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_怎样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doc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论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论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摘要: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实事求是”具有全面、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它不仅具有方法论意义,而且具有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意义。
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有利于我们更加坚定地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关键词:实事求是理论精髓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
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实事求是在政治中指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一)“实事求是”的唯物论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
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诠释,继承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具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内涵。
(二)“实事求是”的唯物辩证法内涵首先“,实事”和“是”的矛盾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其次“,实事”和“是”体现了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
第三“,求是”就是探求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四“,实事求是”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统一。
(三)“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实事求是”隐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和实践关系的基本原理。
其二“,实事求是”隐含了认识过程的两个基本阶段、“两次飞跃”和认识辨证过程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
(四)“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内涵“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现实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而“实事求是”的最重要的落脚点,则是认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使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切实警惕和反对主观主义,否则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实事求是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的“实事求是”,进行了新的科学解释,使马克思主义更适合中国(一)毛泽东论实事求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反对主观主义,尤其是反对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题目: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姓名:学号:********专业:通信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摘要】: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领导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由此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条思想路线不仅得到了重新确立,而且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条路线,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理论创新 毛泽东 邓小平实事求是的由来、发展“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提出来的。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借用“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指出,“共产党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
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从思想路线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事实求是的科学含义做了马克思注意的界定。
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实事求是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继续强调实事求是,并指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但1957下半年以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不同程度的偏离了。
致使我们经历了“大跃进”、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四人帮”。
经过这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这时的中国已经遍体鳞伤,此时的中国已处于最低谷。
这时的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条思想路线不仅得到了重新确立,而且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重要意义。
1.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实事求是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
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总之,贯彻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
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方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就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建设社会特色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活活泼的政治局面。
浅析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王正苇“实事求是”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
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它贯穿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这些理论的各个方面,是这些理论的思想基础。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的形成,都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离开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理论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难以成为科学的理论。
我们只有掌握这个精髓,才能深刻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坚持这个精髓,才能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这些理论,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一、毛泽东思想体现着实事求是的精髓。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创立的毛泽东思想,贯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无论是新民主主义论、社会主义和建设理论、还是党的建设理论、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理论都体现了这一精髓。
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但是毛泽东在晚年背离了自己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社会主义曾经遭受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严重的挫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是在总结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
二、事实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
邓小平依据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正确地总结了我国的历史经验,科学地分析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从而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他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旗帜鲜明的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着手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提倡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为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历史上,在不断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所创造的理论成果的总称。
所谓精髓, 对于某一理论而言, 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的方法论的原则。
唯物辩证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而实事求是则是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的中国化的科学概括。
邓小平说,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主观感觉和理性思维的客观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主观感觉和理性思维的客观。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不管是客观事物还是主观精神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人之主观意志要变为客观现实,就必须与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趋势相吻合,正确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这就要求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必须如实地把客观世界当作一个过程的集合体,也就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着的集合体,而不是一个僵死、静止的集合体,要求人们对一切事物的认识都必须具体分析。
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内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内容。
[标签:标题]篇一:论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 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1思想路线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要解决的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唯一正确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就是冲破禁锢,摆脱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它侧重于破除一切过时的旧观念、旧传统、旧框框,使思想获得自由;实事求是就是研究实际情况,从中找出客观规律,使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它侧重于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如果用老眼光看新问题,就会落后于实际,更谈不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认识事物及其规律;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只有思想摆脱了各种旧观念、旧框框的束缚,才能面对现实,使思想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从而达到从实际出发,认识客观事物,掌握客观规律,改造世界的目的。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虽各有侧重,但却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的共同要求是:人的主观认识要符合客观实际,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刚刚开始的拨乱反正,遇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阻碍。
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领导和支持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着手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摘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史。
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核心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产物。
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但又是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而且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
关键词: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髓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精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用中国化的语言作出的一个哲学概括。
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既体现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又是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也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根据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时不凭一时的冲动,不是凭主观想象,不是凭教条,不是凭书本,而是应该从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实际出发。
这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精神,“是”就是客观事物的联系,即规律性,这一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观点,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问会相互发生作用,而事物运动遵循一定的规律,我们做事情就是学会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这一理解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唯物辩证法。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里的研究实质上就是我们去认识,而这种认识不是片面地被动地去认识,而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是一种能动的全面而深刻的认识,通过认识去揭示事物的规律。
因此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包含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它以浓缩的形式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
(二)实事求是形成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实事求是的形成过程不是一蹦而就的,它是在党与教条主义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党内很多人迷信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本”,迷信俄国}一月革命的经验和共产国际的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而忽略了中国的国情,不注意对中国实际情况的研究。
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摘要: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为重要的命题。
而实事求是又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只有掌握这个理论的思想精髓,才能深刻理解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只有坚持这个精髓,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
关键词:实事求是理论精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为重要的命题。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同中国共产党内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以“实事求是”四个字既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而实事求是又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他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是这一理论的思想基础。
只有掌握这个理论的思想精髓,才能深刻理解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只有坚持这个精髓,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
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必须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理论实际。
1脱离实事求是会造成一些难以想象的后果1.1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产生产生主观主义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它使主观和客观相分离,认识和实践相割裂。
主观主义表现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前者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后者把个别结论当作千古不变的教条。
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
如果党内存在的思想作风问题,既有经验主义,也有教条主义,但主要是教条主义,特别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的态度。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不仅失去了执政地位,而且导致自身解体。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党的思想建设上的失误。
它们先是推行教条主义,导致党内的思想僵化,缺乏创新精神。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2013501413宋兆峰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怎样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2013501413宋兆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做“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做“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全面改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人们对“实事求是”的认识,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对这一认识过程做历史考察,将有利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从中也可以看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关键词:实事求是、理论、精髓。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实事求是一词,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明朝王阳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
这原本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一个经学和考据学的命题,也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
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有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个明确提出解决思想路线问题的是毛泽东。
毛泽东最早是在1929年6月14日的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着各种思想的原因时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的概念。
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同时也在全党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引导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
但是在1957年下半年以后,却不同程度地偏离了这条思想路线,是我们党的工作出现了曲折。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作了特别强调,从而确立了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1980年2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概括。
他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新要求: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怎样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是实事求是。
所谓精髓,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能体现其最本质的东西。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在革命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以伟大的革命家的勇气,不迷信任何权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还十分注重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他们的理论。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马克思、恩格斯注意依据实践运用他们的理论。
列宁开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先河。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足同中国共产党内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他以“实事求是”四个字既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科学地阐释了实事求是丰富的哲学内涵,标志着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成熟和发展。
一、邓小平理论是实事求是的传承与递进
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马克思主义这一哲学精神进行了新的传承与递进。
第一,对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进行再概括,并把它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精髓的高度。
在毛泽东那里,并没有直接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实事求是联系起来的论述。
在邓小平的论述中,曾经三次讲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并且说这是毛泽东的概括。
这样就给实事求是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拓展了其范围,把实事求是从一种思想方法提升到世界观的高度加以认识,把坚持实事求是当作哲学的基本问题来看待,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对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的超越。
二、江泽民对实事求是是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在“精髓灵魂说”和“理论品质说”的基础上,江泽民提出了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
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特点。
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大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都是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
正如江泽民指出的那样:“要使党和国家的发展不停顿。
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
否则一切新的发展都谈不上。
”即理论上不能停顿”,从根本上来说关系到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2001年的全国治安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指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针对当时的具体情况、具体条件、具体斗争提出的具体观点,具体行动纲领.就不能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实际的变化,照搬照抄。
继承是创新的前提。
创新是最好的继承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新话。
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正确回答和指导解决现实问题。
才能发挥更大威力和真正掌握群众。
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
只有坚持这样做。
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实现与时俱进的要求。
”即既不断继承又不断创新”、“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这是江泽民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作出的最为完满的解答。
为此.江泽民提出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他反复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确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科学方法论。
看我们是否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关键看是否能运用它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推进党的事业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来落实,要用实践的效果来检验。
我们以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工作会议上,江指导新的实践。
”明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
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体现了一个卓越的政治家高屋建瓴的理论素养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江泽民就是这样通过上述三个由浅人深的逻辑层次。
正确的阐释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普遍真理性,既有力的反对了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的“左倾”错误。
又坚决的排除了敌视、取消马克思主义的右倾错误,充分体现了以与时俱迸的精神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贯彻学习实事求是精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层出不穷,我们一定要以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的状态。
适应新的实践的发展要求,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推进理论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从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他说:“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
”邓小平将实事求是概括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对实事求是高度概括性的肯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然是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总结出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精髓也必然是实事求是。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本身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稳定性,是用中国式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最好概括。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理所当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