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务经验】无形资产评估收益法下的收益额确定
- 格式:pdf
- 大小:187.75 KB
- 文档页数:4
⼀、收益法在⽆形资产评估中的应⽤形式 根据选取参数的渠道不同,收益法在应⽤上可以表⽰为下列两种⽅式: ⽅式⼀:⽆形资产的转让⽅的收益来源于⽆形资产使⽤⽅使⽤该⽆形资产的总收益的分成。
K—-⽆形资产分成率; R i-第i年使⽤⽆形资产带来的总的纯收益; i-收益期限序号; r-折现率; n-收益期限。
⽅法⼆、直接给出资产拥有者从⽆形资产中获得的收益额。
Ri-被评估⽆形资产的第i年的超额收益; i-收益期限序号; r-折现率; n-收益期限。
⼆、收益法应⽤中各项参数指标的确定 (⼀)⽆形资产超额收益的确定 1.直接评估法 (1)原理:通过未使⽤⽆形资产与使⽤有形资产的前后收益情况对⽐分析,确定⽆形资产带来的收益额。
(2)分类: 收⼊增长型和成本费⽤节约型 ①收⼊增长型 收⼊增长型⽆形资产是指⽆形资产应⽤于⽣产经营过程,能够使得产品的销售收⼊⼤幅度增⼤。
增⼤的原因在于: Ⅰ、产品能够以⾼出同类产品的价格销售; 在销售量不变,单位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形成的超额收益可以参考下式计算: R=(P2-P1)Q(1-T) 式中: R-超额收益; P 2-使⽤被评估⽆形资产后单位产品的价格; P 1-未使⽤被评估⽆形资产前单位产品的价格 Q-产品销售量 T-所得税税率 Ⅱ、⽣产的产品采⽤与同类产品相同价格的情况下,销售数量⼤幅度增加,市场占有率扩⼤,从⽽获得超额收益。
在单位价格和单位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形成的超额收益可以参考下列公式计算: R=(Q 2-Q1)(P-C)(1-T) 式中: R-超额收益; Q 2-使⽤被评估⽆形资产后产品的销售量; Q 1-未使⽤被评估⽆形资产的产品的销售量 P-产品价格 C---产品的单位成本 T-所得税税率 ②费⽤节约型⽆形资产 假设销售量不变,价格不变时,可以参考下列计算为投资者带来的超额收益 R=(C1-C2)Q(1-T) 式中: R-超额收益; C 1-未使⽤被评估⽆形资产的产品的单位成本; C 2-使⽤被评估⽆形资产后产品的单位成本; Q-产品销售量(此处假设销售量不变); T-所得税税率 以上公式需要灵活运⽤,常⽤公式:R=Q 2(P2-C2)-Q1(P1-C1)×(1-T) 2.差额法:(与⾏业平均⽔平⽐较) 采⽤⽆形资产和其他类型资产在经济活动中的综合收益与⾏业平均⽔平的⽐较来得到⽆形资产的超额收益。
收益法下无形资产收益额的确定
我国2008年颁布的《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指出,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能持续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尽管从理论上讲无形资产评估方法有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但在实践中运用得最广泛的是收益法。
一、无形资产收益法介绍
无形资产收益法,是对被估无形资产预期收益进行折现或本金化的过程,也是将未来各期收益进行折算的现值之和。
根据无形资产转让计价方式不同,收益法的公式如下:
无形资产评估值=[t=1nK·Rt(1+r)t](1)
式中:K表示无形资产分成率;Rt表示第t年无形资产带来的收益额[Rt=销售收入(利润)×销售收入(利润)分成率×(1-所得税税率)];t表示收益期限;r表示折现率。
或:
无形资产评估值=[t=1nRt(1+r)t](2)
式中:Rt表示第t年无形资产带来的收益额;t表示收益期限;r表示折现率。
公式(1)适用于收益分成法下的无形资产评估,公式(2)适用于非收益分成法下的无形资产评估。
所谓无形资产收益,是指被估无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超出其自身价值的溢余额。
现行确定无形资产收益额的具体方法有直接估算法、差额法、分成率法等,这些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问题。
二、采用约当投资分析法计算利润分成率存在的问题。
无形资产转让价格的支付方式总付法:一次性支付或按照总额分次付清;提成支付:按照销售额或利润额或者产品数量为基础提成支付;混合支付:按照最低收费额加提成支付。
一、无形资产评估的收益法1)无形资产评估的收益法的公式式中:P为无形资产的评估值;Ri为第i年使用该无形资产带来的收益,为超额收益;r为折现率;n为受益期限。
2)无形资产收益的确定(1)直接估算法直接估算法是指通过对未使用无形资产与使用无形资产的前后收益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无形资产带来的收益额进行估算。
按无形资产带来收益的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因为增加销售收入而带来收益的收入增长型无形资产;二是因为节约成本费用而带来收益的成本费用节约型无形资产。
①收入增长型无形资产收益的计算第一,生产的产品能够以高出同类产品的价格销售超额收益的计算公式为:R=(P2-P1)Q(1-T)式中:R为超额收益;P2为使用无形资产后单位产品的价格;P1为使用无形资产前单位产品的价格;Q为产品销售量(此处假定销售量不变);T为所得税税率。
第二,生产的产品在与同类产品价格相同的情况下,销售数量大幅度增加,市场占有率扩大,从而获得超额收益。
超额收益的计算公式为:R=(Q2-Q1)(P-C)(1-T)式中:R为超额收益;Q2为使用无形资产后产品的销售量;Q1为使用无形资产前产品的销售量;P为产品价格(此处假定价格不变);C为产品的单位成本;T为所得税税率。
②成本费用节约型无形资产收益的计算费用节约型无形资产,是指无形资产的应用使得生产产品中的成本费用降低,从而形成超额收益,其为投资者带来的超额收益的计算公式为:R=(C1-C2)Q(1-T)式中:R为超额收益;C1为使用无形资产前产品的单位成本;C2为使用无形资产后产品的单位成本;Q为产品销售量(此处假定销售量不变);T为所得税税率。
(2)差额法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收益=经营利润—资产总额*行业平均资产利润率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收益=销售收入*销售利润率—销售收入*每元销售收入平均占用资金*行业平均资产利润率(3)分成率法无形资产收益额=销售收入×销售收入分成率无形资产收益额=销售利润×销售利润分成率即有:销售收入分成率=销售利润分成率×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分成率=销售收入分成率÷销售利润率利润分成率计算①边际分析法P195②约当投资分成法p1963)无形资产评估中折现率的确定折现率一般包括无风险利率和风险报酬率。
【本章考情分析】本章考题可能涉及客观题、计算题。
分值估计在12分左右,在复习中重点关注收益法中三种方法(许可费节省法、增量收益法、超额收益法)的评估思路以及评估参数(收益额、收益期、折现率)的确定。
【本章知识框架】主要考点重要性许可费节省法评估思路★★★增量收益法评估思路★★★超额收益法评估思路★★★收益期的确定★收益额的确定(三种方法)★★★折现率的确定★★第一节收益法的评估技术思路【知识点】许可费节省法(一)许可费节省法相关概念1.许可费节省法的评估思路评估思路:测算由于拥有该项资产而节省的向第三方定期支付许可使用费的金额,并对该无形资产经济寿命期内每年节省的许可费支出,通过适当的折现率折现到评估基准日,以此作为该项无形资产的价值。
在某些情况下,许可使用费包括一笔期初入门费和建立在每年经营业绩基础上的分成费。
2.许可费节省法的计算公式其中:Y——入门费/最低收费额;K——无形资产分成率,即许可费率;R t——第t年分成基数;t——许可期限;r——折现率。
(二)许可费节省法的操作步骤1.确定入门费2.确定许可费率①以市场上可比的或相似的许可费使用费率为基础确定;②基于收益的分成确定;该收益分成是指假设被许可方自愿支付给许可方的金额,通常包括约当投资法、经验数据法等不同确定方法。
因此,许可费节省法也称为收益分成许可法。
3.确定许可期限许可期限可能短于经济寿命年限,还可能短于法定保护期限。
在资产评估实践中,通常依据与被评估无形资产相同或相近无形资产在法律或合同、企业申请书中规定的许可使用期限,确定被评估无形资产的许可期限。
4.确定折现率通常可以采用风险累加法、回报率拆分法等方法测算折现率。
采用许可费节省法评估无形资产的折现率有别于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折现率。
5.许可使用费折现许可费节省法的上述公式隐含着这样一个假设:建立在每年经营业绩基础上的分成费是在各年年末产生的,即进行年末折现。
在具体评估实务中,如果假设被评估无形资产建立在每年经营业绩基础上的分成费并非在每年年末产生,则应当对上述具体模型中的折现年期进行调整。
【本章考情分析】本章考题可能涉及客观题、计算题。
分值估计在12分左右,在复习中重点关注收益法中三种方法(许可费节省法、增量收益法、超额收益法)的评估思路以及评估参数(收益额、收益期、折现率)的确定。
【本章知识框架】主要考点重要性许可费节省法评估思路★★★增量收益法评估思路★★★超额收益法评估思路★★★收益期的确定★收益额的确定(三种方法)★★★折现率的确定★★【本章知识点精讲】01 收益法的评估技术思路【知识点】许可费节省法(一)许可费节省法相关概念1.许可费节省法的评估思路评估思路:测算由于拥有该项资产而节省的向第三方定期支付许可使用费的金额,并对该无形资产经济寿命期内每年节省的许可费支出,通过适当的折现率折现到评估基准日,以此作为该项无形资产的价值。
在某些情况下,许可使用费包括一笔期初入门费和建立在每年经营业绩基础上的分成费。
2.许可费节省法的计算公式其中:Y——入门费/最低收费额;K——无形资产分成率,即许可费率;Rt——第t年分成基数;t——许可期限;r——折现率。
(二)许可费节省法的操作步骤1.确定入门费2.确定许可费率①以市场上可比的或相似的许可费使用费率为基础确定;②基于收益的分成确定;该收益分成是指假设被许可方自愿支付给许可方的金额,通常包括边际分析法、经验数据法等不同确定方法。
因此,许可费节省法也称为收益分成许可法。
3.确定许可期限许可期限可能短于经济寿命年限,还可能短于法定保护期限。
在资产评估实践中,通常依据与被评估无形资产相同或相近无形资产在法律或合同、企业申请书中规定的许可使用期限,确定被评估无形资产的许可期限。
4.确定折现率通常可以采用风险累加法、回报率拆分法等方法测算折现率。
采用许可费节省法评估无形资产的折现率有别于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折现率。
5.许可使用费折现许可费节省法的上述公式隐含着这样一个假设:建立在每年经营业绩基础上的分成费是在各年年末产生的,即进行年末折现。
在具体评估实务中,如果假设被评估无形资产建立在每年经营业绩基础上的分成费并非在每年年末产生,则应当对上述具体模型中的折现年期进行调整。
第07讲 收益法主要参数收益额的确定 三、收益法的基本步骤和基本参数 (一)基本步骤 1.搜集或验证与评估对象未来预期收益有关的数据资料; 2.分析测算被评估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 3.分析测算折现率或资本化率; 4.分析测算被评估资产预期收益持续的时间; 5.用折现率或资本化率将评估对象的未来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 6.分析确定评估结果。
(二)收益法主要参数 最主要的参数有三个: A.收益额 B.折现率 C.收益期限 1.收益额 (1)概念 资产的收益额是指根据投资回报的原理,资产在正常情形下所能得到的归其产权主体的所得额。
(2)收益额的特点 ①收益额是资产未来预期收益额,而不是资产的历史收益额或现实收益额; ②用于资产评估的收益额通常是资产的客观收益,而不一定是资产的实际收益。
(3)资产预期收益类型: (4)预测资产未来收益的方法 ①时间序列法 ②因素分析法 ③时间序列法(1)建立资产以往收益的时间序列方程(根据历史数据,用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获得),然后假定该时间序列将会持续。
(2)适用条件:资产的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平稳增长趋势(评估基准日前后均保持这一趋势)。
因素分析法是一种间接预测收益的方法 步骤一 首先确定影响一项资产收入和支出的具体因素 步骤二 建立收益与因素间的数量关系,对因素未来可能变动趋势预测 步骤三 估算出基于这些因素的未来收益水平 因素分析法: (1)比较难操作 (2)要求对收入和支出背后的原因作深入分析 (3)但适用面比较广,预测结果也具有一定客观性,被广泛采用 关于“收益额” 一、收益额的预测数据来源及各自责任双方当事人各自责任具体描述委托方/相关当事人预测是企业做的,并提供给评估师委托方或相关当事方提供被评估企业未来经营状况和收益状况的预测评估师进行必要的分析、判断和调整,确信相关预测的合理性分析被评估企业的资本结构、经营状况、历史业绩、发展前景,考虑宏观和区域经济因素、所在行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在考虑未来各种可能性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评估假设,形成未来收益预测 二、确信预测合理性(隐含着“确信企业预测假设合理性”) 预测假设(或预测基准)直接决定了预测结果。
无形资产收益法评估公式【原创实用版】目录一、无形资产收益法评估概述二、无形资产收益法评估公式三、无形资产收益期限的确定方法四、应用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的案例五、总结正文一、无形资产收益法评估概述无形资产收益法评估是一种根据无形资产的经济利益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算无形资产价值的方法。
此法关键是如何确定适当的折现率或资本化率。
这种方法同样存在难以分离某种无形资产的经济收益问题。
此外,当某种技术尚处于早期开发阶段时,其无形资产可能不存在经济收益,因此不能应用此法进行计算。
二、无形资产收益法评估公式无形资产评估收益法一公式无形中,涉及到以下几个关键参数:- k:无形资产分成率- r:折现率- t:收益期限- y:最低收费额- t:所得税率无形资产评估值的计算公式为:无形资产评估值 = k * r * (1 - t) * y / t三、无形资产收益期限的确定方法在应用收益法进行无形资产评估时,对于无形资产收益期限的确定方法包括:1.法定年限法:根据无形资产的法定年限确定收益期限。
2.产品更新周期法:根据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确定收益期限。
3.经济寿命预测法:根据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预测确定收益期限。
4.技术更新周期法:根据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确定收益期限。
5.剩余经济寿命预测法:根据无形资产的剩余经济寿命预测确定收益期限。
四、应用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的案例以某公司的商誉为例,首先需要对该公司的商誉进行评估。
可以通过计算公司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再根据适当的折现率和资本化率进行计算。
同时,还需要考虑公司的成本、市场竞争力等因素,综合评估商誉价值。
五、总结无形资产收益法评估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评估方法,通过计算无形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可以较为准确地确定无形资产的价值。
第二节收益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的应用〖基本内容〗一、无形资产评估中收益法的应用(一)计算公式根据无形资产转让计价方式不同,收益法的应用可表示为下列两种方式:式中:K----无形资产分成率;R i---销售收入或销售利润作为无形资产分成基数;i----收益期限;r----折现率。
两公式的不同处在于公式②多了一项最低收费额,但在后项按扣除最低收费额后测算无形资产分成率,因而本质上与公式①一致。
公式②是基本式。
(二)最低收费额的确定最低收费额指无形资产转让中的“旱涝保收”收入或称之为“入门费”,是最低转让价,也可作为无形资产竞卖底价。
由于无形资产具有垄断性,当某项无形资产是购买方必不可少的生产经营条件时,无形资产转让的最低收费额由以下因素决定:1.重置成本:购买方应该补偿无形资产成本费用,若购买方与转让方共同使用该项无形资产,则由双方按运用规模、受益范围等分摊成本费用。
2.机会成本:无形资产转让的机会成本指因转让而减少的利润或增加的开发支出,应由购买者补偿。
最低收费额的计算公式如下:公式中“购买方运用无形资产的设计能力”可根据设计产量或按设计产量计算的销售收入确定,各方“运用无形资产的总设计能力”指运用无形资产各方汇总的设计能力。
分摊无形资产重置成本不是按照实际运用无形资产的规模,而是按照设计规模确定权重,购买方独家使用该无形资产时转让成本分摊率为1;“无形资产转出的净减收益”和“再开发净增费用”运用边际分析方法测算。
“无形资产转出净减收益”一般指无形资产尚能发挥作用期间减少的净现金流量。
“再开发净增费用”包括保护该无形资产追加的科研费用和其他费用、员工再培训费用等。
例:某企业转让浮法玻璃生产技术,已知如下资料:该企业与购买企业共同享用浮法玻璃生产技术,双方设计能力分别为600万和400万标箱;浮法玻璃生产技术系国外引进,账面价格200万元,已使用2年尚可使用8年,2年通货膨胀率累计为10%;该项技术转出对该企业生产经营有较大影响,以后8年减少的销售收入按折现值计算为80万元,追加开发费20万元。
第三章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第一节无形资产评估收益法一、公式无形资产评估值=∑K*Rt(1—T)/(1+ r) t无形资产评估值=Y+∑K* Rt(1—T)/(1+ r) t其中:K一无形资产分成率Rt,一第t年分成基数(可以用销售收入或销售利润或超额收益)t一收益期限r—折现率Y一最低收费额T---所得税率二、无形资产收益额确定的方法(一)直接估算法通过未使用无形资产与使用无形资产的前后收益情况对比分析,确定无形资产带来的收益额。
一般收益可以划分为收入增长型和费用节约型。
1、收入增长型增加收益的途径二条:(1)生产的产品售价能高于同类产品的价格销售,形成的超额收益计算公式R=(P2-P1)*Q(1-T)式中:R-----超额收益P2------使用无形资产后产品的价格P1-----使用无形资产前产品的价格Q-----产品销售量(假设销量不变)T------所得税税率(2)产品售价与同类产品价格相同,通过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得超额收益,计算公式:R二(Q2-Q1)*(P—C)(1一T)式中:R-------超额收益Q2-------使用无形资产后产品的销售量Q1-------使用无形资产前产品的销售量P---------产品价格(假设价格不变)C--------产品的单位成本T------所得税税率2、费用节约型增加超额收益的途径无形资产的运用使得生产产品中的成本费用降低,从而形成超额收益。
计算公式R=(C2-C1)*Q*(1—T)式中R------超额收益C2----使用无形资产后产品的单位成本C1----使用无形资产前产品的单位成本Q-----产品销售量(假设销售量不变)T------所得税税率(二)差额法差额法是无法将使用了无形资产和没有使用无形资产的收益情况进行对比时,采用无形资产和其他类型资产在经济活动中的综合收益与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得到无形资产获利能力,即超额收益。
具体步骤:第一、收集收益了无形资产的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资料,进行盈利分析,得到经营利润和销售利率等基本资料;第二、对上述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占用情况(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已有账面价值的其他无形资产)进行统计分析;第三、收集行业平均资金利润率等指标;第四、计算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收益。
无形资产评估收益法下收益额的确定发表时间:2009-06-10T11:41:34.950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3期下供稿作者:李伯侯王后奇[导读] 在当今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知识经济为主流的时代,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实质已经转变为知识技术的竞争。
摘要:在当今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知识经济为主流的时代,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实质已经转变为知识技术的竞争。
无形资产代替有形资产成为推动一国发展的核心动力,成为各国增强国力和提高国际地位的重要资源。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自主创新问题,并且在党的十七大上正式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在促进知识产权的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就必须提到资产评估,特别是无形资产的评估,因为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对无形资产的正确、合理的评估是推动和维持产权创新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无形资产;收益法;资产评估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06-0062-02收稿日期:2009-03-10作者简介:李伯侯(1984-),男,黑龙江哈尔滨人,财政学专业,从事资产评估研究;王后奇(1979—),男,安徽霍邱人,财政学专业,从事财政理论与政策研究。
一、无形资产收益额预测的原则无形资产的收益额即超额收益是对未来情况的估计预测出来的,它不是历史数据,也不是现实数据,而是预测数据。
运用收益途径及方法进行无形资产评估时,收益额预测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估结果的合理性。
由于无形资产的存在要依附于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作用的发挥通常是与有形资产共同完成。
对大部分无形资产而言,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就是对有形资产的深度挖掘与开发,通过无形资产的作用使有形资产达到产量、价格、利润提高或者成本降低等效果。
所以,在确定无形资产收益额时需结合有形资产,分析无形资产对有形资产的推动力度和挖潜深度。
其次,被评估无形资产的作用空间对于收益额的预测也是必须界定清楚的。
最后,在进行无形资产收益额预测时,要注重预测假设和预测基准的准确合理。
资产评估收益法中的收益额的指标选择论文导读:资产评估收益法中的收益额有两个比较明确的特点:其一,收益额是资产未来预期收益额,而不是资产的历史收益额或现实收益额。
其二,在许多场合下用于资产评估的收益额是资产的客观收益,而不一定是资产的实际收益。
收益额的上述两个特点是非常重要的,评估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切实注意收益额的特点,以便合理运用收益法来估测资产的价值。
关键词:资产评估,收益法,收益额一、资产评估收益法中收益额的特点资产评估收益法中的收益额有两个比较明确的特点:其一,收益额是资产未来预期收益额,而不是资产的历史收益额或现实收益额;其二,在许多场合下用于资产评估的收益额是资产的客观收益,而不一定是资产的实际收益。
收益额的上述两个特点是非常重要的,评估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切实注意收益额的特点,以便合理运用收益法来估测资产的价值。
二、收益额的指标选择一般可供选择的收益额指标主要有:利润总额、净利润和净现金流量。
这三个指标在含义、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都不相同。
收益额的选择直接影响折现率等参数指标的选择,因此必须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后才能进行选择。
(一)利润总额是指整体资产在未来经营期内所获得的税前利润, 包括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外利润和投资利润。
以利润总额作为资产收益额虽然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整体资产的经营业绩。
(二)净利润即所得税后利润, 是利润总额扣减所得税后的余额。
是企业在未来生产经营期内所获得的归资产所有者拥有和支配的净收益,它是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表明企业的获利能力。
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以净利润作为收益额能够客观的反映企业的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带来的净收益。
(三)净现金流量所反映的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资金活动结果。
在数额上它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差额。
现金流入量是企业各年实际发生的现金收入数,包括营业和非营业现金收入,投资和资产现金收入。
现金流出量是指企业各年实际发生的现金支出数额,包括付现成本、付观费用、税金、追加投资和筹资现金支出。
无形资产评估收益法下的收益额确定
我国2008年颁布的《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指出,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能持续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尽管从理论上讲无形资产评估方法有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但在实践中运用得最广泛的是收益法。
一、无形资产收益法介绍
无形资产收益法,是对被估无形资产预期收益进行折现或本金化的过程,也是将未来各期收益进行折算的现值之和。
根据无形资产转让计价方式不同,收益法的公式如下:
无形资产评估值=[t=1nK·Rt(1+r)t](1)
式中:K表示无形资产分成率;Rt表示第t年无形资产带来的收益额[Rt=销售收入(利润)×销售收入(利润)分成率×(1-所得税税率)];t表示收益期限;r表示折现率。
或:
无形资产评估值=[t=1nRt(1+r)t](2)
式中:Rt表示第t年无形资产带来的收益额;t表示收益期限;r表示折现率。
公式(1)适用于收益分成法下的无形资产评估,公式(2)适用于非收益分成法下的无形资产评估。
所谓无形资产收益,是指被估无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超出其自身价值的溢余额。
现行确定无形资产收益额的具体方法有直接估算法、差额法、分成率法等,这些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