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6
教案:初二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4.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一、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探究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实验操作。
2.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实验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平面镜、玻璃板、白纸、刻度尺、铅笔。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平面镜、玻璃板、白纸、刻度尺、铅笔)、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镜子,思考镜子的成像原理。
2. 知识讲解: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因。
3.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6. 知识点讲解:讲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7. 随堂练习:给出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平面镜成像2. 板书内容: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简述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探究过程。
2. 答案: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是虚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镜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通过知识讲解、实验演示和学生实验,让学生充分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课堂讨论和随堂练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参与度高。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化妆镜、穿衣镜等,并尝试设计一个平面镜成像实验。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掌握利用平面镜进行成像的方法
3.能够根据给定的物体和镜子的位置,准确地绘制出图像的位置
4.能够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释成像背后的原理
教学内容:
1.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利用平面镜进行成像的方法
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解释成像背后的原理
教学步骤:
导入活动(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如何利用凸透镜进行成像。
新知讲解(20分钟)
1.教师通过投影仪或者板书,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教师以典型例题为例,讲解利用平面镜进行成像的方法。
实践操作(30分钟)
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搭建实验装置,观察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学生根据给定的物体和镜子的位置,绘制出图像的位置。
总结归纳(15分钟)
1.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释平面镜成像背后的原理。
巩固扩展(10分钟)
1.学生通过课后作业,巩固对平面镜成像的理解。
教案:4.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一、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观察与分析4. 平面镜成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通过观察和分析平面镜成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深入理解。
2.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操作与观察,平面镜成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平面镜、透明塑料板、火柴、粉笔、黑板擦。
2. 学具:实验器材(每人一套),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镜子,提问他们关于平面镜成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
3. 实验观察:让学生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5. 应用拓展:讲解平面镜成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化妆镜、穿衣镜等。
6.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关于平面镜成像的问题,让学生现场解答。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4.3 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特点:虚像、物像等大、物像等距、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应用:化妆镜、穿衣镜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列举两个平面镜成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释为什么我们在镜子前看自己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手比实际的手短。
2. 答案:(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2)平面镜成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化妆镜和穿衣镜。
(3)我们在镜子前看自己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手比实际的手短,是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决定的。
平面镜成像产生的是虚像,物像等大,但我们的视觉错觉让我们感觉物像比实际大,所以感觉手短。
3.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一、主要内容本章节主要针对平面镜成像,从视角、镜面、成像规律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二、相关知识1. 视角:视角是指光线进入人眼的角度。
通常情况下,人眼放置在物体的远处,而光线则从物体射向人眼,因此人眼所得到的视角就是以物体为中心的角度。
2. 镜面:镜面是一种平滑的反射面,能够将光线反射到另一个方向。
3. 成像规律:平面镜成像可以采用以下规律计算:1.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在同一平面内。
2.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
3.光线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从平面镜到像的距离相等。
4. 应用:平面镜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装饰用途(例如:化妆、整容等);•显示器、电视等光学仪器;•汽车、卡车等的后视镜;•人类视觉系统中的晶状体等。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向学生介绍本课所涵盖的知识点以及学习的目标。
步骤二:讲解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视角、平面镜、成像规律以及应用等相关知识。
步骤三:实验操作让学生模拟实验,使用平面镜来探究成像规律。
步骤四:练习根据所学知识,让学生进行讨论和练习,例如:•在给定的条件下计算成像的位置和大小。
•分析使用平面镜的优点和局限性。
步骤五:总结通过总结,巩固所学知识,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联系起来。
四、教学评估通过让学生完成练习,检验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应用能力。
可以采用笔试或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评估。
五、总结通过本章节的探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平面镜成像,明白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教案:4.3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一、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的概念:平面镜成像是指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光线反射后形成的像。
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为虚像,成像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成像位置与物体位置关于平面镜对称。
3. 平面镜成像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会使用刻度尺、光屏等工具进行实验操作。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概念,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能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学会使用实验工具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平面镜成像的概念和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应用和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平面镜、刻度尺、光屏、蜡烛、火柴。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镜子,提问他们关于镜子的哪些现象无法解释,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知识讲解:讲解平面镜成像的概念和特点,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 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观察成像现象,学会使用刻度尺、光屏等工具进行测量。
4.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与平面镜成像有关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平面镜成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板书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和实验操作步骤。
7. 作业设计:(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请画出平面镜成像的示意图,并标注出成像位置和大小。
(3)请运用平面镜成像原理解释一道生活中的现象。
答案:(1)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光线反射后形成的像是虚像,成像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成像位置与物体位置关于平面镜对称。
(2)示意图如下:物体||平面镜 |||虚像(3)生活中的现象:当我们在镜子前整理自己的衣着时,镜子中的像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衣着是否整洁,是否对称。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镜子,引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和特点。
3.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基本规律;2.熟悉透镜成像的特点;3.掌握使用平面镜观察物体的方法;4.能够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平面镜成像的基本规律;2.透镜成像的特点;3.平面镜观察物体的方法;4.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2.平面镜观察物体的方法。
3.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平面镜成像规律和透镜成像规律的区别和联系。
2.如何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者实物让学生感受平面镜的特点,引出今天的课题。
2. 讲授(1)平面镜成像的基本规律平面镜成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光线在镜面上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2.物体与其像相似;3.物体与其像关于镜面对称。
(2)透镜成像的特点透镜成像有两种类型: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成像有以下三个特点:1.通过透镜的光线以焦点为中心,聚焦在像点上;2.物体距离透镜越远,像点距离透镜越近;3.物体距离透镜越近,像点距离透镜越远。
凹透镜成像与凸透镜相反。
(3)平面镜观察物体的方法1.以镜面为界,将物体和其像隔开;2.观察物体和其像的位置关系。
(4)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例演练,让学生掌握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 练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并进行讲解和答疑。
4. 总结通过提问和回答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总结。
五、教学评估1.对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2.对学生进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的课后学习情况;3.定期进行单元测试,检查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教材。
《平面镜成像》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原理2. 平面镜成像特点3. 平面镜成像实验4. 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5. 练习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成像特点。
2.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平面镜、玻璃板、卡片、铅笔、直尺。
2. 实验材料:学生用书、实验报告册。
【导入】(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导入】1. 平面镜成像原理(1)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光的反射现象。
(2)利用教具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的过程。
2. 平面镜成像特点(1)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虚像、物像等大、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2.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 强调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作业布置】2. 选择一道与平面镜成像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穿衣镜中的反射,引发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包括光的反射定律和成像的具体过程。
3. 实验演示: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物像的位置、大小等特征。
4. 特点总结: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如物像等大、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等。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精选9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篇1【课程标准要求】1.知道平面镜的作用及成像特点,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2.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就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和交流评估。
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主要以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分析讨论,逐步形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由于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系列过程,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困难,使学生体验到实验成功带来的乐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及学情分析】平面镜学生很熟悉。
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本节课所提出的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必要的铺垫。
目的在于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牢固。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平面镜的作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3. 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 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2. 体验实验探究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1.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
2.虚像概念的建立过程。
【教学过程】1.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学生对平面镜很熟悉。
通过课本图4-3-1“桂林山水甲天下”,将平面镜的概念进一步拓广,同时学生能感受大自然之美。
在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中,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二是要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并对成像的大小提出看法。
通过观察,很多同学会像小聪一样,得出像比物小的想法。
老师可以像小明那样把手放在镜子上,得出不同的结果。
在此情景下,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提出平面镜成像到底有什么规律的问题。
(2)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
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讨论,确定实验器材,制定实验计划及实验步骤。
在课堂讨论中老师可适当提问加以引导,这样做可充分调动同学思维的主动性,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实验更有兴趣,实验探讨更有创造性,使学生有了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用玻璃板作平面镜,用相同的物体与像进行比较,通过视觉和触觉来感知虚像,是这个实验设计的三个极巧妙之处。
如何让学生想到这些方法,是设计探究的关键。
教材中,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学生讨论交流,以对话为路标,来经历这个设计过程。
探究中,应该让学生把蜡烛至少换一个位置,再重做一遍实验。
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培养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缺少必要实验的环节,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养成不良的研究习惯,或形成以偏盖全的片面的思维方法。
(3)分析与论证,提出新的猜想与假设在学生对若干次实验结论的分析时,要引导学生感知对称之美,提出关于物距和像距的猜想,进行探究。
学生的探究活动,因为具有示范作用,所以要求学生按探究的环节进行。
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9篇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1教学目标:1、学问和技能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经受“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观看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看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会物理现象的奇妙与和谐,获得“发觉”胜利的喜悦。
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初步熟悉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光是沿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3、作图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③争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进展新课: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器材:蜡烛、纸、玻璃、尺步骤: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②要策什么数据?要留意什么问题?③能得出什么结论?物理《平面镜成像》教案2学习目标:1、如何用试验探究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3、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做成像图及光路传播。
学习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习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一、自主学习⑴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对称、虚像①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⑤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作用:成像、转变光路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⑵球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内外表作反射面。
性质: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定义:用球面的外外表做反射面。
课题: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通过折纸模拟实验,体会虚像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
2、通过对桂林山水的图片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
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3、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过程。
教学用具: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2支、小蜡烛和大蜡烛各一支、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教师:我们每天都会照镜子,它的面是平的,我们把它叫做平面镜。
在自然界中也有平面镜(显示倒影),同学们平时观察过这些美景吗?现在让我们面对手中的平面镜,我们能够看到什么?(自己的像)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本身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大家一起探究。
二、出示学习目标1、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2、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
三、过程实施(一)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1、进行猜想同学们,我们经常使用平面镜,对平面镜成像问题有许多感性的认识,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①像与物等大;②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③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非常好!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平面镜中成像时,像的大小、形状以及位置与物体的大小、形状以及位置有什么关系?平面镜所成像能否用屏幕接收?2、设计实验教师:如何来探究像与物体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明确探究目的)。
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2.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折纸,感悟虚像的形成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发现”成功的喜悦。
通过对桂林山水的图片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
2.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会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释实际现象。
2.会用平面镜成像法作图。
二、教学难点
1.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会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释实际现象。
2.知道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初步知道虚像的概念。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猪八戒照镜子》:“猪八戒拾到一面镜子,洋洋自得地照了起来。
可是他从镜子里看
到的是一个朝天鼻子大耳朵、核桃眼睛尖嘴巴的丑八怪,顿时火冒三丈:‘你这
妖镜,竟敢把我老猪丑化成如此模样,真是狗胆包天。
’说完,
举起九齿钉耙将镜
子砸得粉碎。
当他再看地上的镜片时,镜片无论大小,每个镜片里都有一个丑陋的形象。
”
上面的故事说明了平面镜成像的哪个特点呢?让我们进入正面的学习来解决这一疑问
吧!
教学活动
一、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
活动:阅读课本P65,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做法:边示范边讲解.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
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
[师]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
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
[生]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师生共同分析得到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典例剖析:身高1.6 m的人站在穿衣镜前,离镜0.5 m,他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多远?当他后退0.5 m时,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
答案:(1)像高1.6 m,像离镜0.5 m.
(2)人后退0.5 m时,像高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增加0.5 m.
二、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活动:阅读课本P67,讨论交流:物和像关于平面镜的对称关系。
这个模拟实验,对画出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帮助?请和穴进行讨论交流。
实验探究中,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和触觉来感知虚像,但很难从根本上理解平面镜的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所以教材的图4-3-4中,利用反射定律对光束分析,让学生来了解虚像的成因。
为了使同学们能直观地看到光的传播过程及成像原理,有条件的老师可以用计算机课件来演示,结合实验时在玻璃板后面用屏幕接不着像的事实,使同学们理解虚像不是光的汇聚形成的。
在“讨论交流”中,用纸条模拟演示过程,学生可进一步形象直观地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物理过程,从纸条的折叠和展开过程中能形象生动地认识物像关于镜面对称的关系。
并由此总结出作图方法。
三、平面镜成像的一些应用
平面镜的应用比较广泛,教师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观察,讨论一些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例如水面倒影。
也可以作为课后的活动,让学生调查生活中平面镜的使用等问题,或搞一些小发明,小魔术如万花筒等。
1.平面镜成像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在其他方面应用甚广.
[师]同学们想一下哪些地方用到平面镜?
[生甲]练功房里,演员用它来观察自己的姿势和动作(如图1)。
[生乙]牙科医生用小平面镜来观察患者的病牙(如图2)。
[生丙]教学楼入口处供师生整理衣装的衣帽镜(如图3)。
图1 图2 图3
2.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1)讲一段故事:公元前215~212年间,罗马人大举入侵希腊,派出一支船队,满载精兵,准备攻打阿基米德的家乡——叙拉古城,面临来势凶猛的强敌,阿基米德求见国王,献出破敌妙计,他动员全乡的妇女和守城的人在海岸边列队.每人各执一面平面镜,把太阳光集中向罗马战船反射,不一会,罗马战船上的士兵被照得头晕目眩,丧失战斗力被迫而退.阿基米德利用平面镜把光反射的原理,击退了敌人,拯救了他的家乡
.
(2)教师画一个潜望镜示意图,如图甲所示
如图甲那样在筒子的上下拐角处各安装一块平面镜,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都跟水平方向成45°,这样就做成最简单的潜望镜.
板书设计
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图甲潜望镜图乙潜水艇上的潜望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