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写作训练:审题立意
- 格式:docx
- 大小:27.58 KB
- 文档页数:4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写作训练:审题立意写作审题立意01文题展示文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
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东方去。
”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
”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
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文题二:从上面列出的主题中选择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600字。
文题三: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不少于600字。
02思路点拨:文题一、二:两题紧密相承,合到一起便构成了一道材料作文题。
要求学生在通读“猫头鹰与斑鸠”这个作文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精准地审题,审明材料中的立意倾向,并以此为主题,写成一篇作文。
通读材料,本则寓言的寓意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
由斑鸠说的“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
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这一具有教育意义的关键性的主题提示语可立意为“让自己适应环境”“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赢得社会赞同在于完善自我”“治标不如治本”等等。
另一种是站在猫头鹰的立场上看问题:猫头鹰并不是逃避,而是去寻找一个能容纳自己的环境。
猫头鹰鸣叫是本性使然,也是区别于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如果猫头鹰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猫头鹰吗?既然猫头鹰叫不是它的过错,环境又容纳不了它,它想换一个环境又有什么错呢?仅仅因为“群体不喜欢”就一定要其中的个体改变他们的本性一谓迁就吗?由此可立意为“换个环境又何妨”“自己个性不可丢”“既要尊重个性,又要尊重共性”“世界因个性不同而丰富多彩”等等。
立意角度多了以后,可从中选择最佳的、最适合自己发挥的主题进行写作。
《审题立意》习作指导+习作范文+习作点评习作指导:一、题目分析(一)审题1. 审清题目:以“翻过那座山”为例,明确题目要求,理解”翻过那座山“的含义。
2. 分析材料:题目中给出的材料,可能是文章的主题或立意的提示。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材料可能会描述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如何克服障碍,实现目标。
3. 注意限制:题目可能会对文章的内容、体裁、字数等方面做出限制。
例如,《翻过那座山》可能要求你写一篇记叙文,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
(二)立意1. 确定主题:根据审题,确定文章的主题。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主题可以是”面对困难时,要有毅力和勇气去克服它“,或者”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等。
2. 提炼观点:根据主题,提炼出文章的观点。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观点可以是”翻过那座山,你将看到更美的风景“,或者”只有不断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等。
3. 选择角度: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来阐述观点。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你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他人的故事、历史事件等方面来选择角度。
(三)主题分析1. 主题内涵:深入分析主题的内涵,理解主题的含义和意义。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主题的内涵可能包括”困难是成长的机会“”毅力和勇气是克服困难的关键“”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等。
2. 主题联系现实:将主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你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职场竞争等,来阐述主题的现实意义。
3. 主题延伸:对主题进行延伸,拓展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在《翻过那座山》这个题目中,你可以探讨如何培养毅力和勇气,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的心态等。
二、习作指导1. 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和限制。
注意关键词、主题、体裁等方面的提示,确保自己的写作符合题意。
2. 提炼中心思想:在审题的基础上,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应明确、独特且有深度,能够体现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思考。
九下初中语文第二单元《写作:审题立意》教学设计课标依据审题就是审查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立意就是确立最主要的思想内容。
认真审题、恰当利立意,才能确保写作符合要求,不跑题、不偏题,也才能有效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文章结构。
审题立意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写作训练主题,是第三单元写作训练主题“谋篇布局”准备,是与第三单元训练主题一脉相承的。
学情分析经过两年半的写作实践,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审题立意的方法,但是学生的审题立意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
因此此次审题立意需要把学生零散的审题立意知识和经验整合,使其更有条理、更系统。
教学目标1.理解审题立意的要求。
2.掌握不同类型写作题目的审题立意方法。
3.能够根据审题立意的结果,按要求完成写作活动。
、教学重点体会隐含在文题字面后的含义。
学生在自己的导学案上自主概括,教师讲解后核对。
教学难点怎样才使学生把握材料所透视出来的意思,以便确立较为深刻的主题。
教学过程导入:审题立意的重要性我们学过《香菱学诗》,其中,黛玉教她:写文章最关键的是立意。
审题立意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
学生在作文中只有正确理解了题意,并按照题目的要求去构思,才有可能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来。
审题正确,是写作成功的先决条件。
审题不准,就会“偏题”“跑题”。
文题的分类: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
一、审题:(一)1.审清题目的限制:仔细阅读题目及相关的话题、材料、写作要求、提示语等。
作文的限制就在这些“部件”中有所体现。
一般包括:文体、人称、数量、时间、空间、中心等。
1.说说“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这个作文题目有哪些限制?限制了写作对象:事。
限制了写作数量:一件事。
限制了取材范围:我身边的事。
限制了文章中心:有趣的事。
限制了文章体裁:记叙文。
什么是有趣的事?(二)审清题目的重点:(1)捕捉、推敲题眼。
①如果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
如:“他(她)真美”题眼是“美”。
②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作文写作教学设计审题立意学情分析:审题立意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写作训练主题,是为第三单元写作训练主题“谋篇布局”作准备。
学生经过两年半的写作实践,应基本掌握审题立意的方法,但可能是零散、不成体系的模糊知识。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力求把学生关于审题立意的零散知识和经验加以整合,使其更具条理、更系统化。
学习目标:1.理解审题立意的基本内涵。
2.实践演练,探究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
3.能力内化,掌握不同类型写作题目的审题立意要求与方法。
教学过程:导: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三幅图,说说你的考场作文“长”什么样?你认为考场作文与语文分数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生1:我的考场作文勉强属于第一种,虽然字迹没那么工整,但写得还是很认真的。
我认为作文写得好的话,语文考试分数应该比较“好看”吧!师:嗯,那你的语文考试一般的多少分?生1:大多100分左右吧!师:哇,那你是妥妥学霸一枚呢!请坐。
我们再采访一位同学。
生2(红着脸):我上次月考的作文没写完,应该属于第二种了。
师:结果语文分数?生2(红着脸):差一点就及格了。
师:那有些遗憾,如果作文写完整了的话,我相信你及格一定没问题。
好,请坐。
同学们,可见在语文考试中,作文的地位是何等重要,直接决定着我们的语文分数、甚至考试排名是否“好看”。
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审题立意》的写作训练课,助力大家写出高分作文,在中考中考出“好看”的语文分。
请同学们看这张还未完成的思维导图,就是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
我们将通过导学案上三项任务的研学探讨,共同提炼完善这张思维导图,达成学习目标。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邀请你们尝试一种全新的课堂学习模式——“6+1”教学法,请大家看大屏幕——“6+1”教学法,是将我们的课堂学习设计为六个步骤,每一个步骤有较为明确的时间分布,具体为导(课堂导入3分钟)、思(学生独学12分钟)、议(小组合议8分钟)、展(激情展示8分钟)、评(互评精讲8分钟)、检(反馈检验6分钟),最后的“1”是“用”,属于课后练习部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审题立意”写作指导【文题内容】请以“灯”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文题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文题解读】寓意类作文是陕西中考作文常见的一种类型,它所选取的对象既是生活中常见之物,又具有丰富的寓意和内涵,所以备受出题人青睐。
例如2014年的“答卷”、2018年的“阳光”、2020年的“合唱”。
本次作文题目“灯”同样是寓意类作文。
“灯”这一物品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它照亮了黑暗,给人们带来了光明。
同时“灯”也寓意着光明、温暖、方向等美好事物,给人无限的遐想。
所以在选材时一方面要接地气,写自己身边的事情。
另一方面又不止于“灯”本身,又能生发出“灯”的象征义。
文章立意方面要站得高看得远,但是也不能脱离地面去空谈。
【作品正文】灯文/孙艺菡入了冬,夜也来得早了些。
下了课已是八点半了,抬头望去,窗外灯火通明。
我叹了口气,背上书包下了楼。
今晚妈妈开会,爸爸出差未归,无奈之下我只得独自回家,好在上课的地方也离家不远。
我在空荡的大街上行走着,似乎只有头顶的月亮和身旁的路灯还有些许生气。
有了橘黄色的光与我相伴,心中瞬间被暖意包裹。
走着走着,前方的灯似于更亮了,耳边渐渐传来了嘈杂的声音。
这段路上可不仅只有月亮与路灯,还有附近最热闹的夜市。
平日日里妈妈也会买上一些给我当夜宵。
想到这里,我不禁咽了咽口水,远远望去,夜市街如同一条火龙延伸开来。
我继续往前走,每个摊位都是坐满了人。
刚下班的白领,刚下课的学生,约会的情侣……他们一边吃着一边和身边的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丝毫不介意坐在低矮而简陋的桌椅上吹着刮起的风。
笑着闹着,一天的疲惫却也得到了释放。
夜市里没有人脸上是挂着苦闷的,一眼望去,尽是畅快。
他们品尝着人间美味,我品味着他们,目光所及尽是人间烟火。
几分钟后,夜市的热闹淡出了我的视线,我的路又回到了最开始安静的样子。
离家越来越近了,回到家后我又该面对如何的冬夜的清冷?我摇了摇头,有些失落。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写作训练:审题立意写作审题立意01文题展示文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列出两三个写作的主题。
匆匆赶路的猫头鹰遇到斑鸠。
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猫头鹰回答:“我打算搬到东方去。
”斑鸠不解地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
”斑鸠说:“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
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
”文题二:从上面列出的主题中选择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600字。
文题三:以《翻过那座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不少于600字。
02思路点拨:文题一、二:两题紧密相承,合到一起便构成了一道材料作文题。
要求学生在通读“猫头鹰与斑鸠”这个作文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精准地审题,审明材料中的立意倾向,并以此为主题,写成一篇作文。
通读材料,本则寓言的寓意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
由斑鸠说的“你只要改变自己的叫声就可以了。
如果不改变你的叫声,即使到了东方,还是会惹人讨厌的”这一具有教育意义的关键性的主题提示语可立意为“让自己适应环境”“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赢得社会赞同在于完善自我”“治标不如治本”等等。
另一种是站在猫头鹰的立场上看问题:猫头鹰并不是逃避,而是去寻找一个能容纳自己的环境。
猫头鹰鸣叫是本性使然,也是区别于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如果猫头鹰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猫头鹰吗?既然猫头鹰叫不是它的过错,环境又容纳不了它,它想换一个环境又有什么错呢?仅仅因为“群体不喜欢”就一定要其中的个体改变他们的本性一谓迁就吗?由此可立意为“换个环境又何妨”“自己个性不可丢”“既要尊重个性,又要尊重共性”“世界因个性不同而丰富多彩”等等。
立意角度多了以后,可从中选择最佳的、最适合自己发挥的主题进行写作。
该作文题对文体没有提出特定的要求,既可写成议论文,也可写成记叙文。
文题三:首先明确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题目不能更换。
其次,仔细审题,审明“翻过那座山”到底包含了什么意思。
如果是现实中的山,翻过之后须有一种深刻的体会或感悟;如果把“翻过那座山”理解为“翻过心中的那座山”,则“那座山”就有了比喻或象征意味,可以指“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境、挫折、磨难”“心中的恐惧”“失败之后内心的压抑”等等,由此立意就可以定为“翻过那座山,走出心中的恐惧”“翻过那座山,走出失败之后内心的压抑”“翻过那座山,克服人生路上的困难”等等。
立意角度多了以后,可从中选择最佳的、最适合自己发挥的主题进行写作。
最后,该作文题对文体提出了特定要求,要求“写一篇记叙性文章”,因此,此题只能写记叙文。
03写作导航一、审题:审题就是在动笔之前,对作文题目做一番研究,彻底弄清题目含义。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性的一步。
审题的具体任务是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
1.审清“标志”,确定文章体裁。
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标志”,抓住了显现体裁“标志”的关键词语,就可以确定所给题目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2.审清题目要求,确定文章范围。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
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
这种审题方法既适用于记叙文,也适用于议论文。
3.审清题目“题眼”,确定文章重点。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题目的“题眼”,“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
那么,应如何抓“题眼”呢?一般说来,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
如《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赞成”展开。
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
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
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
如《课余生活》,“题眼”是“课余”,要写出课堂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哪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4.审清题目因素,确定文章内容。
有些题目所给因素较少,表意概括宽泛,有的甚至抽象朦胧,这就给审题增加了难度。
这类题目常常是由一个词构成,学生遇到此类题目往往无从下手。
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审清已知因素,并在已知因素上增加相关联的新的因素,就能准确地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题旨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审题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
二、立意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材料、构思、表达都必须为主题服务,围绕主题来选择、确定。
立意往往在审题之后进行。
1.立意要正确。
立意正确,是指文章表达的思想符合实际。
一篇文章,要使读者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就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立意。
所谓“正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正确;二是文章的立意要符合题意的要求,即切题。
2.立意要深刻。
要对所写的事物作分析。
立意不是直觉的思维活动,不能单凭个人意愿,也要有一个逻辑思维过程。
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挖掘出题目包含的深层含义,并且和社会、时代联系起来,揭示出文章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立意一定要深刻,才能令人深思,发人深省,给人教育。
3.立意要新颖。
立意新颖,指文章的立意要新,不落俗套。
从新的观念、新的见解、新的思考角度出发,不人云亦云,不局限于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在“正确”的基础之上展开新的思考,想他人之所未想,言他人之所未言。
把自己对材料的独特体验、见解、评价纳入文章中,从而达到给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4.立意要集中。
思想可以丰富,主题必须集中。
一篇文章只能集中一个主题,这样中心思想才能突出,也便于做到深刻、具体,写起来也会顺手些。
主题分散想面面俱到,却面面不到,是立意之大忌。
审题和立意很难一步到位,草率的态度决不可取;特别是在限时作文中,用于审题和立意的时间一般都比较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疏漏,因此,在下笔的过程中如有所发现,应当及时加以修正。
04写作例文文题二:例文简析改变自己每个人都曾孤身在黑夜中度过,世界却从来没有为任何一个人而点亮暗夜。
此时,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要改变自己。
不要一出现问题就埋怨他人,指天怪地,在这之前,请想一想究竟是谁的问题,是谁的错,不要到头来发现是自己的错,却将他人错怪。
你总以为别人的衣服没洗干净,为何不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的窗子没擦干净呢?很多时候,我们将责备的矛头指向了别人,却从来没有想过改变自己!礁石在大海中沉寂多年,不言不语;急速驶来的船,难道要直面礁石往上撞吗?学习中,不要总埋怨老天不公,让自己每次都考倒数第一,而是先看一看自己的作业做了没,看一看自己最近对学习付出了多少。
如果最近贪玩了,那么请改变自己,倒数第一的位置也会因你的改变而改变。
改变自己,让梦想变成现实。
2008年的汶川地震,让房屋瞬间化为灰烬,美丽的舞者廖在地震中失去双腿,这对一个舞者来说,无疑就意味着舞蹈之路的终止,梦想的破灭。
为此,她痛苦过,绝望过。
然而,在苦难的命运面前,她最终改变了自己,调整好心态,学会了适合自己的轮椅舞,她又回到了自己喜欢的那个舞台,梦想这个帆将再次搭着她驶向成功的彼岸。
改变自己,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需要,也为他人带来欢乐或减轻烦忧。
猫头鹰的叫声惹人讨厌,如果不改变它的叫声,即使到了别处,也依然不会受欢迎。
你通过改变使自己更优秀,同时他人也会欣赏到一个更优秀的你。
改变自己,让梦想变成现实,让自己更优秀,让他人更喜欢……改变吧,亲爱的自己!→开篇入题,语言富有意蕴。
→由生活经历谈起,却不纠缠于生活琐事。
运用问句,引人深思。
→简要地概括式引用廖凡的事例,证明“改变自己,让梦想变成现实”的观点;最后一句“梦想这个帆”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极具文采。
→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句式结构整齐,音韵和谐,增强了气势。
【名师点评】这篇议论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层次清晰,思路严谨。
它采取了入题(开篇点题)——证题(由己及人证明主题)——结题(结尾扣题,收束全篇)的结构形式,证明了“改变自己”这一观点。
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式,这些论证方式的运用,避免了论证方式的单一化;并且这些论证本身,分析合理,逻辑严密,紧扣文章主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题三:例文简析翻过那座山我的班级曾是我心中一座难以越过的高山。
我很讨厌我的班级,因为班级曾严重违反纪律被当着全校批评和那倒数第二、三的成绩让我在小学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我的班级几乎是纪律最差的班,甚至差到全校每个老师都知道我们班上的“丑事”。
在办公室门口那张贴着表扬班级的纸上,总是看不见我们班,而旁边违纪学生的名单中,我们班却稳居第一。
我是这个班的班长,每次和小学同学聚会时,我最害怕别人说我的班级,我认为那是一种羞辱。
一次,和几个小学同学聊天,他们问起了每个人在哪个班当什么职位,轮到我了,我支支吾吾地说出了我所在的班级,一个同学用刺耳的声音大声说:“他现在是全年级最差的××班的班长。
”顿时,一双双诧异中夹着嘲讽的眼神向我投射,我的自尊也被那一道道目光穿得支离破碎。
我低头沉默着,等他们不注意悄悄走开了。
回到学校,再次看见班上同学的大吵大闹,想到其他人的嘲讽目光,我趴在桌上,眼泪不禁流了下来。
班主任知道后,把我叫到了办公室。
他把手放在我肩上,说:“我们班成绩的确不好。
成绩固然重要,但不代表一切。
我们班也有许多优点,我们班氛围活跃,体育成绩名列前茅啊。
”半晌,他接着说:“要篮球比赛了,我们班肯定能打进四强!”我的心情平复了许多。
回到家里,看到QQ上班级同学的说说“我很幸福,虽然成绩不是最好的,但是我在一个很好的班主任带领下的好班中学习!”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心中的那座山不是班级的好坏,而是我对待班级的主观的心。
我开始慢慢融入班级中去。
篮球比赛时,班上同学的加油声远远大过了其他班,场上的“差生”也奋发图强,最终我们拿了全年级的第一名。
从那时开始,我再也不怕别人对我的班级的看法,每当他人问我在哪个班时,我会骄傲地告诉他:“我是那个篮球比赛第一名的××班的班长!”我知道,我已经翻越了我心中的那座大山!→开篇点明“那座山”是我的班级。
→简述“我”的班级是“我”难以越过的高山的原因。
→生动的人物描写,富有感染力。
→写“我”的心理发生转变。
→结尾点题。
【名师点评】作者记叙了自己心态的转变,从因班级“差”而抬不起头到发现自己班级的优秀之处,懂得了正确看待自己的班级,诠释了“翻过那座山”的主题。
文章立意新颖又写出了真情实感,是一篇优秀的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