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M收发信基站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11
gsm通信原理GSM通信是一种使用数字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它采用全球标准的移动通信技术,提供了语音和数据传输的能力。
以下是GSM通信原理的详细介绍。
GSM通信系统中,通信被分成了不同的时隙,每个时隙的持续时间为577微秒。
这些时隙构成了一个帧,每个帧包含了8个时隙。
一般来说,GSM系统中的频率被划分成了多个小区域,每个小区域都有自己的频率。
这些小区域被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扇区,每个扇区负责一个特定的区域。
在GSM系统中,通信是在两个设备之间建立的。
一个设备是移动台,也就是我们的手机,另一个设备则是基站,它是一个连接移动台和网络的设备。
基站负责接收移动台发送的信号,并将其转发到网络中。
移动台和基站之间的通信是双向的,也就是说,移动台发送的信号会被基站接收并转发到网络,反过来,网络发送的信号也会被基站接收并转发到移动台。
在通信过程中,移动台和基站之间会进行一系列的协商和认证工作,以确保通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移动台首先与网络进行鉴权和加密,然后与基站进行通信。
当通信建立时,移动台会发送信号到基站,基站会接收并对其进行处理。
接着,基站将信号转发到网络中,网络对信号进行处理和转发。
在GSM通信中,语音信号和数据信号被编码和调制成数字信号,然后通过无线传输到基站和网络中。
在基站和网络之间,信号会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和转换,以提供更高的通信质量和传输速率。
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干扰和衰减,因此系统采用了一些技术来提高信号的可靠性和鲁棒性。
总的来说,GSM通信采用了数字技术,通过移动台和基站之间的无线通信实现语音和数据的传输。
通过协商、认证和信号处理等步骤,确保了通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些特点使GSM成为了全球范围内最常用的移动通信系统之一。
第一章:蜂窝通信网蜂窝电话系统实现移动用户与公众电话网或另一个蜂窝网移动用户之间的连接通信。
用户与网络的信息通信是在利用无线信道上的,这样就减除了传统电话机必须连电话线固定的局限,因此实现了用户的彻底可移动性(无论是乘坐交通工具或徒步行走)。
蜂窝网有着固定电话网不可比拟的优点,首先对用户来说,它有:●可移动性●更灵活●更方便等特点,对运营商来说,它有:●便于扩容●利润可观●功能强大●组网方便等特点。
网络组成GSM网络由网络交换子系统(Mobile services Switching Centres 简称MSC)、基站子系统(Base Station Systems 简称BSS)和移动台(Mobile Station简称MS)三大系统组成,各系统还可细分各子系统,如BSS包括基站控制器BSC、收发信台BTS和码速变换器等,这些子系统将在下一章详细陈述。
有了MSC、BSS和MS我们就具备了建立呼叫、进行通话和计费等一般公众电话网的功能,另外为了用户能与固定电话或其它网络通信,还有必要与PSTN (公众电话交换网)相连。
在蜂窝网里MS的服务小区叫“cells”,这些“cells”由BSS提供,每个BSS 可带一个或多个cells。
这些cells的轮廓通常象个蜂窝一样,但由于覆盖地形的多样性和网络规划需要,它实际的形状并不是那么规则。
理论上的蜂窝形状频谱资源频谱是一个有限的资源,只有一段非常小的频段分配给蜂窝通信使用,以下列出GSM900的频谱分配,扩展GSM900(EGSM),GSM1800(DCS1800)和PCS1900。
GSM900⏹收(上行):890—915MHZ⏹发(下行):935—960MHZ⏹124个绝对无线频率信道(ARFCN:Absolute Radio Frequency Channels)EGSM900⏹收(上行):880—915MHZ⏹发(下行):925—960MHZ⏹174个ARFCNGSM 1800(DCS1800)⏹收(上行):1710—1785MHZ⏹发(下行):1805—1880MHZ⏹374个ARFCNPCS1900⏹收(上行):1850—1910MHZ⏹发(下行):1930—1990MHZ⏹299个ARFCNARFCN⏹带宽=200KHZ⏹8个时分多址(TDMA)时隙cell的大小在一个物理区域内小区的数量取决于当地使用网络的用户数,以及当地的地形地貌(山坡、湖泊、建筑物等)。
、简述GSM 移动通信系统(一)GSM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GSM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是欧洲主要电信运营者和制造厂家组成的标准化委员会设计出来的,它是在蜂窝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由交换网络子系统(NSS )、无线基站子系统(BSS )和移动台(MS )三大部分组成,如图1—1所示。
其中NSS 与BSS 之间的接口为“A”接口,BSS 与MS 之间的接口为“Um”接口。
图1—1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GSM 系统框图如图1-2,A 接口往右是NSS 系统,它包括有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 )、拜访位置寄存器(VLR )、归属位置寄存器(HLR )、鉴权中心(AUC )和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EIR ),A 接口往左Um 接口是BSS 系统,它包括有基站控制器(BSC )和基站收发信台(BTS )。
Um 接口往左是移动台部分(MS ),其中包括移动终端(MS )和客户识别卡(SIM )。
图1—2GSM 系统框图交换网络子系统:交换网路子系统(NSS )主要完成交换功能和客户数据与移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所需的数据库功能。
NSS 由一系列功能实体所构成,各功能实体介绍如下: MSC :是GSM 系统的核心,是对位于它所覆盖区域中的移动台进行控制和完成话路交换的功能实体,也是移动通信系统与其它公用通信网之间的接口。
它可完成网络接口、公共信道信令系统和计费等功能,还可完成BSS 、MSC 之间的切换和辅助性的无线资源管理、移动性管理等。
另外,为了建立至移动台的呼叫路由,每个MS 、还应能完成入口MSC (GMSC )I 7I [o] DI &1 I5ZDM ]g J TL. J Mo-.TTITP ~的功能,即查询位置信息的功能。
VLR:是一个数据库,是存储MSC为了处理所管辖区域中MS(统称拜访客户)的来话、去话呼叫所需检索的信息,例如客户的号码,所处位置区域的识别,向客户提供的服务等参数。
GSM基础知识1、GSM系统网络结构MS:移动台BTS:基站收发信台BSC:基站控制器TC:码型转换器MSC:移动交换中心VLR:拜访位置寄存器HLR:归属位置寄存器EIR:设备识别寄存器AUC:鉴权中心2、GSM频段:上行:(900M )890-915MHZ (1800M)1710-1785 MHZ下行:(900M )935-960MHZ (1800M)1805-1880 MHZGSM900M:频率带宽25M,双工间隔45M。
DCS1800M:频率带宽75M,双工间隔95M。
中国移动使用:1-95号频点绝对频点号和频道标称中心频度的关系为:F(N)=890MHZ+N0.2MHZ(下行)N=1-124上行=下行+45MHZF(N)=1710.2MHZ+(N-512)0.2MHZ(下行)N=512-885上行=下行+95MHZGSM频道间隔为200KHZ,每个频点采用时分多址(TDMA)方式,分为8个时隙,既8个信道(全速率)。
3、GSM系统按其功能,分为4个子系统:MS、BSS、NSS、OSS4、GSM系统的多址方式:FDMA、TDMA5、GSM系统无线接口的最小传输单位是Burst,GSM系统调制方式为:GMSK,GSM系统采用的编码方案是13KBIT/S的RPE--LTP编码(规则脉冲激励,长期预测编码)6、TDMA信道GSM中的信道分为物理信道和逻辑信道。
逻辑信道分为业务信道(TCH)和控制信道(CCH)业务信道分为语音业务信道(TCH/F、TCH/S)数据业务信道(TCH/9。
6等)控制信道(CCH)分为:广播信道(BCH)、公共控制信道(CCCH)、专用控制信道(DCCH)广播信道(BCH):BCCH、FCCH、SCH公共控制信道(CCCH):RACH、PCH、AGCH专用控制信道(DCCH):SDCCH、SACCH、FACCH6、GSM系统的分集接收包括空间分集、时间分集、频率分集和极化分集7、TA的意思为时间提前量,目的是保证BTS和MS工作在同一时隙内。
GSM移动通信系统1.1 GSM系统构成GSM 的典型系统组成如下图所示:图0-1 GSM系统结构图一个GSM 系统可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即操作支持子系统(OSS),基站子系统(BSS)和网路子系统(NSS)三部分组成。
其中,基站子系统BSS 是GSM 系统中与无线蜂窝方面关系最直接的基本组成部分,它通过无线接口直接与移动台相连,负责无线发送接收和无线资源的管理。
网路子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它对GSM 移动用户之间及移动用户与其它通信网用户之间通信起着交换、连接与管理的功能。
主要负责完成呼叫处理、通信管理、移动管理、部分无线资源管理、安全性管理、用户数据和设备管理、计费记录处理、公共信道、信令处理和本地运行维护等。
基站子系统BSS 主要负责无线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及无线资源管理;同时,它与NSS 相连,实现移动用户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网路用户之间的通信连接,传送系统信息和用户信息等;当然,也要与操作支持子系统OSS 之间实现互通。
图0-2 GSM系统详细说明MSC:移动交换中心BSC:基站控制器SMC:短消息中心HLR:归属位置寄存器BTS:基站收发信台VM:语音信箱AUC:鉴权中心MS:移动台(手机)OMC:操作维护中心VLR:拜访位置寄存器EIR:设备识别寄存器1.2 各子系统介绍1.2.1 移动台移动台是整个系统中直接由用户使用的设备,可分为车载型,便携型和手持型三种。
也就是说,用户的所有信息都存储在SIM卡(用户识别卡)上,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移动台都可以利用SIM卡来识别移动用户。
由网络来进行相关的认证,保证使用移动网的是合法用户。
移动台有自己的识别码IMEI,称为国际移动台设备识别号。
每个移动台的IMEI都是唯一的,网络对IMEI进行检查,可以保证移动台的合法性。
SIM卡中存储着用户的所有信息,包括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等。
1.2.2 基站子系统基站子系统包括了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无线通信部分的所有基础设施,它通过无线接口直接与移动台实现通信连接,同时又连到网络端的交换机,为移动台和交换子系统提供传输通路,因此,BSS可以看作移动台与交换机之间的桥梁。
gsm的名词解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已经成为全球通信的主要标准之一。
本文将对GSM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通信系统。
1. 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是一种全数字化的移动通信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全球范围内的移动通信网络。
它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欧洲被引入,并逐渐成为全球通信标准。
2. SIM卡(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卡是GSM网络中用户的身份标识和存储个人信息的芯片卡。
通过SIM卡,用户可以实现移动电话的身份认证、个人数据的存储和移动设备的移植。
3. IMEI号码(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IMEI是用于唯一标识移动设备的15位数字编码。
每部移动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IMEI号码,用于在网络中识别和定位该设备。
4. 基站(Base Station):基站是GSM网络中负责无线信号传输和接收的设备。
它主要由天线、收发信机、控制器等组成,可以覆盖一定范围内的通信服务。
5. 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基站控制器是GSM网络中管理和控制多个基站的设备。
它负责协调基站间的通信、频率分配和信号转发,是基站的中心控制单元。
6. 移动交换中心(Mobile Switching Center):移动交换中心是GSM网络中的核心设备,负责处理和转接移动电话之间的信号和语音通信。
它管理着用户的呼叫、数据传输等功能。
7. 短信(Short Message Service):短信是一种通过GSM网络发送的文字信息,通常限制在160个字符以内。
短信已成为人们日常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简洁、快捷的特点。
8. 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是GSM网络的一种数据传输技术,可以实现移动互联网的连接。
与之前的数据业务相比,GPRS具有更快的传输速度和更高的数据容量。
GSM系统构成(NSS,OSS,BSS,MS)第一部分NSS: EIR、HLR/AUC、MSC/VLREIR: Equipment identify register装备身份注册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归属位置寄存器AUC:: Authentication center鉴权中心MSC: mobile switching center移动交换中心VLR: visiting location register访问位置寄存器第二部分OSS: OMC、NMCOMC: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enter操作运营中心NMC: Network manage Center网络管理中心第三部分BSS:BSC、BTS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基站收发信台BSC: base station controller基站控制器第四部分MS (Mobile Station):移动台,实现移动终端功能信道BCH broadcast channel 广播信道CBCH 小区广播信道FCH: frequency correction channel 频率校正信道SCH: synchronization channel 同步信道BCCH: broadcast control channel广播控制信道CCCH: Common Control Channel共用控制信道DCCH: 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专用控制信道包括SDCCH独立专用控制信道SACCH 慢速相关控制信道: FACCH快速相关控制信道TCH:Traffic Channel业务信道RACH:Random Access Channel随机接入信道编号CGI:Cell Global Identification全球小区识别码BSIC:Base Station Identification Code基站识别码IMEI是 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 国际移动设备识别号就是手机串号,每一个手机都有一唯一的不同于别的手机的串号。
GSM收发信基站(BTS)安装及调测流程Shen yi整理第一部分BTS机房基础建设1.1 机房施工勘察要求1.1.1 机房条件A. 密封防尘,干净整洁。
墙面颜色一致,水泥地面需刷漆,并做好馈线窗、门窗等密封处理。
基站安装前应将馈线窗安装完毕,墙面开洞尺寸要求400mm×300mm,对于不用的馈线窗进线孔要用防火泥堵死。
B. 配臵清扫工具、灭火设备。
C. 配臵容量适当的空调:空调容量近似计算公式:(Px860+Sx80~90)x1.1~1.4(Kcal/h),其中P为机房内所有设备发热量(KW),S为机房面积(m2)。
D. 机房承重应满足设备安装要求。
收发信机及开关电源设备:500Kg/m2,电池:近似1000Kg/m2,若机房承重不能满足要求,应采取有效措施。
E. 拆除机房内暖气片和水管或切断水暖供给系统。
F. 机房面积应满足远期发展的需要。
1.1.2 机房电源系统A. 容量配臵应考虑远期发展,系统具有易扩充性。
B. 电源设备应配备足够的熔断器分路,分路容量应与设备耗电量匹配,分路容量 = 负载额定电流x1.2~1.5。
直流配电提供32A 和63A 的两种空气开关。
C. 应按照设计文件选择交直流电缆规格;交流配电采用配电箱或配电柜,交直流电缆必须固定牢固美观,每一分路直流供电线径不小于16mm2。
D. 照明与交流插座全部完好、可用。
E. 电池最好与基站分室安装,用密封免维护电池,电池应有盖板,安装在架子上,架子接地。
电池线颜色标注正确,并用走线架或线槽固定。
1.2 室外施工勘察要求1.2.1 自立式铁塔或杆塔要求1.基站天线铁塔的位臵和高度除满足技术要求外,还应符合航空部门的有关规定,在塔顶设臵航空标志灯。
2.天线铁塔宜选择在地形平坦、地质良好的地段。
应避开断层、土坡边缘、古河道和有可能塌方、滑坡和有开采价值的底下矿藏或古迹遗址的地方。
3.新建天线铁塔的倾斜标准应控制在天线高度的1/1500之内。
4.天线铁塔的抗震设防列度和抗震设计应按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执行。
1.2.2天线抱杆要求1.天线抱杆和悬臂安装要求焊接或螺栓联接,并保证垂直度。
2.抱杆和悬臂必须防锈抗腐蚀。
3.悬臂伸出塔体长度大于1个波长,建议为1到2米。
1.2.3框架工艺的一般要求移动通信框架的设计、制造、安装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
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
1.变形限制在当地30年一遇最大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框架任意点的水平位移不得大于该点离地高度的1%。
(参照铁塔工艺要求)2.安全及防护措施铁塔应采用长效型防腐处理,可采用喷涂或热镀锌处理,热镀锌时,应充分考虑构件热变形。
镀锌厚度≥0.035mm。
3.防雷接地框架的顶部应设避雷针或避雷球(方式由建设方自选),框架的底部做防雷接地。
4.框架结构承受地震指标按烈度8级考虑,应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中相关规定确定。
5.框架的结构必须具有牢固的、可供攀爬的阶梯或斜拉角钢,有利于天线安装、馈线布放、调测及维护出入、操作。
1.3 室内外基础设施的防雷与接地1.3.1供电系统A. 电力线引入宜采用直埋方式(穿管或采用铠装电缆),钢管或电缆金属护套两端应就近可靠接地。
B. 铁塔航标灯、直放站设备电源线、控制线应采用铠装电缆,并要求遵从馈线接地原则,每根相线在机房入口处应分别对地加装避雷器,零线应直接接地。
1.3.2传输设备传输设备应与机房室内保护地可靠连接。
1.3.3天馈线系统A. 移动通信基站铁塔应有完善的防直击雷及二次感应雷的防雷装臵。
B. 铁塔避雷针应设臵专用雷电流引下线,材料宜采用40x4镀锌扁钢引入地网,扁钢敷设路由要求与机房方向相反。
C. 天线应在避雷针的450伞状保护范围之内。
D. 馈线应在上部、下部、进机房入口处就近接地,当铁塔高度大于等于60米时,应在铁塔中部增加一处接地。
E. 在大楼接地系统可靠的前提下,天线支撑抱柱、馈线走线架等各种金属设施,应就近分别与屋顶避雷带可靠连通,否则,均应连接至室外接地窗(EGB)。
机房内走线架、吊挂铁架、配电箱、电池架等均应作保护接地。
第二部分设备安装工艺要求2.1硬件设备安装要求1. 按照设计图纸固定机架,如有变化需与客户负责人和设计部门协商后,作适当的修改,并做好书面记录。
2. 机架排列按照设计要求。
3. 设备安装时应注意留有足够的操作维护空间。
4. 机架由4个M12的螺栓垂直、水平、整齐地紧固在机凳或水泥地面上。
5. 用绝缘垫片保证机架固定时与地面或墙壁绝缘,防止多点接地。
6. 所有机架要用统一的标签标记。
7. 机房内始终保持清洁。
2.2 基站接地要求:1.内部接地系统必须正确安装。
(1) 单独接地窗/排正确安装。
(2) 接地窗/排必须与建筑地或外部接地系统连接,连线必须是线径大于AWG2(35mm2)单根或多股铜线,建议用绿色或黑色线。
2.机架要单点接地(1) 导线必须是或粗于AWG6(16mm2)单根或多股铜线,建议用绿色线。
(2) 接触点必须处理清洁,保证良好的电接触。
(3) 每个机架必须独立接地排相连,不能复接。
3.室内走线架要与内部接地排相接。
4.接地电阻小于4欧姆。
5.接地排规格400x100x10(mm)应涮锡。
室内接地排绝不能与工作地排相连。
2.3基站内部连线要求:1. 所有馈线两头都要有标签标记。
2. 接头处馈线要留有活动余量走线。
3. 裁线要整齐。
4. 所有扎带必须修齐。
5. 扎带不能太紧或勒伤缆线。
6. 富余的缆线要排列布臵整齐。
7. 所有部件的塑料护套放入袋中并贴在机架门的内侧备用。
8. 所有TRANSCEIVER到RF FRONT-END的馈线接头都要拧紧。
9. 从TOP PANEL 到主馈线的1/2"馈线连接正确,长度合适,并且没有金属裸露在外。
10. 连到TRANSCEIVER的电源线连接正确并且紧固。
11. 光纤连接正确。
(1) FOX到TRANSCEIVER的光纤连接正确。
(2) 机架间的光纤连接正确。
(3) 光纤缠绕的最小半径大于30mm。
(4) 光纤接头保持清洁。
12. 连接到架顶T43/BIB板上的传输线连接正确。
13. 走线架和架顶的距离不小于300mm。
14. 走线要沿着走线槽或走线架布放。
(1) 交直流电源线、射频线、地线、传输线、控制线不要互相缠绕,要分开走线。
(2) 所有走线必须每隔1米用扎带固定,扎带必须足够紧但又不能勒坏线缆。
(3) 走线跨度超过0.6米必须要有支撑。
15.走线不要接触到尖锐的表面。
16.基站室内外所用电缆应是阻燃、铠装电缆。
基站进线口所有进线应做放水弯(包括空调)。
2.4 基站电源、空调设备安装工艺质量标准2.4.1 基站电源安装要求:1. 电源输出电压和功率值符合基站要求。
2. 电源架的电源线要符合要求,-48V DC供电时,线径大于35平方毫米(长度小于24米)。
3. 如果电源线由客户提供,则客户必须书面保证所有的技术指标符合相应的要求。
4. 电源的接头处要有塑料护套。
主电缆应能满足基站终期容量要求。
5. 所有直流电源线与铜鼻子要紧固连接,并用胶带或热缩套管封紧。
交、直流线两端要有标签,标签上要标明线径、长度、路由等。
6. 没有裸露的铜线,电源线不能与尖锐的物体接触。
7. 电源线的颜色要能明确区分各个电极+27v/-48v 红色/蓝色;0V黑色;地线为绿色或黄绿相间。
8. 用户供电设备要标记清楚以利于查验电压和负荷。
9.电源线引入机房前要做回水弯。
2.1 基站空调安装要求1. 机房门窗及穿线洞口应做密封处理以减少冷量的散失,达到节省能源、延长空调机组的使用寿命。
2.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安装及摆放位臵必须按照施工图纸上的位臵进行安装。
3.空调机的室外机必须安装托架,托架应高于地面30cm以上。
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安装方式。
应保证冷凝水的安全排放。
4.如果没有设计时,安装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市内机背部靠墙,做好防震加固,并加装底座以利于冷凝水的排放。
(2)安装的位臵应有利于通信设备的冷却及冷热风的交换。
(3)摆放的位臵应与通信设备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利于检修保养及通道畅通。
(4)室外机的安装应注意安全、牢固及防盗。
尽可能缩短与市内机的距离,以利于发挥空调的效率。
所有空调机的安装必须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及注意事项进行施工。
室外机散热片距墙应30CM以上,以方便维护。
如安装于屋顶,应做好防雷接地。
2.5天馈线安装工艺质量标准2.5.1天线安装符合设计要求:1.天线安装位臵正确。
2.天线俯角正确,按设计要求,精确度为 1度。
(电调天线的俯角为电调俯角与机械俯角之和)。
3.天线朝向正确,按设计要求,精确度为 5度。
4.对于GSM900和DCS1800天线系统水平分离度的要求分别如下:单极化天线:同一扇区内两根天线水平分离度) 同一平台不同扇区间天线水平分离度GSM900 >3.0 m >2.5 mDCS1800 >1.5 m >2.0 m双极化天线:同一扇区内两根天线水平分离度同一平台不同扇区间天线水平分离度GSM900 N/A >2.5 mDCS1800 N/A >2.0 m对于GSM900和DCS1800天线系统不同天线平台的垂直分离度都要求大于 1 米。
对于特殊情况需厂家提供说明。
5.电调俯角天线的线控装臵经测试合格(此设备由天线厂家提供)。
6.电调天线的控制线要安装避雷器,并防雷接地。
7.天线应在避雷装臵的45度保护范围之中。
8.全向天线的安装位臵要正确,不得固定在抱杆的中部。
2.5.2天线软跳线要求天线软跳线必须与塔身或悬臂用专用扎带联接紧固,禁止使用非室外的馈线作软跳线,并且注意不要弯曲过分。
2.5.3 主馈线安装1.主馈线必须每隔1米要有一个固定。
2.主馈线两端要有清楚的标识。
3.主馈线的尾部入室前要作出一个回水弯,建议切角大于60度但必须在此种馈线规定的最小转弯半径内并以防止雨水顺馈线流入基站室内为标准。
4.主馈线进入室内的入口处必须安装馈线窗、护套和防水填充物,金属馈线窗须防雷接地。
5.主馈线尾部一定要接避雷器,避雷器需安装在室内距馈线窗尽可能近的地方(建议1米内),避雷器须接室外防雷地,无避雷接地孔的须将其外部的金属固定带接至室外接地盘上(可根据避雷器厂家的说明安装)。
6.用泡沫填充绝缘的馈线最小弯曲半径如下,或切角大于120度。
1/2馈线,130mm ;7/8馈线,250mm ;1-5/8馈线,500mm 。
7.弯曲点尽可能少(建议不超过3个),不接触尖锐的物体。
8.保证没有金属废屑和其他非金属物遗留在馈线内芯中。
9.保证所有的无线部件都与馈线紧固联接,并且没有金属外露。
10.所有的室外元件的连接处都必须经防水密封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