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深圳市高三一模历史试卷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682.50 KB
- 文档页数:22
2019届广东省高三质量分析联合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1922年3月“十一大”上,列宁就把对新经济政策的强调重点放到了从政治上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了,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又一斗争形式”。
这实质上是A.列宁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暗示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性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启 ____________________ D.以阶级斗争作为经济手段2. 丘吉尔呼吁美国人在与苏联的对抗中,不要忘了联合英国人;实现“英语国家兄弟般的联日”,以阻止苏联势力和共产主义的“无限扩张”。
这一呼吁A.迎合了美国的战略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 B.加深了美英双方的矛盾C.表达了英国的称霸企图____________________ D.道破了苏联称霸的企图二、综合题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古代中国,从男尊女卑的观念出发,统治者制定了一整套法律、伦理道德的原则,用以规范和限制女性的行为……中国古代把“主内”作为对女性的角色定位,把相夫教子作为女性的天职……——摘编自《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独特贡献》材料二: 19世纪末,中产阶级的女性地位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中产阶级女性的主要期待不再是做家务,而是做母亲。
书刊杂志和社会舆论都在宣传这样一种观念:母亲应该关心全家人的身心健康……人们也期待着母亲们能够保留传统的美德和保持女性的特点。
油画《贝尔利一家》中……作为丈夫和父亲的男人坐在桌子前的椅子上,这暗示着他是与事业和家外的世界相连的;而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女人站在孩子们中间,则表明她处于“主内”地位。
——《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家庭文化探析》材料三:“口红效应”这一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理论也在海外媒体上不断亮相。
广东省六校(广州二中,深圳实验,珠海一中,中山纪念,东莞中学,惠州一中)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7年11月,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我们通过甲骨文可以A. 了解商朝的社会历史B. 研究书法发展的历程C. 确定中华文明的源头D. 印证汉字是最早文字【答案】A【解析】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文字,往往记录殷商时期的社会历史,故A正确;材料只反映了甲骨文,并不能体现书法发展的整个历程,故B错误;甲骨文并不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故C错误;材料没有将汉字与其它文字比较,不能说明汉字是最早文字,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文字,记录殷商时期的社会历史,同时,注意区分易混淆概念的不同点,例如:书法发展的历程、中华文明的源头。
据此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或缺乏依据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分封制度乃是对于宗法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
”材料意在说明周代A. 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B. 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C. 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D. 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宗法分封制。
据材料“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可知,材料意在说明周代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故D项正确;“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与“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表述片面,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故C项错误。
深圳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年级12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1.据西周《大盂鼎》铭文记载,周康王除了分封土地给盂之外,同时还赐给他“夷司王臣十又三伯”;其它青铜铭文也载有周王在封鲁、封卫、封唐时,同时赐给“殷民六族”、“殷民七族”、“怀姓九宗”。
这一做法A. 反映了土地私有化趋势B. 加强了中央集权体制C. 加速了华夏族融合进程D. 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周康王除了分封土地给盂之外,同时还赐给他‘夷司王臣十又三伯’”“其它在封鲁、封卫、封唐时,也同时赐有‘殷民六族’‘殷民七族’‘怀姓九宗’”,说明西周分封土地的同时还分封不同部落的人民,有利于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因此加速了华夏族融合进程,故C正确;西周分封的土地是周天子所有,属于土地国有制,当时的分封不能反映土地私有制趋势,故A错误;根据题中“周康王除了分封土地给盂之外,同时还赐给他‘夷司王臣十又三伯’”可知,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管理是属于地方分权,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故B错误;材料中的“鲁”和“卫”都是分封王族,分封王族有利于巩固宗法制,并不会削弱宗法制的作用,故D错误。
2.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有条件地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
这一变化A. 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B. 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C. 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D. 利于维系封建专制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古代中国人口迁移政策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变化。
宋代通过“权”“钱”“兵”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政策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A与史实不符,排除;人口迁移由唐代的严格控制到宋代的放宽限制,体现了国家政策统治的需要,并非政府鼓励民众迁移,排除B;人口的迁移,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故选C;古代人口迁移也会有负面影响,如果管理不善,会带来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造成社会秩序的不稳定,排除D。
2019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2424.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
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
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
”这一转变”这一转变A .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B B .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C .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勾结.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勾结D D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2525.唐朝初年,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唐朝初年,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
这一措施“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
这一措施A .巩固了三省长官的地位.巩固了三省长官的地位B B .加剧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 .解决了效率低下的问题.解决了效率低下的问题D D .分化相权并加强了皇权.分化相权并加强了皇权2626.古时帝王田猎具有“昭孝德”.古时帝王田猎具有“昭孝德”、“训武事”的意义。
在北宋前期,因其军事色彩、易滋长骄奢之心又劳民伤财而饱受争议。
“澶渊之盟”后,田猎之礼逐渐消解,直至废除。
这一变化一变化A .说明儒家礼制观念淡化.说明儒家礼制观念淡化B B .折射出当时政治文化的取向.折射出当时政治文化的取向C .反映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反映了重文轻武的政策D D .推动宋代理学思想的新发展.推动宋代理学思想的新发展2727.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曰胜黄金”.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曰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A .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B B .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C .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D D .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2828.表.表1是某学者统计的18951895——1911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的是企业形式企业形式设厂数设厂数 资本(万元)资本(万元) 资本所占比重资本所占比重 官办官办37 10071007..8 9.2% 官办招商集股官办招商集股6 356356..4 3.2% 官督商办官督商办2 7373..8 0.7% 官商合办官商合办30 11391139..9 1010..5% 商办商办 416 82778277..7 7676..4%合计合计 491 1085510855..6100%表1 A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B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C .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产生.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产生 D D .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2929.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通过农村调查提出:.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通过农村调查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
2019年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高考历史模拟试卷(6月份)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1.(4分)西汉文帝时,申公、韩婴皆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景帝时,胡母生、董仲舒以传《公羊春秋》被任命博士。
由此可以推知汉初()A.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B.品行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C.黄老之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D.儒学逐步取得了独尊地位2.(4分)学界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的制瓷业特点。
两者的兴盛时代不一致,邢窑白瓷主要繁荣时期是初唐和盛唐,安史之乱后衰落;而越窑青瓷的兴盛则在中晚唐。
这一现象说明()A.社会动乱阻断南北交流B.北方地区手工业的全面衰退C.南方经济实力逐渐增强D.休养生息政策利于经济发展3.(4分)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湖南、湖北一带,“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
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同营,辗转贩巢,以规厚利。
父子相袭,习以为俗”。
此材料表明当时两湖地区()A.稻米的商品化明显B.商人垄断粮食贸易C.商品经济高度发达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4.(4分)清承明制,仍设内阁,“凡承宣谕旨”,皆由内阁“传知各衙门抄录遵行”,而有关兵刑钱粮、地方民务以及官员的升迁、调任等文书,皆由内阁票拟,经皇帝裁定批红后交各部办理。
这说明清朝内阁()A.奏章票拟,掌握最高决策大权B.设于宫中,有分散相权的作用C.地位尊崇,处理日常行政事务D.上传下达,帮助皇帝监察百官5.(4分)鸦片战争后,洋货倾销,白银外流。
国人先认为这是“漏卮”(财富外泄的通道),后认为是“利源”(消费市场),亦可从洋商手中夺回这一“利源”。
随后,呼吁仿制洋货,以夺回“利源”的“商战”主张提出。
以上变化说明()A.洋货倾销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B.国人逐渐理解了近代经济的运行C.中国近代的民族工商业开始形成D.洋务运动诱导近代商办企业兴起6.(4分)19世纪后期,曾国藩在《奏派陈兰彬、容阂选拔幼童出洋习艺折》中专门提出,诸幼全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
2019年深圳市深圳中学高考一模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夏朝时期,天下万国,夏王为“诸侯之长(盟主)”,到了周朝,“天下一家”,周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各部族文化融合的加强B.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C.政治制度的宗法伦理化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2.(4分)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A.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B.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C.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D.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3.(4分)《唐律疏议》规定,每年八月由户部验证度量衡器是否准确,合格者印署后方可使用;使用不合规的量器,笞五十;致他人损失者,准盗论;监校官徇私不平,治罪。
这表明唐代()A.欺诈不实的商业行为十分普遍B.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C.诚信成为政府倡导的价值准则D.政府垄断了度量衡器具制造4.(4分)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
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
这一变化()A.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5.(4分)1899年,上海《万国公报》刊发了《大同学》一文,文中写道“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随后,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等先后撰文介绍《共产党宣言》。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有识之士在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B.无产阶级初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D.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6.(4分)如图为1927 年创作的漫画《革命歌声》(画中字:锄列强,倒军阀,灭尽世上压迫人!)该漫画反映了()A.北伐完成反帝反封任务B.农民运动配合革命军行动C.北洋军阀混战统治黑暗D.中共武装反抗封建新军阀7.(4分)1944年,作为美军观察组成员的谢伟思在报告中写道“延安民众官吏打成一片,男女平等,文化运动极为认真,整个地区民主模范自修、自觉、自评,与重庆另一世界。
2019年广东省深圳市学调资源中心高考历史一调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1.1904年,钱穆进新式小学--无锡荡口镇的国语学校,受到的一大观念冲击就是老师钱伯圭告诉他:《三国滇义》等书可勿再读,冈为此书开首即云“天下台久必分,分久必合”。
这说明当时()A. 传统大统观念已经瓦解B.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C. 推翻清王朝成为社会共识D.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影响中国2.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 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基础教育发展B. 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C. 欧洲贵族推动法国启蒙思想传播D. 出版业是欧洲文化水平进步的动力3.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模式的是()A.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B.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明朝设置内阁制C.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D. 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清朝设立军机处4.“作为斯图亚特家族的成员之一,玛丽赋予新制度以连续性的外观。
威廉懂得,在政治生活中,通过争辩达到信服比排斥更为有利。
威廉和议会有某些不同看法是难免的……议会的力量更大了。
”这段文字反映了()A. 光荣革命前国王与议会的关系B. 英王已经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C. 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D. 司法权独立于王权原则的确立5.《全球通史》中说:“苏维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05年的革命,当时工人们选举产生了工人代表会议即苏维埃,以协调他们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斗争。
尽管苏维埃当时逍到了镇压,但它们作为鼓动和直接行动的机构已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与临时政府相比,苏维埃所具有的主要“价值”是()A. 以推翻沙皇专制为革命目标B. 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C. 同工农群众联系紧密D. 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6.在美国拍摄的电影中,1952年的《撤离地狱》把解放军描写成人间地狱的制造者,1962年的《诺博士》塑造了醉心于发动核战争的中国人形象,而在2009年拍摄的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中,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避难所。
2019年深圳市深圳中学高考一模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夏朝时期,天下万国,夏王为“诸侯之长(盟主)”,到了周朝,“天下一家”,周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各部族文化融合的加强B.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C.政治制度的宗法伦理化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2.(4分)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A.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B.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C.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D.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3.(4分)《唐律疏议》规定,每年八月由户部验证度量衡器是否准确,合格者印署后方可使用;使用不合规的量器,笞五十;致他人损失者,准盗论;监校官徇私不平,治罪。
这表明唐代()A.欺诈不实的商业行为十分普遍B.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C.诚信成为政府倡导的价值准则D.政府垄断了度量衡器具制造4.(4分)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
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
这一变化()A.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5.(4分)1899年,上海《万国公报》刊发了《大同学》一文,文中写道“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随后,梁启超、宋教仁、廖仲恺等先后撰文介绍《共产党宣言》。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有识之士在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B.无产阶级初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D.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6.(4分)如图为1927 年创作的漫画《革命歌声》(画中字:锄列强,倒军阀,灭尽世上压迫人!)该漫画反映了()A.北伐完成反帝反封任务B.农民运动配合革命军行动C.北洋军阀混战统治黑暗D.中共武装反抗封建新军阀7.(4分)1944年,作为美军观察组成员的谢伟思在报告中写道“延安民众官吏打成一片,男女平等,文化运动极为认真,整个地区民主模范自修、自觉、自评,与重庆另一世界。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2019年高三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该学者揭示了A.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B.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参考答案:B根据题干“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分封制下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项正确。
题干强调分封制下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没有涉及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排除A。
宗法制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
分封制在历史上有利有弊,如在西周时期,利大于弊;东周时,弊大于利,因此D项不准确,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2. 根据右侧《德意志帝国宪法》摘录,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德意志帝国特点的是()A.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松散的联盟B.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的联邦国家C.德意志帝国实现了普选制D.普鲁士邦在帝国中占据主导地位参考答案:B项3分,C、D项1分,A项0分试题分析:对于德意志帝国,我们最应该明确的就是“不彻底”,这种不彻底表现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君主立宪制政体。
正是由于这样的政体才会导致诸如君主权力过大,议会不起作用一系列问题。
此外材料还提到了选举方式和普鲁士的问题。
但是A选项是错误的,因为德意志刚刚进行过王朝战争,所以不是松散的联盟。
【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德国的统一和崛起·德意志的统一3. “盖以衙门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嗜鸦片者十之八九,皆力能包庇贩卖之人,若不从此严起,彼正欲卖烟者为之源源接济,安肯破获以断来路?是以开馆应拟绞罪,律例早有明条,而历年未闻绞过一人,办过一案,几使例同虚设,其为包庇可知”(1838年9月林则徐奏折)。
高三深一模历史试卷分析一、试卷结构分析本次高三深一模历史试卷共分为四个部分:选择题、非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
试卷总分为100分,其中选择题占40分,非选择题占30分,材料分析题占15分,论述题占15分。
二、试题内容分析1. 选择题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非选择题非选择题共5题,每题6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能力。
3. 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共2题,每题7.5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
4. 论述题论述题共1题,15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评价能力。
三、试题难度分析1. 选择题选择题难度适中,部分题目需要学生对历史事件有较深的理解。
2. 非选择题非选择题难度较高,需要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3. 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难度较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材料分析能力。
4. 论述题论述题难度最高,需要学生对历史事件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四、试卷特点分析1. 覆盖面广试卷覆盖了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要求的各个知识点,考查全面。
2. 重点突出试卷重点考查了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能力考查试卷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评价能力。
五、试卷改进建议1. 增加开放性题目适当增加开放性题目,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2. 加强材料分析题的难度适当提高材料分析题的难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优化论述题的设置优化论述题的设置,使其更加贴近高考题型,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六、注意事项1. 答题时注意时间分配,合理规划答题时间。
2. 仔细审题,确保理解题目要求。
3. 答题时注意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4. 保持卷面整洁,字迹工整。
5. 遇到不会的题目,不要慌张,先做会的题目,再回头思考不会的题目。
2019年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高考历史模拟试卷(6月份)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1.(4分)西汉文帝时,申公、韩婴皆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景帝时,胡母生、董仲舒以传《公羊春秋》被任命博士。
由此可以推知汉初()A.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B.品行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C.黄老之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D.儒学逐步取得了独尊地位2.(4分)学界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的制瓷业特点。
两者的兴盛时代不一致,邢窑白瓷主要繁荣时期是初唐和盛唐,安史之乱后衰落;而越窑青瓷的兴盛则在中晚唐。
这一现象说明()A.社会动乱阻断南北交流B.北方地区手工业的全面衰退C.南方经济实力逐渐增强D.休养生息政策利于经济发展3.(4分)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湖南、湖北一带,“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
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同营,辗转贩巢,以规厚利。
父子相袭,习以为俗”。
此材料表明当时两湖地区()A.稻米的商品化明显B.商人垄断粮食贸易C.商品经济高度发达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4.(4分)清承明制,仍设内阁,“凡承宣谕旨”,皆由内阁“传知各衙门抄录遵行”,而有关兵刑钱粮、地方民务以及官员的升迁、调任等文书,皆由内阁票拟,经皇帝裁定批红后交各部办理。
这说明清朝内阁()A.奏章票拟,掌握最高决策大权B.设于宫中,有分散相权的作用C.地位尊崇,处理日常行政事务D.上传下达,帮助皇帝监察百官5.(4分)鸦片战争后,洋货倾销,白银外流。
国人先认为这是“漏卮”(财富外泄的通道),后认为是“利源”(消费市场),亦可从洋商手中夺回这一“利源”。
随后,呼吁仿制洋货,以夺回“利源”的“商战”主张提出。
以上变化说明()A.洋货倾销导致自然经济逐步解体B.国人逐渐理解了近代经济的运行C.中国近代的民族工商业开始形成D.洋务运动诱导近代商办企业兴起6.(4分)19世纪后期,曾国藩在《奏派陈兰彬、容阂选拔幼童出洋习艺折》中专门提出,诸幼全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
深圳市2019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2019.2.22一、选择题:本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
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
”这一转变A.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B.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C.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勾结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25唐朝初年,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
这一措施A巩固了三省长官的地位B.加剧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解决了效率低下的问题D.分化相权并加强了皇权26.古时帝王田猎具有“昭孝德”、“训武事”的意义。
在北宋前期,因其军事色彩、易滋骄奢之心又劳民伤财而饱受争议。
“演渊之盟”后,田猎之礼逐渐消解,直至废除。
这一变化A.说明儒家礼制观念淡化B.折射出当时政治文化的取向C.反映了重文轻武的政策D.推动宋代理学思想的新发展27民问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节气不等人,春日胜黄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耕文明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B.注重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28.表1是某学者统计的1895-1911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A.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C.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产生D.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29.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尔通过农村调查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
”这一观点A.体现了中共当时的工作重心B.丰富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C.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D.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30抗战期间,国民党对敌后根据地实行新闻封锁。
2019年深圳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 北京西城区月考)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周恩来说:今天的主要问题,是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
为此,《共同纲领》规定公私企业目前一般应实行八小时至十小时的工作制。
这说明当时最紧迫的问题是()A.迅速恢复国民经济B.改善工人生产条件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建立社会主义民主解析:选A从材料“今天的主要问题,是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可以看出,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生产的问题,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以解决饥饿和失业状况。
2.( 保定模拟)1953~1957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
苏联1937年工业总产值实现大跨越,到“一五”计划完成时,已经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中苏两国经济建设成就均得益于()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指令性计划的实施C.对农业改造的成功进行D.两国在政治经济上的相互支持解析:选B把握时间信息1953,此时中国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
对农业的改造的确对两国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后期都不同程度得出现了过激的行为,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排除C项。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但中国并未对苏联建设有太多支持排除D项。
中苏两国均实行计划经济,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经济,选择B项。
3.( 北京朝阳区模拟)下列资料中,最确切的反映出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是()A.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了4667万公顷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B.参加互助组的农户达到4536.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9.9%C.入社农户占总数的91.9%,参加高级社农户占总数的87.8%D.共有人民公社233973个,参加的人民公社的农户占90.4%解析:选C A反映的是土地改革,B只能反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C项从数据看,可以反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项人民公社是在1958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