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平崛起的环境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5
浅析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提出,最早见于200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演讲,首次提出这一论题,便引起了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和平崛起这一论题在温家宝总理在哈弗大学《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的含义是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努力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从改革开放以来,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等等,着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都似乎标志着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事实。
但是,围绕中国崛起的问题,国际上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即“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
“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的崛起必然打破现有的世界格局,例如必然对美国的霸权形成挑战,从而打破现有的秩序。
及主要依据是,近代国际社会各大国崛起都是如此。
而后者认为,中国的迅速发展只是一个恢复性发展,而且主要靠增加投入而不是靠效率,因此中国的发展不可能持久。
特别是中国的迅速发展必然激发各种社会矛盾,这些矛盾最终将导致中国迅速崩溃。
我自己的观点,就是中国完全可能和平崛起。
下面我将从中国和平崛起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理论基础、困难和障碍、“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进行浅析,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和平崛起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和可能的。
因为中国的崛起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国的崛起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中国的崛起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中国的崛起同时还基于坚实的国内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我国综合国力明显争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为实现和平崛起打下坚实的基础。
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也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历史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全球治理中国历史: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全球治理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在近代以来经历了数次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全球治理紧密相连,这一过程既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中和平崛起的背景、原因及其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一、中国历史中的和平崛起1. 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传统,这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为其和平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使得中国能够在内外部挑战面前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团结。
2. 文化传统中的和平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和平的理念和价值观,如儒家的仁爱之道、佛教的慈悲思想等。
这些和平思想在中国历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得中国人民具有崇尚和平、追求和谐的心态与行为习惯。
3. 中国历史中的外交政策中国历史上的外交政策追求和平共处、互利共赢。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积极倡导和平与稳定的国家,强调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与冲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二、和平崛起对全球治理的作用1. 为全球治理注入新思路中国的和平崛起为全球治理注入了新的思路。
中国倡导的非对抗性外交政策、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路径。
2. 打破发展的不平衡局面中国的和平崛起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性。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验和启示,帮助他们摆脱发展的不平衡局面。
3. 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中国的和平崛起推动了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制,并提出重塑全球治理的建议与方案,致力于实现国际秩序的民主化、多元化和规范化,以更好地维护全球稳定与发展。
4. 积极参与全球问题解决中国的和平崛起使其在全球治理中扮演了更加积极的角色。
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成员国和重要的多边合作伙伴,积极参与全球问题的解决,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打击、贫困减少等,为全球治理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和平崛起的世界背景管理学院八班46090813 马贤现在的国际经济形式处于急剧变迁的时代,在此种环境下,中国想要高速发展以致成为世界经济的先驱,就必须寻求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道路,在危机中保全自身,在危机中寻求机遇,在机遇中求的发展。
当代,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首先,在经济方面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于2004年在人民大会堂讲到的一样,在过去25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一直以每年人均收入大于8%的增长率持续高速发展,而同期生产力的增幅以投入-产出率来粗略估计,应该超过6%。
在这25年间中国贫困率的下降也非常明显。
这样的发展速度和贫困率的下降速度在程度和规模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找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因并不困难。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纳和运用了市场经济原则。
在中国看来采纳和运用市场原则的国际背景就是和平稳定的发展。
当代,中国正在走的就是一条和平发展道路,它的精髓是,中国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中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
正如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的演讲中指出:要了解中国的发展方向,最主要的是要了解中国选择了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他明确地告诉大家,中国选择和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
他从中国国情、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这里,我想围绕胡锦涛主席提出的论点以及在中国和平崛起中的中欧关系,谈几点具体的看法:第一,这意味着一条国家发展道路,即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在同国际社会实现互利共赢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又意味着一个国家发展目标,即在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使中国摆脱不发达状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论中国和平崛起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尽管不断引来西方反华势力的“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崩溃论”的种种攻击,但却无法改变中国正在迅速“和平崛起”的事实与趋势,也不能不正视中国在亚太及国际上日益重要的影响力。
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仅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复兴,而且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将发挥更加重要的国际意义。
正在崛起的中国中国“和平崛起”是一个发展的长期过程与趋势,而不仅仅是一种结果。
中国“和平崛起”的内容与标志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经济实力的增强是核心性标志。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经济年平均增长超过8%;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到2000年,按现行汇率计算的中国GDP为10800亿美元,居世界第6位,占世界GDP的3.4%,虽只有美国的10%、日本的23.1%与德国的57.8%,但却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世界“万亿美元俱乐部”。
到2003年,中国的GDP已达1.4万亿美元(11.7万亿元人民币),已超过法国上升为世界第5位,预计2004年可能超过英国而上升为第4位。
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的规模就更大,已进入世界前3位。
中国丰富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成本、巨大的潜在市场以及迅速增加的高科技人才,吸引世界各国不断增加在华直接投资,跨国公司与海外企业将生产基地转向中国大陆,使中国成为全球发展中国家资本输入最多的地区。
到2003年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6.5万家,合同外资金额943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015亿美元。
其中,2002年与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均超过500亿美元。
依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表的报告,2003年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为570亿美元,占当年全球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1557亿美元的36.6%,即超过三分之一,仅次于美国的866亿美元。
外商投资的不断增加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不仅正在成为“世界工厂”,而且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研发中心的重要据点。
中国和平崛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摘要:“和平崛起”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是当今中国发展与强大的战略选择。
由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和良好的发展局面,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历史性机遇。
同时,在人类社会急剧变动的今天,中国的“和平崛起”叉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
抓住机遇。
正视挑战,中国必将和平崛起。
关键词:和平崛起;机遇;挑战谋求强盛,希望崛起,对于任何国家都是无可非议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在探索中走上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这条复兴之路就是中国的崛起之路。
我们崛起的方式是选择和平,是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
今天,人类社会正处在急剧变动的时代,这是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一个历史性机遇,也使我们“和平崛起”面临严峻的挑战。
只要我们把握好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并化挑战为机遇,就将实现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强国理想。
“崛起”是中华民族多年来的梦想,是我们的目标,而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则是用“和平”的方法;中国的崛起必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这也是中国崛起的基本国际目的。
可以说和平崛起是中国的一次历史机遇,目前和平崛起的内部条件很好,中国良好的发展局面、中国改革开放取中国本身就是一个经济和政治大国,现在又成为一个全球贸易大国。
当她最近提出“和平崛起”的政治哲学时,全世界都翘首以待。
“和平崛起"论题的提出200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
郑必坚指出:“近代以来大国争霸的历史反复说明,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动,甚至引发大战。
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走了一条依靠发动侵略战争,实行对外扩张的道路。
而这样的道路,总是以失败告终。
”郑必坚认为在今天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的抉择只能是:和平地崛起。
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外界也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崛起。
中国和平崛起是一个历史机遇,但也面临着挑战。
一、历史机遇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各国争相合作的对象。
中国的崛起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成为了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
中国和平崛起最大的机遇在于国际和平与发展的趋势。
世界各国在反对战争和冲突、促进全球合作方面的共识日益增加。
同时,跨国贸易和投资的增加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中国利用这些机遇,积极发挥着建设性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挑战但是,中国崛起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源于国际体系的变化和压力。
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了一种挑战,对其他国家的利益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崛起产生了担忧和敌视,甚至试图阻挠中国的崛起。
此外,中国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国内收入分配不平等、民主缺失等。
中国在面对挑战时,需要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增加自身的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这样,才能够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信任,实现和平崛起的目标。
三、和平崛起的路径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中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增强政治和经济制度的透明度与公正性。
中国需要加强宪法法律的实施,保证民主和言论自由。
同时,要加强反腐斗争,建立健全的权力监督机制,以维护国家和公众的利益。
其次,增强创新和发展能力。
中国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
最后,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成为国际事务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综上所述,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同时存在。
谈中国的和平崛起河北北方学院中医学院10级中医本1班刘亚坤201053699一:中国的和平崛起面临的挑战中国的和平崛起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的和平崛起面临着六大挑战:挑战一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首先,经济全球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我国的国家主权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狂飙式发展带来的一个最显著结果就是国际舞台上非国家行为主体大幅度上升。
其次,台湾问题是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不稳定因素。
台湾问题本是中国的内政,但其产生和发展的进程中历来都有一些国际势力的幢幢怪影,而在这些国际势力中美国又是核心因素,可以说,美国是台湾问题的始作俑者,也是我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最大外在障碍。
再次,边界领土争端,尤其是海洋权益争端对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影响在增大。
挑战二军事及周边地区安全军事安全是一个国家受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军事力量制约的现实状态,是国家安全诸因素中的首要因素。
目前的国际形势要求我们不能忽视军事安全的挑战。
其一,美国对华战略包围圈已赫然成型。
其二,一些周边国家借反恐和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机会,加快扩军备战的步伐。
其三,我国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增加。
其四,我国周边地区面临越来越多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挑战三政治安全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前提,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美国全国战略的演变以及国际社会对我国和平崛起的种种不同都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产生着某种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其一,经济全球化凸显政治因素,经济活动背后往往有政治背景,而政治斗争的背后往往是经济利益的纠葛。
其二,美国是影响我过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其三,国际社会对我国和平崛起的矛盾心态也是影响我国政治安全的因素之一挑战四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既包括国家的文化立法权、文化管理权也包括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选择权以及文化传播和文化传统的独立自主权等。
这些都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就是保障国家文化主权,捍卫国家主权的法性和自主性。
中国探索“和平崛起发展道路”已有半个多世纪,我们寻求这条道路几经曲折,我们坚持这条道路义无反顾。
“和平崛起发展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内政外交大政方针的总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学术理论意义。
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的崛起垫定了基础.这里来谈论中国和平崛起的条件。
一、和平崛起国的应有条件(一)和平崛起不是靠掠夺别国资源积累财富、建立发展平台。
国家战略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本国的利益需求,因此,它要求崛起国有更强的自主创新发展能力。
不能依靠掠夺别国资源,而必须立足于国内、立足于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国稳定、有序、健康的发展。
(二)和平崛起要求崛起国有更强的军事威慑力,以确保用和平的方式保证国家的主权利益及需求,保障领土、边界和基本主权不受侵犯,维护国家统一。
为此,崛起国就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威慑力。
(三)和平崛起要求崛起国有更强的国际协调力和影响力来化解国际矛盾与危机,增强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主导作用。
国际协调力的加强可以解决某些重大的国家和国际安全问题,是崛起国实现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的有效途径。
尤其是在当前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前提下,单纯地以军事手段解决国家间的纠纷是不可能的,大量纠纷的解决必须让位于国家之间的相互协调。
二、中国和平崛起的内外战略(一)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内经济战略1、工作重心:应当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改革模式:从“增量改革为主”转变为“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并举,同时加快存量改革”。
我们的改革模式应当从“一边保护国有部门、一边发展民营经济”,转变为“改革国有部门与发展民营经济并举,同时加快国有部门改革”,从增量改革转变为“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并举,同时加快存量改革”。
3、市场战略:从重视引进外资转变为更加重视动员国内金融资源,从注重出口创汇转变为更加重视扩大国内需求。
一方面,国内居民手中拥有大量的金融资产,仅银行储蓄存款就达11万亿元人民币。
论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前景纵观漫漫历史,大国的崛起往往会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严重失衡,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为世界各国带来了许多关于生存与发展之道的思考。
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已经来临,中国绝不能重蹈覆辙。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开创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特征的战略道路,这就是——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和平崛起的新道路。
和平崛起是一条与以往通过战争谋求强大的不同的道路,它并非通过军事扩张、掠夺资源、称霸世界等强权主义的方式,而是主要依靠自己发展的力量,进行改革创新,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背景下,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国际社会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争取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总目标。
从党和国家领导人近年来的阐述中,可以将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从两方面理解。
一方面崛起是指中国正在开始崛起,并且会在今后的发展中实现崛起;二是和平的崛起,这也正是崛起的目的所在。
首先,中国崛起的基本国际目的是和平与发展,既维护世界和平,又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发展自己;其次,中国崛起采取的手段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和平的手段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友好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最后,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利于世界和平,中国即使崛起也不会威胁他国,现在以及将来都永远不会称霸。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蓬勃涌来,中国把握住了这个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的历史时刻,把全部工作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轨道上来,开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成绩斐然,过去30年里,中国以世界最大的人口规模,实现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10%,并已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
中国已有数以亿计的民众脱贫,该国中产阶层规模而今已相当于甚至超过了大多数国家的人口总量。
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内外条件分析【摘要】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0年多来,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实现了迅速崛起,并开创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时代特征的战略道路。
2003年末,中国党和政府领导人相继在公众场合上发表关于“和平崛起”的讲话,这是中国政府新一代领导集体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友好相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
中国的崛起绝不会威胁任何人、牺牲任何人,而是以一种和平的方式,走与其他大国崛起不同的一条道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同时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维护世界持久和平。
党十七大的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了“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与和平崛起战略一脉相承。
和平崛起的提出表明中国外交将随环境的变化而采取新的政策:中国政府准备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在国际事务中采取更加积极的姿态、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真正树立一个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以消除国际社会防范中国的心理,为经济建设营造一个更加安定有利的周边及国际环境。
本文重点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内涵、意义及国内外条件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和平崛起条件分析The peaceful rise of China's domestic and foreign condition analysis 【Abstract】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30 years ago, the economy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greatly enhance the country'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o achieve a rapid rise and create a one suited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consistent with the strategic roa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e end of 2003, the Chinese party and government leaders have delivered in public on the "peaceful rise" of the speech, which is a new generation of collective leadership with the Chinese government made a solemn promise to the world: insist on the basi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with the States friendly to each other, on the basis of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to actively carry out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China's rise will not threaten anyone, sacrifice anyone, but in a peaceful manner, the rise of other powers to go with a different path to achieve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great national rejuvenation, while promoting common development and safeguarding the world lasting peace.Big 17 report, the party General Secretary Hu Jintao stressed that "China will unswervingly take the road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strategy of peaceful rise, the same strain. The proposal shows that the peaceful rise of China's diplomacy will change with the environment, to adopt a new polic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prepared to assume more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ies,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to take a more active posture,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and truly establish a peaceful, negativ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mage of a big country,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guard against China's psycholog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create a more stable and favorable peripheral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eaceful rise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were analyz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eaceful rise of China: connotation, significance an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ondition carries on the elaboration and the analysis.【Ke y words】Peaceful rise Condition analysis1.和平崛起的提出及其内涵建国时,我国为世界落后国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论中国和平崛起论中国和平崛起战略与周边环境塑造当前,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已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国在经历沧桑之后的崛起之路充满挑战,美国和日本不断宣称中国崛起威胁论,而中国所坚持的是一条和平发展的崛起之路,中国一直不断积极塑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关系。
而“中国崛起”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战略问题。
新中国建立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主张中国要走“和平发展”的民族复兴之路,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原则来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现在中国确立“和平崛起”的国家新战略,就是要向世界承诺中国选择的是用和平的方式实现民族富强的道路。
中国选择和平崛起之路,不仅符合中华民族的最大利益,而且也符合亚洲各国和全世界的最大利益;不仅没有损害包括周边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利益,而且还使它们从中国的发展中不同程度地获益,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器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安全阀。
与国外不同,在较长时期里,国内多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说法概括中国持续快速的发展、国际地位的增强及国际影响的扩大趋向。
然而,近年来,国内外的政界人物与学术精英开始频频使用" 崛起"一词来描述和阐析中国的发展趋向及国际地位的增强。
2003年先后出访国外的胡锦涛主席与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中国走和平崛起的道路",从而以最高领导人的名义向世界昭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什么是中国的和平崛起呢,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和平崛起"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将"和平崛起"定义为目的,即"崛起"与"和平"都是目的,两者要同时实现,强调认为中国追求的是一种与以往历史上其他国家不同的崛起。
二是将"和平"说成是手段,将"崛起"理解为目的,认为中国争取"和平"不过是为了实现"崛起"的目的。
中国和平崛起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中国和平崛起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20 世纪90 年代早期至今,中国崛起在全球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正面者如“中国机遇论”、“中国贡献论”,负面者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经济水分论”等等,不一而足。
一时间,中国的未来走向似乎变得扑朔迷离、波诡云翳。
在相当长的时段里,中国回应乏力,凸现了中国国际战略的缺憾。
这种不足随着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和“9·11”事件之后中国国际战略的调整而大有改观,中国在国际事务上负责任、积极进取的作为赢得了国际社会尤其是周边国家的认可与赞许,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进一步确立起来。
与此同时,中国战略研究界对中国崛起进行了深入思考,于2003 年前后提出了和平崛起的战略思想,即中国已经开创出一条“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崛起新道路,②以“中国机遇论”、“中国贡献论”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做出积极回应。
近一年来,“中国和平崛起”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外活动的常用语言。
中国和平崛起论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代表着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重大创新,成为中国国际战略由内向性转向外向性的标志。
崛起是一种兴盛现象,但又不是一般的兴盛,而是一个大国从落后转向兴盛;崛起是一种发展,但又不是一般的发展,而是一个大国改变国际政治、经济、生态和国际格局的发展。
概言之,崛起即一个大国成为国际社会举足轻重、受到普遍尊重的最重要国家(或之一)。
崛起是亘古有之的历史现象,通过和平方式实现崛起则未有先例。
在这个意义上说,和平崛起是一个富含政治意义的理论命题。
鉴于崛起“决不可能支持全部的国际现状”,①中国和平崛起战略思想并非单纯的政治性议题,也是严肃的国际关系课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如何在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思想基础之上构建中国新世纪的国际战略,并将之付诸实践检验?这是迫切需要战略研究界做出解答的重大问题,兼具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并存,只有在两个极端中寻找平衡点才有出路;三是矛盾的性质和作用的变化,单极和多极的矛盾,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的矛盾,全球问题和全球治理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新的性质和现状一方面决定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不大,国际总体和平的局面可能继续得到维护,国际形势总的趋势是“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动荡,局部稳定;总体和平,局部战争”,另一方面也使中国有可能在这些基本的矛盾关系中避开锋芒,争取到战略主动。
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策略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中首要的问题是崛起的目标模式的选择。
中国崛起的目标是什么?是成为美国这样的过度消费、纵欲无度的国家吗?那13亿人口的中国就将是四个美国,全世界就绝对消受不起,中国的和平崛起就毫无希望。
我们不能一面吃大餐,一面又去吃减肥药。
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要避免在利益驱动和技术牵引下,走上把自己包装得离人类的正常消费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越来越远的道路,“黑客帝国”的方向是绝无和平可言的。
和平崛起提出的国内背景和国际环境丁一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11国内背景。
在毛泽东时期,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国际社会处于冷战时期。
毛泽东认为,美苏争霸会导致世界大战,中国要准备打仗。
邓小平时期,美苏缓和,随即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
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韬光养晦”的思想,主要是注重国内发展。
而现在提出和平崛起,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关。
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依赖增加,2003年按汇率计算的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为60%多,外贸外资在G DP 增长中的作用在扩大。
因此,只有和平的外部环境才能保障这种发展模式。
只有当外部世界相信中国的崛起不会威胁他们时,才不会反对。
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外资和外国市场,还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
还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将人力资源变成人才资源也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资源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到2020年按年均G DP 713%增长来计算的话,我们要进口215亿-3亿吨石油,其供应能否有保证?总之,我们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都决定着中国能否崛起。
议题二: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中国崛起的外部环境于洪君(中联部新闻发言人、研究室主任) “和平崛起”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命题,也不是一个空洞的外交辞令或者政治宣传口号,而是超越一般性政治命题的宏观战略,是有关中国发展目标的战略思路。
这个问题可以当作学术问题来讨论,但是不要炒作。
什么是“崛起”?各方面的认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我理解,“崛起”就是要摆脱制约中国发展壮大的内外因素,这是个客观进程,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选择。
我同意“崛起”是综合国力整体提高的说法。
“崛起”不仅仅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还需要国际地位和对外影响力的全面提升。
换句话说,“崛起”就是要成为世界主要大国。
关于中国在“崛起”进程中的定位,我认为有必要区分“将要崛起”、“正在崛起”和“已经崛起”。
按照我们的“三步走”战略,到本世纪中叶我们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这样看,现在的中国并不是已经“崛起”,而是刚刚开始“崛起”。
我们现在提出“和平崛起”,说明我们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我们的信心更足了,目标更明确了,胆子也更大了,敢说敢为了。
由于不难理解的原因,中国的“和平崛起”将是一个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历史进程。
从“和平崛起”的外部环境来看,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对我们整体上有利。
和平与发展是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不可改变,发展模式多样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不可逆转。
目前,我们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确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在世界舞台上初步形成了一个负责任的、正在成长中的大国形象。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到阻碍中国“和平崛起”的一些不利因素:首先,美国是一个企图主导全世界的超级大国,它会千方百计地遏制一切可能对其构成挑战、形成竞争甚至可能超过它的国家;其次,意识形态的差异不能抹杀,整个西方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成长壮大仍怀有很深的敌意,总是企图推动中国实行他们所需要的那种“改革”,按照他们的意志和要求“融入”国际社会;再次,我们的周边世界很不稳定,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国像我们处在这样一个非常复杂的周边环境之中,不同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在周边地区的影响一直存在;最后,我们还必须冷静地对待台湾问题,由于外部势力长期插手,“台独”势力的活动有恃无恐,以“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中华民族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任重道远,我们不能完全排除用武力维护国家领土统一的可能性。
《形势与政策》题目:中国和平崛起的环境分析姓名:XX院系:XXXXX班级:XXXXXXXX学号:XXXXXXXXX中国和平崛起的环境分析XX(姓名)【摘要】:毛泽东认为,美苏争霸会导致世界大战,中国要准备战斗。
邓小平时期,美苏缓和,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
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韬光养晦”的思想,主要注重国内的发展。
而现在中国一步步朝着经济全球化发展。
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国的和平崛起。
中国能否和平崛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及其自身的发展状况。
在这有利与不利参半的情况下,中国必须深刻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
【关键词】:和平崛起中国国内环境国际环境奥弗霍尔特的《中国的崛起》最早提出并正面论证了中国崛起这一重大命题,用沃格尔的评论“这本书极大地冲击了常规的思考”。
奥弗霍尔特预测了中国崛起将¹“改变亚洲的经济态势”,“改变中国的政治”,“并使全世界的政治改观”。
持此观点的还有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他认为:“除非中国和美国之间发生严重的冲突,否则中国应该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崛起”。
①而国际政治现实主义派学者、芝加哥大学政治系教授约翰.米尔舍梅尔对此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米尔舍梅尔说²“目前的问题是、究竟中国能不能和平的崛起?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中国维持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美国将与中国进行激烈的安全竞争。
美国将尽力减缓中国的发展速度,包括日本、印度在内的亚洲国家将和美国一起对中国进行围堵。
”②国内的大多数学者,如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战略研究室主人江西元、夏立平等大都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持“有条件的”乐观论调。
鉴于中国和平崛起的规模之大, 问题之新, 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一、中国和平崛起的外部国际大环境分析20世纪中以来, 随着新的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 世界正在进入后工业化、信息时代。
中国的和平发展与这个时代的到来几乎同步进行, 就决定了中国的崛起与过去历史上其他国家的崛起有着根本的不同。
(一)安全环境从安全环境看,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
在新世纪, 虽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军事干涉主义、国际恐怖主义依然存在, 诱发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的动因有所增强, 但各国人民要和平、求稳定、谋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 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和平力量继续壮大。
国际局势总体上会继续趋向缓和。
今后任何大国依①【美】威廉.奥弗霍尔特.《中国的崛起》.达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257页.②【美】约翰.米尔舍梅尔.《强权政治的悲剧》.唐小松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23页靠战争实现自身崛起的道路已经走不通。
旧的均势理念、地缘政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国际关系的新变化, 国际关系的主题也从超级大国之间不可调和的竞争和近于“零和”的游戏规则转变成为民族国家对民主、和平和发展的关注。
³发生全球性体系战争的可能性大大下降, 中国卷入大战的危险相应地缩小, 世界格局在20 世纪末21世纪初出现令人瞩目的“和平转型”。
③国际体系的转变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它使中国有更大的战略回旋余地和国际合作空间。
(二)时代背景从时代背景看,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与经济全球化紧密联系的。
经济全球化必将进一步推动商品、技术, 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从而使世界各国的经济系更加紧密。
全球范围内经济关系相互依存度加深, 各种利益相关交错,各国很难彼此为敌和相互对抗, 这就促进了国际经济、政治、安全合作的发展, 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重大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 一个国家如果不融入世界市场和国际社会, 是无法实现现代化的, 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 一个后起国家可以通过和平竞争扩大国际市场, 获得原料和资源, 吸引外国资本前来投资, 从而崛起为一个大国。
由于中国具有生产成本低、投资环境良好等特点, 世界一些重要的经济要素, 如高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正在大规模地向中国转移, 这正好与中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需求相适应, 现在中国正在努力地调整自己的发展方略, 趋利避害, 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并受惠于此。
(三)科学技术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信息技术已跨越其产业边界, 向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军事等各领域渗透, 并通过商业化不断开拓新的世界市场, 引发巨大的新的市场需求, 科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已由20世纪初的5%~20% , 上升到目前的80% 左右,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整体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全球化释放出来的巨大的世界生产力功能, 已成为推动世界剧变的根本动力。
全球范围内的科技进步浪潮, 为我国在技术跨越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二、中国和平崛起面临的困难纵观国内外形势, 中国人民追求“和平崛起”是一种顺应历史潮流的诉求, 和平崛起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因为和平崛起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和世界的共同利益。
当然, 必须看到, 中国要独辟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其他大国的和平崛起之路, 面临的困难也不少。
(一)周围环境中国周围环境存在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 有些矛盾还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和爆炸性。
在南亚, 局势并不稳定, 印巴两国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矛盾和多方面的利益冲③杨洁勉. 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 外交政策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3.8突, 一旦有事, 势必殃及中国。
印度还有一股反华势力, 经常散布“中国威胁论”, 其扩充军备也往往打着对付中国“威胁”的旗号。
在领土领海方面,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文化、政治上的差异, 中国同周边国家在领土、边界、资源利用上存在一些争议。
其中“南沙群岛”和“钓鱼岛”问题比较突出。
“南沙群岛”问题情况复杂, 尽管中国提出“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的原则,尽管目前局势比较平稳, 但是不可回避的是, 迄今为止我们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而随着对海洋资源需求的日益扩大和争夺的加剧, 这个问题仍会凸现, 矛盾乃至潜在的冲突可能尖锐化, 特别是大国的直接或间接插手, 问题会更加复杂。
在“钓鱼岛”问题上, 日本采取种种手段, 要掌握“钓鱼岛”的实际控制权, 经常侵犯中国的领土主权。
最具危险性和潜在爆发性的焦点是朝鲜核危机。
“九.一一”事件后, 美国宣布朝鲜为“邪恶轴心”国, 并将其列入可以进行“先发制人”核打击的目标之一。
因此, 要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 我们不仅要积极改善与邻国和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而且在保证地区安全方面要“有所作为”, 也就是要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解决地区的危机, 努力保障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二)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涉及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 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所在。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 中国政府历来主张“一国两制”, 和平统一。
但是, 近年来, 台湾局势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也使中国的和平崛起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因此, 有人认为, 台独势力不仅是分裂祖国的最大危害, 而且也是影响中国和平崛起的最大障碍。
与此同时, 由于美国的介入, 使台湾问题更加复杂化和某种程度的“国际化”(日本右翼势力也明目张胆地支持台独)。
美国表面上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不支持台湾独立, 反对任何单方面改变海峡两岸的现状, 其实并非如此, 对美国来说,目前海峡两岸不独不统的局面最有利, 当然美国不愿意看到大陆和台湾的统一, 但也不愿意台湾当局马上宣告“独立”而导致不可避免的战争, 使自己牵进去难以自拔。
中国的和平崛起离不开台湾问题的解决。
一个尚未实现完全统一的国家是很难称得上已经崛起, 甚至有人认为台湾问题能否解决, 是衡量中国是否崛起的一个显著标志。
中国不会允许任何势力以任何形式将台湾从中国的领土上分割出去, 中国有决心、有信心通过最大努力, 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统一问题, 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使用武力。
中国虽然有不惜一切代价捍卫国家统一的准备, 但台湾问题毕竟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形成比较大的干扰。
(三)人口负担过重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且发展很不平衡, 背负巨大人口负担的情况下开始的。
中国人口多, 底子薄, 自然资源相对贫乏且分布不均, 中国人均土地资源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 /3, 人均矿产资源为3 /5, 人均耕地面积为1 /3, 人均水资源为1 /4, 人均森林资源为1 /5。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性扭转, 东西南北各区域间的发展长期失衡, 中国大多数人还不富裕, 衣食住行、就医就学、各类社会保障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尤其到现在, 中国经济已经和世界息息相关, 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外国来发展。
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 中国对国际市场的能源和材料的依赖也越来越大。
中国的石油现在三分之一左右要依赖进口, 到2020年, 现在一般估计依存度会达到50% ~ 60%。
如何确保能源和原材料进口渠道的畅通, 来源长久稳定, 需要中国在与有关国家开展互利合作时付出更大的多层面的投入, 国内投入与国际投入间难免相互掣肘。
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 越来越依赖扩大出口和实施“走出去”战略, 中国有可能在众多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之间蒙受更多损失, 也有可能在众多国家的产业保护政策面前吃亏。
此外, 为加速经济发展, 中国的金融、保险、证券等行业, 正在与国际接轨, 如何避免风险, 确保金融安全, 中国经验不多, 面临被暗算威胁。
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中国在国际上和平崛起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中国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难题。
如果中国不能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中国的和平崛起就将遭遇挫折。
中国选择并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 顺应了世界正在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符合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中国在21世纪头20年面临的战略机遇期, 实属来之不易。
如何避免外部力量以战争压制中国和平崛起, 如何消除和平崛起过程中面临的生存安全威胁, 如何在和平崛起过程中避免卷入外部战争, 以及如何克服和平崛起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目标时所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正是因为中国和平崛起的规模之大, 问题之新, 我们应该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国内环境持冷静、客观理性的估计。
【参考文献】【1】【美】威廉.奥弗霍尔特.《中国的崛起》.达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2】【美】约翰.米尔舍梅尔.《强权政治的悲剧》.唐小松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3】杨洁勉. 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 外交政策比较研究.[M ]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