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电力一体化解决方案
- 格式:pptx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11
智慧电力智能电网总体解决方案随着能源消费的不断增长,如何保障能源的安全供应,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可靠性和可持续性成为了迫切问题。
智慧电力智能电网的出现,有效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质量,为电网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针对智慧电力智能电网总体解决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一、智慧电力智能电网的概念及特点智慧电力智能电网是指基于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通过充分利用智能终端和网络平台等技术手段,强化对电力系统运行的监测和分析能力,提高系统安全性和经济效益,并实现对系统操作、调度和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其特点主要包括实时监测、动态自适应、高效能耗、充分利用和可靠稳定性等。
二、智慧电力智能电网的总体解决方案智慧电力智能电网的总体解决方案包括电力系统大数据采集、电网传输控制、光伏充电桩管理、设备监控管理和客户用电量管理等几个方面。
1.电力系统大数据采集电力系统大数据采集是实现智慧电力智能电网的关键步骤之一。
它主要通过对电力系统各个组件数据的采集、监测和分析,快速发现故障和异常情况,并实现对系统状态的实时监控。
其中,数据采集体系包括GPRS、NB-IOT、LTE等通信模式,数据采集设备包括电力监测终端、数据通信模块、传感器、计量表、智能终端和网关等。
2.电网传输控制电网传输控制主要是针对电力系统数据的传输控制和数据质量的保障。
通过建立完善的通信网络和数据传输协议,实现数据的快速透传和实时监控。
此外,还需要建立多层次的数据存储和备份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光伏充电桩管理光伏充电桩管理是智慧电力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光伏充电桩的管理和优化,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其功能包括桩体远程监测、智能调度、桩体诊断和桩体状态管理等。
4.设备监控管理设备监控管理主要是针对电力系统终端设备的分析和管理。
通过对各类终端设备状态的监测和分析,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成本开支。
此外,还需实现设备状态的远程监管和巡检。
电力行业网络解决方案1. 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电力行业也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网络需求和网络安全威胁。
为了提高电力行业的运营效率和保障能源供应的安全,电力行业需要采取可靠的网络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电力行业网络解决方案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案。
2. 电力行业网络需求分析电力行业的网络需求包括数据传输、远程监控、设备管理等方面。
在传输大量数据的同时,网络必须满足高可用性、低时延和高带宽需求。
同时,由于电力行业的特殊性,网络还必须具备高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防止恶意攻击和数据泄露。
在数据传输方面,电力行业需要通过网络传输各类数据,如:电力系统运行数据、供电设备状态数据、电能数据等。
这些数据对于电力运营和监控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网络必须能够满足高稳定性和高带宽需求。
在远程监控方面,电力行业需要采集和监控各种设备的状态,如:发电机组、变压器、开关设备等。
网络解决方案需要支持实时数据传输和实时监控,以便及时发现设备异常和故障,并采取相应措施。
在设备管理方面,网络解决方案需要支持设备的远程管理和配置。
电力行业的设备通常分布在广阔的范围内,远程管理和配置能够提高设备管理的效率,减少人工成本。
3. 电力行业网络解决方案3.1 网络架构设计电力行业的网络架构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网络拓扑:网络拓扑应该根据电力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可以选择星型、环形、树状或混合拓扑结构。
•网络设备选择:选择具备高可用性和高性能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和防火墙等。
并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设备品牌和型号。
•网络协议:选择适合电力行业的网络协议,如TCP/IP、Modbus、DNP3等。
同时,网络设备应支持这些协议,并能与现有的电力设备进行兼容。
•网络安全策略:制定网络安全策略,包括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网络监控和入侵检测等措施,以保护网络和数据的安全。
3.2 网络优化和性能管理为了提高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负载均衡:通过负载均衡技术,将网络流量合理分配到不同的服务器或链路上,以提高网络的吞吐量和响应速度。
电力二次系统一体化解决方案概述电力系统是现代工业和居民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为了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电力二次系统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应运而生。
本文将深入探讨电力二次系统一体化解决方案的重要性、优势以及实施步骤。
重要性电力二次系统是电力系统中的关键部分,负责对发电机的电能进行测量、监控和控制。
传统的电力二次系统往往采用多个独立的设备和软件,导致系统复杂性增加、维护困难,并且存在信息传输延迟等问题。
而采用一体化解决方案可以将各个功能模块整合到一个系统中,提供更高效、稳定和可靠的电力二次系统。
优势降低系统复杂性采用一体化解决方案可以将多个独立的设备和软件整合到一个系统中,减少了系统的复杂度。
这不仅简化了系统的架构,还降低了系统的维护成本和风险。
提高系统效率通过整合和优化各个功能模块,一体化解决方案可以提高电力二次系统的运行效率。
例如,采用高性能的测量设备和先进的数据处理算法可以提高电能测量的准确性和精度,从而提高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
增强系统稳定性一体化解决方案可以提供更可靠的系统架构和故障处理机制,提高电力二次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可以通过冗余设计和自动切换机制来实现对设备故障的快速响应,确保系统的连续供电。
支持数据集成和智能分析一体化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对电力二次系统中的大量数据进行集成和分析。
通过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和优化调度等功能,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实施步骤实施电力二次系统一体化解决方案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系统需求分析:对电力二次系统的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明确要实现的功能和性能指标。
2.设计系统架构: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合适的系统架构。
包括硬件设备的选择、功能模块的划分和系统间的数据传输方式等。
3.采购和部署:根据系统架构,采购合适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并进行系统的部署和配置。
4.集成和测试:将各个功能模块进行集成,进行系统整体的功能测试和性能验证。
电力二次系统一体化解决方案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包括了多个关键技术和组件。
首先是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通过安装传感器和智能仪表来实现对电力系统各个部分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其次是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再者是智能控制与优化技术,通过对电力系统的各个部分进行智能控制和优化,可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减少能源消耗和损耗。
最后是远程监控与管理技术,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和智能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远程实时监控和智能化管理,及时处理问题和做出调整。
通过电力二次系统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化运行,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减少系统故障和事故的发生,提升电力供应的质量和稳定性,为用户提供更加可靠的供电服务,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和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
电力二次系统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和设备,其中包括了智能化电力仪表、自动化设备、远程监控系统、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台等。
这些技术和设备的融合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全面监控和智能化管理。
首先,智能化电力仪表是电力系统一体化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智能化电力仪表可以实现电能的精准测量和监测,包括电压、电流、功率因数等参数的实时监测。
同时,智能化电力仪表还具备了数据采集、存储和传输等功能,能够实现对电力系统各个部分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其次,自动化设备在电力二次系统一体化解决方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自动化设备包括了自动开关、保护装置、调节装置等,这些设备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和调节,在电力系统出现问题时可以做出及时的处理和调整,保障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另外,远程监控系统是电力二次系统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
数字化供电所业务融合贯通建设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智能电力的兴起,数字化供电所业务融合贯通的建设已成为提高供电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数字化供电所业务融合贯通的建设方案,并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
一、背景介绍数字化供电所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电力系统的调度、运行、检测、保护等业务进行集成和管理的供电设施。
数字化供电所的建设旨在实现对供电网的全面监测、控制和管理,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自动化水平。
二、目标与需求数字化供电所业务融合贯通的建设目标是实现各个业务系统之间的无缝集成与交互,提高供电所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有以下几个需求:1. 数据共享与交互:各个业务系统之间需要能够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互,实现信息的共享和数据的一致性,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
2. 设备互联互通:通过物联网技术和传感器等设备,实现供电设备的互联互通,实施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维护,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3. 业务流程优化:对供电所内的各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提高业务办理的速度和效率,减少人工操作的错误。
三、建设方案为了实现数字化供电所业务融合贯通的目标和需求,我们提出以下建设方案:1. 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将各个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整合和管理,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互。
通过数据平台,可以实现供电所内各项业务的集成管理和信息的统一监控。
2. 构建物联网与传感器网络:通过在供电设备上安装传感器等设备,实现设备的互联互通。
将各个设备与物联网平台相连接,实现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和运行数据的采集,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3. 优化业务流程:对供电所内的各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通过引入数字化技术和自动化设备,实现业务流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减少人工操作的错误,提高业务办理的速度和效率。
4. 加强安全保障:数字化供电所的安全是建设的重要保障。
需要加强对数据平台和物联网平台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系统的稳定运行。
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之智慧电网解决方案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智慧城市的建设已成为全球各地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
而作为智慧城市的关键组成部分,智慧电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智慧电网不仅能够提高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效率,还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智慧电网解决方案。
智慧电网是一种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电网深度融合的新型电网系统。
它通过先进的传感器、通信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实现了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测、控制和优化。
与传统电网相比,智慧电网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智慧电网的解决方案中,首先要提到的是智能监测系统。
这个系统就像是电网的“眼睛”,通过在电网的各个关键节点安装传感器,可以实时收集电压、电流、功率等重要数据。
这些传感器能够将数据快速准确地传输到控制中心,让工作人员随时了解电网的运行状态。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比如电压波动过大或者线路过载,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避免停电事故的发生。
其次,高效的能源管理也是智慧电网的核心之一。
通过智能电表和数据分析技术,居民和企业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用电情况。
这不仅有助于用户合理安排用电时间和方式,降低用电成本,还能促进全社会的节能减排。
对于供电企业来说,根据用电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加精准地预测电力需求,合理调配电力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再者,智慧电网具备强大的自愈能力。
当电网出现故障时,传统的电网需要人工排查和修复,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供电。
而智慧电网能够自动检测故障,并迅速隔离故障区域,通过智能切换线路等方式,将电力供应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
这大大缩短了停电时间,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减少了因停电给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的不便和损失。
另外,智慧电网还能够实现与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整合。
随着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如何将这些不稳定的能源接入电网并实现稳定供应是一个重要课题。
智慧电网通过先进的控制技术和储能设备,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智慧电厂一体化建设方案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能源需求的增加,传统的电厂已经逐渐走向淘汰。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智慧电厂的一体化建设方案应运而生。
本文将针对智慧电厂的建设方案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为电力行业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智慧电厂的概念和优势智慧电厂是一种基于先进技术的电力生产和管理系统,它通过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手段,集成整个电厂的生产运行和管理过程。
其主要优势包括:1. 提高能源效率:智慧电厂能够通过全面监测和控制系统,实时调整电厂的运行模式,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浪费。
2. 降低环境污染:智慧电厂通过引入清洁能源和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减少燃煤电厂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清洁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3. 提升安全性:智慧电厂通过自动化监测和远程控制系统,减少人为操作失误和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提升电厂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 降低经营成本:智慧电厂将电厂的生产、运行和管理过程进行一体化集成,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智慧电厂建设的关键技术和步骤为了实现智慧电厂的建设目标,需要借助关键的技术手段和逐步的步骤。
以下是智慧电厂建设的关键技术和步骤的简要介绍:1. 物联网技术:通过物联网技术,将电厂各个环节的设备和系统进行连接和互联,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提高整个电厂的运行效率和响应速度。
2. 大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电厂的各项运行数据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和预测,为电厂的生产、运行和管理提供精确的决策依据。
3. 人工智能技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电厂的各个环节进行智能化控制和管理,提高电厂的自动化程度,降低人工干预的需求和安全风险。
4. 能源存储技术:引入新型的能源存储技术,如储能电池和能量回收装置,实现电能的高效存储和再利用,提高电厂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稳定性。
智慧电厂建设的步骤包括:确定建设目标和需求分析,制定详细的技术和管理方案,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参数配置,实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进行全面的测试和优化,最终实现智慧电厂的正式投入使用。
电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及智能化解决方案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已经成为许多行业的热门话题。
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电力行业也不例外。
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为电力行业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本文将探讨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意义以及其中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1. 数字化转型的意义数字化转型是指将传统的电力行业用数码技术进行全面改造和升级,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数字化转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提高供电质量:通过数字化转型,电力行业可以实现对供电质量的全面监控和控制。
通过实时监测设备状态、故障预测和自动化维护等手段,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供电问题,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
1.2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数字化转型可以帮助电力行业实现对能源的全面监测和管理。
通过智能化的电网调度、负荷预测和能源优化分配等技术,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1.3 优化运营管理:数字化转型可以使电力行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运营。
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对电力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管理,可以提高运营效率和响应速度,降低运营成本。
2. 智能化解决方案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智能化解决方案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智能化解决方案:2.1 智能电网技术:智能电网技术是数字化转型中的核心技术之一。
通过应用传感器、通信技术和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智能电网技术可以提高电网的可靠性、灵活性和安全性,实现高效能源传输和分配。
2.2 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分析在电力行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大量的电力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和分析,可以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优化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管理。
例如,通过对用户用电行为的分析,可以实现精细化的负荷预测和能源优化分配。
2.3 人工智能应用:人工智能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电力行业,人工智能可以应用于故障预测和设备维护等方面。
电力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目录1总体要求 (1)1.1系统框架及结构 (1)1.1.1总体架构 (1)1.1.2数据流架构 (2)1.1.3功能结构 (3)1.1.4硬件结构 (8)1.2总体技术要求 (9)1.2.1建设原则 (9)1.2.2基本要求 (10)1.2.3全景建模要求 (12)1.2.4图形绘制要求 (14)1.2.5通信要求 (15)1.2.6信息采集要求 (15)1.2.7横向互联要求 (16)1.2.8纵向互联要求 (16)1.2.9在线扩展支持 (16)1.2.10二次安防要求 (17)1.3总体技术指标 (18)1.3.1系统监控规模 (18)1.3.2系统分析计算规模 (18)1.3.3数据处理及存储规模 (19)1.3.4系统年可用率 (19)2基础资源平台(BRP) (20)2.1数据库支撑平台(DSP) (20)2.1.1时序数据库服务 (20)2.1.2关系数据库服务 (21)2.1.3实时数据库服务 (23)2.2软件支撑平台(SSP) (25)2.2.1平台服务类 (25)2.2.2运行服务总线类 (62)2.2.3资源管控类 (75)2.2.4安全管控类 (82)2.2.5基础软件类 (88)2.3硬件支撑平台(HSP) (89)2.4数据中心 (89)2.4.1数据采集与交换类 (89)2.4.2全景数据建模类 (119)2.4.3数据集成与服务类 (127)3电网运行控制系统(OCS)【主网部分】 (162)3.1监视中心 (162)3.1.1稳态监视类 (162)3.1.2暂态监视类 (186)3.1.3环境监视类 (200)3.1.4在线预警类 (222)3.1.5节能环保监视类 (230)3.1.6设备监视类 (241)3.1.7在线计算类 (263)3.1.8智能告警类 (310)3.2控制中心 (312)3.2.1手动操作类 (312)3.2.2自动控制类 (325)4电网运行管理系统(OMS)【主网部分】 (351)4.1并网管理类 (351)4.1.1中长期运行方式 (351)4.1.2调度前期管理 (352)4.1.3并网审核管理 (354)4.1.4退役管理 (360)4.2运行风险管理类 (362)4.2.1电力安全事故(事件)应急管理 (362)4.2.2运行风险管控 (363)4.3运行计划管理类 (366)4.3.1负荷预测管理 (366)4.3.2有序用电 (368)4.3.3断面限额安排 (370)4.3.4电压无功计划编制 (372)4.3.5发受电计划编制 (374)4.3.6综合停电 (393)4.3.7水库调度计划编制 (402)4.3.8运行方式管理 (403)4.4运行控制管理类 (405)4.4.1智能操作票 (405)4.4.2调度运行日志 (409)4.4.3水调运行日志 (411)4.4.4监控运行日志 (413)4.4.5电网运行值班管理 (415)4.4.6运行资质管理 (417)4.4.7调度操作指挥 (419)4.4.8应急预案及事故决策支持 (432)4.4.9保电运行管理 (434)4.4.10事故报告管理 (436)4.5运行评价与改进管理类 (437)4.5.1发电运行评价 (437)4.5.2电网运行评价 (447)4.5.3调度工作评价 (450)4.5.4专业运行报表 (456)4.5.5每日运行汇报 (465)4.5.6信息披露与Web发布 (467)4.6二次系统管理类 (471)4.6.1新设备入网管理 (471)4.6.2定值审核与执行 (472)4.6.3自动化运维管理 (475)4.6.4通信运行管理 (480)4.6.5设备缺陷管理 (488)4.6.6定检计划管理 (490)4.6.7资源申请及服务管理 (491)4.6.8二次设备投退管理 (494)4.6.9保护动作信息管理 (495)4.6.10反措管理 (496)4.7计算分析服务类 (497)4.7.1保护定值整定计算 (497)4.7.2安稳策略计算 (502)4.7.3短路电流计算 (505)4.7.4最优潮流计算 (508)4.7.5潮流计算 (511)4.7.6灵敏度分析 (514)4.7.7负荷预测 (517)4.7.8负荷特性分析 (524)4.7.9电压无功优化分析 (526)4.7.10负荷转供分析 (528)4.7.11安全校核分析 (529)4.7.12经济运行分析与优化 (539)4.7.13电能质量分析与优化 (544)4.7.14节能环保分析与优化 (551)4.8基础信息服务类 (555)4.8.1输变配电设备参数 (555)4.8.2二次设备版本及配置 (557)4.8.3运行图档资料 (558)4.8.4用电用户信息 (560)4.8.5运行人员信息 (561)4.8.6发电资源信息库 (562)4.8.7交易计划信息 (564)4.8.8运行缺陷信息 (565)4.8.9电网地理信息 (566)4.8.10气象环境信息 (567)5电力系统运行驾驶舱(POC)【主网部分】 (570)5.1智能引擎 (570)5.1.1运行KPI引擎 (570)5.1.2KPI应用场景引擎 (573)5.1.3决策分析引擎 (577)5.1.4运行操控引擎 (578)5.1.5界面集成与定制 (580)5.1.6移动终端服务 (581)5.1.7Web展示服务 (582)5.2人机交互环境 (583)5.2.1预驾驶 (583)5.2.2实时驾驶 (584)5.2.3驾驶回放 (586)6镜像测试培训系统(MTT)【主网部分】 (589)6.1系统镜像与同步 (589)6.1.1系统功能镜像 (589)6.1.2数据同步 (589)6.2系统测试仿真 (591)6.2.1系统功能测试仿真 (591)6.3专业培训 (593)6.3.1调度员培训 (593)6.3.2自动化培训 (611)6.3.3运行策划培训 (613)7电网运行控制系统(OCS)【配网部分】 (614)7.1监视中心 (614)7.1.1稳态监视类 (614)7.1.2暂态监视类 (623)7.1.3智能告警类 (629)7.1.4环境监视类 (631)7.1.5节能环保监视类 (643)7.1.6在线预警类 (645)7.1.7设备监视类 (652)7.1.8在线计算类 (676)7.2控制中心 (715)7.2.1手动操作类 (715)7.2.2自动控制类 (726)8电网运行管理系统(OMS)【配网部分】 (728)8.1并网管理类 (728)8.1.1中长期运行方式 (728)8.1.2调度前期管理 (729)8.1.4退役管理 (735)8.2运行风险管理类 (737)8.2.1电力安全事故(事件)应急管理 (737)8.2.2运行风险管控 (738)8.3运行计划管理类 (740)8.3.1负荷预测管理 (740)8.3.2有序用电 (741)8.3.3电压无功计划编制 (744)8.3.4综合停电 (745)8.3.5运行方式管理 (753)8.4运行控制管理类 (755)8.4.1智能操作票 (755)8.4.2调度运行日志 (759)8.4.3监控运行日志 (760)8.4.4电网运行值班管理 (763)8.4.5运行资质管理 (766)8.4.6调度操作指挥 (768)8.4.7应急预案及事故决策支持 (778)8.4.8保电运行管理 (780)8.4.9事故报告管理 (781)8.5运行评价与改进管理类 (783)8.5.1发电运行评价 (783)8.5.2电网运行评价 (793)8.5.3调度工作评价 (795)8.5.4专业运行报表 (801)8.5.5每日运行汇报 (810)8.5.6信息披露与Web发布 (812)8.6二次系统管理类 (815)8.6.1新设备入网管理 (815)8.6.2定值审核与执行 (818)8.6.3自动化运维管理 (819)8.6.4通信运行管理 (824)8.6.6定检计划管理 (834)8.6.7资源申请及服务管理 (835)8.6.8二次设备投退管理 (837)8.6.9保护动作信息管理 (838)8.6.10反措管理 (840)8.7计算分析服务类 (841)8.7.1保护定值整定计算 (841)8.7.2短路电流计算 (845)8.7.3潮流计算 (849)8.7.4负荷预测 (852)8.7.5负荷特性分析 (858)8.7.6负荷转供分析 (860)8.7.7经济运行分析与优化 (861)8.7.8电能质量分析与优化 (866)8.7.9节能环保分析与优化 (873)8.8基础信息服务类 (877)8.8.1输变电设备参数 (877)8.8.2二次设备版本及配置 (879)8.8.3运行图档资料 (880)8.8.4用电用户信息 (882)8.8.5运行人员信息 (884)8.8.6交易计划信息 (885)8.8.7运行缺陷信息 (886)8.8.8电网地理信息 (887)8.8.9气象环境信息 (888)9电力系统运行驾驶舱(POC)【配网部分】 (891)9.1智能引擎 (891)9.1.1运行KPI引擎 (891)9.1.2KPI应用场景引擎 (891)9.1.3决策分析引擎 (891)9.1.4运行操控引擎 (891)9.1.5界面集成与定制 (891)9.1.6移动终端服务 (891)9.1.7Web展示服务 (891)9.2人机交互环境 (891)9.2.1预驾驶 (891)9.2.2实时驾驶 (892)9.2.3驾驶回放 (892)10镜像测试培训系统(MTT)【配网部分】 (893)10.1专业培训 (893)10.1.1调度员培训 (893)11与现有系统接口要求 (894)11.1横向系统接口要求 (894)11.1.1资产管理系统 (894)11.1.2营销管理系统 (894)11.1.3电能计量系统 (894)11.1.4一次设备在线监测系统 (894)11.1.5线路在线监测系统 (894)11.1.6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 (895)11.1.7 (895)11.1.8备调系统 (895)11.2纵向系统接口要求 (895)11.2.1上级OS2/调度自动化系统 (895)11.2.2厂站自动化系统 (896)11.2.3 (896)12系统配置和部署要求 (897)12.1硬件配置 (897)12.1.1基本要求 (897)12.1.2服务器配置要求 (898)12.1.3工作站配置要求 (899)12.1.4存储设备配置要求 (901)12.1.5网络设施配置要求 (901)12.1.6安全防护设备配置要求 (903)12.1.7其它设备配置要求 (913)12.2软件配置 (916)12.2.1基本要求 (916)12.2.2操作系统配置要求 (916)12.2.3关系数据库配置要求 (916)12.2.4时序数据库配置要求 (917)12.2.5服务总线配置要求 (917)12.2.6应用软件配置要求 (917)12.2.7开发工具配置要求 (917)12.3配置清单(参考) (917)12.3.1主站硬件配置清单 (917)12.3.2主站软件配置清单 (921)12.3.3县级主站(分布式采集及监控模式)硬件配置清单 (921)12.3.4县级主站(分布式采集及监控模式)软件配置清单 (923)12.3.5县级主站(远程工作站模式)硬件配置清单 (924)12.3.6县级主站(远程工作站模式)软件配置清单 (925)13附录 (926)13.1系统配置图(参考) (926)13.2术语及缩略语 (928)13.3使用说明 (932)13.3.1总体说明 (932)13.3.2功能模块选配说明 (932)13.3.3功能创新说明 (933)13.3.4与现有系统的关系 (933)13.3.5附表1xxx电力OS2地级主站模块列表及选配情况 (935)13.3.6附表2功能创新调整记录表 (947)电力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3.0引言xxx电力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Operation Smart System,简称:OS2)是一个完整、开放、标准的技术支撑体系,其功能范围涵盖电网运行监测、计量、调节、控制、保护、分析和管理等,通过建设统一大平台,对现有孤立分散的各类二次系统进行规范、整合和集成,实现全公司范围内二次系统的资源优化配置、信息全面共享、业务流程无缝衔接,推动二次一体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