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张账单算清养老钱 个人账户积累决定退休后差异
- 格式:docx
- 大小:20.02 KB
- 文档页数:8
养老保险积累型与分配型的比较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养老保险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养老保险制度中,积累型和分配型是两种常见的养老保险模式。
本文将对养老保险积累型和分配型进行比较,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两种模式的特点和优劣势。
一、养老保险积累型养老保险积累型是指个人在工作期间缴纳一定比例的养老保险费用,这些费用会被积累起来,形成个人的养老金账户。
个人在退休后,可以根据自己的账户余额领取养老金。
养老保险积累型的特点如下:1.个人账户独立:每个参保人都有一个独立的养老金账户,账户中的资金只能由个人支配和使用。
2.账户积累:个人在工作期间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会被积累起来,形成个人的养老金账户。
账户中的资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3.个人权益:个人在退休后可以根据自己的账户余额领取养老金,养老金的数额与个人的缴费金额和缴费年限有关。
养老保险积累型的优势在于个人账户独立,个人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控制权。
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规划养老金的使用。
此外,养老保险积累型还可以激励个人提高工作积极性,增加个人的养老金积累。
然而,养老保险积累型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个人账户的养老金数额与个人的缴费金额和缴费年限有关,这意味着个人的养老金水平可能会受到个人收入和工作年限的限制。
其次,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可能会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如果投资不当,个人的养老金可能会受到损失。
二、养老保险分配型养老保险分配型是指个人在工作期间缴纳一定比例的养老保险费用,这些费用会被用于支付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养老保险分配型的特点如下:1.共享风险:养老保险分配型将参保人的养老金费用集中起来,用于支付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这样可以实现风险的共享,减轻个人的风险压力。
2.按需分配:养老保险分配型根据参保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标准进行养老金的分配。
养老金的数额与个人的缴费金额和缴费年限有关。
3.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分配型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通过集中管理和分配养老金,为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退休金最详细计算方法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基本养老金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
职工退休时的养老金由两部分组成: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1、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退休年龄和当时的人口平均寿命来确定)。
之前是统一的120个月,目前50岁为195个月、55岁为170个月、60岁为139个月。
2、基础养老金=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养老金领取计算方法
养老金是指国家为了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而实行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在
我国,养老金的领取计算方法是按照一定的规定和标准进行计算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养老金领取的计算方法。
首先,养老金的计算是根据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和个人的缴费年限来确定的。
一般来说,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为,养老金=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领取年限×每年领
取月数。
其中,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是指个人在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累计缴存的养老保险费和政府给予的补贴,领取年限是指个人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年限,每年领取月数是指每年可以领取的养老金月数。
其次,养老金的计算还与个人的工资水平和缴费年限有关。
一般来说,个人的
工资水平越高,缴费年限越长,那么个人领取的养老金也会相应增加。
这是因为养老金是根据个人的缴费额和缴费年限来确定的,工资水平和缴费年限越高,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也会越高,从而领取的养老金也会相应增加。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养老金的计算还受到国家政策和地区差异的影响。
不同
地区的养老金领取标准和计算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领取养老金时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政策来确定领取的具体金额。
综上所述,养老金的领取计算方法是根据个人缴费的金额和年限来确定的,同
时也受到个人的工资水平和国家政策的影响。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大家对养老金的领取计算方法有所了解,也希望大家在退休后能够顺利领取自己应得的养老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退休金老办法和新办法计算方法退休金是广大劳动者在离开工作岗位后享受的一种社会保障待遇,对于维护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尊严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退休金计算方法也需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探讨退休金的老办法和新办法的计算方法。
一、退休金老办法的计算方法退休金的老办法计算方法一般与工作年限、工资和个人缴费基数有关。
具体步骤如下:1. 确定个人工资基数根据个人在职期间的工资水平,确定个人的工资基数。
通常,工资基数是最近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工资或最后一次工资的基础上进行计算的。
2. 确定缴费年限根据个人在职期间的缴费情况,确定个人的缴费年限。
缴费年限的长短决定了个人在离职后享受退休金的数额。
3. 计算个人账户累计金额根据个人的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计算个人在退休时的账户累计金额。
账户累计金额是个人在缴费期间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的总和。
4. 确定退休金数额领取的退休金数额。
退休金数额一般与个人累积缴费金额和退休的具体条件有关。
二、退休金新办法的计算方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改进现有制度的不足,退休金的计算方法也有了新的变化。
新办法的计算依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差异,下面是一种常见的新办法:1. 确定个人平均工资新办法一般根据个人在规定时期内的平均工资来计算退休金。
平均工资是个人在特定时期内的工资总和除以工作年限。
2. 确定缴费比例根据国家和地区的相应规定,确定个人的养老保险缴费比例。
缴费比例是个人根据工资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占工资总额的比例。
3. 计算个人账户累计金额根据个人的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和缴费年限,计算个人在退休时的账户累计金额。
新办法将更加注重个人的实际贡献和缴费情况,以提高退休金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4. 确定退休金数额领取的退休金数额。
新办法一般会结合个人的缴费情况、工作年限和工资等因素来综合计算退休金数额。
三、老办法与新办法的对比和优劣势退休金的老办法和新办法各有优劣势。
退休金新老办法对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退休保障的需求不断增加,退休金制度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出台了新的退休金制度,与传统的老办法相比有了一些重要的改变和调整。
本文将对退休金新老办法进行对比,分析其差异和影响。
一、退休金计算方法的不同在传统的老办法中,退休金的计算主要依据参保人的最后几年工资和缴费年限来确定。
通常采用的计算公式是:退休金=个人缴费工资×个人缴费比例×缴费年限×养老金积累率。
而新办法在计算退休金时引入了个人账户制度。
个人账户是每个参保人的专属账户,个人的缴费和投资收益都会计入其中。
退休时,除了基本养老金,还会根据个人账户的余额进行补充。
这种计算方法能更好地体现个人的缴费和投资贡献,为参保人提供了更多的个性化选择。
二、退休年龄的差异传统的退休金发放方式通常以年龄为界限,参保人达到一定年龄后即可领取退休金。
而新办法在退休年龄上有所调整,延迟了退休的年龄。
这是由于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新办法的退休年龄一般增加了几年,旨在缓解养老金压力,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福利。
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担心延迟退休会限制就业机会,对于已经面临就业压力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不利因素。
三、退休金发放方式的改变传统的老办法中,退休金一般以一次性支付的形式发放给参保人。
而新办法则倡导分段发放退休金,既可以选择一次性领取,也可以选择分段领取。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更好地帮助参保人规划退休生活,提供稳定的养老收入。
此外,新办法还鼓励参保人继续工作或者创业。
继续工作可以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用,积累更多的退休金。
而创业则能够获得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增加退休金来源。
四、政策调整的灵活性新老办法在政策调整方面的灵活性也存在较大差异。
传统的老办法在政策调整时一般较为保守,因为改变一项政策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和漫长的时间。
而新办法则相对灵活,能够更快地针对养老金发放问题做出调整。
养老金怎么算退休养老金计算公式
养老金的计算是由国家有关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制定的,主要分为基本
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
基本养老金是根据参保人员的缴费年限、工资水平以及当地平均工资确定的,而个人账户养老金是根据个人缴费金
额累计计算的。
下面是具体的计算公式和步骤:
1.计算基本养老金部分:
基本养老金=缴费年限系数×个人月缴费工资×在岗时的当地平均工
资指数
缴费年限系数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的,随着缴费年限的增加而逐
渐增加。
个人月缴费工资是指参保人员的月平均工资。
在岗时的当地平均工资指数是根据参保人员在岗期间所处地区的平均
工资水平决定的。
2.计算个人账户养老金部分: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累计缴费金额×个人账户综合账户明细进
行调整的累积积分系数
个人账户累计缴费金额是指个人在参保期间累计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
个人账户综合账户明细进行调整的累积积分系数是根据个人缴费和账
户收益情况来确定的。
3.计算最终的养老金数额:
最终的养老金数额=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需要注意的是,养老金的计算公式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规定来确定的,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
同时,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算还受到参保人员是否连续缴费、是否中断缴费等因素的影响。
总结起来,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主要包括基本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基于参保人员的缴费年限、工资水平和当地平均工资指数来确定基本养老金,并根据个人账户累计缴费金额和综合账户明细进行调整的累积积分系数计算个人账户养老金。
最终的养老金数额是两部分养老金的总和。
个人养老金是指在职期间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退休后可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个人的养老金。
个人养老金计算方法与公式根据不同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和政策而有所不同,下面将以中国大陆地区为例,介绍2024年最新的个人养老金计算方法与公式。
个人养老金计算方法:
在中国大陆地区,个人养老金计算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确定缴费基数、计算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和计算个人养老金。
步骤一:确定缴费基数
个人缴费基数是个人在职期间缴纳养老保险费用的基础,一般是按照个人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确定的。
在中国大陆地区,个人缴费基数根据工资收入进行分层,不同层次的基数上有不同的缴费比例,一般分为低档、中档和高档三个层次。
步骤二:计算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
个人账户是个人在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时储存的资金,根据个人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进行计算。
具体公式如下:
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个人缴费基数×个人缴费比例)×缴费年限其中,个人缴费比例由养老保险制度以及政策来决定,缴费年限指个人参保的年限。
步骤三:计算个人养老金
个人养老金是根据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以及养老保险制度规定的个人养老金发放比例来计算的。
个人养老金=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个人养老金发放比例
个人养老金发放比例根据养老保险制度以及政策来决定,一般是根据
个人缴费年限和退休年龄来确定的。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养老保险制度和政策可能有所不同,具体
的个人养老金计算方法和公式可能有所调整和差异。
此外,个人养老金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养老金调整因素、个人账户结余调整等。
因此,在具体计算个人养老金时,还需要考虑这些
因素的影响。
养老保险领取计算方法
养老保险的领取计算方法根据参保人的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和个人账户累积的养老金进行计算。
具体的计算方法如下:
1. 缴费年限:参保人在职工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中累计缴纳的年限称为缴费年限。
缴费年限越长,领取的养老金越多。
2. 缴费基数:参保人每月缴费的基数称为缴费基数。
一般情况下,缴费基数越高,领取的养老金越多。
3. 个人账户累积养老金:个人在缴纳养老保险期间,每月缴费的一部分会进入个人账户,作为个人账户累积的养老金。
个人账户累积的养老金越多,领取的养老金越多。
根据上述三个因素,养老保险的领取计算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总计领取金额 = 缴费年限 ×缴费基数 ×养老金缴费比例 + 个人账户累积养老金
2. 养老金缴费比例由国家规定,一般情况下会有一定的递增规律,即缴费年限越长,所缴纳的养老金比例越高。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养老保险政策和计算方法可能存在差异,具体的领取计算方法以当地社保部门的规定为准。
对于个人来说,及时了解和了解当地养老保险的政策和计算方法是领取养老金的基础。
新退休养老金计算方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退休养老金的计算方法也在不断调整和更新。
本文将介绍我国最新的退休养老金计算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制度。
一、基本养老金计算方法我国的基本养老金计算方法分为两个部分:个人账户养老金和个人社会平均工资养老金。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1. 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是根据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和个人账户的积累情况来计算的。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累计缴费金额×个人账户当年积累收益率+个人账户累积缴费金额×个人账户当年积累收益率其中,个人账户累计缴费金额是指个人在参加养老保险期间缴纳的所有养老保险费用的总和;个人账户当年积累收益率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确定的。
2. 个人社会平均工资养老金个人社会平均工资养老金是根据个人在参加工作期间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来计算的。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个人社会平均工资养老金=个人参加工作期间的平均工资×个人工作年限×个人缴费率×养老保险费费率/30其中,个人参加工作期间的平均工资是根据个人实际工资和国家规定的标准确定的;个人工作年限是指个人在参加工作期间的总年限;个人缴费率是根据个人实际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和国家规定的缴费比例确定的;养老保险费费率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确定的。
二、特殊情况下的退休养老金计算方法除了基本养老金计算方法,我国还根据一些特殊情况制定了相应的退休养老金计算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特殊情况及其计算方法:1. 提前退休对于提前退休的个人,其养老金计算方法与正常退休情况下略有不同。
具体计算方法是,个人账户养老金与个人社会平均工资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中,个人工作年限需要按照实际工作年限的70%进行计算。
2. 延迟退休对于延迟退休的个人,其养老金计算方法也与正常退休情况下有所不同。
具体计算方法是,在个人参加工作期间的平均工资计算公式中,个人工作年限需要按照实际工作年限的130%进行计算。
退休工资计算方法在我国,退休工资是每个职工退休后的主要生活来源之一,对于每个职工来说,了解退休工资的计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退休工资的计算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退休工资的计算包括基本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
基本养老金是根据职工在职期间的工资水平和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来确定的,具体计算方法是,基本养老金=个人缴费工资×养老金比例+单位缴费工资×养老金比例。
个人账户养老金是根据职工个人账户的累积储存额和缴费年限来确定的,具体计算方法是,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缴费年限。
其次,对于基本养老金的计算,需要根据职工在职期间的工资水平和缴纳的养老保险费来确定。
一般来说,工资水平越高,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也会越多,因此基本养老金也会相应增加。
而对于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算,则需要根据职工个人账户的累积储存额和缴费年限来确定。
在职期间,职工每年缴纳的养老保险费都会存入个人账户,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账户养老金也会逐渐累积。
最后,退休工资的计算还需要考虑到退休年龄的因素。
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职工的退休工资也会相应增加。
根据国家规定,职工的退休年龄一般为60周岁,但也有一些特殊行业和岗位的职工可以提前退休或者延迟退休,因此在计算退休工资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总的来说,退休工资的计算方法涉及到基本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需要考虑职工在职期间的工资水平、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个人账户的累积储存额和缴费年限等因素。
希望通过以上介绍,大家能更加清楚地了解退休工资的计算方法,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
养老金统筹部分计算公式养老金是指国家为了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所发放的一种社会保障金,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老金的计算涉及到多个因素,其中养老金统筹部分的计算公式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养老金统筹部分的计算公式及其相关内容。
养老金统筹部分计算公式主要涉及到个人缴费基数、个人缴费年限、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等因素。
下面将详细介绍养老金统筹部分的计算公式及其相关内容。
一、个人缴费基数。
个人缴费基数是指个人在参加养老保险时按照规定缴纳的工资、工资性收入的月平均数。
在我国,个人缴费基数一般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确定,并在每年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后进行相应的调整。
个人缴费基数的确定对于养老金的计算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个人缴费基数越高,个人在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也就越高。
因此,个人在参加养老保险时应尽量选择较高的个人缴费基数,以提高自己的养老金待遇。
二、个人缴费年限。
个人缴费年限是指个人在参加养老保险期间实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年限。
在我国,根据国家规定,个人在参加养老保险时需要按照规定的标准缴纳社会保险费,个人缴费年限一般是指个人实际缴费的年限。
个人缴费年限的确定对于养老金的计算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个人缴费年限越长,个人在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也就越高。
因此,个人在参加养老保险时应尽量选择较长的个人缴费年限,以提高自己的养老金待遇。
三、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
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是指个人在参加养老保险期间个人账户中累计储存的养老金金额。
在我国,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一般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确定,并在每年的社会保险账户调整后进行相应的调整。
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的确定对于养老金的计算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越高,个人在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也就越高。
因此,个人在参加养老保险时应尽量选择较高的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以提高自己的养老金待遇。
四、养老金统筹部分计算公式。
退休养老金怎么计算退休养老金怎么计算【1】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退休年龄和当时的人口平均寿命来确定。
计发月数略等于(人口平均寿命-退休年龄)X12。
目前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不再统一是120了)基础养老金 =(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式中: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在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到,在缴费年限相同的情况下,基础养老金的高低取决于个人的平均缴费指数,个人的平均缴费指数就是自己实际的缴费基数与社会平均工资之比的历年平均值。
低限为0.6,高限为3。
因此,在养老金的两项计算中,无论何种情况,缴费基数越高,缴费的年限越长,养老金就会越高。
养老金的领取是无限期规定的,只要领取人生存,就可以享受按月领取养老金的待遇,即使个人帐户养老金已经用完,仍然会继续按照原标准计发基础养老金,况且,个人养老金还要逐年根据社会在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的增加而增长。
因此,活得越久,就可以领取得越多,相对于交费来说,肯定更加划算。
例如: 根据上述公式,假定男职工在60岁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4000元。
累计缴费年限为15年时,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0.6时,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0.6)÷2×15×1%=480元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1.0时,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1.0)÷2×15×1%=600元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3.0时,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3.0)÷2×15×1%=1200元累计缴费年限为40年时,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0.6时,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0.6)÷2×40×1%=1280元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1.0时,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1.0)÷2×40×1%=1600元个人平均缴费基数为3.0时,基础养老金=(4000元+4000元×3.0)÷2×40×1%=3200元个人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139平均缴费指数就是去年你按1000基数缴纳,而社会当年平均工资2000那你的当年指数就是0.5,把每年的算出来平均,很容易,到时候你自己都可以计算多少养老退休金的.退休养老金怎么计算【2】企业职工退休养老金主要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调节金组成。
如何计算养老保险金实例不久前,读者廖先生带着一家三口的《二00八年度上海市城镇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结算单》(以下简称《个账结算单》)来到杂志社咨询。
原来,由于年龄、工作经历的不同,太太、儿子和他本人的三份结算单中有许多不同之处,搞得三个人一头雾水。
考虑到越来越接近法定退休年龄,廖先生不仅想弄清现在的个人账户情况,还想从结算单中估算未来每月可以领取多少养老金。
三人的基本情况为:廖先生1956年出生,1973年参加工作,2000年退出职场,法定退休年龄为60岁,即2016年退休;廖太太比先生小5岁,1978年参加工作,至今仍在职,法定退休年龄为50岁,即2011年退休;小廖2007年大学毕业后就职,从2007年7月起参加社保。
何为“虚账实记”的记账情况?《个账结算单》中有两个表格,一个称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记账情况”,另一个称为“‘虚账实记’的记账情况”。
在廖先生和太太的《个账结算单》中,“虚账实记”的记账情况表中填满了数字,而2007年毕业就职的小廖的该表格则空空如也,没有任何数字填写。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虚账实记”部分只是针对1992年底前参加工作,并按照规定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员所设立的。
对于早在1973、1978年就参加工作的廖先生和太太来说,当然会有这一部分的记账情况,而2007年工作的小廖则不可能有此一项。
“虚账实记”中的记账金额由两部分组成:一是1992年底前连续工龄所对应的记账金额,二是1993年~1997年的5年中个人账户储存额。
在查看记账情况时,最需要关注的是累计至2008年12月31日的记账总额,也就是表格右下角的数字,因为这是距现在最近的账户金额,且在推算个人养老金数额时需要用到。
工作年限如何算?虽然廖先生从1973年就开始工作,但到了2000年,他就决心投奔自由职业,而且自那之后再没有正式工作过。
廖先生听说只有缴费年满一定期限,才可以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领取养老金,对于自己是否已经“达标”,他有些担心。
养老金怎么计算退休领取金额(计算公式)养老金怎么计算退休领取金额退休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
1、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退休时平均工资×(1+平均缴费指数)÷2×累计缴费年限×1%。
这里的平均工资指的是退休人员所在地区上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
也就是说经济发达地区的基础养老保险金,要高于欠发达地区。
而平均缴费指数指的是参保人选择的缴纳比例。
一般来说缴费指数在0.6-3之间。
从这里也能看出,社保的缴费比例越高,相应的基础养老金也会越高。
累计缴费年限既包括实际缴费年限,也包括视同缴费年限。
视同缴费年限还是很复杂的,在这里就不展开进行叙述了。
例如,虎虎退休时,上一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是6500。
虎虎的缴费指数平均值是0.7,累计缴存了15年(下面计算时,为了简化计算过程,没有考虑利息)。
基础养老金=6500__(1+0.7)/2__15__1%=828.75。
2、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累计金额÷养老金计发月数。
我们缴纳社保时,一部分会进入我们的个人社保账户,一部分会进入国家统筹账户。
我们个人账户的部分,直接影响退休养老金的计算。
当然,一般来说各地的缴费比例也是不同的。
毕竟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养老金计发月数和我们退休的年龄有直接的关系,退休得越晚,计发月数就越少;退休的时间越早,计发月数越多。
一般来说,退休计算的计发月数是139个月,即按照60岁退休而确定的。
这个时间,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我们个人不能自由选择。
例如,虎虎社保的个人缴纳比例为8%,社保的计算基数是5500。
虎虎选择在65岁退休。
个人账户养老金=5500__8%__12__15/139=569.78。
3、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退休时平均工资×建立个人账户前的缴费年限×1.3%×平均缴费指数。
上面的计算公式是山东省的计算方法,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退休养老金计算办法
1.缴费时长:退休养老金的计算首先需要考虑个人的缴费时长。
一般来说,缴费时长越长,退休养老金越高。
一般要求的缴费时长为15年以上。
2.缴费基数:缴费基数是指个人在参加养老保险时所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缴费基数越高,退休养老金越高。
一般缴费基数根据个人的工资水平来确定。
3.缴费比例:缴费比例是指个人和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的比例。
一般来说,个人和单位都要缴纳养老保险费,比例一般情况下是个人缴纳8%,单位缴纳20%。
缴费比例越高,退休养老金越高。
4.个人账户累计金额:个人账户累计金额是指个人在退休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积累起来的金额。
累计金额越高,退休养老金越高。
5.养老金调整:退休养老金一般每年都会进行调整,以适应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
养老金的调整办法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进行,一般会根据物价指数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整。
个人缴费时长×缴费基数×缴费比例+个人账户累计金额×养老金调整系数=退休养老金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的退休养老金计算办法可能有所不同,具体以相关部门的规定为准。
此外,退休养老金的计算办法还受到个人退休年龄、个人月缴费额和个人职工类别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因素可能会导致退休养老金的差异。
总之,退休养老金是保障退休人员生活的一项重要制度,了解退休养老金的计算办法对于退休人员进行个人财务规划和提前准备非常重要。
退休中人新老办法计算差额退休中人新老办法计算差额是指通过比较新旧两种退休办法所得到的差额金额。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退休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
为了更好地保障退休中人的福利待遇,政府不断修订退休办法,使其更加公平、合理。
一、新老办法之比较在进行差额计算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新旧两种退休办法的具体内容和差异。
老办法通常是指以过去的规定所计算的退休金,而新办法则是指根据当前的规定所计算的退休金。
下面以国内某地区的退休办法为例,进行具体介绍。
1.老办法:根据老办法,退休金的计算是基于工作年限、职位级别和缴费基数等因素。
具体计算公式为:退休金=退休工资×月平均缴费月数×个人缴费比例。
其中,退休工资是指退休前的月平均工资,月平均缴费月数是指个人工作年限除以12,个人缴费比例则是根据个人的具体缴费情况确定的。
2.新办法:新办法对退休金的计算方式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更加注重个人的实际缴费情况。
具体计算公式为:退休金=个人账户金额/缴费月数+补充养老金。
其中,个人账户金额是指个人在退休前通过个人账户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累积的金额,缴费月数是指个人参加养老保险的累计月数,补充养老金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发放的。
二、差额计算方法差额计算的目的在于比较新老办法所得到的退休金金额,并据此确定新办法的优劣。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1.对于老办法而言,首先根据个人的工作年限和职位级别确定退休金的基本金额;然后根据个人的缴费基数和个人缴费比例确定退休金的具体金额。
2.对于新办法而言,首先根据个人的实际缴费情况确定个人账户金额和缴费月数;然后根据国家规定的补充养老金标准确定补充养老金金额。
3.最后,将新办法得到的退休金金额减去老办法得到的退休金金额,即可计算出差额金额。
三、差额的意义和影响通过计算差额金额,可以评估新办法对于退休中人福利待遇的影响和改善程度。
如果差额金额为正值,说明新办法计算的退休金高于老办法,退休中人的福利待遇相对提高;反之,如果差额金额为负值,说明新办法计算的退休金低于老办法,退休中人的福利待遇相对降低。
养老保险中个人账户累计额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首先,个人账户累计额是通过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进行累计的。
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由个人劳动报酬的一定比例按月缴纳,缴费基数是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工资收入。
具体的缴费比例和缴费基数由国家相关部门根据国家政策制定,并在一定时期内进行调整。
其次,个人账户累计额的计算方法是根据个人缴费历史和缴费记录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个人账户的累计额等于个人实际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的总和,加上政府按照一定比例给予的补贴。
在个人缴费历史方面,个人账户累计额的计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缴费,二是政府补贴。
个人缴费是指个人根据自己的工资收入,按照一定比例缴纳的养老保险费,这部分缴费会直接计入个人账户的累计额。
政府补贴是指国家根据政策规定给予的养老保险费的补贴,这部分补贴也会计入个人账户的累计额。
在缴费记录方面,个人账户累计额的计算是根据个人在不同时间段内的缴费情况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养老保险缴费是按照月计算的,个人每个月的缴费都会被记录在个人账户上,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累计。
所以,个人账户累计额的计算方法是将个人在不同时间段内的缴费记录进行累加,得到个人账户的累计额。
需要注意的是,个人账户累计额并不等于个人退休时能够获得的全部养老金。
养老金的计算是根据一系列规则和公式来进行的,其中包括个人账户累计额的计算,但还包括其他因素例如个人年龄、工作年限、缴费年限等。
具体的养老金计算公式和标准也是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规定来执行的。
总而言之,个人账户累计额是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的累计和记录。
通过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和政府的补贴进行累加,得到个人账户的累计额。
个人账户累计额对于确定个人的养老金和福利待遇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3张账单算清养老钱个人账户积累决定退休后差异∙正文∙我来说两句(412人参与)2012年06月28日02:30来源:新京报作者:吴敏∙打印∙字号大|中|小大锅饭让人逃避责任,分田到户刺激生产力。
养老金最终是大锅饭,还是分田到户?你知道单位和你自己缴纳的养老保险最终的去向吗?个人账户是怎么回事?空账又是怎么回事?详细的计算可能有助于理解养老金的流转。
中国目前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不过十余年,由于缴纳不全,补缴标准公式不一,很难让人厘清其中的脉络。
但对于1998年以后开始工作的人来说,他们的养老金缴纳与支付的脉络仍是清楚的。
通过对案例的计算显示,在维持目前养老金发放方式不变的情况下,计入投资者个人账户的养老金将是个人退休后养老金的主要来源。
虽然从实际资金来源看,个人账户仅沦为记账方式,仍是20、30年后的工作人群替我们筹集养老金。
得到这一结论殊为不易,若根据过往的数据一一验证,在考虑到补缴补贴方式等问题后,养老金发放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模糊。
不过政策的影响仍然十分巨大。
比如过去几年中国家持续上调养老金待遇,2011年的调整幅度是10%,如果这种调整趋势维持30年,那么个人缴费的区别就无从显现了。
个人和企业缴纳比例是多少《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规定》要求:城镇职工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工资基数,按照8%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全额计入个人账户。
缴费工资基数低于本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以本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工资基数;超过本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部分,不计入缴费工资基数,不作为计发基本养老金的基数。
企业以全部城镇职工缴费工资基数之和作为企业缴费工资基数,按照20%的比例缴纳。
社保缴费基数如何确定以上一年度本人工资收入为缴费基数。
(1)职工工资收入高于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300%的,以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300%为缴费基数;(2)职工工资收入低于当地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60%的,以当地上一年职工三份养老金的诞生与消耗如果你想了解养老金,最佳方式无疑是亲自观察一份养老金是怎样产生、积累,然后被消耗或者转移的。
为便于读者理解,我们虚构了三个人物,在依照现有规则的基础上,解释养老金流转的过程。
李先生第一年月薪10000元,月缴纳养老金800元;退休时月薪6.08万元,退休后每月养老金10258元;养老金为退休前工资的17%刘先生第一年月薪8000元,月缴纳养老金640元;退休时月薪4.86万元,退休后每月养老金8624元;养老金为退休前工资的18%张先生第一年月薪8000元,单位代缴工资基数4000元;月缴纳养老金320元;退休时月薪4.86万元,养老金为退休前工资的11%李先生的悠闲生活李先生,22岁,2012年的7月加入北京某公司A,首个月月薪10000元,而当年本地城镇居民人均月收入只有6000元,单位代缴工资基数10000元。
第一年作为新参加工作的人员,他当年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按第一个月工资为基数计算。
8%的工资由公司代缴,此后每月连续缴纳800元。
A公司有200个员工,员工平均按照12000元的工资缴纳8%的养老金,按照本地规定,企业缴纳养老金的金额是全部员工缴纳基数的20%,因此A公司每月缴纳48万元养老金。
但这部分养老金归入统筹基金,与李先生再无关系。
第一年末李先生在缴纳了6个月的养老保险之后,当年计入个人账户的养老金=800×6+当年产生的利息。
综合当年的通胀水平,社保管理机构确定的当年记账利率为2.5%,在此处,第一年利息=当年养老保险月积数×记账利率×1/12=4800元×2.5%/12=10元。
当年李先生个人账户记账金额为4810元。
第二年由于前一年李先生实际月薪平均为10500元,这一年他每月缴纳养老金840元。
当年,A公司扩展到250人,平均缴纳养老金的工资为10000元,此时,A公司每月缴纳50万元养老金,公司的支付仍然和李先生没有关系,但当年领取退休金的人从中受益。
第二年末记账利率上升到3%,李先生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金额=4810元×(1+3%)+840元×12+840×3%,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金额15059.5元。
假定未来若干年,李先生的收入增长率一直是5%,而本地居民平均收入增长则与长期通胀幅度相当,仅为2%。
无论中途跳槽、升职均保持这一速度。
第38年李先生退休。
李先生开始领取退休金,在没有参加年金计划等前提下,他的退休金来自统筹基金部分的基础养老金和来自个人账户积累的个人账户养老金。
(此处未考虑工资超过本地平均工资3倍的限制下计算个人养老金,为方便计算也不考虑记账利率产生的利息因素)按照5%的固定增长率,李先生退休时月薪为6.08万元,按照2%的增长率,当地人均月均薪酬12483元。
按照现行标准,计算他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为10258元。
这相当于退休时当地平均月薪的82%,但仍只有退休前工资的17%。
不计算记账利息所得的情况,李先生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不低于117万元,其中每月支取养老金中,有8400元是从个人账户中支取。
如果他活到71岁零6个月,将刚好消耗掉所有个人账户养老金。
若活得更长,国家财政将补贴其养老金支出。
刘先生的小康岁月刘先生,22岁,同年7月加入北京公司B,月均收入8000元,单位代缴工资基数8000元。
第一年在缴纳了6个月的养老保险之后,当年计入个人账户的养老金=640×6+当年产生的利息。
综合当年的通胀水平,社保管理机构确定的当年记账利率为2.5%。
在此处,第一年利息8元。
当年刘先生个人账户记账金额为3848元。
第二年由于前一年刘先生实际月薪平均为8400元,这一年他每月缴纳养老金672元。
第二年末社保管理机构确定的记账利率上升到3%,刘先生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金额=3848元×(1+3%)+672元×12+672×3%,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金额12047.6元。
假定未来若干年,刘先生的收入增长率一直是5%,而本地居民平均收入增长则与长期通胀幅度相当,仅为2%。
无论中途跳槽、升职均保持这一速度。
第38年刘先生从E公司退休。
第39年人账户积累的个人账户养老金。
按照5%的固定增长率,刘先生退休时月薪为4.86万元。
而按照现行标准,计算他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为8624元。
这相当于退休时当地平均月薪的69%,但只有退休前工资的18%。
不计算记账利息所得的情况,刘先生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不低于93.5万元,其中每月支取养老金中,6717元从个人账户中支取。
刘先生69岁去世,个人养老金账户将有20万元余额可供继承。
张先生的温饱晚年张先生,22岁,同年7月加入北京公司C,月均收入8000元,单位代缴工资基数4000元。
第一年原本C公司200人,每月应缴养老金为32万元,但改变基数之后,每月节省了16万元。
在缴纳了6个月的养老保险之后,当年计入张先生个人账户的养老金=320×6+当年产生的利息。
综合当年的通胀水平,社保管理机构确定的当年记账利率为2.5%。
在此处,第一年利息为4元。
当年张先生个人账户记账金额为1924元。
第二年由于前一年张先生实际月薪平均为8400元,但仍按一半作为基准缴纳,这一年他每月缴纳养老金336元。
第二年末社保管理机构确定的记账利率上升到3%,张先生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金额=1924元×(1+3%)+336元×12+336×3%,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金额6023.8元。
假定未来若干年,张先生的收入增长率一直是5%。
无论中途跳槽、升职均保持这一速度。
第38年张先生从F公司退休。
张先生开始领取退休金,在没有参加年金计划等前提下,他的退休金来自统筹基金部分的基础养老金和来自个人账户积累的个人账户养老金。
按照5%的固定增长率,张先生退休时实际月薪为4.86万元。
而按照现行标准,计算他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为5356元。
这相当于退休时当地平均月薪的43%,但仍只有退休前工资的11%。
不计算记账利息所得的情况,个人账户养老金不低于46.7万元,其每月支取的养老金中,有3360是从个人账户中支取。
张先生72岁去世,个人养老金账户在半年前已经消耗完。
结论个人账户积累决定退休金差异1)三人的经历显示,在国家没有变更基础养老金的前提下,退休后养老金的幅度仍然是与个人账户的缴纳金额密切相关的,个人账户的多少决定了三人支取退休金的差异部分。
三人按月支取的退休金分别是10258元、8624元和5356元,比值是1:0.84:0.52。
但与退休前的薪酬相比,他们的生活水平可能一落千丈,退休金均不足退休前薪酬的20%。
2)但实际上由于统筹基金存在,基础养老金待遇实际是在每年提高的,比如从2004年开始持续提高,2011年提高10%。
在假定从三人30岁开始,每年国家按照长期平均通胀水平2%提高养老金待遇,那么最终三人支取的养老金分别是1.25万元、1.1万元和7700元,比值为1:0.88:0.62,退休金均超过退休前薪酬的20%。
专家Q&A问题1提前退休、按最低比例缴纳、少缴为什么风行?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因为在现行的养老金制度中,多缴多得,十分对等的原则,并不是太透明,缴纳与获得之间的关系不是那么紧密。
计发方式也太复杂,多缴多得不容易通过精算体现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负向激励就很大,大家都宁愿用最低年限和标准来缴纳,新农保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大家都选择最低档次和最低年限。
而所有这些又给大家一个印象:参加社会保险制度不好。
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大家在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
绝大部分人在缴纳养老保险的时候,都是把工资基数算小,想越少缴越好;而在住房公积金这点上,绝大部分人想把基数做大,恨不得将单位发的毛巾问题2延迟退休对年轻人更公平?郑秉文:这种说法是成立的。
现收现付的养老金本质上是代际团结,就是一代人养一代人,那么如果代际之间的退休年龄和寿命预期之间,没有很好的联系制度,就会在不同代际之间产生矛盾。
比如当代人的寿命普遍延长了10岁以上,但延迟退休的要放到下一代人才开始实施,那么现在的一代人就受到了优待,而下一代人的负担会加重。
因此,在退休年龄和寿命预期中间要有好的联系制度,不然会影响到代际公平。
问题3现在养老金的替代率是多少?郑秉文:替代率是测量和比较公共养老金慷慨度的一个经常使用的工具,一般是说劳动者新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和当年月平均收入之间的比例。
近些年的养老金的替代率是逐渐下降的。
2004年开始,国家已连续8年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去年就提高了10%。
但替代率具体的最新数据还要测算。
2010年,中国养老金的实际替代率应该在4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