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材《眼睛和眼镜》名师推荐1
- 格式:ppt
- 大小:3.44 MB
- 文档页数:34
第4节眼睛和眼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眼球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3.初步认识红外线、紫外线及其它们的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的物体”以及“近视眼、远视眼成因和矫正”的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强化眼睛保健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
难点:理解眼睛的调节及成像原理。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水透镜、光屏、光具座、光源、凸透镜片、凹透镜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新课1、眼睛【出示图片】美丽的风景【设问】我们通过什么去感受美丽的风景,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导入语】眼睛是我们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它是如何成像的?如何保护眼睛,近视眼和远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又如何去矫正?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四节《眼睛和眼镜》。
【出示图片】眼睛的结构及成像原理教师补充: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受到光的刺激产生信号,视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看学生观看图片学生回答:眼睛到了物体。
【设问】眼睛的成像原理相当于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一件光学仪器?它们是基于凸透镜成像的哪条规律?【出示图片】眼睛和照相机【设问】照相机在拍摄远处和近处的景物时,为了能在底片上得到清晰的像,需要调节什么?为什么?我们的眼睛看远处和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到视网膜的距离是不变的,那眼睛又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呢?下面我们通过水透镜实验来模拟眼睛是如何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
水透镜是由密闭的橡皮膜通过导管连着注射器组成,里面装着水。
水透镜的使用方法:注水,焦距变短,抽水,焦距变长学生观看图片并总结: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物体经过晶状体和角膜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在视网膜上。
《眼睛和眼镜》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选自教材人教版新课标《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
它涉及前面三节中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眼镜、近、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
二、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凸透镜的汇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了解了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的应用、探究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近视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产生兴趣的现象。
三、教学目标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通过分析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体会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知道用眼常识,并形成爱护眼睛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近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2.难点:培养学生形成爱护眼睛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气球六、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二)教学情景1.导入新课:学生近视眼图片老爷爷看报纸图片(2分钟)师生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学生戴眼镜和老爷爷看报纸图片,学生观察。
老师:学生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都戴眼镜。
老师:他们的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学生:产生疑问?老师:老爷爷看报纸的姿势和你们看书姿势一样吗?学生:不一样。
老师:为什么老爷爷喜欢用这样的姿势看书呢?学生:产生疑问?设计意图:不是把知识直接塞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观察激起发疑惑,后引出课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整节课设下悬念。
2.揭示目标:(1分钟)课堂组长:课堂组长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习目标,带着目标进行学习,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3.旧知链接:(2分钟)课堂组长:采用提问形式带领复习,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
学生:举手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识复习,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达到温故知新。
《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②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是如何矫正的。
2.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进行物理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②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本节是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
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了解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的应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的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眼睛、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
八年级上学期学生的思维特点感性多于理性的特点,探究能力并不是很强。
三、重点: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难点: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四、教学方法本课教法遵循“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发展是主线,会学是目的”的原则。
“学生是主体”就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教师是引导”就是师生成为学习合作平等关系,“发展是主线”就是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互相提高能力。
“会学是目的”就是实现“授之以渔”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本节课采用“学案导学式”教学法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法、观察法、讲授法,并且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文、动画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五、学法指导根据本节课和八年级学生感性多于理性的特点,我设计的学法是: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从而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对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的互动、知识技能的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图片的美感使学生感受到眼睛的重要来引入新课。
《眼睛和眼镜》教案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教学难点眼睛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课前导学1、阅读课本,了解眼睛的结构,并将名称填入下图指导学生根据验证近视眼相反的实验方法就可以得到验证远视眼的实验方法。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实验器材对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的猜想进行验证。
邀请学生分享实验成果。
总结:人上了年龄后随着器官功能的下降,容易患老花眼,老花眼和远视眼看物的特点相同,所以老年人佩戴的老花镜也是由凸透镜制成。
小结:1、正常眼的调节原理2、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3、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总结:同学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保护视力迫在眉睫,从现在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来行动,请闭眼做眼保健操,播放音乐。
课堂训练1.常见的视力缺陷有近视和远视。
如图所示是一位视力缺陷人员的眼球成像示意图,他的视力缺陷类型及矫正视力需要配戴的透镜种类是A.远视眼,凸透镜B.远视眼,凹透镜C.近视眼,凸透镜D.近视眼,凹透镜2、对于远视眼患者而言,近处物体成像的位置和应采取的矫正方式是A.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凸透镜B.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凹透镜C.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需配戴凸透镜D.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需配戴凹透镜3、人的眼睛在结构上和照相机非常相似,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
在如图1甲、乙的示意图中,属近视眼的是(选填“甲”或“乙”),矫正时配戴的眼镜镜片应选用。
(选填“丙”或“丁”)。
4. 小亮同学将一眼镜片正对着太阳光,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中心25cm处形成一个亮点,该镜是透镜,它的焦距是。
《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_总结J.其他教学过程设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导课同学们,我们要感谢自己的眼睛,是它让我们看到如此美丽的画卷;你们知道眼睛是如何成像的吗?这节课就来学习《眼睛和眼镜》.在复习巩固上节内容的同时导出新课,让学生【课堂探究】一、眼睛的结构【提出问题】1.我们很多同学都喜欢照相,照相机能成一个怎样的像?2.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呢?引导学生认识眼睛的结构【出示眼球模型】【演示实验】利用凸透镜演示照相机原理实验:当f=10 cm,烛焰距透镜u较大时,调节光屏,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教师指出】我们的眼球像是一架照相机.加深对知识的概况和总结以及运用。
特别说明:晶状体、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一个光屏.【继续实验】保持光屏位置不变,f=5 cm,调节烛焰的位置u,仍能在屏上成像.【总结】凸透镜焦距越短,凸透镜使光线偏折的程度越大,会聚本领越强;眼睛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从而改变“凸透镜”的焦距,使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能在视网膜上成像.【图片展示】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变薄,远处来的光线恰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近处来的光线恰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提出问题】什么是近点?什么是远点?什么是明视距离?【总结思考】人的眼睛成像与照相机成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眼睛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 镜头(相当于凸透瞳孔光圈视网膜(有感光细胞) 底片(有感光材倒立、缩小、实像变,当物距改变时,通过改变晶状体程度,来改变焦距,使视网膜上成的像清晰焦距不变,当物距改变时,通底片间的距离,来改变像距像清晰二、近视眼及其矫正1.近视眼的表象【师生互动】请一个视力正常的同学,一个近视眼的同学(近视眼的同学摘掉眼镜)上台.教师出示印有成语的卡片,从两位同学眼前开始,每念一个成语后退一步,逐步后退.从活动中引出近视眼的外在表象.【过渡】有些人单靠自身眼睛的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处理?2.探究实验:近视眼的矫正【提出问题】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实验】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眼镜、白纸板.【实验过程】①取一个凸透镜,蜡烛、光屏和近视眼镜.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摆好,调节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使得在光屏上得到一个蜡烛的缩小实像.我们用白纸板模拟眼睛的视网膜,实验表示正常眼看物体时,能在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像.②把蜡烛向左移动一定距离,此时蜡烛的实像不再落在光屏上,光屏上蜡烛的像变得模糊,用另一张白纸在光屏前移动,可得到蜡烛清晰的像.这个实验模拟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近视眼视网膜的前方.③用一个近视眼镜镜片放在凸透镜前,模拟近视眼用凹透镜来矫正视力.这时物体发出的光通过凹透镜发散后再进入眼睛,可以看到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蜡烛像.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结论:用凹透镜将光线发散,使远处景物传来的光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能看清远处的景物.3.近视眼及其矫正【课件模拟】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成因:晶状体太厚(太凸,焦距太小),折光能力太强,远物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矫正方法:配戴凹透镜【问题】除了近视眼之外还有一种眼病——远视眼,有同学看见老人串针线或读书看报时的情景吗?谁能想象一下说说远视眼的感受?【教师引导】请学生类比近视眼的形成及矫正的方法来讨论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4.远视眼及其矫正了解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过渡】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同学不注意用眼卫生,戴上了近视眼镜.也有个别同学戴上了远视眼镜,爷爷奶奶在读书看报时也总戴上眼镜,他们配戴的眼镜和近视眼同学配戴的眼镜一样吗?成因:晶状体太薄(太扁平,焦距太大),折光能力太弱,近物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矫正方法:配戴凸透镜小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比较晶状体折光能力像的位置矫太厚太强太薄太弱三、知识拓展1.眼镜的度数【教师引导】眼睛近视或远视以后应配戴眼镜来矫正,怎样选择一幅合适度数的眼镜呢?透镜焦距f的大小标志着折光本领的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所以可用焦距f的倒数表示透镜的这种折光本领,叫做透镜的焦度Φ,即Φ=1/f,式中f的单位是m,Φ的单位是m-1.平时我们说的度数就是透镜的焦度Φ乘100的值.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2.眼睛的保护【教师】谁不希望自己拥有一双明澈的眼睛?近视眼的问题在我们中学生中越来越普遍,也引起了社会更多的关注.“爱护眼睛,远离近视”是我们健康用眼的主题. 【发散讨论】不管是近视眼还是远视眼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提问:你知道哪些不良用眼习惯?关于预防近视眼,你有什么建议?总结:(1)保护视力,“三要四不要”(2)注意营养,饮食要合理搭配.(3)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板书设计:第4节眼睛和眼镜1.眼睛(1)结构。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重现实验过程,并展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的结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完成改实验过程中发现凸透镜焦距越大(薄),物体离透镜越远,那么如果是眼睛可以调节厚度,那么看远处和近处物体时应该如何调节?阅读课本IOO页相关内容并画出来。
4、人眼的近点和远点:思考问题在课本找出内容: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利用凸透镜知识,结合课件的动画效果,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将眼睛的调节作用讲透彻,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展示学生实验成果,正确引导学生归纳出实验结论。
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下面的知识点做铺垫。
回答问题:佩戴能使光线提前 会聚的凸透镜矫 正。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划书 PIOO )更叨二晶状体太薄,折 ―兀二^光能力太弱,成 / 像于视网膜后。
配戴什么透镜能纠正视力呢?为易,化抽象 为直观,的将 知识点展示给 学生看,强化 学生对知识的 理解和运用。
配戴用凸透镜做成的远视眼镜。
(老花眼镜)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着重探究成像规律,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而是演示、观察、制作、探究的混合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Ul的是总结成像的特征,同时根据课堂的悄况适时增加三种凸透镜的动态调节来观察像的大小变化,深化了凸透镜成像的内涵,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高效的参与物理课堂。
因此物理老师应当利用生活中及课本中的实验,来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Ll标。
本节课用一组平行光线经过透镜会发生不同情况的偏折,将光的折射和透镜的基本知识串联起来。
大致模式为:创设悄境一演示实验一观察、思考一得出结论一反馈练习。
《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眼球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
了解用眼护眼常识。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的探究,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的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及矫正”的探究,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通过用眼护眼教育,强化眼保健意识,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是本章“透镜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
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了解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的应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的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眼睛、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
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观察世界的窗口。
这一节从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逐步展开,在介绍眼睛的调节作用后,进一步引出了视力缺陷及其矫正的问题。
本节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领悟知识获取的过程和方法,为主动探究、解决新问题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
教学难点:近视和远视的成因。
三、教学策略在教学目标上,不仅关注学生获得的有关眼睛和眼镜的知识,而且更加注重科学探究过程、探究方法的学习,不仅关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而且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眼睛和眼镜》教案《眼睛和眼镜》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4节的内容。
前边学生通过探究和总结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对成像规律及生活应用有了一个了解。
眼睛是一个复杂的凸透镜成像系统,但是其基本原理和规律还是凸透镜成像规律。
眼睛与人的一生非常重要,中学生不健康的用眼会使眼睛发生病变从而影响学生的一生。
因此教材所讲述的内容有二:一是进一步探讨凸透镜的应用;二是通过光学和生理的角度认识视觉形成的原理,让学生认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
【教学难点】近视和远视的成因。
课件及眼睛相关模型或挂图。
一、新课导入复习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导入。
二、新课教学(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1.眼睛的结构如何?人眼时如何看清远处和近处的物体?2.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如何矫正?3.远视眼是怎么形成的?如何矫正?4.眼睛的度数怎么计算?(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三)知识梳理:◆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1.眼睛的结构及视物原理(1)人眼结构(相当于一架照相机)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
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成像特点: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2)视物原理照相机如何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调焦) 人眼如何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晶状体自动调节: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1、《眼睛和眼镜》一等奖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眼睛与眼镜》。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
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的基础上,了解凸透镜的应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眼睛、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
2、教学目标(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3)、通过分析眼睛看远近物体的比较和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比较对比,体验和领悟眼睛的成像原理,领会近视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
(4)、尝试应用已知的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科学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解释有关现象,获得初步的分析能力(5)、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主题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6)、有将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难点: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二、教学方法本课教法遵循“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发展是主线,会学是目的”原则,采用了讨论法、观察法、讲授法,并且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文、动画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三、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分组讨论与合作学习结合,通过学生的互动、知识技能的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出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设计用多媒体图片导入新课。
图片上出示一幅美丽的眼睛图,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关于眼睛,你想知道什么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跟眼本节内容相关的问题作为今天的主题,其他问题给以鼓励。
第4节眼睛和眼镜板书设计近视眼:凹透镜远视眼:凸透镜练习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第4节眼睛和眼镜1.眼睛(1)结构。
(2)工作原理。
2.近视眼及其矫正(1)症状。
(2)成因。
(3)成像位置。
(4)矫正方法。
3.远视眼及其矫正(1)症状。
(2)成因。
(3)成像位置。
(4)矫正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着重探究眼睛和眼镜成像原理、规律,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而是演示、观察、制作、探究的混合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目的是总结成像的特征,同时根据课堂的情况适时增加三种凸透镜的动态调节来观察像的大小变化,深化了凸透镜成像的内涵,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高效的参与物理课堂。
因此物理老师应当利用生活中及课本中的实验,来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用一组平行光线经过透镜会发生不同情况的偏折,将光的折射和透镜的基本知识串联起来。
大致模式为:创设情境—演示实验—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反馈练习。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色。
在课堂中分小组体验式教学,学生经过体验自制投影仪模型,照相机模型,生活的中放大镜等环节,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不同应用。
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分享,自己找到实验结论,并进行探究形成对影响成像的因素的感性认识。
课堂采用了体验式,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模式,而不是讲解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本节课看似简单但实际很难,要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又不能说明,因此任务的设置,活动的安排尤为重要。
学生的行动力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力。
在本节课中,大量器材的使用,任务逐级设置,教师巧妙引导,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和体验,做到了有目的,有计划在“做中学,玩中学”,看似轻松的课堂环境,学生一直在观察,操作,对比,思考。
体验式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内在主动学习力。
《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眼睛和眼镜是我们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物,因此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分四个板块进行教学活动。
第一个板块我采取自学结合多媒体课件直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来介绍眼睛的生理构造及成像特点;第二板块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来了解眼睛的调节原理;第三板块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从学生的体会入手来一步步探究近视眼特点、成因及矫正。
让学生真切的从实验中感受近视眼的矫正原理。
然后再认识近视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
最后介绍治疗近视的最新成果,并启发学生有关爱盲人和科学用眼、保护视力的意识,体现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和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学生情况、学习任务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生活中的应用,所以对于建立眼睛的物理模型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学生在生物课上已经对眼球的构造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节课的任务主要是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成因及矫正方法。
让学生感受生活处处有物理,并能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眼睛的构造,了解眼睛成像的原理。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成因及矫正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利用课件并通过演示实验了解眼睛成像原理。
(2)通过对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及矫正方法的探究,提高用物理思维解决其他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通过可变焦水透镜模拟眼睛成像原理的实验,尝试运用控制变量、替代、对比等常用物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加保护眼睛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2)关心科技发展,关心残疾人,热爱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原理。
难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魔术表演《会变化的焦距》。
1、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老师是如何做到的?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眼睛和眼镜》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五章第四节,包括眼睛的结构和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本节课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和透镜对光线作用的综合应用,本节把眼睛作为一种光学仪器,介绍了眼睛成像的原理、眼疾的原因及其矫正方法。
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怎样看见物体。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2、过程和方法(1).通过了解晶状体的调节过程,体会观察远处和近处物体都能看清楚的原因。
(2).通过分析近视和远视形成的原因,知道怎样矫正视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用眼常识和爱护眼睛的意识。
(2).体会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密切的联系。
(三)、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近视和远视形成的原因及矫正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是晶状体调节对于成像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学生接触物理的时间比较短,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探究问题的意识比较淡薄。
本节内容是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贴近学生生活。
加入动手实验的验证的环节,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教法与学法:教法:在学习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透镜成像的规律,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一方面为了学生更加感性的认识知识,另一方面巩固了透镜的应用。
因此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的教学方法等;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接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