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采样器流量校准记录
- 格式:docx
- 大小:40.77 KB
- 文档页数:3
H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618-2001代替GB6921-86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2011-09-08发布 2011-11-01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目次2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环境空气中PM10和PM2.5 的测定方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环境空气中PM2.5和PM10 的重量法。
本标准是对《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GB 6921-86)的修订。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 1986 年,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修订的主要内容如下:——将飘尘改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三章内容;——增加了PM10和PM2.5 的术语和定义;——对PM10 采样器性能指标进行了修改,将切割粒径Da50=(10±1)μm改为Da50=(10±0.5)μm;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σg≤1.5 改为σg =(1.5±0.1)μm。
全部性能指标要求符合《PM 10 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 93-2003 )中的规定;——增加了PM2.5 采样器性能指标,切割粒径Da50=(2.5±0.2 )μm;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为σg=(1.2±0.1)μm;其他性能指标要求符合《PM10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 93 -2003 )中的规定。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国家环境保护局1986 年 10 月 10 日批准、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GB 6921-86)废止。
本标准的附录A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1 年9 月8 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1 年 11 月 1 日起实施。
环境空气采样技术导则一、范围本导则在进行环境空气污染物监测时,对采样点位,采样高度,采样时间和频率,以及采样方法和质量保证措施等项做出规定.本导则适用于环境空气中各种化学污染物的采样。
二、采样环境空气监测中的采样点、采样环境、采样高度及采样频率的要求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大气部分执行。
SO2采样:空气采样器:用于短时间采样的普通采样器,流量范围0—1L/min。
用于24h连续采样的采样器应具有恒温、恒流、计时、自动控制仪器开关的功能。
流量范围0.2-0。
3L/min,采样器均应在采样前进行气密性检查和流量校准.吸收器的阻力和吸收效率应满足技术要求.1。
短时间采样:根据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的高低,采用内装10ml 吸收液的U形多孔吸收管,以0.5L/min的流量采样。
采样吸收液温度的最佳范围在23—29℃,采样时间为45min—1h.2。
24小时连续采样:用内装50ml的吸收液的多孔吸收管,以0。
2—0。
3L/min的流量连续采样18—24h.吸收液温度须保持在23-29℃的范围.NO2、NO X1.便携式空气采样器:流量范围0—1L/min.采气流量为0。
4L/min,误差小于±5%。
2。
恒温自动连续采样器:采样流量为0。
2L/min,误差小于±5%。
将吸收液温度保持在20±4℃.3。
短时间采样(1h以内):内置10ml吸收液,用0.4L/min流量采气6—24L.4。
长时间采样:内置25ml或50ml吸收液,吸收温度保持在20±4℃采样18—24h,采气的流量为0.2L/min。
TSP:大流量后中流量采样器应按HYQ1.1-89《总悬浮颗粒物采样技术要求(暂行)》的规定。
大流量孔口流量计:量程0。
7—1。
4m3/min,流量分辨率0。
01m3/min精度优于±2%。
中流量孔口流量计:量程70-160L/min,流量分辨率1L/min,精度优于±2%.三、采样的质量保证措施1。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一、原理用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方法一般分为大流量(1.1—1.7m3/min)和中流量(0.05—0.15m3/min)采样法。
其原理基于: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使之通过已恒重的滤膜,则悬浮微粒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气体积,即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本实验采用中流量采样法测定。
二、仪器1.中流量采样器:流量50—150L/min,滤膜直径8—10cm。
2.流量校准装置:经过罗茨流量计校准的孔口校准器。
3.气压计。
4.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或聚氯乙烯滤膜。
5.滤膜贮存袋及贮存盒。
6.分析天平:感量0.1mg。
三、测定步骤1.采样器的流量校准:采样器每月用孔口校准器进行流量校准。
2.采样(1)每张滤膜使用前均需用光照检查,不得使用有针孔或有任何缺陷的滤膜采样;(2)迅速称重在平衡室内已平衡24h的滤膜,读数准确至0.1mg,记下滤膜的编号和重量,将其平展地放在光滑洁净的纸袋内,然后贮存于盒内备用。
天平放置在平衡室内,平衡室温度在20-25℃之间,温度变化小于±3℃,相对湿度小于5 0%,湿度变化小于5%;(3)将已恒重的滤膜用小镊子取出,“毛”面向上,平放在采样夹的网托上,拧紧采样夹,按照规定的流量采样;(4)采样5min后和采样结束前5min,各记录一次U型压力计压差值,读数准确至1mm。
若有流量记录器,则可直接记录流量。
测定日平均浓度一般从8:00开始采样至第二天8:00结束。
若污染严重,可用几张滤膜分段采样,合并计算日平均浓度;(5)采样后,用镊子小心取下滤膜,使采样“毛”面朝内,以采样有效面积的长边为中线对叠好,放回表面光滑的纸袋并贮于盒内。
将有关参数及现场温度、大气压力等记录填写在表1中。
表1 总悬浮物颗粒物采样记录——————市(县)——————监测点3.样品测定:将采样后的滤膜在平衡室内平衡24h,迅速称重,结果及有关参数记录于表2中。
记录
四、流量示值误差及重复性三、流量计前温度示值误差
一、常规检查合格□ 不合格□检定/校准地点:
本所化学室
二、大气压示值误差
检定/校准使用的标准装置/标准器
烟气采样器检定/校准原始记录
证书编号
A路 kPa A路-0.093kPa B路
B路
-0.013kPa 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结论:
八、抽气能力: A路负载 kPa,标准流量计测量值 mL/min B路负载 kPa,标准流量计测量值 mL/min
九、气密性: 初始压力计读数 Pa, 1min后压力计读数 Pa,气密性 Pa。
八、绝缘电阻(M Ω):合格□ 不合格□七、流量计前压力示值误差仪器流量计前压力初始
值:
-0.10标准压力计初始值:-0.12
标准压力计初始值:
六、计时误差
五、流量稳定性。
大气采样器检定规程
一、外观检查
1.1 检查采样器的外观是否完好,无明显损伤和划痕。
1.2 检查采样器的标签是否清晰,包括仪器名称、型号、编号等信息。
二、流量校准
2.1 使用标准流量计对采样器的流量进行校准,确保采样器的流量准确度符合要求。
三、噪声测试
3.1 将采样器放置在消声室内,测试其运行时的噪声水平,确保噪声水平符合相关标准。
四、气密性检测
4.1 对采样器的连接处进行气密性检测,确保采样器无泄漏。
五、流量范围检测
5.1 检查采样器的流量范围是否符合相关标准,测试其流量调节功能是否正常。
六、温度和湿度测量精度
6.1 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测试采样器的测量精度,确保其测量精度符合要求。
七、电源适应性检定
7.1 测试采样器在不同电源电压和频率下的工作稳定性,确保其电源适应性良好。
八、操作性能测试
8.1 测试采样器的操作按钮、开关等部件是否正常工作,检查采样器的启动、停止、复位等操作是否正常。
九、安全性能评估
9.1 检查采样器的安全保护功能是否正常,如过载保护、
短路保护等。
十、环境适应性检定
10.1 将采样器放置在各种恶劣环境下进行测试,如高温、低温、振动等,确保其环境适应性良好。
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2012年1 / 46目录1. 地表水采样原始记录表19.离子选择电极原始记录表2. 大气采样原始记录表20.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表3. 降水采样原始记录表2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表4. 降尘采样原始记录表22.气相色谱分析原始记录表5. 土壤采样原始记录表23.离子色谱分析原始记录表6. 底质(底泥、沉积物)采样原始记录表24.细菌总数测定原始记录表7. 污染源废水采样原始记录表25.粪大肠菌群测定原始记录表8.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气态污染物采样原始记录表26.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采样原始记录表27.城市交通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10.烟气烟色监测现场记录表28.污染源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11.pH值分析原始记录表29.机动车排气路检原始记录表12.电导率分析原始记录表30.一般试剂配制原始记录表13.色度分析原始记录表(铂钴比色法)31.校准曲线配制原始记录表14.色度分析原始记录表(稀释倍数法)32.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原始记录表15.重量分析原始记录表33.样品交接记录表2 / 463 / 4616.容量法分析原始记录表34.样品分析任务表 17.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表 35.样品前处理原始记录表18.一氧化碳分析原始记录表36.大气采样器流量校准原始记录表xx 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1 )地表水采样原始记录表采样目的: 方法依据:GB12998-91 采样日期: 年 月 日 水期:pH 计型号及编号: DO 仪型号及编号: 电导仪型号及编号:采样:送样:接样:.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2 )大气采样原始记录表采样目的:采样点名称: 采样日期: 方法依据:《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采样器型号: 采样器编号:天气状况: 气温:℃气压: kPa 相对湿度: % 风向:风速:m/s4 / 46采样:送样:接样:.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3 )降水采样原始记录表采样目的:采样点名称: 方法依据:GB13580.2-925 / 46采样器型号: 采样器编号:集雨器面积(cm2):采样:送样:接样: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4 )6 / 46降尘采样原始记录表采样目的:采样点名称:方法依据:《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集尘缸编号:集尘缸口面积(cm2):采样:送样:接样:第页共页7 / 46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5 )土壤采样原始记录表采样目的:采样日期:年月日采样工具:采样:送样:接样:8 / 46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6 )底质(底泥、沉积物)采样原始记录表采样目的:方法依据:采样日期:年月日采样工具:9 / 46采样:送样:接样: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7 )污染源废水采样原始记录表采样:厂方代表:接样: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8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气态污染物采样原始记录表单位名称:采样目的:采样依据:GB/T16157-1996 采样日期:仪器型号:仪器编号:环境温度:℃大气压: kPa11 / 46采样:厂方代表:接样: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采样原始记录表单位名称:采样目的:方法依据:采样日期:仪器型号:仪器编号:采样嘴直径: mm 环境温度:℃大气压: kPa12 / 46采样:厂方代表:接样: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10 )烟气烟色(林格曼黑度)监测现场记录表单位名称:13 / 46监测目的:监测依据:监测日期:监测地点:仪器型号:仪器编号:监测:厂方代表:校核:第页共页14 / 46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11 )pH值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GB6920-86 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标准溶液 I定位值:标准溶液 II理论值:标准溶液 II测定值:15 / 46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12 )电导率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仪器型号:仪器编号:电极常数:校正公式:K25=K t/ [1+0.022(t-25)]16 / 46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13 )色度分析原始记录表(铂钴比色法)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GB11903-89 计算公式:A0=(V1/ V0) A117 / 46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14 )色度分析原始记录表(稀释倍数法)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GB11903-89 计算公式:A0=K1⨯K2⨯K3⋯18 / 46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15 )重量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分析项目:收样日期:容器介质:方法依据:天平型号:天平编号:计算公式:19 / 46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16 )容量法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分析项目: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计算公式:20 / 46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17 )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GB7488-87 标准溶液浓度:计算公式:21 / 46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18 )22 / 46一氧化碳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标准气体浓度:计算公式:分析:校核:审核:23 / 46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19 )离子选择电极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分析项目: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仪器型号:仪器编号:电极型号:计算公式:24 / 46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20 )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分析项目: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最低检出限:测定波长:比色皿厚度:参比溶液:计算公式:25 / 46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2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分析项目: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仪器型号:仪器编号:最低检出限:测定波长:狭缝:计算公式:26 / 46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22 )气相色谱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仪器型号:仪器编号:色谱柱类型:检测器类型:最低检出限:计算公式:27 / 46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23 )离子色谱分析原始记录表样品名称:收样日期:分析日期:方法依据:仪器型号:仪器编号:色谱柱类型:最低检出限:计算公式:28 / 46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29 / 46第页共页30 / 46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24 )细菌总数测定原始记录表方法依据:《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生物监测部分)样品名称:收样日期:测定日期:培养箱型号: 培养箱编号:培养温度:31 / 46测定: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25 )粪大肠菌群测定原始记录表方法依据:《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生物监测部分)样品名称:收样日期:测定日期:初发酵培养箱型号: 培养箱编号:培养温度:复发酵培养箱型号: 培养箱编号:培养温度: MPN值= MPN指数 10/最大的接种水量32 / 46测定: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26 )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方法依据: GB/T14623-93监测日期: 天气状况:声级计型号: 声级计编号:33 / 46监测: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27 )城市交通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方法依据: 监测日期: 天气状况:声级计型号: 声级计编号:34 / 46监测:校核:审核:第页共页35 / 46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28 )污染源噪声监测原始记录表单位名称:监测类别:方法依据:监测日期: 天气状况:声级计型号: 声级计编号:36 / 46监测:厂方代表: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29 )机动车排气检测原始记录表检测地点:方法依据:检测日期:仪器型号:仪器编号:37 / 46检测: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30 )一般试剂配制原始记录表38 / 46配制: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31 )校准曲线绘制原始记录表分析: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32 )标准溶液配制与标定原始记录表40 / 46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33 )样品交接记录表交接日期:质控人员审核:第页共页42 / 46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34 )样品分析任务表分样日期:43 / 46分样人:质控人员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35 )样品前处理原始记录表处理日期:处理形式:44 / 46处理:校核:审核:第页共页xx省环境监测原始记录表( 36 )大气采样器流量校准原始记录表方法依据:《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校准日期: 环境温度:℃大气压: kPa皂膜流量计型号: 皂膜流量计编号:45 / 46校准:校核:审核:第页共页46 /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