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太阳能电池和太阳光 [Compatibility Mode]
- 格式:pdf
- 大小:5.86 MB
- 文档页数:46
太阳能电池原理范文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它是一种半导体器件,根据光伏效应原理工作。
在晴朗的阳光下,太阳光照射到太阳能电池表面,产生电子与空穴对。
通过合适的导线和电路布置,可以将产生的直流电能转化为有用的电能。
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结构通常是由两个半导体层构成,其中一个层被掺杂为p型,另一个层被掺杂为n型。
半导体的掺杂可以通过在原始材料中添加杂质元素来实现。
掺杂后的半导体中将产生多数载流子和少数载流子。
以p型层为例,它有许多绝缘层的正空穴,以及从n层移动过来的负电子。
当太阳能照射到太阳能电池的表面时,光子与半导体原子发生相互作用。
如果光子的能量大于半导体材料对能量吸收的门槛,光子将被吸收,将其能量传给被吸收的电子。
被激发的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以克服能带间隙并跃迁到导带。
这个过程使得原来的电子能带上留下空穴,从而产生一个电子-空穴对。
由于p型层具有许多正空穴,而n型层具有许多自由电子,新产生的电子和空穴将被电场力推到不同的区域,形成势差。
这个势差会引起电流的流动。
若将正极与p型层连接,负极与n型层连接,并将电路与电池连接,电流就会开始流动。
在太阳能电池中,不同的材料用于构成p型和n型层。
常用的材料包括硅、硒化铟、硫化镉等。
其中,硅是最广泛使用的材料,因为它具有稳定性好、物理性质可控且成本低廉等优点。
为了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致力于改进太阳能电池的设计和制造工艺。
一种改善效率的方法是通过将多个太阳能电池组装在一起,形成太阳能电池组或太阳能电池阵列。
这种阵列可以在更广泛的光敏面积上接收太阳能,并提供更多的电能。
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的转换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可以用于为家庭和工业提供电力,也可以用于卫星和空间探测器等航天器的能源供应。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望看到更高效、更持久、更美观的太阳能电池问世,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太阳电池原理与光伏技术主要内容•第一章太阳电池和太阳光参考书目• 1.太阳电池工作原理、工艺和系统的应用•[澳]马丁.格林著,李秀文,谢鸿礼赵海滨等译刘熙校TM914.4/8 • 2.太阳电池及其应用•赵富鑫魏彦章主编• 3.• 4.• 5.第一章太阳电池和太阳光1.1 太阳电池发展概况1839年,法国科学家Becquerel首先报导了太阳电池的光伏效应;1876年,在硒的全固态系统中也观察到了光伏效应现象;1954年,出现了第一块硅太阳电池,标志太阳电池研制工作的重大进展;1958年,太阳电池首次在空间应用,装备美国先锋1号卫星;1959年,第一个多晶硅太阳电池问世,效率达5%;1960年,硅太阳电池首次实现并网运行;1975年,非晶硅太阳电池问世;1998年,单晶硅光伏电池效率达24.7%,多晶硅太阳电池产量第一次超过单晶硅太阳电池而成为世界光伏电池之王;1999年,日本太阳电池总产量第一次超过美国而居世界之首,其中85%用于太阳能光伏建筑集成。
1.2 阳光的物理来源1.2.1 太阳的结构•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日地距离为1.49597892x108Km.•太阳直径为1.392 x106Km,是地球的109倍;体积比地球大130多万倍.•太阳平均密度为1.4g/cm3,即比水的密度大50%,太阳内部密度约160g/cm3,因此日心引力比地心引力大29倍左右.太阳的物质组成:就质量而言,H 78.4%; He 19.8%;金属和其他元素,总计占1.8%. 图1-1 太阳结构示意图图1-2 不同黑体温度的Plank黑体辐射分布图1-3 阳光的光谱分布1.3太阳与地球间关系的天文背景•天球与天球坐标系•天球:以观察者为球心,以任意长为半径,其上分布着所有天体的球面叫做天球.•地平圈:在图中,通过观察者的眼睛,即天球的中心零与铅垂线相垂直的平面为地平面,地平面无限延展可将天球分割在两个半球;地平面与天球的交线是一个大圈,称为地平圈•天顶/天底:通过观察者头顶的铅垂线向两端无限延展,与天球的交点分别称做天顶和天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