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重要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20.21 KB
- 文档页数:3
《刺客列传》重点文言知识点(1)第1-5段1.一词多义:其先乃齐人,徙于卫。
先:祖先。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前一“之”字,是动词,到。
使使往之主人。
之:用作动词,到。
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去:离开。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爱:喜欢。
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结:结交。
2.文言虚词: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
虽:虽然。
3.词类活用盖聂怒而目之。
目:用作动词,瞪视。
4.难句翻译指导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参考译文:荆轲爱好喝酒,天天同杀狗的屠夫和高渐离在燕国的街市上喝酒,喝到尽情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在街市上和着节拍唱歌,相互娱乐,可是过一会又相对哭泣,好象旁边没有别人一般。
翻译指点:“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和而歌于市中“是介宾短语后置句,译成“于燕市饮”,“于市中和而歌”。
“酣”酒喝得很畅快,此处可翻译成“尽情”。
(2)6—8段1.一词多义: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报:报复。
擅巴汉之饶。
擅:拥有,据有。
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蹊:小路。
乃造焉。
造:拜访。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却:退。
跪:两膝着地。
蔽:拂拭。
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报:告知。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矣。
逮:及,到。
2. 文言虚词: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之:助词,用于词尾,无义。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之:结构助词,的。
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
虽然:即使这样。
3. 词类活用亡之燕,太子丹受而舍之。
舍:用作使动词,使……住下来。
(3)9—11段1.一词多义: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厌:满足。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擅:独揽,掌握。
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其意。
恣:听任,听凭。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刺客列传重点字词第一段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判断句先:先人,祖先。
徙:迁移。
第二段徙卫元君支属于野王:迁移卫元君及其支属到野王。
支属,旁支亲属。
第三段与盖聂论剑论剑:谈论剑术,有较量的意思盖聂怒而目之目:瞪眼逼视。
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曩者:过去。
这里指刚才。
不称:不和,指讲的不对吾曩者目摄之摄:通“慑”。
威慑,震慑。
•一说降服。
第四段争道:争执博局的着数,道,技艺,方法。
荆轲嘿而逃去嘿同“默”第五段然其为人沉深好书沉深:深沉稳重。
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贤豪长者:贤士、豪杰和年高有德行的人。
处士:有才有德不愿为官的隐居者。
第六段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会:适逢,正赶上。
质:人质。
稍蚕食诸侯稍:逐渐,一点一点地。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地逐渐侵吞。
擅巴、汉之饶擅:拥有,据有。
民众而士厉士厉:士兵训练有素。
厉,勇敢者锐气。
兵革有余兵革:武器装备。
兵:武器。
革,皮制铠甲。
奈何以见陵之怨被动句见陵:被欺凌。
见,被。
陵:侵犯,欺侮。
欲批其逆鳞哉批:触动,触犯第七段太子丹受而舍之舍:使……住下来。
足为寒心寒心:古义,提心吊胆。
今义,因失望而痛心委肉当饿虎之蹊:古成语,意思是把肉放置在饿虎经过的小路上。
委,放置。
蹊,小路。
祸必不振矣不振:不可拯救。
振,救,挽救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灭口:消除……借口北购于单于购:通“媾”,媾和,讲和。
矿日弥久,心惛然旷日:空耗时日弥:延长惛然:忧闷,烦乱。
惛:同“昏”糊涂。
连结一人之后交后交:新交,晚交。
资怨而助祸:助长怨恨而促使祸患的发展。
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勇沉:勇敢沉着,勇气潜于内心。
乃造焉:就到太子那里去拜访。
造,拜访。
第八段却行为导:倒退着走,为(田光)引路。
跪而蔽席蔽席:拂拭座位让坐。
蔽,拂拭,掸。
避席而请:离开自己的座席向田光请教。
避席,以示敬意。
骐骥:良马、骏马。
驽马:劣等马。
趋出:小步快走。
以示礼敬。
偻行见荆卿偻行:弯腰曲背而行,形容老态。
不自外:不把自己当外人。
节侠:有节操、讲义气的人。
---- 《刺客列传》知识点整理一、课内知识点整理1. 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看) 2.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不友好) 3.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被欺凌)4. 愿太傅更.虑之(更加,可译为认真) 5. 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两次、眼泪)6.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如果,退回)7. 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 8. 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但是) 9. 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及,赶上) 10. 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拜访)1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辞别) 12.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顺序) 1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突然,常态) 14.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成功) 15.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排列) 16. 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派,使者)17. 图穷.而匕首见(尽) 18.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趁机) 19. 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那,知晓音乐,好,不好)20.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擅长) 21. 具.知其事,为余道之如.是(详细,像) 22. 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违背) 23. 彼乃以我为非人..也(不是同类人) 24. 稍.蚕食诸侯(逐渐,慢慢) 25. 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担心) 26.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同“媾”,媾和)27.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通过) 28.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无能的) 29.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悬赏) 30.皆白衣冠..以送之(穿衣,戴冠) 31.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牵,拉;断) 32.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逃跑) 33.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到)。
《刺客列传》【曹沫】形象:忠于鲁国、反抗暴齐手法:语言描写“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1)长短句结合(2)祈使句、判断句形象:勇武果敢不失其度手法:正侧面描写(1)动作描写(单音节动词连用)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2)语言描写(四音节短句)颜色不变、辞令如故(3)侧面描写桓公左右莫敢动【专诸】形象:忠诚坦率,有勇有谋手法:语言描写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形象:沉稳果决勇猛机智手法:动作描写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
形象:沉稳冷静,勇猛果敢手法:侧面描写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
夹立侍,皆持长铍。
【豫让】形象:忠义报主,舍生求名手法:语言描写“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欲为智伯报仇!”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
”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吾可以下报智伯矣!”“……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後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1)复笔:“报”(2)语气:感叹句、判断句——坚韧笃定(3)句式:整句对仗——坚定决绝(4)独白:剖白内心形象:忠义报主令人动容手法:侧面描写(1)语言侧面衬托: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1、“义人”“贤人”——对其重义和贤良的肯定和赞扬。
(and “以子之才”)2、称呼:“彼”只是指代那个人,“子”则是古时的尊称。
可见赵襄子态度的渐变,侧面衬托出豫让的大义令人动容。
3、语气:“嗟乎……!”“矣”(2)动作侧面衬托:(复笔)卒释之去叹息而泣其友为泣曰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七十列传刺客列传文言知识1、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追究,查办)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结交,亲附)3、孔子曰:“吾与点也”。
(《论语·四子侍坐》)(赞同,称许)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招致)5、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于宾客。
(《魏公子列传》)(介绍,引见)6、自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孔子世家》)(辅助,改动)【(11全国)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7、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曰。
(《魏公子列传》)(责备)8、以是知公子恨之复反也。
(《魏公子列传》)(遗憾)9、平伐其功(《屈原列传》)(自夸,炫耀)10、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项羽本纪》)(功勋)(逞。
)11、人穷则反本。
(《屈原列传》)(陷入困境)12、厚币委质事楚。
(《屈原列传》)(礼物)13、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刺客列传》)(礼物)14、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
(《项脊轩志》)(古代女子出嫁)(归:出嫁)15、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归附)(遗憾)16、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指南录后序》)(没有依靠)(悬赏捉拿)17、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项羽本纪》)(悬赏征求)【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购:悬赏捉拿】18、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 (《项羽本纪》)(交游,交往)19、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刺客列传》)(助长,帮助)20、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太史公自序》)(推究……本源)。
3月18日《刺客列传》默写(1-10段)拿大雁的羽毛放在炉炭上烧。
(状后)3 月20 日《刺客列传》默写(11-18 段)一、重点字词(一)(括号内写拼音,划横线的解释,通假字和词类活用请具体注明)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残酷,刻毒被/杀死/没入官府为奴2.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3. 往而不返者,竖子也小子4. 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践行之后5.右手揕其匈直刺/同“胸”,胸膛6. 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台阶/认为…奇怪7.乃遂盛樊于期首函封之。
名作动,用匣子装8.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同“预”,预备9. 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同“匣”,匣子/按照10.人不敢忤( wǔ)视用恶意的眼光看人11.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准备行装12.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bǐ)首见进献打开、展开同“现”,出现13.樊于期偏袒扼捥而进曰袒露一只臂膀同“腕”,手腕14.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同“诀”,长别15. 使工以药淬(cuì)之,以试人,血濡缕用浸染沾湿16.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jī)踞(jù)以骂曰遭受成功像簸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17.士皆瞋( chēn)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瞪大眼睛名作状,向上登上回头看18. 是时侍医夏无且( jū)以其所奉药囊提(dǐ )荆轲也打,投掷19.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zhì )秦王举起同“掷”,投掷20.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同“廷”,朝廷使…听到希望指示二、重点字词(二)(括号内写拼音,划横线的解释,通假字和词类活用请具体注明)21. 之,使得毕使于前。
稍微宽容完成使命22. 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 wèi)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礼物赠送23.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推剑至背上/大腿24.北蕃蛮夷之鄙人见识短浅的人,粗俗的人25.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名作动,走下堂/用平等的礼节对待26. 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缓解,宽释国家享受祭祀2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同“震”,内心惊悸,害怕抵抗28.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惊讶同“猝”,突然常态29.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
刺客列传知识点总结本书共分为17篇散文,每篇以刺客为主题,侧重描述了腐败和黑暗的旧社会,倾诉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愤慨与忧愁,同时也凸显了刺客忧愤的主题。
下面为你整理的知识点总结:一、刺客的“出场”刺客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是一种特殊的人物形象,他们以复仇、正义、秩序为出发点,通过个人行动来改变社会现实。
鲁迅在《刺客列传》中挖掘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刺客形象,以及他对他们的描述和解读。
以此勾勒出一个个曾经或真实或虚构的刺客形象,从而表现出了革命者的矛盾心理和斗争历程。
二、革命者的心情在鲁迅笔下,刺客形象往往是以强烈的心情写成的。
鲁迅借助刺客列传,表现了那个时代,以及革命者的内心矛盾和复杂情感。
这些刺客都有着一腔热血,都渴望改变时局,却又被现实所迫,或是面临着无法逾越的困难。
他们的内心忧虑、愤怒与无奈,成为了《刺客列传》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
三、社会和时代的反映《刺客列传》一书,真实展现了鲁迅对那个时代的一些反感和不满。
通过刺客这一形象,他描述了那个时代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丑恶现象,塑造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面孔。
这也正是鲁迅作品的一个特点,以社会现实为切入点,通过个体形象展现社会和时代的纷繁复杂。
四、对未来的期望在鲁迅笔下,刺客形象几乎都被描绘成了具有强烈正义感和改革愿望的人物。
他们所抱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成为了他们行动的动力。
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鲁迅对未来的美好展望和向往。
尽管在《刺客列传》中,刺客形象往往是以悲情收场,却也透露出了鲁迅对未来社会的一些期望与愿景。
总之,《刺客列传》一书,通过对刺客这一特殊形象的塑造和描写,充分展现了鲁迅在思想和文学艺术上的高超才华,同时也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发展和问题做出了深刻而真挚的探究。
这部作品,对我们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以及内心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刺客列传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1.吾曩者目摄.之"摄"同"慑",威慑,震慑2.嘿.而逃去"嘿"同"默",不说话,不出声3.北购.于单于"购"同"媾",媾和,讲和4.旷日弥久,心惛.然"惛"通"昏",糊涂5.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从"同"纵"六国联合抗秦6.使悉反.诸侯侵地"反"通"返" 返还7.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8.右手揕其匈."匈"通"胸" 9. 樊於期偏袒扼捥."捥"同"腕"10.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豫"通"预"预先1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决"同"诀"诀别12.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13.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14. 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14.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擿"通"掷" 投掷 15.举筑朴.秦皇帝 "朴"通"扑" 击16.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庸"通"佣"被雇佣的人二、重点实词1.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报:告知.2.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矣.逮:与,到.3.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报:报复.4.擅.巴汉之饶.擅:拥有,据有.5.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蹊:小路.6.乃造.焉.造:拜访.7.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蔽:拂拭.8.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厌:满足.9.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擅:独揽,掌握.10.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其意.恣:听任,听凭.11.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略:夺取,侵占.1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14.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与善击筑者高渐离.爱:喜欢.15.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结:结交.16.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顾:回头.17.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顾:回头.谢:谢罪.18.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发:打开.穷:尽.见:同"现".20.自知事不就..就:完成,达到.21.群臣与当坐.者各有差.坐:治罪,办罪.22.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诣:到……去.23.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信:信物.24.右手揕.其匈.揕:直刺.25.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只是.26.比.诸侯之列.比:排比,对照.27.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28.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举:全部,所有.文言虚词1、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 虽:虽然.2、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之:音节助词,无义.3、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 虽然:即使这样.5、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则:如果.因:趁机.6、唯荆卿留意焉. 唯:希望.7、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虽:即使.8、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微:没有.9、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以:因为.10、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因:趁机.三、古今异义1.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古义:提心吊胆;今义:因失望而痛心.〕2.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古义:困窘,走投无路;今义:贫穷困难.〕3.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古义:行走/作为;今义:受心理支配的外部活动.〕4.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古义:没有才能;今义:不象.〕6.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宽容;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7.家丈人召使前击筑〔古义:主人;今义:岳父.〕8.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古义:放在心上;今义:注意,小心.〕9.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10.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古义:消除借口;今义:为防止泄密而害死知情者〕四、词类活用1.盖聂怒而目.之〔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瞪〕2.日.与狗屠与高渐离饮于燕市〔名词用作状语,每天,天天〕3.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 < 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4.太子丹受而舍.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住下来〕5.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南〕6.臣.海内之王者〔名词用作动词,使……臣服〕7.又举兵南.伐楚,北.临赵〔名词用作状语,向南,向北〕8.舍.上舍〔名词用作动词,使……住〕9.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名词用作状语,向北〕10.於期乃前.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11.荆轲和而歌.〔名词用作动词,唱歌〕12.发尽上.指冠〔名词用作状语,向上〕13.函.封〔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14.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闻〕15.群臣怪.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怪〕16.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迟〕17.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衣服,戴白帽子〕18.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精兵东.保于辽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19.家丈人召使前.击筑〔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20.使击筑而歌.〔名词用作动词,唱歌〕21.宋子传客.之〔名词用作动词,用客礼招待〕22.稍益近.之〔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23.天雨.粟〔名词用作动词,下雨,落下,降下〕24.膝.行流涕〔名词用作状语,用膝盖〕25.箕.踞以骂曰〔名词用作状语,像簸箕一样〕26.彼秦大将擅长于外而内.有乱〔名词用作状语,在国内〕27.太子日.造门下〔名词用作状语,天天〕28.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29. 秦王闻之,乃朝服..,设九宾〔名词用作动词,穿上朝服〕五、特殊句式判断句1、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2、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3、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4、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5、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6、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7、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省略句1、窥〔之〕以重利2、然后〔荆轲〕许诺3、取之〔以〕百金4、从者以〔之〕告其主5、举坐客皆惊,下与〔之〕抗礼,以〔之〕为上客6、今闻〔秦〕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7、欲与<之>俱<往>8、待吾客与〔之〕俱〔往〕9、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治行10、见燕使者〔于〕咸阳宫11、使〔之〕得毕使于前12、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13、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3、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4、闻于秦始皇状语后置句1、荆轲游于邯郸2、日与狗屠与高渐离饮于燕市3、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4、愿足下过太子于宫5、匿作于宋之6、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7、窥以重利8、常痛于骨髓7、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8、嘉王先言于秦王9、燕王拜送于庭10、使得毕使于前11、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定语后置句1、太子与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主谓倒装句1、甚矣吾不知人也!翻译1,,不敢留.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2、丹之私计,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我个人的看法,以为如果能物色到天下的勇士,出使到秦国去,用重利去诱惑他,秦王贪心,在那情形下,必定可以达到劫持他的目的.以便能够奉守先王的宗庙."3.〔我〕现在到秦国去,没有让秦王相信的东西,那么秦王就不可以接近.4,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太残酷了,父母宗族都被杀害和没入官府为奴.5,,.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口,那么将军的仇可以报了,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可以洗刷了.6,太子与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荆轲送行.7、愿举国为内臣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子,排列在诸侯的行列中,象秦国的郡县一样交纳赋税.8,而秦舞阳奉地图柙.荆轲捧着装着樊於期头颅的匣子,秦舞阳捧着装着地图的匣子,按照顺序上前.9."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走到宫殿前的台阶下,秦舞阳脸色陡变浑身发抖,秦国大臣们感到奇怪.荆轲回头笑话秦舞阳,上前谢罪说:"他是北方蛮夷粗俗之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振恐,希望大王宽恕他,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10,秦王展开地图,图卷展到尽头,匕首露出来.11、群臣皆愕大臣们都惊慌失措,突然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大家都失去了常态.12,非有诏召不得上.众多侍卫拿着武器都按照规定站在殿外,没有皇帝的命令谁也不准进殿.13,不中.荆轲受伤以后,就举起他的匕首来投刺秦王,没有击中.14,为什么您还因为被欺侮的怨恨,要去触犯秦王的逆鳞呢!15也,这叫作把肉放在饿虎经过的小路上啊,祸患一定不可挽救!16,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何况象雕鸷一样凶猛的秦国,发泄〔对燕国〕仇恨残暴的怒气,难道用得着说吗!17,,,但他们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白,都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愿,名声流传到后代,这难道是虚妄的吗!。
高二语文刺客列传知识点高二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阅读理解和文学常识,而在文学常识中,刺客列传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知识点需要我们关注和学习。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高二语文刺客列传的知识点。
一、《刺客列传》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刺客列传》是清代作家龚自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红楼梦前传《稼盟录》中。
这部小说虽然在创作上有一些瑕疵,但是在文学价值上却有其独到之处。
龚自珍是一位早期的饱读诗书、对现实有较深思的文人,通过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二、《刺客列传》的主要人物《刺客列传》的故事主要集中在两个主要的刺客人物身上,分别是阮剑秋和韩洪。
阮剑秋是一个有着刺客出身的文人,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坎坷,最终以悲剧收场;而韩洪则是一个刺客出身的青年,他具有刺客的冷酷和无情,但也渴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以及社会的不公。
三、《刺客列传》的故事情节《刺客列传》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着刺客们的命运和他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展开。
小说通过描写刺客们的生活、情感以及对于死亡的独特理解,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
四、《刺客列传》的主题思想《刺客列传》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思考上。
小说通过对刺客命运的叙述,揭示了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刺客的心理描写,表达了对于死亡、生命和意义的思索,并试图通过这些思考来寻求一种人生境界的抵达。
五、《刺客列传》的文学特点《刺客列传》在文学上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其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塑造了一系列饱含悲情和忧思的刺客形象;其次是其写作风格独特,既借鉴了古代文人笔法,又融入了现实主义的元素。
六、《刺客列传》的意义与影响《刺客列传》虽然在当时的文坛上并没有引起重大的反响,但是它对后世文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刺客列传》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在小说中描绘出了一种真实而深刻的社会现实;其次,《刺客列传》通过对人性的思考,引发了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观的思考,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也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高二(1)班刺客列传一、通假字整理:1. 吾曩者目摄之.“摄”同“慑”,威慑,震慑2. 嘿而逃去.“嘿”同“默”,不说话,不出声3. 北购于单于.“购”同“媾”,媾和,讲和4. 旷日弥久,心惛然.“惛”通“昏”,糊涂5. 其意不厌.“厌”通“咽”满足6. 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从”同“纵” 合纵策政7. 使悉反诸侯侵地.“反”通“返”8.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9. 右手揕其匈.“匈”通“胸”10.樊於期偏袒扼揽.“挑”同“腕”11.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腐”同“拊”12.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豫”通“预”13.今太子迟之,请辞决.“决”同“诀”1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15.而秦舞阳奉地图柙.“柙”同“匣”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17.卒起不意.“卒”通“猝”18.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擿”通“掷”19.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溢”同“镒”20.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庸”通“佣”21.举筑朴高皇帝.“朴”通“扑”二、一词多义1.深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刻毒)以其求思之深(深刻)深失所望(副词,很,十分)2.假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假令仆伏法受诛(假如)汉人未可假大兵全(给予)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3.遗厚遗秦王宠臣(wei赠送)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送给)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4.教乃今得闻教(指教)曲罢曾教善才服(使,让)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名,教化)5.还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回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同“旋”,掉转身)入于太庙,还矢先王(归还)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副词,仍然)一樽还酹江月(副词,还是)6.私丹不忍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名,私利)乃遂私见樊于期(副词,私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7.资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资财)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资本)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资助)昔仲尼资大圣之才(凭借)8.图请入图之(谋划)图穷而匕首见(地图)不图子自归(料到)9.解可以解燕国之患(解除)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缓解宽释)胡虏益解(同懈,松懈)10.振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同震,害怕,恐惧)祸必不振已(挽救)威振四海(同震,震动)大命将泛,莫之振救(同赈赈济)振长策而御宇内(挥动)11. 擅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擅:独揽,掌握)擅巴汉之饶(擅:拥有,据有)1.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高二语文《刺客列传》整理掌握重点字词。
祸必不振矣,振:救,挽救;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委:放置;蹊:小路;乃造焉,造:拜访;即起,趋出,趋:小步快走。
以示礼敬;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蔽:拂拭,掸;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节侠:品节高尚的义侠;其意不厌,厌:满足;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距:抵,到达;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计:估计;窥以重利,窥:示,引诱;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太牢:指贵重美食;三、文言知识整理。
1、通假字北购于单于“购”同“媾”,媾和,讲和;以其间诸侯得合从“从”同“纵”;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2、古今异义足为寒心,寒心:今义,因失望而痛心;古义,提心吊胆;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灭口:今义,害怕泄露秘密而杀死知道内情的人,古义,消除……借口;却行为导,行为:今义,动作,是一个词,古义,两个词,走,为他引路;膝行流涕,涕:今义,鼻涕,古义,眼泪;词类活用太子丹受而舍之,舍:使动用法,使……住下来;臣海内之王者,臣:使动用法,使……臣服,称臣;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将:名词用作动词,率领;太子日造门下,日:名词作状语,每天;进军北略地至燕南界,北:名词作状语,向北;一词多义因因遂自刎而死连词,于是;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介词,通过;我欲因之梦吴越介词,根据;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介词,乘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介词,因为;蒙故业,因遗策动词,沿袭;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名词,机会;四、再读课文,熟悉内容。
用简洁的语言概述7—10节内容:接受於期——引见田光——引见荆轲——田光自杀——太子委命——秦国破赵——燕国危难五、问题探讨本文在正面刻画荆轲形象的同时,也颇为生动地描写了田光、樊於期、高渐离,以及鞠武、太子丹乃至秦舞阳的形象。
说说这些人物对荆轲形象的刻画所起到的作用。
讨论后明确:田光之节侠,樊於期之刚烈,高渐离之坚毅,是对荆轲沉勇刚毅性格的不同角度烘托;而鞠武的谋而懦,秦舞阳的暴而怯,则是对荆轲性格的反衬。
刺客列传知识点古今异义: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提心吊胆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困窘,走投无路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行走/作为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持千金之资币物:用作礼物的丝织品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主人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放在心上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眼泪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第二年通假字:1.荆轲嘿而逃去2.诸侯服秦,莫敢合从3.秦王必说见臣4.右手揕其匈5.今太子迟之,请辞决6.燕王诚振怖7.燕王拜送书于庭8.而秦舞阳奉地图柙9.图穷而匕首现10.卒起不意11.乃引匕首以擿秦12.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13.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14.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15.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16.偏袒扼捥而进曰17.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18.举筑扑秦皇帝不中词类活用:1.盖聂怒而目之2.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3.荆轲和而歌于市中4.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5.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6.天雨粟,马生角也7.皆白衣冠送之8.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1.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2.稍蚕食诸侯3.北有甘泉谷口与固4.南有泾渭之沃5.右陇、蜀之山,左关殽之险6.太子日造门下7.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8.怒发上冲冠9.倚柱而笑.箕踞以骂1.太子丹迟之2.群臣怪之3.太子丹患之1.太子丹受而舍之2.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2.父母宗祖皆被戮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一词多义1.奉命于危难之间2.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3.安得广厦千万间4.彼节者有间5.间以诗记所遭6.谗人间之可谓穷矣7.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9.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10.侯生乃屏人间语曰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愿大王少假借之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4.假令仆伏法受诛5.汉人未可假大兵权1.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也不顾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3.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4.大行不顾细谨5.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6、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之所出耳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帝感其诚2.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3.战败而亡,诚不得已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3.私见张良4.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意5.项王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刺客列传一、一词多义:其先.乃齐人,徙于卫。
先: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之: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曩者:称: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去: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摄: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爱: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结: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顷之:质: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报: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蚕食:擅.巴汉之饶。
擅:民众而士厉.厉: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见陵:批: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委:蹊:。
祸必不振.矣振: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购:田光曰:“敬奉教。
”乃造.焉。
造: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却:导:蔽:田光曰:“敬诺。
”即起,趋.出趋: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报:愿.先生勿泄也愿: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矣。
逮:愿足下急过.太子过: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致: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厌:王剪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距:赵不能支.秦支: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诚:窥: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擅: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间:唯.荆卿留意..焉唯:留意: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造: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其意。
恣: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亲:夫樊将军,秦王购.之千金购: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深: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
把:匈: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人不敢忤.视忤:仆.所以留着,待吾客与俱仆: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顾: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振:逆:比: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以: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
顾:谢:。
愿大王少假借...之少:假借:轲既取图奏.之奏: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刺客列传》重点文言知识点
(1)第1-5段
1.一词多义:
其先乃齐人,徙于卫。
先:祖先。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前一“之”字,是动词,到。
使使往之主人。
之:用作动词,到。
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去:离开。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爱:喜欢。
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结:结交。
2.文言虚词:
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
虽:虽然。
3.词类活用
盖聂怒而目之。
目:用作动词,瞪视。
4.难句翻译指导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参考译文:荆轲爱好喝酒,天天同杀狗的屠夫和高渐离在燕国的街市上喝酒,喝到尽情以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就在街市上和着节拍唱歌,相互娱乐,可是过一会又相对哭泣,好象旁边没有别人一般。
翻译指点:“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和而歌于市中“是介宾短语后置句,译成“于燕市饮”,“于市中和而歌”。
“酣”酒喝得很畅快,此处可翻译成“尽情”。
(2)6—8段
1.一词多义:
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
报:报复。
擅巴汉之饶。
擅:拥有,据有。
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
蹊:小路。
乃造焉。
造:拜访。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却:退。
跪:两膝着地。
蔽:拂拭。
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报:告知。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矣。
逮:及,到。
2. 文言虚词: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之:助词,用于词尾,无义。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之:结构助词,的。
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
虽然:即使这样。
3. 词类活用
亡之燕,太子丹受而舍之。
舍:用作使动词,使……住下来。
(3)9—11段
1.一词多义: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厌:满足。
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擅:独揽,掌握。
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其意。
恣:听任,听凭。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对待。
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
把:握。
2.文言虚词:
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则:如果。
因:趁机。
唯荆卿留意焉。
唯:希望。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虽:即使。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微:没有。
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以:因为。
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只是。
3.词类活用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臣:使动用法,使……臣服。
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函: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装。
(4)12---14段
1.一词多义: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对待。
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
把:握。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顾:回头。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
顾:回头。
谢:谢罪。
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发:打开。
穷:尽。
见:同“现”。
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坚:紧,此指剑插得紧。
轲自知事不就。
就:完成,达到。
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坐:治罪,办罪。
2.文言虚词: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因:于是。
3.词类活用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至陛,秦舞阳色变掁恐,群臣怪之。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觉得奇怪。
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4.难句翻译指导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翻译指点:“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是定语后置句,即“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白衣冠”这里用作动词,翻译成“穿着白衣戴着白帽”。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翻译指点:“诚”“以”“逆”“比”这些词在译文中要得到落实,“宗庙”翻译时可保留。
“给贡职如郡县”是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调整句序。
(3)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翻译指点:此句中,“群臣侍殿上者”是定语后置句,“尺寸”是借代,代指一点点,翻译时要把其指代义翻译出来。
(5)15—18段
一词多义: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
诣:到……去。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举:全部,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