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段意的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22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概括段意(越来越少这么考)
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
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4、概括段意的要求:(1)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出发,不能直接从写法和中心出发,如写《少年闰土》:不能写成,本文叙述了鲁迅和闰土的友谊。
(2)不能写成提纲式,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一起玩的故事。
(3)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达,不能用疑问句的形式写,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怎么玩的故事。
(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还要求多少字以内)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
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①要素综合法(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谁干什么怎么样?
②标题法: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
③段意连接法: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这个内容,请你简要概括出来。
方法:把握文章大意,抓住关键字、词、句加以概况。
如:《家园落日》,概括几种落日的特点。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方法:回到原文找到相关内容,在原文直接找到答案,必要时加以概括。
小学语文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的前提,也是培养自己分析概括能力的重要训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1小学语文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一)摘句归纳法摘句归纳法,就是从课文中摘录现成的句子作为段意的方法。
文章各段中常常有一个能概括本段中心的句子,也就是段的中心句。
有的中心句在段落的开头,总述本段的主要内容,叫段的总起句;有的中心局在段落的结尾,叫段的总结句;有的中心句隐藏在承上启下的句中,承上的是概括上文的内容,启下的是点出下文的内容;有的中心句也是在中间,通过人物的对话或作者的议论、抒情等方式表达出来。
例如:在新教材的第七册《亚鲁藏布大峡谷》第四自然段: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在同一波面上,从高到底形成了九个垂直的自然带。
不同高度的自然带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犹如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
在这里,可以见到从寒冷的北极到炎热的赤道分布的动植物。
许多珍贵的林木和花卉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各种野生动物攀援穿梭其间,真不愧“植物类型博物馆”和“动物王国”的美誉。
要概括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就可以使用摘句归纳法。
这段的开头“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已经概括了这段话的意思,在下面的句子,围绕这句话,阐述大峡谷里的动植物种类多,是“植物类型博物馆”和“动物王国”。
所以,第一句话,就作为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用摘句归纳法概括段落大意时要注意:(1)摘录的句子不能全盘照抄,大部分需要经过修改加工。
如前面所举的例子,用作段意时,把“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改为“大峡谷的生物是多样性的。
”否则,就不够简略,也不通了。
(2)所摘录的句子必须能概括这段的主要意思,因此,必须先弄清这段的主要意思,然后再分析一下缩摘录的句子是否能包括这些意思。
(3)中心句在段首或段末的,一般可做段意;中心局在段的中间的,一般其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不一定能做段意。
如何掌握概括段意和层意的方法如何掌握概括段意和层意的方法基本要求:第一是扼要。
所谓“扼要”,就是要抓住要点。
第二是简明。
所谓“简明”,就是简洁明白。
1.语句摘录法。
即用文段中现成的语句概括内容要点。
例1:人类文明的起源就是从江河开始的。
在印度的恒河平原,在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在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人类历史上最先绽放文明之花的摇篮,几乎全部诞生在举世闻名的大江大河的身边。
例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例3:昆虫不仅自身产生音乐,而且也使无数艺术家得到创作灵感。
关于昆虫的词牌名有“蝶恋花”,曲牌名则有“扑灯蛾”“粉蝶儿”等。
关于昆虫的曲有:笛曲——《花香蜂舞》,原传于山东菏泽地区,旋律优美,节奏富于跳动,在现了蜜蜂采花飞舞的神态。
唢呐曲——《蜜蜂过江》,流行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旋律中较多运用了四度、九度以至十二度的音程大跳,加上锣鼓伴奏,显得格外热烈欢快。
琴曲——《蝴蝶游》,意与《庄周梦蝶》相同,常作为其引序。
戏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又名《双蝴蝶》)的结尾以男女主人公化为一对蝴蝶作为忠贞爱情的象征。
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故事写成的一曲《梁祝》,感动了全世界不知多少人。
其中“化蝶”一段的旋律更是优美动听,感人肺腑。
例4:从无数事实可以看到,一切有成就的人,无不是经过勤奋的努力,才成就了他们的丰功伟业。
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的一生都是在勤奋中度过的,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工作和实验上。
他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被人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呢?“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这是爱迪生用自己一生的经验给“天才”所作的正确的解释。
“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法国大文学家福楼拜经常用这句话来教导莫泊桑.事实证明了这句话是完全正确的。
阅读理解概括段意的方法
阅读理解概括段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摘句法:摘出段落中的中心句,对段落内容进行总结。
2. 归纳法:把段落中叙述的各层意思综合起来,然后提炼、概括。
3. 取舍法:根据中心思想,对重要的详写,次要的略写或不写。
4. 联合法:把段落中具有同类意思的内容相联合,进行概括。
5. 练习法:通过做练习题来概括段落大意,这需要平时多做练习。
这些方法有助于更准确地概括段落大意,但具体使用哪种方法取决于段落的内容和目的。
小学语文常用的概括段意的方法有哪些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起点,语文概括段意的能力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好的概括段意的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帮助他们迅速理解文章核心内容,更好地完成作业和考试。
本文将介绍小学语文常用的概括段意的方法有哪些。
一、阅读理解题目概括段意的方法小学生在阅读理解题目中,常常需要对文章进行概括段意。
而正确的概括段意方法如下:1. 细心阅读文章,把握文章中心思想。
2. 用简短的句子或关键词来概括主题。
3. 去掉无关的内容。
例如,在阅读理解题目中,如果文章主题是“夏天的昆虫”,概括段意可以写成“夏天的昆虫的品种很多,活动区域广,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课文的概括段意的方法小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也需要掌握正确的概括段意的方法,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
正确的方法如下:1. 了解文章的主旨。
2. 找出文章的重点。
3. 用简短的句子概括文章的重点。
例如,在学习语文课本的文章时,如果文章的主题是“变化的世界”,概括段意可以写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
”三、写作概括段意的方法小学生在写作时,也需要概括段意的能力。
正确的方法如下:1. 目标清晰,明确要写的内容和主题。
2. 用简短的句子或关键词来概括要写的内容。
3. 去掉无关的内容。
例如,在写一篇关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的文章时,概括段意可以写成“学习语文不仅有助于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能力,还有助于培养自信,拓展知识面。
”总之,小学语文概括段意的能力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以上的方法,加强语文知识的学习,提高概括段意的能力。
怎样概括文章段意概括段意,就是用精炼的语句总结出每一段内容的重点。
即一句完整的句。
因此概括段意要明确、完整、简要。
常用一下的方法:一、摘句归纳法摘句归纳法就是从文章中摘取现成的句子作为段意。
这种句子必须能代表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这种句子又叫中心句)。
它可以在一段的开头、中间或结尾。
在承上启下过渡句一般是前后两段的段落大意,可摘前半句为前一段的段意,后半句为后段的段意。
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
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二、连句缩句法在段落里能说明段意的不止一句话,而有几句话,可把几句话串起来,加以压缩成段意,或者把能说明段意的长句压缩成为段意。
如 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 这句话说明段意太长了,可压缩成 同意把信发表 为段意。
三、归并串连法。
在一个短落中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可把几句并列意思合并起来作为段意。
例如 《张天佑》第三段写了三层意思: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这三层意思合并起来就是段意。
如《黄继光》一课,可分为四段,段意分别是:()黄继光所在营接到新的战斗任务;(⒊)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 )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 )黄继光所在营攻占了五九七 九高地。
根据段意归纳为:在抗美援朝战争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顽强战斗,壮烈牺牲。
四、取主舍次法在个段落里说了基层意思,其中一些层次是主要的,另一些层次是次要的,抓住主要层次的内容来概括,舍去次要内容,这种方法叫取主舍次法。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三段有三个层次,一层写敌人放燃烧弹烧着茅草,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二层写 我 的紧张心情,三层写邱少云伏火烧身,壮烈牺牲。
这三层中前两层是为第三层作铺垫,第三层是重点。
因此可把第三层作为这段的段意。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法一:段意合并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
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
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法二:要素串连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
法三:问题概括法。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
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穷人》一文,读后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桑娜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她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她会这样想?丈夫回来以后,她又是怎么想的?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法四:标题追溯法。
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
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
法五:内容借助法。
这种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方要内容。
如《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1.“六要素”综合法。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可以表达为: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
2.特殊词句法(含中心词句提炼法)。
即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注意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关键词;同时更要注意文章一些特殊句子,如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等,它们往往与文章中心内容要点密切相关。
3.段意合并法。
小学语文归纳段意的10种方法一、通读全文大意是一段或几段内容的概括。
任何段落都是文章整体内容的一部分,所以要准确地概括段落大意,必须通读整体内容,了解段落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把段意概括得简明正确。
二、寻找中心句在语段中能反映全段内容的句子叫中心句。
它常常出现在语段的开头或结尾,对全段起着概括的作用,可以直接用这个中心句作段意。
如:《纪念白求恩》一文,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就分别出现在一至三段的段首。
又如:《葛洲坝安然无恙长江洪峰抵沙市》一文主题部分的段落,就分别出现在每小段的最后。
三、抓重点词语在有些段落中,往往有一些关键性词语,抓住这些词语,把它们联系起来,就可以作为段意。
如:《桂林山水》一文中的第二段,就可以抓住写漓江特点的三个关键性词语“静、清、绿”归纳、概括段意,段意就可以归纳为:写漓江水的静、清、绿。
四、寻找过渡句段落中的过渡句,有时也可以作为段意,承上句是上段的段意,启下句为下一段的段意。
如:《伟大的友谊》一文中:“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
”这一过渡句中,上半句是上段的段意,下半句是下段的段意。
五、寻找总起句段中有总分关系的句子,一般情况下用总的一句作段意。
如《猫》一文中的第一段总起句是:“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这个总起句即可作为这段的段意。
六、寻找因果句段内有因果关系的句子,一般“果”是段意。
如:《一个粗瓷大碗》一文中有这么一句:“有一回,一场激烈的战斗刚结束,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鼓鼓的挂包,打开一看,是一个粗瓷大碗。
赵一曼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了一个新战士了。
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就连忙给她送来。
”这一段先记叙“果”就是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了一个粗瓷大碗,这就是这一段的段意。
七、抓结果句几个段落叙述事理的起因、经过、结果,可抓住结果句总结段落。
概括文章段落大意的方法【篇一:概括文章段落大意的方法】分别举列如下:1、《夹竹桃》一文中第3、4 自然段合并成的段意就是在段尾:“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又如《秦兵马俑》一文中第二段的段首就有中心句:“兵马俑规模宏大就是这一段的段意。
2、《暖流》一文第二大段没有中心句,可根据主要意思概括为:“江主席来到南开大学阅览室,与青年学生一起吟诵诗词并谈论古典文学常话。
”3、《碧螺春》各段则可以小标题形式概括各段内容。
a、久负盛名;b、名称来历;c、米焙情形;d、品茶之趣;e、茶漾春光。
【篇二:概括文章段落大意的方法】阅读技法二怎样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段落,也称意义段、结构段、逻辑段。
它是由几个意思密切相关的自然段组合适而成(有时一个自然段也是一个逻辑段)。
划分段落是理解文章的必经过程和重要手段。
分段,就是把叙述同一内容的各个自然段合并为一个逻辑段。
分段时,先要理清全文的顺序,找到分段的依据,然后进行分段。
分段的依据:(方法一) 1 、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
如《一夜的工作》,可按审稿前、审稿时、审稿后和作者回来的顺序,分为四段。
这类记叙文的段落,开头一段一般有交代时间的话,可作为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的参考。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而经过总有它的发展过程。
记事的文章,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划分段3、按空间变换顺序分段。
游记、参观记一类的文章,都可以依据空间的变换分段。
分段时,表示空间的词语可作为划分段落的参考。
4、按内容性质的不同分段。
有些课文,既不能按时间的先后或空间的变换分段,又不是写一件完整的事情,因而也不能以事情的发展作为分段的依据。
它们是从几方面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或通过几件事来写人,这样的文章可依据内容的不同来分段。
对这类文章分段时,要注意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
5、按总起分述的方法分段。
总分写法的文章,一般分两段。
小学语文常用的概括段意的方法有哪些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何进行段意的概括?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常用的概括段意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小学语文常用的概括段意的方法(1)根据题目,概括中心思想有些文章的题目就提示了中心,这样的题目,人们通常称作“题眼”,即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在拟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时,就可以从题目入手进行概括。
(2)抓中心句,归纳中心思想中心句,就是文章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
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往往是抒情议论的句子,它直接表达了作者的喜怒哀乐的感情,与中心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有的中心句在文章的开头总结全文,起揭示中心思想的作用;有的中心句在文章的结尾,起点明中心思想的作用;有些中心句出现在文章的中间,还有些中心句在文章会反复出现几次,阅读文章时,只要紧紧抓住这些关键的中心句,就不难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了。
(3)分析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概括中心思想最基本的方法。
多数文章,它的中心思想不是直接点出来,而是通过具体记叙的人和事去理解,去体会概括出来的。
因此,归纳这样一类文章的中心思想,需要在认真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先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写了什么,然后再分析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最后才能从中悟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4)通过重点段的分析,概括中心思想文章的重点段是最详细的地方,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主要意思在重点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阅读时仔细地进行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能很快地领悟出来。
2小学语文常用的概括段意的方法1.段意综合法一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每一个段落大意都概括了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把各段的段意综合起来,就能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综合组织各段的大意为主要内容,并不等于各段大意的总和,概括时一定要注意区别重点段落与次要段落,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例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共写了五方面内容:(1)从地球在整个宇宙的位置看,地球是十分渺小的;(2)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很小;(3)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又遭到无节制的开采和随意的毁坏,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4)人类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居住;(5)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学会概括段落大意,是完整而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也是泛读时快速抓住全文要点和精读时认真领悟全文思路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那么,怎样概括段落大意呢?1 找出“中心句”直接摘用所谓中心句,就是概括了全段中心内容的句子。
只要找出了现成的中心句,我们就可以直接摘用它作为该段的大意。
如:在延安,纺车是作为战斗的武器用的。
那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封锁陕甘宁边区,想困死我们。
我们边区军民热烈响应毛主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彻底粉碎了敌人困死我们的阴谋。
在延安的人,在所有抗日根据地的人,不仅吃得饱,穿得暖,而且坚持了抗战,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开荒种庄稼、种蔬菜,是足食的保证;纺羊毛、纺棉花,是丰衣的保证。
(吴伯萧《记一辆纺车》)这段的开头一句话就是中心句。
当然,中心句的位置不独在一段的开头,也可以在段尾段中。
一般说来,中心句的位置以在段的首或尾居多,尤其是在以议论或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段落里表现得最为明显。
因为这样的段落通常是以解说或推论的写作思路来安排和组织语言材料的。
2 简化长句、改写原句先看下面这段话:纺线,劳动量并不大,纺久了会腰酸胳膊疼;不过在刻苦学习和紧张工作的间隙里纺线,除了经济上对敌斗争的意义而外,也是一种很有兴趣的生活。
纺线的时候,眼看着匀净的毛线或者棉纺从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毛卷里或棉纺条里抽出来,又细又长,连绵不断,简直有艺术创作的快感。
……(吴伯萧《记一辆纺车》)。
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直接摘用第一句话作为全段中心的概括,因为句子太长而且并非所有的词语涵盖了后文内容,因此,我们要对这个长句进行简化,使之更准确而精练地概括该段的中心。
简化后的句子是:纺线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
类似的情况有,段的首句或结句带有少量与上文或下文相呼应的话。
这样的句子多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之类的句式出现。
对这样复杂的长句,要去掉其中与上文或下文内容相呼应的词语和关联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