述者也仅仅是就其总体特征而言。
如果详细分析考辨每一篇创作特征的话,近时之作中如“多闻阙疑”二段、“夏礼吾能言之”四句、“所谓大臣者”一节、“尧舜之道”二句和“孰不为事”一节等,虽属于近时之作,但也具有古文的某些特征。
那么,归有光八股文创作特征的具体体现是什么呢?如其近古之作中“大学之道”一节题文,正文部分首讲“大学之道”句,以散体与排偶体相间行文,然后分两扇以排偶体讲“在明明德,在亲民”,继而又以一节散体讲“在止于至善”句,最后四股议论收结正文。
就行文特征而言,既有明初以散体行文为主的特征,又有成化、弘治时尚排偶的特征;就语言特征而言,文中“昊天曰明,及尔出王。
昊天曰旦,及尔游衍”、“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时敏”、“缉熙”、“丕显”、“克明”、“立爱惟亲,立敬惟长。
始于家邦,终于四海”、“道有升降,政由俗革”、“保乂”、“绥猷”、“裁成”、“辅相”、“惟皇建极”、“惟民归极”、“会其有极,归其有极”、“知至至之”、“知终终之”等等,均是对经语的引用与摹仿,此正是明代古文中秦汉派为文的剿袭割裂特征。
而“生财有大道”一节题文的正文中,“三农生九榖”、“闲民”、“转移执事”、“兴事造业”、“以功诏禄、以能诏事、以久奠食”、“七月流火”、“十月纳禾稼”、“震动”、“恪恭”、“惰游”、“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六府孔修”、“万世永赖”等等,经书之语与后世成语亦杂错于文中。
再如其近时之作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二节题文,正文部分首先以议论概括题目,以散体与排偶体相间行文;继之以“何则”为过渡后,用两扇分别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六句、“欲修其身者”六句;又以“是何也”三字为过渡,继而又两扇分别讲“致知在格物”四句、“心正而后身修”四句;最后两股议论并收结正文。
就正文而言,属于总—分—总结构,首尾议论而中间依题目次序讲题,方苞谓“以纲领为条目之界,划四比如题”[2]77之语,即就其讲题结构而言。
此文题目共二十句,正文部分依题目次序而讲,叙议结合,或排比对偶成两扇,或排比对偶成两股,其行文之法乃八股格式形成后的典型方法,这也正是笔者将其归入近时之作的原因。
其它如“尧舜之道”二句、“孰不为事”一节,二文虽属于归有光八股文中的近时之作,然而就行文或排比对偶间以散体、或散体中嵌以排比对偶的特征而言,皆是宋元至明清古文创作常见的方法。
方苞尝论“孰不为事”一节文,谓:“归震川文有二类,皆高不可攀。
一则醇古疎宕,运《史记》、欧、曾之义法,而与题节相会;一则朴实,发挥明白,纯粹如道家常事,人人通晓,如此篇及‘尧舜之道’二句文,他家虽穷思毕精,不能造也。
”[2]173-174 方氏所言“醇古疎宕”一类,盖指词句语言近古而正文又是挨题而讲者;“朴实,发挥明白”一类,即是笔者所说近时之作。
其中“醇古疎宕”一类最为方氏所赏,如方氏论“大学之道”一节文,谓:“历用‘昊天曰明,及尔王出;昊天曰旦,及尔游衍’、‘人心惟微,道心惟微’、‘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道有升降,政由俗革’、‘惟皇建极,惟民归极’、‘会其有极,归其有极’、‘知至至之,知终终之’各语,皆如其意之欲出,此可悟文章之有神。
”[3]78-79 何为文章之神?清代桐城派的刘大櫆尝谓:“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论文而至84铜仁学院学报2018年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
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
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4]6 是故,方苞所称赏归有光八股文“运《史记》、欧、曾之义法”者,乃在于经语字句而已。
至于“如道家常事”者,乃归氏古文记家庭琐事、言骨肉亲情的笔法。
“尧舜之道”与“孰不为事”二文,前者以四股、两扇讲题,而两扇不仅互为排比对偶,且扇内复嵌以排比对偶;后者正文为两大扇,两扇之间及扇中亦复排比对偶,则正是“如道家常事”的特征。
王世贞有云:“吾每读归熙甫时义,厌其不可了,若千尺线;每读崔子文,句句可了,若线断珠落。
恨未有并州剪刀,剪归生以端午续命丝,续崔氏也。
”[5]56 说的就是归有光八股文冗长拖沓的弊端。
通过以上所述,就方苞所论者而言,其所称赏归有光八股文者,常以迁、固、欧、曾之文作为类比,即归有光“以古文为时文”的特征。
笔者认为,之所以能够以古文之法作八股文,其原因在于在创作上二者具有相通之处。
然而二者的不同之处仍然是主要的,八股文属于经旨义理道德之文,古文则纪事、抒情、议论、说理等皆可。
如果不顾文体的区别而尽以古文方法施之于八股文创作,其不利于场屋则是必然之事;如果摹拟、引用字句而将八股时文变为似古之文,其不利于场屋亦是必然之事。
所谓“以古文为时文”,当求的是二者相通之处,而非将二者相异处变为相同。
王夫之尝论古文、八股时文的区别时说道:“司马、班氏,史笔也;韩、欧序记,杂文也;皆与经义不相涉。
经义竖两义以引申经文,发其立言之旨,岂容以史与序记法搀入……要之,文章必有体。
体者,自体也。
妇人而髯,童子而有巨人之指掌,以此谓之某体某体,不亦傎乎?”[6][p.170]对于归有光八股文的创作而言,虽可以以近古与近时将其分为两大类,然而具体于每一篇的创作特征,又不可仅仅以近古或近时而看待,正如上文所分析,其语言上近古者,格式上未必不合功令要求;而格式上近时者,亦有在语言或讲题方法上具有古文创作特征的。
事实上,字句之古、既古既时,是归有光八股文创作中的典型特征。
二、归有光长期不第原因辨析归有光在八股文方面所负的盛名与其长期不第是相矛盾的,甚而与历来对其八股文评价极高的赞誉亦是相矛盾的。
即使到了今天,部分研究者仍然不能摆脱归氏盛名的束缚。
事实上,对归有光在八股文方面的盛名,明人有云:“震川学甚博,识甚高,持论甚正,江以南素重其文,特以其久不售于有司,故从之游者稍稍叛去,更习浮丽。
及闻其取高等,海内争传其文。
”[7]203 由是而言,归有光八股文盛名之所得,盖在于其晚年终究得其一第,而至于其一第的原因、以及“八上春官”而不第的原因,皆由于其幸运之一第而被忽视了。
最早由归有光“八上春官”不第而分析其八股文特征的,据笔者所知是徐学谟。
徐氏为嘉定人,与归有光相友善。
嘉靖三十八年(1559)己未科会试,归有光复不第,并认为自己不第的原因是其乡人所忌,且作《解惑》以记之。
徐学谟对其事有所了解,故而在《书归仆丞<解惑>篇后》说道:“其词气若委婉,而其意则甚恨之,以为真有是事也。
”又谓:所谓簾外之人,盖指仪部主事同县沈君绍庆子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