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动物细胞培养及应用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32.12 KB
- 文档页数:11
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发展史及其应用(一)前言20世纪初,人们不知道神经纤维是由神经细胞的细胞质向外突出形成的,还是由神经细胞周围的其他细胞融合而成的。
生物学家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1907年,美国生物学家哈里森(Harrison)从蝌蚪的脊索中分离出神经组织,把它放在青蛙的凝固的淋巴液中培养。
蝌蚪的神经组织存活了好几周,并且从神经细胞中长出了神经纤维。
哈里森的实验不仅解决了神经纤维的起源问题,而且开创了动物组织培养的先河。
此后,在许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动物组织培养不断改进并逐渐发展成为动物细胞培养。
所谓动物细胞培养(亦称组织培养)既有别于植物细胞培养,又与微生物的培养完全不同。
所谓动物细胞培养是指离散的动物活细胞在体外人工条件下的生长、增殖过程,在此过程中细胞不再形成组织。
由于动物细胞培养是在人工条件下进行的,便于调控和观察,因而成为现今研究动物的物质代谢过程、染色体的形态变化、以及遗传物质的表达调控等高难领域的既便利而又有效的新方法。
同时,随着现代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以及现代医学的发展,细胞培养也在许多应用领域充分展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并已为世人所关注。
尽管如此,动物细胞培养仍是一门年轻的新学科,在发展之初被混淆于动物组织培养之中。
(二)细胞培养技术及其历史细胞培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 世纪末,据可考证的资料记载Wilhel m Roux是第一个进行动物组织培养实验的人。
1885年Wilhelm Roux 将鸡胚髓板放置于温热盐水中使之维持存活了数天,是有记录的第一个体外移植成功的例子。
1887年Arnold把恺木的木髓碎片接种到蛙的身上。
当白细胞侵入这些木髓碎片后,他把这些白细胞收集在盛将盐水的小碟中,接下来观察到这些白细胞在运动,并存活了一个短的时间。
1903年,Jolly将蝾螈的白细胞保存在悬滴并维持了十个月。
1906年,Beebe和Ewing在动物的血液中尝试培养了传染性巴肉瘤的细胞。
动物细胞培养及应用发展史动物细胞培养是指将动物组织或细胞从体内取出,通过提供适宜的培养条件(如温度、营养物质和氧气浓度等)使其在体外继续生长和繁殖的过程。
动物细胞培养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动物细胞培养的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
20世纪初,动物细胞培养主要用于基础研究,如细胞分裂、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功能等研究。
在这个时期,细胞培养的主要障碍在于细胞的污染和细胞生长的不可控制性,限制了研究的进展。
到了20世纪50年代,细胞培养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1951年,斯特里克(George G. Striker)首次成功地培养了卵白细胞,为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赫尼格(Theodore Puck)等人发展了一种名为“Puck的液体”(Puck's Fluid)的细胞培养基,成为细胞培养研究的标准培养基。
此外,1962年,史威弗(Hayflick)与穆尔(Moore)使用小鼠胚胎细胞建立了第一个动物细胞系,被称为WI-38,为后来的细胞株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细胞培养技术开始应用于生物制药领域。
1961年,人类胚胎肾细胞株HEK293被成功建立,成为重要的生物制药细胞株。
此后,越来越多的细胞株被建立,并用于生产各种重要药物和疫苗,如乙型肝炎疫苗、白喉疫苗和重组蛋白等。
到了20世纪70年代,进一步发展了细胞培养技术。
1970年,人类组织因子(HLA)细胞系的建立使得人类组织移植的研究得以推进。
此外,渐渐出现了将细胞培养技术应用于基因工程的趋势。
1973年,科恩(Cohen)和博伊尔(Boyer)成功构建了第一个重组蛋白的表达系统,奠定了现代基因工程的基础。
从此以后,细胞培养技术与基因工程相结合,推动了生物制药的快速发展。
总而言之,动物细胞培养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基础研究到生物制药再到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领域的转变。
不断改进的细胞培养技术为了疾病治疗、药物研发和基础生物学研究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它将生物学、细胞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紧密结合,通过在体外培养细胞,为生物医学和生物工程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应用于制备生物制品、肿瘤细胞的研究、人类基因细胞的研究等领域。
本文将简要介绍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一.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范围1.药品制备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大量生产生物制品。
进一步改善生产过程、增加新药种类。
目前这个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疫苗、抗体、蛋白质、细胞因子等生物制品的生产。
这些药品都是基于细胞工程生产,通过对细胞表达系统和蛋白质的设计改进和优化,使得药品的纯度和活性更高。
2.肿瘤细胞研究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癌症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因为这个技术可以创造一个有利于实验环境,研究癌症发展过程的底物。
例如,科学家可以通过培养肿瘤细胞通过再生能力、转移能力等从细胞水平研究这类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从而寻找针对癌症的新治疗方法。
3.基因治疗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已成为基因治疗的重要平台。
目前的细胞工程技术已经可以改变生物体内的细胞基因等DNA部位的序列,重构细胞的表达系统。
利用这一技术不仅可以添加或缺失某些基因,还可以创造一些新组合的DNA序列,从而生产出一些潜在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历程道林·加德纳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先驱之一,他在1903年成功培养了脐带血细胞。
在20世纪的50年代,人类细胞开始得到更多的研究,成功地通过培养细胞获得大量人类组织、器官样细胞及其基础培育液有了很大提升。
随着各种新技术和材料的出现,使得细胞培育和研究更切实可行,加速了动物细胞培养领域的发展。
1960s年代,一些新的培养技术出现,例如立即培养、减少培养液中营养元素的使用等。
这些技术提高了人类细胞的生长速度和生存率,也为如今更加高级的领域提供了基础。
面膜,化妆品等美容产品近年来爆发性的增长,也使得随着技术的发展,细胞培育技术也普及到了美容细节体验。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可以使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研究和繁殖动物细胞。
这项技术的应用广泛且发展迅速,对医学研究、药物开发和组织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一、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医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培养和繁殖动物细胞,科学家们可以利用这些细胞来进行药物筛选、毒性测试和基因研究等。
例如,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可以用来测试新药物对人体细胞的影响,加速药物研发的过程。
此外,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还可以用来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机制,对某些难治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药物开发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利用这项技术,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培养动物细胞和繁殖细胞系列来生产大量的药物。
这种生产方法相对于传统的动物源性药物更加高效和安全,减少了使用动物的数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也消除了某些传染病的风险。
因此,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药物开发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三、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也日益重要。
组织工程是一个旨在重建和修复受损组织的领域,而动物细胞的培养可以为这一过程提供重要的基础。
通过培养和繁殖动物细胞,科学家们可以生产出与自身组织相似的人工组织,用于替代受损的组织或器官。
这种方法对于器官移植和修复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新的培养技术和细胞培养基的开发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模拟动物体内的环境,进一步提高培养效率和细胞生存率。
此外,细胞工程、基因编辑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也为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将在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结论: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一项重要且发展迅速的技术,其在医学研究、药物开发和组织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和重要意义。
细胞生物学在生物制药方面的应用及实例—————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摘要】现代生物制药产业中有着众多核心技术,其中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作为生物制药产业的下游通用性核心技术之一,发挥着重要作用。
动物细胞培养开始于本世纪初,到1962 年规模开始扩大,发展至今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和应用中广泛采用的技术方法,利用动物细胞培养生产具有重要医用价值的酶、生长因子、疫苗和单抗等,已成为医药生物高技术产业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生物制药动物细胞技术发展历史应用前景动物细胞技术用于生物制药的历史早期疫苗产业: 往往利用动物来生产疫苗,譬如用奶牛来生产天花疫苗。
天花是继瘟疫之后世界上传播最广、最可怕的疾病。
1555年,墨西哥天花大流行,全国1500万人口中,死了200万人。
16-18世纪,欧洲每年死于天花病的人数为50万,亚洲达80万人。
有人估计,18世纪内有1.5亿人死于天花。
18世纪后期,一位英国乡村医生E. Jenner发现,一种挤奶女工容易得的、比较温和的疾病的人,对天花也有免疫力。
在1798年发表自己的发现 .到1975年,天花全世界范围内初步消灭了。
1920~1950,开发了多种病毒或细菌疫苗,如伤寒疫苗、肺结核疫苗、破伤风疫苗、霍乱疫苗、百日咳疫苗、流感疫苗等。
1950 ~ 1985期间,细胞工程及其他技术的进步,利用细胞培养技术,生产多种人用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麻疹、腮腺炎、风疹、乙肝和带状疱疹等,并用于生产多种兽用疫苗。
用类似的细胞培养技术还可生产酶、细胞因子、抗体等生物制品。
而先决条件是能够获得可分泌目的蛋白的细胞系。
但这在基因工程技术出现之前,细胞表达蛋白的水平很低,成本高。
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的发展历史1962年凯普斯提克等人实现了BHK21细胞的悬浮培养,这是动物细胞工业化应用的突破性进展,其连同传代细胞系的建立,共同驱动了细胞大规模工业生产进程的发展。
1967年,维茨尔开发了微载体并进而实现了贴壁细胞在生物反应器中的大规模培养。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进展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生物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它可以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同时也可以用于生物制药、生物医学等领域。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应用领域逐渐扩大,成为了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细胞培养的历史、技术进展、应用领域三个方面来说明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一、历史最早关于细胞培养的实验可追溯至19世纪中期,当时的法国生物学家Lionel S. Beale使用兔子标本,成功地将细胞在玻璃注射管中维持生长了20天以上。
此后,人们开始尝试利用试管和培养基来培养细胞。
1907年,美国生物学家Ross Harrison用鸡胚的神经细胞成功地将神经元分开培养,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动物细胞培养的成功实验。
20世纪40年代,建立了细胞培养的基础技术,包括培养基的选择和制作以及培养环境的控制等。
二、技术进展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培养时间、数量和品质都有了显著提高。
其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是无血清培养,也称为无血清减少培养(serum-free or reduced medium culture),这种培养方式不需要使用动物源性血清,使得培养环境更加卫生、纯净、可控。
同时,由于血清的来源有限,而且还可能存在病毒、影响研究可靠性,使得无血清培养技术在组织工程、生物技术、基因治疗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细胞培养还可以分为立体培养和平面培养两种。
立体培养最为常见的就是三维细胞培养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模拟真实的组织环境,在生物医学和组织工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应用领域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人类医疗保健、药品开发、疾病治疗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癌症治疗中,锁定细胞表面的化学信号分子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对细胞机理的深入研究,有可能找到治疗癌症的有效药物。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领域还包括:1. 组织工程:三维细胞培养和其他技术一起被用来制造人工组织和器官,如骨骼、肌肉、心脏和肝脏等;2. 生物制药:动物细胞培养被用于制造人类蛋白质药物,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2、角质细胞生长因子等;3. 疫苗研发:培育细胞,制造疫苗成分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发展史及其应用(一)前言20世纪初,人们不知道神经纤维是由神经细胞的细胞质向外突出形成的,还是由神经细胞周围的其他细胞融合而成的。
生物学家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1907年,美国生物学家哈里森(Harriso n)从蝌蚪的脊索中分离出神经组织,把它放在青蛙的凝固的淋巴液中培养。
蝌蚪的神经组织存活了好几周,并且从神经细胞中长出了神经纤维。
哈里森的实验不仅解决了神经纤维的起源问题,而且开创了动物组织培养的先河。
此后,在许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动物组织培养不断改进并逐渐发展成为动物细胞培养。
所谓动物细胞培养(亦称组织培养)既有别于植物细胞培养,又与微生物的培养完全不同。
所谓动物细胞培养是指离散的动物活细胞在体外人工条件下的生长、增殖过程,在此过程中细胞不再形成组织。
由于动物细胞培养是在人工条件下进行的,便于调控和观察,因而成为现今研究动物的物质代谢过程、染色体的形态变化、以及遗传物质的表达调控等高难领域的既便利而又有效的新方法。
同时,随着现代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以及现代医学的发展,细胞培养也在许多应用领域充分展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并已为世人所关注。
尽管如此,动物细胞培养仍是一门年轻的新学科,在发展之初被混淆于动物组织培养之中。
(二)细胞培养技术及其历史细胞培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 世纪末,据可考证的资料记载W ilhelm Roux是第一个进行动物组织培养实验的人。
1885年Wilhelm Roux 将鸡胚髓板放置于温热盐水中使之维持存活了数天,是有记录的第一个体外移植成功的例子。
1887年Arnold把恺木的木髓碎片接种到蛙的身上。
当白细胞侵入这些木髓碎片后,他把这些白细胞收集在盛将盐水的小碟中,接下来观察到这些白细胞在运动,并存活了一个短的时间。
1903年,Jolly将蝾螈的白细胞保存在悬滴并维持了十个月。
1906年,Beebe和Ewing在动物的血液中尝试培养了传染性巴肉瘤的细胞。
可是,由于当时的培养基并不理想,因此实验难以重复,并且也难以证明这些先躯者所培养的是否是真正存活的健康的组织和细胞。
结果都和Welhelm ,一样只能维持离体细胞的短期存活,而没有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直到1907年,美国胚胎学家Ross Harrison的实验才被公认为组织培养真正开始的标志,因为该实验但提供了可重复的技术,而且证明了生物组织的功能可以在体外十分明确地延续下去。
Ross Harrison将蛙胚神经管区的一片组织移植到蛙的淋巴液凝块中,这片组织在体外不但存活了若干星期,而且居然还从细胞中长出了轴突(神经纤维),解决了当时关于轴突起源的争论,并表明了利用体外存活的组织进行实验研究的可能性。
他所采用的把培养物放在盖玻分上并倒置于凹玻片腔中的方法还一直沿用至今,称为盖片复盖凹窝玻璃悬滴培养法。
在此基础上,1912年Carrel 则更加丰富和完善了此项技术,他将无菌操作技术引入动物细胞培养,在没有使用抗菌素的条件下使鸡胚心脏细胞在人工培养条件下生存了34年,并且先后传代3400次。
并发现动物体液中存在着对动物细胞生长有强烈促进作用的生长因子。
这一结论早已被现在的研究所证实,并成为无血清培养基研究的基础。
由于这两个人的卓越成就,细胞培养从此开始了迅猛的发展,并成为生物工程特别是细胞工程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技术.1912年,当时的Carrel是外科医生,在实验中特别注意无菌操作。
他用血浆包埋组织块外加胎汁的培养法,并采用了更新培养基和分离组织的传代措施,从而完善了经典的悬滴培养法(Suspension Cultur e)。
Carrel用这种方法,曾培养一鸡胚心肌组织长达数年之久。
这些创造性的工作充分揭示:离体的动物组织在培养条件下,具有近于无限的生长和繁殖能力;并充分证明组织培养的确是研究活组织和细胞的极好方法。
1924年Maximow又把Carrel的悬滴培养法改良为双盖片培养,使之更易于传代和减少污染。
Carrel又设计了用卡氏瓶培养法,扩大了组织的生存空间。
自悬滴培养问世后的30年中,以Harrlson和Carrel为首的科学家们,用这些方法对各种组织在体外生长的规律和细胞形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论文,为组织培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巩固的基础。
(三)动物细胞的培养方法(1)贴壁培养法大多数动物细胞在离体培养条件下都需要附着在带有适量正电荷的固体或半固体的表面上才能正常生长,并最终在附着表面扩展成单层。
其基本操作过程是:先将采集到的活体动物组织在无菌条件下采用物理(机械分散法) 或化学(酶消化法) 的方法分散成细胞悬液,经过滤、离心、纯化、漂洗后接种到加有适宜培养液的培养皿(瓶、板) 中,再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进行培养。
用此法培养的细胞生长良好且易于观察,适于实验室研究。
但贴壁生长的细胞有接触抑制的特性,一旦细胞形成单层,生长就会受到抑制,细胞产量有限。
如要继续培养还需将已形成单层的细胞再分散,稀释后重新接种,然后进行传代培养。
(2)悬浮培养少数动物细胞属于悬浮生长型,这些细胞在离体培养时不需要附着物,悬浮于培养液中即可良好生长,如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
悬浮生长的细胞其培养和传代都十分简便。
培养时只需将采集到的活体动物组织经分散、过滤、纯化、漂洗后,按一定密度接种于适宜培养液中,置于特定的培养条件下即可良好生长。
传代时不需要再分散,只需按比例稀释后即可继续培养。
此法细胞增殖快、产量高、培养过程简单,是大规模培养动物细胞的理想模式。
但在动物体中只有少数种类的细胞适于悬浮培养。
③大规模培养法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是在贴壁培养和悬浮培养的基础上融合了固定化细胞、流式细胞术、填充床、生物反应罐技术以及人工灌流和温和搅拌系统等技术后发展起来的。
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初Capst ick 及其同事为生产FMD 疫苗而对BHK 细胞的研究。
其后,随着生物技术产品倍受世人亲睐,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也随之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形成了几种比较成熟且有应用价值的大规模培养方法。
①空心纤维法:空心纤维培养法是Richard kncazek 等在1972年创建的。
最初使用的空心纤维是一种由醋酸纤维素和硝酸纤维素混合组成的可透性滤膜,外径约为1/3~3/4mm ,表面具有海绵状多孔结构,既能使水分子、营养物质和气体透过,也能使细胞在上面贴附生长。
这种培养系统的核心部分是由3~6层这样的空心纤维组成的,培养时将待培养细胞接种于空心纤维的外腔,培养一段时间后,当细胞密度达到107-107个/ml时逐渐用无血清培养液代替含血清培养液。
此时细胞虽不再增殖,但能正常生活并继续分泌所需的蛋白质或其他生物制品。
由于这种培养方法在分离和纯化分泌物时很方便,因而在生产激素和单抗时被广泛应用。
并相继开发出了由硅胶、聚砜、聚丙烯等材料构建的新的空心纤维培养系统。
②微载体法:微栽体法是Wezel 在1967 年首先创建的。
所采用的微栽体是由天然葡聚糖聚合物或其他聚合物制成的固体小珠,其直径约在50 微米到数百微米之间。
培养动物细胞时先将微载体在血清中浸泡一下(可加快细胞与微载体的贴附速度) ,然后将制备好的细胞悬液和微载体混合孵育一段时间,待细胞贴附于微载体上后再转移至培养液中培养,并借助温和搅拌系统使细胞随载体均匀悬浮于培养液中。
这样细胞就能够在微载体表面迅速生长、增殖,细胞浓度可高达107个/ml 。
微载体法是一种完全将贴壁培养和悬浮培养融为一体的培养方法。
因而不但能使细胞均匀分布,提高了对培养液和培养空间的利用,而且适于各种细胞的大规模培养,收获过程简单,放大生产也很容易。
因而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大规模培养方法。
只是此法对微载体的要求较高。
③微囊法:微囊法是美国Damon Biotech 公司创建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大规模动物细胞培养法。
其基本技术是:先将欲培养的动物细胞悬浮于海藻酸钠溶液中,之后使其通过一种成滴装置(微囊发生器) 而逐滴滴入CaCl2 溶液中,海藻酸钠一旦进入CaCl2 溶液后即形成半透膜微囊,从而将细胞封闭在其内。
然后再将这种包含有细胞的微囊悬浮于培养液中培养。
这样培养液中的水和营养物质可透过半透膜进入微囊供应给细胞,细胞的代谢物也可透过半透膜被排出,而细胞分泌的大分子物质则被阻留而积累与囊内。
当培养一段时间后,在细胞密度达到107/ml时即可分离收集微囊,最后破开微囊就能获得高度纯化的大分子产物。
细胞培养工作中,以下几个方面来预防支原体的污染:①控制环境污染;②严格实验操作;③细胞培养基和器材要保证无菌;④在细胞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抗生素。
清除支原体,常用方法有:抗生素处理、抗血清处理、抗生素加抗血清和补体联合处理。
支原体最有抑制活性及常用于支原体感染治疗的抗生素是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及一些氟喹诺酮;其他类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对支原体有较小抑制作用,所以常不用来作为支原体感染的化学治疗剂。
InvivoGen公司研究开发的新一代支原体抗生素M-Plasmocin能有效地杀灭支原体,不影响细胞本身的代谢,并且用M-Plasmocin处理过的培养细胞,不会重新感染支原体。
(四)应用(1)在生物学基础研究中的应用离体培养的动物细胞具有培养条件可人为控制且便于观察检测的特点,因而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中。
在细胞生物学上,动物细胞培养可用于研究动物的正常或病理细胞的形态、生长发育、细胞营养、代谢以及病变等微观过程。
如神经细胞的增殖、突起生长、相互识别、刺激传递等机理就是通过进行各种神经细胞的培养才弄清楚的。
在遗传学研究中,除可用培养的动物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外,还可结合细胞融合技术建立细胞遗传学进行遗传分析和杂交育种;在胚胎工程中通过体外培养卵母细胞并进行体外受精、胚胎分割和移植已发展成了一种较成熟的技术而应用于家畜的繁殖生产中。
另外,分离和培养具有多潜能性的胚胎干细胞,还可用于动物克隆、细胞诱导分化、动物育种的研究,并可作为基因转移的高效表达载体;在病毒学研究中用培养的动物细胞代替试验动物做斑点分析,不仅方法简便、准确、而且重复性好。
(2)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首先,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可用于遗传疾病和先天畸型的产前诊断。
目前,人们已经能够用羊膜穿刺技术获得脱落于羊水中的胎儿细胞经培养后进行染色体分析或甲胎蛋白检测即可诊断出胎儿是否患有遗传性疾病或先天畸型,以此可避免先天残疾儿的诞生。
现在用这种方法已能检测出几十种代谢性遗传缺陷疾病和先天畸型疾病。
其次,现在的一些科学研究已能通过染色体对比分析检测出易患癌症的病人,以便进行及早的预防和治疗。
在这方面我国的科学工作者有较突出的研究成果:他们改进了淋巴细胞的培养方法,从而使带有癌基因的人的染色体表现出明显高于常人的畸变率,这就从细胞分子水平揭示了癌症的病理、病因,并为癌症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