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行年龄段之划分
- 格式:pdf
- 大小:222.85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
如明代文学家祝枝山的《猬谈》中说:“生、净、旦、末等名,有谓反其事而称,又或托之唐庄宗,皆谬云也。
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每行当又可细分,习惯上大致分为:[1]编辑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
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
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脸谱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某个人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综合,以及对剧中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作出评价,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艺术手法。
据史料记载,脸谱系由唐朝乐舞大面(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是京剧和某些地方戏中净的别称)所戴面具和参军戏副净的涂面逐渐演变而来。
中国戏曲理论家翁偶虹曾撰文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孽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
在戏曲形成之后,脸谱与面具仍然交替使用。
最明显的贵州的‘地戏’,江西、安徽的‘傩戏’,西藏的‘藏戏’,无论生旦净丑,都戴面具,每剧多至百余,少者亦须数十。
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以及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不同身份,分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一)“生”京剧中的“生”,一般指剧中扮演男子的演员。
“生”又可分为老生、小生和武生。
“老生”,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
老生又叫须生,或胡子生,这是说老生在舞台上扮演人物时要在嘴上挂一个胡子。
胡子在京剧里有个专门名词叫“髯口”。
老生还有一个名称叫正生,这是说由正生扮演的大多是严肃端庄的人物。
老生一般在剧中扮演正派人物,或帝王将相。
老生所挂胡子的颜色则表示了人物的年龄。
例如京剧《四郎探母》中的杨四郎是中年人,所挂胡子就是黑色的。
京剧《秦香莲》中的王延龄是老年人,所挂胡子就是白色的。
根据表演侧重的不同,老生行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文武老生等。
唱工老生的演唱部分要多一些,做工老生的念白与身段、表情表演相对要吃重一些,文武老生则是能唱又能打,如京剧《定军山》里的黄忠就是由文武老生来应工的。
因为文武老生在穿戴上大多穿靠衣(盔甲衣),紮靠旗(后背上插四面靠旗),所以又称为靠把老生。
老生在剧中一般注重演唱、念白和细腻的表演,在唱腔上也比较丰富。
老生的念白和演唱都用真声。
念白用韵白来表现。
老生的表演风格刚劲、挺拔、质朴、醇厚,动作造型也以庄重、潇洒为主要基调。
“红生”,红生在京剧行当里,是指老生应工扮演关羽、赵匡胤一类勾红脸的角色。
京剧界一般认为王鸿寿(老三麻子)是京剧红生行当的创始人。
以前虽然也有关羽戏,但剧目较少,因此并没有形成红生这个表演行当。
清末民初,王鸿寿从关羽的化装、服装、盔头、髯口、服装、青龙刀,还有造型、身段、唱腔等各方面,对关羽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创新,还把关羽戏的剧目发展到数十出,并把关羽戏从南演到北,形成了王鸿寿风格的关羽戏一统天下的局面,有了众多的追随者,这才有了红生这个行当。
红生的表演风格独特。
红生吸收了老生、武生、净,三个行当的艺术因素,但与这三个行当又迥然而异。
古代年龄称谓由大到小的排序古代年龄称谓的排序可以分为多个层次,由大到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长寿老人类别:1. 太古稀:指百岁以上的长寿老人,这是最高荣耀的称号。
2. 古稀:指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3. 松寿:指八十岁以上的老人。
二、晚年老人类别:4. 耄耋:指九十岁以上的老人。
5. 耄跌:指百岁以上的老人。
三、朝堂官员类别:6. 八十户:指入朝当官的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7. 老太尉:指九十岁以上的宰相。
8. 老将军:指身体健壮且九十岁以上的将军。
四、官职晋升类别:9. 养病太守:指身体不好,被免去官职而任命为地方太守的人。
10. 养病郎中:指身体不好,被免去官职而任命为医生的人。
五、士人类别:11. 终南山——指从事文学创作的士人。
终南山是传说中仙山的名字,因此这一称号寓意着士人寻求文学上的卓越成就。
12. 三分人:指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名次。
13. 秀才——指通过科举考试的士人。
14. 举人——指通过殿试考试的士人,并且进入仕宦行列。
15. 状元——指科举考试成绩最好的人,居于士人之巅。
16. 榜眼——指科举考试成绩第二名的人。
17. 探花——指科举考试成绩第三名的人。
18. 老生——指过了壮年以后考取功名的士人。
六、草莽人士类别:19. 客卿——指外地来京城考取功名的士人。
20. 不世勋臣——指具有卓越成就的草莽人士,称号寓意其功绩非同一般。
七、普通民众类别:21. 老人、老翁、老妪:分别指年老的男人、女人。
22. 老伯、老爷:分别指年纪较大的男子。
23. 大人:指成年男子,多用来称呼平民或富裕阶层的人。
24. 少年、儿童:指尚未成年的男孩子。
25. 小孩子、娃儿:一般指年纪较小的男孩子。
上述的古代年龄称谓由大到小的排序只是大致分类,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区和文化背景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古代年龄称谓是反映社会等级和尊卑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人对年龄和智慧的认知和尊重,也展示了古代社会对老年人的敬重和重视。
【戏曲程式】戏曲表演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艺术及技术上的格律和规范。
它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提炼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化妆、服装等都形成规范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态音乐化、舞蹈化、规范化。
如表演中的关门、行船、跑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
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更富有表现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所丰富、变化和发展。
【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
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
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
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
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
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
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
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
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
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扮演女性人物。
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俗称“花脸”、“花面”。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
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的男性人物。
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末】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宋杂剧中有副末。
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
明清时,成为独立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以上男子。
近代多数剧种末已并入老生行。
【丑】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京剧的角色京剧的角色是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以演历史故事为主。
它的富有装饰性和夸张性的人物造型-脸谱,是显示人物性格、辨认善恶忠奸的象征与其辉煌艳丽的头饰服装,都成为京剧独特的风格。
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有四百多个。
"生"分为:"老生"--指成熟的中年男子,以正派人物或帝王将相出现。
"小生"--表现的是青年男子。
"旦"分为:"青衣"--指中年妇女,一般指贵族家庭的夫人、小姐。
"武旦"--指能打斗的女性。
"花旦"--指青年小姑娘,社会底层的女性,如"丫鬟"。
"净"指各类花脸,一般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男性人物。
"末"也属老生类,但在年龄上应更老,思维糊涂,生活在底层的老人。
由于化妆时在鼻梁上抹以小块白粉而俗称"小花脸",又同净角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俗称"三花脸"。
"丑"指小花脸,大多也是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间义士等多表现机敏、滑稽。
京剧的特点(1)舞台和时空方式京剧舞台过去没有大幕,观众一眼就能看清整个舞台。
舞台上一般只有一张带“桌围”的桌子、两把带“椅披”的椅子,称为“一桌二椅”。
桌围和椅披上都有装饰性的绣花。
有时舞台上什么也没有。
后来在台前增加了大幕,演戏之前用它把舞台遮掩起来。
有时在演出过程中又拉上一道幕,称为“二道幕”,用它把摆设桌椅、演员换装等准备工作挡在幕后,幕前可同时有演员表演,使京剧的演出更加紧凑。
京剧舞台的时间、空间是非常自由的,它不受实际生活的时空限制。
大幕拉开后,在演员没上场之前,舞台并不表示任何时间、地点。
京剧舞的时空是靠演员的活动来确定的。
比如,京剧中某个角色上场后,通过念白、歌唱,可以表明舞台是他的书房。
木偶四大行当闽西木偶戏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
早期高腔的戏偶只有十八身,俗称“十八罗汉”。
后戏偶增至二十四个,称“二十四诸天”。
此制沿用至今。
其具体配置如下:1、高腔班的行当配置黄袍身一身,专办天山、人间、地下老少皇帝。
因穿黄色龙袍而得名。
黑甲身一身,净头素脸,穿黑色大甲扎黑甲旗,可挂须髯,专扮反叛或敌方主将。
(见下图)官生身一身,穿加补红官衣,扮文官、状元之类的人物。
老生身一身,穿蓝或绿色老生衣(蓝褶)。
根据所扮人物的年龄、特征,可选挂鸟、苍、白色须髯。
用以扮员外、乡宦、神仙、真人等老生行当的人物。
(见下图)红袍身一身,用于扮人、神朝廷重臣。
穿红色蟒袍,故名。
白袍身一身,穿白蟒袍,专扮辅宰、忠良之臣。
白甲身一身,穿白色大甲扎白甲旗,扮演武将。
绿甲身一身,穿绿甲扎绿甲旗,是老中青武将均可扮演的戏偶。
小生身一身,穿浅绿色小生衣(绿褶子),专扮小生行的角色。
红马褂一身,上身穿红段褂,下身黑裤扎红腿裙,腰系蓝色大带,扮演官生中武扮正派人物。
绿马褂一身,上身穿杂色短褂,下身红裤扎绿色腿裙,系红大带。
与红马褂成双出现时官生中的副将或侍卫;单独用即充邪恶的武人或戴面具变妖怪。
以上包括文生、武生、老生、小生等共十身,统称为“生行”。
红旦身一身,大髻正旦头,穿圆领红长衫,担当正旦一类角色。
(见下图)袍旦身一身,大髻正旦头,红长衫配云肩官诰,专扮诰命夫人。
花旦身二身,大髻花旦头,衣着一红一绿的采莲衣,扮小姐时给红衣加腰裙。
原装的为丫环;二小姐可着裙,也可用原装。
老旦身一身,小髻老旦头,穿白色长衫或蓝色长衫。
此偶常换衫,穿白衫配观音帽扮观世音;换青衫用于苦难的中老年妇女。
以上包括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各行当共五身。
丑旦靠戴面具解决。
黑袍身一身,净头略勾脸,穿黑色蟒袍,专扮阁老、权臣,也扮奸相、枉法国舅。
红甲身一身,净头素脸,穿红色大甲扎红甲旗,可挂须髯,专扮粗鲁暴躁类型的大将、番王、魔王之类的武人。
生旦净丑1、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在京剧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生行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
除红生和勾脸武生以外,生行一般都是素脸,内行术语称为“俊扮”,即扮相都是洁净俊美的。
①老生.老生又称“须生”、“正生”、“胡子生”。
一般都是富有正义感的男性中年或老年人物。
人物形象以挂“黑髯口”(黑胡子)为主。
按照表演艺术特点的不同,老生又分为安工老生、衰派老生和靠把老生。
安工老生,又称“唱切老生”、“王帽生”、大部扮演帝王、书生一类人物,以唱功为主,在舞台上安详稳重,动作较少,故称“安工”,如《上天台》中的汉光武帝刘秀、《捉放曹》中的陈宫等。
衰派老生,又称“做功老生”。
“做工老生”,大都扮演衰老或精神状态衰颓的人物,以做功为主,故称“衰派”,如《四进士》中的宋土杰、《卖马》中的秦琼、《坐楼杀惜》中的宋江等。
靠把老生,大都扮演武将一类的人物,由于扎靠(戴盔披甲)、使用刀枪把子(剧中人使用的兵器)而得名,加《定军山》中的老将黄忠、《战太平》中的花云、《镇潭州》中的岳飞等。
无论是哪类老生,都是以唱为主,全用本嗓。
安工老生要唱的悠扬婉转,衰派老生要唱的悲愤颓唐,靠把老主要唱的激昂慷慨。
另外,京剧史上有一些老生演员,文戏、武戏都擅长,唱功戏、做功戏、靠把戏都能演,后来就把这种戏路宽的老生演员称为“文武老生”,如程长庚、谭鑫培等。
②小生.小生主要扮演青少年男子,化妆不戴胡须,扮相清秀、英俊。
小生演唱用尖音假嗓,念白兼用真假嗓。
小生使用的假嗓与旦角不同,小生的唱法应该刚、劲、宽、亮,听起来声音清跪但不柔媚,刚健但不粗野。
根据人物性格、身分的不同特点,小生又分为袍带小生、扇子生、翎子生、穷生和武小生。
袍带小生,又称“纱帽小生”,扮演做官的青年男子,头戴纱帽是其主要标志,这些角色大部分是文人,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龙、《奇双会》中的赵宠、《陈三两爬堂》的陈魁等。
扇子生,多扮演年青的书生、风流儒雅的公子,手拿扇子,头戴文生巾,身穿褶子,所以又称“褶子生。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
如明代文学家祝枝山的《猬谈》中说:“生、净、旦、末等名,有谓反其事而称,又或托之唐庄宗,皆谬云也。
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每行当又可细分,习惯上大致分为:[1]编辑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
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
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脸谱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某个人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综合,以及对剧中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作出评价,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艺术手法。
据史料记载,脸谱系由唐朝乐舞大面(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是京剧和某些地方戏中净的别称)所戴面具和参军戏副净的涂面逐渐演变而来。
中国戏曲理论家翁偶虹曾撰文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孽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
在戏曲形成之后,脸谱与面具仍然交替使用。
最明显的贵州的‘地戏’,江西、安徽的‘傩戏’,西藏的‘藏戏’,无论生旦净丑,都戴面具,每剧多至百余,少者亦须数十。
生旦净丑京剧中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等,在化妆、服装等方面加以艺术的夸张,这样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
这四种类型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做"行当"。
不同行当的演唱方法、表演技术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由于京剧人物造型形象鲜明、风格多样,有强烈的剧场效果,常常更易于激起观众的欣赏兴趣。
生行生行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从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可以分成这么几种: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
唱工老生也叫作安工老生,以唱为主,态度比较安闲从容,例如《二进宫》的杨波,《文昭关》的伍子胥,《空城计》的诸葛亮,《四郎探母》的杨延辉等。
武老生包括长靠和箭衣(俗称短打)两种。
凡是身披铠甲,手持兵器,擅长武功的老生角色,都叫作靠把老生。
例如《定军山》的黄忠,《震潭州》、《八大锤》等剧中的岳飞等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从前这类角色有的由花脸来应工,所以又叫红净。
后来由花脸应工的日益减少,大多由老生,甚至由武生来扮演,所以现在基本上都叫红生。
红生的艺术特点是唱起来嗓音比较高亢,既不同于一般老生的唱法,也不同于花脸的唱法,要浑厚,要高亢,可是既不能像花脸那样粗猛,也不能像老生那样秀气,所以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特点。
另外,扮演红生的人,一般都得有比较坚实的武功,要有特殊的工架,特殊的造型,需要经过特殊的训练。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小生也分成文武两类。
小生的特点是不戴胡子,扮相一般都是比较清秀、英俊。
在表演上最大的特点是唱和念都是真假声互相结合。
主要昆曲行当简述闺门旦:应属于本学期接触最多的昆剧行当之一,其代表主要是《牡丹亭》的杜丽娘,《长生殿》的杨贵妃,《下山》中的尼姑色空等。
以杜丽娘为例,其唱腔一唱三折体现了昆曲的一贯特点。
表演时候由于要体现闺门旦作为未出嫁或新婚未久的年轻女子的羞涩温婉,其角色多为大家闺秀或者书香门第的千金,非常注意在演出中表现出端庄的淑女形象。
动作一般不大,步伐一般保持在使裙摆稍稍起来一些,但是整个脚并未显露在外的程度,手指动作也较多,用手势来表现心情的地方细腻。
在唱腔上的特点主要以小嗓为主,真声使用较少。
且闺门旦大多都出现在爱情剧目当中,多为其中的女主角。
但是不同的人在表演时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
比如青春版的《牡丹亭》的女主角沈凤英的唱功与其师傅王芳老师相比,气息上似乎还需要更注意。
巾生:小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行当。
其代表之一就是《牡丹亭》当中的柳梦梅。
巾生一般也多出现在爱情戏剧当中,作为剧中男主角。
其角色一般都戴有方巾或必正巾等,故而称为巾生。
巾生一般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折扇功夫,由于其表演一般都是比较细腻的感情戏,要求演员对表演细节要更加注意。
其形象一般都是潇洒飘逸,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年青男性。
唱腔方面比较清而亮,音调较高。
贴旦:在本学期欣赏的昆剧著名剧目当中出现也比较多。
其典型代表还是《牡丹亭》当中的角色,另外还有《西厢记》中的红娘。
春香在《牡丹亭》的《游园》一出当中与女主角杜丽娘在金鱼池边的一段念唱做,使剧中所想要表现的春天欣欣向荣的气氛显得鲜明和活泼。
同时这也体现了昆剧不同于其他剧中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求台上的演员不管是主要演员还是次要演员,都要求演员要唱要演不可以呆立在台上。
同时贴旦一般是扮演次要角色的女性角色,且活泼勇敢但是地位不高的年青女性角色。
其表演着重于念做,声音较清脆,动作干脆灵活。
另外,贴旦作为六旦的一种,从六旦角度来讲其表演范围比较宽。
在一部剧中,如果同时出现两个女性角色,其中一个一般由六旦老充当。
10.1欣赏京剧唱段《大吊车真厉害》1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京剧艺术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音乐与戏剧的关系打下基础。
2、让学生在京剧欣赏中感受京剧的艺术美,提高对京剧艺术的鉴赏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京剧的了解为零,所以首先在第一课时先让学生了解京剧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3重点难点京剧的行当划分及京剧表演。
京剧行当的辨认。
4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一段戏曲片段,让学生回答剧种名称(学生答:京剧)。
2、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演唱一段京剧。
3、播放投影,引出课题:《京剧常识及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授:师:我国的戏剧非常丰富,不同的剧种有几百种之多。
京剧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它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之国粹,很多人都称之为“国剧”。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和了解有关京剧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有:京剧的形成、京剧行当的划分和京剧的表演形式。
1、京剧的形成:师:1790年,为给乾隆皇帝祝寿,一位官员邀请了安徽地区很受群众喜爱的徽戏班子进京演出,不想在北京一炮打响,轰动了戏剧舞台。
后来,徽班为了适应北京观众的欣赏习惯,经过努力,把徽调、汉调衍化为京调,逐步形成现在的京剧。
2、京剧行当的划分:行当,是根据戏曲中不同的人物性别、年龄、身份、性格而划分的人物类型。
京剧形成后,吸收了昆曲、汉调的分行,形成了“生、旦、净、末、丑”五大行。
虽然称作“五大行”,但因为扮演中年男子的“末”行,早已归入“生”行之中了,所以实际现今已成为“生、旦、净、丑”四行。
京剧行当的划分,是随着京剧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1)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生行:在京剧中扮演男性人物的,称为“生”。
“生”,常是剧中的主要人物,所以,京剧行当以“生”为首。
“生行”分为老生、小生、武生。
老生,就是扮演中年以上男性,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如《空城计》中的诸葛亮;小生,就是扮演年轻英俊的男性,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龙;武生,就是擅长武艺的男性人物,如《长坂坡》中的赵云。
第23卷㊀第4期2021年4月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J o u r n a l o f T i a n j i nV o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 s N O.4V o l .23A pr .2021谈京剧老生各流派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蒋㊀涛(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天津㊀300181)摘㊀要:㊀文章将从京剧生行的起源发展 谈起,至各流派的兴起,传承下来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从声腔㊁身段㊁技巧等多方面介绍.再通过个别剧目的人物角色举例对比,深度专业剖析流派特色.关键词:㊀京剧;老生;流派中图分类号:J821.2㊀㊀文献标识码:A ㊀㊀文章编号:1673-582X (2021)04-0121-04收稿日期:2020-11-20作者简介:蒋涛(1984-),河北人,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戏曲系团支部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京剧表演,京剧教学.引言戏曲是中华艺术百花园的一只奇葩,而京剧则是集大成于一身的代表.京剧艺术于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将我国申报的京剧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更是以梅兰芳为代表的 梅兰芳表演体系 位列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老生,这个伴随着京剧发展的重要行当对于京剧则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京剧的 三鼎甲 ㊁ 前四大须生㊁ 后四大须生 ㊁ 南麒北马关外唐 等等,都彰显着老生行当在京剧 四梁八柱 中的霸主地位.一㊁京剧生行起源及特色(一) 开宗立派第一家无生不学谭老生中谭派艺术的传承从古至今,在京剧界乃至历史上都有着非凡的意义,谭派艺术的传承可以说是浓缩着一部厚重的京剧发展史.京剧谭家自谭志道起,历经了谭鑫培㊁谭小培㊁谭富英这几代先贤发扬革新,盛行于晚清㊁民国乃至新中国,先后问鼎前后四大须生,历史悠久辉煌.(二) 独出心裁融会贯通马派久唱不衰京剧大师马连良先生开创了老生行当的 马派 ,他得心应手运用唱念㊁唱㊁做㊁舞㊁水袖㊁髯口等等的艺术手法来刻画每个角色,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塑造了很多的角色和形象传唱至今.表演风格以飘逸潇洒,灵活机巧.马派的唱俏皮流利㊁变化多端,听起来又通俗易懂,但是还富有高度精巧的艺术加工,在设计人物唱腔和身形表演时更是根据剧中不同的身份㊁年龄㊁性格,心情,剧情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几乎无一雷同.比如在«四进士»里的念白,铿锵有力,洒脱自然,表现了宋世杰侠肝义胆的性格.«赵氏孤儿»中的 盗孤 选场,将剧中为了忠良留得后代的程婴这一角色的心情,焦急紧张的状态,表现得入木三分.«龙凤呈祥»中乔玄的那段流水犹如行云流水,延绵不绝.堪称马派的代表作正是那段 劝千岁 ,«甘露寺»中的 劝千岁 一段,家喻户晓,久唱不衰,更是马派的代表作.(三) 奚韵流长,杨派枝繁叶茂奚派 老生的开创者是奚啸伯先生,他的表演感情深沉㊁富有浓郁的书卷气.不但如此,奚啸伯先生的举手投足都展现出一代文人墨客的气质.在舞台上使他清新脱俗㊁深沉文静㊁委婉细腻.奚派明显的唱腔风格.吸收了马派㊁谭派㊁言派和余派的优点和自身条件融汇整理了一套个人演唱的法则,清晰悦耳,韵味醇厚,如诉如泣,凄恻悲怆,代表剧目如«碰碑»㊁«火烧连营寨»㊁«范进中举»等等可谓是 奚派 经典剧目. 错骨不离骨 正是奚派集大成的艺术特色.杨宝森位列于京剧老生 后四大须生 .他是以低回婉转㊁深邃醇厚著称.与其哥哥杨宝忠,堪称 京剧双壁 ,哥哥杨宝忠操琴,杨宝森进行演唱,哥哥宝忠也为演员出身,也为杨宝森先生创造了很多新的唱腔,与时俱进,受到当时观众强烈追捧.所以,后人多通过学杨宝森先生的技法,窥京剧真谛.平和舒展,其代表作«伍子胥»㊁«四郎探母»㊁«杨家将»等等.正因如此吸引了很多追随者学习杨派,至今老生杨派者蔚为大观.周信芳为京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物,人称 麒麟童 .名字的由来源于周先生七岁开始崭露头角,观众采用谐音,取名 麒麟童 ,成为 麒 派.周先生本身嗓音苍劲,较干涩,对于当时观众喜欢高音㊁炸音,可谓是另辟蹊径,自成一派.周先生将不利因素转化成自身特色,着重加强念白的功力,形成字字落玉盘,唱腔突出古朴苍劲的嗓音特色,尤其是对于人物的内心刻画,细致入微,京剧电影«乌龙院»,又名«宋江杀惜»,周信芳先生将 宋江 开始的忍耐到阎惜娇得寸进尺后的爆发,刻画的入木三分,人物的内心情感得到一步步的递进,使观众有代入感,最终按照剧情,宋江从扮相上将两边的鬓发扯乱,形容宋江的近似癫狂,将眉头画了两道黑,演员在皱眉时,两道黑又凸显了宋江的 杀人 之心,最终在杀死阎惜娇后,将沾满鲜血的刀子在阎惜娇的身上抹掉,这一连串动作行云流水,步步相扣,使观众拍手称绝,堪称 麒 派经典.二、京剧老生的身段技巧(一)老生脚步台步 ㊁ 脚步 就是演员在舞台上的步伐统称.根据剧中人物的年龄,身份㊁性格和环境.脚步的运用是不同的.老生行当应工的角色一般多穿 厚底 ,再有就是 福字履 .老生的脚步分为分为很多种,如慢脚步㊁快脚步,速度加快后就成为了慢圆场及快圆场,形容演员表现从走到跑的形体动作.就诸多脚步来说,老生的基础还是慢步,也是最长使用的脚步.(二)身段及道具的运用1.水袖水袖是戏曲演员服装上的一块白色的绸缎,在舞台上挥起来千变万化,向水波又向浪花,所以称为水袖.水袖在旦角中运用很多,并且有长袖达三五尺,但是老生中大多剧目使用的还是在一尺三左右.水袖功可以说是帮助演员刻画人物心情㊁性格㊁思想㊁感情的传递工具,更是戏曲独有的艺术手段.水袖功种类很多,但是老生常用的就包含叠袖㊁单抖㊁双抖㊁单提袖㊁双提袖㊁单抓袖㊁双抓袖㊁双背袖㊁甩袖㊁抱肩袖㊁绕袖㊁盘袖等等.就以大家熟知的抖袖来举例,左手手掌朝上抬至胸前,左手自里向外反腕,用抖的方法向左旁侧抖出.就这样的动作演员不知要在台下练多少遍才能达到舞台上的完美演出.在京剧舞台上使用水袖技巧的戏有很多,比如«徐策跑城»的徐策,在上朝奏本的路上,以髯口功配合脚步圆场和水袖,载歌载舞,表现老徐策心中欢悦之情.«打神告庙»中的殷桂英,在剧中属于受到刺激后的疯癫状态,不仅要有高难度的唱腔,同时还要配合五尺长的超长水袖,使用抛㊁收㊁弹㊁转及大刀花等技巧,展示女主演痴疯癫狂的状态.2.髯口髯口就是京剧舞台上的 胡子 ,同时也是老生行当必须掌握的技巧之一.髯口种类分为很多,比如花脸的满㊁扎等,丑行的丑三㊁八字吊耷等.老生最常见就是三绺和二涛,二涛和三绺都分为黑㊁黪㊁白三种.戴二涛的角色比如«群英会»的鲁肃,«失印救火»的白怀等等.三绺的角色比如«武家坡»的薛平贵㊁«八仙过海»的吕洞宾㊁«二进宫»的杨波等等.三绺是老生主要的技巧动作,在舞台表演中不光有单项动作,还有组合动作.根据人物不同再配合水袖表演起来连贯顺畅,一气呵成非常漂亮.捋髯既手腕外翻,手掌朝外,可单食指可食指和中指同时(根据人物不同),剩下四指(三指)攥拳,拇指摁住剩余指头的第二根骨节,手上抬至腮处,单指贴着旁边小绺往下捋(双指是夹着小绺),待捋到下面髯梢处挑住亮相.既要注意一项动作不是单走数,还有要注意其它问题,比如抬手时肘部不可太高会影响形象,往下捋髯时手腕要扣,慢慢配合手指才能顺利捋下.3.马鞭马鞭是戏曲舞台上辅助演员的道具.一杆马鞭抄起来缓手跨腿转身亮一个骑马蹲裆的姿势就代表了上马,转身打马往前在舞台上转个圆场再下马就到达了目的地.在舞台上最能以舞蹈形式表现骑马程式化的技巧叫趟马,俗称马趟子.趟马有单人,还有俩人和多人等,根据剧情需要可易可繁.老生运用马鞭的戏有很多,同样是趟马和骑马,老生与武生还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个四击头老生要走出苍韵,而武生要有刚㊁脆等等.老生又不能太武气,所以这个尺度的拿捏也是对于一个演员的考验.4.甩发甩发是戏曲舞台上生行常用的表演特技,尤其是老生对于甩发的运用,是表现角色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演手段.甩发的技巧分为:打㊁旋㊁挑㊁抖㊁绕等等.老生运用甩发的戏虽然不是特别多,但是要把老生的甩发运用好难度很大,比如«打金砖»的刘秀,在太庙一场中用大量的技巧和甩发功,来表现其极度惊恐的心理状态.三、通过舞台实践剖析剧中人物心理(一)通过薛平贵谈人物心理薛平贵这个人物大家都了解,在京剧全剧«红鬃烈马»中«武家坡»常常被单拿出来演,它是全部«红鬃烈马»的戏核,里面的薛平贵㊁王宝钏㊁王金钏㊁银钏㊁苏龙㊁魏虎㊁王允等等都对剧情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薛平贵从一个落魄书生,乞讨为生,直至最后登上龙位,中间是怎样的发展演变的呢?我们从«武家坡»中的唱词得到进一步了解.首先薛平贵因为与代战公主结缘以后,在花园上空得到大雁叼来的血书,想起了十八年前寒窑之内的原配夫人王宝钏.之后乔装改扮成为路人试探王宝钏是否对自己依然忠贞不二.薛平贵內帘唱西皮导板 一马离了西凉界 ,交代了薛平贵衣锦还乡,从西凉地界来到了中原地带. 长锤 出场, 九龙口 亮相.通过他的穿戴,绣金龙箭衣马褂,绒球达帽,单从穿着就向观众交代了此时的薛平贵的身份地位.之后到台中唱原板 不由人一阵阵泪洒胸怀 ,这句唱体现了薛平贵受到王允陷害后,被派到前站先行,正是由于岳父的百般阻碍,使得自己与妻子王宝钏分离,王宝钏与父亲«三击掌»后断绝父女关系,而在薛平贵出征之前为妻子留下干柴十担,米八斗,让妻子勉强度日.往事如烟,薛平贵衣锦还乡看到往日情景,不禁对景伤情潸然泪下. 薛平贵好一似孤雁归来 这句话不仅体现了薛平贵身在西凉心在武家坡的复杂心情,又点题了 鸿雁血书 的典故,此句在 孤雁 二字中要唱出悲凉之感, 归来 又体现了主人公经历了风雨,终见彩虹的豁达心情. 老王允是内亲官居太宰,他把我贫苦人哪放在心怀 这两句唱词对于薛平贵来说是心中隐隐的痛.如果没有王允的从中作梗,横加阻拦,此时此刻薛平贵也是儿孙满堂,幸福快乐. 恨魏虎是内亲将我谋害,苦害我薛平贵所为何来 两句唱词也透露了薛平贵对于自己的姐夫魏虎憎恨,也应证了最后人头落地的结局. 柳林下拴战马武家坡外,见了那众大嫂细问开怀 这两句是此段唱腔的结尾句,其中 细问开怀 要唱的有内涵,因为此时的薛平贵已经打定决心试探王宝钏是否贞洁,所以要在面目表情上耐人寻味,为下一场与王宝钏见面作为铺垫.(二)通过学演总结的经验通过多年的演出和日常学习积累本人对于京剧老生行当有一些经验和体会.首先,老生不管是在全国哪个院团中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行当,而且一个好的老生演员,不管是哪个流派,高亢不是关键,我认为通透是最重要的.常有 老先生讲要讲究不要将就 即在于此.在身段训练中最基本的是台步和圆场,厚底㊁福字履㊁草鞋等等,什么角色什么脚步,最忌千人一面.还有诸多老生演员因口戴髯口,便不注意演唱和念白的口型,这实则是错误的,在演唱中演员的口型是和表演的角色人物心理是相同的,不能为了卖弄嗓音而丢失了人物.还有就是要加强训练眉宇,老生的眉宇是很关键的,但要区分人物.要成为一人千面,切莫变成千人一面.不能都是«太真外传»的李隆基㊁«杨家将»的杨继业,要丰富人物性格.所以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好演员,一个合格的老生演员真的很不容易,要在各个方面下功夫,全面提升文化底蕴及艺术修养.参考文献:[1]赵景勃.戏曲角色创造教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09).[2]何佩森.何佩森谈艺录[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5).[3]田志平.表演为中心:戏曲创作规律探析[J].艺术评论,2013,(06).[4]孙毓敏.孙毓敏艺术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08).[5]高晶,张海涛.中外戏剧作品赏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09).[6]汤草元,陶雄.中国戏曲曲艺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05).T a l k i n g A b o u t t h eA r t i s t i c S t y l e s a n dF e a t u r e s o fG e n r e s o fL a o s h e n g i nP e k i n g O p e r aJ I A N GT a o(T i a n j i nA r tV o c a t i o n a lC o l l e g e,T i a n j i n300181)A b s t r a c t:I t t a l k s a b o u t t h e i n h e r i t e d a r t i s t i c s t y l e s a n d f e a t u r e s o f v a r i o u s g e n r e s i nP e k i n g O p e r af r o mt h e"O r ig i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Sh e n g(M a l eR o l e)g e n r ei nP e k i n g O p e r a"t i l l t h e r i s i n g o f v a r i o u sg e n r e s.I tm a d e o v e r a l l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e r e o fw i t h r e s p e c t t o t u n e,f i g u r e a n d t e c h n i q u e.T h e n,i tm a d e d e e pp r o f e s s i o n a la n a l y s i sa n di l l u s t r a t i o n so nt h ef e a t u r e so fv a r i o u s g e n r e s,t h r o u g hc o m p a r i s o no f c h a r a c t e r r o l e i n s p e c i f i c p l a y s.F i n a l l y,i t s h a r e d c o n c l u d e d e x p e r i e n c e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i t s o w n p e r f o r m i n g p r a c t i c e o n s t a g e a n dw h a t h a v e b e e n s e e na n dh e a r db y i t s e l f.K e y w o r d s:P e k i n g O p e r a;L a o s h e n g(o l dm a l e r o l e);G e n r e。
新老年人判断标准
把60岁作为我国老年人的划分界限。
现阶段我国老年人的划分标准按照时序年龄为:45-59岁为老年前期,即中老年人;60-89岁为老年期,为老年人;90-99岁为长寿期,100岁及以上为寿星,即长寿老人。
而世界卫生组织(WHO)现代人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将人的年龄界限做出新的划分: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60-74岁为年轻老人,75-89岁为老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年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第四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保障老年人权益的各项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第五条国家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对老年人的保障水平。
国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倡导全社会优待老年人。
老生行年龄段之划分
发表时间:2012-06-27T17:02:34.730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5月(上)供稿作者:张建文[导读] 生旦净丑之生行包括小生与老生。
舞台上凡挂黑三支、仓三支、白三支的人物统称为老生。
张建文栾川县曲剧团河南栾川 471500
中图分类号:J902
生旦净丑之生行包括小生与老生。
舞台上凡挂黑三支、仓三支、白三支的人物统称为老生。
根据我四十年的舞台经验,感觉应该来这样划分他们的年龄段:三十五岁至五十岁挂黑三、五十岁至六十岁挂仓三、六十岁以后挂白三,那么三十岁至三十五岁呢?这就需要根据人物性格来处理,需要小生扮就小生扮,需要他长出几根胡须来,就给他挂上黑三。
有同行称这种情况叫须生。
就是刚长出胡须的小生。
这个说法也站得住脚,但挂上了黑三就应该属于老生行。
须即胡须也,但黑三支不同于仓三支与白三支,却有长短疏密之分。
较短且疏的黑三,用于年纪较轻性格、性格文雅的一些人物,如《铡美案》中的陈世美。
《卷席筒》中的曹保山等。
又长又密的黑三支用于年纪较长、性格刚毅的老生。
如:三国戏中的关公,《刘公案》中的刘墉等。
介于长短二者之间的黑三用途最广,这不必多说了。
挂什么颜色的胡子不能教条主义,需根据人物需要而定。
如五十岁和五十一岁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死搬硬套可就成了咱行话中所说的‘棒槌’了。
伍子胥一夜时间白了须,一甩头的功夫,从黑三就变成了白三,这就是人物的需要,与年龄无关。
周瑜巴丘身死,年龄已经三十六岁,如果给他挂上黑三,会是什么效果呢?我估计小乔该变哭为笑了。
剧种不同人物处理也有不同,如京剧《夜奔》中的林冲,是武生扮,显得英武。
一九七七年老戏刚开放,安阳市豫剧团的《野猪林》中的林冲是老生扮相,林冲已成家立业,且受奸臣陷害,一路上饱经苦难,受尽折磨,面容憔悴,用老生扮也很符合人物性格。
我演《大保国》中的杨侍郎,前用仓三支,后用白三支,也有为国操劳,一夜白须之效果。
古装戏中的唐王、宋王等,剧本没有年龄要求的戏,大多挂黑三支。
皇上正值中年,如日中天,既有精力且又老练。
符合一国之君的身份,扮相也漂亮。
用白满代替白三支的人物多是捆头老生,即过去所说的末行,现在已经没有这个末行了,统归于老生行。
捆头老生即衰派老生,多是社会底层人物。
如《跑汴城》中的窦九成,进京路上要做舞蹈动作,用白满更好。
也有朝中老臣,德高望重,带摆满更显得有份量。
蒲剧《打金枝》中的郭子仪,不勾脸用老生扮带白满,人物性格刻画的更细致。
表演用生净两门抱,效果很好。
《狸猫换太子》中的陈琳是个特例,既没有挂胡子,又到了一定的年龄,所以称为老小生。
小生是说他没有挂胡子,老生是说他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实际上就是老生,只是因为太监不会长胡子。
京剧就是由上海名家陈小云扮演,他是主攻的老生演员。
京剧有“无戏无老生,无老生无戏”之说,可见老生行之重要。
老生行领携主演由来已久,旦角领携形成于民国初年。
净行领携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的事,丑角次之。
河南曲剧原是《三小戏》,老生行原称“老头”,后发展中借用其他剧种的叫法,通用“生、旦、净、丑”名之。
老生所用的鬓发,地方戏和京剧也有差别,京剧用仓三、白三根据人物性格需要,可带可不带鬓发,但地方戏如河南曲剧仓三支、白三支必带鬓发。
我见京剧可带可不带,一次在演刘统勋时没带鬓发,结果观众不买账,写纸条送上舞台,他觉得带上鬓发才适合人物年龄,观众是上帝,你就得听。
演老生的演员也有几个年龄段问题,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演员演老生扮相都十分漂亮,但内在总显不足,没份量。
四五十岁的演员演老生就显得沉稳有气质。
没办法,这个年龄段正是演员的黄金年龄段,现代戏更明显。
生行难于旦净丑行。
旦行美丽,净行有气势,丑行可逗观众一乐,老生呢?不但要有好的唱功还得有好的做功,不然观众就不买帐,女老包多,女老生少,为什么呀?一个字:难。
越难越要挑战自我,知难而上才能唱好老生戏。
关公戏多由武老生应工,但也有红净应工,属于生净两门抱,根据团里演员情况而定。
包公也不全是净行应工,也有老生应工唱老包。
栾川县曲剧团李克勤就是老生唱老包,京剧名家李桂春也是老生应工,上海人却称他是活包公,周信芳也是老生唱老包。
老生唱包公人物刻画更精致,效果非常好。
以上所言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同仁多多批评,建文虚心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