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的苦难意识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摘要:余华,毋庸置疑,是当代先锋派作家中成就最突出的一位。
对苦难的关注与描写贯穿于余华的创作中。
他在创作的初期,从人的精神生活对苦难展开形而上的探索,终极意义的拷问,后期逐渐转变创作风格,开始对人的生存困境进展现实的关注,将人类的苦难置身于现实的生活环境中,赋予人在苦难的困境中以温情的关注。
关键词:暴力死亡苦难温情先锋小说自产生之日起,就以其极强的先锋性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他们把自己的艺术激情抛洒在小说的形式实验上,在叙事和语言的‘狂欢’中耗尽了自己的艺术才情。
〞[1、卫东先锋小说价值取向的批判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而余华无疑是这个群体当中最能凸现先锋性的一位作家。
他以其独特的暴力表示、死亡表示、述苦难叙,以与对人性方面的深刻挖掘,关注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余华对暴力的表示,主要集中在其前期的作品中,通过其弥漫在文字中的暴力、杀戮、血腥、欺诈、阴谋,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的丑恶和黑暗。
在那种超乎平静的暴力表示中,表示者表示了令人惊心动魄的暴力行为。
这种暴力行为,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阴影,弥漫着鬼气,“使人感到大地上的一切存在物对人来说都是可疑的,都充满了危险和阴谋。
人只有活在地平线之下,就像《一个地主的死》中那个老人躲在茅坑里,才有些许安全。
〞[2郜元宝《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文学评论》第4期]人物被置身于一个虚幻的现实中,世界有天无日,充满了黑暗。
在暴力表示中,死亡是一个永久的话题。
于是在暴力表示方面倾尽自己热情的同时,余华在死亡表示方面也不遗余力。
死亡是余华小说中不断重复的一个存在主义的主题。
死亡从普通意义上讲有两类:正常死亡〔自然生命的正常终结〕和非正常死亡〔自然生命的非正常终结〕。
把非正常死亡作为考察对象来看,有两种情况:他杀〔生命被终止是源于外界力量〕和自杀〔生命被终止是源于自身在的力量〕。
余华小说中的死亡表示更多的是关注非正常死亡中的他杀现象〔有时也包括病亡和失踪等〕。
从《第七天》看余华小说的苦难意识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言.. (3)一、绪论 (3)(一)《第七天》内容简介 (3)(二)作品研究综述 (4)(三)研究意义与方法 (5)二、《第七天》中的苦难意识 (5)(一)苦难产生的渊源 (5)1. 苦难是人生的宿命 (6)2. 苦难源于人类自身的欲望 (7)3. 苦难普存于人世之间 (7)(二)苦难中的温情 (8)1. 亲情之爱 (8)2. 情人之爱 (9)3. 亡者世界的“和谐”之爱 (10)三、《第七天》苦难意识背后的深度思考 (10)(一)对新秩序的强烈渴望 (10)(二)苦难背后的温暖心灵 (11)结语 (12)致谢 (13)参考文献 (13)摘要当代作家余华不同于其他“先锋”派作家,对苦难的深度挖掘一直是他小说创作的主题之一,而在他的长篇小说《第七天》中,余华同样对苦难这一意识进行了入木三分地描述和刻画。
与以往小说创作不同的是,在《第七天》中余华同时建构了两个平行发展的世界,即“现实世界”和“亡灵世界”,而余华表现苦难方式的变化也从另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其文学思想不断成熟的发展过程。
基于此,本文以余华长篇小说《第七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余华的《第七天》进行详细介绍与分析,重点突出《第七天》的内容简介和叙事成就,并提出我们必须着重解读从《第七天》中表现出的余华小说的苦难意识及其各类相关的问题和对策,从对比中反思如何更好地为余华小说中苦难意识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和理论参考以及如何更好地推动余华小说健康稳步的发展。
关键词余华小说;第七天;苦难意识引言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从其早期的“先锋小说”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和《现实一种》等小说到后期的《在细雨中呼喊》和《兄弟》等作品,余华都坚持在自己大部分作品中向读者阐释自己的苦难主题,即使在其最新长篇小说《第七天》中,余华同样对苦难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叙述。
余华《活着》中的苦难意识与人性探究《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其深沉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在漫长岁月中所经历的苦难,以及在苦难面前所展现出的人性的复杂与坚韧。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原本是一个富家子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他的放纵和挥霍最终导致了家庭的衰败。
他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少爷变成了一个贫苦的农民,这一巨大的身份转变成为了他苦难人生的开端。
在之后的岁月里,福贵经历了战争的硝烟、饥荒的折磨、亲人的相继离世。
但他依然坚强地活着,仿佛生命本身就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驱使着他在无尽的苦难中继续前行。
在福贵的一生中,苦难如影随形。
战争让他流离失所,险些丧命;饥荒使他饱受饥饿之苦,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
而亲人的离去,更是一次次地刺痛他的心灵。
他先后失去了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每一次的失去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然而,福贵并没有被苦难击倒,他在每一次的挫折中都选择了继续活下去。
这种对生命的执着和坚守,让人不禁思考: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为了享受幸福和快乐,还是为了承受苦难和痛苦?余华通过福贵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苦难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都在承受着不同程度的苦难。
苦难似乎成为了生活的常态,而人们在苦难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
但正是这种无力感,更加凸显了生命的顽强和不屈。
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面对苦难的勇气和对生活的希望。
在探讨苦难的同时,《活着》也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性。
福贵在经历了家庭的衰败和生活的磨难后,性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从一个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变成了一个勤劳、善良、懂得珍惜的人。
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漫长的苦难岁月中逐渐形成的。
在面对苦难时,福贵展现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坚韧。
他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重负,从未抱怨过命运的不公。
同时,他也关心着身边的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
然而,人性并非只有美好的一面。
在小说中,我们也能看到人性的丑恶和自私。
活着:生命的无尽苦难与坚韧简介《活着》是余华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揭示了人类生存与挣扎的真实面貌。
小说中刻画了一个普通农民福贵的一生,他在历经家庭破碎、战争和饥荒等种种苦难的同时,展现出惊人的坚韧和对生命的珍视。
内容1. 家庭幸福破灭福贵是一个普通村民,他娶了富裕家庭的丽英,并通过努力工作获得许多田产。
然而,在一场事故中,丽英不幸去世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使福贵意识到生命是多么脆弱而不可预测。
2. 战乱带来的困境故事背景设置在中国解放后不久,大规模土地改革以及国内政治运动给农民们带来巨大的影响。
福贵家里被抢劫并没收了所有土地,并被迫流亡外地。
这段时期福贵经历了生活的无尽困境,他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去维持生存。
3. 生命的坚韧与自救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福贵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他在饥荒年代仍然不屈不挠地寻找食物,并努力保护自己和女儿免受战争和疾病的侵害。
这种对生命的坚韧和执着表明了人类在面对苦难时所展现出来的惊人力量。
4. 生活中的人性破败小说中还揭示了人性中腐败、虚伪、自私等丑恶面貌。
福贵目睹了许多残忍和不公正的行为,包括贪婪、欺骗和背叛。
这些情节深入揭示了人性中暗藏的弱点和黑暗一面。
5. 道德反思与积极意义作为读者,我们可以从《活着》中获得一些重要的道德反思。
小说提醒我们珍惜生命,同时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人性本身以及社会对个体的影响。
通过揭示生命中苦难与坚韧的真实面貌,我们可以更加珍视生活,并反思人类社会中需要改变和提高的方面。
结论《活着》是一部充满力量和深度的小说,通过描绘一个普通农民福贵的一生,展现了人类生存与挣扎的真实面貌。
无论在多么困难的环境下,福贵都坚韧不拔地执着于生活。
这部作品引发了读者对人性、道德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
/文化视点/余华小说的苦难意识表述——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文/ 郭景红余华,是先锋小说的著名的代表人物。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完成小学和中学的学业并从事了五年的牙医工作,这样的经历可以说为余华日后在他的文学创作方面提供了创作源泉。
余华所创作的作品数量较少,但质量却是被国内外的学者所认可的。
其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并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出版。
他前期的小说带有较轻的实验性,多注重于描写血腥、暴力、人性丑恶的一面。
但后期有所转变,小说都在体现先锋派中的现实主义。
本文所要比较的《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正是余华创作转型不可或缺的代表作。
写作的中心都是“苦难”,都是在描写一个人在其人生中所经历的种种苦难。
但是这两部作品中的苦难又有着不同之处,《活着》主要描写了以死亡为中心的苦难。
《许三观卖血记》主要描写了以卖血为中心的苦难。
《活着》中的福贵因为好赌而破产,将父亲气死。
他被捉去当兵后,他的母亲去世了。
回家后,有庆被抽光了血,死了。
凤霞生孩子难产而死。
在病痛折磨以及孩子的死亡打击中,家珍也死了。
福贵的女婿二喜也在工作的时候被水泥板压倒死了。
留下来的苦根长到七岁也因为吃太多的豆子,撑死了。
福贵从上一辈到下一辈的亲人都被他亲手埋葬,这是他最深的苦难和最大的折磨。
而《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卖了十二次的血。
在第四次为了让全家人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吃上一顿好的饭菜,他去卖血了。
第五次是为了给一乐补身子。
第六次是为了给二乐的生产队队长送礼。
第七次到第十一次的卖血都是为了给一乐治病,到林浦、百里、长宁等多个地方卖血。
而最后一次是许三观老了,想去医院卖血,却没有人要。
可见在许三观面对种种的苦难时候,他是用一次次的卖血来渡过的。
而整本书就是用这十二次的卖血来展示出许三观的苦难意识。
本文将从福贵和许三观、家珍和许玉兰这两组人物来比较《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的苦难意识。
苦难之同余华是先锋主义的代表作家,但是在1989年的时候,中国的先锋主义作家都面临着一个写作的困境,而《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正是余华处于这个困境中所创作的,他在先锋主义中加入了新的元素。
论余华作品中的苦难现象摘要余华的作品里面充满苦难现象,表现出作者对于人生苦难的深刻认识和独特见解。
本文通过分析余华在不同阶段创作的几部小说,体会余华笔下苦难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小说人物在应对苦难时采取的不同方式。
以80年代的《现实一种》和90年代的《活着》以及《许三观卖血记》为代表。
可以发现,余华80年代的作品里面,苦难常常以暴力、血腥等形式出现。
到了90年代,苦难叙述呈现出温情的色彩。
通过分析三部作品,探索余华不断书写苦难的原因和苦难意识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苦难主题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现实一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苦难现象Suffering in Yu Hua's NovelsAbstractYu Hua's novels are full of misery. The author deeply understands the hardships of our life.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Yu Hua's novels, we can understand different forms of suffering and different ways to deal with misery in Yu Hua’s novels.I will take a novel <A kind of reality> as an example in 80s, <Alive> and <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 as examples in 90s. The works of the 80s are often violent and bloody. In 90s, the narrative of suffering presents warmth. From these works, we can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e change of Yu Hua's suffering consciousness and experience the author's deep thoughts on suffering.Key Words: <A kind of reality> <Alive> <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 Suffering目录摘要----------------------------------------------------------------------------------------------I Abstract----------------------------------------------------------------------------------------Ⅱ目录---------------------------------------------------------------------------------------------Ⅲ一、《现实一种》-----------------------------------------------------------------------------1 (二)苦难的表现---------------------------------------------------------------------------1 (三)苦难暴力化的原因------------------------------------------------------------------2 (四)《现实一种》的意义-----------------------------------------------------------------3 二、《活着》-----------------------------------------------------------------------------------4 (一)苦难的表现----------------------------------------------------------------------------4 (二)苦难温情性的原因-------------------------------------------------------------------6 (三)《活着》的意义------------------------------------------------------------------------6 三、《许三观卖血记》---------------------------------------------- 7 (一)苦难的表现----------------------------------------------------------------------------7 (二)苦难悲悯性的原因-------------------------------------------------------------------8 (三)《许三观卖血记》的意义------------------------------------------------------------9 参考文献----------------------------------------------------------------------------------------11关于苦难现象的叙述一直存在余华的作品当中。
浅谈余华小说中的苦难意识———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中反复渲染的主题。
尽管余华自己说,作为作家本人,变化是基于他本人对自己比较熟练的写作方式的一种不满或慢慢产生疲惫感。
○1作为作家本人,主观上总是想往前走,总是想变化。
○2然而余华并没有对“苦难”这个主题产生丝毫厌倦。
从1985年发表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无论是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还是九十年代转型之后的三部长篇,“苦难”始终是贯穿其中的。
在余华的八十年代先锋小说里,“苦难”主要以形式上的暴力和宿命来呈现的,死亡、血腥、杀戮充斥其中,每个人如小说篇名一样“难逃劫数”,宿命所归。
而九十年代的作品正如余华自己所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着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眼光看待世界。
○3在三部长篇中,余华不仅叙述手法有了改变,对于“苦难”余华多了一层悲悯的情怀,不再以冷漠的叙事手法剖析现实(指其以前的先锋小说)。
其实,对于“苦难”,写作时间相隔很短的《活着》(1992年)和《许三观卖血记》(1995)所蕴含的意义个人觉得也不尽相同。
本人想在此尝试做些简单分析。
一忍耐苦难《活着》是一部十分感人的小说,主人公福贵从富家子弟到一贫如洗,随后又经历各种动荡,面对着亲人的一个个离去,直至只剩下自己一人。
面对如此惨烈的苦难余华为福贵(或说是主人公自己)找到了面对苦难的办法—忍耐。
正如余华自己说的,《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4文中最后,福贵就是这样,如陪伴他的老牛一样忍耐一切苦难,为活着而活着。
在这里,余华面对世间的苦难是同情的,没有愤怒,没有敌视(跟先锋时期的很不同),所以福贵面对家珍的病,有庆的死,凤霞的不幸,有根的撑死,女婿的压死,他没有挣扎,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甚至都没有愤怒,唯有忍受,此外默默流下眼泪(余华觉得《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这种忍耐在某种程度上是感人的,包含了余华的同情,包含了中国古代道家的“无为”和“超脱”.二挣扎苦难《许三观卖血记》的叙述方式相较于余华以前小说格外不同,无论是其对话模式还是带有音乐上重复的节奏和江浙腔调,都带给小说一个特点—幽默,如果加上文中主人公那一次次面对的苦难的话,就是黑色幽默。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摘要《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可能的态度,真实地展示了人“活着”的艰难与无奈。
面对苦难,主人公福贵顽强隐忍,并从苦难中超越出来, 让灵魂升华到一个宁静平和的境界, 向我们展示了人的蓬勃生命力和坚持追求自己人生的伟大和崇高。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余华在《活着》的前言中谈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句话也揭示了《活着》这部小说的悲剧所在: 人生总有许多苦难, 人不断地承受着生活给予的苦难, 没有任何办法, 只有默默地承受, 但人不能被苦难打倒, 要让不屈的灵魂顽强隐忍地生活, 并让灵魂从苦难中超越与升华出来, 追求活着本身的真正意义。
一、在苦难的世界中“活着”“作家是否能够使自己始终置身于发现之中,这是最重要的”余华用自己独特的洞察力,发现和描写了现实生活中普通老百姓所经历的重重苦难。
,余华想要告诉读者的是“我们中国农民的利益是一再被牺牲掉……中国的农民啊,就跟福贵一样,逆来顺受,不会做过激的事情……我想不应该再牺牲他们的利益了。
”余华在小说中对福贵这样一些无辜受难者,寄托了无尽的关怀和同情。
《活着》以连续性的死亡事件, 叙述了主人公福贵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在命运的夹缝中左冲右突, 开始了一生的悲剧历程。
福贵的不幸源于他嗜赌成性, 冥顽不化, 最终输掉祖上最后的房产。
画押清帐后, 徐父被活活气死, 而败家子的福贵只是打了个寒颤。
生活似乎从这一刻才真正开始, 生存的艰难渐显端倪。
福贵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长期以来在贫困线上挣扎、苦熬,妻子有病没钱医治而病死,儿子死于输血,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好女婿,要抱外孙,女儿却死于难产,女婿死于事故,年老力衰的他无法为外孙带来幸福,却使外孙因为饥饿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
余华在这部小说把苦难推向了极致, 在这里, 命运作为一种无比残忍的力量, 造成了死亡重复地、循环地发生, 死亡就像福贵摆不脱的阴影, 时时逼着他退缩到怵目惊心的生命荒野。
浅析佘华作品《活着》中蕴含的苦难意味121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蕴含的苦难意味韩进海(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00)摘要: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苦难的身影,因而这种主题也是经常被世界文学所运用的主题之一。
我们经常在余华的作品中也会看到苦难,一直都是其渲染和强调的基调与主题,并将它上升到成为人类的普遍 意识。
在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苦难意识,也代表了作者本身对生存与生活意义的不断追问。
此篇论文就从苦难 的表现形式、其产生的源头还有超出苦难的方面来分析作品中蕴含的苦难意识。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中图分类号: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6) 23-0121-02一、苦难的另一个表现形式就是死亡余华本身就是关注苦难的一个作家,并且他很擅长在 作品中描述苦难。
自90年代以后,余华在作品中所呈现出 来的苦难也具有了新的形式与内涵,苦难不再仅仅代表着 战争、血腥、罪恶等等,代表的这些意义在逐渐消散,没 有了暴虐的气氛,也没有了冰冷的人性,无处不在的暴力 与杀戮结束了。
在《活着》这部作品中,他对于苦难的描 述更是进人到了一个巅峰的状态,他用极其浓重的笔墨渲 染了人类所经历的种种苦难,甚至还特别细致地刻画出人 类受难的图画,并将它呈现到读者面前,为人们提供了一 部部苦难形象的展览史,我们完全可以说,在《活着》中我们能看到的就是人类演绎死亡的一出生命悲剧。
整部小 说都经过了作者的精心刻画与布置,使得每一幕死亡都极 为巧妙地在读者面前进行出现与衔接,也使得在生死上经 历的苦难变得痛彻心扉与铭心刻骨。
确实,在人类看来,死亡必然代表着世界上最为黑暗 的事情。
《活着》用较为简短的篇章,叙述了福贵祖孙几 代的非正常死亡,这其中包括福贵的父母、子女、妻子、女婿还有孙子。
每一个故事都是由人物的生死而串联到一 起的。
福贵父亲之死是因为福贵喜好赌博,他的母亲则是 因病去世,妻子则是由于患上了软骨病,儿子则是因为给 县长太太输血而亡,女儿是由于分娩时候的大出血而死,女婿则是被水泥板打死的,外孙是因为豆子吃多了而撑死。
浅析余华《活着》中的苦难意识作者:赵玲娇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6期摘要:苦难是余华作品里一个反复渲染的主题,苦难不是别的,他是人类生存中所存在的一种必然状态,人类永远离不了、也摆脱不了苦难。
所以就需要有苦难意识,在面对苦难的同时又必须与苦难做抗争,否则就会被苦难所吞噬,在抗争苦难中一步步成长。
本论文从作品出发,对作品里所表现出的苦难意识进行阐释,从而达到让人们像福贵一样积极面对苦难和挫折的目的。
关键词:苦难意识;苦难;死亡余华是我国当代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余华的成名作是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此前他发表了二十几篇小说均没有多少影响,这篇作品发表后,深得李陀等著名评论家的好评,余华于是一举成名。
因其独特的写作方式和新颖的叙事方式,及其作品中对百姓苦难的描述,反映出来的社会方方面面,都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于是便出现了许多对余华及其作品的研究。
尤其是余华的《活着》,已经被许多学者从各个方面研究得十分透彻,都已经没有比较新颖的论点可以拿出来研究了。
《活着》是我读过的所有作品中最为喜欢也是感触颇多的一部作品,所以也就给了我想要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对《活着》进行自己的一些阐述的起端。
《活着》里福贵的这一生,可以说是戏剧化的悲惨的一生,余华在作品中对于福贵苦难的描绘,是平淡的,也是不带任何感情和情绪的,从而让读者能够更加自由不受作者情绪影响的去体会自己内心情绪的起伏变化。
本论文从作品出发,对作品里所表现出的苦难意识进行阐释,从而达到让人们像福贵一样积极面对苦难和挫折的目的。
一、《活着》与苦难意识(一)苦难叙事余华的《活着》,名为活着,实则写的全是有关死亡的叙述。
“这里讲述的是关于死亡的故事,而要我们学会的是如何去不死。
”文中福贵老人的这一生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是苦难的一生,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他经受了人间最痛苦的事情,亲历了一家四代所有亲人的死亡,在悲痛的同时又亲手将一个个亲人埋葬,这是怎样的一种经历?他的苦难或许是从他开始堕落的时候开始的,按照我们中国民间的说法,他所经历的这一切,全是他自作自受的结果。
浅论余华的苦难意识浅论余华的苦难意识〔摘要〕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是以存在主义作为理论支柱的,其存在主义哲学对我国先锋小说家余华等人的作品在精神内核和思想领域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对余华小说中的“苦难意识”作了深刻的剖析。
〔关键词〕现代主义;苦难意识;先锋小说西方的现代主义艺术大师们早就普遍意识到了人类生存的“苦难”问题。
艾略特的《荒原》便揭示了人类精神上的苦难境域;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公式,则将人抛入了无止境的生存苦难历程;而加缪则在他的《局外人》等作品里把“痛苦的麻木”作为最致命的生存方式来审视,更在他的《西绪弗斯的神话》中把意识到的“痛苦”当成抗拒生存悲剧的力量来源。
当西绪弗斯深思他的痛苦时,他使一切偶像哑然失声,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巨石仍在滚动,而西绪弗斯永远前进……“苦难意识”是人类的普遍意识,它必将引起全球性的思考。
所以,当我国深锁已久的国门打开以后,随着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大量涌入,“苦难意识”也随之相伴而来,并引起了国人的阵阵“喧嚣与骚动”,随后的思考也纷至沓来。
中国的先锋小说家们以其卓然的先锋精神和超群的观察领悟力一直都在默默地观照着人类生存的苦难。
特别是他们对苦难问题真诚而持久的探索,更使他们的作品在当今这沸沸扬扬、浮躁轻飘的时代氛围中显得格外重要。
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成为了世纪末翘起的心灵天平的那一端可贵的砝码。
”一翻开80年代后期的中国先锋小说,人们不禁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小说中的苦难意识大有逐步升级高扬之势,作家们对一些苦难场景的直接大胆的描写愈演愈烈。
莫言是最初的佼佼者,此外还有方方、残雪、苏童、刘恒,也都各逞其技,到了浙江才子余华,可以说更是达到空前绝后之境。
余华小说中达到的苦难意识高潮实际上乃是“苦难意识的残酷化”。
余华的“残酷”常常直接从他那特有的暧昧姿态——冷漠的叙述里——赤裸裸地显示出来。
他残酷地捕捉到那些苦难的事实,然后不动声色,冷漠而细致的叙述。
浅析《活着》中的苦难意识作者:刘秋来源:《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年第11期摘要:《活着》是作者余华一生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统观余华的作品,都伴有苦难的思想。
余华借该小说诠释了人们内心的苦难意识及通过主人公来表达了人面对苦难时强烈的生存意识。
余华不仅通过主人公来表现活着意义所在,也从侧面来揭露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对人性的戕害。
人生之路会有温暖的阳光普照,也会伴随着凄冷的风雨。
余华笔下的苦难意识更是深刻地诠释了人活着的意义。
关键词:自身;亲人;社会;苦难获意大利文学大奖——格林扎纳·卡佛奖的《活着》,无疑是余华一生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统观余华的作品,大都伴有苦难的思想。
余华欲借该小说来诠释人们内心的苦难意识及通过主人公来表达人面对苦难时强烈的生存意识。
本文将从自身、亲人以及社会三个方面来论述作者笔下《活着》中的苦难意识。
一、自身造成的苦难余华曾在一次记者访问中重点谈及了他的这篇获奖作品《活着》,并指出活着就是生命中唯一的要求。
如此简单平凡的两个字“活着”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包含着人们对生命强烈的渴望,只要活着什么都可以,活着就是一切希望的所在。
小说的主人公福贵一辈子与一头老牛相伴,种着一小块田地,以此度过一生。
然而,作者笔下的主人公并不是平凡安稳地来度过他的一生的——在他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辛酸悲惨的故事。
最初的他是一个家中拥有百亩田地的地主家的大少爷,同时他也带着许多少爷无术放荡的特点。
他生性好赌,不听父言,每天都在赌场打发时光。
他的父亲总骂他:总有一天会把家败光。
不料这样的事真的发生了。
他的赌友龙二早就相中他家的房子,当福贵把房产和所有的财产压在赌桌上时,龙二就联合算账的会计在算计着福贵,而福贵对此却全然不知。
他没有逃出龙二设的陷阱,一夜之间,全部家当通通输光,连房子也到了龙二的手中。
当有人告诉他:现在他已是一无所有了,他这才从赌瘾中清醒过来,但一切都已太晚了。
转瞬之间,他的人生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富家大少爷沦落为一个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老百姓,再也不可能在别人面前吆五喝六的过着他原本逍遥自在的日子了。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面对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社会浪潮,作家余华于1994年写下了一部惊心动魄的小说《活着》。
这部小说反映了湘西农民在大跃进时期旊迫卑鄙的现实,探索了抗争的人性价值和不可战胜的悲剧气息。
小说的主题思想为“活着,就是要有勇气去坚强、改变”,余华用细致的文字描写了湘西农民的悲剧命运和生活场景,塑造出一个充满苦难的故事,探讨和表达了巨大的社会转型背后的百姓苦难之情。
《活着》这部小说以毕生行农的湘西农民茅河与此前死去父亲之间的独特关系为其灵魂,借此聚焦苦难社会的种种痛苦,聚焦“意志力对抗贫困和悲剧命运”的无奈地带为焦点,展示苦难内涵。
茅河经历多种挣扎,最终成长为一个身不由己的少年,只能无奈地面对苦难的人生。
他的父亲于1957年死去,原因是接受农村各种政治运动的压力。
他们父子詹苦杂烦廿年,以此揭露贫寒苦难的真实生活,言犹在耳的苦难成了茅河最大的抗争力量。
他的母亲因为丈夫的死亡而感到绝望,一直在他们家无心工作,他们的家庭几近破裂。
死去的父亲变成茅河生活中不断肆虐的枷锁,他也要为父亲收集坟墓附近的柴油和炭,只为上缴购买父亲的墓地。
茅河多次受尝苦难,只有他的母亲给他照顾。
他的母亲拼命工作为他们家谋取吃饭的生计,有时候不得不冒着去墓地讨饭吃,虽然这是社会非常可耻的事情,但却是让茅河家过活的办法。
茅河还曾负责农历新年前拉农民去上山抢柴火和炭,他喝醉了酒就拉着大担火和炭,只想自己苦尽乐来,生活有了一点改变。
茅河经历到一次又一次的苦难后,有一种勇气自豪地继续活着。
他不断地试图为自己减轻苦难,受到打击后,也还是拖着伤痕,走出自己的苦海。
他总是以父亲的记忆为象征着与现实视线的分离,以此让过去的血案沉淀,与愤怒抗争相抗衡,而此时他也完成了抗争中重生的心理过程。
最终,茅河惊奇地发现,苦难洗刷了他的愚昧,他不再抗拒苦难,只是消极地接受它,尝到了一种内心的冷漠,于是,他坚强活下去,再次重建他的家,他心中的冷漠条条框框渐渐融化,重新找到目标,再次拥有反抗的勇气,希望能把苦难的记忆变成改变现状的力量,继续活着。
浅析余华作品活着中蕴含的苦难意味余华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之谷,一代人的几十年,被历史的惊涛骇浪洪福浸淫,从进退维谷变得越来越被动,从寻求幸福变成了被幸福抛弃。
《活着》中的苦难,他们究竟从哪里来,是如何体现在作品中的?一、贫穷余华把农民家庭的贫穷、生活艰辛等被动因素很好地写进了《活着》中。
在书中,因为地主收回土地,富人趋之若鹜收买土地,毛泽东时代的规划政策等诸多因素,导致主人公福贵一家渐渐地陷入了贫困困境,五十年代的一场大饥荒,更是吞噬了一个又一个不幸的生命,也让福贵一家失去了父亲。
贫穷困苦的生活,让福贵一家体验了毋庸置疑的苦难。
二、动乱解放后,中国发生了许多的政治动乱。
《活着》中的福贵一家也深受其害。
当时那套所谓“阶级斗争的三步走”是可怕的。
余华写的这些情节,让我们看到了毛时代的封建玷污、带路党、苦劳力UI等种种不堪。
而在这种动乱年代,小人物更显无助和弱势。
这样的苦难,是由政治手段和统治者的权力掌握控制所导致的。
三、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造成苦难的因素之一。
电影《活着》里提到的芳华、艳芳、克桥和福贵的儿子宋存义的故事,不难看出,这些人都曾给彼此带来过痛苦和伤害。
其中,宋存义被派去去上海劳改,后来逃跑归来,回家后发现自己的情妇嫁给了自家舅子克桥,灰心且复仇心稍稍占上风,这样的关系让人难以舒心,势在必然地加重了他们身上的苦难。
四、人性饱含人道的余华笔下众生无一不是在承受着果报,而种种因果让读者看到了人性的弱点。
在《活着》中,福贵所在的社会习惯手段极端,面临残酷现实的农民有着不同程度的贪念,他们常常对生命和金钱尤其卑微地望眼欲穴。
这样的人性,相信每一个人身上都能找到点点痕迹。
总之,余华的《活着》中蕴含着种种的苦难,指出了苦难的来源等各种因素,是对当代社会的深刻探讨与横向批判,是对中国普通人物命运之谷的深入把握。
也让人们从不同角度感受到社会的不平等与不公,加强对基层人性与人民生计的了解,帮助人们全面认识苦难意味。
论余华《活着》的苦难意识[摘要]苦难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是世界性的文学母题之一。
在余华的小说中,“苦难”一直是反复渲染的主题,而与之相对应的“苦难意识”是人类的的普遍意识。
《活着》表现出强烈的“苦难意识”,也表现了余华对人类生存的不断追问。
本文从苦难的表现形式、苦难的产生根源以及苦难的超越三个方面对“苦难意识”进行分析。
[关键词]《活着》;死亡;苦难;苦难意识一、“死亡”——“苦难”的表现形式余华是一位特别关注苦难的作家,也很善于表现苦难,90年代以来,余华小说中表现出来的苦难具有了新的形态和意义,苦难不再是罪恶、杀戮、暴力等等,这些东西开始逐渐隐退,腾腾的杀气消失了,血腥的场面没有了,随处而在的暴力收束了。
在《活着》中,他将这种苦难的铺叙推向极致,他浓墨重彩地大肆涂抹着人类的各种苦难,甚至还不厌其烦地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一幅幅的“人类受难图”,安排了一个又一个“死亡现象展览”,毫不夸张地说,《活着》上演的其实是一出由死亡连缀的生命悲剧。
小说充满了作者的精巧构思、精心布置,他让一幕接一幕的死亡出现在读者眼前,把生命之苦渲染得无以复加、痛彻心骨。
无疑,死亡和灾难是小说最为触目惊心的事实。
《活着》以短短的篇幅,写了福贵父、母、子、女、妻、婿、孙七个人的非正常死亡。
小说的故事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死亡连缀而成的。
福贵的父亲死于福贵的赌博嗜好,母亲死于疾病,妻子家珍死于软骨病,儿子有庆因输血给县长太太而死,女儿凤霞死于分娩大出血,女婿二喜被吊车吊起的水泥石板打死,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
一系列的死亡故事,使福贵习惯了死亡,却使读者在重复死亡的旋律中难以喘息,叫人在某种无法躲藏的残酷真实面前,在一次又一次几乎制度化的劫难经历中,与世道人心有所领悟。
引导读者进入更为不真的苦难世界中,正如一曲重复演奏的悲凉曲调,使读者在痛苦的声音中挣扎。
显然,余华是有意将所有的苦难加于福贵身上。
破产的痛苦、丧亲的痛苦、被抓壮丁妻离子散的痛苦、丧母的痛苦、战场上的死亡痛苦、女儿成为聋哑人的痛苦、因贫困不得不将女儿送人的痛苦、自然灾害带来的饥饿之苦、妻子患软骨病而无法劳动且随时被死亡威胁的痛苦、儿子因荒唐的医疗事故而生命葬送的痛苦、女儿因产后大出血而死亡的痛苦、妻子最终被疾病折磨致死的痛苦、女婿因意外事故死亡的痛苦、孤独的老人独自抚养孙子的痛苦、孙子因长期饥饿暴食而亡的痛苦以及全家人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付出的没有止境的不堪重负的劳作之苦。
浅谈余华《活着》的苦难内涵摘要《活着》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了一种面对苦难生活、面对死亡的可能的态度,真实地展示了人“活着”的艰难与无奈。
面对苦难,主人公福贵顽强隐忍,并从苦难中超越出来, 让灵魂升华到一个宁静平和的境界, 向我们展示了人的蓬勃生命力和坚持追求自己人生的伟大和崇高。
关键词余华《活着》苦难余华在《活着》的前言中谈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句话也揭示了《活着》这部小说的悲剧所在: 人生总有许多苦难, 人不断地承受着生活给予的苦难, 没有任何办法, 只有默默地承受, 但人不能被苦难打倒, 要让不屈的灵魂顽强隐忍地生活, 并让灵魂从苦难中超越与升华出来, 追求活着本身的真正意义。
一、在苦难的世界中“活着”“作家是否能够使自己始终置身于发现之中,这是最重要的”余华用自己独特的洞察力,发现和描写了现实生活中普通老百姓所经历的重重苦难。
,余华想要告诉读者的是“我们中国农民的利益是一再被牺牲掉……中国的农民啊,就跟福贵一样,逆来顺受,不会做过激的事情……我想不应该再牺牲他们的利益了。
”余华在小说中对福贵这样一些无辜受难者,寄托了无尽的关怀和同情。
《活着》以连续性的死亡事件, 叙述了主人公福贵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在命运的夹缝中左冲右突, 开始了一生的悲剧历程。
福贵的不幸源于他嗜赌成性, 冥顽不化, 最终输掉祖上最后的房产。
画押清帐后, 徐父被活活气死, 而败家子的福贵只是打了个寒颤。
生活似乎从这一刻才真正开始, 生存的艰难渐显端倪。
福贵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长期以来在贫困线上挣扎、苦熬,妻子有病没钱医治而病死,儿子死于输血,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好女婿,要抱外孙,女儿却死于难产,女婿死于事故,年老力衰的他无法为外孙带来幸福,却使外孙因为饥饿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
余华在这部小说把苦难推向了极致, 在这里, 命运作为一种无比残忍的力量, 造成了死亡重复地、循环地发生, 死亡就像福贵摆不脱的阴影, 时时逼着他退缩到怵目惊心的生命荒野。
从苦难中来,到苦难中去
——论余华小说中的苦难意识
摘要:“苦难意识”是先锋派代表作家余华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
无论是在其前期还是在
后期的创作中,对“苦难”的书写都是他在文学创作中亘古不变的追求。
从早期的代表作《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到《在细雨中呼喊》,然后再到《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等等,现实的“苦难”性都是那么旗帜鲜明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关键字:余华苦难意识背景重复黑色幽默
阅读余华的小说,它总是能在平凡的故事中给人带来异常沉重的思考。
他的小说,离不开对人性的揭露,离不开对悲剧的再创造,也离不开对现实的嘲讽。
他的小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丑陋,也看到了别人的丑陋,还看到了世事的悲凉。
那么,余华小说中的苦难意识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下面,将进行大致的分析。
一、余华的小说中苦难意识的来源和他早年时期的生活背景有直接的联系。
首先余华的父母都在医院工作,甚至曾全家搬到医院里居住过,而家的对面就是太平间,年幼的余华在这种环境中接触到了人世间最悲痛凄凉的生死离别之景,这些死亡的映像在他脑海里深深扎根,以至于后来,他极力的在作品中把这种苦难以夸张的形式传达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苦难这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然后,从余华自身性格方面看,他喜欢在医院里随意游玩,司空见惯了爸爸双手鲜血淋漓的从手术室走出来,司空见惯了太平间里面色如铁的死尸,也听惯了病房里凄惨的哭声······这些,无疑都为余华的创作奠定了感情基础和积累了创作题材。
在《活着》中,对于有庆的死,作者故意把场所安排在医院里,又把死因编写为为老师献血后失血过多而死,给悲惨的故事笼罩上一层浓重的血腥味。
而女儿凤霞的悲惨命运同样是在医院里结束的——难产而死。
又比如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对在医院里卖血场面的多次描写,对医院门卫李血头的人物刻画,这些应该都是和余华童年时期的生活背景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的。
二、余华的小说是以不断重复的悲剧故事堆砌起来的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
正如鲁迅所说:“悲剧是将人类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余华的绝大多数小说都无疑是在进行一种无情的毁灭,即有意识的让苦难无数次在同一部或其他小说中人物的身上上演,直至把人物推向死亡的深渊。
而这种毁灭是以重复的规律进行的。
首先,是故事情节上的横向重复。
在《活着》里面则表现得最为明显。
尽管主人公徐富贵他很努力的同命运做抗争,可是他还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身边的亲人相继离世。
当最后只剩下孤老的自己和一头同样孤老的耕牛时,富贵反而有了笑看云淡风轻的人生态度。
与其说徐富贵的命运是被作者刻意安排好的,不如说是上天早已注定的。
他是这个时代的悲剧,是一个在磨练人、考验人的“炼炉”里挣扎的悲剧。
小说中一幕幕重复发生的悲剧:老态龙钟的双亲、儿子有庆、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女婿以及孙子苦根的相继意外离世,对富贵来说是最大最大的打击和折磨。
如果说死去是一种解脱,那么看着身边的亲人相继死去便是一种折磨。
更何况,这是一份加重了的折磨,恐怕这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人有过这样悲惨的经历。
而正是由于作者巧妙的实用了这种重复的手段,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由自主的产生了一种快要压抑、窒息的感觉,时刻都在为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而担忧。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同样是通过把主人公许三观卖血的相同情节有意识的重复了三次,相当于利用放大镜吧放大了的痛苦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然后还在于创作历程的纵向重复。
即在其创作过程中,苦难意识是在一步步加深的,明确的说是在九十年代转型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苦难具有了新的形态和意义。
早期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反应的是在生活中处处布满诱人的陷井,逐渐长大的人总是要经历这些陷阱才能得到人生的历练。
而他更多的是揭露了少年纯真世界的结束,即意味着人生苦难的开始。
而在后来的一系列作品中,比如《兄弟》,虽然仍然续了以往的苦难主题,但是这种苦难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生活的困苦、有来自人性的欲望、有来自迷乱的社会等等,给人展现出来的是心灵的绝望。
三、在余华的小说中,无论故事的经过如何的惨绝人寰、凄惨悲凉,小说的最终结局总
会有那么一点吝啬的转折,仿佛在黄昏的晚霞中倾泻出隐约的朝霞。
让读者也感到一丝丝的欣慰,内心的纠缠中稍微松了一口气。
四、余华还惯常以“黑色幽默”的笔调来进行书写,将人生的苦难用喜剧的方式表达出
来,这是他对苦难意识的另一种巧妙的表达方式,造成一种让人含着眼泪哭泣的效果。
电影中福贵听见枪声吓得尿裤,回家庆幸自己当初的输光家产。
在对社会进行揭示的过程中,依然运用喜剧化的模式来探析命运的不幸。
当我们看到那块集千家万户之铁炼出来的大铁蛋,看到福贵很郑重的把皱皱巴巴军队开的证明装裱起来,看到凤霞结婚时大家齐唱歌的表情,看到妇产科医生王斌吃馒头后的表现,当有庆死在医院后,医院的工作人员反而抱怨说谁叫你们只生一个儿子呢?
五、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创造出一个个挣扎在苦难中的悲剧形
象,于无情中却又透露出无限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