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区域地理优化学案第2讲 地 图
- 格式:ppt
- 大小:33.01 MB
- 文档页数:86
第二节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美国休斯敦为例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1.理解产业转型的含义、影响因素。
(综合思维)2.通过资料,认识单一经济结构的弊端,理解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
(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3.结合典例,分析影响区域产业转型的因素。
(综合思维)4.结合资料,说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措施。
(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一、产业转型的含义1.传统产业的积极作用与不足(1)积极作用:传统产业能够促进① 经济增长、解决② 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推进城市化等。
(2)不足:传统产业存在③ 技术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④ 产品附加值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具有不可持续性。
2.产业转型的含义:基于新一轮发展和市场竞争,传统产业只有进行⑤ 技术改造和整体提升,才能适应转型发展的市场环境。
3.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1)产业延伸: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发展⑥ 下游产业,建立起关联与配套的产业群,有利于降低⑦ 生产成本,完善配套服务,促使集聚效益的产生。
(2)产业更新:利用原产业发展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或借助外部力量,建立起基本不依赖原有基础的全新产业群,把原先的产业资源转移到新兴产业上来,把传统加工提升为⑧ 智能制造。
(3)综合发展:在转型初期,采取⑨ 产业延伸模式,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区域功能逐渐完善,新兴产业相继崛起,遂向⑩ 综合性方向演化。
4.影响产业转型的因素⑪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阶段、市场环境、⑫经济政策、科技创新等。
其中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对各种经济资源进行再分配,直接影响到产业⑬转型路径的选择。
◆特别提醒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可以表达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反映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
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高,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高。
第2课时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及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二)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案例1.西电东送(1)概念:指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省(自治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2)三大通道通道详情南部通道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① 水电资源以及贵州和云南两省② 坑口火电站的电能,送往广东中部通道将长江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的③ 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北部通道将黄河上中游和④ 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站的电能,送往⑤ 京津唐地区温馨提示“西电东送”北部通道由火电和水电两种构成(以火电为主);中部通道由水电构成;南部通道由火电和水电两种构成(以水电为主)。
南部通道以水电为主,兼有火电,这样的好处是火电可以弥补水力发电受水量季节变化影响,发电不稳定的缺点。
概念辨析坑口电站坑口电站就是指建设在煤矿矿区附近的燃煤火电厂,这样只需要建设输变电线路就可以方便地将能源输出,改变了以往需要靠各种交通方式来输出原煤等矿物的方式,降低了成本和能耗,也减少了运输途中的损耗。
优点:可以节约煤炭运输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缺点:建设坑口电站会导致煤矿附近环境污染更加严重;如果当地水资源不足,可能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紧张问题。
2.北煤南运(1)概念:指将我国北方出产的煤炭运往南方,主要是运往华东和华南沿海地区。
(2)原因:我国煤炭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集中于⑥ 北方 ,山西、陕西、⑦ 内蒙古 尤为丰富。
⑧ 华东、华南 地区经济发达,但煤炭资源明显不足。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区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资源调出区 将⑨ 资源优势 转变为⑩ 产业优势 和⑪经济效益 ,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和大型产业基地资源减少、环境破坏、原材料经济占比高、产业层次偏低等资源调入区 解决了当地⑫ 资源短缺 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地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撑 可能引发一些⑬ 生态环境 问题沿线区不同类型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因资源运输载体、管道线路、工程规模以及施工方式的不同,所产生的影响差异较大自我诊断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地图(二)【使用说明】1. 理解并记忆基础知识。
2.完成跟踪训练。
3.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如有疑惑请写下来。
4.课堂探究部分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汇总讨论结果,准备展示、点评。
【学习目标】1、理解等高线地形图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等高线图上进行人类活动的布点和选线。
2、能够根据等高线图正确绘制任何一条剖面线的地形剖面图,并能应用。
【自主学习】一、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见创新大课堂P16,理解掌握)等高线地形图与区位选择:(1)选点(2)选线(3)选面方法突破:(1)坡度陡缓的判断两条等高线之间间距越大,即等高线越稀疏,表明坡度越缓,反之越陡,间隔相同的地方表示均匀坡。
(2)地处河谷或山谷地形中的城市,地域形态多为条带状或放射式;且污染气体不易扩散,易出现大气污染事件。
(3)等深线与等高线的区别等深线与等高线的区别为:它们都以海平面为基点,等高线是向上数值增大,等深线是向下数值增大。
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与应用(读创新大课堂17页理解掌握)地形剖面图:是沿地表某一方向的直线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可以直观表示该线上的地势起伏和坡度陡缓,它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
【考点训练】试画出D、E两点之间的地形剖面图。
【我的疑惑】1.2.3.【课堂探究】—合作探究共同提高一、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读图,回答问题。
(1)B位于山顶甲的方向,D、G两地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________。
(2)C、D两地高程相等,若分别从C、D两地登上甲山顶,各有什么有利和不利条件?(3)要在海边建油港码头,应建在A处还是B处?为什么?(4)现欲从油矿区向油港铺设输油管道,线路如图中虚线所示,请说明理由。
(5)港口计划在E处或F处利用水力发电,各有什么有利和不利条件?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与应用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3)题。
(1)关于图中规划公路叙述正确的是( )A.最大高差可能为180米B.走向为东北—西南C.长度约为6千米D.穿越山脊地区(2)沿图中a—b剖面线绘制的地形剖面是下图中的( )(3)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防火瞭望塔,在①②③④的选址方案中,瞭望范围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D.④【当堂检测】1.读“某假想地区等高(深)线示意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学习目标思维导图1.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学会判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3.明确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发展变化。
4.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第1课时农业区位因素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学生用书P54]1.自然条件自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条件光照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思考】 1.分析回答形成下列各地农业类型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1)东北平原农作物大都是一年一熟.(2)我国南方红壤地区种植茶树。
提示:(1)热量。
(2)土壤。
2.农业技术经济因素3.农业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农产品消费状况等。
(1)市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
(2)市场需求对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影响越来越大。
【思考】2。
海南是我国著名的冬季蔬菜生产基地,山东寿光则以反季节蔬菜生产著名.北京从山东与海南运蔬菜各有何优势和不足?提示:从山东调入——优势:距离近,新鲜;不足:品种少.从海南调入-—优势:品种多;不足:距离远,保鲜技术要求高,可能会损坏较多。
[图表导读]读教材P61图3-13 绿色农业,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绿色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有哪些?社会经济因素有哪些?技术因素有哪些?(2)自然因素对绿色农业生产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吗?为什么?(3)绿色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提示:(1)自然因素:热量、光照、地形、土地和水分等;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农产品消费状况等;技术因素: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等。
(2)不是决定性的.绿色农业以“绿色”为核心,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农业科技是其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