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的诗歌的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致橡树的语言特点导言《致橡树》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舒婷的一首诗歌作品。
这首诗以橡树为隐喻,表达了作者对恋人的深沉爱意以及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致橡树》的语言特点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一、感情表达1. 深沉的爱意舒婷在《致橡树》中用一系列细腻的词汇表达了她深沉的爱意。
例如,“我爱你,像地下的铁根镇守着整座土地”,语言中透露出她对恋人的坚定爱情,就像橡树的根一样长久扎根于地下。
舒婷还用“紧紧地拥抱你”,表达了她强烈的渴望与恋人紧密相拥的心情。
2. 执着的追求诗歌中透露出作者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舒婷写道,“泪眼和忍者遥望着你”,表达了她即使遥不可及,也会坚定地追求爱情,不放弃的态度。
她还用“热爱而又痛苦着”,形容了她在追求爱情之中所经历的心理变化和矛盾。
二、意境描绘1. 自然景观《致橡树》中的语言特点之一是自然景观的描绘。
舒婷通过对橡树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和力量。
例如,“我爱你,像空中飞翔的雄鹰”,表达了橡树给人们带来的自由和壮美的感觉。
2. 人们的心理除了描绘自然景观,舒婷还通过语言描绘了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她写道,“爱情的火焰,哪怕它烧尽了自己”,形容了爱情给人们带来的火热和激情。
三、修辞手法运用1. 比喻《致橡树》中充满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并增强了情感表达的力度。
例如,舒婷写道,“我爱你,像手指头被切断,痛苦,却又甜蜜”。
将爱情比作被切断的手指头,既传递了作者的痛苦,同时也传递了她对爱情的甜蜜。
2. 拟人拟人是《致橡树》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舒婷将橡树比作具有思想感情的人,赋予了植物以人类的心理,使诗歌更具生动性。
例如,“长在我肋下的你”,形容了橡树长在作者心中,与自己融为一体。
四、语言风格1. 抒情主义风格《致橡树》以抒情主义的写作风格为主。
舒婷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体验,并通过诗歌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她用感性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将诗歌情感表达的情绪渲染得更加深刻。
舒婷诗歌的女性意识舒婷的诗歌从女性生命、情感出发,以独特的女性话语和女性笔触构筑了一系列新颖的女性意象,表达了新时代女性的丰富情感和深沉意识,创建了一个独具女性魅力的艺术世界。
一、“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性别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现实,对于文化生产具有潜在的制约作用。
”[1] “在男权中心的宗法社会之内,女性生活处处受男性的操纵、压迫、欺骗、藐视,……而她们也有投降也有反抗;投降者被誉为‘贞女’、‘良妻’,反抗者被骂为‘淫女’、‘妒妇’;而最后,投降者只能忍辱苟延度日,反抗者到底只有一个失败!” “沉默当然并不意味着从此泯灭了认识自己的渴望。
”[3]在男权社会的大背景下,东西方出现了“妇女解放运动”,出现了“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
“文学作为文化生产的一个领域,从一开始就同性别问题密切相关。
”[1]因此“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也都对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女权主义”(feminism)这一术语1895年首次出现在英文中,是西方有较大影响的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是关于男女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应拥有平等权利的理论。
“女权”,刻意突出女性,否定男性,把两性完全对立起来,甚至走向一个极端――彻底否定男性,对男权进行彻底颠覆,更有甚者想把上帝改成“女上帝”,致使“女权主义”由受人认可到受人异议、否定。
“女性主义”一词最早于1870年在法国出现。
“女性主义”看到了两性存在的差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去追求女性应有的本性、地位和价值。
“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在概念界定上是有区别的。
“女权主义”仅限于女性应该有的权力,在争取男女平等的过程中忽视男性的存在,甚至否定男性,同时“权”字有过于剑拔弩张的色彩,使女性与男性产生敌对。
而“女性主义”在肯定“女性”追求适当应有的权利之外,还肯定女人的自然属性,把女人自己视为次于男性的“第二性”――女人。
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说:“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
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注释】[1]凌霄花:又名“紫葳”,木本蔓生,茎攀援他物而高升,高可数丈。
夏秋开花,橙红色。
[2]木棉:常绿乔木,产于热带,高可数丈。
[3]虹霓:雨后空中出现的彩色圆弧,有七种颜色。
这种圆弧常同时出现两个。
红色在外,紫色在内,颜色鲜艳的叫“虹”;红色在内,紫色在外,颜色较淡的叫“霓”。
【赏析】《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舒婷诗歌研究综述舒婷,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她的诗歌作品充满了独特的情感和哲理,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近年来,对舒婷诗歌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本文将综述这些研究,以展示舒婷诗歌的魅力。
一、舒婷诗歌的背景与主题舒婷的诗歌产生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对于舒婷的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她的诗歌主题多围绕爱情、人生、历史、命运等展开,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矛盾。
二、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1、情感含蓄:舒婷的诗歌情感表达含蓄,即使在表达强烈的情感时,也多采用暗示和寓言的手法,让读者在诗歌的意象中自我感受。
2、意象优美:舒婷的诗歌中充满了优美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让人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同时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3、形式独特:舒婷的诗歌形式多样,既有自由诗,也有格律诗,她的诗歌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舒婷诗歌的研究现状目前,对舒婷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本细读:通过对舒婷的诗歌进行逐篇细读和分析,深入探讨诗歌中的隐喻、象征、意象等元素,理解其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主题研究:通过对舒婷的众多诗歌进行主题分类和研究,深入剖析舒婷对于爱情、人生、历史、命运等主题的思考和见解。
3、诗学研究:从诗学的角度研究舒婷的诗歌,探讨其诗歌与当代诗歌的关系,以及其在当代诗歌创作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研究展望未来对舒婷诗歌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1、全面深入探究:对舒婷的诗歌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进一步挖掘其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艺术价值。
2、比较研究:将舒婷的诗歌与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诗歌的独特之处和借鉴之处。
3、跨文化研究: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舒婷的诗歌,分析其作品如何反映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总之,舒婷作为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其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对舒婷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她的作品,进一步领略其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论舒婷的诗歌创作摘要:舒婷是中国现代文坛中的佼佼者,以其生动、自然、充满力量的诗歌作品而著称。
她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早期山水诗、中期现代诗、后期自由诗三个阶段。
其早期诗歌具有古风又不失现代感的独特风格,中期作品充满现代思潮与生活情感,后期则表现出更加自由、激情、矛盾的诗歌形态。
在艺术造诣和思想深度上,她的诗歌作品相较于当时的其他女性诗人,更具活力和现代感。
本论文主要介绍舒婷的诗歌创作,并对其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及思想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舒婷;诗歌创作;早期山水诗;中期现代诗;后期自由诗一、舒婷及其诗歌创作历程舒婷,原名葛宝珍,193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
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开始接触文学。
1958年参加新诗社,1960年创办诗刊,并担任主编。
1961年出版个人代表作《夏天的森林》。
此后,舒婷的诗歌奠定了华语诗歌创作的重要地位,成为当代华语诗坛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创造力的一位女性诗人。
舒婷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早期山水诗、中期现代诗、后期自由诗三个阶段。
从其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可以看出,她的诗歌创作进入了不断探索、创新的阶段。
二、早期山水诗舒婷的早期山水诗以古风为主,构思新颖,富有现代感。
其代表作品有《千山走遍》、《高原之恋》、《月牙石》等。
这些诗歌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和人生的感悟,用古典诗歌语言来表达与现代情感的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千山走遍》中,舒婷借意写出人生探索之路,追寻自我和梦想。
她把草原、河流、山峦等山水形象巧妙地融入诗歌中,表现出诗人走过千山万水,只为寻觅自我和理想的坚定决心。
《高原之恋》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倾慕之情。
她借物寓情,描绘了大自然恢弘、无垠、寂静的美景,表达了自然界对人的慈爱和保护。
三、中期现代诗舒婷的中期现代诗歌作品多关注生活和人性,表现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特点,更加注重现实与现代性的融合。
其代表作品有《人生》、《面具》、《暮鼓》等。
在《人生》中,舒婷表达了对生命、人类的理解和感悟。
论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作者:何蔚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9期摘要:舒婷作为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其诗歌善于运用各种意象抒发内心丰富的情感,诗人以其女性独有的敏感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揭示出新时代的自由、平等、爱的新观念。
常常通过假设、象征的手法来表达诗歌的主旨。
关键词:舒婷;朦胧诗歌作者简介:何蔚(1984-),女,硕士研究生,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语文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1作者舒婷在1979年发表诗歌代表作《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震撼了当时的诗坛。
作者善于在诗歌中运用意向来表达情感,抒发情怀。
她的诗歌充满着对新时期忠贞爱情的向往,对传统封建旧观念的反思。
其诗歌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善于在诗歌中借助各种意向表达情感作者舒婷的诗歌往往会借助于意向来表达情感。
诗人善于运用多个意向组,通过组合意向的方式来抒发内心的感受。
如诗歌《致橡树》,作者在诗歌中通过木棉、橡树、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木棉等各种新奇的意象来抒写作者想要赞同的观点,揭露旧时代不平等的男女观念,呼喊新时期现代独立、自主、平等、自由的新思想。
作者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简单而熟悉、生动而形象的事物来表述深刻的涵义。
整首诗歌诗人以橡树为对象,用木棉对橡树的告白为主线,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对爱情的热烈、执着、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
以木棉对橡树倾诉情怀,象征平等坚贞的爱情。
以凌霄花象征附庸的爱情,以鸟儿象征奉献施舍的爱情,以泉源象征一厢情愿的爱情,以山峰象征盲目支撑的爱情。
用凌霄花、鸟儿、泉源、山峰不同的爱情观陪衬出木棉新时期自由、坚贞、平等的爱情观。
二、诗歌形式自由,不受各种诗歌体式的制约,更能抒发内心情怀诗人为更好的抒发内心情怀,表达诗歌主旨,作者的诗歌形式更加自由,没有了像古诗四言五言的限制。
舒婷的简介及她的诗歌艺术风格1、生平: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2、舒婷诗歌的艺术风格:舒婷擅长表现人的情感的曲折和复杂性。
她抒发的情感,常常不是单一的。
其中,包含着因时代、社会和个人生活等影响、制约而产生的多种复杂因素的纠结。
这种感情冲突,有时表现为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实现的艰难之间的矛盾;有时表现为意识到的历史责任与是否有力量承担的矛盾;有时则表现为“自我”二重性的冲突。
《中秋夜》中,诗中讲话人坚定表示:“道路已经选择,/没有蔷薇花,/并不曾后悔过。
”历史责任感排除了对“花朝月夕”的流连和眷恋。
然而,感情和心理上的矛盾并没有消失,以至靠这种理性的自觉,也难以抑制:“要有坚实的肩膀,/能靠上疲倦的头;/需要有一双手,/来支持最沉重的时刻。
/尽管明白,/生命应当完全献出去,/留多少给自己/就有多少忧愁。
”不过,她的复杂的心理矛盾所产生的忧伤,是明亮的忧伤。
这是由于这种情感,是建立在“人类善良天性”的信任上,是为“理想的太阳”所照耀的。
舒婷的诗歌艺术,有一个变化过程:从感情直接倾泻,到逐渐重视用具体诗歌意象,来凝定激荡奔流的情感。
她早期的诗,表达上缺乏节制,有些比喻,有些形象,也有陈旧感。
但在捕捉、传达曲折、变化的情感的细微之处上,却充分表现了她的敏感和细致。
她常常运用假设、让步、转折的句式,来凸现这种感情的复杂。
八十年代以后,在诗的凝练、意象的独创性和丰富的内涵等方面的追求上,都取得明显的成绩。
在《惠安女子》、《神女峰》等诗中,更纯熟地表现了从客观生活中提炼诗歌意象的方法,并继续运用她的以特殊句式表达复杂感情的手段,使她的诗中独有的既忧伤痛苦,又美丽光辉,同时也有些许沉思的激情,得到更有含蓄性的展现。
舒婷诗作简析——以《致橡树》为例摘要:舒婷的作品始终贯穿着关于人的价值与尊严的阐述,她善于站在生活与艺术的接触点融入自己内心世界进行细腻的表达,从而触发出情感热烈、意境独特的佳作,这些作品情理交融,处处运用象征、通感、隐喻等修辞手法,获得一种破除时空局限,极具视觉张力的艺术效果,形成了舒婷个性鲜明的艺术特点,这样的诗作,拓展了中国诗歌表现的疆土,充实了浪漫主义汇合现代派艺术的风格。
舒婷的笔触是敏锐纤细的,她善于捕捉细腻的情感体验,善于做自我的内省,由此交汇出作为一名女性所独具的生活体验。
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自始至终流淌在舒婷的诗作里,温暖平和里又充盈着激情,无论是关于祖国还是土地,也无论是关于人生还是爱情,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舒婷的视角又是尖锐深刻的,如在其《神女峰》《惠安女子》等作品里,往往能够发掘那些常人所忽视的哲理,总是闪耀出思辨的光芒,令人回味。
本文主要针对舒婷诗作的创作内涵,并分析这一主题的成因。
分三个步骤(探索性、深刻性和进步性)及三个角度(自然美、抽象美和意境美)来研究其70、80、90年代诗作中的亲情主题,并阐述其所呈现出来的诗歌美学。
关键词:舒婷诗作;创作内涵;美学特征引言“知人论世”是通常我们做作品研究的一个方法,因为创作主体所处的时代环境、家庭环境决定了创作主体的个体素质。
舒婷所成长的时代属于知青上山下乡及反思的一代,但由于家庭具有浓厚的宗教(基督教)氛围,使得舒婷的内心始终具有博爱与理想的追求,而没有导致因为生活境遇的残酷而被扭曲,她的情感表达反而更显露出时代下所少有的真诚与直率。
早期舒婷的诗作擅长借助个人感觉去展现眼前的现实,到了后期,其作品愈发关注生命本体意义,愈发注重深度发掘心灵的直觉和感悟。
总体看来,舒婷虽然也曾有在黑暗中孤独彷徨和迷惘,但却仍然能够怀揣着一盏“博爱”的明灯,来追寻明天的希望,仿佛是在黑暗中聆听理想的召唤,在现实的评判中仍然坚守光明的信仰。
一、舒婷诗歌的创作内涵分析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人,祖籍福建龙海石码镇,幼年时期,舒婷随母亲生活在外婆家生活,这令她获得了一笔珍贵的童蒙教育财富,“财富”的提供者一是她的外祖父,教她吟诵唐诗,二是她的外祖母,将三国水浒等中国经典故事当安眠曲哄其睡觉。
浅谈舒婷诗歌的语言特色任何诗歌的外在形式,无不是由诗人的内在情感律动而决定的,直接服从于对一种复杂情感状态的传达。
舒婷诗歌中的语言结构的明显特色就是运用转折、假设、选择和虚拟等句式。
这都是为了表现她独特的内心情感的纠结、缠绕、冲突,以及为矛盾冲突的情感寻找解脱、出路的努力。
她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与读者产生共鸣,原因即在此。
在她的诗中,经常出现连接性虚词:如果……纵然……却……、虽然……但是……、与其……不如……、不是……而是……、也许……等等。
如“如果有一个晴和的夜晚,/也是这样的风,吹得脸发烫”(《寄杭城)));“无限的大海/纵有辽远的疆城/咫尺之内/却丧失了最后的力量”(《船》);“呵,母亲,/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虽然晨曦把梦剪成烟缕/我还久久不敢睁开眼睛,”纵然呼喊能够穿透黄土/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呵,母亲》)。
以及《致橡树》的前半部分也出现了“绝不”、“也不止”、“甚至”、“不”、“必须”等几个虚词,它们不仅把诗中的多个意象连贯起来,而且是诗作塑造意象表情达意的重要法宝。
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其中,攀援的凌霄花所象征的是“攀高枝型”女子的情爱模式。
诗人把那些凭借紫色嫁与豪门而依附对方过奢华生活的女性喻为“攀援的凌霄花”,她们之所以要在人前炫耀自己春藤缠绕的幸福,也许是要掩盖出售美貌与青春而付出的沉重代价,或是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寂寞,或是失去人格与尊严的悲哀。
诗人对这类“攀高枝”女子的情爱观嗤之以鼻,因为它根本谈不上爱,与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根本不沾边,所以诗中用了语气副词“绝不”,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爱情”断然否定的态度。
在《寄杭城》中,用一个假设出来的美丽清新的意境,来表达诗人心灵深处的序幕,真挚的友谊被赋予了诗情画意般的色彩,如此迷人而令人神往,纯洁的友情,犹如湛蓝的江水,清澈如流;《呵,母亲》中抒情主人公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挚、神圣的爱,用了一系列的转折假设句式,“企图”寻找表达这种爱的最恰当的方式,但终究为没有找到充分传达这份深挚的爱而感不安。
舒婷的诗歌的特色
舒婷,原名龚佩瑜,是当代“朦胧诗”创作的代表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创作受现代诗人何其芳的影响,诗风开阔、刚柔并进,把女性的敏感和细腻带入到诗意的境界,传达出她灵魂的歌咏,将中国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完美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致橡树》和《双桅船》就是她的代表作,以下从舒婷的这两部作品来分析她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一、舒婷的诗歌抒写着人生的理想
舒婷的诗歌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隽永着人生的体悟,例如在诗歌《致橡树》中,作者坦诚又热情地歌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及独立的姿态。
以“木棉”和“橡树”的形象象征相爱双方真挚的爱情以及相对立的人格。
“橡树”象征着刚毅的男性,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则象征着具有审美气质的新时代的女性人格,她充溢着刚健、丰盈的生命气息从旧式女性妩媚和纤柔中走出来,由于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立人格,所以“仿佛永远分离”,但他们又有着共同的经历及信仰,又致使他们“却又终相依”。
这是诗人对爱情的理想,也是她对自我价值以及高尚人格的追求。
二、诗歌表达了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舒婷的诗歌充盈着理想和浪漫主义色彩,表达了对时代、对人生及爱情等重要问题的思考与关注,既充满着激情又温馨平和。
例如:在《双桅船》中,诗人利用具体的形象“双桅船”来替代诗人自己的复杂的情感。
一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面又是爱情向往的“岸”。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与“岸”相遇与别离,既和谐又矛盾。
让诗人感到了前行得沉重和艰难。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诗歌中表现出诗人自我的、个性的情绪与心态,也是那个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的时代紧迫感所带来的动力。
另外,诗中的“岸”象征着女性最终的爱情归宿,而“风暴”则象征着那个时代的人所经历的不平常风云,“灯”代表着诗人坚守的光明信念。
三、诗歌的创作具有探索精神
舒婷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表现上具有探索精神,她的探索主要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也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观来抒发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
在《双桅船》中,诗的题目“双桅船”,就是用于一种象征手法。
诗歌的目的不描写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着双桅船来表现诗人复杂的情感和双重的心态。
在语言又上将“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了完整的动态画面。
整首诗组合自然、意象清新,让诗人强烈的内在情绪得到自然的流露,成功的体现出诗歌从生活到艺术的转换。
总结以上可以看出,舒婷的诗具有女性的柔美、委婉和细腻,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时,她选择永不放弃,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着深入的
开拓和广阔的视野,同时她在艺术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尝试,因而形成了她独特的风格及温柔典雅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舒婷诗文自选集》漓江出版社1997年
[2]周俊祥《舒婷诗歌评赏》《福建文艺》1980年第2期
[3]陈敢、郭剑《舒婷诗歌艺术浅探》《广西师院学报》 199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