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创新_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6
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教案5篇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实验探究教案1生活中常见的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第二课时,通过上节课教学,学生知道了生活中常见的盐及主要用途,了解了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盐的某些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这节课主要探究学习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
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化学学科自身特点可以看出:复分解反应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它要求学生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条件及酸碱盐的溶解性;学会判断复分解反应类型;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
本课学习前学生已知道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和化合、分解、置换反应,但对酸、碱、盐之间的反应类型不能做出判断,从而产生疑问,因此,本课学习复分解反应,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似曾相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缓解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紧张情绪,使学生保持轻松、良好的心态。
而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又体现了复分解反应知识的层次性、系统性,渗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理念,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复分解反应作为化学用语中的“高层建筑”,既需要前面基础知识:元素符号、化合价及化学式书写等基本化学用语的辅助,也需要酸碱盐溶解性和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支撑。
所以,熟练准确的书写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无论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还是今后化学的继续学习,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综合素养也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说目标依据课标、教材内容,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理解复分解反应,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一些常见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初中化学趣味制作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安全常识;
2. 掌握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制作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
1. 硫酸铜水晶的制作:观察铜片在硫酸铜溶液中的反应过程;
2. 硫酸钠的合成:观察硫酸铜和氯化钠的反应过程;
3. 铁纱花的制作:观察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过程。
教学过程:
1. 引入:介绍化学趣味制作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2.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上述三个实验制作,老师提供必要的材料和指导;
3. 观察记录: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4. 思考讨论: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会;
5. 总结反思:老师引导学生总结这些实验的共同特点和原理,并强调安全常识。
教学反馈:
1. 老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进行评价,及时给予肯定和建议;
2. 学生进行实验报告,展示自己的成果和心得体会;
3. 鼓励学生继续进行化学趣味制作,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创造力。
教学资源:
1. 化学实验室设备和试剂;
2. 实验操作指导书;
3. PPT和视频资料。
教学评价:
1. 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独立完成;
2. 观察记录和思考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3. 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和条理性。
初中化学创新班教案模板
课程目标:
1. 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并实施自己的化学实验。
3. 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
1. 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注意事项;
2. 化学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
3. 实验设计和实现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老师简单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演示化学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
3. 分组讨论各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自行进行实验操作。
四、总结(10分钟)
1.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分享实验过程中的收获;
2.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鼓励学生继续发挥创新能力。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下节课的实验任务,要求学生提前准备相关材料和资料。
教学评价:
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合理性;
2. 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思考和总结能力;
3. 学生在实验中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表现。
备注:本教案适用于化学创新班的初中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分子运动现象的创新实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的内容,是九年级学生从宏观世界迈向微观世界的第一步,通过这一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意识,加深学生对微观概念的理解二、学情分析在物理学上,学生对分子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但那仅限于宏观上,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很弱,从宏观到微观,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是很难跨越的。
因此,通过该实验,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逐渐形成微观意识。
三、实验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宏观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体验微观粒子的存在,形成微观意识2、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激发学习的热情四、实验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实验二、分析课本原有的实验不足:1、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污染空气;2、烧杯空间较大,氨气的扩散过程不明显,实验用时长;3、实验消耗的药品较多,造成浪费;4、教师演示实验时,装置很难移动,后排学生难于观察到现象。
三、设计创新实验创新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烧杯、注射器、胶皮管、小喷壶、塑料瓶、棉签、浓氨水、酚酞溶液等五、实验创新●1、探究分子的运动现象●2、探究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创新实验的优点:①避免浓氨水挥发,造成空气污染。
②所需药品的量很少,实验所需时间短,现象更明显。
③实验有一定的趣味性,且增加了对比实验。
④实验装置可以自由移动,有利于全班学生观察现象。
六、实验反思与评价该创新实验的亮点就是体现了绿色、安全、节约、操作简便等原则:1、实验绿色化,用密封装置进行实验,避免污染;2、实验生活化,将日常生活用品用于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也有利于学生课后进行家庭小实验;3、实验微型化,不但现象明显,而且能让学生形成节约意识;4、实验对比化,增加对比实验,拓宽学生思维。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实验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为专题,通过分析实验探究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案例主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实践三、案例目标1. 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 优化实验探究教学策略,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四、案例实施过程1. 实验探究教学设计(1)明确实验探究主题: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探究主题,如“物质的溶解性”、“气体的制取与检验”等。
(2)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制定详细的实验步骤、实验器材、实验现象等,确保实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3)制定实验探究评价标准:从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方面制定评价标准,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 实验探究教学实施(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引出实验探究主题。
(2)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实验项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探究。
(3)实验操作: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强调实验安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实验现象观察与记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为后续分析、总结提供依据。
(5)实验分析与总结: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实验探究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小组互评:小组内互相评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实验探究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进行评价,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五、案例反思1. 实验探究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作为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其教材设计紧密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展开。
本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化学世界。
教材不仅涵盖了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原理等,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每个实验都紧扣教学目标,旨在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化学原理,激发其学习兴趣。
通过丰富的实验活动和科学探究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教材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强调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的记录与分析,以及结论的得出与反思。
此外,教材还融入了跨学科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整体而言,教材结构清晰,内容充实,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实验为导向”为核心思想,通过情境导入、理论讲授、实验探究、总结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的世界。
在情境导入环节,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在理论讲授环节,简明扼要地介绍实验探究的基本步骤和实验安全知识;在实验探究环节,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在总结讨论环节,通过展示交流,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论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设计思路在“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的教学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基本化学反应等,但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尚显生疏,特别是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记录及分析能力有待提升。
此外,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不足,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非主动探索未知。
部分学生可能对化学实验存在畏难情绪,缺乏自信心。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学设计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二课时实验室化学试剂取用规则及操作方法【过渡】了解了实验室化学试剂取用规则,我们知道了在取用化学试剂时需要注意的事项,那具体我们怎么操作呢?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怎么取用固体的试剂吧!【板书】2.固体试剂的取用【问题1】回忆图中容器的名称及用途,思考大理石应该存放在哪个容器中?【学生1】集气瓶,装气体试剂的;广口瓶,装固体试剂的;细口瓶,装液体试剂的。
【学生2】大理石是固体,应该放在广口瓶中。
【问题2】下列是常用的固体试剂,观察其外形,你有什么发现?【学生3】不同的固体试剂有不同的形态,有粉末状、块状、颗粒状、晶体状的。
【总结】大家都观察得非常仔细,不同形态的试剂我们要对应选择不同的仪器取用,这样可以提高我们取用的效率,像块状和较大颗粒状的试剂我们用镊子取用,而粉末状或小颗粒试剂我们则用药匙或纸槽(纸折叠而成)来取用。
【过渡】用不同的仪器取用不同状态的试剂时怎么操作呢?【板书】1.密度较大的块状或较大颗粒状试剂的取用【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思考:如何操作以免试管破裂?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试剂或较大颗粒状试剂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试剂或较大颗粒状试剂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板书】步骤要点:一横二放三慢竖【学生练习】学生练习,同组互助,教师指导。
【板书】2.粉末状或小颗粒试剂的取用【教师讲解并演示】学生观察思考:怎样操作以免试剂沾附在试管壁上?所用仪器:药匙或纸槽。
步骤:先把试管斜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试剂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试剂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试剂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板书】步骤要点:一斜二送三竖立【学生练习】学生练习,同组互助,教师指导。
【教师演示或实验视频】实验1-3(1)取少量块状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备用。
第1篇一、主题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实验教学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实验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本教研主题旨在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实验教学策略,以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二、主题目标1. 提高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实验教学意识。
2. 探索有效的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
4.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三、主题内容1. 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1)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程度(2)实验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3)实验教学效果评价2. 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实验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注重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3)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4)开展实验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反思3. 化学实验教学案例分享(1)实验教学设计案例(2)实验教学实施案例(3)实验教学评价案例4. 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学反思(1)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提升途径(2)教学反思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3)教师专业成长与化学实验教学的关系四、实施步骤1. 准备阶段(1)成立教研小组,明确分工。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3)制定教研计划,明确教研主题和目标。
2. 实施阶段(1)开展实验教学现状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实验教学的看法。
(2)组织教师参加化学实验教学培训,提高教师实验教学能力。
(3)开展实验教学观摩活动,分享优秀实验教学案例。
(4)组织教师进行实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3. 总结阶段(1)整理教研成果,撰写教研报告。
(2)对教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3)推广优秀实验教学经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初中化学绿色创新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习并掌握制备环保洗涤液的方法,了解绿色创新技术对环境和健康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
1. 碱性物质:小苏打粉
2. 酸性物质:白醋
3. 香精:薄荷香精或其他口味的香精
4. 蒸馏水
5. 干净的空瓶
6. 搅拌棒
实验步骤:
1. 将空瓶清洗干净并晾干,确保无异物残留。
2. 在空瓶中加入适量的小苏打粉(约占瓶子容积的1/4)。
3. 慢慢地加入白醋,同时用搅拌棒搅拌直到小苏打完全溶解。
4. 加入适量的薄荷香精,根据个人口味调整香精的用量。
5. 最后添加适量的蒸馏水,盖上瓶盖摇匀即可。
实验原理:
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会释放二氧化碳气体,产生泡沫,起到清洁的作用。
薄荷香精可增加洗涤液的清新度,使清洁过程更加愉悦。
实验注意事项:
1. 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会释放气体,操作时请避免直接吸入。
2. 在添加薄荷香精时注意量的控制,以免过于浓烈。
3. 实验结束后将实验用具进行清洗,注意妥善处理实验废液。
4. 请勿将实验物品误食或接触眼睛,如有意外发生,请及时就医。
拓展实验:
1. 测试不同比例下洗涤液的清洁效果。
2. 使用其他香精或添加色素,观察洗涤液的变化。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制作环保洗涤液,从中了解绿色创新技术的应用,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爱护环境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