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在语文课堂中升华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2
让情感教育充满语文课堂近年来,情感教育成为了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而在这个话题中,语文教育在情感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无论是在基础教育还是在高等教育中,语文教育都承担着即传授语言知识,又传递文化情感的使命。
通过让情感教育充满语文课堂,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情感教育的接受和理解。
首先,语文教育能够很好地传递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在语文教育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充满了情感的表达和传达。
比如,通过朗读一首诗或是朗读一段小说,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或小说家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这种情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将更多的情感元素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领略到情感的美妙。
其次,语文教育也可以通过情感教育来提高学生的情商。
情商是指个体在认识、表达、控制和运用自己的情感,理解、欣赏、合理运用他人的情感,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智力能力。
而语文教育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读懂、理解和表达情感来提高他们的情商。
在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品味文学,从而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和理解能力,这无疑是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再次,语文教育也能够通过情感教育来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情感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一些体现正义、善良、道德的文学作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廉洁自律等品质。
这些品质不仅有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更有助于学生成为一个责任感、良知和价值观具备的人。
最后,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中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情感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感。
而语文教育的课堂氛围优美,能够让学生沉浸在文学作品中,更好地体验自己的情感。
同时,老师可以通过教授学生不同的情感管理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情感调适,提高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
总之,让情感教育充满语文课堂是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让情感教育充满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情感情操的重要平台,通过语文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人生、对人情世故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情绪管理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该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也能够更加丰富和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理解能力。
第一,让学生体验文字的魅力语文课堂是让学生享受文字魅力的场所,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文学欣赏活动,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美妙、感受作者的情感、感受文字背后的故事。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富有情感表达的诗歌、文言文或现代文学作品,通过诵读、朗诵、赏析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文字的魅力,启发学生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情感表达的艺术美,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第二,让学生学会情感阅读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情感阅读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关注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其中的情感冲击和心灵震撼。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情感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聚焦于人物的情感体验、事件中的情感变化等,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感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在情感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培养出对情感细腻的体验和理解能力,提升自己的情感智慧和情感沟通能力。
语文课堂应该让情感教育充满让学生在接受语文教育的也能够获得情感的滋养和启迪。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情感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学会情感阅读、参与情感写作、体验古今中外的情感、参与情感交流,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只有在情感教育充分融入语文课堂,学生才能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培养出真正的情感智慧和情感修养,成为有情感的人,有情感的读者,有情感的表达者。
情感、展示与升华的语文课堂摘要: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情感的课堂,让学生展示自我的课堂,自我升华提高的课堂。
孩子们的童年大部分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他们的学习如何关系着其一生的命运。
记得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同事们常聊学生的学习与教师不无关系,在提倡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今天,我常常思考:应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
关键词:情感展示实践升华一、情感的课堂教师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从事的是培育生命的事业。
课堂上的分分秒秒,对学生来说是痛苦还是快乐,由我们亲手翻阅,我们翻阅的是孩子的生命。
(1)尊重需要,尊重激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创造“我要学”“我会学”的气氛。
我在教学课文时常会问道:谁最行?谁能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常让大家编字谜来识字,如如何记忆“碧”孩子们就编成“俩个小朋友小王和小白,一起坐在石头上”这样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过程也“变苦为乐”(2)融情于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语感,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在语文课堂上渗入德育。
因此,情显得尤其重要。
在语文教学中,情犹如教与学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点拔下进入课文佳境。
小学课文中《去年的树》这篇文章,写小鸟与树是好朋友,小鸟对树的承诺,小鸟寻树,为了履行诺言,小鸟对着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蜡烛唱起了歌。
在导入这篇课文时,我声情并茂,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时而热情、时而快活、时而焦急、时而悲伤。
为同学们描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
同学们被小鸟的诚信所振动,感情的闸门由此而开,感情得到升华。
二、自我展示的课堂(1)给学生对话的时间和空间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对话,在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要让学生主动活泼的学,让学生能有时间、空间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让学生溶入课本,与文本对话,我常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是文中的某某,你会怎样?处在此角色感受体验其情。
教法探索◎J让语文教学在教师的情感中升华姚家红**姚家红,单位系安徽省寿县双庙集镇杨公小学。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面临着如何让一篇课文讲得生动形象的问题。
我们知道,教学就是教师把书本里的知识系统地传授于学生,然而在传授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比如那些做家具的 匠人们,同样的木料做出来的效果却不同。
因为他们的想法、手法不同,结果自然就不一样。
想想看,如果一位 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文本内容之中,并能绘声绘色、行云流水般地表达出来,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在此笔者就如何把教师的情感融入文本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吃透文本;解读背景;升华情感一、吃透书本,消化书本同样是教书育人,但有些教师可能会收不到预期 的效果,这是什么原因呢?可能还是我们教师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导致的,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无法让自己的情感融入课堂中。
前段时间一直在听一些老师们 的授课,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就是其中很多老师不能将 情感带到课堂中,一堂课下来味同嚼蜡。
这样的课恐怕就连老师自己都不会被感动,如此又怎么能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情感脉络走呢?在教学当中我们该如何 让自己的感情融入课堂中呢?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一个真正把握教学内容,吃透教材结构的人,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探究学习的方法。
否则任何的生搬硬套,不论动机如何良好,只能导致两种结果一牺牲学生和败坏这种理论的声 誉。
”我们在教学当中,特别是语文教学当中,如果老 师不能够将课本吃透,那么这堂课恐怕与照本宣科无 异了。
现实中就是有一部分老师不能够走进文本,而 只是停留在文本的表层,这在教学上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就好像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说,“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越是深入文本越是能够理解其中的韵味和 神妙。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对于一篇课文的讲述只是简 单地叙述一下作者和作品年代、生字的笔顺、词语的解释,那么我们的学生也只能学到这些内容。
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升华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为主体,教师借助于具有动力因素的情感为媒介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育。
语文是众多学科中最具人文性的学科,语文学科特有的美质决定了它独特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学应该是一门艺术。
如果语文课堂教学缺乏情感,不能用情感打动人,语文教学便失去了魅力,就不能成其为艺术。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激发学生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激发情感的方法和途径作了深入的研究,提炼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1 提高修养,对学生倾注深厚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真挚热爱,学生对教师尊重敬佩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每一个孩子跨进学校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无限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真理。
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典范……”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从心底发出的对教师的这种神圣感和信任感。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要赢得学生的热爱与信任,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是教师的重要职责。
为此,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自身修养,对学生要拥有一颗爱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浇灌学生的心灵之花,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2 自读感悟,体味字里行间表达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语文要注重感悟、积累和运用。
”感悟是一种心理能力,是学生通过读书,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觉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能力。
由于学生知识、经验背景的差异和语义的丰富性、隐喻性,使得每一位学生的感悟水平、感悟结果都不可能相同,常常是各有所悟而又难以言传。
因而,感悟是学生的个体心理活动,所以也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去细心感受,倾心领悟,最终使自己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及情感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如《白杨》一文,内涵丰富深远,我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边读边找出文中与白杨的品质相对应的语言文字,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人类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
有学者指出,在《汉语大词典》中关于“情”的解释有20种之多,涉及到“情”的词汇约有200多个。
其中表达情感品质的如情趣、情致、情谊、情调、情愫、情怀、情操等等;表示情感状态如情绪、情思、情变、情态、心情、闲情等;表示人际关系的如情缘、亲情、情分、情人等等。
至于对情感状态的描述,那总是非常丰富也是富有个性色彩的内容,如通情达理、心潮澎湃、触景生情、悲欣交集、情思如缕、情意绵绵……众多的“情”字伴随我们。
我们在课堂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还要让他们正确看待“情”字,学会调控情感。
突出朗读诵读,体会文章真情“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意思就是有“情感”是写文章的基础,而读文章是进入“情感”的条件。
“朗读教学便于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诵读,通过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通过诵读自然地融入到作者创作的意境中,感受词人建功立业的情怀,进而促进学生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巧设导语,创设情境。
要创设情感氛围。
“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
”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
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
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
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
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
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导学中的情感导向。
教师在导学过程中,要善于把知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需要,而创设学生主动积极地课堂学习情境;要善于使学生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的经验,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妥善处理冲突与挫折,而创设心理承受与需要的课堂和谐情境;要善于运用移情感染、语言渲染、灵活教式创设一种扣人心弦、净人灵魂、美人心灵的课堂艺术意境。
杏坛沙龙2013-12初中语文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丰富基础词汇,以完善自己的表达描摹技巧,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新课改实施与推广以来,一线教师逐渐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灌输,逐步认识到生本教育的重要性。
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特此遴选两点初中语文课堂心得,与同行们交流。
一、挖掘教材,引导探究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我们课堂的突破口和准绳。
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诸多名家精品,都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食粮。
从主观上来说,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应该放手引导他们开展自我探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探索与研究。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就是脍炙人口的散文精品,我们就可以挖掘文本中对春的描写技巧,让学生学习如何描物状景。
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提问:“作者是怎样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来描写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的?”学生通过重复阅读、感受和讨论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最终达到提高语言分析能力。
自主探究是学习的高级模式,但是自主学习不是盲目的,我们只有以教材为依据进行挖掘,才能循序渐进地迁移知识,生成能力。
二、问题启发,诱导思考问题是探索知识门禁的钥匙,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因素,在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节点处设置问题进行启发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和文本构建交流的桥梁,最终达到共同进步与提高。
譬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笔者就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进行了如下问题启发:(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济南的冬天进行描写?(2)朗读原文,说一说济南的冬天有什么样的特点。
(3)理解和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试着以《家乡的×天》为话题,写出家乡的冬(春、夏、秋)天的显著特点。
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启发下,纷纷发表见解,迸发出探索创新的思维。
这样设置可以满足不同认知层次学生的认知需求,引导他们拾级而上,最终完成基础的夯实和能力的提升。
让情感在语文课堂中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
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
”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采用各种策略,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当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特点, 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充分发掘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情境,努力实现语文课堂有情有趣,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思考。
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品读,与作者、与文本中各种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的对话,引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愉悦感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而达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课堂教学目标。
一、情景设置,烘托情感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的有趣”,能触动学生的“情绪区”,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好音乐、图片、幻灯、投影、视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力求创设一个适宜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也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样也使学生能够真正去体验课文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从而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上课伊始,先给学生播放以《辛德勒名单》为背景音乐的汶川地震后的幻灯片,教师结合灯片与学生进行谈话交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这个刻骨铭心的时间悲痛地留在了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突如其来的8级地震使我们8万多同胞遇难,天灾无情地夺去了他们的生命,地震震撼着每个国人的心灵。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在汶川地震中我们众志成城,挽救了一个个非许下的生命,演绎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从而,学生在这种充满震撼力的感情基调下,顺畅进课文学习。
“我们课文中的故事也发生在一次大地震中。
1994年,当巨大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这样,既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又激发学生用心读这个感人的故事的欲望。
为学生积极进行语文课堂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品读体验,感悟情感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学科特点。
文字的魅力是无穷尽的。
如果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积极的朗读方法指导,学生就很容易进入语文学习的最佳情感状态。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一篇好的文章,如果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一定能够有所感悟,加之老师的引导,学生一定能发现文字背后蕴藏的深厚情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应得到有效的尊重。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的情感体验应该伴随着阅读全过程,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是促进文本走进学
生心灵的有效凭借,是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放手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品悟文中感情,以读代讲,读中领悟,激发想象,抓住重点词句,以小组交流的方式深入品读文本,既对学生的情感表达起到了促进作用,又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指导学生练习朗读“当那位父亲站在被地震回程的废墟前时,他是怎么做的?”的那个自然段。
通过老师感情真挚的引导语和学生走进文本发自内心的朗读,学生深刻感受到父亲的伟大,感受到这种震撼的爱的力量给予父亲强大的动力。
这绝对是老师的分析讲解所不能代替的。
再有,就是教学《学会看病》一文时,我运用了师生分角色朗读,老师范读、学生齐读、单个学生配乐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学生在老师的带领和感染下,入情入境地进行朗读,在读中感悟母亲复杂的情感变化,从而深刻体会母亲的爱子深情。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语文教学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以及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
”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情感这种润滑剂、催化剂,在拓展延伸时,就能达到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形成最佳情感状态,情不自禁地走进文中,从而是课堂学习进入高潮,使学生对文本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拓展延伸环节中时,我先引导“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 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
阿曼达父亲的爱是一种外显的、强烈的爱。
看看我们生活中的父亲吧!(出示一些生活中父子和谐相处的例图)在生活中,你们的父亲所做的事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又包含着父爱真情的事。
(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中平凡的父亲虽然没有和我们一起经历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们也是也是深深地爱着我们。
)”
然后让学生“回忆一下你们的父亲为你们所做的一切,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自己的父亲说些什么?写在心形卡片上。
”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想自己的父亲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空间和方式,任学生的情感与思维在课堂中跳跃,迸射出夺目的光芒,使之与作者、文本、教师、同学产生强烈的共鸣。
最后全体起立,齐声:爸爸您辛苦了我爱您!达到感情升华的高潮。
布置作业时,让学生把自己写在心形卡片上的话深情地念给自己的父亲听。
并且把这篇课文有感情地读给自己的父亲听,和自己的父亲交流感受。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还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增进与父亲的关系。
所以,只要拓展延伸练习运用得适时、适度,我们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思维就能得到全面的拓展,情感也能得到更高层面的升华。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真正的魅力在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独特提点。
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利用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那种真正能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情境,从而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调动他们的学习内动力。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所作的一切都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