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 格式:ppt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20
消渴病( 2 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有证候重点(一)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二)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三)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四)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五)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焦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不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六)气阴两虚证:消瘦,疲倦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七)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加,污浊如脂如膏,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畏寒肢冷,面无人色,神疲备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二、常有症状/ 证候施护(一)尿量增加1.察看排尿次数、尿量及尿色。
2.嘱患者睡前少饮水。
3.指导患者饮食调治,适合进食芡实、枸杞等补肾之品,食疗方:芡实瘦肉汤。
(二)口干多饮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合。
2.察看口干、口渴、每天饮水量。
3.多食生津润燥类食品,如百合、西葫芦等,可采纳鲜芦根煎水代茶饮;口含乌梅、饮用菊花玉竹茶、苦丁茶以缓解口干口渴。
食疗方:凉拌黄瓜、蓝莓山药、葛根鱼汤。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依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等穴位。
(三)多食易饥1.咨询饮食习惯及饮食量。
宜选择混淆餐,每餐进食种类包含主食、蔬菜、肉蛋类等;粗精粮合理搭配,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二)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三)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四)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五)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六)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七)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尿量增多1.观察排尿次数、尿量及尿色。
2.嘱患者睡前少饮水。
3.指导患者饮食调理,适当进食芡实、枸杞等补肾之品,食疗方:芡实瘦肉汤。
(二)口干多饮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多食生津润燥类食物,如百合、西葫芦等,可选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口含乌梅、饮用菊花玉竹茶、苦丁茶以缓解口干口渴。
食疗方:凉拌黄瓜、蓝莓山药、葛根鱼汤。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等穴位。
(三)多食易饥1.询问饮食习惯及饮食量。
宜选择混合餐,每餐进食种类包含主食、蔬菜、肉蛋类等;粗细粮合理搭配,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易感。
舌胖有印。
(二)血虚证:面色无华,唇甲色淡,经少色淡。
舌胖质淡。
(三)阴虚证:怕热汗出,或有盗汗,咽干口渴,大便干,手足心热或五心烦热。
舌瘦红而裂。
(四)阳虚证:畏寒肢冷,腰膝怕冷,面足浮肿,夜尿频多。
舌胖苔白。
(五)血瘀证:定位刺痛,夜间加重,肢体麻痛,肌肤甲错,口唇舌紫,或紫暗、瘀斑。
舌下络脉色紫怒张。
(六)痰湿证:胸闷脱痞,纳呆呕恶,形体肥胖,全身困倦,头胀肢沉。
舌苔白腻。
(七)湿浊证: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口中黏腻,口有尿味,神识呆钝,或烦闷不宁,皮肤瘙痒。
舌苔白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水肿1评估水肿程度,监测体重、腹围。
2 .观察排尿的次数和量,使用利尿剂者观察电解质和生命体征变化。
3 .阴囊水肿者可局部垫起,避免受压;严重胸、腹水时取半坐卧位。
4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肾、内分泌等穴,耳部水肿患者禁用。
(二)皮肤瘙痒1 .着柔软棉织品,避免化纤、羽绒、羊绒等织品,沐浴或泡脚时水温40。
C以下。
2 .修剪指甲,指导患者勿搔抓皮肤。
3 .遵医嘱给予中药涂药。
4 .遵医嘱中药药浴,药液温度在40。
C以下,药浴时间要短,以20分钟为宜。
5 .遵医嘱中药熏洗,皮肤破溃者禁用。
(三)泡沫尿(蛋白尿)1 .观察尿泡沫多少及消散时间。
2 .注意观察发热、劳累等因素对患者蛋白尿的影响。
3 .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肾俞、脾俞、气海、三阴交等穴。
(四)恶心呕吐1 .保持口腔清洁。
2 .舌面上放鲜姜片,以缓解呕吐。
3 .口中氨味者,予以冷开水或饮柠檬水漱口。
4 .遵医嘱艾灸,取膈腌、胃腌、神阙等穴。
5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内关、合谷等穴。
(五)头胀肢乏1 .定时血压监测,高血压危象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立即报告医师。
2 .保持大便通畅,勿屏气或用力排便。
顺时针按摩腹部。
3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三阴交、足三里、风池、百会、太阳等穴。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常规消渴病,是由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情志内郁、劳郁过度所致,以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护理评估(1)了解患者既往饮食习惯、饮食结构、进食情况。
(2)了解患者生活方式、休息和排泄状况。
(3)了解患者有无糖尿病家族史。
(4)了解患者有无低血糖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无血管、神经系统异常。
(5)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6)中医证型:①肝胃郁热证。
证候:脱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
证侯:脱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会艮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
舌红,边有瘀班,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
证候: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纳杲,便澹,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
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
证候:心烦口苦,胃脱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
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
证候: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漫赤便秘。
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
证候: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脱腹胀满,腰膝酸软,便澹,口干口苦Q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
证候: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腕腹胀满,食纳不香,五更泄泻。
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房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3)指导患者合理安排日常生活起居,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4)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定期检查血糖和尿糖的变化,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周定时测体重。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苔薄或花剥,脉细数或沉细。
2.肝肾阴虚证:头晕耳鸣,口干咽燥,腰膝酸痛。
两目干涩,舌脉: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或沉细。
3.脾肾亏虚证: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腰膝酸软,口干不饮,大便不实,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兼证1.痰瘀证(贯穿于疾病始终)症状:舌色暗,舌下静脉迂曲,瘀点瘀斑,脉沉弦涩。
2.湿热证症状:兼见尿频、急迫、灼热、涩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水肿1.评估水肿程度,监测体重、腹围。
2.观察排尿的次数和量,使用利尿剂者观察电解质和生命体征变化。
3.阴囊水肿者可局部垫起,避免受压;严重胸、腹水时取半坐卧位。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肾、内分泌等穴,耳部水肿患者禁用。
(二)皮肤瘙痒1.着柔软棉织品,避免化纤、羽绒、羊绒等织品,沐浴或泡脚时水温40℃以下。
2.修剪指甲,指导患者勿搔抓皮肤。
3.遵医嘱给予中药涂药。
4.遵医嘱中药药浴,药液温度在40℃以下,药浴时间要短,以20分钟为宜。
5.遵医嘱中药熏洗,皮肤破溃者禁用。
(三)泡沫尿(蛋白尿)1.观察尿泡沫多少及消散时间。
2.注意观察发热、劳累等因素对患者蛋白尿的影响。
3.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肾俞、脾俞、气海、三阴交等穴。
(四)恶心呕吐1.保持口腔清洁。
2.舌面上放鲜姜片,以缓解呕吐。
3.口中氨味者,予以冷开水或饮柠檬水漱口。
4.遵医嘱艾灸,取膈腧、胃腧、神阙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内关、合谷等穴。
(五)头胀肢乏1.定时血压监测,高血压危象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立即报告医师。
2.保持大便通畅,勿屏气或用力排便。
顺时针按摩腹部。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三阴交、足三里、风池、百会、太阳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脑干、神门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苔薄或花剥,脉细数或沉细。
2.肝肾阴虚证:头晕耳鸣,口干咽燥,腰膝酸痛。
两目干涩,舌脉: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或沉细。
3.脾肾亏虚证: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腰膝酸软,口干不饮,大便不实,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兼证1.痰瘀证(贯穿于疾病始终)症状:舌色暗,舌下静脉迂曲,瘀点瘀斑,脉沉弦涩。
2.湿热证症状:兼见尿频、急迫、灼热、涩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水肿1.评估水肿程度,监测体重、腹围。
2.观察排尿的次数和量,使用利尿剂者观察电解质和生命体征变化。
3.阴囊水肿者可局部垫起,避免受压;严重胸、腹水时取半坐卧位。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肾、内分泌等穴,耳部水肿患者禁用。
(二)皮肤瘙痒1.着柔软棉织品,避免化纤、羽绒、羊绒等织品,沐浴或泡脚时水温40℃以下。
2.修剪指甲,指导患者勿搔抓皮肤。
3.遵医嘱给予中药涂药。
4.遵医嘱中药药浴,药液温度在40℃以下,药浴时间要短,以20分钟为宜。
5.遵医嘱中药熏洗,皮肤破溃者禁用。
(三)泡沫尿(蛋白尿)1.观察尿泡沫多少及消散时间。
2.注意观察发热、劳累等因素对患者蛋白尿的影响。
3.遵医嘱艾灸,取足三里、肾俞、脾俞、气海、三阴交等穴。
(四)恶心呕吐1.保持口腔清洁。
2.舌面上放鲜姜片,以缓解呕吐。
3.口中氨味者,予以冷开水或饮柠檬水漱口。
4.遵医嘱艾灸,取膈腧、胃腧、神阙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内关、合谷等穴。
(五)头胀肢乏1.定时血压监测,高血压危象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立即报告医师。
2.保持大便通畅,勿屏气或用力排便。
顺时针按摩腹部。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三阴交、足三里、风池、百会、太阳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脑干、神门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消渴病( 2 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有证候重点(一)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二)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三)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四)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五)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焦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不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六)气阴两虚证:消瘦,疲倦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七)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加,污浊如脂如膏,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畏寒肢冷,面无人色,神疲备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二、常有症状/ 证候施护(一)尿量增加1.察看排尿次数、尿量及尿色。
2.嘱患者睡前少饮水。
3.指导患者饮食调治,适合进食芡实、枸杞等补肾之品,食疗方:芡实瘦肉汤。
(二)口干多饮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合。
2.察看口干、口渴、每天饮水量。
3.多食生津润燥类食品,如百合、西葫芦等,可采纳鲜芦根煎水代茶饮;口含乌梅、饮用菊花玉竹茶、苦丁茶以缓解口干口渴。
食疗方:凉拌黄瓜、蓝莓山药、葛根鱼汤。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依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等穴位。
(三)多食易饥1.咨询饮食习惯及饮食量。
宜选择混淆餐,每餐进食种类包含主食、蔬菜、肉蛋类等;粗精粮合理搭配,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消渴(糖尿病)中医护理健康教育处方中医中的消渴即我们日常所说的糖尿病,在中医的理念中,消渴泛指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液带有甜味的疾病,这与现在的糖尿病完全一致。
中医中的消渴包括上消(口渴引饮)、中消(善食易饥)、下消(饮一漫一)三种,认为“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恣食肥甘,情志过极、房事不节、热病之后,劳欲过度等原因均可导致消渴症”。
对消渴致病机理的解释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
由于消渴涉及到肺、胃、肾三个脏器,因此在治疗护理方法上也需要多加注意。
消渴中医辩证施护中医中对消渴的护理治疗会采用结合病情辩证施护的策略,即针对上消、中消、下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
上消:首先需要使患者处于光线柔和、通风良好且安静的环境中,考虑到患者存在阴虚燥热的情况,室温最好控制在偏低、偏凉爽的状态;上消患者可进行适当的活动和运动,以不使自身感到疲惫为限度;在日常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帮助患者保持舒畅的心态;饮食上需按照病情严格控制,糖类、烟酒、辛辣、炙烤、肥腻的饮食要坚决杜绝,主食以豆制品、蛋类、蔬菜和瘦肉居多,控制患者煎炸食品的摄入,可增加山药、洋葱、茭白、菠菜根及西红柿等食物来补充身体所需;如果患者出现口干舌燥的情况,则用鲜芦根或天花粉煎水,代替普通茶水供患者引用;日常护理中还需注意患者体重和排尿量的变化,最好每周测一次体重,如果患者饮水量和排尿量增加,需要记录24小时内水分的摄入量和排尿量,每次进餐之前还需要检测尿糖,结合尿糖的数量决定胰岛素的剂量,如果患者存在长期注射胰岛素的需求,则需要经常更换部位避免皮下硬结的出现;此外还要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头晕、心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一旦出现即为患者补充适量糖水。
中消:中消患者需要尽可能多休息,同样可以进行适当的活动,在限度上仍以不感到疲劳为宜;饮食方面需要遵照医嘱,控制患者食量大、容易饥饿的情况,如果患者出现饥饿难以忍受的状况,则可在饮食中加入菠菜、白菜、油菜、南瓜、豆芽菜、茄子、冬瓜等含有大量纤维的食物,增加患者的饱腹感;一旦患者出现严重口渴,需要用山药、麦冬煎水代替茶饮给患者服用,起到养阴增液的作用;最后,生活护理中应要求患者观察自己的排便状况,如果出现大便干结,可以给予患者麻仁丸、蜂蜜水来润肠通便,也可增加患者萝卜、青笋、黄瓜的食用量来清胃热,或是应用鲜菠菜根100g搭配干鸡内金15g以水煎服,每日为患者送服2-3次,来起到润燥养胃的作用。
消渴病中医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常规——消渴病消渴病,古称“消渴”,乃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中医认为,消渴病乃是由肺、胃、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治疗需标本兼治,调理阴阳,调和气血。
一、中医护理原则1. 坚持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护,做到因人而异,因时制宜。
2. 注重饮食调养:合理搭配饮食,宜食用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禁食辛辣、油腻、甜腻之品。
3. 重视情志护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以免影响病情。
4. 加强生活调理:保证充足睡眠,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5. 药物护理:根据医嘱,正确使用中药,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二、中医护理措施1. 饮食护理(1)早餐宜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豆浆等。
(2)午餐以五谷杂粮为主,搭配蔬菜、瘦肉、鱼虾等。
(3)晚餐宜清淡,以蔬菜为主,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
(4)严格控制糖分摄入,少食或不食甜食。
2. 情志护理(1)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给予关爱与支持。
(2)引导患者参加集体活动,增强社交能力,缓解心理压力。
(3)教授患者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3. 生活护理(1)保持居住环境整洁、舒适,有利于患者恢复。
(2)指导患者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
(3)保证充足睡眠,提高免疫力。
4. 药物护理(1)根据医嘱,正确使用中药,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2)告知患者药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禁忌。
(3)定期监测血糖、尿糖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1. 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如多饮、多尿、多食等症状减轻。
2. 血糖、尿糖等指标恢复正常或趋于稳定。
3. 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情绪稳定,睡眠良好。
4. 药物使用合理,无不良反应。
5. 患者对中医护理满意,积极配合治疗。
消渴病中医护理,需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共同努力,遵循中医护理原则,实施中医护理措施,以期达到康复目的。
愿患者早日康复,重拾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