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因监测工作要求及死亡证明书的正确填写 (1)
- 格式:pptx
- 大小:6.17 MB
- 文档页数:27
死亡证明书的填写 (1)死亡证明书的填写 (1)简介死亡证明书是用于确认人员死亡并确定死亡原因的重要文件,是公安机关、医院及其他相关单位必须办理的手续之一。
本文将介绍死亡证明书的填写注意事项及步骤。
死亡证明书的填写注意事项在填写死亡证明书时,要注意以下事项:1. 准确无误填写死亡证明书应当准确无误,尽量避免出现任何错误或疏漏。
信息的准确性是保证证明书有效性的关键。
2. 笔迹清晰填写时应使用清晰、工整的字迹,以确保证明书的可读性和正式性。
如果字迹模糊或不清楚,可能导致证明书被视为无效。
3. 信息完整填写死亡证明书时,要确保所有相关信息都填写完整。
包括但不限于死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死亡日期、死亡地点等。
4. 正规医院或公安机关盖章在填写完死亡证明书后,需要提交给正规医院或公安机关进行核实,并盖章确认。
只有正规医院或公安机关盖章认证后的死亡证明书才具有法律效力。
死亡证明书的填写步骤以下是填写死亡证明书的一般步骤:步骤1: 并打印死亡证明书表格可以从相关单位或官方网站死亡证明书表格,然后打印出来以备填写使用。
步骤2: 填写基本信息根据证明书表格的提示,填写死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
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步骤3: 填写死亡信息填写死者的死亡信息,包括死亡日期、死亡地点、死因等。
对于死亡原因,如果不确定可以先填写“待确诊”,待相关鉴定结果出来后再进行更新。
步骤4: 填写证明人信息填写证明人的姓名、、等信息。
证明人可以是家属、邻居、医生等。
步骤5: 盖章认证将填写完毕的死亡证明书提交给正规医院或公安机关,经过核实后由相关单位进行盖章认证。
只有盖章认证后的死亡证明书才具备法律效力。
结论准确填写死亡证明书是确认人员死亡并确定死亡原因的重要步骤。
在填写过程中,要注意信息的准确性、字迹的清晰性以及完整性。
最后,经过正规医院或公安机关的核实和盖章认证,确保死亡证明书的法律效力。
以上是死亡证明书填写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
死亡证明书的填写
死亡证明书的填写
1. 介绍
2. 填写要求
2.1 基本信息
在填写死亡证明书时,需要提供以下基本信息:
死者的姓名、性别、年龄、;
死者的死亡时间、地点、原因;
死者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职业等。
2.2 医生的证明
死亡证明书需要由一位经过合法培训的医生签发。
医生需要提供以下证明:
医生的姓名、职称、工作单位;
医生对死者死亡原因的判断;
医生对死者身份的确认。
2.3 亲属的签字
死亡证明书还需要被死者的亲属签字确认。
亲属需要提供以下信息:
亲属的姓名、关系、;
亲属对死者死亡的确认;
亲属对死者遗体处理方式的选择。
3. 注意事项
3.1 权威性
填写死亡证明书需要确保信息准确、完整,以确保证书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填写时应尽量避免出现错误和遗漏。
3.2 法律规定
填写死亡证明书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
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和程序,需要根据当地的法律进行填写。
3.3 敏感信息保护
在填写死亡证明书时,需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
不应将证明书上的信息泄露给无关人员。
3.4 签字授权
亲属签字是填写死亡证明书的重要环节。
亲属在签字前应确认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并理解签字的含义。
4.。
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死因监测发给各医疗机构的包括死亡证明书和死亡登记死亡证明由临床医⽣填写,防疫组进⾏死亡登记并⽹络报卡及ICD10编码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基本填写要求1、按照全国统⼀的死亡证明书的基本格式及填写要求,逐项认真填写,不能漏项或错项。
2、应⽤⿊⾊或蓝⿊⾊钢笔书写,字迹清楚,不得⽤红笔或铅笔书写。
3、⼀、三联和⼆、四联之间⽤蓝⾊复写纸覆盖填写,也可分别填写。
4、死亡证明书正⾯内容不得随意涂改,必须有医⽣签名及医院公章。
⼆、⼀般项⽬的填写1、编号:由疾控中⼼统⼀编号。
2、死者姓名:尚未起名者可记录其母姓名,按“某某之⼦”或“某某之⼥”记录,以备调查。
3、主要职业及⼯种:按就职时间最长的职业填写,并尽可能同时填写职业和具体的⼯作。
【例】⼯⼈:药品⽣产⼯⼈、纺织⼯⼈、机械制造加⼯⼯⼈、机械设备修理⼯⼈、机电设备装配⼯⼈等。
不符要求的填写如:⼯⼈、⼲部、操作⼯或退休。
4、⾝份证编号:填写15位或18位⾝份证号码,注意与出⽣⽇期保持⼀致。
5、⽣前⼯作单位:指就业所在或死前最后所在的、⼯作时间较长的单位。
6、实⾜年龄:按周岁计算。
当年未过⽣⽇者:死亡年份-出⽣年份-1已过⽣⽇者:死亡年份⼀出⽣年份。
未满l周岁的婴⼉,填写实⾜⽉龄;28天内的新⽣⼉,填写存活天数;未满1天的新⽣⼉,填存活⼩时。
7、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指最了解死者⽣前疾病或其它情况的直系亲属或亲友。
注意填写联系⽅式,⽅便核实死因。
8、死者⽣前疾病的最⾼诊断单位及依据:如为乡镇卫⽣院以下单位诊断或根据死后推断,需要填写调查记录。
9、医师签名:由填写死亡证明书并承担法律责任的医师签名。
10、单位盖章:由填写医⽣所在单位加盖公章。
11、填报⽇期:指出具证明书的⽇期;-般应是死者死亡当⽇或随后⼀周内,如间隔过长应予以说明。
12、根本死亡原因与ICD编码:由专业编码⼈员填写,统计分类号系统⾃动⽣成,不⽤填写。
三、死亡原因的填写要填好死亡原因,必须了解⼏个基本概念:–死亡原因–根本死亡原因–死因链1、死亡原因所有导致或促进死亡的疾病、病态情况或损伤以及造成任何这类损伤的事故或暴⼒的情况。
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制度一、报告内容1、《死亡医学证明书》(死亡医学证明见附表1)填写项目包括:1)、一般项目:姓名、性别、民族、主要职业及工种、身份证号、户口地址、现住址、生前工作单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实足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死亡地点、疾病最高诊断单位及诊断依据、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及住址或工作单位、联系电话。
2)、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按照其导致死亡的顺序(直接死因、间接死因)分别填写在第Ⅰ部分,其他重要医学情况填写在第Ⅱ部分。
3)、其他项目:住院号、医师签名、单位盖章、填报日期。
2、填报要求《死亡医学证明书》共分四联:第一联由出证单位保存,可用于网络报告。
第二联由乡镇卫生院或中心保存,使用第二联进行网络代报。
第三、四联由死者家属交给户籍管理部门,其中第三联为户籍管理部门注销户口凭据,由户籍管理部门保存。
第四联由户籍管理部门加盖印鉴,交死者家属作为殡葬火化凭据,由殡葬管理部门保存。
《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要求使用蓝色或黑色签字笔,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单位盖章。
对有疑问的卡片应及时通知报卡人核实。
二、信息管理1、每年对辖区内的医疗机构的死因报告专管员、临床医生有针对性的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并做好学习记录。
2、不得将网络直报的用户名、密码、地区编码上墙或放到明显位置。
严禁操作人员泄露自己的密码,发现密码泄露,随时修改密码。
3、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入其他子系统或进入其他单位的用户、网络直报上出现问题。
随时向系统管理员报告,不私自找电脑高手处理。
4、网络人员不得随意变动,如因工作原因需要变动,须有单位提出申请。
三、资料保存与管理1、报告单位应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由录入单位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3年。
2、报告单位应定期下载个案数据和储存本单位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数据的长期备份。
3、死亡统计资料或分析信息的管理和使用相关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不得擅自公布。
一、目的与依据为规范人死因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地掌握死因信息,提高死因监测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死因监测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死因监测工作的实施,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 死因监测办公室:负责死因监测工作的具体实施,包括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上报等工作。
3. 医疗机构:负责死因监测数据的收集、报告、核实等工作。
4.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死因监测数据的审核、分析、上报等工作。
三、监测范围与内容1. 监测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卫生服务机构。
2. 监测内容:死因监测包括以下内容:(1)死亡证明的填写与上报:医疗机构在患者死亡后,应及时填写死亡证明,并由负责医生签字、盖章。
(2)死因调查:医疗机构对死亡患者进行死因调查,填写死因调查表,包括死亡原因、死亡时间、死因诊断等信息。
(3)死因编码:医疗机构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对死亡原因进行编码。
(4)死因报告:医疗机构将死亡证明、死因调查表、死因编码等信息上报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四、监测流程1. 医疗机构在患者死亡后,及时填写死亡证明,并由负责医生签字、盖章。
2. 医疗机构在填写死亡证明后,将死亡证明、死因调查表、死因编码等信息上报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上报的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审核、分析、上报。
4.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定期将死因监测数据上报至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五、数据质量保证1. 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规定填写死亡证明,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死因监测数据的审核、分析,确保数据质量。
3. 定期对医疗机构进行死因监测工作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六、监督与考核1.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
2. 对在死因监测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