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心理学资料整理

一、证人在一些情况下易作出伪证,这些情况包括:

答:1、有的与当事人积有私仇,为达到报复的目的,便夸大或歪曲事实;2、有的与犯罪行为或犯罪人有牵连,于是故意包庇、袒护、隐瞒事实或情节;3、、有的与犯罪人有某种身份或经济关系,为使犯罪人免受惩处而作伪证;4、有的知情人受到威胁、恫吓,为保全自己提供虚假证言;5、有人怕证言的提供会暴露自己的隐私,故意隐瞒某些情节;6、有的人看到犯罪人可怜,产生恻隐之心,因而故意淡化犯罪情节;7、有的是出于哥们义气包庇犯罪人;也有的是被人收买而作伪证等。

二、犯罪倾向产生的原因:

答:犯罪倾向产生是指某一个体或群体为什么会产生犯罪的倾向。

三、什么是暴力犯罪?

答:即以暴力手段实施的犯罪,是一种最原始的犯罪表现形式。

四、什么是诈骗犯罪?

答:是犯罪人与受害人在直接接触过程中,使受害人丧失警惕后骗取钱物的一种犯罪活动。

五、什么是犯罪组织?

答:犯罪组织是一种有共同犯罪目的和共同犯罪行为,人数教多且有一定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的犯罪群体。犯罪组织的犯罪活动,也就是有组织犯罪。

六、团队犯罪?没找到!

七、反应行为?

答:反映行为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另一种典型的模式。其基本含义是指,犯罪人事实的犯罪不是出于预谋,也未经过明显的意志活动,而是个体在外部诱因刺激下产生的应答性反应。

八、意志选择行为?

答:通过意志活动现实犯罪心理向犯罪行为的转化,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基本,典型的方式。其基本含义,是指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犯罪人意志努力的结果,而且犯罪行为的发生自始至终都处于犯罪人的意志控制之下。

九、青少年网络犯罪?

答:是指以网络为直接诱因,或以网络为载体的青少年犯罪。

十、心里痕迹?

答:是指在犯罪现场及其痕迹证物上折射出的犯罪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个性品质。

十一、反侦查心理?

答:就是犯罪人在其已有犯罪心理结构支配下,出于防御的需要,在犯罪准备、实施和犯罪后情境中出现的逃避和对抗侦查的心里活动。

十二、侦察思维?

侦察思维是侦察主体在犯罪侦察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十三、审讯策略?

答:审讯策略是各个要素有机结合的结果。要素为:1、讯问方式和讯问用语;2、审讯态度;

3、审讯场所;

4、审讯时机;

5、审讯的强度和速度。

十四、犯罪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答:1、心理分析法;2、观察法;3、实验法;4、问卷法;5、谈话法;6、个案研究法;7、比较法;8、心理测验法;9、数量统计分析法;犯罪心理学的具体的研究方法除上述以外,还有一些,但上诉几种是较为常用的。

十五、不同性别在犯罪动因形成上的差异?

答:1、男性犯罪心里的形成,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女性走向犯罪具有较多的被动性,环境因素对于他们走向罪犯起到了更多的作用,甚至不少犯罪女性经理了由受害人向犯罪人的转化。2、男性犯罪动机的形成具有较强的激情性、冲动性特点,特别是在杀人、伤害、强奸等犯罪中,很多是一时性起,较少犯罪的物质和心理准备;女性罪犯如杀人犯罪,大多经过较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和心理准备的过程。3、女性犯罪大多具有明确的财产或人身动机,而一些男性犯罪特别是青少年具有明确的财产或人身动机,而一些男性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男性犯罪带有游戏性调整,令人难以考察其财产和人身动机。

十六、犯罪心理形成的渐变模式?

答:是指犯罪心理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由好变坏的逐渐变化的过程。

十七、学校教育中的不良现象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答:正常的学校教育不仅不会使学生产生犯罪心理和犯罪倾向,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阻滞学生不轨行为向犯罪心理的转化。但作为社会的一部份,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对学校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使教育中出现了某些不正常现象。这些现象与社会中其他不量现象共同对学生发生着影响。

十八、犯罪心理预测的依据是?

答:犯罪心理预测的依据包括两个反面,一是理论依据,二是事实依据。

十九、诱发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原因?

答:青少年形成网络瘾癖、网络成瘾综合症,继而引发违法犯罪行为的心里原因主要有:1、模仿性、易受暗示性;2、虚幻的自我实现;3、成长中的渴望关怀心理;4、网络中人际交往的成就感和满足感;5、网络中的宣泄心理。

二十、贪污、贿赂犯罪的心里特征?

答:1、个人私欲恶性膨胀,物质占有欲强烈;2、侥幸心理;3、职务优越感和自卑感;4、消极的职业人格;

二十一、家庭最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

答:家庭对个人心理发展的影响巨大,特别是对儿童的个性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2、家庭不幸;3、消极的家庭榜样和不政策的家庭氛围;

二十二、假象反常及其表现?

答:即犯罪人为蒙蔽侦查实现,逃避罪责,而出现的某些异常的行为表现。这些外部行为表现是犯罪人有意制造的假象,与正常情况是不同的。其表现为:1、反常的积极;2、反常的老实;3、反常的俭朴;4、记忆反常的清晰准确;5、行为活动反常地有规律。

二十三、我国学者关于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的代表性观点?

答:1、内外因素论;2、动力因素论;3、系统模式论;4、聚合效应论;5、综合动力论;6、综合动因论。

二十四、关于个体犯罪的社会学观点?

答:1、文化冲突理论;2、标签理论;3、紧张理论;4、亚文化理论。

二十五、暴力文化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

答:暴力文化是有害的,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主要体现为:1、提供和传播了攻击行为的方式和类型;2、唤醒个体意识中的攻击冲动;3、减弱个体对暴力行为的敏感度;4、减弱个体对攻击行为的抑制力;5、对问题解决方式产生错觉。

二十六、犯罪心理恶性发展依据?

答: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依据可以从环境和主体两个方面来看。环境方面主要因为:1、消极的情景条件。2、群体内的不良气氛和群体压力;3、打防体系中存在的负面效应;4、教化失误。主体自身因素来看,主要因为:1、作案成功体验。2、不良需要轻易得到满足;3、犯罪活动中由于经验的累计和模仿、学习,形成犯罪思维定势;4、补偿心里,虽然受到处罚,但犯罪认知结构和个性结构未得到矫正,因而产成“狱内损失外补“的补偿心理。

二十七、犯罪心理良性转化的条件?

答:犯罪心理的良性转化都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一方面需要来自外界的适宜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需要个体自身还存在着某些积极的心理因素。

二十八、反复实施同类犯罪,已经形成犯罪恶习的犯罪人称为惯犯。

二十九、女性犯罪动机的形成具有恶逆变倾向

三十、犯罪心里学的任务是:1、探讨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2、揭示犯罪心里活动的

三十二、流窜犯罪行为的特点:1、隐蔽性与流动性;2、连续性;3、凶残性;4、结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