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集聚区PPT之一
- 格式:ppt
- 大小:2.53 MB
- 文档页数:41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结果,是现代城市竞争的核心。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党中央对上海今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但目前国内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具体概念尚未有明确界定,而国外并未有与此相对应的概念。
结合国内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大致认为现代服务业除了直接满足消费者需求外,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技术水平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表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制造业专业化发展同步,将成为生产力进步的源泉。
而在现代服务业的四个组成部分中,生产性服务业又是增加值和就业增长最快的部分,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
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特点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早在1960年代便已出现,诸多学者对其内涵加以讨论,目前已大致明确了生产性服务业是特指那一般来说,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指按照现代理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将商务楼宇、星级宾馆、商业设施以及相关的生产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地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形态美观、内外连通、生态协调、资源节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具有较强现代服务产业集聚能力的区域,也可以称为微型CBD。
何谓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些主要为满足中间需求、向外部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投入服务,用于进行商业运作和更进一步的生产而非主要用于满足最终直接消费和个人需要的行业。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部分,不仅具有服务业的一般属性,也有不同于其他服务业的特殊属性,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间投入特性是指生产性服务业区别于其他类型服务业最本质的特性,对生产性服务的消费不是最终消费,而是为了创造更大价值而进行的中间性的消费。
(2)较强的产业关联性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另一特点,这也是与中间投入特性相呼应的,它与农业、制造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关系都极为密切,有些生产性服务业就是逐步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本来就属于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与制造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带动许多部门的发展。
鄂尔多斯市2010-2015年服务业集聚区简介一、物流集聚区(一)东达移民新村物流集聚区1.基础条件:东达移民新村物流集聚区处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交通发达,信息便捷。
向南50公里处有横贯东西的109国道,向西60公里处有纵向南北的包茂高速公路和210国道辅线、包神铁路;近距离德敖运煤专线、复线、柴榆线南北纵向穿过移民新村;北有横贯东西的羊巴线二级县道;鄂尔多斯沿河国铁、沿河重载公路已开始建设。
周边地区煤炭等资源丰富,移民新村工业迅速发展产品大量储存及外销等优势为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现车流量为12000辆/天)。
目前集聚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60%工程量,已建成肉食品分装车间,保鲜库,冷冻库,变配电站,部分汽车修理中心,汽车检测站,综合服务楼等三产服务业设施。
2.功能定位: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服务设施、用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和可靠的维修保养功能,建成物资流畅、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专业化、社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区。
3.建设内容及目标:项目分14个服务区,主要包括综合办公大楼,调度中心,信息中心,电子交易大厅,汽运公司,汽车驾驶和维修培训中心,汽车销售4S店,大中型停车场,加油加气站,散装货物仓库,肉食品分装车间、保鲜库、冷冻库,变配电站,汽运集装箱转运场,农、畜产品流通市场,农牧业技术培训中,农牧民种养业服务中心,散装货物仓库、露天堆场,铁路专运线集装箱装运,商业金融,海关报关及进出口贸易等以及公用工程设施等。
2015年,预计年货运周转量达到50000万吨公里,营业收入达到20亿元,新增就业人数12000人。
(二)东胜煤炭物流基地1.基础条件:敖包沟集装站位于罕台镇张家渠至杨家坡境内,旧庙沟煤炭集装站位于塔拉壕镇铜川村,占地面积2000亩,总投资7亿元。
目前,敖包沟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整体项目计划于2011年底前建成。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概念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以某一服务产业为主体,相关服务产业相配套,产业特色鲜明,空间相对集中,具有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功能,现代服务业集聚度达到一定水平的区域。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型业态,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上海首先提出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不断进行充实发展。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有产业集聚、空间集约、高效连通的特点,通过合理布局和有效开发,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约化、节约型发展,有利于实现服务组织机构的网络化,促进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既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良好的交通组织、完善的商务环境、标准化的信息交流平台和面向全球市场的服务,都有助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
雏形初步形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虹桥开发区建设是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源起,逐步形成了环虹桥地区商务集聚区,10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和近千家外企办事处入驻,其中咨询、审计、律师、企业策划、广告等行业发展尤其快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雏形初步显现。
加速形成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服务业加速发展,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90年的31.9%上升到2002年的51%;就业人数比重也由1990年的29.6%增加到2002年的48.8%。
其中,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更是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在黄浦、卢湾、静安、浦东、长宁、徐汇等区域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集聚,涌现出虹桥、陆家嘴、南京西路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度较高的区域。
稳固发展,功能品质提升阶段:跨入新世纪以来,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进入了积极规划、着力品牌建设的发展期。
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经开始规划启动,并加大在规划、功能定位、政策指导等方面的引导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