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之评价(摘要)-推荐下载
- 格式:pdf
- 大小:200.25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古代书院管理书院是晚唐、五代时期以后逐渐成为一种新型学校机构,最早由士族自助设立,后来一直发展到明清两代。
书院在管理组织上一般由学官和执事组成,学官由书院高级学者兼任,主要负责教育、讲学、分班制度等事务,执事则是由财主们出任的,主要负责书院的财务和日常管理。
书院并没有特别的纲领和规定,几乎都在学者的统领下自由管理,但同时保留了一定的自治权利,有自己的规章制度。
书院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招生制度招收学生是书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书院形象和声誉的关键因素。
书院的招生范围一般都是官员、士族、富商等社会精英之后的子弟,或是具有一定的才学的穷学子。
招生以考试为主,先经过筛选,然后由学官亲自面试才择优录取。
因此,书院的学生数量很少,但质量却相对较高,这也是书院管理制度的一大特色。
二、课程安排书院课程不受课堂时间限制,而是根据学术研究的进展和学生实际需要而定期安排。
课程的内容大致分为四类:经籍讲授、学术讲述、诗词作赋和讨论文化。
经籍讲授主要是解说经典,教授古代文化知识;学术讲述主要是针对一些时事、政治、历史现象进行研究讲授;诗词作赋则是锻炼学生的才艺,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文学素养;讨论文化则是让学生进行文化沟通,互相交流看法。
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们在书院中不仅能够学会知识,同时还能养成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合作观念。
三、学生管理书院并没有太严格的管理手段,但学生们对于书院的信任和尊重,使其具备了稳定有序的环境。
书院中,学生的自律意识非常重要,一般不设宿舍,学生是跟随自己的老师学习,进行探讨和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取消排名制度,不对学生进行奖罚,尊重学生的自由和创新,这也是书院教育的特点。
四、独立财政书院是独立的学习机构,通过财主的社会捐赠、政府补贴等方式维持运营。
书院中设置男女分院,内部获得的捐款,根据每校实际情况来独立分配。
这样的独立财政制度,保证了书院教育的独立性,也确保了学生们的学习环境。
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及意义中国古代书院是一种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机构,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主管理:书院通常由一位或多位学者创办和管理,独立于官方教育机构,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这种自主管理使得书院能够更加注重学术研究和教育品质,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2. 知识传承:书院以经典著作为主要教材,注重对古代文化和知识的传承。
学生在书院中学习儒家经典、诗词、文学等内容,同时也进行讨论和辩论,以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师徒关系:书院强调师徒关系的建立和培养。
学生在书院中跟随老师学习,与老师进行亲密的交流和互动,老师也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这种师徒制度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知识的传承。
4. 教育全面发展: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不仅关注学术能力,还注重品德修养、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学生在书院中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塑造个人的品格和价值观。
5. 社会影响力:书院在古代社会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一方面,书院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书院也是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的重要场所,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古代书院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古代文化:书院作为古代教育机构,承载着传承古代文化的重要使命。
通过教育和研究,书院将古代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和思想传承给后人,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2. 培养人才:书院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政治家、学者、文人等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
这些人才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促进社会进步:书院不仅培养人才,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书院中的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促进了知识的创新和传播,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传播文化价值观: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传授儒家思想和价值观,塑造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试议我国古代书院教育制度论文摘要: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组织形式,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清末改制为新式学堂,延绵1000余年,其别具一格的教育教学特色,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仍具有许多借鉴意义。
论文关键词:书院;教育特点;当代价值一、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既是教育教学中心,又是学术研究基地,是著名学者进行学术活动的中心。
书院的主持人多为名师宿儒,既热衷于从事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又积极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与传播,承担着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双重职责,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二者相得益彰。
历代书院的主持人(山长)几乎都是学坛巨子,学有专长,不少人在学术上自成流派。
他们在书院里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所学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这样就把教学和学术研究结合了起来。
如宋明两代书院的勃兴与宋明理学的高度发展有关。
由于学术大师们充分利用书院来宣传与发展学术,这就使得学校教育与学术研究关系空前紧密,并且使学术流派在地理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因此,凡主要学派思想的形成、著作的完成、派别的产生,无一不是与书院的教学活动紧密相联的。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一生与近七十所书院有关联,其重要的理论著作,如《太极图说解》、《大学章句》、《伦语精义》、《易学启蒙》等等,都是他在福州创建的三所书院即寒泉精舍、武夷精舍和竹林精舍中完成的。
在书院的授徒著述活动中,朱熹的理学思想逐渐成熟,同时培养了大批弟子高徒,形成了人数众多的考亭学派。
其门徒又以书院作为阵地,宣传和普及理学,在几代人的学术传承中,理学影响后世几百年。
同样,明中后期理学革新运动中产生的阳明学派,其形成和发展与书院讲学直接相关。
阳明心学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都是在书院讲学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嘉靖四年(1525年),王阳明弟子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作为传播心学的大本营。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之评价1、形成机制书院的出现绝非偶然,它不仅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流密切相关,而且与封建经济的发展及期独特的政治结构紧密相连。
1)思想文化因素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孔子首创儒学,后经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由此成为官方哲学和统治方略。
隋唐以后,儒、佛、道三教鼎立局面形成。
为与佛、道抗争,再创儒家教育的真精神,宋代新儒家无可避免地要担此重任。
当然,宋代理学家,并非盲目的排斥佛、道,而是理智地吸收佛、道的某些思维。
到了南宋,由于外族的入侵,内部的倾轧,科举的腐败,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有识之士,纷纷避居乡野民间,创办书院,潜心研究学问,力图再造先秦儒学的自由讲学之风,借以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矫治社会弊病,以复兴华夏民族。
正是由于上述因素,书院才在宋代形成而勃兴,它是中国古代私学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私学的制度化阶段,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和传播做出了历史贡献。
2、办学特质书院是介于私学与官学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具有“非官非私”、“既官既私”的特征。
具体而论,其办学特质可以归纳为:1)官方的认可、扶助从历代书院的确立来看,往往与皇帝赐匾额,经书或学有关。
宋初的六大书院皆是如此。
2)注重藏书、读书宋代“书院之所以称名者,盖实为藏书之所” ,而藏书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读书。
3)自由讲学,研讨学术宋明的书院,更多地承袭了私学讲学自由、各有所本之风习,以传播学术思想为职志,宋代理学的流行与书院自由讲学,研讨学术的追求密不可分。
4)坚守儒理,与佛、道争胜书院是“三教”鼎立、争斗和兼容的产物之一,可为印证的是书院的确立正好是佛、道式微的开始。
书院大多选址于名山大川、风景优美之地,这与佛、道的抗争与影响不无联系。
3、教学方式1)讲演辩论中国书院十分重视学术讲演,其形式有“升堂讲说”、“学术会讲”等。
书院大师除了阐发自己的学术见解外,还十分重视不同学术观点的论辩交流。
明代后期的顾宪成、高攀龙就特别制订了书院会讲制度、规定:“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并订有“会约”、“会规”,以道义相磋磨,学术相珍重。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及其启示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亮点,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今天的教育仍有启示。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背景、特点以及其对今天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经过隋唐时期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最高形式。
书院是指寄宿制的教育机构,一般位于山林之间,环境清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书院的主要功能是招收学生、传授经典文化知识,以及培养士人才能。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挖掘人才。
书院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环境和资源,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通过选拔与竞争,优秀的学生可以被提拔为助教或助教,进一步接受高级教育。
这种选拔制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并为他们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
其次,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注重经典文化的传承。
古代书院以经典文化为基础,学生们在书院中主要学习经典作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也有利于他们在文化认同感上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同时,书院通过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研究,提升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地位,保护了中华文化的传统。
此外,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崇尚师生关系。
书院中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更是一种师徒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徒者,虔信顺从学道。
这种师道关系是书院教育的核心,通过师者的言传身教和徒者对师者的敬止顺从,使得学术传承和道德教育得以充分发展。
这种师道关系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注重个人品德和学识并重的教育理念。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对今天教育仍有很多启示。
首先,书院制度的选拔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今天的教育可以借鉴这一点,通过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让优秀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其次,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今天的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学生在学习现代知识的同时,对本国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最后,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注重师生关系。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制度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颇具特色的教育机构。
书院发展成为集藏书、讲学和学术研究活动于一身的场所,成为古代高等学府的一个典型类别,又是推动一方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
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在早期的书院中,最著名的是建在庐山的白鹿洞书院,约公元800年前后,最初是洛阳人李渤兄弟读书修行的地方。
相传李渤当时随身豢养了一只白鹿,所以人们称这个地方为“白鹿洞”。
北宋时成为书院。
北宋最著名的有六大书院。
除白鹿洞书院外,还有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北宋初是书院发展的高潮时期。
到南宋时,书院再次复兴。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等一些北宋著名书院陆续修复并扩建,而且又创办了一大批新的书院。
南宋书院的数量超过了北宋。
南宋书院的复兴,主要是在理学家的推动下促成的。
在南宋书院的复兴过程中,朱熹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热心书院事业,先后主持修复并扩建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
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制定了名为《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学规,它不同于一般官学学规多为禁令惩办性质的条规,而是重在引导,指明学习和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这个学规集中体现了书院教育的特点。
书院的集体教学活动主要是讲学,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学术讲座。
书院实行“门户开放”的方针,学生可以自由前来求教听讲,这大概是学术会议最早的传统体现了。
书院搞讲学活动也不限于自己的教师,甚至可以邀请不同学派的学者来书院讲学。
书院的门户开放是古代高等教育中最有积极意义的特点之一。
元代以后,书院的发展趋势是官学化。
元代将书院纳入地方学校体系,书院的山长也纳入官吏系列,属于封建品官等级中的低级官吏。
明代不再将书院归到官学体制中,但严格加以控制,稍有失控,就下令取缔,全国性的禁止和捣毁书院就有四次,最后一次一直延续到明朝亡国。
清代前期仍不支持书院兴办,雍正以后才开始鼓励办书院。
但绝大部分书院是以学习科举之业为主的,只是官学的辅助或补充而已。
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书院注重钻研学术、涵养道德情操,保持了宋代书院的优良传统,代表了书院发展的主流。
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
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是一种教育制度,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时期。
书院是由私人或官方设立的学校,通常由一位儒学大师或学者担任院长,招收学生进行儒学教育和讨论学术问题。
书院制度的特点包括注重传授儒学经典和思想,强调师生关系和学术交流,以及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
学生在书院中除了学习儒学经典外,还会进行诗词歌赋的创作和辩论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才情和思辨能力。
书院制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培养士人和官员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平台。
书院也成为了学术研究和传播儒学思想的重要场所,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院制度逐渐式微,但其影响仍然在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中留下了深远的痕迹。
第七章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私学发展的高级形式。
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
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从唐末五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七年八月(1901年9月),清廷上谕改书院为学堂,存在了一千年多年。
它在办学形式、教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以及教学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书院制度也是中国对世界教育发展所做伟大贡献之一。
第一节古代书院的产生和发展书院制度自宋初基本形成,至清末改书院为学堂。
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时兴时衰,走着曲折的道路。
考察各个历史时期书院发展的概况,探讨其兴衰的原因,不仅有助于阐明书院制度在封建社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可以使我们了解封建教育发展的某些规律。
甚至可以说,倘若完全离开了书院的研究,那么要弄清唐以后,尤其是宋以来的教育发展史、文化学术思想史,都是相当困难的。
它所形成的特色和经验,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书院的起源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上,唐朝曾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昌盛。
从文化角度讲,无论在文学艺术还是在自然科学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是中国封建社会辉煌灿烂的时期,特别是书籍的普遍印行,已成为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唐代,官府所藏书籍已有明显增加,为此不得不为藏书而开“乾元院”。
唐玄宗开元元年(717年),将乾元院更名为丽正修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这便是书院之名的最初例证,可以看出,它是专门用于藏书和校书的场所,类似于皇家图书馆,不是教学机构。
“安史之乱”后,中国进入了一个藩镇割据、连绵混战的时期,这不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使学校荒废,文化遭到破坏。
于是,许多人为避战乱和保护优秀文化,远走较为安定的穷乡僻壤和山林之间,以耕读为业。
他们在个人治学的基础上,开辟了一些家塾式的教学场所。
书院制度
书院制度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是指古代中国一种以教育为中心的学习机构。
它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书院制度源自唐代,兴盛于宋代,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书院通常由士人或知识界人士创办,以教书育人为主要目标。
书院制度的特点是注重实际学习,崇尚经世致用,强调教育的实用性。
书院通常设有经学、文学、史学、诗词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才艺和品德。
书院制度强调师生关系的亲密和师徒传帮,注重学习的自由和独立性。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学业需要,自由选择课程和研究方向,不受强制性的考试和课程要求。
书院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为培养优秀的学者和文化精英提供了平台,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和知识人士,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书院制度逐渐衰落。
但书院制度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和传承中国古代学术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浅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制度1900年梁启超所写散文中这样写道,“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
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澌亡可翘足而待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可见少年的强与衰将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强与衰,然而少年的强衰取决于少年接受的教育。
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国,在教育方面,从远古时期的实践教育到诸子百家到宋代书院教育再到清末的民主教育,中国从没松懈过,虽然各个时期都有利弊。
在家庭教育之外,学校教育最重要,而古代的书院教育则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教育制度,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学校”在古代被称为书院或私塾,而书院的建置始于五代而初盛于宋,书院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从宋初到清末,存在了近一千年。
书院的组织管理形式和教育教学制度、方法等方面跟官立的太学、郡县学不同,它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书院制度形成于宋代,但书院的名称早在唐代就有了,不过那时只是官方藏书、校书或私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所以,书院又可分为官方设立的书院和私人创建的书院。
官方设立的书院在我国古时历代都很注意书籍的整理和校勘工作,并设立专职官员来管理这件事,到了唐代,这种校书和藏书的地方才改称为书院,其主要职责是“掌刊辑古今之经籍”,负责举荐贤才和提出某些建议,供皇帝选用和参考。
私人创建的书院大多是读书人自己读书治学的地方。
志书所记,“书院”这个名称最早来源于私人讲学,后经官方提倡、赞助逐步形成为书院制度,成为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
书院初成立时,组织很简单,它的主持人既要负责书院的组织管理,又担负书院的主要教学工作,一般没有其他管理人员和机构。
书院主持人的名称,各朝代、各地区有所不同,就是同一朝代、同一地区也不完全一致。
中国历代书院制
中国历代书院制,萌芽于唐朝,兴盛于宋朝,延续于元朝,全面普及于明清。
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发达并在全国迅速推广,书籍的质量不仅得以改善,而且数量大增。
在官方丽正书院、集贤书院首先以书院命名为“修书之地”“藏书之所”的诱发下,“书院”之名便在民间更广泛地流行起来。
宋初,胡瑗、孙复、石介等学者应运而生,他们在庙学讲学,标志着宋代理学的滥觞。
这些学者虽然分散在各地讲学,但他们的思想却一脉相承。
明朝时期,书院建设出现了官学化的趋势。
明朝初期,由于官学变得日益僵化,讲学之风盛行,书院开始充当讲学的角色。
在此背景下,许多著名学者前往书院讲学,如顾宪成、高攀龙等。
清朝时期,书院逐渐成为官学的一部分。
清政府对书院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不断加强对于书院的管控。
同时,为了防止学生参加科举考试时作弊,清政府开始限制学生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这一政策导致了书院教学内容与官学内容的趋同化,使得书院逐渐失去了其独立性和特色。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书院制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书院制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和发展。
然而,无论在哪个时期,书院制始终是中国教育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官办学校制度,旨在培养优秀人才,传承国学经典。
书院制度在唐代达到鼎盛时期,直至明清时期也有不少兴盛。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
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那时,书院是贵族家庭对子弟进行教育的私人院校。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选拔制度的变化,书院逐渐成为官办学校,并开始对外开放。
隋唐时期,书院迎来了鼎盛时期,成为培养政治、军事、文化人才的重要场所。
书院经常邀请名士、学者为学生讲授课程,学生可以在书院内广泛学习文史哲学等学科知识。
中国古代的书院通常设有“文安”和“武安”两个部门,分别负责文学和武艺的教育。
学生们要经过一系列选拔考试才能进入书院学习,入学考试一般由县、州、府三级官员组成的考试委员会进行组织。
书院设有校长和教授,他们负责招生、选拔、教学等工作。
书院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经典著作的讲解、文学创作、写作实践等。
书院注重德育教育,强调修养人格和培养学生为国家立功的精神。
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有助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书院为年轻人提供了学习和进取的平台,广泛吸纳人才,不分贫富贵贱。
书院培养的学生大多数能够成为一方文化、政治的领袖,或者在科技、军事等领域有所杰出。
如唐代的韩愈、杜牧、宋代的苏东坡、明代的杨时等,都是书院培养起来的闪光之星。
然而,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书院的选拔考试往往只看重文化成绩,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实用知识的培养;另一方面,书院的学科设置较为固定,缺少综合性的科学和艺术等学科的教育。
此外,古代的书院制度对女性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女性很难进入书院学习。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在官学、名师、严格选拔和多学科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书院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乃至政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书院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论中国古代书院的学礼制度
中国古代的书院的学礼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史上最重要的
部分,它包括学徒、准备学习期间的礼仪,书院教学活动,以及毕业考试期间的礼仪等内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就已经初步形成。
古代书院学礼制度的始祖是著名的书院制度,它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框架,它的内容包括礼物、吟诗、节日宴会等等。
因此,书院学礼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书院的学礼制度,学生们要求遵守规矩,勤奋学习,不得恶作剧,不得拖延,不得偷窃,不得有轻微的冒犯行为。
同时,学生们还要穿着正式、整齐齐全的衣服,在教室里面要保持安静,不要使用污言秽语,要尊重他人,不准带食物进入教室。
学习期间,学生要在书院学习拜读,并用手板和练习写字,学礼严格,要求学生穿着整齐,头上戴有宽带子;除此之外,学生还要进行开卷考试、口语考试、画画考试等,有时还要辅导学生举行各种学术活动。
毕业考试期间,学生们要认真准备,穿着校服参加考试,要屏住呼吸,不准咳嗽,以免影响其他人。
同时,学生们要礼貌行事,做出适当回答,但不要无礼口出狂言,以免作弊。
总之,古代书院的学礼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对古代书院学生的影响深远。
从学习环境的整洁行为的规范,到考试期间的礼仪行为,书院学礼制度既培养了学生的礼貌,又显示出中国古代学习环境的先进性。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之评价
1、形成机制
书院的出现绝非偶然,它不仅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流密切相关,而且与封建经济的发展及期独特的政治结构紧密相连。
1)思想文化因素
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孔子首创儒学,后经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由此成为官方哲学和统治方略。
隋唐以后,儒、佛、道三教鼎立局面
形成。
为与佛、道抗争,再创儒家教育的真精神,宋代新儒家无可避免地要担
此重任。
当然,宋代理学家,并非盲目的排斥佛、道,而是理智地吸收佛、道
的某些思维。
到了南宋,由于外族的入侵,内部的倾轧,科举的腐败,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有识之士,纷纷避居乡野民间,创办书院,潜心研究学问,力图再造先秦
儒学的自由讲学之风,借以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矫治社会弊病,以复兴华夏民族。
正是由于上述因素,书院才在宋代形成而勃兴,它是中国古代私学发展到
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私学的制度化阶段,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和传播做
出了历史贡献。
2、办学特质
书院是介于私学与官学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具有“非官非私”、“既官既私”的特征。
具体而论,其办学特质可以归纳为:
1)官方的认可、扶助
从历代书院的确立来看,往往与皇帝赐匾额,经书或学有关。
宋初的六
大书院皆是如此。
2)注重藏书、读书
宋代“书院之所以称名者,盖实为藏书之所” ,而藏书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读书。
3)自由讲学,研讨学术
宋明的书院,更多地承袭了私学讲学自由、各有所本之风习,以传播学术
思想为职志,宋代理学的流行与书院自由讲学,研讨学术的追求密不可分。
4)坚守儒理,与佛、道争胜
书院是“三教”鼎立、争斗和兼容的产物之一,可为印证的是书院的确立正好是佛、道式微的开始。
书院大多选址于名山大川、风景优美之地,这与佛、道的抗争与影响不无联系。
3、教学方式
1)讲演辩论
中国书院十分重视学术讲演,其形式有“升堂讲说”、“学术会讲”等。
书院大师除了阐发自己的学术见解外,还十分重视不同学术观点的论辩交流。
明代后期的顾宪成、高攀龙就特别制订了书院会讲制度、规定:“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并订有“会约”、“会规”,以道义相磋磨,学术相珍重。
2)自修问难
除学术讲演外,书院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学生自修研究和质疑问难。
书院藏书丰富,这为学生自由读书和独立钻研提供了方便。
朱熹认为,除集体讲演外,书院的老师的职责就是指导学生自修读书,强调读书须有疑,有疑而又深思未得者即当请教大师,这就叫做“质疑问难”。
朱熹创造的读书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研究探讨
书院以学术探究和理智训练为根本。
无论是大师讲演,还是学生自修,都十分明显地体现了注重学术探讨的研究精神。
书院作为知识分子求知问学的精神家园,努力将学术研究与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他们一方面通过学术研究深化学理探讨,促进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教学和学术研究培养人才,扩大学派影响。
正是这样交互递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思想和学术。
4、组织管理
在组织管理上、书院也与普遍学校有所不同:
1)管理机构精简化
与私学一样,书院只有一位明确的主持人。
其名称有洞主、山长、堂长、院长等,主持人往往是学派宗师,讲学释难为主要职责,而管理实为兼领。
有些规模较大的书院,虽增设副讲、管干、典谒等职,但专职人员极为有限,往往由书院学生轮流分任,相较于官学,书院冗员极少,且有吸收学生参与管理的特点,或称“高足弟子代管制”。
2)管理原则民主化
与普通私学一样,书院师生均可来去自由,较少专制性的处罚。
书院主持人的产生,多为公推,而非官委。
有些书院曾明文规定。
主持者“不称职则更易”,还有“按季更易”的条例,不搞终身制。
3)管理方式学规化
由于书院的管理人员少,而师生又朝夕相处,所以制订一套共同遵守的学规来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实属必要。
书院的学规大体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指出为学的方向;二是为学、修养和待人处事的准则、方法;三是规定犯过的惩治。
最负盛名的学规有:朱熹所订《白鹿洞书院教条》和吕祖谦所订《丽泽书院学规》。
(三)书院与官、私学之比较分析
由于书院具有“非官非私”和“既官既私”的特点,因而书院与官学相比,多有不同;与私学相较,也有所别。
1、与官学之比较
与官学相比,书院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官学多有不同:
1)从教师来看官学的教师都是由朝廷任命,属封建王朝的官吏;书院的教师则由地方聘请推荐,多为德才兼备的学者、士大夫,有的虽是朝廷命官,但作书院教师仅为兼职。
2)从学生来看官学学生来源多为官宦子弟,等级性强,且需严格考试方能入学;书院的学生则来去自由,没有等级尊卑之别,入学也无须什么考试。
3)从教育内容来看官学教授的内容多为朝廷核定的教材,内容较为固定、单一;书院教学内容取决于该书院的特点及山长,主讲教师的所长,一般山长或主讲教师的讲授内容,决定于书院传授知识及学术的主流,因而教学内容较为灵活、宽泛。
4)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官学的教学比较呆板、单调;书院教学比较灵活、多种多样。
特别是书院的“讲会”制度,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这也是书院区别于官学的重要标志。
2、与私学之比较
书院自产生之日起,便与私学有天然的联系,其共通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它同私学一样,是由民间集资创办的,不属官方之列,具有很强的独立
自主性;其二,同私学一样,书院是向下层社会开放,面向乡间的;其三,同
私学一样,书院是以平民子弟为培养和教育对象;其四,与私学一样,书院主
要是一种素质教育,不以科举仕进为办学目的。
在这些带根本性的问题上,书院与私学有着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从一定
意义上说,书院是从私学脱胎而来,但书院又不是一般的私学,这已不是对私
学经验的直接搬用,而是对私学进行了深刻的变革,是一种独立于官学和私学
两大教育系统之外的另一种新的教育系统。
诚如前述,作为一般的私学,基本上都处于一种自发性的状态,它还未形
成一套长期稳定的完备的教育规则,具体表现为:其一,没有固定的校舍和教
育设施;其二,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其三,没有专门的图书藏所,更不具备
印刷图书、讲义的条件;其四,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规章制度;其五,是一
种手工业式的办学方式,因此不可能像官学那样进行分班教学;其六,没有任
何形式的考核体系,缺乏强有力的教育管理制度,学校处于一种无组织的松散
状态等等。
而书院则不同,它站在当时历史的高度上,对官学和私学进行了全
面的审视,并进而对这两种教育制度进行了综合与改造,从而形成了一种既非
私学又非官学的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
书院与一般私学不大相同的是:
1)书院既有固定的校舍和教学设施,又有专门的图书藏所,不仅校舍宏伟,而且藏书极为丰富,这是一般私学所难以达到的。
2)书院有固定的教育经费作保障,建立了类似于官学的以学田为中心的教
育经费体系。
书院获取学田的渠道有二:一是民间捐献,二是政府拔赐。
这是
书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这也是一般私学所不具备的。
3)书院有自己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建立了类似于官学人员编制和岗位。
每人根据自己的岗位职责,分别负责学生的授课、考核,生活和书院的经费、
祭祀、保卫安全等。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书院的学生也参与管理,如直接管理学
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堂长、管干、学长、斋长等,都由学生担任。
除此之外,书院还制定了一系列独有的颇具特色的教条、学规、学训等,
把得之于管理实践的一系列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这是书院走上了制度
化的重要标志。
综上所述,书院虽与私学有着天然联系,但又与私学有别;它既与官学有
质的区别,但又吸取了官学中的许多积极成分,与官学有一定联系,书院正是
在广泛吸取了私学和官学的有益经验基础上进行成功的改造之后,才形成的一
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教育制度,它是中国生活发展紧密古代社会近千年来一种
重要而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在教育中所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始终是官学和一般私学所不能达到,也是它们所不能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