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穆旦现代诗《我看》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4.56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九上《我看》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1935年穆旦就读于清华大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10月穆旦随清华大学南迁至长沙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这时期的穆旦创作了一些诗歌,随后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连续发表《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我看》《从空虚到充实》等作品。
诗歌题目用第一人称,从”我“的视角”看“,新颖别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穆旦(1918一1977),原名查良铮,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
其主要作品有译作《普希金抒情诗集》《雪莱抒情诗集》,诗集《旗》《穆旦诗集》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丰润:(肌肤等)丰满滋润。
沉醉:大醉;比喻深深地迷恋或沉浸在某种事物当中。
忧戚qī:忧伤。
戚,悲伤。
勃bó发:焕发;蓬勃生发。
飘逸yì:漂浮,飘散。
漫màn游:随意地不受拘束地游览。
流盼:转动目光看。
摇曳yè:摇荡,晃动。
二、主题概述这首诗歌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美丽画卷,感悟生命的美好,引发了诗人对充满生机的生命的礼赞,表达了诗人愿与春景一起,与自然合流,把快乐带给人间的美好愿望。
三、作品结构第一部分(第1、2节):描绘出一幅春天原野的美丽图画。
第二部分(第3~5节):歌颂春天里生命的勃发、美丽、自由和力量,抒发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四、鉴赏品读1.“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一句中的“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揉”是用手来回擦或搓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表现出春风的温柔亲切。
2.诗人是如何描写所看到的春日美景的?有什么作用?诗人看到“春风”联想到“青草绿潮”,看到“飞鸟”联想到“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看到“流云”“红晕”联想到“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作者的联想自然丰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情景交融,为后文抒情做铺垫。
3.“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这句话怎么理解?远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但他们留下的对大自然的吟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长河里漂荡流传。
细读穆旦的《我看》作者:陈一芒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6期摘; ; 要:《我看》是穆旦早年的诗歌作品,被选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然而,对于本诗的细读与鉴赏,资料偏少。
笔者查阅大量文献,结合自己的理解,从创作背景、浪漫主义、风景、自然、自我、整体等角度,对诗歌进行分析与鉴赏,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穆旦; ; 《我看》; ; 细读; ; 鉴赏一、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我看》为20岁的穆旦于1938年6月所创作的。
《我看》这部作品创作于穆旦的创作高峰期的前端。
穆旦生平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1934—1937)尝试期:主要是南开中学阶段,開始在《南开中学生》上发表诗作,已经显示出早慧与才干。
第二时期(1938—1948)高峰期:从清华大学到西南联大,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出国留学为止,穆旦的大部分诗作属于这一时期的作品,在创作思想、语言风格上最具代表性。
第三时期(1951—1957)受挫期:从解放初留学归国后到反右,以《九十九家争鸣记》招来大祸,结束了这一时期艰难的适应和很难适应的创作时实践。
第四时期(1958—1977)翻译期,第五时期(1975—1976)圆熟期。
穆旦1918年生天津,原名查良铮,祖籍为浙江海宁。
穆旦的祖父查美荫在北方任职过知州知县等职务,可惜后来家道中落。
穆旦家风忠厚朴实,他童年早慧,性格质朴忠厚,从小善于独立思考,有着刚强和不随流俗的一面。
1929年考入南开中学,在发表于《南开高中生》1934年秋季第4、5期合刊的杂感《梦》时,作者署名“穆旦”。
这是至今发现的诗人最早使用这一笔名的作品。
1929到1935年的六年,穆旦就读南开中学,国家动荡不安,风雨飘摇。
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
1937年由于卢沟桥事变的发生,穆旦就读于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当时任教的有一位来自英国的现代诗人——威廉·燕卜荪。
穆旦后来的写诗技巧和风格、语言,很明显受到燕卜荪的启发和影响。
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穆旦现代诗《我看》赏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我看》赏析
我看
诗人∕穆旦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悄悄,比拟,生动,写出春风的轻柔;揉,形象,写出风吹草低的景象】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拟人】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比喻,将青草的起伏比作绿潮,表现春草的茂盛】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吸入,写出晴空的高远深邃】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拟人,生动地写出云彩在傍晚时分的色彩变化】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拟人,表现晚霞的美丽令人沉醉】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你”,指的或许是大自然,因为前文描写的是大自然的景色】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大自然的主旋律永远是蓬勃的生命,欢乐和忧戚都是浮云】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比如孔子曾赞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哲人已逝,大自然的脉动依旧】。
我看的诗歌意境
《我看》是穆旦的一首诗歌,以下是这首诗歌的意境:
1.这首诗歌描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受和思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
敬畏之情。
2.诗歌中的意象丰富多彩,包括春风、春草、飞鸟、流云等,这些意象构
成了一幅美丽的春天景象。
3.诗歌中的意境宁静、安详,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内心的平
静。
4.诗歌中的语言简洁明快,但却能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体现了诗人
的才华和功力。
5.诗歌中的主题是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
命的珍视。
总的来说,《我看》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意境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让春在天地间流转——穆旦《我看》一、文本解读《我看》是穆旦写于20岁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作于1938年。
“七七事变”后,诗人随学校(清华大学)辗转于长沙、昆明等地,徒步到风景秀丽的蒙自,诗人的生命,被云南的春天唤醒,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写的是蒙自的春天留给诗人的印象和体验。
春天自然的美丽与涌动生命的激情深深吸引着诗人,让诗人有了“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的生命感叹,“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的生命担当,“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的生命感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基于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征,统编版教材在编写体例上进行了创新,设置了“活动·探究”单元。
旨在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指引下,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自主参与、体验探究,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我看》入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活动·探究”单元,在活动任务单中,设计了三个任务“任务一:学习鉴赏。
”“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任务二:诗歌朗诵。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任务三:尝试创作。
”活动探究单元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注重语文的实践性,在言语实践活动中以诗歌的方式学习诗歌,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爱上诗歌。
具体到《我看》这首诗,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美;学习诗歌的手法,尝试创作。
如何引导九年级的学生读出这首诗对春天的印象,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尝试创作呢?笔者认为,还是从诵读切入,综合感受诗歌。
诵读是诗歌最好的活动,每首诗都有节奏,通过声音来表达情感,有助于诗歌的理解。
叶圣陶说:“文学这东西,尤其是诗词,不但要分析地研究,还得要综合地感受。
第05课《我看》(解析版)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穆旦:忠魂耿热满玉壶夏生荷①1949年穆旦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俄罗斯文学硕士学位。
1952年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后,他本可留在美国的一些大学里任教,即便是靠着写诗也可能有很好的生活,但他却坚持要回国,要将一些优秀的国外文学翻译给新中国的读者。
可当时正值朝鲜战争,美国政府不允许在美的中国籍高级知识分子离开,穆旦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冲破重重阻挠,最终回到了祖国,在南开大学任外语系副教授。
②一回来,穆旦就开始紧张的翻译工作,为了给这个民族增添文学滋养,他甚至停止了写诗,以便专心于译作。
5年内,他便翻译出版了普希金的好几部代表作,以及《拜伦抒情诗选》《济慈诗选》等等。
他的译作发行量很大,以至于没人知道他是诗人穆旦,只知道他是翻译家查良铮。
然而,穆旦不会逢场作戏,更不会说假话,遇事总是喜欢仗义执言,因此很不得一些人的喜欢,这也为他后来的厄运埋下了隐患。
③1959年,在南开大学“反右倾”运动中,有人翻出了穆旦的过去,举报了他,天津中院随即宣布穆旦为“历史反革命”,判处他接受“机关管制”“监督劳动”。
这是历史的悲剧,穆旦无力反抗。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
“好男儿当捐躯为祖国,不该苟且偷生。
”1942年,穆旦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并担任翻译官,后又上了最前线,进入到被誉为“魔鬼之谷”的胡康原始大森林,同行的5万多同胞都葬身于此,而穆旦在历经8天饥饿和身染痢疾之后,竟奇迹般地捡回了一条命。
然而,正是这段经历让穆旦此后厄运连连。
作为“历史反革命”的他,被发配到校图书馆,白天要从事打扫厕所、楼道等杂役,晚上则要写“思想汇报”“认罪反省”。
亲朋们不再上门,穆旦也变得沉默寡言,当初他执意要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翻译文学,但现在却要放下手中的笔,“沉重的枷锁会被打断,牢狱会被颠覆,而门口的自由将微笑地把你们拥抱……”这是穆旦翻译的普希金的诗歌,但他不知道自己的枷锁何时才能被打破。
《我看》九年级上册原文《我看》是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由现代诗人穆旦 (原名查良铮)创作。
这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象,并蕴含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我看》的原文内容: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滇南小城蒙自,是穆旦在联大初期的重要作品之一。
诗中通过描绘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平展翅翼的飞鸟、慢慢红晕的流云等自然景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
同时,诗人也借自然之景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思考,表达了对生命易逝、自然永恒的感慨,以及对远古哲人吟咏自然的怀念与敬仰。
在诗歌的结构上,穆旦巧妙地运用了重复、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语言生动形象,情感表达真挚而深刻。
例如,“我看”一词的重复使用,既突出了诗人的观察与感受,又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低首又低首”的词语重复,则通过音韵的连绵和视觉形象的生动描绘,传达了青草在风中波动的细腻感受。
此外,诗歌的结尾部分 “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更是点睛之笔,不仅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自然合为一体、同悲同乐的愿望,也寓意着生命的短暂与无常以及人类情感的复杂与多变。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我看》课文汇总要知识点讲解一、作者简介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早年留学美国,“九叶诗派”诗人。
主要作品有《赞美》《诗八首》。
二、相关资料“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9位诗人的合集出版于1981年7月,但九叶诗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流派却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
九叶诗派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
三、理解词义1.忧戚:忧伤烦恼。
戚,悲伤。
2. 枉然:白白地。
3. 飘逸:漂浮,飘散。
4.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
盼,看视。
5 坦荡:宽广平坦;形容心地纯洁,胸襟宽畅。
四、问题解疑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本题运用诗歌画面描绘法。
描绘了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傍晚时分柔美、恬静、充满生机的春景图。
2.本句中的“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揉”是用手来回擦或搓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力度和温柔。
3.诗人是如何描写所看到的春日美景的?有什么作用?诗人看到“春风”联想到“青草绿潮”,看到“飞鸟”联想到“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看到“流云”“红晕”联想到“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作者联想自然丰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情景交融,为后文抒情做铺垫。
4.这里的“你”指谁?这里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
5.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这句话怎么理解?远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但他们留下的对大自然的吟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长河里飘逸。
6.作者在结尾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作者在结尾用“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的诗句,表达了要与大自然合而为一、同悲同乐的愿望。
7.诗歌后三节都是作者所思,其内容有什么不同?第③节主要写在孕育了万物、充满生机的大自然面前,“我”的“欢乐和忧戚”是微之甚微,以此突出大自然的博大。
06、我看——群文阅读现代诗歌阅读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原野夕照的美丽图画,歌颂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孕育生命、滋养万物的伟大,抒发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表达了诗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愿望。
【考点解读】现代诗,也可称为“新诗”,包括现代诗歌和当代诗歌,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
现代诗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格律的限制,采用了比较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思想感情。
【技法点拨】一、知人论世读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了解创作背景对理解整首诗是大有帮助的。
二.把握形象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
阅读、鉴赏诗歌就要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感受诗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理解情感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
诗人的思想感情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情感,才能准确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四、品味语言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的语言特点,以成功地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品味语言一般涉及遣词造句、语句含义、语体色彩等方面。
五、分析技巧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重在体会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反复、排比、对比,对偶等,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象征、映衬等。
【真题演练】(一)阅读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黄鹂徐志摩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艳异照亮了浓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
但它一展翅,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它飞了,不见了,没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01.请说说第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节描写黄鹂飞来,写出了黄鹂的色彩和动感,一动一静,生动地刻画出黄鹂疾飞而来,默立于树的神采。
穆旦诗歌《我看》中的生命体验作者:徐贵堂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2年第05期在诸多现代诗人当中,穆旦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人,其思想艺术及其作品,都代表着现代诗人的较高水平。
在初中语文统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当中,引入了其《我看》这首诗。
在整个单元当中,这首诗的地位是独特的,它虽然没有《沁园春·雪》当中所表现出来的伟人抱负与情怀,也没有台湾诗人因为游离在外而表现出来的游子情感,但是却体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关于生命的体验。
关于这一点,早有人评价:《我看》这首诗歌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不同于传统的田园牧歌式的抒情,而是赋予万物以深沉的生命体验,将个人和社会、时代结合起来,表现青年知识分子与人民同呼吸、与民族共患难的决心。
全诗具体与抽象相结合,浪漫与智性相结合,已初步显现出穆旦诗的风格。
[1]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尤其是这一判断中的“赋予万物以深沉的生命体验”,相对于其他的诗歌来说,所表现出来的恰恰是诗人虽然是一个普通人,但是所关注的却是与万物相关的生命体验,这种生命体验不是肤浅的,而是深沉的——所谓深沉,就是内心有着强烈的关注,但是却没有在外在的言行当中表现出来。
正是因为这种深沉的生命体验,使得对这首诗歌的解读有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对生命体验的感知。
一、诗歌解读中的生命体验意蕴应当说所有的诗都源自于作者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感悟与概括,所以在诗歌当中往往都隐藏着关于生命体验的意蕴。
这种意蕴的表现方式往往是不同的,有着外显而有的内敛,有的热情奔放而有的则低调理性。
相比较而言,外显而热情奔放的情感意蕴,容易为读者直接感知;而内敛低调理性的意蕴,则表现出明显的深沉样态。
[2]在这种情况下,对诗歌中的生命意愿体验进行解读,就成了一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事情。
事因难能,尤为可贵。
对于穆旦的《我看》而言,无论是从标题还是到正文,都很难找到华丽的词藻,但是就是在这种朴实无华的语言背后,却彰显着诗人对生命体验的独特见解,当这种见解能够为读者所领悟的时候,就意味着读者的心灵与诗人的心灵发生了共振,而这正是文本解读的良好状态。
九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我看》赏析
我看
诗人∕穆旦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悄悄,比拟,生动,写出春风的轻柔;揉,形象,写出风吹草低的景象】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拟人】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比喻,将青草的起伏比作绿潮,表现春草的茂盛】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吸入,写出晴空的高远深邃】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拟人,生动地写出云彩在傍晚时分的色彩变化】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拟人,表现晚霞的美丽令人沉醉】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你”,指的或许是大自然,因为前文描写的是大自然的景色】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大自然的主旋律永远是蓬勃的生命,欢乐和忧戚都是浮云】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比如孔子曾赞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哲人已逝,大自然的脉动依旧】
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拟人,生动形象,写出生命的旺盛】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排比,生命无处不在,无远弗届】
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期待融入大自然,天人合一】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不拒苦乐】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燃起,吹熄,将花朵比拟为火,将季节拟人,生动写出
花朵随季节开放、凋谢的景象;意在表明,与自然合一,则苦乐于我,正如花开花谢,再寻常不过】
193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