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安全信息气象传真播发系统方案研究_易中立
- 格式:pdf
- 大小:5.03 MB
- 文档页数:5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气象传真接收系统优化设计易中立;刘永刚;李文婷【摘要】为有效解决模拟解调气象传真接收机的精度和灵敏度低、抗干扰能力差等问题,提出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气象传真接收系统优化方案.该系统采用J型场效应管、ESD保护电路和滤波电路等构建水准匹配的电小有源天线;采用超外差接收机技术、电调谐滤波器技术、数字解调技术、FFT同步算法、Rife频偏估计算法及基于DSTFT的FSK算法构建气象传真接收机信息接收和处理单元,实现气象传真信号的接收、数字解调、处理和显示.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完成气象传真信号的解调和气象传真图的恢复,图像质量和视觉效果均得到很大改善.%In order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low precision,low sensitivity and poor anti-interference ability of common analog meteorological facsimile receiver,an optimization design of meteorological facsimile receiver based on the software radio is proposed.The receiver features a small active receiving antenna with noise matching (which consists of the J type FET,the ESD protection circuit and the filter circuit),the super-heterodyne reception,electrically tunable filter,digital demodulation and the FFT synchronization algorithm,Rife,DSTFT based FSK.【期刊名称】《中国航海》【年(卷),期】2017(040)003【总页数】4页(P1-3,24)【关键词】船舶工程;气象传真接收机;短波通信;软件无线电;数字信号处理;安全信息播发【作者】易中立;刘永刚;李文婷【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北京100028;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07;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大连1160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17.8船舶在海上航行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气象情报对保障海上船舶(尤其是远洋船舶)安全航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上数字广播(NAVDAT)技术在海上安全信息(MSI)协调与播发中的实践与思考作者:高迎来源:《航海》2021年第02期摘要:海上安全航行一直以来都是航运界的重点关注问题,海上安全信息(MSI)是在航船舶有效了解天气情况、海域状况、搜救信息等的关键手段,而目前岸基的海上安全信息广播系统,即NAVTEX系统技术相对落后,无法切实提供现代航运所需信息,海上数字广播(NAVDAT)由于其优良技术特性将在MSI协调与播发中发挥更有价值的作用。
关键词:海上安全信息(MSI);海上数字广播(NAVDAT);协调;播发0 引言随着全球航运经济的繁荣,海上活动日趋频繁,海洋交通环境日益复杂,这给本就有着高风险的航海业带来了更多的不安全因素。
为此,海事領域在国际海事组织(IMO)的要求下,于1999年2月1日全面实施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1],其中的NAVTEX系统则主要负责向近洋航区播发MSI,最大限度保障在航船舶以及人员的安全。
但建设于20世纪90现代的NAVTEX系统已逐渐无法满足现代航运用户的需求,探究与NAVTEX同频段的NAVDAT技术在MSI协调与播发中的应用是应对航运需求的重要途径。
1 现有MSI协调与播发模式MSI包括航行警告、气象警告、冰况报告、搜救信息、气象预报、引水业务信息、电子航行系统更新信息等7种基本类型[2],NAVTEX系统可播发航警等类型MSI的文字内容,覆盖A1、A2海区,也即绝大海上活动的区域范围。
1.1 MSI协调模式根据GMDSS规定,我国主要由海上救助协调中心(RCC)、国家气象部门以及国家航道部门等向岸台提供MSI内容,岸台在近洋航区通过NAVTEX系统协调播发MSI,在远洋航区主要通过增强群呼(EGC)系统协调播发MSI。
同时,为避免同频干扰,岸基NAVTEX系统采用轮播方式,即每个台站每隔4 h发送一次电文,一次发送时间不超过10 min。
1.2 MSI播发模式目前,我国设有大连、上海、福州、广州、三亚等5座NAVTEX台站[3],共同负责国际第Ⅺ航警区域MSI的播发,在国际518 kHz以窄带直接印字电报方式播发英文MSI[4]、在486 kHz播发中文MSI,可覆盖我国沿海400 n mile以内的海域。
浅谈海上无线电气象传真系统作者:祝秋波来源:《中国新通信》2016年第09期【摘要】海上无线电气象传真是船舶接收海上气象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从建设的必要性、服务区域、播发内容和总体方案等方面对我国海上无线电气象传真系统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气象传真航海保障海岸电台海上无线电气象传真(RADIOFAX)是船舶接收海上气象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动态直观、机动观察、预报时间长、范围广等优点。
我国曾于1974年开始开展气象传真广播业务,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于2002年停止工作。
目前我国周边海域的国内外船舶接收的气象传真信息均来自日本鹿儿岛电台。
上海海岸电台作为我国承担海上遇险和安全通信及常规通信业务种类和电路规模最多、有效覆盖范围最广、设施最齐备的海岸电台,目前正在进行海上无线电气象传真系统建设,这将填补我国航海保障领域的一项空白。
一、建设我国海上气象传真系统的必要性1.1履行国际公约,提升海事形象《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公约)明确规定:“各缔约国政府尤应承担义务,…使用陆地和空间无线电通信服务机构的相应岸基设备以文字、并尽实际可能以图象格式发出信息,警告船舶注意强风、风暴和热带气旋…”。
我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A类理事国,有必要完善海上无线电气象传真业务,更好地履行国际公约,提升海事大国形象。
1.2保障航行安全的重要手段船舶航行安全与海洋环境密切相关,据统计,80%海上事故的直接或间接诱因是气象、气候的异常变化。
通过气象传真掌握专业的海上安全信息数据并加以合理利用,实现气象灾害早发现、早预警,无论是对事前水上安全通航,还是事后应急搜救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3国家战备需要气象信息属于国家战略资源。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不断的快速发展,引起了某些国家的高度关注,国际争端愈演愈烈。
单纯依靠国外预报产品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为保障复杂国际形势下我国船舶的航行安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我国自有的海上无线电气象传真系统,主动掌握和发布我国沿海及周边海域的气象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海上气象传输系统设计随着气象科学的飞跃进步,现在的气象监测体系也在不断的发展。
在海上,气象数据的传输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海上交通运输对海洋气象条件的监测和预测是极其关键的。
而基于物联网的海上气象传输系统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点的。
本文将针对这一系统进行详细的阐述。
本系统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传感器设备和物联网平台。
传感器设备是测量、检测、记录海上气象信息的设备,包括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海面高度等参数。
这些传感器设备将会放置在深海浮标、海洋静止平台以及海洋科考船等位置,整合形成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向物联网平台上载气象数据。
物联网平台则是气象数据的接收管理中心,对来自不同传感器设备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
在处理过程中,物联网平台将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识别海上气象变化的趋势,掌握海上气象变化的规律。
同时,物联网平台也能够快速反应气象变化,向用户作出提醒和预警,保障了海上交通王国的安全。
本系统所采用的通信协议为LTE,其优点在于可以支持高速率、高可靠、广覆盖等特点,适合在深海、远洋等特殊地域进行传输。
同时,为了保证气象数据的实时更新,本系统采用了大数据处理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具有高速、稳定、可靠等特点,以满足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
总之,基于物联网的海上气象传输系统是优秀的全球化气象信息采集与加工平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本系统将会被广泛应用于海上交通运输领域,成为保障航运安全和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工具。
对于基于物联网的海上气象传输系统,相关的数据有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海面高度等参数。
这些参数能够直接反映出当前海上的气象状况,并且在航行中起到预测和预警的作用。
在温度方面,数据显示在10摄氏度以下的海区中,会存在结冰的危险,而在20摄氏度以上的海域中,则会导致温度过高的情况。
因此,对于船只的航行,随时了解当前海域的温度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系统的分析来说,统计出不同海域的温度变化规律可以为海上交通王国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通信中心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海上安全信息播发管理工作程序编号:TX-TX-CX-008版本号:2.1审核人:批准人:受控状态:受控发布日期:2019年11月12日实施日期:2019年11月12日海上安全信息播发管理工作程序1. 目的规范通信中心海上安全信息播发工作,保证海上安全信息播发准时、准确。
2. 适用范围适用于通信中心负责的各种海上安全信息播发工作。
3. 定义3.1 海上安全信息指航行警(通)告、气象警告、气象预报、冰况报告以及与海上船舶航行安全有关的其他紧急、安全信息。
4. 职责4.1收信台负责海上安全信息接收、录入、播发、统计、归档等工作,负责保证本台与海上安全信息播发有关的通信设备正常运转。
提高海上安全信息播发质量,提出或制定改进措施以不断提高通信质量。
4.2 发信台负责保证本台与海上安全信息播发有关的发信设备正常运转。
4.3 信息保障部负责保证本部门与海上安全信息播发有关的通信传输路由设备正常运转。
4.3通信管理科、技术装备科分别根据各自职责负责对海上安全信息播发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5. 工作程序5.1 接收5.1.1 值班员应及时接收各类海上安全信息。
5.1.2 值班员应对接收的各类海上安全信息进行检查和校对。
5.1.3 检查和校对无误的及时进行登记,同时编列本台广播流水号。
检查和校对有误的,应及时与发布单位联系更正或重发。
5.2 录入5.2.1 值班员应按照海上安全信息播发业务规定准确录入安全信息。
5.2.2 录入海上安全信息可以采用软件终端、网络、移动存储设备或人工手动方式。
5.2.3 值班员应按照海上安全信息播发业务规定对不同类别的安全信息制定相应的广播计划。
5.3 检查5.3.1 录入完毕必须严格进行自检,保证录入信息准确无误。
自检后须在原始报底、登记表或通信记录上签值班员工号。
5.3.2 采用软件终端、网络或移动存储设备拷贝或复制粘帖,值班员必须对安全信息进行检查,以确保复制的信息准确无误。
82 C W T 中国水运 2020·07我国海上无线电气象传真播发业务总体布局研究王福斋1,易中立1,刘宝安2,赵晋宇1,王姗姗1摘 要:结合我国现有气象传真播发电路的覆盖情况及北极东北航道的覆盖需求,提出了海上无线电气象传真播发系统的总体布局方案,并用VOACAP 对该方案进行了仿真验证。
结果表明,在新疆西北部增设气象传真播发电路,可有效加强对北极东北航道的覆盖,有效提高我国航海保障的服务水平,降低极端气象灾害所带来的水上安全事故风险,增强国际履约能力,提升海事大国形象。
关键词:海上无线电气象传真;海上安全信息;短波通信;海岸电台;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中图分类号:U6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20)07-0082-03DOI 编码:10.13646/ki.42-1395/u.2020.07.027(1.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北京 100028;2.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天津 300455)1 气象传真概况1.1气象传真的作用海上无线电气象传真是向海上船舶提供的一种简单、直观的天气图。
海上航行的船舶可以通过气象传真接收机实时接收航区邻近国家气象台发布的气象传真图,以获取航行海区的天气和海况资料,了解航区更多、更大范围的天气演变过程,掌握航区已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天气和海洋情况,从而做出趋利避害的决策,保障海上活动安全。
1.2全球气象传真概况国际气象组织(简称“WMO”)规定:“世界各大区域和国家应建立气象传真的无线广播网,定频定时发送各种气象图表,收集和交流各种气象资料” [1]。
按照国际公约的相关规定,各国相继开设了气象传真业务,经查阅英版《无线电信号表(第三卷)》,目前全球共设有气象传真播发台20余座。
气象传真广播几乎覆盖了世界各地的海洋。
我国海域周边设置了韩国首尔、日本鹿儿岛、泰国曼谷、中国台北、上海等5个台站[2]。
据了解,目前的航海气象最主要的接收方式是无线电气象传真系统,尤其是国际航线船舶,绝大部分船舶将此作为获取气象和海况信息最重要的渠道。
地面ASM播发海上安全信息研究与实践摘要:本文针对ASM播发海上安全信息与现行海上安全信息发布体系的关系,播发采用的信息类型、字符集选取、信息处置规则,船载设备接收信息的显示以及通信干扰6个问题,结合海上安全信息发布体系和VDES技术规范,提出了解决方案,并进行了相关验证。
关键词:ASM、播发海上安全信息、问题与解决方案、验证1.概述2022年2月ITU 发布了VDES 2092-1技术标准。
根据国际标准,VDES具有船舶自动识别(AIS)、应用特定消息(ASM)和甚高频数据交换(VDE)功能,其中ASM可用于传输除船舶位置信息和航行状态信息外的其他海上安全信息。
本文针对ASM播发海上安全信息存在的与现行海上安全信息发布体系的关系,播发采用的信息类型、字符集选取、信息处置规则,船载设备接收信息的显示以及通信干扰6个问题,结合海上安全信息发布体系和VDES技术规范,提出了解决方案。
2.问题与解决方法按照交通运输部海事发布的《智能航保实施计划2021-2025》,到2025年沿海和内河将形成VDES基站间距约为50公里,有效覆盖我国沿海水域,服务于国内外船舶的通信网。
利用该VDES通信网络,播发海上安全信息将面临如下问题。
(1)ASM与现行海上安全信息发布体系的关系1979年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无线电航行警告播发业务的419号决议。
为切实履行沿岸国义务,保障海上人命和财产安全,我国建立了包括1个总台、3个区台、12个发布台的三级发布管理系统和18个海岸电台完整的航行警告等海上安全信息发布管理体系。
按照该发布管理体系,搜救、航行警告、气象警告和气象预报海上安全信息等通过海岸电台以英文NAVTEX、中文NAVTEX、北斗、VHF/MF/HF无线电话,NBDP通信方式采用定时和非定时的进行广播,为航行在我国沿海的国内外船舶提供海上安全信息。
海上安全信息发布已建立了完整的体系,并有效服务船舶安全航行40多年。
上海通信中心的高频无线电气象传真图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摘要:按照SOLAS公约《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的相应条款,相关缔约国应当承担提供陆基和空间无线电通信的义务,以文字、图像进行播发信息,警告和告知过往船舶注意恶劣海上气象环境,达到安全航行的目标。
我国曾今开展过气象传真服务的相关业务,但2000左右已经停止。
2016年前,包括我国船舶均接收源自日本鹿儿岛电台的气象传真图。
2016年,通过自主研发,完成对海上高频无线电气象传真图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实验表明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
关键字:高频气象传真图;数据管理系统;气象传真图接收单元一、设计概述及时、准确的播发海上气象、海况等海上安全信息,是减少海难事故的有效途径。
因此,海上高频无线电气象传真系统是包括渔船在内的所有海上航行船舶接收气象、气候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按照SOLAS公约《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的相应条款,相关缔约国应当承担提供陆基和空间无线电通信的义务,以文字、图像进行播发信息,警告和告知过往船舶注意恶劣海上气象环境,达到安全航行的目标。
我国曾开展过播发气象传真的业务,但2000年左右已经停止。
目前,我国周边海域的国内外船舶接收的气象传真信息均来自日本鹿儿岛电台。
2006 年,中国气象局与交通部签订了《交通部、中国气象局关于共同做好海上搜救气象服务的协议》,明确“双方将加强海上搜救和气象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共同加快气象观测系统的建设;共同完善海上安全气象信息分发系统”,此后,加快了交通运输部与中国气象局合作研究,并于2016年服务海上用户。
二、海上高频无线电气象传真系统架构海上高频无线电气象传真系统架构分为:信息播发系统、信息源推送系统、信息调制与控制系统、高频无线电气象传真接收单元组成(图1)。
(1)信息源推送系统在海洋气象台设置信息源推送系统,由专题数据库单元和信息推送单元组成,主要包括:专题数据库;信息源推送软件;数值预报产品处理服务器;专题数据库存储服务器;磁盘阵列;预报产品与推送系统工作站等硬件设备。
NAVIGATION航海38Marine Technology 航海技术0 引 言海上无线电气象传真业务是船舶接收海上气象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动态直观、机动观察、预报时间长、范围广等特点,能够更好地实现气象灾害早发现、早预警,无论对事前水上安全通航保障,还是对事后应急搜救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IMO)的A 类理事国,积极推进无线电气象传真业务开放,也是承担《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 公约)规定的各缔约国政府义务的体现。
我国曾于1974年开始进行气象传真广播业务,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已于2002年停止工作。
目前我国周边海域的国内外船舶接收的气象传真信息均来自日本鹿儿岛电台。
1 无线电气象传真系统建设情况概述为了充分发挥我国自有的气象信息战略资源优海上无线电气象传真系统构成及技术扩展祝秋波(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上海通信中心,上海 201206)摘 要:海上无线电气象传真业务是船舶接收海上气象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为国家履行国际公约及加强航海保障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本文结合海上无线电气象传真系统工程建设实践,重点介绍了该系统的构成及工作流程,分析了工程建设中关注的几个问题,并对后续系统功能技术扩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气象传真;国际公约;航海保障;海岸电台;技术扩展势,尽快弥补我国在周边海域海上无线电气象传真播发业务的空缺,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上海通信中心(上海海岸电台)于2015年开始实施建设海上无线电气象传真系统工程。
经过3年建设和后期运行中不断地完善,该系统逐步趋于稳定。
2019年3月,经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批准,由该单位为主导研发的中国首套无线电气象传真系统正式投入试运行。
经实船测试及评估,有效覆盖范围达到1 000 nmile:近海方面能可靠覆盖我国图1 气象传真覆盖范围示意图 图2 气象传真覆盖范围实测图NAVIGATION 航海39东海,包括钓鱼岛水域、朝鲜海峡水域等;远海方面可有效覆盖至黄岩岛、日本北海等重点关注水域。
海上气象传真播发及监测系统的应用
张永杰;闻俊
【期刊名称】《航海》
【年(卷),期】2024()1
【摘要】气象传真是海上安全信息播发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其通过在短波频段(3 MHz~30 MHz)上以F3C模式发射调制后的气象图片,以此向全世界范围广播播发气象分析图、气象云图、气象预报图等相关的图像气象信息。
气象传真具有动态直观、激动观察的特点,能够更好的实现气象灾害的早发现、早预警,对事前水上安全同行保障和事后应急搜救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海上气象传真与播发监测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构建一个自闭环验证的气象传真监测系统,实现对气象传真信息的播发检测,并对数据进行存储,方便数据统计、数据对比,完成对气象数据的更高效准确的应用,可以更好的为航海者规划最佳航线、规避航行风险提供重要参考。
助力海上交通安全。
【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张永杰;闻俊
【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上海通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
【相关文献】
1.海上安全信息气象传真播发系统方案研究
2.海上无线电气象传真系统构成及技术扩展
3.我国海上无线电气象传真播发业务总体布局研究
4.南海首次播发海上无线电气象传真
5.南海首次播发海上无线电气象传真--实现气象灾害早预警、早预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