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白粉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13.48 KB
- 文档页数:2
金银花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措施金银花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解毒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然而,在金银花的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本文将介绍金银花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措施。
一、金银花病害的识别1.白粉病白粉病是金银花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变黄、枯萎。
白粉病的发生与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等因素有关。
2.灰霉病灰霉病是金银花的另一种常见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灰色霉斑,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变黄、枯萎。
灰霉病的发生与高湿、通风不良等因素有关。
3.炭疽病炭疽病是金银花的一种严重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黑色病斑,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萎、死亡。
炭疽病的发生与高温、高湿、土壤富含有机质等因素有关。
二、金银花虫害的识别1.蚜虫蚜虫是金银花的常见虫害之一,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黄色小斑点,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变形、卷曲。
蚜虫的发生与气温、湿度等因素有关。
2.红蜘蛛红蜘蛛是金银花的另一种常见虫害,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黄色小斑点,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变黄、脱落。
红蜘蛛的发生与干燥、通风不良等因素有关。
3.金银花叶蝉金银花叶蝉是金银花的一种严重虫害,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大片的白色斑点,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变黄、枯萎。
金银花叶蝉的发生与气温、湿度等因素有关。
三、金银花病虫害的防治措施1.合理施肥金银花的施肥要注意适量、均匀,避免过量施肥或不均匀施肥导致土壤肥力失衡,从而引发病虫害的发生。
2.加强通风金银花的种植环境要保持通风良好,避免高温、高湿等不利于金银花生长的环境因素的出现,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及时清除病虫害金银花出现病虫害时,要及时清除病虫害,避免病虫害的扩散和加重。
可以采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等多种方式进行清除。
4.使用生物农药金银花的病虫害防治中,可以使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避免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5.加强管理金银花的种植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定期检查金银花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证金银花的健康生长。
Word
黄芪白粉病防治方法
黄芪白粉病学名Erysiphe pisi,E.polygoni,Trichocladia astagatl。
病害导致产量显然下降,种植人员准时学习黄芪白粉病防治办法,使药用植物可以正常生长。
黄芪白粉病症状:
发病部位为叶片、叶柄、茎和荚果。
叶面初期生白色粉霉斑,随后囫囵叶片被白粉笼罩,产生很多黑色小颗粒,叶片变黄早落。
黄芪白粉病发病环境及条件:
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缺肥,植株生长不良,干旱缺水,闷热时发病重。
普通5月上旬始见。
黄芪白粉病防治办法:
(1)秋后病残体,生长久强化肥水管理。
(2)发病初用40%多硫胶悬剂800倍液或40%硫悬浮液400倍液,15%粉锈宁粉剂1000倍液叶面喷洒,10天喷1次,连喷2-3次。
- 1 -。
白粉病的症状与防治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病害,它通常在植物的叶片和茎上形成白色粉末状的菌丝和孢子。
下面是白粉病的一些常见症状以及防治方法:症状:1.白色粉末状物质:最常见的症状是植物叶片和茎上出现白色粉末状物质,这是白粉病菌丝和孢子的堆积。
白粉病菌丝和孢子会覆盖叶片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
2.叶片变黄和萎缩:白粉病会导致叶片逐渐变黄,叶片的生长可能受到抑制,叶片可能会逐渐萎缩甚至掉落。
3.形状异常:受感染的花朵和果实可能变得异常,形状不规则。
防治方法:1.剪除和处理:发现受感染的叶片、茎和花朵时,及时剪除并彻底处理。
将剪除的植物部分远离健康植物,避免病害的传播。
2.清洁和通风:保持植物周围的清洁和通风有助于减少真菌的生长和传播。
及时清除落叶和其他植物残渣,避免植物之间的过于拥挤。
3.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如瓢虫、寄生蜂等有助于控制白粉病的传播。
这些天敌会捕食白粉病菌,从而减轻病害的程度。
同时,培养和保护益生菌和土壤微生物群落有助于增强植物的免疫力。
4.杀菌剂防治: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杀菌剂进行防治。
可选择适合白粉病的杀菌剂,并按照产品说明书上的建议正确使用。
使用杀菌剂时,应遵循安全操作指南,并注意对植物和环境的影响。
重要的是,白粉病在温暖湿润的气候下更容易发生,因此保持植物周围的环境干燥并避免叶片过度湿润是预防白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以下是一些额外的防治建议:5.植物选择:选择抗白粉病的品种或种植无病毒的健康植物,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6.预防措施:在种植新植物之前,确保将其检查清洁,并且没有白粉病的迹象。
不要将已受感染的植物引入健康的植物群体中。
7.植物间距:确保植物之间有足够的间距,以促进空气流通,减少湿度和增加阳光照射,有助于防止白粉病的传播和发生。
8.灌溉管理:避免在植物的叶片上进行喷洒灌溉,尤其是在晚上或湿润的天气条件下。
使用滴灌系统或将水直接送到植物的根部,以减少叶片上的湿度。
9.空气循环:通过修剪和修整植物来促进空气循环,这有助于减少湿度和防止真菌病害的发生。
药用植物金银花忍冬白粉病汇报人:日期:•引言•金银花忍冬白粉病概述•金银花忍冬白粉病的发生规律目录•金银花忍冬白粉病的生物防治•金银花忍冬白粉病的化学防治•金银花忍冬白粉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建议•结论与展望01引言0102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金银花忍冬白粉病对于提高药材生产效益、保障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金银花忍冬是常用中药材,白粉病是生产中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对药材质量和产量具有较大影响。
明确金银花忍冬白粉病的病原菌种类及侵染规律,探究有效防治方法,为生产实践中防治该病害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目的采用生物学、植物病理学、化学等方法,对金银花忍冬白粉病的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分析其侵染途径、流行规律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筛选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试验,评价其防治效果。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方法02金银花忍冬白粉病概述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通常在叶片上表现出白色或灰色的粉末状物质。
定义受害叶片会出现白色或灰色的粉末状物质,严重时叶片会变黄、枯萎,甚至导致植物死亡。
症状白粉病的定义和症状白粉病可以通过空气、水流和昆虫传播。
白粉病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还会降低植物的产量和质量,对药用植物的生产和品质产生严重影响。
白粉病的传播和影响影响传播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等措施可以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使用杀菌剂可以有效地控制白粉病的蔓延和危害。
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以达到防治白粉病的目的。
030201白粉病的防治方法03金银花忍冬白粉病的发生规律病原菌种类和分布金银花忍冬白粉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属真菌引起的。
分布范围该病原菌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俄罗斯等亚洲地区以及欧洲部分地区。
发病条件金银花忍冬白粉病的发病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特别是湿度和温度。
发病规律在春季和秋季,由于适宜的湿度和温度条件,病原菌开始活跃并感染植物,导致白粉病的流行。
中医药材的病虫害与鉴别防控措施中医药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疗效的好坏,而病虫害是影响中药材生长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中医药材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材常见的病虫害以及相应的鉴别和防控措施。
一、中医药材的常见病虫害1. 病害中医药材常见的病害包括炭疽病、白粉病、病毒病等。
炭疽病是一种由炭疽菌引起的寄生性病害,常见于草药和果实上,其特征是在叶片上形成黑色斑点。
白粉病则是由白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在叶片和茎上形成白色霉斑,严重影响药材的生长和质量。
另外,还有一些病毒病,如花叶病毒和黄化曲叶病毒,会导致中药材的畸形和减产。
2. 虫害中医药材常见的虫害包括蚜虫、螨虫、飞虱等。
蚜虫是一种吸食植物汁液的小型昆虫,会导致中药材叶片黄化、干枯。
螨虫则是一种微小的节肢动物,主要寄生在叶片的背面,会引起叶片损伤,影响药材的生长和产量。
飞虱则是一种小型昆虫,主要对中药材的茎部和叶片造成损害,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死亡。
二、病虫害的鉴别正确鉴别中医药材上的病虫害是制定有效防控措施的前提。
以下是一些常见病虫害的鉴别方法:1. 鉴别病害对于中医药材上的病害,可以通过观察叶片和茎部的病斑形态、颜色和扩散情况来进行初步鉴别。
同时,还可以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培养,通过观察病原菌的形态和生长特征来确诊。
2. 鉴别虫害针对中医药材的虫害,可以通过观察植株叶片和茎部上的虫害症状来初步鉴别。
此外,还可以通过携带显微镜对受害部位进行观察,识别并鉴定不同种类的虫害。
三、病虫害的防控措施1. 病害的防控(1)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如绿僵菌、雷克霉等,进行生物防治,通过喷施或覆盖感染病害源来防控病害的传播。
(2)化学防治:采用农药喷洒的方法进行病害的防治,但需要确保使用合法的农药并按照正确比例和方法进行使用,以避免对环境和药材质量造成污染。
2. 虫害的防控(1)生物防治:使用天敌昆虫或其他天然敌害因子进行虫害的生物防治,例如引入捕食性昆虫或使用昆虫病毒进行防治。
2023-11-07•认识三七白粉病•发病原因与条件•防治三七白粉病的物理方法•防治三七白粉病的化学方法•防治三七白粉病的生物方法目•三七白粉病的预防措施建议录01认识三七白粉病定义三七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主要危害三七的叶片和茎部。
症状发病初期,叶片和茎部表面出现白色粉末状物质,随着病情加重,白色粉末逐渐变为灰白色,并伴有霉味。
受病害影响,三七的叶片会变形、萎缩,严重时会导致整株植物死亡。
定义与症状病原三七白粉病的病原为真菌中的一种,名为“Peronospora parasitica”。
传播途径该病菌主要通过风雨传播,传播速度快,危害范围广。
在适宜的条件下,如高温、高湿的环境,病害会迅速蔓延。
病原与传播途径对三七生长的影响三七白粉病的发生会导致植株生长发育受阻,叶片和茎部受损,光合作用减弱,植物生长缓慢。
生长发育受阻产量下降品质下降防治难度大病害严重时,会导致三七叶片枯萎、脱落,甚至整株死亡,从而造成产量大幅下降。
受病害影响,三七的品质也会受到影响,如药效降低或出现异味等。
由于白粉病的传播速度快、危害范围广,防治难度较大,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02发病原因与条件土壤质地、pH值、水分等条件均可影响三七白粉病的发病。
例如,土壤粘重、排水不良以及低洼地块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土壤因素高温、高湿、干旱等极端气候条件均可促进三七白粉病的发生。
其中,湿度较高、温度适宜(20-25℃)的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的扩散和蔓延。
气候条件土壤与气候条件植株抗病能力品种差异不同品种的三七对白粉病的抗性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经过抗病育种选育的三七品种具有更强的抗病能力。
植株健康状况三七植株的健康状况对白粉病的抗性具有重要影响。
植株生长旺盛、茎叶茂密、根系发达的三七品种通常具有更强的抗病能力。
栽培管理与环境卫生栽培管理不适当的栽培管理措施,如过度施肥、浇水不当、种植密度过大等,均可导致三七白粉病的发生。
合理施肥、控制水分、保持适宜的种植密度等措施有助于提高三七的抗病能力。
2023-11-05•黄芪白粉病概述•预防措施•治疗措施目录•防治和治疗实践案例01黄芪白粉病概述黄芪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主要危害黄芪的叶片和荚果。
病菌在叶片上形成白色粉状物,严重时整个叶片被白粉覆盖,导致叶片功能丧失,影响植物生长。
黄芪白粉病的定义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引起初次侵染。
高温、高湿、多雨、种植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等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发病原因和条件黄芪白粉病严重影响黄芪的产量和品质,导致药材质量下降。
发病严重的黄芪植株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给黄芪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危害和影响02预防措施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黄芪品种,如蒙古黄芪、多序岩黄芪等,以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引种时,应从无病区引进黄芪种子,并确保种苗不带病菌。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保持黄芪田间的通风透光,降低湿度,以减少白粉病的传播。
适时中耕除草,保持黄芪田间的清洁卫生,防止白粉病的滋生。
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增强黄芪的抗病能力。
适时追肥,以满足黄芪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需求,提高抗病能力。
合理施肥VS及时清除病残体03治疗措施是一种常见的化学药剂,具有广谱性,可用于防治多种植物疾病,对黄芪白粉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是一种铜素杀菌剂,具有保护和铲除的作用,可以有效地防止黄芪白粉病的蔓延。
石硫合剂波尔多液使用化学药剂抗病品种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从根本上减少黄芪白粉病的发病率。
生物农药使用生物农药,如微生物源杀菌剂、植物源杀菌剂等,对黄芪白粉病进行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
使用生物防治措施04防治和治疗实践案例在黄芪种植区域,通过合理布局,避免连作,选择轮作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白粉病的发生率。
案例一案例二案例三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菌源,定期喷洒杀菌剂,做好预防措施。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提高黄芪自身的抗病能力。
03成功预防的案例介绍0201案例二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利用有益微生物来控制白粉病的繁殖和扩散,如使用枯草芽孢杆菌等。
黄芪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如何预防发病后的症状黄芪在整个生长期受白粉病的为害相当严重,直接影响产量及品质。
本文介绍黄芪白粉病如何预防,发病后有何症状,以及黄芪白粉病的防治方法等问题。
一、黄芪白粉病发病症状主要为害黄芪叶片,初期叶两面生白色粉状斑,严重时整个叶片被一层白粉所覆盖;叶柄和茎部也有白粉。
发病后期,白粉呈灰白色,叶片枯黄,病叶上出现许多小黑点。
受害植株往往早期落叶,产量受损。
发病率一般在10%-30%,严重约可达40%以上。
二、黄芪白粉病发病规律黄芪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属豌豆白粉菌侵染而致病的。
病菌产生闭囊壳,在病残组织上越冬。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孢子萌发和浸染,而干燥的气候又有利于分生孢子传播蔓延。
栽培管理粗放、施肥浇水不当,尤其是施用氮肥过多,易造成植株徒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三、黄芪白粉病的防治方法黄芪发生白粉病,用以下任意一种杀菌剂或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1、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
2、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喷雾。
3、50%硫黄悬浮剂2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
4、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
四、黄芪白粉病如何预防根据黄芪白粉病菌在枯枝落叶上越冬的习性,待收割黄芪地上部分后,扫除残枝落叶集中烧毁,以压低越冬菌源。
合理密植,注意株间通风透光,可减少发病;施肥以有机肥为主。
注意氮、磷、钾肥比例配合适当,不要偏施氮肥,以免植株徒长,导致抗病性降低。
实行轮作,不要与豆科植物和易感染此病的作物连作。
五、黄芪白粉病的发生特点经调查,黄芪白粉病于9月下旬形成有性世代,以子囊果在病残体上越冬。
翌年5月份气温达到20度以上时,病菌孢子萌发,首先感染二年生黄芪植株,出现发病中心,病菌繁殖,重复侵染,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借风传播,并迅速向邻株蔓延,很快分满全田.本病8-9月份最为严重,普遍率及严重度均达100%,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形成子囊果,随病残体落入土壤越冬。
枸杞白粉病防治和治疗办法1. 引言枸杞(Lycium barbarum L.)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和健康食品,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和营养成分。
然而,枸杞种植过程中常受到白粉病的侵害,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枸杞白粉病的防治和治疗办法,帮助种植者提高枸杞产量和质量。
2. 枸杞白粉病的症状枸杞白粉病是由白粉菌(Erysiphe lycii)引起的真菌病害。
病害主要表现为枸杞叶片、茎、果实表面覆盖白色粉状物,严重时可导致叶片黄化、干枯、裂缝等症状。
白粉病会严重影响枸杞的光合作用、水分吸收和营养供应,降低植株的生长和产量。
3. 防治措施3.1 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品种是防治枸杞白粉病的首要措施。
目前市面上已经有抗病性较强的枸杞品种,如北方黑枸杞、荆州枸杞等。
种植者在选用枸杞品种时应尽量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减少白粉病的发生和传播。
3.2 良好的田间管理良好的田间管理是预防和控制枸杞白粉病的重要手段。
种植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保持适宜的植株间距,有利于空气流通和降低病菌传播的机会;•防止土壤过湿,适度控制灌溉量,减少叶片表面的湿度;•定期清除杂草,保持田间通风;•注意施肥,适度补充植物所需的营养,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秋季采摘后,及时清理落叶和病残体,减少病菌的越冬和传播。
3.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高效的防治手段,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有害物质的残留。
对于枸杞白粉病,可以使用以下生物防治措施:•使用受感染的杂草、枸杞秧苗等进行病菌的分离和培养,培养出对白粉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制作成生物制剂进行防治;•选用对白粉菌有拮抗能力的其他生物制剂,如提取物、菌株活菌剂等;•适时引入天敌昆虫,如瓢虫等,以捕食白粉病菌或其孢子。
3.4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传统的防治手段,对抑制病菌繁殖和控制白粉病具有一定效果。
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合适的农药,遵守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的规定,严格遵守施药时间和间隔;•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种类的农药,以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防止药害,避免药物残留。
当归白粉病的危害与防治
当归白粉病病原菌(ErysipheSP.)为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属真菌。
闭囊壳聚生,埋于菌丝体中,球形或扁球形,黑色或黑褐色。
闭囊壳内含3―6个子囊。
子囊近球状,卵形,无色,具短柄,膜厚,内含3―6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透明,单胞。
1、危害症状为害叶片。
发病初期,叶面上出现灰白色粉状病斑,后扩大汇合成大斑,并出现黑色小颗粒,最后叶片变黄枯萎。
2、发病规律夏季高温干燥时发生。
病原菌以闭囊壳或菌丝体在病残体或种根上越冬。
越冬的闭囊壳来年散发成熟的子囊孢子,进行初次侵染。
越冬的菌丝体第二年直接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
当归生长期间,在外层的病叶上不断产生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次侵染。
当归白粉病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8℃~30℃,湿度为75%以上,潜伏期为2~5天,当归生长后期才形成闭囊壳越冬。
空气相对湿度低,植物表面无水膜时,分生孢子仍能萌发侵入,造成危害。
土壤缺水,通风不良,管理粗放,植株生长衰弱或枝叶生长过密,都有利于该病发生。
3、防治措施①进行种子处理:用福尔马林500倍液浸泡种子5分钟或闷种2小时。
②及时拔除病株,集中烧毁。
③实行轮作,避免连作。
④发病初期,每隔10天左右喷洒1000倍50%的甲基托布津或500倍65%的代森锌进行防治,连续3―4次。
⑤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五味子白粉病怎么用药,五味子白粉病防治技术五味子作为大家都很喜爱的中药材,备受大家欢迎,但是白粉病却是五味子种植过程中的一大难题,所以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五味子白粉病的情况,五味子白粉病怎么用药,五味子白粉病防治技术。
出现白粉病不可怕,小编有妙招。
五味子白粉病的发病情况五味子白粉病菌属于囊菌亚门白粉菌属,分生孢子多为筒形,少数筒柱形、椭圆形或长卵形。
在凤城地区病菌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第2年5~6月份产生囊孢子及分生孢子侵染,7~8月份为发病盛期。
气温在20~28℃均可发病,以25~26℃最为适宜。
海拔1000米以上山区发病重;管理不善、偏施氮肥和栽植过密的地方发病重;1~2年生的五味子发病轻,3年以上的发病重。
五味子白粉病的田间症状白粉病主要危害五味子叶片,严重时果实、叶柄和茎也受害。
叶片发病初期出现白色细小粉状霉斑,逐渐扩大连片,霉层增厚,像叶面上撒了一层面粉。
霉斑的背面初为褪绿的小斑,随病情发展扩大成不规则形斑块。
发病后期霉层中产生黑色的颗粒,造成果实霉污掉粒,减产的同时品质下降。
五味子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凤城市五味子主要采取下列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平衡施肥,避免过度密植,加强通风透光,秋冬季节清除田间枯枝落叶,集中烧毁病残体。
②药剂防治,发病期间用12.5%果垒乳油5000~6000倍液均匀喷雾,或用10%高渗清菌酮1000倍液均匀喷雾、33%无锈园800倍液均匀喷雾、30%醚菌酯每亩用20~40克对水均匀喷雾。
以上小编介绍了这么多五味子白粉病的情况,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防治方法,也可以一起分享,五味子白粉病怎么用药以及五味子白粉病防治技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了。
中药材白粉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
白粉病主要由白粉菌属、单丝壳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囊菌亚门白粉病目的真菌均能引发,病原物种类很多。
该类病菌在温度15-30℃分生孢子均可萌发,对湿度要求不高,正常情况下10天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环,温暖干燥、植株间光线弱或在荫蔽的条件下发病重。
因此造成了中药材一个生长季节能反复多次受到侵染。
主要危害的中药材有芍药、五味子、当归、三七、黄连、黄芪、枸杞等品种。
白粉病刚发生时可以从植株的叶面上看到有比较小的粉斑,如果防治不及时粉斑就会迅速扩展,最后导致叶片发黄枯死,一旦白粉布满整个叶片,则会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
感染白粉病的中药材轻者减产10%-20%,重者30%-50%。
一、中药材白粉病的诊断
1、初发病时叶片正、背两面生白色粉状霉斑;
2、叶柄、茎部染病也生白色霉点或霉斑;
3、严重时整个叶片被白粉覆盖,致叶片干枯或全株枯死;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1、病菌以闭囊壳在病叶上越冬;
2、翌春产生子囊孢子进行传播蔓延;
3、在芽上越冬的菌丝,翌年也可发病。
三、防治方法
1、处理病残体,减少翌年初侵染源;
2、轮作:白粉病病菌种类很多,一类白粉病病菌只危害一类中药材
或一种中药材,如果采用中药材不同品种轮作,即可有效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3、做好清园工作:把中药材种植园内残枝烂叶清除出去,然后土壤消毒、棚室消毒,把棚内的病原菌杀灭。
4、种子的处理:温汤浸种,把种子放入温度在50度左右的热水中不断搅拌,直到温度降到30度再浸泡4—8个小时后,阴干后再进行播种。
5、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能减少发病,发现病株或病叶及时摘除带出中药材种植园,防止病毒侵染其他的植株;
6、控制氮肥的用量:氮肥超量,中药材植株体内铵态氮的可溶性增加,细胞壁变薄,也容易受到白粉病病菌侵染。
7、发病前喷洒波美度2-3的石硫合剂保护;
8、发病初期喷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50%退菌特、10%苯醚甲环唑,或嘧菌酯,或乙嘧酚、或腈菌唑等药剂喷雾防治。
9、30%醚菌啶酰菌、白粉净、白粉病1+1、50%腈菌嘧酚、绿野白粉病--600秒一次净、乙嘧酚吡唑醚菌脂、控白可湿性粉剂等农药按说明书使用。
10、推荐偏方:每4升水里头,加入4勺子小苏打,5滴洗洁精,1勺食用油,摇晃均匀后在每天早晨或傍晚,没有阳光时喷洒。
或用35度白酒30-50g兑水30斤喷雾效果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