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语言品味
- 格式:ppt
- 大小:467.00 KB
- 文档页数:32
专题05:根据具体语境,分析语言特色考点5:根据具体语境,分析语言特色【考情梳理】★词语的赏析★从词义的角度①理解词语的本义→②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③表达的情感。
格式:加点词语的原意为……,这里指……,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从词性的角度①判断词性→②词语反映的情形→③表现出的作用,即人的形象、品质等。
A.动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B.副词:××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了××一词,贴切形象地体现了……的特征,表达了……的情感。
C.叠词:运用了叠词××,音律和谐,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
D.拟声词: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从修辞的角度①运用的修辞手法→②修辞的作用→③表达的情感。
格式:加点词语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表现/达了事物/人物……的特点/情感。
从人物描写的①运用的描写手法→②描写手法的作用→③表达的情感。
格式:××词是××描写,该词写出了人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角度★句子的赏析★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先判断该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语境,根据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具体赏析。
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先判断该句的描写对象和使用的描写方法,再结合语境,根据该描写方法的一般作用进行赏析。
分类类别特点作用/答题规范根据描写对象分类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指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的描写。
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感情);④衬托人物……精神品质;修辞手法赏析思路比喻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物的xx 特点,表达了作者的xx感情。
【初中语文】语言品味题答题技巧例析,“品味语言”无非是弄明白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或者句子有怎样的美感。
下面,笔者结合一些中考题来说说语言品味题的解答技巧。
一看怎样措辞。
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文章常常通过运用精当的词语,来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分析句子时,应抓住这些关键的词语,紧扣上下文内容和文章的思想情感来品味语言。
例1: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
请参照示例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示例: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
分析:“漂亮”主要反映了“我”当时的心理感受,营业员的怜悯使我产生好感。
(1)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
(2)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
”(参见2021年广东省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阅读题《词典的故事》)解析:题目中已经点出关键的词语,一是形容词(好听),一是动词(撞)。
根据示例和上下文可知,两题其实都是考查选用的词语对表现人物的心理有什么作用。
(1)句中“好听”一词突出反映了“我”进入新华书店时的喜悦心情;(2)句中,一个“撞”字,形象地表现了“我”发现梦寐以求的词典的惊喜。
二看怎样造句。
汉语句式丰富多彩、灵活多样,根据表达的需要变换和选用句式,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相同的意思,往往因为句式的不同表达效果而存在一些差别。
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将“嫩嫩的,绿绿的”单独成句,而不作“小草”的定语,既强调了小草的特点“嫩”“绿”,又使句子长短错落,读来颇有情致。
赏析佳句若从句式考虑,可选择以下几个角度:整句或散句,长句或短句,常式句或变式句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考语言品味题复习指导(语文版九年级下册)中考语言品味题复习指导(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张占营这里,我们特指的是记叙文(含散文、小说)语言品味题复习指导。
语言品味能力的考查,就是品词析句,所选的一般是运用了修辞手法、含义深刻、表达巧妙的句子。
其实,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已经做过这方面的训练。
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品味下面的句子,体会雨果饱含激情、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
再如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孔乙己》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联系上下文,揣摩以下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也可以另外圈点几个精彩的句子进展分析、体味)。
还有,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胡适《我的母亲》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分寸感。
诸如此例,比比皆是,不再列举。
教材这样编写,是基于《课标》的指导思想。
课标要求:01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02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03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考试命题的依据。
语言品味题,是近年来各省地的一个热点、亮点题,也是必考题型。
命题形式:简答题答题形式:主观表述题。
考点讲解:1.体味推敲重点词语和特色词语在详细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2.理解体会句子在详细语言环境中的含义,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品味文段运用的修辞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4.试分析文段用词、造句、段式上的特色并品析其中的美点妙处。
品词析句就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去分析,注意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些祖国语言具有怎样独特的表现力,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
了解一下考查题型1.品味句中词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xx年河南)10.体会第13段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xx年河南)9.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品味说明文语言(原卷版)通关秘籍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所以说明文的语言要足够严谨。
对说明文语言的考查题目,近几年的中考题目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多,且分值越来越重,掌握这些题目的答题规律,可以在现代文阅读题块占据绝对优势。
通关技巧[常见题型]1.选文第×段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2.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
3.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或“生动”特点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5.“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方法点拨]1.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中考常考查的是:表程度(比较、几乎……)、表估计(大约、可能……)、表时间限制(刚刚、迄今……)、表范围(一切、部分……)、表频率(常……)的修饰限制性的词。
答题思路:①亮明观点,不能删;②说明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具体作用,本词表示“……”,是对“……”的限制,突出说明或表明……;③若删去,句子表意与事实不符;④本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对应题型1】词语能否互换答题模式:答题思路:①确定态度,不可以;②原词的意思或内容;③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④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原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对应题型2】2.说明文语言特点分析法:说明文语言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准确、严密。
例句一般找①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有概数的句子;③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二是形象生动,例句可以从运用了修辞、描写性词语的句子中找。
答题步骤:首先根据文章具体内容判断其特点,其次要结合相关语句举例说明是怎样体现这种语言特点的。
【对应题型4】3.代词指代内容分析法:分析代词的指代内容是比较常见的题型。
注意以下几点:①一般来讲,代词所指代的内容是代词的前句或后句;②在具体语境中,指代内容,有的是原句,有的则需要进行分析、概括;③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通畅合理。
2010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训练方案六语言品味能力篇【常见考点】语言品味能力指的是词语品味能力、句子品析能力和文段品读能力。
在中考阅读题中,考查语言品味能力的考点主要有:1.在具体的语境中品析词义,体会句义。
2.比较、品味词、句、段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3.品析词语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等。
4.品析成语、俗语等的精练准确及表达作用。
5.品析句式的变化及表达作用。
6.品析修辞手法的精妙及其表达作用。
7.品析段落及全篇的语言特色。
【答题点拨】解答语言品味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紧密联系语境。
即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句子所在的段落来理解品味词语和句子的语境义;要瞻前顾后,揣摩词、句、段之间的前后联系。
2.要准确把握角度。
如表达意图、语体(书面语、口语)、感情色彩、表达方式、句法、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
3.要精练准确地表述。
比如,品析修辞手法的精妙及其表达作用,比喻的作用是使语言更形象优美,排比的作用是使语言酣畅淋漓、气势磅礴、感情强烈,对偶的作用是使语言形式整齐、音韵铿锵。
【单项训练】(一)冬眠之谜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动物冬眠会引起甲状腺和肾上腺作用的降低。
与此同时,生殖腺却发育正常,冬眠后的动物抗菌抗病能力反而比平时有所增强,它们到翌年春天苏醒以后,动作更加灵敏,食欲更加旺盛,身体内的一切器官更会显出返老还童现象。
动物中的鸟兽都是温血动物,那么冷血动物昆虫又是怎样熬过漫长的冬季的呢?昆虫学家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终于查明了昆虫越冬的部分奥秘。
冬天,为了防止汽车散热器结冰,人们要加入防冻液。
昆虫竟然也会采用相似的办法,在严寒的冬季保护自己。
在冬天,昆虫要保持活动,不被冻僵是至关重要的。
活的组织一旦被冻结,膨胀的冰晶体势必使细胞膜受到破坏,造成致命的创伤。
当细胞里液体不足,不能保持维持生命所必需的酶活性时,即使没有完全被冻结,也会造成死亡。
那么,昆虫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呢?它们主要是靠降低体内液体的冰点,从而提高抗寒能力,办法就是产生大量的“防冻液”。
2023年备战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语言特色(原卷版)一、知识点讲解梳理所学诗文,归纳语言风格大致类型。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晦涩等类型。
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动静结合,语言清新生动。
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如白居易的诗等。
凝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八句皆为工整对仗,全用实词,意象密集。
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华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还有李商隐、李贺的诗。
质朴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
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如李商隐的一些朦胧诗。
“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1.提问方式:⑴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⑶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要注意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
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明快清新、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明快浅显、明快直露、明白晓畅、流畅自然、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温婉悲凉、庄谐俱见、简练生动、简练传神、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语言风格1.豪迈雄奇。
此类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强烈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宏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八月塞外飞雪的奇观,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颇为豪迈雄奇。
2.悲壮慷慨。
此类风格的作品,感情悲壮,语出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3.生动形象。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其中,巧妙使用动词能取得独特的效果。
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穿”“拍”“卷”等动词生动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4.绚丽飘逸。
诗歌辞藻华丽,色彩繁多,景象绮丽、变幻莫测。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呈现出俊逸秀美的特色,具有绚丽飘逸的特点。
5.沉郁顿挫。
沉郁就是深沉蕴藉。
诗人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顿挫,一般为音节、音韵有节奏,有力量。
杜甫的《登高》和《蜀相》二诗,就是沉郁顿挫的典型代表。
6.幽默讽刺。
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焚书坑》)7.朴素自然。
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如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的语言非常朴素自然,而蕴含了淡泊名利、隐居田园的意蕴。
8.清新明丽。
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
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青青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
如:“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中考语文复习——文学作品的语言赏析“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主要包括: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词语、句子,甚至是标点符号。
在现代文阅读中,文学作品的考查体裁以散文和小说为主,其语言赏析题常常是分值大、题型多。
这类试题没有太大的审题难度,关键是发现语言的特点,一般要关注四个角度,即用词、句式、修辞、写作手法,抓住语言的特点后,再用规范的格式、准确的语言来表达。
语言赏析题要避免答题笼统,不妨落实以下四个答题点:一怎样写的;二写出了什么;三写得怎么样;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给读者怎样的感受。
(一)词语互换和选词填空例:下面两句话中的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4分)1.要义无反顾....。
青春诚美好,但青春必凋零。
(《青春的门槛》)2.为了如期登上珠穆朗玛峰,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地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
(《登上地球之巅》)【解析】词语替换是常用的语言鉴赏方法之一,有利于考查评价学生的语感与理解能力。
这类试题和选词填空题相似,其答题规律都在于从两个词语的含义入手,先“找同”,后“比异”。
【答案】不可以。
因为“义无反顾”是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勇往直前”是不畏艰险,勇敢地一直往前走。
这两个词语都有勇敢前行的意思,但是“义无反顾”,强调认定了就不回头;“勇往直前”强调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一直走下去。
(本题共4分。
一点1分。
)思路点拨:成功完成词语互换题或选词填空题,关键在“找同”“比异”。
比较所给词语含义的异同,一般从程度轻重、范围大小、感情色彩的褒贬、前后搭配等角度来进行比较,还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内容来确定。
(二)谈谈对文中关键句的理解例:……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
当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
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韶光如流。
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
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谈谈你对文段中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中考语文品味语言探究问题专攻试题(一)足球也能发电徐娜①2012年欧洲杯大幕落下之际,正是发电足球在南非的学校操场上腾空而起之时,课余时间尽兴踢足球,天黑了抱着足球点灯看书,这并非天方夜谭,而是一些非洲少年的现实生活。
他们踢的那个足球并非是传说中的阿拉丁神灯,而是美国几名大学生发明的可以发电的足球。
②发电足球的发明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4名女生,她们认为这项发明可以帮助偏僻地区的人们在夜晚照明。
目前,利用运动的能量发电的发明越来越多,其基本原理都是差不多的,就是把运动时的部分动能转化为电能。
当杰西卡·马修斯提出足球发电的设想后,她的3名好友也十分赞同。
大家一起查找资料,并利用零花钱购买一些材料在业余时间进行研制。
③女生们利用感应线圈发电技术,把金属线圈、磁铁和蓄电池安装在足球内。
当足球无论是在脚下滚动还是腾空飞行时,线圈都会在球中不停地转动发电,所产生的电能被储存在蓄电池内。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让发电机正常工作,要合理安排发电线圈与磁铁的位置,并让发电装置无论足球怎么剧烈运动都不会脱落而乱晃。
女生们花费了不少心思,才让发电线圈固定在一个合适的角度上。
④这款足球由12块六边形的弹性泡沫面板组成,耐用性强,95%的材料都能回收重复利用,且防水防潮,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都照样发电。
在足球的表面有一个隐形的插座,类似于耳机接口。
这个插座安装在一个哑铃形揭盖下,可以为LED灯、手机、MP3等小电器提供电能。
⑤目前,这款足球已经在南非一些学校进行了实验,效果还不错。
一群少年按照通常的方法玩了半个小时足球,结果让一盏10瓦的LED灯亮了3个小时。
可见,学生们下午的足球运动完全可以为晚上的学习提供照明。
由于安装在足球内的发电装置很轻,额外增加的质量约.为150克,不会影响正常的足球运动。
少年们拿到这款足球后只是注意到隐藏在一块皮面上的插座,没有感觉它比其他球重,玩起来感觉也和其他球没有什么差异。
⑥哈佛女生的足球发电创意甚至引起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关注,他评价说:“面对电力资源紧缺的问题,这是一种另辟蹊径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