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绿》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绿》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绿》是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本次公开课旨在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表达对自然美的感受和理解。
2.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看一段关于自然美的视频,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第二部分:词语梳理(10分钟)解释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部分:课文导读(15分钟)分段导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的表达方式,并展开讨论。
第四部分:情感体验(15分钟)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自然相遇的美好时刻并进行情感交流。
第五部分:拓展延伸(10分钟)组织学生小组共同探讨与文中自然美相关的故事,并展示给全班分享。
第六部分: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与自然相遇的经历。
四、教学反思本次公开课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理解,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抽象的自然美理解不深,需要更多的具体案例或故事来引导。
因此,下次课程设计中需要加入更多的类比或亲身经历的分享,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意义。
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时,应更注重学生个体表达,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产生,而非简单概括。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也需要进一步培养,以促进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总的来说,本次公开课教学设计在课程内容和活动设置上较为完整,但仍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成长。
朱自清《绿》经典教案《绿》是早期的一篇游记。
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颂扬了祖国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写得清新细腻,漂亮缜密,精致玲珑,诗意盎然。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赞美和追求。
朱自清《绿》经典教学目标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学习变换写景角度和运用贴切的修辞手法来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学会抓住“文眼”来组织材料。
3.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想象力。
教学重点抓住最能透视文章神韵的词句,引导学生从情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
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学习变换写景角度和运用贴切的修辞手法来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2.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的诗《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大家都知道这首诗中“绿”字用得最好。
据说他为选用这一字煞费苦心,曾用过“到”、“入”、“过”、“满”等十几个字。
“绿”字用得妙,形容词动词化,有色有形,化静为动,一字用妥,尽得风流。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朱自清的散文,也以《绿》为题,表明他对绿的钟爱。
这篇散文是一幅明丽诱人的图画,是一块纯洁温柔的美玉,是一首情彩横溢的,是一曲幽雅动听的乐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当年在温州游仙岩梅雨瀑时写下的散文佳作《绿》,是怎样将一潭绿水写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的。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
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研究,从事散文创作。
1931年至于932年留学英国。
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
抗战胜利后,反对中华民国政府打内战。
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
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中华民国政府配给的美国面粉!”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
课文《绿》的教学设计篇6教学目的: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温州仙岩梅雨潭那充满生命力、洋溢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其间所跳动着的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
2、学习本文剪裁得当、结构精巧、写景传神、情景相生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状物抒情语言的强大表现力。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笔下绿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导读、学生讨论。
教学设想:本文第三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而第二段则是为它而设的,即不但为它营造背景,而且还为突出梅雨潭的绿的令人惊诧提供别致的衬托物。
这样,就在教学上为我们提供了审美比较的可能。
为此,拟以审美比较为教学思路,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为教学方法。
通过对第三段设计的导读训练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并辅之以点拨,让学生在审美比较中,领略自然美、艺术美和语言美。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问:课文中有一个从写梅雨瀑过渡到写梅雨潭的句子,请找从学生整体把出来。
握课文入手,教明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
给学生进入文本(二)阅读分析课文的方法。
1、1、问: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早已没有瀑布了一句,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1)从写开始追捉过渡到写步步追捉;(2)点体会文中关键句明上段写梅雨瀑的目的,在于衬托美的令人惊诧的梅雨潭的的作用,交给解绿。
读、理解文本的2、问:为什么有第一个作用?钥匙明确:在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前,写的是揪草攀石的开始追捉,而在这之后,写的则是步步追捉;从整体,而涟漪,而水光,而水色,并进而借助联想和想象,与之款款交谈,拍着她、抚摩她、吻着她,送她一个芳名。
3、问:又为什么有第二个作用?明确:所谓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搭配上其他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的艺术手法。
就本文来说,作者讴歌赞美的绿是梅雨潭,写梅雨瀑是为了用来突出梅雨潭的绿,以更充分地显示绿的令人惊诧。
即以美的事物衬托更美的事物。
4、朗读第二段,问: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梅雨瀑美不美?什么引导赏析美地方最美?明确:美。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绿》中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绿色生态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写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想象和表现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忱,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绿》中所表达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案、学生课本、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讲解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绿》。
2.导入话题: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喜欢的颜色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这种颜色。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师生共读: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绿》。
2.师生共学:解释词语,理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第三步:诗歌欣赏(15分钟)1.欣赏诗歌:播放《绿》的音频,让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2.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
第四步:情感抒发(10分钟)1.绘画活动:让学生根据对诗歌《绿》的感受,以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情。
2.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背后的心情和感受。
第五步:诗歌表演(10分钟)1.小组合作:学生分组,练习诗歌的朗诵表演,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2.表演展示: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诗歌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欣赏。
第六步:家庭作业(5分钟)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继续体会诗歌《绿》带给他们的感受,写一篇对自然的感悟或者写一首以“绿”为主题的小诗。
五、课堂总结(5分钟)1.课堂反思: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2.展望下节课:预告下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期待。
朱自清《绿》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绿》的作者朱自清以及他的创作背景;2.理解《绿》的主题和中心思想;3.分析小说的结构和语言特点;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把握小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2.分析小说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教师将一篇关于朱自清的介绍文章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然后,让学生简要介绍朱自清。
2.阅读与分析(30分钟)教师将《绿》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朗读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小说的主要内容。
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b.小说的中心思想是什么?c.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d.小说的情节发展如何?e.小说的结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分析小说的结构(3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小说的结构。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故事发生在哪个时代和地点?b.故事有多少个主要情节?c.故事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方式?d.故事的结构有何特点?4.语言分析(3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
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小说中有没有使用一些比喻和象征手法?他们有何作用?b.小说中的对话体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c.小说中的描写方式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5.综合训练(30分钟)教师布置一篇综合性试题让学生回答,考察学生对《绿》整体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归纳,并留出时间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七.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堂小结,并阅读本节课内容的扩展阅读材料。
八.教学反思: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可以了解到朱自清的创作背景,进一步加深对《绿》的理解和分析。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小说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引用答案。
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能力。
艾青《绿》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艾青《绿》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艾青《绿》优秀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运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多侧面写景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课文第三自然段。
掌握比喻的基本特征,领会本体、喻体的相似点;了解对比写法的作用;理解文中想象所创造的新形象和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在创造“绿”的形象和意境中,比喻、对比、想象、联想等手法所起的作用。
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1、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同学们心目中一定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你们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它?(学生回答)2、以一种颜色为描写对象和以雨中登泰山为描写对象,哪一种更难写?为什么?明确:前者难写,因为形态少变、色彩单一,难以展开描写,这叫“难写之景”。
朱自清先生是一位语言大师,是一位状难写之景的高手。
(幻灯片2作者介绍)学习本文,就是学习名师对形态少变,色彩单一的景物怎样进行描写,怎样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进行表达,以便“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二、理清总体思路1、从全文四个自然段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明确:“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本句能否把“惊诧”换成“惊讶”,为什么?明确:不能,因为“惊诧”是十分惊讶,比“惊讶”程度重。
那么是什么东西让作者感到十分惊讶呢?绿,梅雨潭的绿。
为什么十分惊讶?因为梅雨潭美极了,奇异极了。
2、作者在写梅雨潭的绿之前写了什么明确:梅雨瀑。
(幻灯片3远眺瀑布、4坐观水花、5细赏碎玉)既然本文主要写梅雨潭的绿,那么写瀑布目的是什么?抓住第二段中的关键语句回答,“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梅雨瀑是梅雨潭及其绿形成的原因。
《绿》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绿》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能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3. 能够感悟生活中的绿意和希望。
二、教学重点:
1. 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描写。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故事中的深层含义。
2. 如何通过故事中的人物感悟生活中的绿意和希望。
四、教学准备:
1. 《绿》的课文。
2. 彩色纸张和彩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绿》的作者和故事背景,并引导学生思考:绿色在我们生活中有何寓意?它与希望有什么关联?
2. 阅读(15分钟):
让学生阅读《绿》的课文,并准备一份问题解读教学资料,其中包括提问导读、文本理解与情感感悟等问题。
3. 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对《绿》的理解和感悟,并整理出每个小组的答案。
4. 分组分享(10分钟):
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答案,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5. 情感体验(15分钟):
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生活中的绿意和希望,写下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并用彩色纸张和彩笔绘制出这些绿意和希望的形象。
6. 展示和总结(5分钟):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进行展示和总结。
七、教学延伸:
1.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和感悟,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2.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深入理解和体验《绿》中的绿意和希望。
3. 探讨绿色与环保、自然、健康等话题的关联,并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和讨论。
朱自清《绿》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绿》课前要求同学们自读课文了,现在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不看课文,朗读例句,指出句中的“它”“她”各是什么?(例句:1.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2.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生:“它”指的是梅雨瀑生:“她”指的是梅雨潭师:“她”指的是梅雨潭吗?好像不太精确生:“她”指的是梅雨潭的绿师:很好,同样是自然界的景物,作者为什么使用了不一样的人称代词?生:作者对待两种景物的情感不一样?师:作者更偏爱于哪一个景物?请你在文中找到依据生:作者更偏爱于梅雨潭的绿,作者在开头和结尾处都直接点明“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生:作者更偏爱于梅雨潭的绿,作者对梅雨潭的绿描写的很细腻生:作者更偏爱于梅雨潭的绿,作者对梅雨潭的绿表达的情感很强烈生:作者更偏爱于梅雨潭的绿,作者说看到汪汪一碧的潭水,瀑布在襟袖间,但心中已没有瀑布了师:作者更偏爱于“她”(板书:她),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她”的呢?请你在文中找到含有“她”的句子,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手法及情感生:“梅雨潭闪闪的'绿色吸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师:是吸引吗?生:是招引师:吸引和招引有什么不同,这里可以换成吸引吗?生:招引不仅有吸引的意思,还有招呼、召唤的意思,更能表现出梅雨潭的绿的魅力,不能换成吸引师:这里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生:拟人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向往和喜爱之情师: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突出哪些词语啊?生:招引和追捉师:好,请你再为大家读一遍好吗?学生读得很有韵味师:还有其他含有“她”的句子吗?生:“我想张开双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师:为什么“想抱住她”是个妄想呀?生:因为是潭水,抱住她就掉到潭水里了生:因为“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生:因为作者太爱她了,不舍得抱她师:你这么一说,倒让我想到了《爱莲说》里的一个句子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师:很棒,还有含有“她”的句子吗?生:“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师:这里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生:比喻师:写出了“她”怎样的特点?生:高雅、纯洁、活泼、明亮、柔嫩、纯净、厚积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生: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喜爱、爱怜、赞美的思想感情师:你能读出这种爱怜、赞美之情吗?学生动情地朗读课文师:在第三自然段作者还使用了怎样的人称代词?生:“你”(板书:你)师:“你”指的是什么?生:梅雨潭的绿师:同样是指梅雨潭的绿,作者使用的人称代词为什么要发生变化?生:用“你”是面对面的对话师:面对面的对话时一种情感的递进,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情感的递进吧比如我对大家说我们班的一位同学,她很善良,品学兼优,然后面对着这个学生说,你真的很优秀,老师很喜欢你看看哪一个人称代词表达的情感更强烈啊?生:“你”师:让我们找到这些含有“你”的句子,用更强烈的情感读出来学生朗读“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师:这里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强烈情感?生: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出作者对梅雨潭的绿强烈的爱怜之情生:女儿绿是仿词,表现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挚爱生: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是拟人,表现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喜爱师:这里是拟人吗?裁为带,挹为眼了吗?这只是作者的生:想象师:所以,这里作者运用了一种写作手法--想象师:这两个想象,可以调换位置吗,它们内部有怎样的关系?生:后者比前者更有价值,如果前者是锦上添花,那么后者则是雪中送炭,它们是递进的关系,位置不能调换生:这里既是作者内心善良的表现,也是作者对梅雨潭绿的热爱和善待师:在作者描写的过程中有一段话是写我国其他景点,我们来看看这里是不是跑题了?生:没有跑题,这里是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梅雨潭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中师:不管是多有名的景点,多有名的绿,和梅雨潭的绿比起来就显得逊色了,请你读出这种对比后的感觉学生朗读对比的语段,在“太”字上重读,突出逊色之感师:作者热爱着梅雨潭的绿,花了全身的气力去描写,作者都用了哪些方法啊?生:比喻、拟人、对比、想象、人称代词的转换······补充课外材料:林非:“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郁达夫:“他的散文满贮着诗意”师:如此醉人、奇异的绿,仅仅是一种色彩吗,在作者的心中她还有什么含义?(结合作者使用的喻体、想象的句子去理解)生:纯洁、美好的生命,蓬勃的生机生:文章就是表达了作者对纯洁、美好生命和蓬勃生机的热爱和赞美师:作者如此爱“她”,为什么还要写“它”?(板书:它)生:用“它”的美为“她”的美作铺垫生:因为有“它”的存在,才有了“她”的醉人和奇异师:文章首尾呼应,展示文眼: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学完这篇文章,请你也以“我惊诧于”的形式为本堂课作结生: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的招引人的魅力生: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的醉人和奇异生:我惊诧于朱自清先生生动的描写生:我惊诧于朱自清先生强烈的情感师:今天,能在我们镇江市外国语学校八(6)班上课,我很荣幸,我想说“我惊诧于同学们缜密的思维和精彩的语言”谢谢大家,下课。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第1篇】《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语言鉴赏的能力和艺术的想象力。
2、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3、学习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阅读欣赏。
二、教材分析:《绿》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凝练的文章,要写好一种颜色本来就很难,作家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观察体验,竟能写得如此美丽,令人陶醉。
我想优美的文章要是太多的分析就破坏了美感。
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先带学生进入一个绿色的世界,欣赏了大量的关于西湖灵隐和花港观鱼两地的绿色的,用冲击学生的眼睛,然后通过自读来感悟全文,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新课标的精神是激发学生的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先自学,再小组交流的形式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
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多角度地细致地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2、理解文中新颖贴切的比喻,叠字的运用;体会文中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同学们,我们曾学过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见过那饱含深情的父亲的背影;也曾学过他的写景散文《春》,领略到那五彩斑斓的美丽的春光。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
好,让我们再次走近朱自清。
名: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地: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是江苏扬州人。
时:现代评: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作:《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披文入境,整体感知1.听朗读录音,完成以下任务(1)划出你认为文中重要的字词。
(2)思考:文章的文眼是什么?2.投影出示字词jù bó liǔ léng qióng shū zǐ xié踞薄阴绺棱角穹倏尘滓皱缬shíchàmóu lài yì jū什刹明眸善睐挹掬三、合作学习,问题探究1.第二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明确:第一个观察点:山边观察角度:仰视观察的景致:梅雨瀑听—花花花花的声音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第二个观察点:亭边观察角度:平视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
四年级语文下册《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生字词以及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归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所表达的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掌握生字词和重要的词语、句式。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感受诗歌的意象和美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绿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内容和结构。
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描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可以让学生扮演诗人,模拟创作过程,或者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出诗歌的主题和美感。
4.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拓展延伸: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谈谈自己对绿色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环保知识和绿色生活方式。
6. 总结: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归纳等。
2. 教学手段:PPT课件、视频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让学生回答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或者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一些填空题、选择题等。
2. 作业:布置相关阅读或写作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了解到的环保知识和绿色生活方式。
3. 评价方式: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度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同时也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表现。
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资源:PPT课件、视频展示等。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绿》(部编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文《绿》的基本内容和内涵。
2.掌握生字词:绿、顶、层、蔬菜、院子、村落等的发音、书写和认读。
3.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意思。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仔细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和联想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课文《绿》,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环境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视家园、热爱土地的情感,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绿》的基本内容和内涵。
2.学会正确书写并背诵生字词:绿、顶、层、蔬菜、院子、村落等。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联想课文内容,增强语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绿》课文原文。
2.教学用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
3.学生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课文,了解内容,做好预习。
四、教学过程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简单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绿》。
2.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绿色世界的好奇和向往。
学习过程1.课文朗读: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理解课文:师生共同探讨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细节。
3.学习生字词:教师逐个介绍并讲解生字词的发音、意思和书写。
学生认读、书写生字词。
4.篇章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语言特点。
5.情感渗透:通过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爱护环境的情感。
拓展延伸1.综合能力训练: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巩固课文内容。
2.生活实践: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身边的绿色,体会自然之美,写下感悟体会。
五、教学反思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和反馈,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
2.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为下节课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0.绿》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主要情节和意义。
2.能够背诵课文。
3.能够感受课文的意境,领悟其中的道理。
4.能够感受自然风光对人的影响,激发对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意义。
2.背诵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3.探讨自然风光对人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领悟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点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绿色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谈谈对绿色的理解,并引出“绿”这个话题。
2. 学习课文1.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解释生字生词,理解整个课文。
3.分组讨论课文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
3. 感悟课文1.分组讨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和道理。
2.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背诵课文1.学生分段背诵课文,逐段展示。
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朗诵的语调和感情。
5. 拓展活动1.带领学生走到校园或户外,感受大自然的绿色。
2.让学生观察、记录身边的绿色,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主题和思想。
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提倡保护环境。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紧凑,学生的参与度高,课文内容理解度较好。
改进之处在于可能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加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本次课程设计的教案,希朥能够对教师们有所帮助。
《绿》导学案设计禄劝屏山中学徐加翠教材依据《绿》是新课标实验教材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设计思路根据本单元标题“学会读书”,即读书动笔。
要求学生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读书。
朱自清的《绿》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美文美读,在读中品,读中悟是本课的指导思想。
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采用读书动笔的方法,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本课的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听配乐朗诵从整体上进行感知,对文章大致内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重点文段进行解读探究,着重学习多角度细致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堂目标导航:1、掌握基础字词及文学常识,学会作批注。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观察景物的方法。
3、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会写景。
4、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理清写作思路,学会用批注的读书方法,学习作者多角度细致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方案(预习与交流)1、导入新课请学生回忆初中阶段所学的朱自清的散文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二十二、绿朱自清)(出示ppt1)2、知识储备(1)、介绍作者 (出示ppt2)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荷塘月色》、《绿》、《春》、。
初中已学过他的《春》、《背影》。
(2)、解读背景:本文写于1924年,是朱自清先生《温州的踪迹》一组散文中的第二篇。
当时正是大革命时期,作者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教国文,五四运动的激情在作者心中仍未消失,愉悦的心情无法抑制。
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
《绿》虽然不过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跳动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
朱自清《绿》教案教案:朱自清《绿》一.教学目标1.了解朱自清的《绿》是一篇抒情散文,了解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2.通过读懂《绿》,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感受到朱自清的独特感受和情感。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并理解《绿》的写作方法和取材。
2.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绿》的教学材料。
2.准备黑板和粉笔。
四.教学过程Step 1:热身活动(10分钟)1.教师让学生展示一些与大自然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感知。
2.教师提问学生对大自然的印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Step 2:导入教材(5分钟)1.教师将《绿》的文本向学生展示,并简要介绍朱自清这位作家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Step 3:阅读理解(15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开始阅读《绿》并理解全文的内容。
2.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回答一下问题:a.朱自清是怎样描写树木的?b.朱自清通过树木描写自然和人的关系,有何深意?Step 4:归纳教材(10分钟)1.教师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出朱自清的写作方法和抒情散文的特点。
Step 5:写作实践(15分钟)1.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仿照《绿》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描写自然的抒情散文。
Step 6:分享和展示(10分钟)1.教师让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作品,让每组选择一到两篇代表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
Step 7:讨论和总结(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回答以下问题:a.朱自清为什么选择树木作为主题?b.《绿》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c.你认为朱自清的描写和表达有效吗?Step 8:扩展阅读(10分钟)1.教师鼓励学生继续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并提出好书推荐。
五.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学生对《绿》有了初步的了解,理解了抒情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只能进行简单的写作实践,无法深入探讨和讨论。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10《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词《绿》的内容和主题。
–掌握诗词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熟练朗读和理解诗词《绿》。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绿》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诗句的朗读和表达。
•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的抽象意境,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课文《绿》,多媒体设备。
2.教学环境:幽静的课堂环境,音响设备。
3.教学辅助:图片资料,相关诗歌视频。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自然中的绿色,引发学生对自然的向往和热爱。
2.学习诗词《绿》:–讲解诗词《绿》的内容和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逐句解释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朗读和欣赏:–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注重情感表达和节奏感。
–让学生聆听多个版本的《绿》的朗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4.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绿色的世界中,体验其中的美好和宁静。
5.思维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选择绿色来表达情感,展开讨论。
6.诗歌创作:–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绿色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自己的诗歌创作。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诗歌《绿》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验,培养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继续朗读和体味诗歌《绿》,并撰写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绿
朱自清
教学目的: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读书,学会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感知课文
1、导入新课简要回顾《春》的语言特色(清新优美)。
“(他的散文)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
2、熟悉作者(播放课件)
二、讲授新课。
1、熟悉课文。
(1)录音范读。
(听读时用波浪线画出你最喜爱的语句)
(2)学生集体朗读其中的某一段。
2、赏析语言。
(1)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对短文语言的鉴赏,发言交流(举例分析,可以用一两句话表达)。
(2)总结、明确。
提问1:请问你从文中读出了朱自清的什么样的感情呢?这种感情是如何抒发的呢?
明确:文中充溢的是朱自清看到梅雨潭的绿后的惊喜之情。
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提问2: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
“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
(一)、饱含惊喜之情(逐渐转浓,情不能已)。
(二)、准确、精练。
①选讲(例题)例: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吸引)着我们;
——“招引”紧扣“闪闪的绿”,似乎它本身用闪闪的绿光在主动招呼诱引游人,动态感强。
这正是“惊诧”的原因之一。
反衬了“我”急于赏绿的迫切心情。
“吸引”则显得一般。
②我们开始追捉(追逐)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追捉”含有欲捕捉那“闪闪的绿”的意思,点点闪光如星星萤火虫,似伸手可捉。
“追逐”则没有这层含义。
③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弯)下去,……
——“探身”与“小心”相呼应,准确的描写了向下走时脚试探性的朝下伸的样子。
(三)、形象、生动:
①比喻:
梅雨亭——展翅的苍鹰
梅雨瀑——被扯散的布
水花——白梅、杨花
碧绿的潭水——极大极大的荷叶(形色)
少妇的裙(涟漪)
初恋处女的心(荡漾)
涂了“明油”(波光)
软嫩的鸡蛋清(软嫩)
温润的碧玉(清澈)
蔚蓝的天空(鲜润)
小姑娘(可爱)
②拟人:
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
③比较映衬:
梅雨潭的绿————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太淡)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太浓)
西湖的波(太明)
秦淮河的波(太暗)
④联想:
裁带赠给舞女、挹眼赠给盲妹
(四):赏析小结:文章从比喻到比较映衬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
三、全班同学再次聆听配乐朗读。
四、课后作业:
(1)找出文章第二小节中的动词,分析其表达效果,体会文章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2)反复朗读本文,写一篇鉴赏小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