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定稿
- 格式:docx
- 大小:59.33 KB
- 文档页数:16
第六单元一、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神话、寓言、诗歌。
想象力丰富是它们的共同特征。
《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童话;〈女娲造人〉是神话;〈小圣施恩降大圣〉是小说〈寓言四则〉是寓言,中外寓言各两则。
二、本单元作品以种种奇思妙想,描绘出一个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令人遐思。
学习本单元要在引导学生领略由“想象”创造出来的“另一世界”的魅力的同时,让学生对联想和想象有初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三、了解有关童话的文学常识,了解想象的一般特点和写法。
理解童话、神话等作品中夸张和想象的作用,提高阅读、浅析童话、神话等作品的能力。
继续练习朗读、默读。
在阅读中使学生能出步感受到想象类作品的艺术魅力,情感上得到熏陶、感染,并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
激活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的想象能力、发表见解的能力都能有所提高。
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会课文意味深长的用词,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
对童话主旨和借助夸张、想象反映生活的写法的理解。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文章的主题,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联系生活经验,灵活理解寓意。
课时安排1、《皇帝的新装》(2课时)2、《小圣施恩降大圣》(2课时)3、《女娲造人》(1课时)4、《盲孩子和他的影子》(1课时))5、《寓言四则》(2课时)写作(2课时)综合性学习(2课时)26、《小圣施威降大圣》吴承恩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扎实掌握文体知识及一些重点字词,能整体了解文章内容方法与过程:展开联想和幻想,了解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的过程,感受其中的神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享受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对齐天大圣这个神话英雄的喜爱之情。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齐天大圣这个神话英雄的喜爱之情。
学习难点了解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的过程,感受其中的神奇。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自学展示1、走近作者及其作品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复习课导学案讲学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课导学案讲学稿单元课导学案一、复习导引(一)复习目标1、回顾基础知识,深化理解掌握。
2、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3、品位赏析中的精美语言。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复习重点1、整体把握内容。
2、品位赏析语言。
(三)复习方法构建知识网络,梳理剖析主干知识;强化训练以实现理解,互动探究以寻求规律。
二.复习导练(一)知识梳理1、复习本单元后,你认为掌握了哪些知识?请写在下面,然后小组内交流,弥补不足。
2、你从交流中获得哪些你没有复习到的知识?请写在下面。
(二)强化训练文言文阅读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无故亡而入胡亡:②人皆吊之吊:③居数月居:④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2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与()A.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B.历历在目,以亿万计c.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D.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3、翻译下列句子。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译文:4、《塞翁失马》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什么?由本文演化而来的一个成语一直沿用到现在,请写出这个成语。
答:现代文阅读(一)阅读《天上的街市》,回答5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导学案一.复习导引(一)复习目标1.回顾基础知识,深化理解掌握。
2.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3.品位赏析文章中的精美语言。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复习重点1.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品位赏析语言。
(三)复习方法构建知识网络,梳理剖析主干知识;强化训练以实现理解,,互动探究以寻求规律。
二.复习导练(一)知识梳理1.复习本单元后,你认为掌握了哪些知识?请写在下面,然后小组内交流,弥补不足。
2.你从交流中获得哪些你没有复习到的知识?请写在下面。
(二)阅读理解1.课内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皇帝的新装》片断,回答文后的问题。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
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有一天,他的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
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那真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
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为我织出这的布来。
”于是他付了许多钱给这两个骗子,使他们好马上开始工作。
1、选出词的感情色彩完全相同的一项()A、漂亮辨别B、美观奇怪C、炫耀愚D、聪明花掉2、第一段哪个句子把皇帝爱穿着的癖好夸到了极点?突出他怎的性特点?3、两个骗子是怎行骗的?4、“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句话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2、课外阅读训练。
(一)女神雕像①那里有小河,有草坪,有树,有鸟,有清爽的空气。
那是个城市人最爱去的地方,那是个最易消除疲劳和忘掉烦恼的地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导学案(第一课时)汉川市华严农场中学周伦懿班级姓名分数复习内容:第六单元字词基础复习复习目标:知识和能力:1、掌握本单元的文学常识。
2、识记本单元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积累词语。
过程和方法:对本单元课文内容进行当堂检测,加深对词语的掌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单元人物的崇高精神和品格。
复习重点:掌握第六单元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积累现代文中的四字词语和成语;识记重要的文学常识。
复习难点:重点词语的拼写。
复习过程:(一)导入(二)检查课前复习情况(三)合作交流、练习反馈一、字词检测:(50分)掣.()鹚.()翎.()嗛.()淬.()青鹞.()鹭鸶.()鹳.()鳜.鱼()鲂.鱼()撺.()花鸨.()木木樗樗.()蓼汀..()..()躘踵窗棂.()愕.然()擎.()哪.吒()幌.()提.防()滑稽.() yù()聘.()赏 cì()jué()士炫 yào() tuǒ()当 Chéng()报 bì()下精 zhì()头 xián() hài()人听闻随 shēng声 fù()hè和缥 miǎo()笼zhào()女 wā()莽莽zhēn()zhēn()澄 chè( ) 绵yán( ) 哞 mōu( ) chán( ) zhǎ( )巴 luán( )生痒sū( ) liàng liàng ( )qiàng ( )二、解词:(16分)骇人听闻:情不自禁:莽莽榛榛:随声附和:踉踉跄跄:不可救药:疲倦不堪:眉开眼笑:三、文学常识:(9分)1、《西游记》作者:,人,(朝代)小说家。
2、《皇帝的新装》作者是_______(国别)著名童话作家__________。
他一生创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大量优秀的童话作品。
26 皇帝的新装执笔人:刘丽 审核人:薄春霞【学习目标】1.了解童话的特点;2.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及内容,理解其思想意义;3.领悟课文中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培养想象能力。
【学习重点】通过人物心理、语言等体味人物性格特点,领会课文蕴含的意义。
【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1.童话有什么特点?说说你知道的童话故事。
2.写出你知道的本文作者的相关情况及写作背景。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滑稽.( ) 陛.下( ) 骇.人听闻( ) 钦.差( )赐.( )头衔.( ) 相称.( ) 随声附和.( ) 御聘..( )( ) 4.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不可救药: 骇人听闻:滑稽: 随声附和:5. 自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概括课文内容。
二、【自主学习】快速浏览文章,依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用简练语句勾勒故事发展的梗概。
线索:引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三、【问题研讨】1.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2.写大臣、官员和皇帝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场面类似,但写法各不相同,试就其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进行比较,体会人物形象。
3.这场骗局为什么由一个小孩子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4.对于这篇童话的主题,你如何理解?5.本文想象丰富而且奇特,夸张大胆而且合理。
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不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存在的,为什么却又能够令人信服?四、【拓展延伸,提升能力】(两题任选一题)1.骗子在安徒生的笔下他们最终没有落入法网,实在耐人寻味。
运用你的想象力续写文章《游行大典之后》。
2.请同学们就下面设定的情境,展开大胆想象,对故事情节进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增补,体会童话想象丰富、情节生动的特色。
(1)有一天,皇帝在更衣室里,有个大臣来报重要军情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象一下,皇帝的反应。
)(2)老大臣走后,两个骗子___________________ (想象一下,骗子会说什么。
第六单元21、《论语》六则[总第14-15课时]本文是六则语录性的文言文。
由于初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读读、背背、议议中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等。
同时通过对内容的探究,让学生从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获得启迪,受到教育。
[教法学法]本文短小精悍,拟通过通读感知、品读赏析、创读拓展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读、探究中获得知识,得到启示。
导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二)简介孔子和《论语》1〃(学生之间交流)把你了解的孔子和《论语》的知识讲出来,如果不完整可以互相补充。
2〃 (1)介绍孔子。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 介绍《论语八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9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朗读课文。
(1)齐读,散读;个人读。
(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
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词、句,供学生探究。
如(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
,愉快)②人不知而不愠(恼恨)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这里是"学业陷入困境"的意思)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认为可耻)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诲,教导)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又如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教版七年级下册语⽂第6章课⽂导学案⼈教版七年级下册语⽂第6章课⽂导学案(汇编)21 伟⼤的悲剧学习⽬标:1、积累字词。
2、理清故事情节,把握关键语句。
3、感悟并学习主⼈公的精神品质。
⼀、预习导学1、导⼊:是的,南极,这块被冰雪包裹的圣洁之地,曾留下了⼀批批勇敢的探险家的⾜迹,但是,也有许多探险家因为⽓候或条件的不⾜,为此献出了宝贵的⽣命。
现在,让我们看看那些为探索南极⽽献出⽣命的勇⼠们。
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看。
”遭到毁灭的仅仅是斯科特⼀⾏⼈的⾁体,⽣命,⽽他们的精神确是有价值的,是伟⼤的。
所以⽂章充满了悲壮的情感。
2、作家作品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国家)著名⼩说家、传记作家。
3.给下列加点字注⾳或根据拼⾳写汉字。
⽆垠()遗孀()夜不成眠()⽑⾻悚()然凛冽()()zhuài()出来diān()狂步l ǚ()鲁mǎng()忧⼼chōngchōng()()4.找出并修改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跚跚来迟()秧秧不乐()母宁()赢弱()5.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2)刻⾻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
(3)从他语⽆伦次的话⾥,他们终于明⽩,这个苦命的⼈由于摔了⼀跤或者由于巨⼤的痛苦已经疯了。
(4)但是在这⽩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中的海市蜃楼……⼆、整体感知1、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体现出⼈类哪些优秀品质?试从课⽂中找出实例。
2、斯科特⼀⾏探险的意义何在?三、合作学习联系上下⽂,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讨论括号⾥的问题。
1、对⼈类来说,第⼀个到达者拥有⼀切,第⼆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表现出斯科特内⼼什么样的复杂感情?)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完成这⼀最冷酷⽆情的职责:在世界⾯前为另⼀个⼈完成的业绩作证,⽽这⼀事业正是他⾃⼰所热烈追求的。
最新部编本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优秀导学案(全单元完整版)(含教学反思)21 伟大的悲剧教学目标:1.学习浏览的阅读方式,提高阅读速度。
2.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伟大的悲剧”的含义。
3.关注文本令人难忘的细节,理解文本表现出的人物崇高精神品质。
4.学习团结协作,勇于为热爱的事业而献身的精神。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是南极(播放南极视频),曾是一块神秘的大陆,吸引着众多的探险者来到这里。
1910年6月1日,英国人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
1911年11月,他们在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征服南极点……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他们此行结果如何?学生可能的回答:成功、失败。
要求学生简单陈述理由。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祝愿或担心,随斯科特他们一起踏上南极探险的旅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全文,了解作者作者介绍: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
最善于写孤独的人的奇特遭遇。
其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传记《三位大师》等。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多媒体显示思考题,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了解课文大意,用四字短语梳理脉络情节。
明确:奔向南极——绝望而归——带信作证——归途遇险——悲壮覆灭2.快速阅读全文,找出课文中“悲剧”的具体表现,在课文中勾画出来。
明确:失败之悲、作证之悲、失望之悲、死亡之悲等。
3.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遭遇灭顶之灾,可为什么说他们的悲剧是“伟大”的?明确:请学生自主归纳出“伟大”的含义:勇于探索、勇于献身、诚信守约、集体主义、无私爱心……4.复述课文内容。
(提示六要素)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在1912年,斯科特探险队五人,筋疲力尽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由于遇到恶劣的天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牺牲的故事。
七下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第六单元:《格萨尔王》【导学目标】:1.理解《格萨尔王》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人物。
2.掌握格萨尔王的故事情节,能够进行适当的理解和解读。
3.激发学生对藏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导学内容】:格萨尔王,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位充满勇气和智慧的英雄。
格萨尔王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被誉为藏区的“红太阳”,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故事梗概】:故事讲述了格萨尔王率领军队,与敌人作战,保卫家园,为百姓谋福利的传奇经历。
格萨尔王勇猛无畏,智勇双全,不仅英勇善战,而且智谋过人,善于化解危机,带领族人走向胜利。
【教学重点】:1.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2.理解格萨尔王传递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1.理解藏族文化背景下的英雄故事,把握故事的深层含义。
2.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对藏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导学准备】:1.预习《格萨尔王》相关的知识材料,了解藏族文化和民间传说。
2.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3.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导学过程】:1.引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格萨尔王》的相关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2.故事讲解:简要介绍《格萨尔王》的故事情节,重点描绘格萨尔王的形象和英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格萨尔王的品质和作为。
3.讨论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4.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对《格萨尔王》进行思考和总结,写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达标检测】:1.人物:格萨尔王是哪个民族的英雄?2.故事:《格萨尔王传》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3.品质:格萨尔王是一个怎样的英雄人物?【拓展延伸】:1.了解更多藏族文化传统,探索藏族英雄传说的奥秘。
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单元总导课单元简析:本单元以“动物”为话题。
动物是人类生存。
本单元学习的几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共选取了郑振铎的《猫》,沈石溪的《斑羚飞度》,牛汉的《华南虎》布封的《马》,蒲松龄的《狼》。
学习目标: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积累基础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深入思考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的内容,揣摩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手段写动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及情感的表达方式。
时间安排:1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猫》目标:1,读课文,感知文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结合具体的语言了解猫的特点和命运,体会作者写本文的目的。
预习作业: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解决课后生字词语,及阅读中感觉有疑难的语句;2、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猫的外貌、性情、在家中的地位以及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
3、品读课文,赏析细节描写。
4、研读课文中抒情议论之语句,探究人们对三只猫的不同态度揭示了文章什么主题。
一、导入: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预习检查:1,给带点的词注音相称(chân) 郁(yù)闷一缕(lǚ) 娱(yú)乐污涩(sâ) 蜷(quán )伏怂恿(sǒngyǒng)婢女(bì)惩戒(chãng)怅然(chàng)红绫(líng)2,展示你朗读课文的水平,选出你喜欢的片段读出来。
3,朗读课文,完成下表,感知文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单元总导课单元简析:本单元以“动物”为话题。
动物是人类生存。
本单元学习的几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对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共选取了郑振铎的《猫》,沈石溪的《斑羚飞度》,牛汉的《华南虎》布封的《马》,蒲松龄的《狼》。
学习目标: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积累基础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深入思考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的内容,揣摩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手段写动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及情感的表达方式。
时间安排:12课时进度安排:第一课时学习《猫》目标:1,读课文,感知文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结合具体的语言了解猫的特点和命运,体会作者写本文的目的。
预习作业: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解决课后生字词语,及阅读中感觉有疑难的语句;2、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猫的外貌、性情、在家中的地位以及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
3、品读课文,赏析细节描写。
4、研读课文中抒情议论之语句,探究人们对三只猫的不同态度揭示了文章什么主题。
一、导入: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预习检查:1,给带点的词注音相称(chân) 郁(yù)闷一缕(lǚ) 娱(yú)乐污涩(sâ) 蜷(quán )伏怂恿(sǒngyǒng)婢女(bì)惩戒(chãng)怅然(chàng)红绫(líng)2,展示你朗读课文的水平,选出你喜欢的片段读出来。
3,朗读课文,完成下表,感知文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二只猫:舅舅家抱来的;浑身黄色,很可爱,白雪球;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宠物若有若无;丢失。
第三只猫:张婶捡来的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不大喜欢;死亡。
)三、明确学习任务;合作探究,研读课文:分组学习,讨论,看谁的见解独到1、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
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生动而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
)2、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
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跳读第17-29段)。
3、“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4、“凝望”是何意?(目不转睛地看)。
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5、我的判断是否准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6、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7、事情澄清后,“我”心里十分难过,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齐读第30、31段。
―――这是我的忏悔。
同时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四、小结本节课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堂小检测,本文通过写,让我深切地的感受到。
第二课时学习《猫》目标: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深入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激情导入:三只猫因外形和性情不同遭受不同的待遇,你想说些什么呢?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一)、感悟学生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对于---------------------------------------,我想说:------------------------------- 。
”1、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老师提示:(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教师引导: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2、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老师提示: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二)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老师提示: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
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
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老师提示: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
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
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3、延伸迁移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过?把事情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三、课堂总结同学们,有时候我们读郑振铎的《猫》会有这样的感慨:这哪里是在写猫呢?分明是一幕世态人情的写真!那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一种真情,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就是文学作品艺术上的美的体现。
(播放美丽可爱的猫的视频)请欣赏这些可爱而又可怜的猫,请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郑振铎先生的《猫》,让我们有了许多感悟。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时,一定要努力寻找自己的优点、发扬长处并让它超常发挥。
这样,你的命运才有可能改变。
因为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同学们,不论走到哪里,你们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最绿的小草,最纯的水滴,最亮的星星……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2.完成《5、3》相关作业3动手写写:假如你是天堂里的小花猫,远方的小黄猫,可怜的第三只猫,对捉去小猫的过路人,对周家丫头,对文中的“我”,等等,你最想说什么?第三课时学习《斑羚飞渡》目标定向;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简单的复述出故事情节。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自主预习;1、利用工具书查清以下生字词,为阅读扫清障碍;肌腱()秩序()逞能()苍穹()恍惚()悲怆()甜腻()湛蓝()娴熟()蹿跃()导入新课这是发生在在西藏地区的故事,一天清晨,一位老猎人从帐篷里出来,正准备喝一碗酥油茶时,突然看见不远处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转身回到帐篷拿来杈子枪,举枪瞄了起来。
奇怪的是,那只藏羚羊并没有逃走,而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一弯“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两行长泪也从它的眼里流出来。
老猎人虽然吃了一惊,但他并没有被藏羚羊的行为所打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应声倒地,倒地后它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的留着。
老猎人的手颤抖了,当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打开藏羚羊的腹腔时,一切都真相大白了,原来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的卧着一只小羚羊,它已经成型。
显然藏羚羊之所以弯下笨重的身子向猎人下跪,是在乞求猎人保全自己孩子的一条性命啊!同学们,动物亦是生命,动物亦有情感,这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将又一次震撼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灵魂低头。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沈石溪先生的《斑羚飞渡》,去感受那悲壮而感人的场面吧。
任务导学;1.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羚羊飞渡经历那几个过程?(3)从故事中你读出了羚羊的什么精神?合作探究;细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1. 当时的斑羚身处一个怎样的环境?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2.找出描写斑羚的句子,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的斑羚此刻会是怎样呢?镰刀头羊表现如何?文章重点抓住哪些进行描写?3. 课文中多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4. 七八十只斑羚,有三四十对,作者怎样描写这次飞渡的?展示交流点拨引领通过同学们读书,讨论,交流,汇报一下你的学习效果,以上思考题中,对于你来说,最困难的是什么?提出来我们一起学习。
谈收获,谈启示;巩固提升;1.斑羚在飞渡过程中,哪些动作行为打动了你的内心,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为什么?小结反思:第四课时学习《斑羚飞渡》目标定向;1、感悟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2、体会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的强烈的情感。
3、联系生活,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培养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
检测预习:1、利用工具书查清以下生字词,为阅读扫清障碍;肌腱()秩序()逞能()苍穹()恍惚()悲怆()甜腻()湛蓝()娴熟()蹿跃()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沈石溪先生的《斑羚飞渡》,去感受了那悲壮而感人的场面。
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沈先生的脚步,去感受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和勇气。
任务导学;1.自由朗读课文第6至末段,思考以下问题;(1)在文中圈出半大斑羚和老斑羚飞渡的动词。
(2)你感受到这是一群怎的斑羚呢?请用“这是一群()的斑羚,我从文中第()段中()句子可以看出”的句式回答。
(3)从故事中你读出了羚羊的什么精神?合作探究;细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1. 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的斑羚此刻会是怎样呢?镰刀头羊表现如何?文章重点抓住哪些进行描写?2. 找出文中描写镰刀头羊的三次叫声的句子并朗读,说说这三次叫声有什么不同。
3. 这是一只怎样的头羊?请概括镰刀头羊的形象。
展示交流点拨引领通过同学们读书,讨论,交流,汇报一下你的学习效果,以上思考题中,对于你来说,最困难的是什么?提出来我们一起学习。
1. 为什么会发生斑羚飞渡的悲剧?这篇文章中,人充当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角色呢?2. 反思:人类应如何给自己定位?人类该如何和自然和谐相处?谈收获,谈启示;巩固提升;1. 假如你是斑羚中的一员,如果还有时间的话,你会再伤心崖上想些什么呢?2. 假如你就是猎人,你会怎么看待那些斑羚的?小结反思:第五节课学习《华南虎》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结合具体语言,深入理解华南虎的形象。