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常见题型解法归纳 数列应用题的解法
- 格式:doc
- 大小:251.00 KB
- 文档页数:7
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题型1:等差数列解题方法:首先确定数列的首项和公差,然后使用递推公式an = a1 + (n-1)d,其中an表示数列的第n项,a1表示首项,d表示公差。
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可以求得所求的项或者公式中的未知数。
题型2:等比数列解题方法:首先确定数列的首项和公比,然后使用递推公式an = a1 * r^(n-1),其中an表示数列的第n项,a1表示首项,r表示公比。
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可以求得所求的项或者公式中的未知数。
题型3:斐波那契数列解题方法:斐波那契数列是指后一项等于前两项之和的数列,即an = an-1 + an-2。
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可以使用递归或循环的方式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第n项。
题型4:数列求和解题方法:对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可以使用求和公式直接计算数列的和。
等差数列的和用Sn = (n/2)(a1 + an)表示,等比数列的和用Sn = a1(1 - r^n)/(1 - r)表示。
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代入公式计算即可得到所求的和。
题型5:数列拓展解题方法:有时候题目需要在基本的数列模型上进行拓展,可以根据数列的特点和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和解答。
可以使用递推公式或者递推关系式进行推导,并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计算所求的项或和。
题型6:递推关系式解题方法:有时候数列无法使用基本的递推公式进行求解,需要根据数列的特点建立递推关系式。
递推关系式是指数列的每一项与前面的若干项之间存在某种关系,通过这个关系可以递推求解数列的项或和。
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建立递推关系式,并根据初始条件求解所求的项或和。
高中数学数列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分析
数列通常用来解决组合现象,广泛应用于数学实际问题中。
高中数学中,常用数列题
来考察学生对求和公式、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规律以及相关技巧的掌握程度。
下面讲解一
下高中数学数列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分析:
1、确定数列类型:当我们遇到一个数列试题时,首先要弄清楚该序列是等差数列还
是等比数列,因为这两种类型的数列的解法是不一样的。
在观察数列时要注意每项与它的
相邻项的差值是否相等,即等差数列;在观察数列时要注意每项与它的相邻项的比值是否
相等,即等比数列。
2、推导公式:既然确定了数列的类型,接下来就要推导出该类型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是等差数列,就要找出头项、公差和项数之间的关系;如果是等比数列,就要找出头项、公比和项数之间的关系。
3、求出指定项:当推出了相应数列的通项公式后,就可以求出指定项的值了。
如果
是等差数列,就要通过位移法;如果是等比数列,就可以通过乘幂法求出指定项的值。
4、计算总和:如果试题要求求解数列的总和,这时要用到求和公式。
对于等差数列,有Sn=n(a1+an)/2;对于等比数列,有Sn=a1(1-q^n)/(1-q)。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求和公
式在求解数列总和时只有在数列的末项为无穷项时才能使用,否则就要使用暴力求和的方法。
以上就是高中数学数列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分析,熟练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
让我们在数学考试中更加容易把握试题,轻松拿下高分。
高中数学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高中数学中,数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对于数列题型的掌握和解题方法的运用,对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数列题型包括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和斐波那契数列等。
下面将介绍这几种数列的定义和解题方法。
1. 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
常见的解题方法有:- 求通项公式:通过已知条件求出公差d和首项a1,然后利用通项公式an=a1+(n-1)d来求解。
- 求和公式:通过已知条件求出公差d、首项a1和项数n,然后利用求和公式Sn=n/2(a1+an)来求解。
2. 等比数列: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比都相等的数列。
常见的解题方法有:- 求通项公式:通过已知条件求出公比r和首项a1,然后利用通项公式an=a1*r^(n-1)来求解。
- 求和公式:通过已知条件求出公比r、首项a1和项数n,然后利用求和公式Sn=a1*(1-r^n)/(1-r)来求解。
3. 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是指数列中每一项都是前两项之和的数列。
常见的解题方法有:- 递推公式:利用递推关系an=an-1+an-2来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每一项。
- 通项公式:通过特征方程x^2=x+1,求出两个根φ和1-φ,然后利用通项公式an=Aφ^n+B(1-φ)^n来求解,其中A和B为常数,通过已知条件求解得出。
在解题过程中,可以根据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求解数列问题。
同时,还需要注意理解数列的性质,例如等差数列的公差为常数,等比数列的公比为常数等。
通过对不同类型数列的学习和练习,可以提高对数列问题的理解和解题能力。
高中数学数列与应用的解题技巧数列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数学应用题中常见的考点。
掌握数列的解题技巧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以常见的数列类型为例,介绍一些解题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列知识。
一、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差保持恒定的数列。
在解等差数列的应用题时,首先要找到数列的通项公式,即an = a1 + (n-1)d,其中a1为首项,d为公差,n为项数。
例如,有一个等差数列的首项为3,公差为2,求第10项的值。
根据通项公式,我们可以得到a10 = 3 + (10-1)2 = 21。
因此,第10项的值为21。
在解决等差数列应用题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数列的规律,找到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给定数列的前几项或后几项,可以通过列方程求解未知数,进而确定数列的通项公式。
二、等比数列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比保持恒定的数列。
在解等比数列的应用题时,我们需要找到数列的通项公式,即an = a1 * r^(n-1),其中a1为首项,r为公比,n为项数。
例如,有一个等比数列的首项为2,公比为3,求第5项的值。
根据通项公式,我们可以得到a5 = 2 * 3^(5-1) = 162。
因此,第5项的值为162。
在解决等比数列应用题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数列的规律,找到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给定数列的前几项或后几项,可以通过列方程求解未知数,进而确定数列的通项公式。
三、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是指数列中每一项都是前两项之和的数列。
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an-1 + an-2,其中a1和a2为已知项。
例如,斐波那契数列的前几项为1, 1, 2, 3, 5,求第6项的值。
根据通项公式,我们可以得到a6 = a5 + a4 = 5 + 3 = 8。
因此,第6项的值为8。
在解决斐波那契数列应用题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数列的规律,找到数列的通项公式。
如果给定数列的前几项,可以通过列方程求解未知数,进而确定数列的通项公式。
高中数学数列试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分析
高中数学数列试题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掌握数列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之一。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数列试题解题方法和技巧。
一、等差数列解题方法和技巧:
等差数列是指一个数列中,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的一项之间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d(称为公差)。
解等差数列试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通常用a_n表示第n项,a_1表示第一项,d表示公差。
如果已知首项a_1和公差d,则通项公式为:a_n = a_1 + (n-1)d。
2. 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可以计算相邻两项的差,如果差值相等,则说明数列是等差数列。
3. 在求和问题中,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n个等差数列的和等于首项和末项的和乘以项数的一半。
总结:解高中数学数列试题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掌握数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熟练掌握通项公式、公式的应用以及特殊数列的特点。
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分析题目的要求,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巧,多加练习和思考,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1知识框架111111(2)(2)(1)(1)()22()n n n n n n m p q n n n n a q n a a a qa a d n a a n d n n n S a a na d a a a a m n p q --=≥=⎧⎪←⎨⎪⎩-=≥⎧⎪=+-⎪⎪-⎨=+=+⎪⎪+=++=+⎪⎩两个基等比数列的定义本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比数列数列数列的分类数列数列的通项公式函数角度理解的概念数列的递推关系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等差数列的性质1111(1)(1)11(1)()n n n n m p q a a q a q q q q S na q a a a a m n p q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等比数列的性质公式法分组求和错位相减求和数列裂项求和求和倒序相加求和累加累积归纳猜想证明分期付款数列的应用其他⎪⎪⎪⎪⎪⎪⎪⎪⎪掌握了数列的基本知识,特别是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及性质,掌握了典型题型的解法和数学思想法的应用,就有可能在高考中顺利地解决数列问题。
一、典型题的技巧解法 1、求通项公式 (1)观察法。
(2)由递推公式求通项。
对于由递推公式所确定的数列的求解,通常可通过对递推公式的变换转化成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问题。
(1)递推式为a n+1=a n +d 及a n+1=qa n (d ,q 为常数) 例1、 已知{a n }满足a n+1=a n +2,而且a 1=1。
求a n 。
例1、解 ∵a n+1-a n =2为常数 ∴{a n }是首项为1,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a n =1+2(n-1) 即a n =2n-1 例2、已知{}n a 满足112n n a a +=,而12a =,求n a =?(2)递推式为a n+1=a n +f (n )例3、已知{}n a 中112a =,12141n n a a n +=+-,求n a . 解: 由已知可知)12)(12(11-+=-+n n a a n n )121121(21+--=n n令n=1,2,…,(n-1),代入得(n-1)个等式累加,即(a 2-a 1)+(a 3-a 2)+…+(a n -a n-1)22434)1211(211--=--+=n n n a a n ★ 说明 只要和f (1)+f (2)+…+f (n-1)是可求的,就可以由a n+1=a n +f (n )以n=1,2,…,(n-1)代入,可得n-1个等式累加而求a n 。
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十种数列通项公式的解题方法和典型例题
在高考中数列部分的考查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不论是选择题或填空题中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还是压轴题中与其他章节知识的综合,抓住数列的通项公式通常是解题的关键和解决数列难题的瓶颈。
求通项公式也是学习数列时的一个难点。
由于求通项公式时渗透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求解过程中往往显得方法多、灵活度大、技巧性强。
通项公式普通的求法:
(1)构造等比数列:凡是出现关于后项和前项的一次递推式都可以构造等比数列求通项公式;
(2)构造等差数列:递推式不能构造等比数列时,构造等差数列;
(3)递推:即按照后项和前项的对应规律,再往前项推写对应式。
已知递推公式求通项常见方法:
①已知a1=a,a n+1=qa n+b,求a n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其关键是确定待定系数λ,使a n+1+λ=q(a n+λ)进而得到λ。
②已知a1=a,a n=a n-1+f(n)(n≥2),求a n时,利用累加法求解,即
a n=a1+(a2-a1)+(a3-a2)+…+(a n-a n-1)的方法。
③已知a1=a,a n=f(n)a n-1(n≥2),求a n时,利用累乘法求解。
非常实用的十大解题方法及典型例题
方法一数学归纳法
方法二 Sn 法
方法三累加法
方法四累乘法
方法五构造法一
方法六构造法二
方法七构造法三
方法八构造法四
方法九构造五
方法十构造六。
数列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数列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一、等差数列
1、求首项:求出首项a1可用公式:a1=Sn−n(d+a2)
2、求末项:求出末项an可用公式:an=Sn−n(d+a1)
3、求和:求出数列前n项和可用公式:Sn=n(a1+an)2
4、求通项公式:求出通项公式可用公式:an=a1+(n-1)d
5、求某项:求出第k项可用公式:ak=a1+(k-1)d
二、等比数列
1、求首项:求出首项a1可用公式:a1=Sn(qn−1)
2、求末项:求出末项an可用公式:an=a1qn−1
3、求和:求出数列前n项和可用公式:
Sn=a1(1−qn)1−q
4、求通项公式:求出通项公式可用公式:an=a1qn−1
5、求某项:求出第k项可用公式:ak=a1qk−1
三、复合数列
1、求和:求出数列前n项和可用公式:
Sn=a1+a2+…+an
2、求某项:求出第k项可用公式:ak=ak−1+ak
解题技巧:
1、利用性质转化:根据所给的条件,尝试将原数列转换成更简单的形式,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或者复合数列。
2、利用关系性:通过对数列中一些特殊项的求出,可以确定整个数列的情况,比如求出第一项和最后一项,就可以确定数列的前n项和。
3、利用规律性:数列中的每一项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依靠这一点可以得到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而求出数列的其他项。
高中数学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一、基本概念在高中数学中,数列是一个数的有序集合,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
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该数列的项,通常用字母表示。
数列中的项的位置或顺序称为项数。
数列一般通过通项公式或递推式来表示。
通项公式直接给出数列中第n个项与n之间的关系,递推式则通过前一项得出后一项,常见的数列有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二、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的差是一个常数的数列。
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可递推出通项公式,即第n项的表达式。
解题方法1.根据已知条件列出等差数列的性质2.利用通项公式或递推式解决问题3.注意区分公差和项数的不同,避免混淆三、等比数列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的比是一个常数的数列。
等比数列也有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的性质。
解题方法1.确定数列是等比数列2.利用通项公式或递推式解决问题,计算项之间的比3.注意等比数列的比值,及时列出通项公式或递推式四、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1. 求等差数列第n项或前n项和•要求:已知等差数列的公差和首项,求第n项或前n项和•解题方法:利用通项公式或递推式计算第n项或前n项和2. 求等比数列第n项或前n项和•要求:已知等比数列的比和首项,求第n项或前n项和•解题方法:利用通项公式或递推式计算第n项或前n项和3. 求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一些特殊性质•要求:已知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相关条件,求解一些特殊的性质•解题方法:根据数列的性质列出条件,运用相关知识推导出需要的结果以上是高中数学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学习数列有所帮助。
如果想深入了解更多数列知识,可以继续深入学习相关内容。
高中数学解数列的常用技巧和方法详解数列是高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在各种数学问题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解数列问题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技巧和方法,本文将详细介绍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
一、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差值是一个常数的数列。
对于等差数列,我们可以通过求和公式来快速计算前n项的和。
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公差为d,前n项的和为Sn,则有以下公式:Sn = (n/2)(a1 + an)其中,an为数列的第n项。
这个公式的推导可以通过数学归纳法来证明,但在解题时我们可以直接使用。
例如,对于等差数列1, 3, 5, 7, 9,要求前4项的和,可以直接套用求和公式:S4 = (4/2)(1 + 9) = 20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的数列。
对于等比数列,我们同样可以通过求和公式来计算前n项的和。
设等比数列的首项为a1,公比为r,前n项的和为Sn,则有以下公式:Sn = a1(r^n - 1) / (r - 1)这个公式同样可以通过数学归纳法来证明,但在解题时我们也可以直接使用。
例如,对于等比数列2, 4, 8, 16,要求前5项的和,可以直接套用求和公式:S5 = 2(2^5 - 1) / (2 - 1) = 62三、数列的通项公式除了求和公式,我们还需要掌握数列的通项公式,即可以通过该公式直接计算数列的第n项。
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通过观察数列的规律来得出,也可以通过已知的前几项来推导。
例如,对于等差数列1, 4, 7, 10,我们可以观察到每一项都比前一项大3,因此可以猜测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3n - 2。
我们可以验证这个猜测是否正确:当n = 1时,an = 3(1) - 2 = 1,符合数列的首项;当n = 2时,an = 3(2) - 2 = 4,符合数列的第二项;当n = 3时,an = 3(3) - 2 = 7,符合数列的第三项;当n = 4时,an = 3(4) - 2 = 10,符合数列的第四项。
高中数学《数列》常见、常考题型总结题型一 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1.前n 项和法(知n S 求n a )⎩⎨⎧-=-11n n n S S S a )2()1(≥=n n 例1、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12n n S n -=,求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T1、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n S 2=,求该数列的通项公式。
2、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323-=n n a S ,求该数列的通项公式。
3、设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数列}{n S 的前n 项和为n T ,满足22n S T n n -=,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2.形如)(1n f a a n n =-+型(累加法)(1)若f(n)为常数,即:d a a n n =-+1,此时数列为等差数列,则n a =d n a )1(1-+.(2)若f(n)为n 的函数时,用累加法.例 1. 已知数列{a n }满足)2(3,1111≥+==--n a a a n n n ,证明213-=n n a1. 已知数列{}n a 的首项为1,且*12()n n a a n n N +=+∈写出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2. 已知数列}{n a 满足31=a ,)2()1(11≥-+=-n n n a a n n ,求此数列的通项公式.3.形如)(1n f a a nn =+型(累乘法) (1)当f(n)为常数,即:q a a n n =+1(其中q 是不为0的常数),此数列为等比且n a =11-⋅n q a . (2)当f(n)为n 的函数时,用累乘法.例1、在数列}{n a 中111,1-+==n n a n n a a )2(≥n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1、在数列}{n a 中1111,1-+-==n n a n n a a )2(≥n ,求n n S a 与。
2、求数列)2(1232,111≥+-==-n a n n a a n n 的通项公式。
数列典型例题分析【题型1】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联系例1 (2010陕西文16)已知{a n }是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a 1=1,且a 1,a 3,a 9成等比数列.(Ⅰ)求数列{a n }的通项;(Ⅱ)求数列{2an}的前n 项和S n . 解:(Ⅰ)由题设知公差d ≠0,由a 1=1,a 1,a 3,a 9成等比数列得121d +=1812d d++, 解得d =1,d =0(舍去), 故{a n }的通项a n =1+(n -1)×1=n.(Ⅱ)由(Ⅰ)知2ma =2n,由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得S m =2+22+23+ (2)=2(12)12n --=2n+1-2.小结与拓展:数列{}na 是等差数列,则数列}{na a 是等比数列,公比为da ,其中a 是常数,d 是{}na 的公差。
(a>0且a ≠1).【题型2】 与“前n 项和Sn 与通项an ”、常用求通项公式的结合例 2 已知数列{a n }的前三项与数列{b n }的前三项对应相同,且a 1+2a 2+22a 3+…+2n -1a n =8n 对任意的n∈N*都成立,数列{b n+1-b n}是等差数列.求数列{a n}与{b n}的通项公式。
解:a1+2a2+22a3+…+2n-1a n=8n(n∈N*) ①当n≥2时,a1+2a2+22a3+…+2n-2a n-1=8(n-1)(n∈N*) ②①-②得2n-1a n=8,求得a n=24-n,在①中令n=1,可得a1=8=24-1,∴a n=24-n(n∈N*).由题意知b1=8,b2=4,b3=2,∴b2-b1=-4,b3-b2=-2,∴数列{b n+1-b n}的公差为-2-(-4)=2,∴b n+1-b n=-4+(n-1)×2=2n-6,法一(迭代法)b n=b1+(b2-b1)+(b3-b2)+…+(b n-b n-1)=8+(-4)+(-2)+…+(2n-8)=n2-7n+14(n∈N*).法二(累加法)即b n -b n -1=2n -8, b n -1-b n -2=2n -10, …b 3-b 2=-2, b 2-b 1=-4, b 1=8,相加得b n =8+(-4)+(-2)+…+(2n -8)=8+(n -1)(-4+2n -8)2=n 2-7n+14(n∈N *).小结与拓展:1)在数列{a n }中,前n 项和S n 与通项a n 的关系为:⎩⎨⎧∈≥-===-)N n ,2( )1(111n S S n S a a n n n.是重要考点;2)韦达定理应引起重视;3)迭代法、累加法及累乘法是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
1数列典型例题分析【题型1】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联系 例1 (2010陕西文16)已知{a n }是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a 1=1,且a 1,a 3,a 9成等比数列.(Ⅰ)求数列{a n }的通项;(Ⅱ)求数列{2an}的前n 项和S n . 解:(Ⅰ)由题设知公差d ≠0,由a 1=1,a 1,a 3,a 9成等比数列得=, 解得d =1,d =0(舍去), 故{a n }的通项a n =1+(n -1)×1=n.(Ⅱ)由(Ⅰ)知=2n,由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得S m =2+22+23+ (2)==2n+1-2.小结与拓展:数列{}na 是等差数列,则数列}{na a 是等比数列,公比为da ,其中a 是常数,d 是{}na 的121d +1812d d++2ma 2(12)12n --公差。
(a>0且a≠1).【题型2】与“前n项和Sn与通项an”、常用求通项公式的结合例 2 已知数列{a n}的前三项与数列{b n}的前三项对应相同,且a1+2a2+22a3+…+2n-1a n=8n对任意的n∈N*都成立,数列{b n+1-b n}是等差数列.求数列{a n}与{b n}的通项公式。
解:a1+2a2+22a3+…+2n-1a n=8n(n∈N*) ①当n≥2时,a1+2a2+22a3+…+2n-2a n-1=8(n-1)(n∈N*) ②①-②得2n-1a n=8,求得a n=24-n,在①中令n=1,可得a1=8=24-1,∴a n=24-n(n∈N*).由题意知b1=8,b2=4,b3=2,∴b2-b1=-4,b3-b2=-2,2∴数列{b n+1-b n}的公差为-2-(-4)=2,∴b n -b n=-4+(n-1)×2=2n-6,+1法一(迭代法)b n=b1+(b2-b1)+(b3-b2)+…+(b n-b n-1)=8+(-4)+(-2)+…+(2n-8)=n2-7n+14(n∈N*).法二(累加法)即b n-b n-1=2n-8,b n-1-b n-2=2n-10,…b3-b2=-2,b2-b1=-4,b1=8,相加得b n=8+(-4)+(-2)+…+(2n-8)34 =8+(n -1)(-4+2n -8)2=n 2-7n +14(n∈N *).小结与拓展:1)在数列{a n }中,前n 项和S n 与通项a n 的关系为:⎩⎨⎧∈≥-===-)N n ,2( )1(111n S S n S a a n n n.是重要考点;2)韦达定理应引起重视;3)迭代法、累加法及累乘法是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
高中数学经典应用题及答案解析一、数列与数列求和1. 数列的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为 $a_n = a_1 + (n-1)d$,其中$a_n$ 为第 n 项,$a_1$ 为首项,d 为公差。
2. 数列的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为 $S_n = \frac{n}{2}(a_1 + a_n)$,其中 $S_n$ 为前 n 项和。
3. 数列的等比数列通项公式为 $a_n = a_1 * q^{(n-1)}$,其中$a_n$ 为第 n 项,$a_1$ 为首项,q 为公比。
4. 数列的等比数列求和公式为 $S_n = \frac{a_1 * (q^n - 1)}{q - 1}$,其中 $S_n$ 为前 n 项和。
二、函数与方程1. 一次函数的一般式为 $y = kx + b$,其中 k 为斜率,b 为截距。
2. 二次函数的一般式为 $y = ax^2 + bx + c$,其中 a 为二次项系数,b 为一次项系数,c 为常数项。
3. 求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使用求根公式 $x = \frac{-b \pm \sqrt{b^2 - 4ac}}{2a}$。
4. 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 $\Delta = b^2 - 4ac$ 可判断方程的根类型。
三、三角函数1. 正弦定理为 $\frac{a}{\sin A} = \frac{b}{\sin B} =\frac{c}{\sin C}$,其中 a、b、c 为三角形的边长,A、B、C 为对应的角度。
2. 余弦定理为 $c^2 = a^2 + b^2 - 2ab \cos C$,其中 a、b、c 为三角形的边长,C 为对应的角度。
3. 正弦函数图像的周期为2π,幅值为 1,周期函数为 $y = A\sin(\omega x + \varphi)$。
4. 余弦函数图像的周期为2π,幅值为 1,周期函数为 $y = A\cos(\omega x + \varphi)$。
四、概率与统计1. 事件 A 和 B 的并集为 $A \cup B$,相应的概率为 $P(A \cupB) = P(A) + P(B) - P(A \cap B)$。
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归纳总结数列在数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各种数学问题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学习数列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数列题型及相应的解题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列的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下面,我们将对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是最基本的数列之一,它的通项公式为:$a_n = a_1 + (n-1)d$。
在解等差数列的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1. 求前n项和,$S_n = \frac{n}{2}(a_1 + a_n)$;2. 求首项、公差或项数,$a_n = a_1 + (n-1)d$;3. 已知前几项求第n项,$a_n = a_m + (n-m)d$。
二、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也是常见的数列类型,它的通项公式为:$a_n = a_1 \cdot q^{n-1}$。
解等比数列的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求前n项和,$S_n = \frac{a_1(1-q^n)}{1-q}$;2. 求首项、公比或项数,$a_n = a_1 \cdot q^{n-1}$;3. 已知前几项求第n项,$a_n = a_m \cdot q^{n-m}$。
三、特殊数列。
除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数列,如斐波那契数列、等差-等比数列等。
在解题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不能生搬硬套。
四、解题方法。
在解数列题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找规律法,观察数列的前几项,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从而得出通项公式或前n项和的表达式;2. 递推法,根据数列的递推关系,逐步求解出数列的各项;3. 通项公式法,如果数列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可以直接利用其通项公式进行求解;4. 常用公式法,对于常见的数列题型,可以直接利用其前n项和的公式进行求解。
五、总结。
通过以上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看出,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是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高二数列解题方法归纳总结【高二数列解题方法归纳总结】数列是数学中常见且重要的概念,在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数列解题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掌握数列解题方法对于高中数学学习和考试成绩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高二数列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1. 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a1 + (n-1)d,其中a1为首项,d为公差,n为项数。
求和公式为:Sn = (n/2)(a1 + an)。
常见求解等差数列问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已知首项和公差,求某一项的值:根据通项公式代入数值计算即可。
(2)已知首项和项数,求公差:根据通项公式和已知条件构建方程解得公差。
(3)已知首项和和,求项数:根据求和公式和已知条件构建方程解得项数。
2. 等比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a1 * r^(n-1),其中a1为首项,r为公比,n为项数。
求和公式为:Sn = (a1 * (r^n - 1)) / (r - 1)。
常见求解等比数列问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已知首项和公比,求某一项的值:根据通项公式代入数值计算即可。
(2)已知首项和项数,求公比:根据通项公式和已知条件构建方程解得公比。
(3)已知首项和和,求项数:根据求和公式和已知条件构建方程解得项数。
3. 递推数列:递推数列是指数列的每一项都是由前一项通过某种规律递推而来的数列。
解递推数列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递推规律。
常见的递推数列问题有以下几种:(1)斐波那契数列:第一项和第二项均为1,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的值等于前两项之和。
(2)等差递推数列:首项固定,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值固定。
(3)等比递推数列:首项固定,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值固定。
4. 特殊数列:除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外,还存在一些特殊的数列,如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组合、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交替等。
对于特殊数列的解题,需要运用数列的基本性质和相应的解题技巧。
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归纳总结数列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出现在许多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中。
在数列问题中,通常需要找出数列中的规律、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或特定项的值等。
本文将对数列题型及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一、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是最常见的数列类型。
等差数列的特点是数列中任意两个相邻的项之间的差值都相等。
解题时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求和公式: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Sn = n/2 * (a1 + an),其中a1是首项,an是末项。
如果已知前n项和Sn,可以用Sn = n/2 * (a1 + a1+(n-1)d)来求解未知的参数a1或d。
2. 求第n项的值:对于等差数列,可以用通项公式an = a1 + (n-1)d来求解第n项的值。
其中a1是首项,d是公差。
二、等比数列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任意两个相邻的项之间的比值都相等。
解题时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求和公式: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Sn = a1 * (q^n - 1) / (q - 1),其中a1是首项,q是公比。
如果已知前n项和Sn,可以用Sn = a1* (1 - q^n) / (1 - q)来求解未知的参数a1或q。
2. 求第n项的值:对于等比数列,可以用通项公式an = a1 * q^(n-1)来求解第n项的值。
其中a1是首项,q是公比。
三、等差-等比混合数列等差-等比混合数列是指数列中既有等差又有等比的特点。
解题时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求和公式:等差-等比混合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Sn = S1 * (1 - q^n) / (1 - q) + a1 * (1 - q) / (1 - q) - n * d,其中Sn是前n项和,S1是等比数列的首项和,a1是等差数列的首项,q是等比数列的公比,n是项数,d是公差。
2. 求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等差-等比混合数列,可以通过观察数列的规律,将其拆分为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两个部分,然后分别求解其通项公式,最后将两个序列的对应项相加即可得到整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数学高中数列10种解题技巧数列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且经常被考察的概念。
它在数学和实际应用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但是,数列的解题方法非常多,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困惑。
为此,本文总结了数学高中数列10种解题技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求和公式有些数列如果求和,使用求和公式可以极大地简化计算。
例如,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是非常常见和重要的。
2. 递推式递推式是数列的一种描述方法,是一种基于之前项和公式推导下一项的方法。
有些数列通过递推式很容易得到通项公式,进而求解问题。
3. 归纳法归纳法是数列题目解题的常用方法。
通过证明一个命题对于某个特定的数成立,以及每一个下一个数都满足这个性质,我们就可以得到它对于所有数都成立的结论。
4. 图像法有些数列的图像规律比较明显,通过观察它们的图像,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结论,从而解决一些问题。
5. 交替数列交替数列是一种奇数项和偶数项分别出现不同的项的数列。
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对它进行分割,分别计算奇数项和偶数项的和,然后再将结果相加。
6. 通项公式对于某些数列,如果能够求得它们的通项公式,那么我们就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它们的各个项。
常见的数列有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斐波那契数列等等。
7. 变形技巧变形技巧是数列解题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通常用于将原有的数列问题转化为其他已知的数列问题,从而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8. 逆推法逆推法是一种通过倒向考虑来解决数列问题的方法,通常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某个数列的特定项。
9. 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之间的关系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是数列中最常见的两种类型,它们之间有着一些重要的关系。
通过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它们的性质和规律。
10. 特殊的数列有些数列非常特殊,它们没有通项公式,没有明显的规律,但是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却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些特殊的数列及其应用,那么在应用数学中会有更多的灵活性和优越性。
一 高中数列知识点总结1. 等差数列的定义与性质定义:1n n a a d +-=(d 为常数),()11n a a n d =+- 等差中项:x A y ,,成等差数列2A x y ⇔=+ 前n 项和()()11122n n a a n n n S nad +-==+性质:{}n a 是等差数列(1)若m n p q +=+,则m n p q a a a a +=+;(2)数列{}{}{}12212,,+-n n n a a a 仍为等差数列,232n n n n n S S S S S --,,……仍为等差数列,公差为d n 2;(3)若三个成等差数列,可设为a d a a d -+,, (4)若n n a b ,是等差数列,且前n 项和分别为n n S T ,,则2121m m m m a S b T --= (5){}n a 为等差数列2n S an bn ⇔=+(a b ,为常数,是关于n 的常数项为0的二次函数)n S 的最值可求二次函数2n S an bn =+的最值;或者求出{}n a 中的正、负分界项,即:当100a d ><,,解不等式组100n n a a +≥⎧⎨≤⎩可得n S 达到最大值时的n 值.当100a d <>,,由10n n a a +≤⎧⎨≥⎩可得n S 达到最小值时的n 值.(6)项数为偶数n 2的等差数列{}n a ,有),)(()()(11122212为中间两项++-+==+=+=n n n n n n n a a a a n a a n a a n Snd S S =-奇偶,1+=n na a S S 偶奇. (7)项数为奇数12-n 的等差数列{}n a ,有)()12(12为中间项n n n a a n S -=-, n a S S =-偶奇,1-=n n S S 偶奇. 2. 等比数列的定义与性质定义:1n na q a +=(q 为常数,0q ≠),11n n a a q -=.等比中项:x G y 、、成等比数列2G xy ⇒=,或G =前n 项和:()11(1)1(1)1n n na q S a q q q =⎧⎪=-⎨≠⎪-⎩(要注意!)性质:{}n a 是等比数列(1)若m n p q +=+,则m n p q a a a a =··(2)232n n n n n S S S S S --,,……仍为等比数列,公比为n q . 注意:由n S 求n a 时应注意什么?1n =时,11a S =; 2n ≥时,1n n n a S S -=-.二 解题方法1 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常用方法 (1)求差(商)法如:数列{}n a ,12211125222n n a a a n +++=+……,求n a解 1n =时,112152a =⨯+,∴114a = ①2n ≥时,12121111215222n n a a a n --+++=-+…… ②①—②得:122n n a =,∴12n n a +=,∴114(1)2(2)n n n a n +=⎧=⎨≥⎩[练习]数列{}n a 满足111543n n n S S a a +++==,,求n a注意到11n n n a S S ++=-,代入得14n nS S +=;又14S =,∴{}n S 是等比数列,4n n S = 2n ≥时,1134n n n n a S S --=-==……·(2)叠乘法如:数列{}n a 中,1131n n a n a a n +==+,,求n a解3212112123n n a a a n a a a n --=·……·……,∴11n a a n =又13a =,∴3n a n =.(3)等差型递推公式由110()n n a a f n a a --==,,求n a ,用迭加法2n ≥时,21321(2)(3)()n n a a f a a f a a f n --=⎫⎪-=⎪⎬⎪⎪-=⎭…………两边相加得1(2)(3)()n a a f f f n -=+++……∴0(2)(3)()n a a f f f n =++++……(4)等比型递推公式1n n a ca d -=+(c d 、为常数,010c c d ≠≠≠,,)可转化为等比数列,设()()111n n n n a x c a x a ca c x --+=+⇒=+- 令(1)c x d -=,∴1d x c =-,∴1n d a c ⎧⎫+⎨⎬-⎩⎭是首项为11d a c c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1111n n d d a a c c c -⎛⎫+=+ ⎪--⎝⎭·,∴1111n n d d a a c c c -⎛⎫=+- ⎪--⎝⎭(5)倒数法如:11212nn n a a a a +==+,,求n a 由已知得:1211122n n n n a a a a ++==+,∴11112n n a a +-= ∴1n a ⎧⎫⎨⎬⎩⎭为等差数列,111a =,公差为12,∴()()11111122n n n a =+-=+·,∴21n a n =+(附:公式法、利用{1(2)1(1)n n S S n S n n a --≥==、累加法、累乘法.构造等差或等比1n n a pa q +=+或1()n n a pa f n +=+、待定系数法、对数变换法、迭代法、数学归纳法、换元法)2 求数列前n 项和的常用方法 (1) 裂项法把数列各项拆成两项或多项之和,使之出现成对互为相反数的项. 如:{}n a 是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求111nk k k a a =+∑解:由()()11111110k k k k k k d a a a a d d a a ++⎛⎫==-≠ ⎪+⎝⎭·∴11111223111111111111nnk k k k k k n n a a d a a d a a a a a a ==+++⎡⎤⎛⎫⎛⎫⎛⎫⎛⎫=-=-+-++-⎢⎥ ⎪⎪ ⎪ ⎪⎝⎭⎝⎭⎝⎭⎝⎭⎣⎦∑∑…… 11111n d a a +⎛⎫=- ⎪⎝⎭[练习]求和:111112123123n+++++++++++ (1)21n n a S n ===-+…………,(2)错位相减法若{}n a 为等差数列,{}n b 为等比数列,求数列{}n n a b (差比数列)前n 项和,可由n n S qS -,求n S ,其中q 为{}n b 的公比.如:2311234n n S x x x nx -=+++++……①()23412341n n n x S x x x x n x nx -=+++++-+·……②①—②()2111n n n x S x x x nx --=++++-……1x ≠时,()()2111nnnx nx S xx -=---,1x =时,()11232n n n S n +=++++=……(3)倒序相加法把数列的各项顺序倒写,再与原来顺序的数列相加.121121n n n n n n S a a a a S a a a a --=++++⎫⎬=++++⎭…………相加()()()12112n n n n S a a a a a a -=++++++……[练习]已知22()1x f x x =+,则111(1)(2)(3)(4)234f f f f f f f ⎛⎫⎛⎫⎛⎫++++++= ⎪ ⎪ ⎪⎝⎭⎝⎭⎝⎭由2222222111()111111x x x f x f x x x xx ⎛⎫ ⎪⎛⎫⎝⎭+=+=+= ⎪+++⎝⎭⎛⎫+ ⎪⎝⎭∴原式11111(1)(2)(3)(4)111323422f f f f f f f ⎡⎤⎡⎤⎡⎤⎛⎫⎛⎫⎛⎫=++++++=+++= ⎪ ⎪ ⎪⎢⎥⎢⎥⎢⎥⎝⎭⎝⎭⎝⎭⎣⎦⎣⎦⎣⎦(附:a.用倒序相加法求数列的前n 项和如果一个数列{a n },与首末项等距的两项之和等于首末两项之和,可采用把正着写与倒着写的两个和式相加,就得到一个常数列的和,这一求和方法称为倒序相加法。
高中数学常见题型解法归纳 数列应用题的解法
【知识要点】
一、数列的应用主要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一个等差、等比的数列问题解答,如果不是等差等比数列的,要转化成等差等比数列的问题来解决.
二、与增长量和降低量有关的问题一般是等差数列,与增长率和降低率有关的问题一般是等比数列. 三、单利问题:设本金为p ,期利率为r ,则n 期后本利和)1(nr p S n +=,对应的是等差数列;
复利问题:设本金为p ,期利率为r ,则n 期后本利和n n r p S )1(+=,对应的是等比数列. 四、数列的问题注意弄清数列的项数、首项、公差和公比等. 【方法讲评】
【例1】某地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植树造林,绿化荒沙地,每年比上一年多植相同亩数的林木,但由于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每年都有相同亩数的土地沙化,具体情况为下表所示:
而一旦植完,则不会被沙化.
问:(1)每年沙化的亩数为多少?(2)到那一年可绿化完全部荒沙地?
(2) 设2005年及其以后各年的造林亩数分别为1a 、2a 、3a 、…,则
1800(1)4004001400n a n n =+-⨯=+
【点评】(1)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解答,首先要判断和证明数列是等差数列;(2)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解答时,一定要弄清数列的首项、公差和首项等,要分清是数列的通项问题还是数列的求和问题. 【反馈检测1】杭州某通讯设备厂为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效益,特投入98万元引进世界先进设备奔腾6号,并马上投入生产.第一年需要的各种费用是12万元,从第二年开始,所需费用会比上一年增加4万元,而每年因引入该设备可获得的年利润为50万元.
请你根据以上数据,解决下列问题:(1)引进该设备多少年后,开始盈利?(2)引进该设备若干年后,有两种处理方案:第一种:年平均盈利达到最大值时,以26万元的价格卖出;第二种:盈利总额达到最大值时,以8万元的价格卖出.问哪种方案较为合算?并说明理由.
【例2】商学院为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与桃园新区商定:由该区向建设银行贷款500万元在桃园新区为学院建一栋可容纳一千人的学生公寓,工程于2002年初动工,年底竣工并交付使用,公寓管理处采用收费还贷偿还建行贷款(年利率5%,按复利计算),公寓所收费用除去物业管理费和水电费18万元.其余部分全部在年底还建行贷款.
(1)若公寓收费标准定为每生每年800元,问到哪一年可偿还建行全部贷款;
(2)若公寓管理处要在2010年底把贷款全部还清,则每生每年的最低收费标准是多少元(精确到元).(参考数据:lg1.73430.2391,lg1.050.0212==,8
1.05=1.4774)
【解析】 依题意,公寓2002年底建成,2003年开始使用.
(1)设公寓投入使用后n 年可偿还全部贷款,则公寓每年收费总额为1000×80(元)=800000(元)
=80万元,扣除18万元,可偿还贷款62万元.
依题意有 +++++2%)51(%)51(1[62…11%)51(500]%)51(+-+≥++n n . 化简得105.125)105.1(62+⨯≥-n n . ∴ 7343.105.1≥n . 两边取对数整理得28.110212
.02391
.005.1lg 7343.1lg ==≥
n .∴ 取n =12(年)
. ∴ 到2014年底可全部还清贷款.
【点评】(1)银行的单利问题和复利问题,要理解清楚.单利是一个等差数列问题,复利是一个等比数列问题.(2)利用等比数列的性质解答,首先要判断和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3)利用等比数列的性质解答时,一定要弄清数列的首项、公比和首项等,要分清是数列的通项问题还是数列的求和问题. 【反馈检测2】为促进个人住房商品化的进程,我国1999年元月公布了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和商业性贷款利率如下:
汪先生家要购买一套商品房,计划贷款25万元,其中公积金贷款10万元,分十二年还清;商业贷款
15万元,分十五年还清.每种贷款分别按月等额还款,问: (1)汪先生家每月应还款多少元?
(2)在第十二年底汪先生家还清了公积金贷款,如果他想把余下的商业贷款也一次性还清;那么他家在这个月的还款总数是多少?
(参考数据:1.004455144
=1.8966,1.005025144
=2.0581,1.005025180
=2.4651)
【例3】2008年底某县的绿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40%,从2009年开始,计划每年将非绿化面积的8%绿化,由于修路和盖房等用地,原有绿化面积的2%被非绿化.
⑴设该县的总面积为1,2008年底绿化面积为10
4
1=
a ,经过n 年后绿化的面积为1+n a ,试用n a 表示1+n a ;
⑵求数列{}n a 的第1+n 项1+n a ;
⑶至少需要多少年的努力,才能使绿化率超过60%(参考数据:4771.03lg ,3010.02lg ==)
⑵)5
4
(10954,25210911-=-+=
++n n n n a a a a . 数列⎭
⎬⎫
⎩
⎨⎧
-54n a 是公比为109,首项5254104541
-=-=-a 的等比数列. ∴n n a )10
9
)(52(541-+=+. ⑶,2
1
)109(,53)109)(52(54%,601
<>-+>+n n n a
【点评】(1)构造数列关键是从已知条件入手找到数列的递推关系;(2)构造数列的首项和末项要弄清.
【反馈检测3】某县位于沙漠边缘,当地居民与风沙进行着艰苦的斗争,到2000年底全县的绿地已占全县总面积的30%.从2001年起,市政府决定加大植树造林、开辟绿地的力度,则每年有16%的原沙漠地带变成了绿地,但同时,原有绿地的4%又被侵蚀,变成了沙漠.
(Ⅰ)在这种政策之下,是否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年,全县绿地面积超过80%?
(Ⅱ)至少在多少年底,该县的绿地面积才能超过全县总面积的60%?
高中数学常见题型解法归纳及反馈检测第42讲:
数列应用题的解法参考答案
【反馈检测1答案】(1)3年后开始盈利;(2)采用方案一合算.
【反馈检测2答案】(1)汪先生家前12年每月还款942.37+1268.22=2210.59元,后3年每月还款1268.22元;(2)当月共还款43880.12元.
【反馈检测2详细解析】设月利率为x ,每月还款数为a 元,总贷款数为A 元,还款期限为n 月 第1月末欠款数:(1)A x a +-
第2月末欠款数:2[A(1x)a](1x)a A(1x)(1)a x a +-+-=+-+-
第3月末欠款数:2
3
2
[(1)(1)](1)(1)(1x)(1)A x a x a x a A x a a x a +-+-+-=+-+-+-
……
第n 月末欠款数 0)1()1()1()1(21=-+--+-+-+--a r a r a r a r A n n n 得:1
)1()1(-+⨯+=n n r r
r A a
对于12年期的10万元贷款,144,n r ==4.455‰∴37.9421
004455.1004455
.0004455.1100000144144=-⨯⨯=a
对于15年期的15万元贷款,180n =,r =5.025‰ ∴22.12681
005025.1005025
.0005025.1150000180
180=-⨯
⨯=a 由此可知,汪先生家前12年每月还款942.37+1268.22=2210.59元,后3年每月还款1268.22元. (2)至12年末,汪先生家按计划还款以后还欠商业贷款
a r a r a r a r A X -+--+-+-+=)1()1()1()1(142143144 其中A =150000,a =1268.22,r =5.025‰ ∴X =41669.53
再加上当月的计划还款数2210.59元,当月共还款43880.12元. 【反馈检测3答案】(1)对于任意N n ∈,均有5
4
<n a .即全县绿地面积不可能超过总面积的80%;(2)2005年底,全县绿地面积才开始超过总面积的60%.
由题可知:0330%10
a ==
, ()()25
4541%16%411+=
-+-=+n n n n a a a a 所以,当1n ≥时,25
4
541+=
-n n a a ,两式作差得: ()115
4
-+-=
-n n n n a a a a 又10000444115
2525510a a a a a ⎛⎫-=+-=
-= ⎪⎝⎭, 所以,数列{}1n n a a --是以10110a a -=为首项,以5
4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所以,()()()112100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
+-+ 14(1())
3414105()41052515
n
n
-=+=-⋅-由上式可知:对于任意N n ∈,均有5
4
<
n a .即全县绿地面积不可能超过总面积的80%. (Ⅱ)令53>n a ,得42
()55
n <,
由指数函数的性质可知:()4()5
n
g n =随n 的增大而单调递减,因此,我们只需从0n =开始验证,直到找
到第一个使得42
()55
n <的自然数n 即为所求.
验证可知:当0,1,2,3,4n =时,均有42()55n >,而当5n =时,42
()0.3276855
n =<,
由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可知:当5n ≥时,均有42
()55
n <.
所以,从2000年底开始,5年后,即2005年底,全县绿地面积才开始超过总面积的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