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75.50 KB
- 文档页数:9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海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编2015年9月目录实验一数字基带信号 (2)实验二数字调制 (9)实验三数字解调 (12)实验四时分复用数字基带通信系统 (16)实验一数字基带信号一、实验目的1、了解单极性码、双极性码、归零码、不归零码等基带信号波形特点。
2、掌握AMI、HDB3码的编码规则。
3、掌握从HDB3码信号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方法。
4、掌握集中插入帧同步码时分复用信号的帧结构特点。
5、了解HDB3(AMI)编译码集成电路CD22103。
二、实验内容1、用示波器观察单极性非归零码(NRZ)、传号交替反转码(AMI)、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HDB3)、整流后的AMI码及整流后的HDB3码。
2、用示波器观察从HDB3码中和从AMI码中提取位同步信号的电路中有关波形。
3、用示波器观察HDB3、AMI译码输出波形三、实验步骤本实验使用数字信源单元和HDB3编译码单元。
1、接好电源线,打开电源开关。
用信源单元的FS作为示波器的外同步信号,示波器探头的地端接在实验板任何位置的GND点均可。
2、用示波器观察数字信源单元上的各种信号波形。
示波器的两个通道探头分别接信源单元的NRZ-OUT和BS-OUT,对照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状态,判断数字信源单元是否已正常工作(1码对应的发光管亮,0码对应的发光管熄);图1.NRZ-OUT和BS-OUT图2.对照发光二极管的发光状态3、用示波器观察HDB3编译单元的各种波形。
(1)示波器的两个探头CH1和CH2分别接信源单元的NRZ-OUT和HDB3单元的(AMI)HDB3,将信源单元的K1、K2、K3每一位都置1,观察全1码对应的AMI码和HDB3码。
图3.全1码对应的AMI码图4.全1码对应的HDB3码(2)再将K1、K2、K3置为全0,观察全0码对应的AMI码和HDB3码。
观察AMI码时将HDB3单元的开关K4置于A端,观察HDB3码时将K4置于H端,观察时应注意AMI、HDB3码是占空比等于0.5的双极性归零码。
海南大学毕业生实习报告学生姓名:赵莹竹学生学号:20080606B065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年级:2008人力资源管理2班一、实习目的:毕业实习是大多数本科生从象牙塔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理论付诸实践的一次尝试。
无论酸甜苦辣它都是十分重要的一门人生必修课。
实习也是对我们毕业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它让我们学到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既能开阔视野,又能增长见识,为我们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我们的心理素质、价值观等进一步加强,这为今后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做好思想准备和业务准备。
二、实习时间2012年1月30日至2月26日三、实习地点内蒙古河西航天实业总公司四、实习报告内容(一)实习单位情况内蒙古河西航天实业总公司是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的国有独资企业,地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始建于1962年,主要对内承担着为六院军民品生产及职工生活提供水、电、暖动力保障供应服务,同时对外从事物业管理、工程维护、工程监理、酒店服务和机动车尾气检测等业务。
公司现有职工340人,2010年公司年人均收入4.2万元。
(二)实习内容我实习所在的部门为人力资源部,岗位为人力资源助理。
具体而言,可以梳理为以下几点:招聘:帮助我的主管在网上筛选简历,电话面试,接待面试人员,参与部分现场面试,旁听并提问。
统计公司现有人员基本情况,年龄,学历,性别构成等为来年招聘需求做准备。
做好这份工作首先要解读工作说明书,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工作职责。
培训:参与2012年度培训计划制定,制表并提出培训计划的相关建议,催收各部门培训需求表,培训反馈表,还要安排培训机构的日程、培训费用、培训报告。
绩效:参与公司绩效考核办法初步制定,考核思路的确定,自评他评考核表制定,考核办法撰写。
考勤管理,完成每月考勤记录,并根据考勤情况进行薪资计算与发放。
KPI绩效考核管理,这是相当重要的一块内容,公司也很重视,部门经理特地交代我要好好认真学习,需要严谨的态度和细心的工作状态以及高度的责任感。
海南实习报告(共5篇)第1篇:海南实习报告个海南实习报告目的:通过海南见习旅游,加深我们对旅游的认识和培养我们对旅游的兴趣,让我们真正的了解何为旅游和如何用专业的视角去探析旅游的奥秘。
此外,这对于我们这群困在学校的学生而言,这也是一次浅度了解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趋势的机会。
简而言之,这就是一次让我们爱上旅游了解旅游的旅游。
内容:第一天,我们雷琼地质公园位于中国南端琼州海峡两翼,由海南省海口园区、广东省湛江园区组成,总面积为405.88平方公里。
公园处于雷琼海峡南北两翼,在地质学上属于雷琼陆谷火山带。
公园是雷琼裂谷发生演化南海盆地扩张的火山学和岩石学记录。
公园内火山密集,共有101座火山。
火山类型几乎涵盖了玄武质岩浆爆发与蒸汽岩浆爆发的所有类型:熔岩锥、碎屑锥(溅落锥、岩渣锥)、混合锥、玛珥火山(低平火口、凝灰岩环)。
其数量之多,类型之多样,保存之完整,为我国第四纪火山带之首。
它是一部第四纪玄武岩火山学的天然巨著。
第二天,玉带滩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地形狭长的沙滩半岛,位于海南博鳌,外侧南海烟波浩淼一望无际,内侧万泉河、沙美内海湖光山色,内外相映,构成了一幅奇异的景观。
玉带滩全长8.5公里,地形地貌酷似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和墨西哥的坎昆,在亚洲区可谓仅此独有。
此外,今天我们还参观了兴隆热带植物园,兴隆热带植物园位于兴隆镇,创建于1957年,隶属于农业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香料饮料作物研究所,是海南最早对外开放参观的热带植物园。
植物园占地 600亩,植物品种1200多个,划分为六大展区,特种资源丰富、园林景观优美。
第三天,我们来到了已经不再神秘的雅诺达,雅诺达雨林景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海榆中线三亚至保亭方向18公里处,距三亚市区仅35公里,距凤凰机场52公里呀诺达大门,是名副其实的三亚后花园。
景区北与五指山、七仙岭比肩相连;东眺南海万倾波涛,美丽的海棠湾近在咫尺;与南中国第一温泉南田温泉仅一水之隔。
在三亚市最新修编的旅游总体规划中,本景区位于大三亚旅游规划中的生态景观轴上,是“三亚旅游圈”的“金三角”地区。
海南⼤学实验报告(混合碱测定)海南⼤学实验报告课程:分析化学实验学院:材料与化⼯学院实验包括以下⼏项内容:五、实验注意事项、实验⽬的1. 掌握⼯业碱的总碱度测定的原理和⽅法。
2. 了解酸碱指⽰剂的变⾊原理以及酸碱滴定中选择指⽰剂的原则3. 学习定量转移的基本操作。
4. 了解双指⽰剂法测定混合碱中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含量的原理。
⼆、实验原理⼯业碱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商品名为苏打,其中可能还含有少量NaCI 、NaSO 、NaOH NaHC (等杂质,⽤盐酸滴定时,以甲基橙为指⽰剂,除了主要成分NaCO 被滴定外,其他的碱性杂质如 NaOH专业?班级: ⽇期:2017年3⽉27⽇实验名称混合碱的测定(双指⽰剂法)成绩学号姓名、实验⽬的⼆、实验原理六、数据处理三、实验仪器与试剂七、思考题四、实验步骤⼋、实验分析与讨论NaHC3等也可被滴定,因此所测定的结果是NaCO和NaOH或NaCO 和NaHCO勺总和,称为“总碱度”。
总碱度通常以NaO的质量百分含量来表⽰。
总碱度是衡量产品质量的指标之⼀,主要反应有:NaOH+HONaCI+HON Q CG+HC R NaHCONaCINaHCOHC H NaCI+HO+CO测定时,反应产物为NaCI和HCO, HCO分解为CO和HQ化学计量点时,pH值约为3.8~3.9,因此可选⽤甲基橙为指⽰剂,⽤HCI 标准溶液滴定⾄溶液由黄⾊转变为橙⾊即为终点。
⼯业碱中的碱性成分NaCO与NaHCO或NaCO与NaOH勺混合物称为复合碱,可以在同⼀份试液中⽤两种不同的指⽰剂来测定各组分的含量,这就是双指⽰剂法。
此法⽅便快捷在⽣产中应⽤普遍。
双指⽰剂法测定时先在混合碱试液中加⼊酚酞此时溶液呈红⾊,⽤HCI 标准溶液滴定⾄溶液由红⾊恰好变为⽆⾊,此为第⼀滴定终点,消耗的盐酸溶液的体积记为V i (mL ;再加⼊甲基橙指⽰剂,继续⽤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溶液由黄⾊变为橙⾊,此为第⼆个滴定终点,消耗盐酸的体积为V2 (mL ;以NaCO和NaOH勺混合碱为例,滴定过程如下图所⽰根据双指⽰剂法中V i和V2的⼤⼩关系,可判断为知简样的组成。
海南大学社会实践报告(大全五篇)第一篇:海南大学社会实践报告海南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实践内容:小区茶座服务员工作2011级机电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1)班 xxx学号:20110508xxxxxx2012年8月18日实践单位:xxxxxxxxxxxxxxxxxxxxxxx实践时间:xxxxx—xxxxxxx实践目的:通过满足顾客要求,为顾客制作简单的茶水饮料提升自己的交流水平和动手能力实践内容:简单的茶水简餐制作,卫生清洁,接待礼仪方面的工作。
摘要: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中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中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
近三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
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
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正文:暑假的社会实践时候我盼望已久的事情了,在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就计划着合适才能到社会上实习呢,不过这个愿望不会等太久,很快就快实现了,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我已经做好的心理准备了,那就是实习的时候一定是很累的,要吃很多在学校吃不到的苦,但是我既然能从高中那样艰苦的学习中杀出重围,考上大学,那在实习中的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盼啊盼,终于盼来了结束我的实习生活的时候,不是因为我怕苦怕累,而是盼着回到学校见我的老师,见我的同学,盼着向他们述说我那刻骨铭心的实习经历,而今天我终于可以一个人静静的坐下来诉说我的那些酸甜苦辣的经历了炎炎夏日烈日当头,而室内依然是那么凉爽,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激起了我要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的决心。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学生实习报告实习内容2011年7月21日至2011年8月21日,我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铜铝铸造厂担任办公室文员的工作。
实习总结以前,我总以为自己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正如象所有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照葫芦画瓢准没错,那么,当一名办公室人员,应该总没事了,现在才发现工作其实更讲究的是它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离开操作和实践,其他一切都为零。
实习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所在的公司是北京驻乌的一个办事处,是一家私企,所以我刚开始的工作并不忙,没有感觉到很累。
只是每天都要守在电话和传真机旁。
很耗时间,第一天就因为坐了一天腰酸背痛的。
但是过了几天就稍有点习惯了,每天向我同一个办公室的女孩学习一些办公知识。
刚步入工作岗位,才发现自己有很多都不懂的。
现在在办公室,有闲的时候就会看一些会计方面的书,虽然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此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但我觉得应该多学点,有几个技能在以后找工作也可以给自己我几个选择。
我现在上班近两个月了,在这短短一个多朋中,曾有几次想过干完一个月不干了。
也许我是刚开始工作,有时受不了经理给的“气”,自己心里很不舒服,就想辞职再重新换个工作得了。
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再换个工作也是的,在别人手底下工作不都是这样么?刚开始。
就应该踏踏实实的干好自己的工作,毕竟又没有工作经验,现在有机会了就要从各方面锻炼自己。
不然,想念以后干什么都会干不好的。
我现在的工作,相比其他人来说待遇挺不错的了,也不是和其他人比,工作也不是很难,很容易进入工作,关键是学习对人怎么说话、态度及其处事。
由于经验少,我现在这方面还有欠缺。
现在才明白,在校做一名学生,是多么的好啊!早晚要工作,早晚要步入社会,早晚要面对这些避免不了的事。
所以,现在我很珍惜学习的机会,多学一点总比没有学的好,花同样的时间,还不如多学,对以后择业会有很大的帮助。
4.1(1) a=[2 1 8];b=[1];t=0:0.01:30; subplot(1,2,1);impulse(b,a,t); subplot(1,2,2);step(b,a,t);y1=impulse(b,a,t)'y2=step(b,a,t)'4.2 t=0:0.1:10;a=[1 5 6];b=[1 5];s1=step(b,a,t); a=[1 2 5];b=[1 5];s2=step(b,a,t); a=[1 2 1];b=[1 5];s3=step(b,a,t); plot(t,s1,t,s2,'--',t,s3,'+'); xlabel('t');title('阶跃响应s(t)'); legend('s1(t)','s2(t)','s3(t)');t=0:0.01:5;f=cos(t); subplot(1,2,1);lsim(sys,f,t);subplot(1,2,2);y=lsim(sys,f,t);plot(t,y);xlabel('t');title('y(t)')4.4 a=[1 3 2];b=[1 2];[A,B,C,D]=tf2ss(b,a);sys=ss(A,B,C,D);t=0:0.01:10;f=zeros(1,length(t));zi=[1,1];y=lsim(sys,f,t,zi);plot(t,y);xlabel('t');title('零输入响应y(t)');sys=tf(b,a);t=0:0.01:10;f=t.*t;y=lsim(sys,f,t);plot(t,y);xlabel('t');title('零状态响应y(t)');[A,B,C,D]=tf2ss(b,a); sys=ss(A,B,C,D);t=0:0.01:10;f=t.*t;zi=[1,1];y=lsim(sys,f,t,zi);plot(t,y);xlabel('t');title('系统完全响应y(t)');4.5 a=[1 5 6];b=[2 8]; [A,B,C,D]=tf2ss(b,a); sys=ss(A,B,C,D);t=0:0.01:10;f=zeros(1,length(t));zi=[0,-3];y=lsim(sys,f,t,zi);plot(t,y);xlabel('t');title('零输入响应y(t)');sys=tf(b,a);t=0:0.01:10;f=exp(-t);y=lsim(sys,f,t);plot(t,y);xlabel('t');title('零状态响应y(t)');[A,B,C,D]=tf2ss(b,a); sys=ss(A,B,C,D);t=0:0.01:10;f=exp(-t);zi=[0,-3];y=lsim(sys,f,t,zi);plot(t,y);xlabel('t');title('系统完全响应y(t)');5-1k1=0:15;hk=exp(-1/4*k1);k2=0:5;fk=ones(1,6);yk=conv(hk,fk);k0=k1(1)+k2(1);L=length(yk);k=k0:(k0+L-1);subplot(2,2,1);stem(k1,hk,'filled'); title('h(k)');xlabel('k');ylabel('h(k)'); subplot(2,2,2);stem(k2,fk,'filled'); title('f(k)');xlabel('k');ylabel('f(k)'); subplot(2,2,3);stem(k,yk,'filled'); title('y(k)');h=get(gca,'position');h(3)=2*h(3);set(gca,'position',h);Ts=0.001;t=-3:Ts:3;f1=(t>0)-(t>1);f2=(t/3+1/3).*((t>-1)-(t>2));y=conv(f1,f2)*Ts;L=length(y);k=(0:L-1)*Ts-5;subplot(221);plot(t,f1);grid on;title('f1'); subplot(222);plot(t,f2);grid on;title('f2'); subplot(212);plot(k,y);grid on;title('卷积积分');Ts=0.001;t=-3:Ts:3;f1=(t>0)-(t>1);f2=(1/2).*((t>1)-(t>3));y=conv(f1,f2)*Ts;L=length(y);k=(0:L-1)*Ts-5;subplot(221);plot(t,f1);grid on;title('f1'); subplot(222);plot(t,f2);grid on;title('f2'); subplot(212);plot(k,y);grid on;title('卷积积分');clearsyms t;f=exp(-2*t)*sym('Heaviside(t)')+exp(2*t)*sym('Heaviside(-t)'); subplot(3,1,1);ezplot(f);ylabel('f(t)');axis([-3,3,0,1.2]);F=fourier(f);subplot(3,1,2);ezplot(abs(F));title('幅度频谱');im=imag(F);re=real(F);phase=atan(im/re);subplot(3,1,3);ezplot(phase);title('相位频谱');clearsyms t w;F=2*sin(w)/w;subplot(2,2,1);ezplot(F);f=ifourier(F,t);subplot(2,2,2);ezplot(f);title('f(t)');axis([-1 1.0 0 1.5]) subplot(2,2,3);ezplot(abs(F));title('幅度频谱');im=imag(F);re=real(F);phase=atan(im/re);subplot(2,2,4);ezplot(phase);title('相位频谱');w=linspace(0,10,200);b=[1];a=[0.08 0.4 1];[h,w]=freqs(b,a,w);subplot(2,1,1);plot(w,abs(h));set(gca,'xtick',[0 1 2 3 4 5 6 7 8 9 10]); set(gca,'ytick',[0 0.4 0.707 1]);grid on;subplot(2,1,2);plot(w,angle(h));set(gca,'xtick',[0 1 2 3 4 5 6 7 8 9 10]); grid on;b=[1 0 22500];a=[1 200 20000]; [h,w]=freqs(b,a,100); subplot(211);plot(w,abs(h));hold on;grid on;subplot(212);plot(w,angle(h)); grid on;hold on;syms t w;g=sym('Heaviside(t+1)-Heaviside(t-1)'); subplot(2,2,1);ezplot(g,[-2,2]);title('门函数g');hold on;gw=fourier(g,t,w);ggw=maple('convert',gw,'piecewise'); subplot(2,2,3);ezplot(abs(ggw));title('门函数g的傅立叶变换');F=2*sin(w)/w;subplot(2,2,2);ezplot(F);title('抽样信号函数F')f=fourier(F);subplot(2,2,4);ezplot(f);title('抽样信号函数F的傅立叶变换');syms w;sa=sin(w)/w;subplot(2,2,1);ezplot(sa);F=fourier(sa);subplot(2,2,2);ezplot(F);J=3*sin(3*w)/w;subplot(2,2,3);ezplot(J);axis([-6 6 -6 10]); F2=fourier(J);subplot(2,2,4);ezplot(F2);t=0:0.001:0.2;y=sin(1*pi*10*t);subplot(211);plot(t,y);xlabel('t 单位:s','Fontsize',8); title('续间号f(t)');subplot(212);plot(t,y,'b:');hold on;t2=0:1/60:0.2;y2=sin(1*pi*10*t2);stem(t2,y2);xlabel('t 位:s','Fontsize',8); title('样号fs(t)');hold off;t=0:0.01:40;y=sin(2/3*pi*t);subplot(121);plot(t,y);axis([0 6 -1.1 1.1]);xlabel('t 位:s','Fontsize',8); title('f(t)');line([0 6],[0 0],'color',[0 0 0]); N=300;W=2*pi*10;k=-N:N;w=k*W/N;Y=0.01*y*exp(-j*t'*w);Y=abs(Y);subplot(122);plot(w/pi,Y)axis([-2.5,2.5,0,pi*7+0.2]); title('F(j\omega)');xlabel('\omega 位:pi');display('Please input the value of sample period'); Ts=input('Ts=');;subplot(121);plot(t,y,'b:');hold on;t2=0:Ts:40;y2=sin(2/3*pi*t2);stem(t2,y2);axis([0 6 -1.1 1.1]);xlabel('t 单位:s','Fontsize',8);title('fs(t)');hold off;Y2=Ts*y2*exp(-j*t2'*w);Y2=1/Ts*abs(Y2);subplot(122);plot(w/pi,Y,'b');xlabel('\omega 位:pi');title('Fs(j\omega)');hold on;plot(w/pi,Y2,'r');axis([-2.5,2.5,0,pi*10]);hold off;%end情况:Ts=1sTs=2sclearN=300;W=2*pi*10;k=-N:N;w=k*W/Nt=0:0.01:40;y=sin(t)./t;subplot(311);plot(t,y);xlabel('t单位:s','Fontsize',8);title('连续时间信号f(t)');display('Please input the value of sample period'); Ts=input('Ts=');subplot(312);plot(t,y,'b:');hold on;t2=0.001:Ts:40;y2=sin(t2)./t2;stem(t2,y2);axis([0 40 -1.1 1.1]);xlabel('t 单位:s','Fontsize',8);title('fs(t)');hold off;Y2=Ts*y2*exp(-j*t2'*w);Y2=1/Ts*abs(Y2);subplot(313);plot(Y2,'r');%endhold off;%end1.5*pi。
实验课程:无机化学实验B 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班级:材料科学与工程理科实验班姓名:袁丹学号:20 日期:实验名称:氧化还原平衡与电化学一、实验目的1、理解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掌握介质酸碱性、浓度对电极电势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3、了解还原性和氧化性的相对性。
4、了解原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学习原电池电动势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之间发生了电子转移或偏移。
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电子被还原,元素的氧化值减小;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被氧化,元素的与氧化值增大。
物质氧化还原能力的大小可以根据对应的电极电势的大小来判断。
电极电势越大,电对中氧化型的氧化能力越强;电极电势越小,电对中还原型的还原能力越强。
根据电极电势的大小可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当氧化剂电对的电极电势大于还原剂电对的电极电势时,即时,反应自发向正向进行。
由电极的能斯特方程式可以看出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电极电势的影响,时溶液的pH也会影响某些电对的电极电势或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介质的酸碱性也会影响某些氧化还原反应的产物,如MnO4—在酸性、2CuSO4 + 4KI=2CuI↓ + I2 + 2K2SO4现象解释:的还原性大于的还原性,因此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为白色沉淀,吸附呈现棕黄色。
③再加入10滴CCl4,充分振摇,现象:溶液分层,上层为橙黄色,下层为紫红色且有白色沉淀。
如图所示解释:碘单质在四氯化碳中呈紫色2、介质酸碱性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1)对产物的影响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2滴L KMnO4溶液。
在第一支中加入3滴2mol/L H2SO4溶液,第二支中加入6滴蒸馏水,第三支中加入6滴6mol/L NaOH溶液,然后分别向三支试管中逐滴滴加L Na2SO3溶液,振摇并观察三支试管中的现象。
①反应试剂:L KMnO4溶液(紫红色)2mol/L H2SO4溶液(无色)蒸馏水(无色) 6mol/L NaOH溶液(无色)L Na2SO3溶液反应现象,原理及方程式②2mol/L H2SO4溶液与L KMnO4溶液混合,后加入L Na2SO3溶液现象:紫红色褪去,溶液变为无色。
(精选)海南大学学生实验报告(氧化还原反应)摘要:本实验主要运用六种金属钠溶液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以铜为示范,测试其它金属钠溶液的反应现象,判断金属是氧化还是还原,并得出结论。
实验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解释为一种物质人们熟悉的化学反应,尤其是金属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特别显著。
电子传递和离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金属的电子会受到氧化剂的氧化分离,而氧化剂则会被还原剂还原成原子状态,即其氧原子会从受氧原料中抽取出来,并连同吸收的电子转变为阴离子。
此时的氧化剂便成为还原剂,而受氧物质便成为氧化剂了。
实验材料:6种金属钠溶液(铜、铝、锰、锡、铋、铅)、酸性护士液(V)、蔗糖溶液、硫酸氢钠溶液。
实验步骤:(一)将六种金属钠溶液分别放入每道实验台上各自的容器中;(二)分别向每种金属钠溶液中加入少量酸性护士液;(五)记录下每种金属钠溶液的反应现象。
实验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1)铜钠溶液反应现象:反应过程中空气中会出现淡黄色烟雾,溶液会释放出H2S气体,溶液中也会出现颜色的变化。
(2)锡钠溶液反应现象:空气中会出现浓烈的粉红色烟雾,溶液颜色变浅。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六种金属钠溶液中,铜、铝、锰、锡、铋、铅溶液均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结论:六种金属钠溶液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由此可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过程,为更深入地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提供了基础。
小结:本实验通过利用六种金属钠溶液和酸性护士液、蔗糖溶液、硫酸氢钠溶液的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六种金属钠溶液中,铜、铝、锰、锡、铋、铅溶液均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本实验为更深入地了解氧化还原反应提供了基础。
海南大学专业实习报告课程名称: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概论任课老师:李培征姓名:丁修恒专业班级: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班学号:20120307310044实习报告实习科目: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概论实习时间:2014年4月29日实习地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生态观光农庄,南港码头农药残留检测实验室实习人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班全班学生指导老师:李培征实习目的:通过此次野外实习让我们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更实际的理解,理论联系实践,以实地实物为例讲述让我们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等得学习和理解更直观,深入。
实习内容:一,东寨港红树林简介: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位于琼山区东北部的东寨港,绵延50公里,面积4000多公顷,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红树林保护区。
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于1980年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此为中国第一个红树林保护区。
1986年7月9日经国务院审定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2年被列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组织中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中国七个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保护区之一。
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因陆陷成海,形如漏斗,海岸线曲折多湾,泻湖滩面缓平,红树林就分布在整个海岸浅滩上,共16科32种。
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中国最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也是海南省十大旅游开发区。
保护对象: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近海及海岸湿地类型中的红树林沼泽湿地,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及水鸟。
世界上红树林有23科81种,海南有23科41种,最高达10米。
很多红树具有奇特的“胎生”繁殖现象,种子在母树上的果实内萌芽长成小苗后,同果实一起从树上掉下来,插入泥滩只要2至3个钟头,就可以成长为新株。
如果是落在海水里,则随波逐流,数月不死,逢泥便生根。
区内生长着全国成片面积最大、种类齐全、保存最完整的红树林,共有红树植物16科32种,其中水椰、红榄李、海南海桑、卵叶海桑、拟海桑、木果楝、正红树、尖叶卤蕨为珍贵树种。
海南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无机化学实验B 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
班级:材料科学与工程理科实验班姓名:袁丹
学号:20 日期:实验名称:氧化还原平衡与电化学
一、实验目的
1、理解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2、掌握介质酸碱性、浓度对电极电势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3、了解还原性和氧化性的相对性。
4、了解原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学习原电池电动势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之间发生了电子转移或偏移。
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电子被还原,元素的氧化值减小;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被氧化,元素的与氧化值增大。
物质氧化还原能力的大小可以根据对应的电极电势的大小来判断。
电极电势越大,电对中氧化型的氧化能力越强;电极电势越小,电对中还原型的还原能力越强。
根据电极电势的大小可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当氧化剂电对的电极电势大于还原剂电对的电极电势时,即
时,反应自发向正向进行。
由电极的能斯特方程式可以看出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电极电势的影响,时
现象:反应生成棕黄色沉淀
反应方程式:
2CuSO4 + 4KI=2CuI↓ + I2 + 2K2SO4
现象解释:的还原性大于的还原性,因此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为白色沉淀,吸附呈现棕黄色。
③再加入10滴CCl4,充分振摇,现象:溶液分层,上层为橙黄色,
下层为紫红色且有白色沉淀。
如图所示
解释:碘单质在四氯化碳中呈紫色
2、介质酸碱性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1)对产物的影响
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2滴L KMnO4溶液。
在第一支中加入3滴2mol/L H2SO4溶液,第二支中加入6滴蒸馏水,第三支中加入6滴6mol/L NaOH溶液,然后分别向三支试管中逐滴滴加L Na2SO3溶液,振摇并观察三支试管中的现象。
①反应试剂:
L KMnO4溶液(紫红色)
2mol/L H2SO4溶液(无色)
蒸馏水(无色) 6mol/L NaOH溶液(无色)
L Na2SO3溶液
反应现象,原理及方程式
②2mol/L H2SO4溶液与L KMnO4溶液混合,后加入L Na2SO3溶液
现象:紫红色褪去,溶液变为无色。
反应方程式:2KMnO4+ 5Na2SO3+ 3H2SO4=K2SO4+ 2MnSO4+ 5Na2SO4+ 3H2O 解释:高锰酸钾的氧化性大于,且的还原性大于,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高锰酸钾变成硫酸锰,颜色褪去。
③ L KMnO4溶液与蒸馏水混合,再加入Na2SO3溶液。
现象:溶液由紫红色变为黄色,且有黑色沉淀生成。
反应方程式:2KMnO4 + 3Na2SO3 + H2O=3Na2SO4 + 2KOH + 2MnO2↓
解释:在中性条件下,其反应生成MnO2,为黑色沉淀
④ L KMnO4溶液与6mol/L NaOH溶液混合,再加入Na2SO3溶液
现象:溶液由紫红色变为墨绿色。
反应方程式:2KMnO4 + Na2SO3 + 2NaOH=Na2SO4 + K2MnO4 + Na2MnO4 + H2O 解释:在碱性条件下,高锰酸钾和硫酸钠反应,高锰酸钾为氧化剂,硫酸钠为还原剂。
生成锰酸钾溶液呈墨绿
综上所述:溶液的酸碱度对生成的产物有巨大影响。
(2)对反应方向的影响
取1支试管,加入10滴L KI溶液和2~3滴L KIO3溶液,混匀后观察现象。
再加入几滴2mol/L H2SO4溶液,观察现象。
在逐滴滴加2mol/L NaOH溶液使溶液呈碱性,观察现象。
解释上述现象,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①反应试剂
L KI溶液(无色) L KIO3溶液(无色)
2mol/L H2SO4溶液(无色) 2mol/L NaOH溶液(无色)
②L KI溶液和L KIO3溶液,混匀后。
现象:无明显变化,溶液无色
③加入2mol/L H2SO4溶液
现象:溶液有无色变为棕黄色,且有棕色沉淀生成。
方程式:5KI + KIO3 + 3H2SO4=3H2O + 3I2 + 3K2SO4
解释:和发生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归中反应生成,碘微溶与水,其水溶液呈棕黄色。
④加2mol/L NaOH溶液
现象:沉淀溶解,溶液变为淡黄色。
化学方程式:3I2 + 6NaOH=5NaI + NaIO3 + 3H2O
解释: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歧化反应生成和,因此沉淀溶解。
3、利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⑴取1支试管,加入10滴L KI溶液和2滴 L FeCl3溶液,摇匀后,加入6滴CCl4,充分振摇,观察CCl4层颜色,记录现象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实验试剂
L KI溶液(无色) L FeCl3溶液(黄色) CCl4溶液(无色)
②实验数据
现象:溶液分层,下层为紫红色,上层为橙红色。
方程式:2FeCl3 + 2KI=2FeCl2 + 2KCl + I2
解释:常见离子还原性顺序:>>>>Br->Cl->F-,的还原性大于的还原性,反应可以发生。
I2溶于CCl4显紫色。
⑵以L KBr溶液代替L KI溶液进行同样的实验,观察CCl4层颜色,记录现象并写下反应方程式。
①实验试剂
L KBr溶液(无色) L FeCl3溶液(黄色)
CCl4溶液(无色)
②实验数据
现象:溶液分层,上层为淡黄色,下层为无色
方程式:KBr不与FeCl3反应
解释: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大于还原剂的还原性,故而不能反应。
⑶查出相应电对的电极电势的大小并比较,根据以上实验结果说明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方向之间的关系。
电极电势越大,电对中氧化剂的养化能力越强;电极电势越小,电对中还原剂的还原能力越强。
4、利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顺序
取1支试管,加入10滴L FeCl3溶液和4滴L KMnO4溶液,摇匀后再逐滴滴加L SnCl2溶液,并不断振摇,至KMnO4溶液刚一褪色(SnCl2溶液不能过量),加入1滴L KSCN溶液,观察现象。
继续滴加L SnCl2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查出相应电对的电极电势的大小并比较,解释实验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⑴实验试剂
L FeCl3(黄色)
L KMnO4溶液(紫红色)
L SnCl2溶液(无色)
L KSCN(无色)
⑵实验数据
①FeCl3溶液和KMnO4溶液摇匀后再加入SnCl2溶液至KMnO4溶液刚一褪色,如图所示。
现象:溶液由紫红色变为黄色
化学方程式:+++22=
5+5+4+11O
解释:电极电势越大,则氧化性越强。
高锰酸钾的氧化性大于氯化铁的氧化性,故而还原剂SnCl2与先与高锰酸钾反应剩下氯化铁显黄色②再加入KSCN溶液
现象:溶液由黄色变为血红色
方程式:Fe3++3SCN-=Fe(SCN)3
解释:Fe3+和SCN-结合形成血红色络合物
③再逐滴加入SnCL2
现象:血红色褪去,溶液变为无色
方程式:SnCL2+2FeCL3=SnCL4+2FeCL2
解释:氯化铁具有较强的氧化性,氯化锡具有较强的还原性,S n2+把Fe3+还原为Fe2+,溶液接近无色。
五、思考题
1、何种介质中KMnO4的氧化性最强?不同介质中它的还原性产物分别是什么?
答:在酸性条件下KMnO4的氧化性最强。
在酸性条件下还原产物为
在中性条件下还原产物为
在碱性条件下还原产物为
2、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如何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答:根据电极电势判断,电极电势越大,电对中的氧化型的氧化能力越强,还原型的还原能力越弱。
电极电势越小,电对中的氧化型的氧化能力越弱,还原型的还原能力越强。
3、将铜片插入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银片插入盛有AgNO3溶液的烧杯中,若加氨水到CuSO4溶液中,电池的电动势将如何变化?若加
氨水到AgNO3溶液中,电池的电动势又将如何变化?
答:①电极电势变小。
形成沉淀,浓度减小。
②电极电势变大。
离子浓度增大,导电能力增强
六、思考与讨论
1、实验过程中滴加试剂的量要准确控制,避免因滴加过量或不足引起实验现象不准确。
2、注意废液的处理与回收。
3、由本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酸碱性、浓度及电极电势都会对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影响,不同的条件会产生不同的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