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庚款兴学”论文:关于美国的“庚款兴学”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从庚子退款看中美关系作者:孟君颉斌斌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孟君1,颉斌斌2(1.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2.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经济与旅游文化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1909年美国首先决定退还庚子赔款的部分款项,用于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
由于成效显着,以英国为首的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
许多人认为庚子退款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扩张或称文化侵略。
本文通过分析美国退款的动机、美国退款在中国产生的影响,及其与其他侵略国家的退款行为作比较,说明从《辛丑条约》后美国对华问题上的表现有别于其他侵略国,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这一史实。
在今天,与最先进国家保持交流,建立良好关系,是后进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关间的退款兴学活动,是中关人民的文化与友谊的典型范例。
关键词:美国;庚子退款: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K257;K7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 2012)05-0070-02一、引言历史上著名的庚子赔款源于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随即八国联军武装干涉入侵北京。
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列强各国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议定,中国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国”损失共计白银四亿五千万两,折合美金3.3亿,史称庚子赔款。
经过列强之间反复磋商,1902年6月14日列强最后签署了赔款分配协议,确定了各国的分配额。
美国分得庚赔3200多万两,折合美金2400多万美元,占赔款的7.3%。
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将赔款中超出美国实际损失的部分退还中国。
美国先后退还中国庚款本利共计27920000多美元,用于帮助中国发展教育事业和培养赴美国的中国留学生。
有人认为这是列强通过友善的慈善活动掩盖其对华经济文化方面的渗透,退款本质是文化侵略。
本文从三方面对美国退款兴学进行评述,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这一史实。
‚善意‛,还是‚侵略‛——从‚庚款兴学‛看美国的对华文化外交内容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的好莱坞电影、迪斯尼等文化娱乐产业如洪水猛兽般向我国涌来,深受我国广大青少年的青睐,使得中国的文化安全遭受着巨大的挑战。
而‚庚款兴学‛作为中美文化关系史上引人注目的一件大事,是真如美国人自己所标榜的‚善意‛,还是另有企图?这些,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
本文试从‚庚款兴学‛的缘起与动机、‚溢款‛的用途及管理、美国对华文化扩张的目的等方面来揭开美国‚庚款兴学‛的谎言,从而论证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侵略本质。
关键词:庚款兴学美国对华文化侵略‚善意‛一、问题的提出自1911年4月开课以来,清华大学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成为一所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学府。
在清华大学轰轰烈烈地开展百年校庆之际,我联想起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场由美国单方面主宰的、正悄悄地进行着的无硝烟的‚文化侵略战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迪斯尼等文化娱乐产业正铺天盖地地向我国涌来,托福考试、留美热潮、‚美语热‛等深受我国广大青少年的青睐,使得中国的文化安全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这些,引起了我对那段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庚款兴学‛的新的认识和定位。
‚庚款兴学‛作为中美文化关系史上引人注目的一件大事,在当时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美国舆论标榜‚美国退还此款,完全是‘友谊’的性质,毫无附带的条件。
‛1并宣称‚美国对于中国这种友谊的影响,不但直接增进中国的文化事业,并且间接激发别国的好意。
‛2清政府也痴迷于美国‚善意‛的‚馈赠‛之中,对美国表达感激之情。
专使唐绍仪在赴美申谢的国书中称颂美国与中国‚通好以来,交谊最为敦笃,此次减收……,仁声义向,通迩同钦。
‛3当时中国民众的反应也多为赞美之声,如汪康年议论:‚近年美国以退还赔款,大得感愉于我,……我朝廷感之,我社会感之,我学界商界中人,且舍近年工约之意见而感之,似美之此举,义声直震天地矣。
‛4美国主动提出‚庚款兴学‛,是真如美国人自己所标榜的‚善意‛,还是另有企图?下面,我将从‚退款‛的缘起与动机、‚溢款‛的用途及管理、美国推行对华文化扩张的目的等方面来揭开美国‚庚款兴学‛的谎言,从而论证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侵略本质。
林乐知对退还庚款及赴美留学的贡献摘要:在以往的美国退款“庚款”的研究中,往往忽视了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罗斯福做出“庚款兴学”的决定,除了柔克义、明恩溥的建议外,林乐知还提供了更具体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庚款兴学林乐知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123-011909年,美国向中国退了部分1900年(庚子)“义和团之乱”的战争赔款,用于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这笔钱习惯上称为“庚款”。
在“庚款”资助下,大批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他们学成归国后,参加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对中国现代化的奠基起了重要作用。
美国退还“庚款”不仅是近代中美关系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留学史上的最要事件。
在美国退还“庚款”的过程中,有几个历史人物起到了关键作用。
1900年12月在中国商谈赔款问题时,时任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 Hay)就有了退还部分赔款的想法。
1905年,中国驻美大使梁诚与美国展开了退款的商讨。
1905年7月12日,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信,请求批准退款,并建议退款用于中国教育。
[1]1906年3月6日,传教士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在面见罗斯福时提议退款的“庚款”用于在中国新版教育机构和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罗斯福开始有了“庚款兴学”的初步设想。
[2]1909年7月10日,“庚款兴学”才正式启动。
[3]在以往的“庚款”研究中,学术界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就是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Yong John Allen,1836-1907)。
一、林乐知与留美教育林乐知是美国监理会传教士,著名的报人、翻译家、教育家。
他1859年从纽约启程到上海,到1907年在上海病逝,共在华生活47年。
他创办的《万国公报》在解放前延续时间最长的中文期刊,该报向中国传播了新式知识,影响了一批开明的知识分子,如康有为曾说自己就是受了《万国公报》的影响。
美国的“庚款兴学”论文:关于美国的“庚款兴学”1900年6月10日,八国联军侵华,因这一年是中国夏历的庚子年,所以在1901年9月7日签订的《辛丑条约》中的赔款称为“庚子赔款”或简称“庚款”。
这次赔款,帝国主义国家勒索白银达四亿五千万两,成为中国历史上数额最大的一次赔款。
美国在庚子赔款中索取白银三千多万两,由于索款过多,因此才有交涉退还之举。
此举最初始于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向美国当局提出倡议核减赔款之事:“贵国如能倡首,义声所播,兴起闻风矣。
”美国总统在1907年12月3日的国会咨文中,要求国会授权退还庚款,作为教育之用,而向美国派遣留学生是其主要形式。
这一提案在参议院顺利通过。
1908年5月25日,美国总统签署此案,并于7月11日通知清政府。
这一重大举措,在中美舆论界引起巨大反响,一片赞美之声。
美方规定:美国原收受赔款总额为24,440,778美元,现减为13,655,492美元,退还10,785,286美元,从1909年至1937年逐年退还,数额不等。
具体实施办法是:(1)从1909年1月1日退款开始,中国政府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青年留学美国,接受高等教育;(2)创办清华学堂作为学生留美前的预备学校;(3)在京设留美学务处,负责选拔留学生;(4)在华盛顿设立留美学生监督处,负责留学生管理事宜。
为此,清政府将荒芜的皇家园林——清华园作为学生留学前预备训练的“留美肄业馆”,并改为清华学堂。
选拔后的学生在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后来,这一天定为校庆节)。
此外,为达到预期目的,清政府还制订了《收还美国赔款遣派学生赴美办法大纲》,规定80%的学生要学习物理、化学、农业、矿业、机械、铁路等自然科学,至1911年已达650余人。
虽然清政府灭亡,但庚款留美活动继续发展。
据统计,1924年留美学生共计1637人,其中65%为自费生。
那么,美国为什么要提出“退款兴学”的主张?毛泽东同志在《“友谊”,还是侵略?》一文中明确指出:“参加八国联军打败中国,迫出庚子赔款,又用之于‘教育中国学生’,从事精神侵略,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
关于美国第一次退还部分庚款的几个问题崔志海内容提要 1909年的美国第一次退款兴学,是近代中美关系史和中国近代留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就退款的过程来看,此次退款主要不是清朝驻美公使梁诚运动的结果,也非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的结果,而是因为美国政府从赔款一开始就有退还的打算。
将赔款用于兴学主要也是出于美方的意图,而非出于梁诚的倡议和清政府的自愿;其中,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起了重要作用。
美国将退款用于兴学,一方面固然是从美国的长远利益出发,但同时在客观上促进了当时中国的改革和进步。
因此,这是一件对中美两国都有利的事情,值得重新评价。
关键词 庚子赔款 庚款兴学 美国 清政府1909年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以此作为派遣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之用,史称“庚款兴学”。
庚款兴学既是近代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近代留学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件,有关论著均有论述。
但对于美国为什么要退还部分庚款,它是如何被提出来的,退还的部分庚款又是如何与兴学联系在一起的,以及退还部分庚款的金额是如何确定的,谁在退还部分庚款中起了关键的作用以及如何评价等问题,学术界迄今仍有一些不同看法,甚至似是而非的观点。
①有鉴于此,笔者根据美方档案资料,同时结合已公布的部分中方档案,就上述问题做一考辨。
(一)对于美国政府为什么要退还部分庚款,1907年6月15日美国国务卿罗脱(Elihu Root )第一次将这一决定正式通知中国驻美公使梁诚时是这样解释的:“从赔款一开始本政府就有此意向,即在适当的时候,当所有的申诉均已提出,所有的开支均尽可能查清之后,原来估计的数字以及赔款支付总数应予修正,并作为与中国真诚友好的一个证明,自愿免除超出中国应向美国国家和公民赔偿之外的那一部分赔款的法律义务。
”②由于没有具体细节,大多数学者对罗脱所说美国政府从赔款一开始就有退还部分庚款的意向,不是没有予以注意,便是持怀疑态度,认为美国政府主动退还部分庚子赔款是“不确切的”、“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美国政府退关于美国第一次退还部分庚款的几个问题①②“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Chinese Minister ”,J une 15,1907,Papers Relati ng to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 nited S tates ,1907(Washington :G 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10),p.174.按:有关学者对美国退还庚子赔款所持的不同观点将在文内的注释中逐一注出,此不赘述。
庚款留学的耻辱与希望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联军总司令将指挥部直接设在了故宫之中,因这一年正值中国庚子年,史称“庚子之乱”。
隔年,《辛丑条约》签订,英法美日等11国列强要求的赔款额极富侮辱性,清政府总共须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39年还清,当时中国人口同为四亿五千万,平摊到每人头上正好一两。
有意味的是,在庚子赔款的耻辱下,却又走出了庚款留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借退还庚款,扶助中国教育之名,妄图进一步控制中国,却也因此为中国打开了现代文明的大门,那些借助庚款学成归来的文化精英们,随即成为推动中国步入现代化的引擎。
庚款兴学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就庚款是用黄金还是白银偿还一事,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举行谈判。
谈话间海约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赔案实属过多……”这一信息立刻被梁诚捕捉,他意识到美国政府已发现其有关部门在上报庚子之乱的损失之中,有“浮报冒报”的现象。
梁诚当即改变谈判策略,不再去和海约翰纠缠赔款用金还是用银,而是“乘其一隙之明,籍归已失之利”。
他同时向清政府谏言,用这笔款子办学堂和派遣留学生。
他的判断是,美国政府和民间都会支持这个计划。
美国朝野的有识之士早有向中国退还部分庚款的打算。
当列强在北京开会决定条约的内容时,海约翰就给了美国代表团两个有关索取赔款额的指示,一是美国提报损失索取额2500万美元,这个数额已将损失虚报了两倍。
其二,与列强协议总索取额不超过1.5亿美元。
作为此时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美国,希望拥有太平洋西岸最大消费市场的中国能成为它的一个自由贸易区,而不希望中国被瓜分或分割。
英法日德等列强的贪婪没有使美国做成“好人”,但退还部分庚款的种子就此埋下。
1905年海约翰的突然逝世令退款一事暂时搁浅。
美国的民间力量开始发挥作用,1906年3月,在中国生活多年的传教士明恩溥回到美国,他在白宫向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建议,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中国兴学和资助中国学生来美国留学。
庚款留学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的研究摘要:庚子赔款是中国近代遭受的深重灾难,需要向帝国主义列强支付巨额赔款,但美国政府在权衡自身利益后,率先决定退还部分赔款作为兴学之用。
通过对美国退款的缘由,款项资助的留学人群,及最终学成归来的人才所做出的贡献的研究可得出,各国退还的庚子赔款资助中国的教育及留学事业,积极运作为自己国家投资未来中国的过程中,无意中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近代教育的道路,学成归来的留学生成长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先导,他们的努力和贡献为中国近代教育培育了成长的沃土。
关键词:庚子赔款;近代教育;留学生;近代化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234-02收稿日期:2016-06-30通讯作者:雷大星。
一、庚款留学的缘由1900年,由于义和团与帝国主义的激烈冲突,列强借口保护使馆和侨民发动了侵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与11个列强国家签定了《辛丑条约》,其中要求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作为战争赔偿,这就是近代耻辱的“庚子赔款”。
其中,美国获赔白银3200多万两,超出实际战争支出1500万两白银。
1904年中国驻美国公使梁成与美国交涉,希望美国退还部分战争赔款,后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商议将退款用于兴办学校、资助游学之用。
梁成还广泛进入美国各大高校进行游说,争取了一些大学校长的支持,因此美国一些具有长远眼光的校长给总统提出建议,利用“庚子赔款”资助中国留学生,使得美国培养出可支配影响未来中国的优秀留学生,使美国在中国的利益最大化。
并且当时中国青年前往日本留学的队伍十分壮大,使美国感到十分不安,因此出于自身利益考量,美国国会于1908年通过了退还部分庚子赔款以资助中国学生留美的议案。
中美协定,从1909年开始,前四年每年派100名学生到美国留学,学生总数的80%学习工、商、农、矿等自然科学,20%学习文、史、师范、哲学等社会科学。
以后每年的留学人数都规定在协议里,这就是对中国近代教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庚款留学”。
美国教育史(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美国教育史美国大学的崛起---------以哈佛大学为例 1.哈佛大学的发展历程 2.哈佛大学的办学理念 3.哈佛大学办学资金来源 4.哈佛大学校长“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作为北美最古老的大学,哈佛以”追求真理”为校训,秉持宗教宽容理念、敢为天下先在美国高等教育早期发展阶段独领风骚、四、校长们引领哈佛大学的崛起-----以哈佛的五任校长为例校长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舵手,对大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大学的成长期,校长的作用就更加突出。
翻开世界知名大学史册,我们不难发现,在每一所大学走向成功与知名的历程中,总离不开一个或一批杰出的校长:蔡元培与北京大学,梅贻琦与清华大学,朱九思与华中科技大学,他们高瞻远瞩、超前的理念、明确的目标、坚定的立场、锐意改革,开创了大学改革发展的新时代,并在引领大学傲然崛起中留下了不朽英名。
作为当今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大学哈佛大学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它在近现代以来的异军突起和声望日隆也离不开几位杰出的校长的开拓创新与励精图治,本文拟以哈佛大学近现代五任杰出的教育家校长为分析样本,探讨他们在哈佛大学崛起中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1)艾略特校长任期院校建设的管理思想和践行到19世纪中期美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随着《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实施,美国迎来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新的大学理念和大学改革风起云涌,大学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一波前所未有的改革大潮中面对新大学咄咄逼人的发展势头,哈佛大学一度迷失方向,抱残守缺、停滞不前。
在这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年,哈佛睿智地选择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校长查尔斯.威廉.艾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在他长达40年的校长任期中,哈佛从一所偏安一隅的古典本科文理学院(在校生不足1000人,教授32人)发展身为拥有多个学院、名师云集的、享富声誉的现代大学(在校生超过300人,教授169位)。
关于美国第一次退还部分庚款的几个问题崔志海2013-06-03 10:50:00 来源:《近代史研究》2004年01期内容提要:1909年的美国第一次退款兴学,是近代中美关系史和中国近代留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就退款的过程来看,此次退款主要不是清朝驻美公使梁诚运动的结果,也非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的结果,而是因为美国政府从赔款一开始就有退还的打算。
将赔款用于兴学主要也是出于美方的意图,而非出于梁诚的倡议和清政府的自愿;其中,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起了重要作用。
美国将退款用于兴学,一方面固然是从美国的长远利益出发,但同时在客观上促进了当时中国的改革和进步。
因此,这是一件对中美两国都有利的事情,值得重新评价。
关键词:庚子赔款庚款兴学美国清政府作者简介:崔志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1909年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以此作为派遣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之用,史称“庚款兴学”。
庚款兴学既是近代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近代留学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件,有关论著均有论述。
但对于美国为什么要退还部分庚款,它是如何被提出来的,退还的部分庚款又是如何与兴学联系在一起的,以及退还部分庚款的金额是如何确定的,谁在退还部分庚款中起了关键的作用以及如何评价等问题,学术界迄今仍有一些不同看法,甚至似是而非的观点。
(注:按:有关学者对美国退还庚子赔款所持的不同观点将在文内的注释中逐一注出,此不赘述。
迄今中国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几乎无出王树槐的《庚子赔款》(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年版)之右。
李守郡的论文《试论美国第一次退还庚子赔款》(《历史档案》1987年第3期)也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国外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则以美国学者韩德的《美国退还庚款的再评价》一文最为详尽,见Michael H.Hunt,"The American Remissionof Boxer Indemnity:A Reappraisal",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31,Issue3(May,1972),pp.539-559。
“庚款留学”寻踪清华大礼堂庚款,是1900年“庚子事变”后列强强加给我国的巨额赔款,为百年国耻中的莫大创痛。
后来,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带头“退还”本已多收的庚款,用于培养留美中国学生;之后,其他一些国家也加以效仿,由此形成了一项历时近半个世纪的特殊留学活动——庚款留学。
当年,那些庚款留学生负笈美欧,将大耻化为大勇,卓有成效地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教育文化引回了中国。
这样,也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栋梁之才,如我国物理学奠基者胡刚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马寅初,气象学家竺可桢,航天航空学家钱学森,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彭桓武等等,为中国科教文化全面融入世界潮流,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庚款留学的提起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按中国的干支纪年,这个新百年的开始为“庚子”年。
从这年年初起,慈禧太后和一些亲王企图借助北方的民间义和拳组织去“灭洋”,随之而来的便是八国联军的疯狂报复。
8月14日,北京被攻陷,慈禧仓皇西逃,整个京津地区遭受了骇人听闻的蹂躏,史称“庚子事变”。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德、俄、英、法、日、美、意等11国公使订立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屈辱条约——《辛丑条约》,其中“赔款”一项规定:中国政府向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年息4厘,分39年还清,本息为9.822亿两白银。
这笔赔款因是针对“庚子事变”而设,故称“庚子赔款”,简称为“庚款”。
为瓜分这笔赔款,列强们争吵得面红耳赤,后来总算按所谓“受损多少”、“出力大小”列出清单,其比例为(取小数点后两位):俄国占28.97%,德国占20.15%,英国占11.24%,日本占7.73%,美国占7.31%,意大利占5.91%,比利时占1.88%,奥地利占0.83%,荷兰占0.17%,西班牙占0.03%,葡萄牙占0.02%,挪威与瑞典各占0.01%。
这笔赔款数额如此巨大,连数字本身都带有国耻色彩(当时中国人口约为4.5亿,合人均摊罚白银一两),且分39年偿付,这样算下来,清政府每年须筹措支付2200万两该项赔款,约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全国年总收入的五分之一。
庚款留学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打了败仗。
在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美、英、德、法、日、奥等11各国家签订的《辛丑条约》中要求清政府向他们赔偿白银,这就是“庚子赔款”。
美国获得的赔款2400万美元,超过义和团运动对他们造成的损失,约1100万美金。
而后,美国决定从1909年—1940年逐步退还部分庚款并用于中国的教育方面,特别是留学方面。
最早提出的是美国在华传教士罗斯福,他认为有改变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要从精神上开始。
在合同中要求前四年每年至少100人,接着每年至少50人,直到庚款用完,设立相应的留美办事处,还要求请政府建立留美学堂。
当时,美国关于退还部分庚款是由孟禄博士负责的,他是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教授,他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贡献。
他到中国后于中国政府共同组建了管理这笔庚款的董事会——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
董事会共15人,都是社会层上有地位的人。
对于如何使用者些教育经费都有相应的规定和原则,孟禄还提出了“四不当用”和“三当用”方案。
这些钱主要用于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利用这些钱被派遣出国的留学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庚款留学”。
派遣留美的学生要经过考试选拔,都是当时的一些知识文化、有斗志的青年。
从清末开始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都有庚款留美学生选拔。
清末派遣的留美学生有三批共计180名。
考试的科目有国文、英文、中国历史、地理等科。
第一次选拔是在1909年的9月4日,当时有140人报名,最后是47个人录取。
同年,还创办了专门复制选拔留美学生和派遣工作的办事处,在1911年辈改名为清华学堂,此后清华学堂就成了培养庚款留美学生的地方,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被改名为清华大学。
第二次选拔是在1910年7月,当时赵云任、胡适等人也在70各录取人之中。
第三次选拔时在1911年7月,录取了63个人。
这使得留美的风气高涨。
在民国时期,共派遣1059人留美,而在1929年庚款留学停止。
在南京政府时期,1933年清华大学在南京、北平两地举行第一届留美考试,180人参加,最后25人被录取。
美国的“庚款兴学”论文:关于美国的“庚款兴学”
1900年6月10日,八国联军侵华,因这一年是中国夏历的庚子年,所以在1901年9月7日签订的《辛丑条约》中的赔款称为“庚子赔款”或简称“庚款”。
这次赔款,帝国主义国家勒索白银达四亿五千万两,成为中国历史上数额最大的一次赔款。
美国在庚子赔款中索取白银三千多万两,由于索款过多,因此才有交涉退还之举。
此举最初始于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向美国当局提出倡议核减赔款之事:“贵国如能倡首,义声所播,兴起闻风矣。
”
美国总统在1907年12月3日的国会咨文中,要求国会授权退还庚款,作为教育之用,而向美国派遣留学生是其主要形式。
这一提案在参议院顺利通过。
1908年5月25日,美国总统签署此案,并于7月11日通知清政府。
这一重大举措,在中美舆论界引起巨大反响,一片赞美之声。
美方规定:美国原收受赔款总额为24,440,778美元,现减为13,655,492美元,退还10,785,286美元,从1909年至1937年逐年退还,数额不等。
具体实施办法是:(1)从1909年1月1日退款开始,中国政府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青年留学美国,接受高等教育;(2)创办清华学堂作为学生留美前的预备学校;(3)在京设留美学务处,负责选拔留学生;(4)在
华盛顿设立留美学生监督处,负责留学生管理事宜。
为此,清政府将荒芜的皇家园林——清华园作为学生留学前预备训练的“留美肄业馆”,并改为清华学堂。
选拔后的学生在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后来,这一天定为校庆节)。
此外,为达到预期目的,清政府还制订了《收还美国赔款遣派学生赴美办法大纲》,规定80%的学生要学习物理、化学、农业、矿业、机械、铁路等自然科学,至1911年已达650余人。
虽然清政府灭亡,但庚款留美活动继续发展。
据统计,1924年留美学生共计1637人,其中65%为自费生。
那么,美国为什么要提出“退款兴学”的主张?毛泽东同志在《“友谊”,还是侵略?》一文中明确指出:“参加八国联军打败中国,迫出庚子赔款,又用之于‘教育中国学生’,从事精神侵略,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
”这句话充分揭示出美国“退款兴学”的实质是继洋枪洋炮的攻击之后,再从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达到俘虏中国人民的目的。
早在1907年,一个长期在中国传教的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出版的《今日的中国与美国》一书中,就积极鼓吹“退款兴学”的主张。
他在这本书里还转引了1906年美国伊利诺州大学校长詹姆士给美国总统的《备忘录》。
詹姆士在《备
忘录》里毫不隐讳地道出了“退款兴学”方案的侵略目的,他说:“哪一个国家能做到教育这一代的青年中国人,哪一个国家就将由于这方面所付出努力,而在道义的、智力的和商业的影响上,得到最大可能的收获。
如果美国在35年前已经做到把中国学生的潮流引向这一个国家来,并能使这个潮流继续扩大,那么,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和最巧妙的方式,而控制中国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